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用书喂养的孩子拥有美好人生
发布时间:2020-07-13 说课稿相信自己幼儿园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笔记 宝妈已经很不错了,小朋友的阅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父母要坚持亲子共读,孩子才能慢慢养成习惯。我女儿现在2岁多,每晚睡前故事一堆的书,说实话,我是讲的嗓子冒烟。很多讲了很多遍,自己都会背了。女儿也会背了,但还是要讲。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1、创建一个共读模式:每天固定在什么时间开始读数看书,即使孩子当时在玩,不愿意看书,没关系,你自己看自己的,自己读自己的。尽量用夸张的,吸引人的声调和语气,表情来吸引孩子。这种模式慢慢建立,到了时间孩子就会拿书准备看书了。
2、用孩子喜欢的亲密方式读书:找一个孩子喜欢而且合适的方式共读。我女儿喜欢坐在我的腿上(),我抱着她看书。即使我是盘腿坐地上,她也喜欢坐在我的腿上。
3、看书的过程中尽量语调起伏有致,有韵律和节奏;富有表情,带点夸张;不同的角色尽可能用不同的语调;跟孩子共同讨论图画,讨论内容
4、绘本选择上尽可能根据孩子的爱好,比如男孩子很多喜欢车,机械等,女孩喜欢花啊,动物啊等等。我女儿喜欢童话有故事情节的。
5、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简单的认物识画的图画书,要“动手”的立体书,洞洞书,推拉书;可以唱读的童谣儿歌书;
父母的身体力行和亲身示范是最好的引导,一个爱看书的父母自然会收获一个爱看书的宝宝!
阅读是不分年龄的,不是要等到孩子读书时候才开始读书,阅读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但是引导孩子阅读还是有分步骤的
宝贝自出生期父母就可以开始引导了,0-6个月可以购买一本颜色柔和同时伴有细微声响的布书,布书里面可以有不同材质的材料,前期的书尽量少,1-3本即可,这会是宝宝很好的朋友!
6-12个月,孩子可以做的时候父母可准备一些颜色鲜艳可触摸的纸板书、每次睡前都给宝宝来个亲子故事
1-3岁纸板书?机关书,充分激发娃的兴趣!
3岁-6之后就可以准备大量的绘本反复的给宝贝读
6?可以开始系列分级读物
另外给孩子一个读书的角落就OK了
我一直认为让孩子爱上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孩子考试拿100分重要。大家都明白许多书本的知识是课堂是学不到的,而自己课外阅读学到的知识却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上。孩子的阅读兴趣要从小培养。我三岁半的儿子就很喜欢看书,下面是我总结的几点经验:
1、从小养成睡前给孩子读故事书的习惯。指着书本的图案给孩子讲解,并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看图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虽然孩子讲的很多东西我们可能听不懂,但也应该多多表扬和鼓励孩子。
2、不要去强迫孩子读某一本书。每天晚上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读的故事书读给他听。增强孩子的兴趣
,哪怕一本书已经读了很多次了,家长也应该不耐其烦,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强迫不但孩子不爱听,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兴趣。[工作总结之家 WwW.Dg15.CoM]
3、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的书本给孩子看。孩子喜欢看的电视动画,书中的图画他同样会感兴趣。遇到书本的情节如果和他在动画片里看到的情节相同的时候,孩子也会特别喜欢和开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心得:正确喂养孩子
育儿心得:正确喂养孩子
经常听到周遭的的朋友苦恼自己的孩子胃口不好,结合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我想说两句。
书上说,德国有句谚语,“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在人们常吃的食物中,含有各种营养元素,如果长期食用比较单一的食品,会造成这些营养摄取过量,就可能对人的性格造成影响。比如:吃马铃薯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能发展孩子的美术兴趣;吃洋白菜和花菜会使孩子思想简单,成为平凡的人;吃青豆易形成轻率的性格。
以上的这些是不是绝对的,我不太清楚。但是0-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在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
我喂养孩子有两个原则:1、食物要清淡。2、不要喂的太多。
我儿子周岁之前所添加的辅食都是尽量保持天然原味的,只有清蒸鱼为了去腥会加点料酒和盐。开始添加辅食后,大部分的东西我会做成泥状喂,菜茎类的就切碎做成汤,不放任何佐料,只保留蔬菜原来的味道。1周岁以下的宝宝根本不需要盐分,过多或者过早的给孩子吃盐的话,会给孩子幼嫩的肾脏加重负担,还可能造成日后高血压、脑血栓。可是我们却往往会以大人的口味为依据去为孩子添加辅食,殊不知,孩子根本没有爱吃或不爱吃一说,有时候他不吃可能是因为不饿或者不会吃,多练习几次就好了。也不要同时添加几种辅食,要等孩子习惯一种食物以后再加另外一种。辅食添加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稀到稠,由流质到固体的原则。妈妈们,你们有用你们的恒心坚持了吗?
有很多妈妈觉得,喂养孩子太累,就把希望寄托给了奶粉,总觉得奶粉的营养高于一切,你们有没有自己尝过奶粉呢?越是到后面阶段的奶粉,糖分越高。因为宝宝是天生爱糖的,越甜的东西他会越爱。糖分摄入太多首先容易损害孩子的牙齿,也很容易造成孩子不爱吃饭的习惯。我儿子跟我们吃同样的食物以后,他的奶粉都是按比例减半冲泡的,并且减到早晚两餐,周岁半以后一餐,两周岁前完全断掉。
儿子出生3个月后,我们就给他定餐定量,让他形成一种规律,两餐之间添加少量水或辅食。并且宝宝的奶粉量一直控制在150-180之间,不超出这个上限。两周岁之前,除了水、水果和饼干,其他零食很少给予。因为吃的过多,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有碍大脑的发育。书上也说,如果婴儿一饿就给他大量的食物,让他吃的过饱,就会使他认为吃东西填饱肚子是排除难受之感的唯一途径,在他长大之后,这种依赖“吃”的想法会转化为过于依赖物质。
除了让孩子适量、适时吃饭外,我们作为爸爸妈妈也应该了解哪些食物对孩子大脑有损伤或益处。
对大脑发育有害食物:含铅类(爆米花、松花蛋)、含铝类(油条、粉丝)、煎炸食物(熏鱼、烧鹅、炸鱼)、味精(1岁以内食用味精有引起脑细胞坏死的可能,还会影响到孩子的体格和精神发育)、高盐类食品(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大脑过早老化)。
对大脑有益的食物:鲜鱼、蛋黄、牛奶、木耳、大豆、香蕉、卷心菜、核桃、小米、玉米、胡萝卜、金针菜、香菇、马铃薯、海带、栗子、黑芝麻、苹果、花生、洋葱以及动物内脏。
喂养,设置好吃与玩的界限
喂养,设置好吃与玩的界限吃和玩,对大人来说,算是两回事。专家们甚至很反对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说会导致消化不良。我看其实也未必,很多大人的聚会,出去玩,无非便是一起吃饭,交谈。严严正正地坐在桌前,一声不吭地只是吃饭,貌似符合养生的要求了,但这饭吃下来,也是味如嚼蜡吧?
放到孩子们身上,吃和玩,便太容易混在一块了。因为他们在6岁之前,是要拼命地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好让自己成长起来。玩,这是他们除了睡,便分分秒秒都在做的工作。探讨如何给孩子喂饭,其实不如换成:如何让孩子明白吃饭是吃饭,玩是玩。
可要让孩子明白吃饭是吃饭,玩是玩,这其实非常困难。各个阶段情况也有所不同。(以下分的阶段是以我自己的儿子情况为蓝本而分的)
(一)
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母亲吃好喝好心情好,乳汁充足,孩子的营养与进食问题,则根本不须多虑。偶尔的,将各种味道的汤汁沾点至孩子的嘴里,让其早一些感知母乳或牛奶之外的食物的味道。足矣。不过,也有孩子,母乳吃饱了却还含着乳头玩的,母亲一旦发现孩子并没有吸奶,便要及时“取走”。
(二)
6个月至10个月,这是添加辅食阶段。请记住:这阶段只是为了让孩子的饮食稍做补充,吃得多和少不是衡量吃得好与坏的标准。肯不肯接受某个新食物才是重要的。放松一些吧。倒是喂饭地点,进食时间等应该确定,不能随便换转。这个阶段喂食,首先建议“多调羹法”。即大人喂的一把,孩子两只手各握一把。大约是在八九个月左右,孩子会非常喜欢握调羹,家长一旦发现了孩子这个爱好,千万紧紧捉住,不要说:“你还小,不会用,长大些再给你用。”本阶段的后期,因为孩子会爬,会自己从餐椅中站起来,会挣脱大人的怀抱,对喂食的兴趣逐渐转移,想要看别的东西,将一些玩具交给孩子玩,喂养者轻柔地念一些歌谣,也许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好“玩”与“吃”的度,吃是主要的,玩是为了让其“定”在餐桌边。如果玩的念头超过了吃的欲望,那么表明孩子饱了,不要强迫了。
(三)
11个月至一周一、二这个阶段,从象征性地吃一些辅食,过渡到吃“正餐”。有时候可能仍然吃米糊,有时候则吃米饭。有时候吃得多,有时候吃得少。玩的花样也开始多了,当然也更不乐意安顿在椅子上。要下地,要爬,要扶着东西站,要大人牵着走,甚至干脆已经自己走了。这个阶段的辛苦也体现在喂食上。这时候很多家长开始用电视来吸引孩子,追着喂饭的现象也初现端倪。很多人也知道不要追着喂,但孩子会逃脱你的势力范围,而孩子才刚开始吃一两口饭,只好如此。还有人觉得,看电视是久了伤眼睛,但不吃饭却影响生长发育,两相比较,吃饭比眼睛的保护更重要,于是有意无意地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我觉得,宁可吃饭时将小玩具搬到餐桌上让他边吃边玩也绝不给看电视。任他走开了这顿饭不吃饭不过去追。总之,守住第一次特别重要。开过戒之后,那今后想要再纠正和管束起来,那要难到上青天。通常,孩子们一周岁之后,会突然从爱好用调羹改为放弃调羹,直接用手抓食物的表现,不要高呼自己的孩子没教养,这说明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在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功能加强了,拿个盘子,或者用专用的毛巾擦净桌面,将食物放在他面前,任他自己抓着吃吧。吃多吃少随他的意。注意,如果他自己吃得多,大人正式喂他时就不要强迫喂太多,吃得少,则适当多喂。以免导致孩子对进食的逆反心理。还有一个注意,那便是,孩子自己拿取食物自己吃这是值得鼓励的,孩子拿着食物当玩具,却是要强烈反对的。
(四)
一周两个月之后,尤其是断母乳之后,基本进入“大人饭”阶段。即一天三餐,外加点心餐。一直至两周岁以内。一方面,孩子对新世界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探索能力也在增长,无法安静很长时间,也不能专注,边玩边吃几乎是每个孩子的问题,而且你不给他玩,他已经懂得自己找东西玩。而另一方面,大人又开始急于让孩子养成好好进食的习惯,希望孩子每餐坐得端端正正,将一餐饭“好好”地吃完。这个阶段,不要逼迫,耐心等其有饥饿感非常关键。当孩子拒绝进食时,不要觉得只要孩子肯吃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孩子吃饭,不需要大人想办法,只需要看他饿或者不饿。你想出来的办法,暂时可能有效,长远却有可能给其性格发育埋下祸根。且莫为孩子的进食心急心慌以至健胃茶养胃药、威逼利诱等各式方法开始纷拥而上。这样做的恶果便是为孩子定下了“不好好吃饭”的底子。有很多妈妈,看到孩子在玩,于是用饭食来“偷袭”,觉得孩子多吃一口也是好的。强烈反对这种做法!这将让孩子发现:不管我饿或者不饿,食物随时都有。他再也不会对进餐的时间与地点等有界限上的认识!而之后,你的喂养难度将会进一步增加的。
(五)
两周岁以后,这个阶段起,要着重陪养的是孩子自已进食的能力了。开始的时候可能要大人喂和自己吃相结合。慢慢便是自己吃。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的食物,禁忌餐桌教子,唠叨不停。时间到了收拾掉餐桌。不管孩子吃饱与否。但这个阶段,非常要注意的是食物要经常变换花样,品种应该丰富。这个阶段可以使用的工具是“语言”。孩子刚会说一些话,但听懂已经毫无问题。“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你吃饱了吗?吃饱了就收掉了。”“食物不是玩的!”这样界限分明的话,可以明确地对孩子说了。
后期的喂养,还没任何体验,不敢再妄写了。
总之,孩子吃饭的时候,玩这个字眼其实很难真正撇除。越是活泼好动,探索欲强的孩子,越是“不能好好吃饭”,家长们能做的事,其实便是:
何时玩?何时不能玩?吃饭时玩什么?玩到什么程度?如何告诉孩子“吃饭时踏踏实实吃饭,玩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界限设立清楚的那一天,应该也是难题解决的那一日。
相信孩子能行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更多的时候他们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情,这时候作父母的要鼓励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而不能一味的代劳,觉得孩子做不好,或者有危险。家长只需在旁边看着,在孩子请求你的时候再出手相助,或者事先指导或示范一下。
其实学会做一件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你不让孩子去做,去试,孩子永远也学不会。都说懒妈妈会有一个勤快的孩子,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妨作个懒妈妈。嘟嘟现在自理能力强多了,自己挤牙膏接水刷牙,自己接水洗脚,洗澡。一次他要自己倒开水冲水洗脚,往常都是我给他倒热水,还是怕烫着他,他在旁边闹开了,带着哭腔说:“我自己,我自己!”无奈,这次我狠狠心,让他试试,(水壶里开水不是很多)我教他怎么拿把手,怎么拔木塞,同时怎么避开水流方向,然后盯着他自己倒一次,孩子成功了!他破涕为笑了,孩子又学会了做一件事情。
相信自己的孩子,像《海底总动员》里小丑鱼尼莫的爸爸一样,相信孩子能行,不但解救了别人,也解救了自己,希望孩子长大,就得一点一点地学会放手,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
亲子相处方式是可以培养孩子自信
1
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妈妈把米饭蒸上,就去给你拿,好吗?”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
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博物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
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刚学说话,你教他“大西瓜”,他却说“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孩子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提出问题,你要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千万不要假装知道。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
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报纸拿给妈妈,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
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不要总是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孩子,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并且跟他一起做。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7.
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
不对孩子说:“妹妹已经会数数了,你还不会,你可真笨!”哪怕他真的比别的孩子差。总是拿比他强的孩子和他比较,最能挫败孩子的自信。
8.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衣服
给孩子购买衣物,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和款式。也许他选的颜色你并不喜欢,但不要否定他的眼光。孩子的意见被尊重是他自信的开始。
9.
和孩子平等相处和交流
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和他讨论喜欢的人物和台词,对他的观点表示感兴趣。平等的相处和交流是给他自信的阶梯。
10.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孩子独立清洗自己的小袜子、小手帕,哪怕洗不干净。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每件小事中你对他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