每个家长都可以是很好的老师
发布时间:2020-07-23 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 幼儿园老师向家长道歉 幼儿园老师的教案今天,下午,在少年宫,碰到一个邻居,她谈起了自己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提到只要孩子(小学)能保持优秀的成绩,就让小孩子尽情的玩耍。不需要让孩子都要考出满分的成绩。我们只是让孩子自己知道,只要自己把学习抓住了,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玩耍的时间,而在家长的眼里,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主要是让他们在小时候就养成一个好习惯,那样,即使到了初中,玩的时间少了,至少还可以有一个美丽的童年回忆!听着她的教育子女的思想,我觉得很有道理。
这也许是当父母的工作都是8小时,都有周末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思考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有着自己的一套正确的教育方法。而她介绍她的另一个邻居则是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休息日,结果孩子的教育基本处在顺其自然的成长过程中,结果小孩子在交际方面很出色,可是在学习上则比较散漫。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作为家长都可以成为好的老师,但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有时是需要做出必要的阶段性牺牲的。空余时间多的父母往往在教育子女上有着详细、科学的方法;但休息时间少的父母同样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少年不从来。如果在孩子年少的时候,忙于赚不完的钱,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可能就是一个终生的遗憾。生活中什么对孩子更重要?也许金钱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外部包装,但很难保证金钱可以培养一颗睿智的头脑;生活中,有时衣食可能平淡些,但若能教育培养给孩子一颗睿智的头脑,那么我想这可以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生活在竞争的21世纪,我们做家长的都应该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远见的家长,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好老师,一个可以给孩子带去睿智的好父母,一个值得孩子骄傲的好朋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K家教育法:每一位家长都是教育家
K家是谁家?是教育家吗?是知名学者吗?
不是,不是,不是。
她只是我4-5岁班上一个小朋友的妈妈。
一、孩子要学会感恩。
记得小K这个班第一次课结束后,家长们陆陆续续带着宝贝走了,当我在收拾教具时,听到一位妈妈在跟自己的孩子说话:小K,老师给你们上一个半小时的课也很辛苦,你应该怎么做呢?小K走到我跟前说:“谢谢杨老师给我上课,你辛苦了。”这时,小K妈妈说:“如果你真的认为老师很辛苦,你可以帮帮老师,现在桌椅板凳都很乱,你可以帮老师把它们都摆整齐。”
听了小K妈妈的这番话,我被温暖了,这是我在上了这么长时间课中,第一次遇到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妈妈。
小K摆完桌椅后,我为了表示感谢,给了他一张积分卡(攒够*张就可以换小礼品)。小K妈妈在小K出去后跟我说:“老师,这是他应该做的,给积分卡可能会把他正在做的事儿变味,不用给他积分卡。”我打了个OK的姿势。
二、小K给我上了一课。
下课帮忙整理桌椅这样的事情,小K连续做了3周,第四周下课,他过来跟我说:“杨老师,你为什么不让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椅子摆好再走啊?”我说:“是我忘了,下次我提醒所有的小朋友。”
从那次以后,我每次下课都会跟所有小朋友再加上一句:“我们要养成做事情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请你把你的教具放到标记的位置,离开座位请插好小椅子。”
现在我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有这个好习惯。即使这样,小K每次来上课的时候都会最后一个走——检查所有的桌椅摆放,目前为止这样的事情他做了21次。
三、请说出你自己的收获。
我的课堂结束时上有一个环节:请把你今天的收获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次上完《方格推理》,小朋友照例到家长面前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得,小K妈妈问:今天你学什么了?小K听见有位妈妈在跟孩子说:今天你学了在9宫格,16宫格的推理。(9宫格和16宫格这样的专业术语我没有在课上说。)小K顺嘴就把自己听到的话跟妈妈复述了一遍。小K妈妈板着脸说:这是你今天学的吗?什么是9宫格?什么是16宫格?小K听完问题当时就蒙了,还一脸的无辜加委屈。小K妈妈缓和了一下语气说:没错,今天的内容里面是有9宫格还有16宫格,但是,这句话不是你理解和收获的,这是别人说的,别人说的再好那都是别人的,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说的,这是你的收获不是说别人的收获。
21次课过去了,小K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是班里面的翘楚,这一点,小K妈妈功不可没。
四、遇到困难可以请别人帮忙。
在上《图形的分与合》的时候,小K坐第二排,课中有一个环节是用图形片拼花布,小朋友手里面的图形片特别多。小K在拼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三角形掉到桌子前面了,他蹲下来,伸出自己的脚,使劲勾,勾了半天也没勾到。小K的妈妈坐在后面的家长席上乐,后来小K绕到桌子前面才把图形片捡起来。
在之后的环节中,小K的图形不够了,他就特别的着急,我走到他跟前说:你是图形片不够用了吗?他点点头,我说:你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多出来不用的。后来他跟旁边的小朋友借了一块,刚好可以完成他创意的作品。
在和家长分享的环节,我听到小K妈妈说:你的作品做的非常棒,在做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呢?你是怎么做的?其实,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别人帮忙,图形片不够用了,我们可以找别的小朋友借,你图形片掉地上特别不好够的时候,也可以请你前排的小朋友来帮忙。
好温暖的妈妈。教育孩子并不是教孩子多么大的大道理,教育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教育家。
每个妈妈都是时间管理的魔法师
八小时以内,我是朝九晚五的企业运营分析师,为企业提供整体运营情况监测分析;
八小时以外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昕悦竹音文化传媒的创办人,有着近四千万阅读量的搜狐母婴金牌自媒体人,《家长学堂》栏目的亲子关系解读嘉宾、五家媒体的专栏作者、多家出版社的儿童阅读推广人……
大家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生养两个孩子还有这么多时间、扮演这么多重的角色?除此之外还能悠闲的跟朋友聚在书店喝着咖啡聊天?
因为我会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换句话说,我喜欢做“时间的管理”。
一、什么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作为一个期待着鱼与熊掌兼得的职场妈妈,最重要的是掌握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性,个人以为,我们的时间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有效地利用时间。
利用自己所能控制的点点滴滴时间有条不紊的工作、生活。 因为时间是稀缺资源,是我们做事情的必要条件又没有替代品,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做事情的量,所以我们只能提高质。放开二胎以后,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时间完全不够用,一个孩子都够忙的,俩根本搞不定,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分析一下自己把时间都耗费在什么事情上?尽可能减少无用功,缩短不必要的耗费,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2、重视时间的贡献度。
重视时间创造的价值,不能闷头瞎忙,注意如何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不管在家还是在公司做事情之前不是立刻一头钻进去,也不是马上考虑做事的步骤和方法,而是首先思考一下:"这件事我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别人希望我做出什么样的成果来?"
比如:大家常说的陪伴孩子的时间。曾经有一位全职妈妈问我,我每天都在家伺候他们兄弟俩,小的刚睡,大的就过来让我讲故事,大的一吵小的又醒了,每天时间都给他们俩了,他们竟然还都感觉妈妈没有陪自己。我也是两个孩子,我曾经问过兜兜:“你是希望妈妈一天都带你和妹妹一起玩儿,还是单独跟你出去两个小时看一场电影?”兜兜毫无悬念的选择了后者。
也就是说,你做事情之前必须先了解对方的需求,他希望达到的结果,而不是任劳任怨立刻下手就做,这样效果会事半功倍。
3、善于利用长处。
这里讲的长处,不光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也包括借力身边人的长处,甚至是利用一种思想、舆论的优势来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
比如我们家大女儿的古筝弹得不错,我就可以借用陪她练习古筝的时间顺便做了小宝的胎教和早教。
很多妈妈感觉累其实是犯了一个错误:事必躬亲。其实家里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不如借力、放权。
常听其他妈妈说带着俩孩子格外小心,在家生怕大宝会趁其不备打小宝,我们家正相反,我认为大宝最好的家庭角色就是小宝的榜样。
我记得曾经有人为了证明星座解读性格的学说是歪理邪说,故意把双鱼座的特性巨蟹座的人,骗巨蟹座说,这是你们星座的特性,你看我说的对不对?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巨蟹座会把一些特性硬往自己身上套,就觉得非常有道理很认可,当最后别人告诉他读错了,那不是你的星座他都不相信!
但是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感觉这倒是可以用在我们家,所以我从怀孕就开始故意问大女儿:“兜兜,你想要一个弟弟还是妹妹?”我女儿肯定是想说什么都不要,但是我没有等她反应过来就开始继续念叨,“你肯定想,只要不是给我生个哥哥姐姐就行!因为兜兜是狮子座啊!狮子座必须是老大,必须是森林之王!妈妈只能生一个比我小的,让他臣服于我,听我的、崇拜我!是不是啊?还是妈妈了解你吧?”隔三差五的我就会假装不经意地说一遍:“狮子座必须是老大!”“哎呀姐姐弹古筝太好听了!小宝崇拜死了!你一弹琴他就在妈妈肚子里猛踢腿。”
我就这样借用狮子座的一份虚荣心、自信心给她一个王位,反而很轻松的说服了她接纳小宝。小宝出生后,我特别信任大宝,经常让大宝独立照看小宝,比如给她讲故事、唱歌,这个时间我可以做饭或者处理一些突如其来的工作。
4、做出有效决策。
按照事件的轻重缓急,制订出先后次序,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解决好条理和秩序问题。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在写稿的时候,小宝忽然嗷嗷叫着要吃奶,大宝“妈妈、妈妈”的叫着让我看她的手工,炉子上熬得粥该关火了、送快递的来按门铃了···
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不可能同时做的事情就分轻重缓急,先关火,让大宝给快递开门,然后自己抱着小宝一起欣赏大宝的手工。
每个妈妈都是时间的魔法师,只要合理规划时间,一切家务、工作可以会信手拈来不是吗?
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
昨天,宝宝和往常一样吃饭心不在焉的,眼睛盯着还没画完的画。
“宝宝,乖乖吃饭,妈妈喂你来。隔壁的小哥哥说带你去看鹅哦。”宝宝依旧看着画。“听到没有呀?你怎么一点也不乖啊?你能不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乖乖吃饭啊?”我不耐烦地说。
“妈妈,我怎么就不乖呢?我和其他小朋友又不一样?隔壁的小哥哥,他还尿床,我没有。”宝宝抬头看着我说。
“是吗?那宝宝可不可以比小哥哥更乖呀?”
“恩!”
专家点评:
家长朋友要永远记得一点:每个宝宝都是世界上唯一的珍宝,是上帝牵着手送到你身边的天赐礼物。
每个宝宝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所以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杜绝“攀比孩子”的想法,不要用别的孩子作例子来给自己孩子压力,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暂时的不足,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
一定要承认孩子间有差异,要知道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许多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总拿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做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之间的差异,父母应当接受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而且,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差异时先不要着急,这种差异未必就是差距。孩子跟别人的差异性往往是其个性形成的开始,其实,这种差异更需要父母来加以保护。此时,父母的正确态度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卖些力。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每个孩子都是“稀世藏品”
收藏界有句行话,叫“捡漏”,意思是花不多的钱买到物超所值的藏品。关注到我收藏履历的朋友发现,我特能“捡漏”,于是羡慕:“你运气是不是特别好呀?”
大多时候“捡漏”的确是得靠运气。但出来运气我还有自己的秘诀——我的很多藏品都是在社会热潮他们之前“捡”回来的,也就是说较大多数人之先,我已经看到了他们的升值空间。
这让我想到了孩子。好的收藏家,多把品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宝贝。实际上,我们又何尝不是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独一无二的藏品,去欣赏这些“藏品”,发觉他们的“升值空间”?
好的藏品首先得有个性,没有个性的藏品就算不是赝品,起码也是庸品。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庸品的;可家长们很多时候却对自家的“藏品”缺乏信心。孩子自觉已长大,有了审视社会的自我标准,而家长认为孩子远没有成熟,根本不放心他们的独立所为。认识上有差异,产生分歧就不奇怪了。
藏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看的顺眼不顺眼,而在于他自身的存世量与工艺特质。要想让你家的“藏品“日后升值,就得发觉出他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如果孩子喜爱绘画和写作,家长大可不必逼着他去考医科大,而应试者引导孩子把绘画写作的爱好转化为设计或记者等职业;如果孩子的理想是当幼师或海洋馆训练员,家长也无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他去当大学教授或动物学家。
每种事物都有他的价值,就像我们无法比较木器、玉器、瓷器哪种更珍贵一样。只要孩子身心健康,按照自身条件打造人生,那就应该由他去;家长强行扭转,按照自己的思路、甚至按照社会上的高薪标准去设计他,出来的顶多是批量生产的优质商品,虽然也会有升值空间,但绝对不会“稀世藏品”。
如何发觉自家“藏品”身上的特质?要做到的其实就是“什么也不做。”我的一个朋友,送孩子入学,连铺床垫絮的活都为孩子干了,因为不适应上下铺,铺床时一抬头,被上铺磕得眼冒金星,后脑勺隆起一个鸡蛋状的大包。他坐在床上,喘了半天粗气,然后接着铺,由于头痛欲裂,不长记性,再次抬头又被磕了,原来的包上再加了一个小包。我问他,为什么不舍得放手呢?孩子的床怎么铺才睡得舒适,他自己最知道。做家长的什么都做了,此消彼长,孩子自然什么都不会做了,而相当多的特质也在缺乏锻炼中泯灭掉了!
当然,“什么也不做”并不是真的就没家长的事了。你是藏品的主人,你有义务给自家藏品多“抛光”,给孩子多打气、多激励,多往脸上“贴金”。中国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进步,常常是“默认”,很少有西方式的拥抱相庆和击掌鼓劲,因为担心孩子禁不起表扬,会翘尾巴。而每当子女考砸了,做错事了,他们大抵又会谈到自己如何掏心掏肺地付出,人家的孩子如何省心争气云云。
这种比较很愚蠢。藏品情形各不相同,青春期的孩子也一样,有的如瓷器般脆弱易碎,有的如木器需抛光加工,有的甚至还有不尽如人意的瑕疵……家长应该转过头、静下心,仔细端详自己的孩子,弄清他真正的材质,有哪些闪光点可引导为独到之处,有哪些缺陷可因势利导令其“瑕不掩瑜”,而不该总对自己的孩子“恨瓦不成玉”,羡慕别家孩子是“上等材质”。
没有人不喜欢听到赞美。有时一些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听到老师赞美表现得不屑一顾,并不说明孩子不喜欢,多半是他们认为这些赞美假惺惺,并非发自内心。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学校非常调皮,成绩也糟糕,父母、老师软硬兼施,但他不吃这套。可是,当一位实习老师夸他的字写得挺好时,他却非常开心,还说:“我也一直这么认为,但没有人发现!”
孩子的心其实都跟明镜似的,他们一直在观察大人的态度,只不过他们跟藏品一样,不会主动说出来,得靠你自己去揣摩、把玩。如果你能说中孩子想表达、表现的,就找到了你家的“藏品”提色增值的好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比尔·盖茨
今天,居住在地球东半球的一个人隔着地球为居住在地球西半球的另一个人写的书作序。我应邀为比尔·盖茨的父亲写的一本书的中文版作序。
这部书是写作为父亲的老盖茨是如何培育小盖茨的。我用一天时间看完了出版社传给我的老盖茨写的这本书的中译本。其间我竟然数次出现幻觉,感觉我是在看我父亲写的育儿书。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孩子都有一样的家教,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家教。
纵观全书,老盖茨之所以能培养出改变了世界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就由于他在家教时奉行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其实就是一句话。作为父母,如果您真的能按照这句话做,您的孩子肯定能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
这句话是:不管你怎么做,都不要贬低孩子。
有些家长可能难以做到。我在皮皮鲁讲堂替家长做。每个孩子从踏进皮皮鲁讲堂开始,自尊、自信和尊严就得到最大程度的滋养。
我在《皮皮鲁总动员》里有一句话:鼓励能把白痴变成天才。
附:每个孩子都是盖茨
——中信出版社《每个孩子都是盖茨》2010年初火爆上市
《2012》全球热映,全球变暖、世界末日……但对于所有为人父母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困扰他们的事不是地球何时毁灭,而是子女怎样成才。古代有孟母三迁,现在有尹建莉、黑幼龙等育儿楷模。父母可以在许多事情上瞻前顾后,但是遇到子女教育的问题,却总是不遗余力。2010年即将到来,中信出版社隆重推出“首届首富比尔盖茨”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是盖茨!》。
比尔·盖茨人尽皆知、家喻户晓,他是全球个人计算机软件的领先供应商——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前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捐献出95%的家产(580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比尔?盖茨是怎样成长起来又如何成功的呢?
答案是,他有一位慈爱的父亲——老盖茨。老盖茨的教育如何影响了比尔·盖茨的一生?
身为天才的父亲、美国最大慈善机构的主席,老盖茨写作亲子教育必读书《每个孩子都是盖茨》,首度对全球数千万民众分享他对后代的教育心得,详细披露培养比尔?盖茨的教育精髓:帮孩子寻找成才最合适的路径,给孩子的天赋以最佳的成长空间。
相信很多的父母从怀胎十月开始,就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能成为像盖茨一样成功的人。但方法不当,可能适得其反。中国父母的问题在哪里?对子女提供了太多的庇佑,缺乏“逼”子女成熟的胆识和给予子女自由空间的智慧,最糟糕的是替孩子制造梦想,或者压制孩子的梦想。
究竟怎样才能找到孩子成才的最佳路径?众多教育专家、子女成功的父母中谁可以作为取经的人?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唐骏、徐小平、黑幼龙、尹建莉、孙云晓等国内知名教育专家联袂推荐的《每个孩子都是盖茨》将于2010年在中国火爆上市。本书出版后,相信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成功和实现自己梦想的父母都会选择老盖茨的育儿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最大的助燃力。运用《每个孩子都是盖茨》中的智慧,你的孩子也会和盖茨一样成功!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小长假刚结束,出去玩耍的你有没有遭遇到很多熊孩子?
在电影院里,在飞机上,在你想安静度过某个下午的一切场所……
今天来聊一聊憋了很久的熊孩子们
有一次我在宜家买热狗,排队时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妈妈示意她去买东西。小女孩插入队伍中,转动着机灵的小眼睛观望四周,然后迅速挤向队伍前方。当时排队的人非常多,在曲折的环形队伍里她的插队之举并不显眼。
小女孩挤过几个人到了队伍前列,我看着有的大人好心让她排到自己前面,有的则不予理会。小女孩并没满足当前的排位,继续又挤过了几个人,早早买到食物并跨过护栏递给了在外等候的妈妈。
我买完东西后走到女孩妈妈面前对她说:
“我本来想当时就提示小朋友不可以插队,但忍住了。因为这明显不是小孩的错,是家长的失误。希望您以后能让她知道在公共场合插队是错误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投机取巧也都是错误的。”
可能在一些人眼里我这样做有点刻薄和多事,把一件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上纲上线。
很多人会说,小孩子不懂事,就让着他嘛,你去跟一个小孩子计较什么?
但我试图对抗的,是每个“熊孩子”背后一定存在的那位“熊家长”。
小孩子不懂事不是他的错,但对孩子最好的保护绝不是任由他高兴就好,而是教导他去做对的事:当他在飞机火车上大喊大叫时,当他用力踹别人座椅时,当他哭闹着要随地大小便时,当他不礼貌的跟人讲话时……作为家长需要及时控制,在无法控制时则有必要向受到干扰的人解释和道歉。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行为非常难以控制,无法控制小孩不是家长的错误,但认为这种对别人的打扰理所当然就是非常可怕的行为了。
这种干扰对家长们已然习以为常,但对他人始终是一种冒犯。体谅和理解是一种气度,你不能要求他人一定要有气度。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咖啡馆喝东西,一个妈妈正带着一个还不太会说话的小朋友独自用餐。小朋友从头至尾在大声哭喊、尖叫、摔盘子扔食物,妈妈对小孩束手无策,于是很快就置之不管了。
在小孩无尽的吵闹声中,所有人都难以正常聊天了。我和朋友忍无可忍正准备离开,却看到一个客人走了过去。
客人对妈妈说:“我知道你自己带着小孩很不容易,这么小的小孩也很难控制。但这是公共空间,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里过一个轻松安静的下午,而不是一直被干扰。如果您还不能控制您的小孩,我觉得您需要离开这里。”
看到这一幕时朋友告诉我,她小时候就非常非常吵闹,所以在有行为控制能力之前,父母都坚决不会带她到公共场所。
这位妈妈没有争吵,当然也没有离开。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和评判这个客人的举动,但我很佩服这个人顶住道德审判的压力去说出这番话。毕竟,这件本来该由店家出面解决的问题非常不恰当地留给了一个顾客。
在中国,教导我们长大的是“人情”大于“事理”的价值观,所以在这些时刻我们的意识往往告诉我们要理解和谦让,用沉默来表达不满足矣。但人情和事理并非矛盾,我们尊重有自知力的家长,但也绝不该谦让那些比孩子更无知的大人。
在剧场和电影院我无数次遇到这种情况,小孩子会忍不住把一切他脑子里的话大声说出来,而家长也乐此不疲地回应,全然不顾公共场所的基本礼貌。
有一次我在剧场低声提醒前排热烈讨论剧情的小孩的家长安静一点,却被家长反问,我们说我们的关你什么事?小孩用难以置信的成熟口吻跟着反问,对啊,关你什么事?我回答,因为你们实在太大声,影响到别人了。他们不屑的哼了一声,继续自顾自大声讨论。(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大家直接去找剧场或影院工作人员处理,他们有义务阻止干扰观众的噪音或者合理清场)
每当这种时刻我都觉得可悲大于可笑,不敢想象这样的小孩未来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大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不仅要给小孩足够多的爱和保护,而是要尽力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大人啊!
我们不能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孩子,就去切换另一套处事标准。正如我们面对一些老人,当他们毫无道理的倚老卖老,当他们因为年龄而无理地行使特权时,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拒绝。
记得有一次在伦敦,我给刚上地铁的一个老奶奶让座位,她很吃惊的看着我说,很感谢你,但我看起来真的有那么老吗?
当时我觉得十分羞愧,感到自己的举动对她造成了一点冒犯:她认为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所以说,一个人值得尊重的不是年纪,而是阅历,我们礼让的原因也不是同情弱小,而是礼貌尊重。社会文明的基本规则是不针对年龄和阶层的,是通用于人类的准则。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准则都是由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组成的,这让我们更有必要去做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去注意自身对他们的影响。
面对非道德行为,我们需要采用的方法是告知而不是吵架,是提醒而非指责。
在任何时刻,都不要轻易把自己置于特殊群体之中看待。毕竟,特权不是自己定义的,而是群体给予的,所以更要学会尊重群体的声音。
家长每天都要问孩子的四个问题
家长每天都要问孩子的四个问题
我有位教子有方的朋友,他女儿学习很棒,情商也超高,而且和他非常亲,有什么事儿都愿意和爸爸说。但却很少见这位朋友教育女儿,我觉得非常神奇,却发现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
具体怎么独特呢?他从来没有特地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一会儿,而且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我回家仔细品味了一下,发现这四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第一个问题调查价值观。孩子的观念问题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健康的三观塑造优秀的孩子。而小学生有时独立思考思辨能力不强,在班级整体风气不好时容易随大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坏了”。
这个时候孩子如果拿一些陋习来当好事说就能及时引起家长的警惕,在三观出问题前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第二个问题是激励。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一定会仔细的回顾一下今天的校园生活,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好的表现,而在孩子骄傲的向你展示这些小事时,也会无形中增加了自信。
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这个过程给孩子一些好的反馈,如恰当的表扬等,这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正向的激励,长期下来孩子会在其中积累起坚不可摧的自信心,对以后的人生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这里要明确的是:收获不是物质上的,是精神上的,可以是今天的学习成果,这是对一天的学习的总结,或者是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是对一天生活的总结。
经过和家长的确认,孩子会潜意识中将内容捋顺,让知识变得更有条理,所以也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复习,利于孩子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上难免有一些烦恼,限于自身的阅历,有些很难靠自己解决,但家长不问的话,偏内向一点的孩子也不会主动跟父母说,这就可能造成一些隐患,小事如作业不会,大事如校园暴力,如果家长不问,就会酿成大错。
每天的日常询问能够给孩子另一个解决的渠道——向家长求助。这些问题就很大程度上可以迎刃而解。所以这个问题也就显得重要了。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就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而每天的四个问题,恰恰是一座亲子关系的桥梁,在给孩子关爱关心的同时,也给了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在这样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下塑造出的孩子,哪里能差得了呢?
这是教育孩子最大的天敌,但几乎每个家长都会犯!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我们自己。然而,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当家长,经验不足,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孩子不是完美的,同样,每个父母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要做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逐渐去学会如何教育孩子。比如,有一样东西是教育孩子最大的天敌,但几乎每个家长都会犯,那就是——发脾气。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
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许多人陷入一种思想怪圈儿,他认为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
后来又奉行“棍棒出孝子”。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
要学会和孩子沟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不要一上来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会因此而好好写作业吗?当然不会,孩子会更抵触。如果你想要达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这样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我真的很难过。如果你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我会觉得很开心。
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让感情自然顺利的流动。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管教。
“以情理教育”,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而不是充满暴力和训斥。
一直倡导爱和自由和,倡导尊重孩子,因为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和孩子首先应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要把自己搞的高高在上,蹲下来和孩子沟通,和孩子做朋友,比如对一件事情一起制定规则,一起遵守等。
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心中只要充满爱和感恩,你就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蒙氏教育为孩子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同时,自己也备受滋润。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传递正能量,心中满藏爱和感恩,才能使爱不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