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只要用心,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
发布时间:2020-05-08 可爱的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可爱的动物说课稿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又一个周六,七点半刚过,手机铃声响起,一看又是“XX家长”,有点郁闷,心想:这个家长怎么这么不识趣,每次都为类似“今天上不上学?”之类鸡毛蒜皮的事打电话,要么一大早、要么老老晚。
(XX小班时算是个开朗的小姑娘,和小伙伴的相处还算融洽,学习活动中偶尔也会举手发言……XX爸爸呢,接送孩子来去匆匆,经常忘记带接送卡,每当我们跟他交流时,他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对于我们的建议他很难接受,大多我行我素。属于那种最不配合教育的类型之一。常听XX说“爸爸妈妈今天又打架了”之类的话……)
无奈地接起电话,我刚说“喂,”没等我说完,对方便“噼里啪啦”地讲了一大串:“老师,我们家小孩怎么记性那么差?比我记性还要差。带她去大润发,人家同学叫得出她的名字,她却不知道人家叫什么,怎么会这样?”迷糊的我,听到他这番“正经”的话,立刻清醒许多。“XX爸爸,你讲慢点,怎么回事呀?”“你说她脑子会不会有问题呀?怎么人家都认识她,她不认识人家。上次跟一个朋友的小孩玩,前一天玩的好好的,第二天就忘记人家名字了。每次我问她学了什么,她也说不知道……”(WwW.995563.COM 经典范文网)
听完他一大堆的抱怨后,我的心里小欣慰、大气愤,欣慰他发现了孩子存在的不足,并且很着急,说明他开始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了。气愤他没有寻找自身的不足,一口否定孩子。“xx爸爸,您别着急,听我说几句好吗?首先我非常高兴,您会那么着急,说明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了。第二,xx这学期入园后一直很安静,与同伴交往甚少,有时候跟她交流几句她就哭了。之前我们也跟您反馈过这个问题,可能您没有在意。第三,根据我们小班一学年对您孩子的观察、了解,可以明确的告诉您她的脑子没有问题。叫不出班级幼儿的名字,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她不与别人交流、对同伴的关注甚少。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很久都没有跟一个朋友联系,再偶遇时,也有可能会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不是吗?”“嗯,对,对,有点道理。”他连连肯定。“这样吧,周一我去班级里了解下具体的情况,到时候再跟您联系吧!”“好的,谢谢啊。”没等我说完,对方已经挂断了电话。
周一上班后,利用课件休息时间,我找“XX”聊天,问她不认识的小朋友是谁?她指着“小J”,我问:“你认识她吗?”XX摇头头。你直接用声音来回答我,不要点头或摇头。我再问:“你知道她是谁吗?”XX继续摇头。“你用嘴巴回答我。”XX小嘴翘起来,眼泪吧嗒吧嗒地滑落到脸颊。“为什么哭呀?老师又没有怪你,你不认识她,我可以帮你的。”她停下来,“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认识吗?”XX不说话。我叫来她一组的几位幼儿,她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他们的名字。随后,又叫来其他组的六名幼儿,她只说出了两位幼儿的名字,其他均摇头。又一组,六名幼儿说对了三名。
那时那刻,我的心一丝失落、一丝内疚、一丝心疼……
放学时,我将情况如实反馈给XX家长,听我说完,XX爸爸更急了。“她怎么记性这么差,你们把班级幼儿的名字告诉我,我回家读给她听。”“这不是个好办法,三十几个名字,让大人背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您放心吧,我们会有办法的。你以后要多鼓励孩子,少责怪孩子。“我不会鼓励的呀?怎么样叫鼓励呀?”虽然有些吃惊这位爸爸的话,但我们还是耐心地告诉他“鼓励就是在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肯定她,给孩子信心。以后您不要总问她学到了什么?试试问孩子‘你今天玩得开心吗?你和谁一起玩的?’相信孩子会把好朋友的名字介绍给你听的。”接下来的日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每个孩子都是比尔·盖茨
今天,居住在地球东半球的一个人隔着地球为居住在地球西半球的另一个人写的书作序。我应邀为比尔·盖茨的父亲写的一本书的中文版作序。
这部书是写作为父亲的老盖茨是如何培育小盖茨的。我用一天时间看完了出版社传给我的老盖茨写的这本书的中译本。其间我竟然数次出现幻觉,感觉我是在看我父亲写的育儿书。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孩子都有一样的家教,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家教。
纵观全书,老盖茨之所以能培养出改变了世界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就由于他在家教时奉行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其实就是一句话。作为父母,如果您真的能按照这句话做,您的孩子肯定能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
这句话是:不管你怎么做,都不要贬低孩子。
有些家长可能难以做到。我在皮皮鲁讲堂替家长做。每个孩子从踏进皮皮鲁讲堂开始,自尊、自信和尊严就得到最大程度的滋养。
我在《皮皮鲁总动员》里有一句话:鼓励能把白痴变成天才。
附:每个孩子都是盖茨
——中信出版社《每个孩子都是盖茨》2010年初火爆上市
《2012》全球热映,全球变暖、世界末日……但对于所有为人父母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困扰他们的事不是地球何时毁灭,而是子女怎样成才。古代有孟母三迁,现在有尹建莉、黑幼龙等育儿楷模。父母可以在许多事情上瞻前顾后,但是遇到子女教育的问题,却总是不遗余力。2010年即将到来,中信出版社隆重推出“首届首富比尔盖茨”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是盖茨!》。
比尔·盖茨人尽皆知、家喻户晓,他是全球个人计算机软件的领先供应商——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前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捐献出95%的家产(580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比尔?盖茨是怎样成长起来又如何成功的呢?
答案是,他有一位慈爱的父亲——老盖茨。老盖茨的教育如何影响了比尔·盖茨的一生?
身为天才的父亲、美国最大慈善机构的主席,老盖茨写作亲子教育必读书《每个孩子都是盖茨》,首度对全球数千万民众分享他对后代的教育心得,详细披露培养比尔?盖茨的教育精髓:帮孩子寻找成才最合适的路径,给孩子的天赋以最佳的成长空间。
相信很多的父母从怀胎十月开始,就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能成为像盖茨一样成功的人。但方法不当,可能适得其反。中国父母的问题在哪里?对子女提供了太多的庇佑,缺乏“逼”子女成熟的胆识和给予子女自由空间的智慧,最糟糕的是替孩子制造梦想,或者压制孩子的梦想。
究竟怎样才能找到孩子成才的最佳路径?众多教育专家、子女成功的父母中谁可以作为取经的人?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唐骏、徐小平、黑幼龙、尹建莉、孙云晓等国内知名教育专家联袂推荐的《每个孩子都是盖茨》将于2010年在中国火爆上市。本书出版后,相信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成功和实现自己梦想的父母都会选择老盖茨的育儿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最大的助燃力。运用《每个孩子都是盖茨》中的智慧,你的孩子也会和盖茨一样成功!
每个家长都可以是很好的老师
今天,下午,在少年宫,碰到一个邻居,她谈起了自己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提到只要孩子(小学)能保持优秀的成绩,就让小孩子尽情的玩耍。不需要让孩子都要考出满分的成绩。我们只是让孩子自己知道,只要自己把学习抓住了,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玩耍的时间,而在家长的眼里,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主要是让他们在小时候就养成一个好习惯,那样,即使到了初中,玩的时间少了,至少还可以有一个美丽的童年回忆!听着她的教育子女的思想,我觉得很有道理。
这也许是当父母的工作都是8小时,都有周末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思考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有着自己的一套正确的教育方法。而她介绍她的另一个邻居则是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休息日,结果孩子的教育基本处在顺其自然的成长过程中,结果小孩子在交际方面很出色,可是在学习上则比较散漫。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作为家长都可以成为好的老师,但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有时是需要做出必要的阶段性牺牲的。空余时间多的父母往往在教育子女上有着详细、科学的方法;但休息时间少的父母同样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少年不从来。如果在孩子年少的时候,忙于赚不完的钱,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可能就是一个终生的遗憾。生活中什么对孩子更重要?也许金钱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外部包装,但很难保证金钱可以培养一颗睿智的头脑;生活中,有时衣食可能平淡些,但若能教育培养给孩子一颗睿智的头脑,那么我想这可以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生活在竞争的21世纪,我们做家长的都应该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远见的家长,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好老师,一个可以给孩子带去睿智的好父母,一个值得孩子骄傲的好朋友!
家长每天都要问孩子的四个问题
家长每天都要问孩子的四个问题
我有位教子有方的朋友,他女儿学习很棒,情商也超高,而且和他非常亲,有什么事儿都愿意和爸爸说。但却很少见这位朋友教育女儿,我觉得非常神奇,却发现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
具体怎么独特呢?他从来没有特地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一会儿,而且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我回家仔细品味了一下,发现这四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第一个问题调查价值观。孩子的观念问题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健康的三观塑造优秀的孩子。而小学生有时独立思考思辨能力不强,在班级整体风气不好时容易随大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坏了”。
这个时候孩子如果拿一些陋习来当好事说就能及时引起家长的警惕,在三观出问题前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第二个问题是激励。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一定会仔细的回顾一下今天的校园生活,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好的表现,而在孩子骄傲的向你展示这些小事时,也会无形中增加了自信。
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这个过程给孩子一些好的反馈,如恰当的表扬等,这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正向的激励,长期下来孩子会在其中积累起坚不可摧的自信心,对以后的人生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这里要明确的是:收获不是物质上的,是精神上的,可以是今天的学习成果,这是对一天的学习的总结,或者是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是对一天生活的总结。
经过和家长的确认,孩子会潜意识中将内容捋顺,让知识变得更有条理,所以也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复习,利于孩子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上难免有一些烦恼,限于自身的阅历,有些很难靠自己解决,但家长不问的话,偏内向一点的孩子也不会主动跟父母说,这就可能造成一些隐患,小事如作业不会,大事如校园暴力,如果家长不问,就会酿成大错。
每天的日常询问能够给孩子另一个解决的渠道——向家长求助。这些问题就很大程度上可以迎刃而解。所以这个问题也就显得重要了。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就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而每天的四个问题,恰恰是一座亲子关系的桥梁,在给孩子关爱关心的同时,也给了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在这样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下塑造出的孩子,哪里能差得了呢?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