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家风 言传身教
发布时间:2020-07-17 幼儿孝道故事 幼儿园孝道活动方案 幼儿园家风活动方案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而淳朴的家风,每个家风、家规、家训的背后都是祖辈们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并用以教育和规范自己的下一代乃至下下代。家是圃,孩子是苗,每个孩子身上都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家风就如牛毛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风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处世之道和智慧的潜移默化。
我出生在海滨小镇莱州----金城。这里的民风热情、淳朴。从小姥姥、姥爷就告诉我要做个善良的人,“百善孝为先”一定要孝敬父母、长辈。而他们也用行动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什么是“百善孝为先”。我也是在这种家风、家训、家规的熏陶下一天天长大的。
姥爷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姥姥是出生在1914年的一位小脚女人。姥爷是她的独子,在那个年代是不多见的。听妈妈说小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吃饭要先给太姥姥盛饭,长辈不动筷子吃饭,小辈是不可以先开动吃饭的。这个规矩直至现在,家人们都在遵循着,这俨然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每次姥姥、姥爷去吃婚宴酒席(沿海地区的酒席讲究“四大件”----海参、鲍鱼、海虾、螃蟹。)自己舍不得吃着四大件,都带回家留给太姥姥。这一切看在做小辈的眼里,也融入到孩子们的行动中。那年只有2岁的我会叫手里的最爱的红苹果送给太姥姥吃。我想这就是言传身教吧。就在太姥姥86岁那年由于意外摔伤了腿,自此行动自如的太姥姥生活只能靠姥姥、姥爷照顾了。在那个生活条件还不是太富足的年代,姥爷为太姥姥安装了空调。当时村里有空调的家庭屈指可数。姥爷考虑太姥姥行动不便就将电视、风扇、电灯等家用电器全部安装上遥控器,方便太姥姥使用。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姥姥、姥爷却每日细致入微的照顾太姥姥的饮食起居,每天端屎端尿。太姥姥卧床期间身上却从未生过褥疮。这一照顾就是十三年。我们家孝道的家风也传遍了十里八乡。2009年我的姥爷被评为“莱州市现代二十四孝贤”。姥爷说这份荣誉不只属于他一个人,是属于我们全家的。这份荣誉是传承,激励我们将孝道的家规代代相传。这份荣誉是传递,将孝道的家风传递给更多家庭。(dsbj1.cOM 读书笔记吧)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影响每一个人。好的家风不仅对自己有益,对子女、家人有益,乃至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孩子的成长就会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并将这份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好家风故事:身教重于言教
好家风故事:身教重于言教
很久之前曾看过一篇文章,上面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孩子的表现就是父母的影子。”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红色基因,娃娃抓起。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孩子从小就跟着姥姥看抗战剧,跟着姥爷看新闻,虽说现在的抗战剧都是神剧,但也让孩子早早的知道了侵华战争,她会懵懂的问为什么小日本那么坏,为什么要来中国抢东西。我解释说:因为日本面积小,能利用的土地和资源也少,人口密集。它就要寻找物产更丰富,却又不那么强大的国家。就像是动物领地的水源和食物不多的时候,就要去找物产更丰富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的动物最好是比自己还要弱的。她似懂非懂,却知道中国现在很强大。当她看阅兵的时候,嚷着中国好厉害,骄傲的说我是中国人。所以国强才能民安,民安才能重教,重教才能少年强,而少年强才能中国强。
百善孝为先。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哪怕是现在我也依然享受着父母的付出,我家孩子从小就是他们带大的。而我能做的就只是陪他们多聊聊天,多做一点家务,多买一些他们舍不得的东西,有时间尽可能的让他们去旅游。明知尽其所能,也偿还不了他们付出万分之一。但你做了孩子就会看到,永远不要以为孩子小,更多的时候你无须多言,你在做她就在学。就像小时候我看我的父母。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次带孩子在外面吃饭,一个在邻桌用餐的人往我们桌子旁边的小垃圾桶里扔用过的纸巾,却扔到了外面。孩子走过去把纸巾捡起扔进了垃圾桶,她一个小小的举动赢得了用餐客人的赞扬。还有一次和孩子去市场买海鲜,走出市场孩子告诉我,她看见有一个摊位在用消火栓里的水清洗海鲜,她说:妈妈,消火栓里的水是用来灭火的,他不应该用。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我表扬了她,善于观察,知道消火栓的用途,也知道是非对错。其次就是告诉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许会看到更多不道德,不对的事。中国面积大,人口也多,人的素质就有高有低。在你没有能力去改变的时候,就让自己不要做那样的人。
亦母亦友,言出必行。虽然是母亲,但我更喜欢像朋友一样和孩子相处,平等对话,耐心倾听她的所见所闻,认真回答她的各种疑问,和她一起完成她好奇的实验,也许会失败好几次,也许把家里弄得一团糟,但又有什么关系。再者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不要因为外界因素而失信。就像是一年前要租房,因为孩子在她姥姥家附近上幼儿园,为了结束“两地”分居,也为了更多地陪伴孩子,我和老公就同她商量打算在姥姥家附近租个房子,可我们觉得好,她却并不领情,她更喜欢自己的家,每个周末回来住两天,新鲜感十足。也就在那时我答应她,如果她同意搬家,我就给她买张母子床,而且让她自己选。有这样的承诺也是因为有张床不是很好,需要买新的。但计划没有变化快,租的房子里居然带着一张,虽不算很新但却可以用。这让精打细算的父母不同意再买什么母子床,还争相要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我知道孩子懂事会同意,但也会失望。所以我还是买了,她欢天喜地,说着谢谢妈妈。我说因为这是我对你的承诺。
真正的教育是身教重于言教,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动声色的传承,是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家风正,民风淳,国家兴。
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很重要
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很重要,我们家里,对待女儿提出的要求,只要不违反原则,基本都会满足她的要求,同时,只要是我们承诺的一定会做到。前一段时间,女儿特别想买一个滑板车,天天回家跟我们说,于是,我提出来:如果这个星期,她在幼儿园得到了大红花,在家里自已又能好好吃饭不要大人喂,那么星期天,我们就一起去买。一个星期过后,她表现得很好,我们也兑现我们了承诺。有了这样的先例,在家里,我们一般采用这样的方法。女儿特别喜欢看动画片《猫和老鼠》,她每天起床和从幼儿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DVD看动画片,不管我们怎么说就是不听,如果强行关掉,马上就会爆发一场战争,哭闹。于是,我们又提出一个要求:让她自已管自已,告诉她,现在她已经是小班小朋友了,长大了,是小小班小朋友们的姐姐,可以自已管理自已了,以后自已的事情自已可以做主了,以后要看动画片,也可以自已做主,爸爸妈妈不管。但是,看动画片之前,必须先给自已订一个规矩,要先想好计划看几集,或者看几分钟,如果时间到,或者看的集数完成了,就不能再看,因为我们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刚开始时,她也做得很好,但时间长了,她觉得看不过瘾,于是开始会讨价价,我的办法就是问她:“菁菁,妈妈说话算数吗?”“嗯,算数。”“那如果你可以说话不算数的话,我以后也可以不算数的哦。”一般一两分钟下来,女儿都会说点头同意,因为规矩是她自已订的。现在,女儿又喜欢上了《喜洋洋和灰太狼》,每天都看,但基本都能做到事先要求看几集或都看几分钟,时间一到,就不再要求。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记得有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女儿一直比较内向,特别在陌生人面前不善于表达自已,我也一直想让也从书中学习找到表达自已的方式,每天我都会坚持给女儿讲故事,让她在故事中学会生活,学会助人和自助,学会去接纳别人。从小兔汤姆心灵系列到最近的青蛙弗洛格成长故事,我们一起读,一起讲,有时候,我们还会把书中的场景搬到生活中,前几天我们在读《青蛙弗洛格和陌生人》时,我问她:“你喜欢小老鼠吗?”“喜欢”“为什么”?“因为小老鼠喜欢帮助别人,还给大家带来了快乐。”“那菁菁在幼儿园有没有帮助小朋友,给大家带来快乐呢?”“嗯
,有的。”女儿总很高兴的回答我。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作为家长,我们要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身教大于言传!
身教大于言传!儿子下周才正式放暑假,这周仍然坚持上学,反正也没啥大事跟同学一起乐呵,挺好。昨天跟儿子同学的几个妈妈聊天,才知道儿子考试成绩真是不错,与前几名相差不过二、三分,看来差距很小呢!今天早上几个孩子在校车点讨论成绩,儿子已经很淡然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他来说,这一页已经翻篇了!
昨天操操妈把老师的校讯通发过来,具体内容是假期学校要组织“我对经典有话说演讲比赛和背诵《弟子规》活动,希望孩子们报名,同时还有家长要参与的征文活动,我问儿子是否参加?他摆手,表示这不是他的最爱!但是他却动员我参加征文活动,我不肯,结果这父子俩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动员我参与,说什么我平时就爱写一写,这样不是很好吗?把心里话说出来,又加深交流云云,最后最被父子俩力荐,我报了名。他们老师也很开心,说我参加的话拿大奖有希望了!我笑,逼鸭子上架,也很荣耀啊!
之所以把这件事写出来没有炫耀之意,是想说,父母对学校活动参与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孩子为什么希望父母的参与?
我是个热心人,只要儿子学校班级有活动,只要时间允许,又有能力,基本上都会参加,而且也会尽自己能力去支持,当然好多时侯是儿子力推的哟!他觉得我妈妈在这方面很厉害,可以一试,为他们班级争光,他觉得心里也很开心啊!不光如此,他看到父母都这样主动去参加活动,他也愿意去尝试,所以我儿子特别活跃,只要有活动都会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其中,像跳十五米的长绳,据说当跳绳摇起打过来时,如果跑位不对,被绳子打到身上会非常得疼的,为此有许多孩子不愿意加入其中,可儿子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打几下又打不坏,积极主动跳进去参与进行,不光是勇气的问题,而且也是其乐无穷的。所以他对任何活动,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头,乐于参与进去。
他们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你是个很有思想很有主见的孩子,特别开朗,特别阳光,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头,特别愿意参加活动,这一点非常棒!老师非常喜欢你,希望你保持下去!”
现在想想,儿子之所以这样愿意去尝试参与一些活动,跟我们家长有关系,一方面我们鼓励他积极主动的参加活动,在他犹豫不决时给他鼓励和建议,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在需要的时侯主动参加他们学校和班级的活动,这给他做了榜样!否则你一方面要求孩子去做,而你自己反倒不积极去参与他们的活动,一拉就缩回,这无形中也会让孩子觉得你没有从行动上给予支持呢。
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他身上的某些潜质恰恰是家长问题的折射。做为父母,身教大于言传,以身作则,以行动去给孩子做榜样,往往更有力度更有作用呢。所以很多时侯,我们要少说多做,以实际行动,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他也会采取行动哟!
身教胜于言传
身教胜于言传昨天下午,接**下棋回来的路上,**一上车就告诉我“妈妈,我今天的棋下的很好,全赢他们几个。”
呵呵,小子不错的,最近下棋很有魄力的,常常能全赢他们。我“奥,是吗?不错,**最近棋下的不错,进步很大。妈妈看**最近很努力了,每天都做题目,你看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的。”**一脸自豪地样子。**“邱老师也说我下的不错,都夸我了。!”奥,是的吗?**一项都会自夸,有时会把老师的表扬夸大。我“是的吗?邱老师是真的这么说的吗?”**“邱老师这堂课没说我,那还不是等于夸我了。”
我“**同学,我们要搞清楚,没说你说明你这课下的不错,可邱老师并没有说你下的不错这句话啊。做人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是诚实,我认为老师没说我就是说我下的不错。”
我“**我们想象力丰富是很好。但是想象力要依据现实的,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表扬,可是我们不能为了表扬去自己凭空想象出来老师没说过的话,对吧?”**连连点头,并说“妈妈,我知道,其实这样凭空想象就是撒谎了。我错了妈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我“**认识到自己错误了,妈妈很高兴。**现在真的是一个素质搞得男子汉,你看中午也主动和妈妈道歉。妈妈为**的进步感到高兴。可妈妈又想问你一件事,你愿不愿意告诉妈妈。你中午为什么那么大声音对妈妈喊起来?”
**脱口而出“那是因为你以前老是对我大喊大叫的!”真是身教胜于言传啊,以前我的不好行为真的给孩子带来了影响,孩子的话、中午的事也使我看到以前的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这样子。
我“**,是这样啊,那妈妈今天很郑重的和你道歉,以前是妈妈错了,请原谅妈妈,妈妈以后绝对不会这样了。以后请**监督妈妈,妈妈争取平和的和**说话。妈妈争取做个有素质的妈妈!”
**“妈妈现在已是智慧妈妈了,我说的那是以前的妈妈。你不是天天在学习吗。现在妈妈你已经改正了。现在也不对我大喊大叫了。我以后也不对人大声说话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现在真正深刻认识到孩子有问题就是自己身上的问题。家长的一言一行一时一刻的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我们家长的镜子。真的是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身教胜过言传--反省
身教胜过言传--反省昨天下午接孩子的时候,因为下雨,我直接上楼,想把**宝一起接回来,(早上她妈妈自己送的,平时我接送),结果**宝坚持要妈妈接她.xx宝不乐意了,大声喊着让**宝和我们一起走,**宝不理他,xx宝就开始生气地说:让你妈妈最后一个来接你,全都走光了,你最后才回家!气呼呼地,接着又让我帮他提着鞋袋子(穿雨鞋,另带一双鞋子.自己打伞,自己提鞋袋子,原来下雨都这样的).我直接拒绝了他.xx宝更是生气了,拎着袋子,拖着伞,叮叮咣咣地下楼去.我一看,又没忍住,一路上生气地叨叨着大道理:不能强迫别人啦,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啦,不能因为这个就对别人生气啦.......回头一看,xx宝根本没听,叫一声,一脸茫然地望着我.我立即住嘴,一下子想到那句话:身教胜过言传!
xx宝的脾气急燥,不满意就生气吼叫,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平时我一个人带孩子,两岁不到,xx爸去外地工作,直到3岁多才经常在身边,今年又开始经常在外地.xx宝是个不省心的孩子,只精力充沛这一点,让我苦不堪言,2岁半以后,基本不再午睡,那么大的孩子应该有的睡眠时间他一直达不到.永远精力旺盛的样子.一人个摸爬滚打带一天下来,回来空空的屋子里没个帮手,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就不由得怨气直冲.对着xx宝吼叫最多的是在两岁多到三岁多,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有时动手也避免不了.惭愧呀,据说还是看了几本育儿书,出去还会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讲育儿的人.
现在回头看,真是太后悔了.道理懂一堆,事到临头控制不自己的情绪.身教的影响远远大过言传,孩子把这种坏情绪全盘吸收,成了他现在的样子.就在前几天晚上,好好的说过晚安了(平时都是彼此说过Iloveyou,Goodnight就不再说话,睡觉),xx宝来回翻身,扯开被子,我立即怒了,一把扯过被子,不让他盖了,扔一条空调被给他.安稳睡下了.其实只要我说句妈妈冷,他会心疼的赶紧帮我盖盖被子.我却那么对他,不过才五岁的孩子.没有包容孩子,孩子也学不会包容别人.
老公说:儿子和你一模一样!他指的是性格.家长的性格对孩子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全看在眼里,体现在他日后的行为中.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在教育我们自己,不能改变和完善自己,也教不好孩子.自我反省,继续加油!
育儿心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育儿心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首先很感谢幼儿园举办“立德树人好家风”的征文活动,让我们家长有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作为张泽蕴(以下简称可可)的家长我认为幼儿园固然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因素,但家长更是孩子人生不可或缺的领路人。制定良好的家规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习惯、提高能力,更能从现在开始指引孩子以后的人生旅程。下面我就怎么教育可可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不足之处请园领导、老师们指正。
可可刚生下来的时候我们就想着要把她培养一个气质优雅、独立、有主见、有智慧,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而不为外界诱惑的孩子。网上搜集了好多育儿经验、好家规等等,条条框框一堆,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可根本不买账,她根本不听那些你讲的什么规定。有一次我们不准她喝汽水,她反问我们为什么你们能喝。我们无言以对,是哦我们大人总是严于孩子、宽与自己。经过反省我们认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是教育孩子,也是鞭策自己。
一、父母的爱,让孩子成长的更安心
父母的爱是促使孩子茁壮成长的养分。让孩子体会的关心和爱护,孩子才会听从家长的建议与意见,教育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所以,我们这样做:每天清晨和睡前,微笑着亲吻她一下;游戏的时候,给她一个鼓励和赞赏的眼神;上街的时候拉着她的手;高兴的时候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没事的时候搂着她,说说幼儿园的趣事。当然女儿长大后,作为父亲拍拍她的肩膀,看电视的时候挨着但不搂着保持一定的距离会更好一点。
二、积极乐观,给予孩子健康的精神面貌
想要孩子有个健康的心态,那么你自己就要给孩子树立不挑剔、不抱怨、热爱生活的好榜样。所以我们这样做:比如有时候上街给她买衣服或带她吃饭,店家因为忙或者环境差服务不周到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挑剔、不埋怨,更不能发火;在路上碰到乞丐不要一脸嫌弃的表情,要保持一种乐观、宽容、同情的心境,给她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负责,更要为她的精神健康负责。作为孩子成长道路的领路人,我们只有保证她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才可能保证她今后的美好幸福人生。
三、尊重孩子,培养独立、自信的特质
在当下的社会里,有的时候父母对于孩子过分“包办”,而使我们的孩子慢慢缺少主见,丧失自己作决定的权利。所以我们这样做:出去吃饭的时候,我们会先问可可今天吃什么呢,当她只点肉肉时,要及时给她建议,如果配上一点蔬菜会更好,她一般会欣然接受。当她自己弃权时,一定要告诉她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未来,如果我们总是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去表现自己,他们就会真的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
四、激发勇气,不做心灵脆弱的孩子
现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刻意的避免让孩子吃苦,总是会尽量地给孩子更多的关照和呵护。熟不知久而久之孩子性格中就会缺失一种优秀特质,它就是坚强。所以我们这样做:以前可可晚上很怕黑,有一次晚上我带可可捉迷藏,故意躲在黑暗的阳台,发出声音让她来找我,起初她不敢来,听到我的笑声后,渐渐的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把我抓到了,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说“宝宝真棒,不怕黑了么”。当你的孩子惧怕什么事情不敢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妨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使她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中的障碍,克服内心的恐惧。
五、学会分享,让孩子远离自私
现在独生子女很多,娇生惯养似乎已是每个家庭的普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间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热火朝天:这个发卡是我的,不许你碰。所以我们这样做:经常带着可可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有的时候我们会带很多零食,玩累的时候我们会对可可说:把饼干分给你的好朋友们好吗,大家一起玩、一起吃才是好朋友。现在可可已经意识到分享能够让她和她的朋友们快乐,更能让她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
六、懂得感恩,做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现在家长们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父母辛苦,熟不知根本原因在于家长没有给孩子制造一个感恩的机会。所以我们这样做:每次我们帮可可洗完澡洗衣服的时候,都会跟她“诉下苦”:爸爸妈妈下班好累哦,还要帮可可洗澡洗衣服,腰都直不起来咯。久而久之她会偷偷跑过来看看我们问:是不是很累啊。有天突然说那我帮你捶捶吧。感动的我们一塌糊涂。所以有时候不在围着孩子转,让孩子懂得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知道怎么去关心人,不知不觉中她已成长成一个有爱心的小公主。
最后分享一段哈佛家训里面的话,与大家共勉:
少一份责备,多一份理解;
少一份苛求,多一份宽容;
少一份责骂,多一份尊重;
少一份怀疑,多一份信任;
少一份命令,多一份商量;
少一份限制,多一份自由;
少一份要求,多一份以身作则;
少一份“无微不至的照顾”多一份自己动手的机会。
教育孩子,言传不如身教
教育孩子,言传不如身教
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
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
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
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思想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三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最习惯、运用最纯熟的模式。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
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
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
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
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
“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经常有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
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
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育儿路上身教重于言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如果爸爸妈妈希望明明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就应该以身作则,给明明一个示范的榜样。不希望明明做的事情,那么爸爸妈妈自己就先不要去做;希望明明怎么样,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先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并不是要摒弃言传,与其苦心婆心地唠叨,不如做出个榜样给明明看吧!
【物归原处的习惯】用完的东西、玩完的玩具,什么地方拿的,都要送回到什么地方去,想必这是每位爸爸妈妈都希望小朋友有的好习惯。对于明明来说,自从开始玩玩具、看书的第一天起(6周大吧),每天晚上爸爸都会带着小朋友一起收玩具、整理图书,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而平时的生活呢,不管妈妈带着小朋友做什么,做完后,所使用的工具,一定还会带着明明物归原处。
【放弃电视来看书】爸爸自小是伴着电视长大的,没有电视感觉生活就无法继续,直接影响到学习和休息,因此非常不希望明明也有这个坏习惯。于是这也是爸爸和妈妈在小朋友出生之前的决定,放弃电视来看书,至少在小朋友三岁前都这样。也是鉴于此,家中的电视成了摆设品,自从明明出生以来,近三年的时间里,只打开了屈指可数的几次,家庭时光都用来读书了,哪怕明明不愿意看书、想玩玩具,爸爸妈妈也还是会坐在沙发上自己看书,相信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明明自小就是个非常喜欢看书和听故事的小朋友。
【树立不挑食榜样】每每吃饭之时,爸爸妈妈都要苦口婆心地说,“明明不能挑食,挑食不是好孩子,不挑食的小朋友身体才棒棒;与其这么辛苦地唠叨,不如爸爸妈妈(尤其是爸爸)先做出榜样吧!摆上餐桌的饭菜都要吃,不喜欢吃可以少吃;而且对于每种食物、每样菜品,不可以挑三拣四、只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挑出或剩下不喜欢的食物。
【从尊重孩子做起】如果想要明明是个尊重他人的小朋友,那么爸爸妈妈先从尊重明明做起吧!只有明明受到尊重了,那么小朋友才会有样学样地去尊重他人,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给明明自己选择的权利、不将妈妈的观点强加于明明、尊重明明的隐私、在外人面前给足明明面子等等。妈妈在“请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小朋友”一文中有详细写道,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借鉴。
【说到做到不撒谎】相信普天下的爸爸妈妈都不喜欢说话不算话或撒谎的小朋友,其实很简单,从自我做起,给小朋友树立个好榜样吧!也是自从明明出生的第一天起,爸爸妈妈就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不认为明明不懂事就可以欺骗其,或以一些善意的谎言让小朋友束手就擒。爸爸妈妈对明明的原则便是:1.说到就一定要做到,如果明知做不到,就不要说;2.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实现;3.如果忘记或确实无法按时实现的事情,一定要向明明说清原因,并且道歉;4.自己先做到不撒谎(尤其是明明在场之时),善意的谎言也不行。
【礼貌待人及用语】与其教明明要使用礼貌用语,不如爸爸妈妈先做出样子给明明看。路遇友人,与其说“明明叫阿姨”,不如妈妈与阿姨先打招呼;受到他人的帮助,与其让明明说“谢谢”,不如妈妈主动先说“谢谢”......小朋友就是在一点一滴中学习的,而且当爸爸或妈妈做不到之时,也将会受到小朋友的“惩罚”,如截屏中妈妈的记录:
【为自己错误道歉】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的,爸爸妈妈在小朋友面前也不例外。如果想让小朋友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负责,对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及时道歉,那么爸爸妈妈就应该先以身作则。爸爸冤枉了明明,要先说“对不起”;妈妈因为耐心耗尽而对明明发脾气了,也要向小朋友道歉,并且解释事情的原委。这样一来,妈妈对于明明的批评,小朋友才会认真接受、虚心认错。
【耐心听孩子说话】妈妈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抱怨小朋友越大越不懂事了,大人说话他们都是充耳不闻,或者中途打断不再愿意听下去,对于这样的抱怨,妈妈一般都会反问朋友一句,“那您每次耐心听完孩子说话了吗”?也许小朋友们所讲述的很多事情,对于妈妈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思,因此妈妈们根本没有耐心继续听完;孰不知,久而久之,在小朋友们心目中,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概念,“你都不愿意听我说话,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妈妈对于明明的做法则是,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管自己多忙,一旦小朋友想告诉妈妈什么,妈妈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蹲下或坐下,耐心地听明明说完,并且给明明一个答复或认可。
【得到帮助要感谢】爸爸妈妈希望明明成为懂得感恩的小朋友,从小做起的一个表现则是,凡事得到了帮助,一定要说“谢谢”。光凭言传,明明是学不会的,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之间受到了相互的帮助,要对彼此说“谢谢”;而明明帮了爸爸或妈妈,拿东西或扔垃圾之类的简单之事,爸爸和妈妈也是要向明明说“谢谢”的。真可谓是全家人“谢谢”和“请”不离口,在小朋友的概念中就形成了一种惯性,这就是应该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妈妈最后语:爸爸妈妈是明明的首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同明明谈话、教导明明、或吩咐明明之时,是一种教育;但小朋友对于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也是很在意的,因此爸爸妈妈自身的行为在教育明明方面,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爸爸妈妈怎么穿衣、怎么与他人谈话、怎么谈论别人、怎么表示开心与不快…这些对于明明来说,都是具有很深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