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发现有趣的现象
发布时间:2020-06-24 有趣的幼儿故事 有趣的幼儿园小游戏 有趣的游戏幼儿园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探索和发现有趣的现象”!
小蕾的仙人球烂死了,阿姨想把它扔掉,我制止了。
我叫来孩子们,拿来小刀,怀着好奇,打算和孩子们一起探究烂死的仙人球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刚把刀子伸进泥土,想把根挖出,结果仙人球就倒了下来,根和球脱节了。
“哎呀,根都烂掉了。
”孩子们惊叹,“你看,那是烂的根。
”小伟边说边用小手在花盆里拨着泥,“根是一丝一丝的。
”接着,我就用刀子把仙人球切开,由于已经烂得比较厉害,所以切起来有点粘。
还没切到底,就有黄黄的汁从仙人球里流了出来,“是它的烂肉!”“是它的汁!”当全部切开,他们才发现仙人球里面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刚才流出来的液体真是“烂肉”。
他们仔细地看着,发现仙人球里面“竟然没有刺”、“有一丝丝的东西。
”……
“仙人球为什么会烂成这样呢?”我问。
小伟说:“水浇得太多了,仙人球喜欢干的。
”大家都点头,表示同意。
“那以后你们会照顾仙人球了吗?”我又问。
“会,要过很多时间再给仙人球浇水。
”
利用已经烂了的仙人球作观察的对象,不仅让孩子发现了烂掉的仙人球的内部结构(烂肉是黄黄的,还有一丝丝的东西),还思考了导致仙人球烂死的原因(水浇得太多)。
观察是科学活动的“眼睛”和“窗口”,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形式。
对幼儿来说,观察则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幼儿才能积极主动感知周围世界,探索和发现有趣的现象,获取更多的信息。
不知道本文“探索和发现有趣的现象”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报纸龙的发现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报纸龙的发现”!
这周的龙狮馆要制作报纸龙,我投放报纸、即时贴、彩纸等,孩子们一下子被色彩丰富的新材料给吸引了,我还在展示区里放了一条制作完成的“报纸龙”。
孩子们看到这条“龙”一下子兴奋起来,个个跃跃欲试。
我没有告诉幼儿这报纸龙狮如何制作的,而是请他们自己先去观察,然后和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
活动开始了,通过协商后,几名幼儿先做了分工,文文负责卷报纸,杰杰负责粘,迦迦负责最后的收尾工作——装饰。
过了一会儿,问题发生了。
“用报纸怎么才能卷出“神龙”弯曲的造型呢?”文文有疑问了。
“用手弯出龙的造型不行吗?试一试吧。
”他们开始尝试,但发现并不能将造型固定住,看来这个方法失败了。
“把报纸弯起来,用透明胶粘住行不行?”迦迦提出了建议。
“那试试吧”几名幼儿又开始尝试,但是粘好后发现制作成的“龙”看起来是一段一段的,不自然,看来这个办法也不可行。
孩子们有点气馁了,坐在椅子上不知道怎么办。
“怎么样,你们成功了吗?”我走过去说。
“我们试了好几种方法,可是龙的造型拗不出来。
”迦迦无奈的说。
“你们去看下老师是怎么做的吧。
”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都围到了展示区。
“我发现了,应该要把报纸卷起来,卷得紧紧的,头往上卷,身体往下卷,尾巴再往上卷,翘翘的,一边卷一边固定造型,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那我们试一试吧,说不定就是这样的呢。
”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
大班幼儿喜欢尝试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活动,所以在制作前我并没有告诉他们报纸龙制作的方法。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新材料十分感兴趣,而且在制作时能够协商、分工、合作、探索,当遇到问题时,他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
在幼儿的探索无果,兴趣低下时,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正确、适时的引导能让孩子们产生新的方法,提高制作兴趣。
这个活动利用报纸制作龙,不仅使幼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让我再次体验到:玩具材料不一定是最贵的才是最好的,价格不等于价值。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尤其如此,有时候,一块小石头胜过一辆汽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废旧材料的作用,制作出多种玩具,让孩子从玩中得到发展,满足幼儿需求。
不知道本文“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报纸龙的发现”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报纸龙的发现 大班
这周的龙狮馆要制作报纸龙,我投放报纸、即时贴、彩纸等,孩子们一下子被色彩丰富的新材料给吸引了,我还在展示区里放了一条制作完成的“报纸龙”。孩子们看到这条“龙”一下子兴奋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我没有告诉幼儿这报纸龙狮如何制作的,而是请他们自己先去观察,然后和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活动开始了,通过协商后,几名幼儿先做了分工,文文负责卷报纸,杰杰负责粘,迦迦负责最后的收尾工作——装饰。过了一会儿,问题发生了。
“用报纸怎么才能卷出“神龙”弯曲的造型呢?”文文有疑问了。
“用手弯出龙的造型不行吗?试一试吧。”他们开始尝试,但发现并不能将造型固定住,看来这个方法失败了。
“把报纸弯起来,用透明胶粘住行不行?”迦迦提出了建议。“那试试吧”几名幼儿又开始尝试,但是粘好后发现制作成的“龙”看起来是一段一段的,不自然,看来这个办法也不可行。孩子们有点气馁了,坐在椅子上不知道怎么办。
“怎么样,你们成功了吗?”我走过去说。
“我们试了好几种方法,可是龙的造型拗不出来。”迦迦无奈的说。
“你们去看下老师是怎么做的吧。”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都围到了展示区。
“我发现了,应该要把报纸卷起来,卷得紧紧的,头往上卷,身体往下卷,尾巴再往上卷,翘翘的,一边卷一边固定造型,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那我们试一试吧,说不定就是这样的呢。”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
大班幼儿喜欢尝试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活动,所以在制作前我并没有告诉他们报纸龙制作的方法。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新材料十分感兴趣,而且在制作时能够协商、分工、合作、探索,当遇到问题时,他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在幼儿的探索无果,兴趣低下时,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正确、适时的引导能让孩子们产生新的方法,提高制作兴趣。这个活动利用报纸制作龙,不仅使幼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让我再次体验到:玩具材料不一定是最贵的才是最好的,价格不等于价值。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尤其如此,有时候,一块小石头胜过一辆汽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废旧材料的作用,制作出多种玩具,让孩子从玩中得到发展,满足幼儿需求。
小发现,大兴趣
几个女孩子兴奋的跑到我身边,小雨说:“老师,这个是什么东西呀?”她的手中拿着一个淡绿色的东西,我接过来看了一下,像个拇指大小,呈花骨朵形状,表面粗糙,我说:“这个,老师好像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什么,你从哪里拣到的呀?”小雨指指远处:“那里拣到的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刚刚问过陈老师了,好像也不知道。”紫藤架旁边的绿化带中种植了多种树木花草,应该是其中一种植物上面掉下来的,看着小雨兴趣十足的样子,我说:“现在我们要去睡觉了,空了以后我们去去研究一下这个是什么好吗?”小雨点点头,用一张餐巾纸仔细小心的包起来。
第二天早上,小雨又来问:“老师,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啊。”突然,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熟悉的感觉,对了,应该是那个不错的,我对陈老师说:“这个好像是那个树上掉下来的,花谢掉以后掉下来的。”我指着不远处的一棵树,我叫不出名字,但却一直看见,小的时候,我曾经很喜欢这种树上的花,一朵朵雪白雪白的,花瓣很大,还有一种奇怪的香味。因为很高,采不到,所以觉得一直是那么美丽。陈老师带着她们几个来到树下观察,果然发现了一样的东西,找到了“小家伙”的出生地,孩子们高兴极了,然后我知道了,这种树的名字叫广玉兰
激发孩子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走,看云去。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孩子们抬头寻思着云的秘密,云在孩子们的惊奇声中不停地变幻着,像绵羊、像恐龙、像地图……。很想有这样的一幅画面,但是天空不做美,是个阴天,只有大面积的云,显得沉沉的。有点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蓝天白云的日子真得少了,感叹人类的发展给孩子留下的是什么。
因为早有遇料,备课时就把第一部分观察云放在了最后环节,怕黑压压的云加固了孩子们对云朵想象的思维。课前也提议孩子有阳光的日子观察一下云。接着收集了许多典型的云朵图。整个环节从说云到“看”云,到扮“云”,最后去户外看云。
在孩子们的已知经验中也有关于云的感知,于是,在活动中有了讨论,他们的观察往往比成人更细致
,更富有想象力。
“云朵为什么会变化呢?有谁会来帮助它呢?”这个疑问把孩子引向了“风儿和云彩”的游戏,是风儿在给云朵做游戏,云之所以会动是因为有风。于是我成了风儿,孩子们则成了云朵,风儿轻轻吹着,云朵儿飘着变着。班里孩子很能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因而云朵的变幻也就很多。
最后环节引伸到现实中,想让孩子去关注身边的物——抬头就能看到的天空。我们看了,只可惜云还是沉沉的。“记着,天晴有云的日子别忘了带孩子看云!”我对自己说,所有的再完美的图片与讲述都抵不了孩子亲身的感受。教育的最后是要回归自然,《看云去》的目的除了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运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云的认识外,更有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教本中,对这一主题的说明。“幼儿生活在奇趣盎然、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蓝天白云,风霜雨雪,日出日落,这一切都使幼儿感到新奇和有趣。………在三周的活动中,我们带着幼儿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抢手现象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迅速缩短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近孩子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好方法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拥有发现的眼睛
一天,小朋友吃完午饭在走廊里安静地看书,我在教室里照看几个没吃完的孩子,并提醒几个早晨晚来的孩子给种子浇水。
只见他们走进教室,很快端着自己盛有水的杯子又走了出来。
一会儿,只听到外面讨论说笑的声音大了起来,我透过玻璃窗一看,原来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聚在了一起。
起初我还以为他们在讨论着种子发芽的情况,心想孩子还真够有兴趣的,就让他们好好观察讨论吧。
没过多久,只见一个、两个,三个……进来端杯子的孩子变多了。
咦,他们早上不是已经浇过水了吗?为什么还在盛水?一个个疑问的产生使我也走了出去,发现孩子们都端着一个杯子在跑呀、晃呀……那么多的孩子都在玩水,而且还玩到了外面,当时我很生气,板起了脸,并且批评了他们,而孩子们也似乎听话地放回了杯子。
到了散步的时候,我听到潇杨和彭书钰又在悄悄地讲着:“刚才你看到杯子里有光吗?”“我看到我们屋子顶上好象也有水在动?”“奇怪了,怎么会有的?”……听着他们饶有兴致地讲着,我顿时一下明白了!原来他们是在讨论水反射的“光斑”,于是我孩子返回到教室,让孩子再次去发现这种奇妙的现象,他们欣赏着从杯子里反射出去的“光斑”美景,体会着“实验”成功的快乐!当孩子们安静地进行午睡,我不禁想起了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值得我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
如果散步时没有孩子在交流讨论,会有孩子刚才欢乐的体验吗?以后孩子还会有乐于去探索发现吗?……想到自己刚才莽撞的行为,我不禁感到自责。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是教育。
”幼儿园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教育契机,但我们往往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置,忽视了幼儿身上发生的情况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我认为:第一,我们教师过于注意按预定计划组织教育活动,当出现新的教育机会时,缺乏重视儿童兴趣的意识。
第二,我们教师忽视偶发事件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
象这样的教育契机我们每天随时都可能遇到,反思过去:有太多教育契机都被我们给错过了,失去了许多真正体现教育价值的好机会。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对于孩子们探索的火花,我们是否能发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个有心的人。
孩子对周围事物探索的表现是不同寻常的,有时可能与我们的常规做法相违背。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一颗细致观察孩子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眼睛,一个灵活的头脑,我们不能对孩子违背“常规的举动”只知批评,而应该及时去发现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学会善于把握教育契机。
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孩子探索的火花,让我们的孩子们学习的更快乐!也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不是常说“兴趣是活动最好的切入口吗?”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的观念,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的契机,那么,我们将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将全神贯注,活动将充满生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剩饭菜的现象
孩子们虽然已升入大班了,但每次午饭后,我们总是发现有小朋友的桌子里面有饭菜。
这不,李雨欣跑过来告诉老师:“王老师,闫依琳把饭菜都挑到桌兜里面了。
”趁热打铁,我决定将这种现象好好教育一下。
“谁把饭菜倒在桌子里面了”,几个孩子异口同声的说:“闫依琳”。
“这样做好不好”“不好”。
于是我引导幼儿猜想倒饭菜的原因。
“为什么要倒掉饭菜”,“不喜欢吃、不想吃”。
“饭菜是厨房阿姨辛辛苦苦给小朋友做的,如果小朋友把他们都扔掉那多浪费呀,而且阿姨会高兴吗?”“不高兴。
”“那我们怎样做才能不剩饭菜呢”?“让老师少盛点”“把不爱吃的先告诉老师。
”最后我说:“不爱吃的小朋友可以先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少盛点,但是饭菜有营养你们不可以不吃。
”孩子们欣然答应了。
由此我想到在一日生活各种环节中,我们既要有统一要求,同时对个别幼儿进行特殊要求,对幼儿产生的个体差异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面对幼儿的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三种措施。
第一,给孩子们谈话讲开饭菜的营养,要合理膳食营养均衡,进行活动“比比谁的个子高”,让幼儿了解要长高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要吃饭。
第二,体会厨房爷爷奶奶的辛苦,让幼儿参观其做饭时的辛苦,如果把饭菜都剩下了,那多浪费呀,厨房爷爷奶奶也不会高兴的。
第三,家园沟通,与家长多交流,让老师多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的幼儿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后,挑食、剩饭菜的现象会有所好转。
小发现,大兴趣(中班)
几个女孩子兴奋的跑到我身边,小雨说:“老师,这个是什么东西呀?”她的手中拿着一个淡绿色的东西,我接过来看了一下,像个拇指大小,呈花骨朵形状,表面粗糙,我说:“这个,老师好像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什么,你从哪里拣到的呀?”小雨指指远处:“那里拣到的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刚刚问过陈老师了,好像也不知道。”紫藤架旁边的绿化带中种植了多种树木花草,应该是其中一种植物上面掉下来的,看着小雨兴趣十足的样子,我说:“现在我们要去睡觉了,空了以后我们去去研究一下这个是什么好吗?”小雨点点头,用一张餐巾纸仔细小心的包起来。
第二天早上,小雨又来问:“老师,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啊。”突然,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熟悉的感觉,对了,应该是那个不错的
,我对陈老师说:“这个好像是那个树上掉下来的,花谢掉以后掉下来的。”我指着不远处的一棵树,我叫不出名字,但却一直看见,小的时候,我曾经很喜欢这种树上的花,一朵朵雪白雪白的,花瓣很大,还有一种奇怪的香味。因为很高,采不到,所以觉得一直是那么美丽。陈老师带着她们几个来到树下观察,果然发现了一样的东西,找到了“小家伙”的出生地,孩子们高兴极了,然后我知道了,这种树的名字叫广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