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生日"引发的深思
发布时间:2020-06-12 幼儿园朋友的教案 幼儿园找朋友的教案 幼儿园我的朋友说课稿 朋友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伙伴,而童年的朋友则更多的是玩伴。在《朋友见面真开心》的主题活动中正处处体现着朋友之间的欢乐情感。但经过今天的教学活动“朋友的生日”,令我对孩子们的“深厚友谊”打上了问号。他们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还怎么关心朋友的生日呢?在开展这次活动前,我让幼儿回家向父母了解、询问过自己的生日时间或记录在纸上,以做好前期的经验准备。可是第二天,只有五、六个孩子交上纸条来,其他的问他们有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大多都说问了又忘了,有的只记住几月,几日忘了;有的只记住几日,几月忘了;还有的答案模棱两可,可能是……许多孩子都抢着告诉我的是:“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蛋糕!”“我生日去上海玩了!”“爷爷、奶奶送我许多好玩的玩具!”看着孩子一张张兴奋、开心的小脸,听着孩子天真可爱的回答,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孩子的关注点都是物质奖励,关心的是何时吃蛋糕,却不关心自己生日的正确日期和生日意义;关心的是自己的开心,却体会不到大人的辛劳。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的孩子,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日,是值得大家探讨的。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一件小事引发的深思
自从幼儿园开展阳光体育锻炼以来,每天都会拿出差不多两小时的时间进行户外拍球活动。每天户外活动的音乐一响,我负责帮孩子穿外套,孙老师则给穿好外套的孩子分球,然后大家排队去户外。球放在一个大大的球筐里,每天,都是我们给孩子拿,给孩子分,孩子只管抱着球走就可以了。一天早上,孙老师带队出去后,我留在活动室里一边备课,一边等待晚来的孩子。可能是写的太专心了,以至于迪迪来了我都没发现,当我一抬头,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象出现了:迪迪蹲在球筐旁,两手从球筐的栏杆里伸进去,抱着球一点一点向上挪,当球挪到球筐的顶端时,迪迪用一只手在栏杆里托住皮球,另一只手从上面抱住皮球,然后把皮球倚在球筐边,再把下面那只手拿出来,两只手抱住皮球。皮球就这样取出来了!这一过程,足足有半分钟,迪迪取得小心翼翼、全神贯注,我在一边不禁深深地反思起来。一直以来,因为球筐太大太深的缘故,我和孙老师都认为,小班的孩子,是没办法取出来的,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们应为之代劳,如果不是今天早上亲眼所见,不知道这种代劳还会到什么时候。孩子在取球的过程当中,又动手又动脑,该会有多么大的收获!而这一过程,却被我们无情的剥夺了。这只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还有多少的小事是我们至今仍在做却还没有意识到的,这真的值得我们去深思。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可是今天,我却不由的反思: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就是爱吗?母鸡把小鸡紧紧的护在怀里,老鹰却把小鹰推出鹰巢,它们都有自己爱的理由,最终,小鸡永远只会在地里刨食,小鹰却可以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孩子,真的是一件值得我们深思的事。作者:刘凤来源:莱州市金城镇中心幼儿园
嘘,引发的思考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嘘,引发的思考”!
我是幼教队伍中的新兵,工作大半年来,在孩子们的童言稚语中,在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的爱中,我感动着、收获着、成长着。
更换教室内环境布置主题时,把摘来的绿绿的柳条换上去,想干就干,我在大椅子上放上小椅子,才能够得着,当我爬上“小高楼”站在那里的时候,往下一瞧,心里怦怦地直跳,心想可不能摔下来,可这样一想就更紧张了,双腿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也许是我奇怪的样子,也许是太高了,孩子们嘴里“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周老师,太高了,小心!”“小周老师,危险,快下来。
”孩子们的叫声,让我觉得更怕了,有随时要掉下来的危险,我忙说:“别叫,别叫。
”
突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低头一看,政政用他的小食指贴在嘴唇上,小声的说着“嘘,别喊,喊了周老师会分心,可能就要掉下来。
”他边说边示意其他小朋友不要讲话。
看到政政那严肃认真地样子,一幕幕出现在眼前:由于从小由80多岁的太太带大,政政没有多少规矩,因为懒散惯了,到幼儿园后,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他来说是个坎儿,不是丢三落四,就是左攻右击;不是满桌的饭菜,就是含水喷洒,真是令老师们头疼,于是乎,平时经常地教育他,甚至有时带点训斥,有几次在他父母面前生气地说:“政政你们要好好地教育教育。
”
想到对他的严厉,可孩子对我呢,瞬间眼里酸酸的。
我下来后向政政竖着大拇指说:“你真懂事,老师谢谢你”,并在他脸上亲了一下,记忆中似乎从没这样夸过他,只记得自己总是说“政政,不要抢人家的玩具;不要随便走位置,不要在上课的时间看书……”。
今天,我看到他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可爱……
政政虽然小错误还是经常犯,但通过这件事,发现他变了:上课认真了、能根据要求去洗漱了、攻击性弱了,时时像个小精灵一样跑到我身边,摸摸我,或是会心的一笑。
每当看到我带着赞许的目光,鼓励的神情,从他那稚嫩的脸上我看得出他内心的激动和满足,老师不经意的表扬、宽容的态度、耐心的等待、欣赏的微笑、无私的关爱,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只有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们在赞赏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于“嘘,引发的思考”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小红花引发的思考
一天离园时,心心妈妈告诉我,说,心心这几天很不高兴,吵着要小红花。由于心心平时表现不太好,尤其是吃饭和睡午觉的时候,常常影响其他的小朋友,我就没有奖她小红花,他妈妈的话让我想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得到教师的肯定。从心心相要小红花的时间中我发现了自己以往真的事太忽略了这一类不太突出的小朋友,其实,小红花作为一种奖励,现今已被幼儿将在赋予了太多的含义。首先要端正对待小红花的态度,教师应把他作为激励幼儿积极向上的强化物,而不是威胁幼儿,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给你小红花,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幼儿产生叛逆心理,有的小朋友甚至会说出我不要小红花,这看似是幼儿不思进取,实则是教师引导不当,对于将在而言,当孩子拿到小红花时,应给与肯定,切忌以利益为引诱,说什么如果你得到小红花,我就答应你什么要求。这样是不对的。其次是建行里要适度,奖励的对象应广泛。再次,奖励应关注个体差异。最后,小红花不仅仅是众多奖励五种的一种。小红花是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在班级管理中确实能产生巨大的作用,但是,只有灵活,恰当的使用,才能使小红花真正的发挥激励作用,让所有幼儿绽放笑容。
一颗糖果引发的思考
扬扬,一个开朗活泼的小姑娘,但做起事来缺乏耐心,尤其是在从事绘画、手工等活动时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一次为糖果涂色的活动中,刚涂了一小块,就拿着画纸喊道:“老师,我画好了。”“扬扬,要把整个糖果都涂上颜色,你看这儿还是白白的。”听了老师的话,她又再次拿起画笔涂了起来,可是没涂几下又站起来说:“老师我画好了。”“你的糖果肯定不甜。”听了老师的这句话,扬扬愣了。老师继续说:“你的糖果粉粉的,是草莓味的吧?”扬扬开心的点头。“可是只有这一小块是有味道的,其它地方白白的,肯定是没有味道的,如果都涂成这样粉粉的,那就都是草莓味的了,肯定很好吃,帮它都涂上草莓味吧,涂好了给我尝尝,好吗?”“嗯,我涂好了给你吃噢!”于是她回到了座位,认真地涂了起来,直到最终完成。扬扬前后两种不同的涂色态度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激发了她涂色的兴趣?显然,是第二次引导中教师半开玩笑式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将扬扬的注意力集中于怎样让糖果变甜,变甜以后给老师品尝的情境中,这样的情境具有浓浓的生活味,给枯燥的涂色任务增添了一点“味道”和情趣。同时又不乏涂色技能的指导,“甜”隐藏的要求就是将给糖果涂色,将其涂满、涂均匀,当幼儿不把它作为一个技能要求,而是作为一个自己的追求目标(我要把这颗糖变甜),作为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时,自然就能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还没有强烈的学习的意识,他们只是在认真的生活,而我们教师就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视线,来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语言,使他们生活着,并学习着。怎样才能走进幼儿的视线,寻找适合他们的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引导语言呢?关键是要关注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了解他们的需要。虽然每个幼儿都很关注生活,时时刻刻关注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但是否所有的美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进一步的欣赏、表现的兴趣呢?记得家长园地刚做好时,孩子们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自己发现了并不约而同的喊道:“好漂亮。”但赞叹完之后,无人问津了。当看到教室里挂起的喜洋洋吊饰时,他们也不约而同的喊道:“喜洋洋、喜洋洋!”“我喜欢。”并连着几天谈起“羊羊”的话题,“我有喜洋洋的衣服的”“我家里有美羊羊的”“我要叫妈妈买喜洋洋的裤子了”等等。为什么同样是他们发现的美,却延续的时间长短不同?因为这些羊羊形象经常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电视节目中,玩具店中,宣传画中,漫画书中……所以特别的敏感,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可见,唯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才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关注,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我们教师唯有关注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才能寻找到能够进入他们视线的,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引导语,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生活着,并学习着。
讲故事引发的思考(中班)
今天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象波波》,孩子们听得很认真,通过故事孩子们懂得了“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小象波波正在家里看电视,他看到一个广告。广告上说:“你身上有泥吗?请不要洗掉,到我们这里来换香蕉”。小象看到了这则广告非常兴奋,因为他身上有许多的泥,于是小象就照着广告中的地址找到了森林泥换香蕉公司。
森林泥换公司是老狐狸开的一家专门骗大象象牙的公司。他知道大象身上都会有很多泥,而且大象最喜欢吃的是香蕉,通过这个来骗取值钱的象牙。小象波波受骗了,幸亏象爸爸、象妈妈听到了小象拉拉的呼喊声,及时地来救小象,不然就会发生可怕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孩子很喜欢做梦,很容易受骗。孩子用自己“浅显”的眼光看待世事,单纯地理解本来复杂、多元的世界。就像故事中的小象波波在电视上看到用泥巴换香蕉的广告后,只是非常高兴地往一个方向想:“我身上有这么多的泥巴,可以换许许多多的香蕉。”而没有想想:森林里怎么会缺泥巴呢?
小象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以后,他懂得了“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只有用自己的劳动获取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讲完故事后,我组织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么来保护自己,使自己不上当受骗”,我还设定了几个情节,让幼儿来说一说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随笔:排队引发的思考
教育随笔:排队引发的思考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请保留此标记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迅速缩短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近孩子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好方法。
教育随笔:一杯水引发的思考
张××是我班一个特别的孩子,因为患有先天性股骨头发育不良,行动不方便,在生活、游戏上都需要我们照顾。走路时如果别人不小心碰到她,她就会身体失控摔倒,因此我经常提醒我班孩子在活动游戏时不要碰到她,在生活上也尽量帮助照顾照顾。一年多来,我班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时尽量避开她,活动游戏时帮助拿材料,喝水时帮助她接水等等,每当我看到孩子们为她做的这一切,总有一股温暖的暖流流进我心里,让我心里觉得暖暖的。
前天课间,孩子们吃好餐点陆陆续续地来到卫生间喝水。我在教室里照看着没有吃好餐点的孩子。隐约间卫生间传来争吵声:“这个茶杯是我先拿到的。”“是我先拿到的”,另一个孩子说。我快步走到卫生间,只见沈张玥和谢佳昊两个人争着拿一个杯子。“怎么回事?”我说。“黄老师,是我先拿到张××的茶杯的,”谢佳昊说。“是我先拿到张××的茶杯的。”沈张玥赶紧接过谢佳昊的话。看到这一切,不用说,又是为帮助张××拿茶杯接水这事争吵。虽然是争吵,但因为是帮助张××接水而引发的争吵,我没有责备他俩,反而被他俩的爱心感动。我轻轻地把两个孩子叫到我身边:“沈张玥,谢佳昊,你们帮助张××接水很好,说明你们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老师要为你们点赞,不过,为这事争吵就不好了是不是呢?”两个孩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说:“这样吧,你们俩商量一下,轮流给张××接水。”听了我的建议,沈张玥对谢佳昊说:“谢佳昊,今天你帮助张××接水,明天轮到我可以吗?”“好呀,”谢佳昊点点头,拿起张××的杯子往茶桶走去。
培养幼儿爱心是幼儿早期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培养幼儿的爱心,使幼儿从小就养成健康善良、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品德和人格,更是幼教工作中的首要任务,远比单纯教授知识更为重要和更有价值。《幼儿园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也有明确的要求:“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爱心的重要性。
我要谢谢张××的家长,当初选择了我班,无形间也让我班有了一个很好的隐性社会情感教育资源,就是让张××和她的小伙伴们在园的每一天体验并感受了爱与被爱。孩子们每天在这样的实际情境中学会了了解张××的需要并给予了适当的关心和帮助,这种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爱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经过三年的集体生活,我班每个孩子都是善良,有爱心的人。
教育随笔:由“沙发”引出的思考
通过一个上午的制作家具活动后,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集幼儿智慧且精致的家具作品。看:晶晶、姚瑶、陈乘风合作的“衣柜”;小意、章会凌合作的“电视机”;王思奇、叶文睿、龚梁合作的“床”,都是有模有样的。当我看到威威独自制作的“沙发”时,我皱起了眉头,不禁冒出了火:怎么那么难看的“沙发”,只见“沙发”上用剪刀戳了许多小洞,象个蜂窝```!
但我还是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并问威威:“你怎么回想到把“沙发”做成这个样子的呢?”
威威却自豪地向我介绍了他的杰作:“我家里的沙发上面有许多个纽扣,我觉得这样的沙发很漂亮,所以就把沙发做成这个样子的``````!”
噢!我恍然大悟,原来威威的灵感来自他的生活经验!
幼儿所表现、所表达的一切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中事物敏锐观察以及对自己的亲身感受!虽然,这样的“沙发”并不美,但难道只有完成一件“美”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吗?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