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笑了,裘裘评课稿
发布时间:2020-04-30 幼儿园教学活动评比方案 幼儿园教师评职称说课稿 幼儿园故事课绘本课《不要再笑了,裘裘》,现就这节课来发表一下我的感想。《不要再笑了,裘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负鼠爸爸要教裘裘装死的本领,只有这样,遇到敌人时才能逃脱,可是裘裘总是忍不住笑出声。负鼠爸爸假扮成一只饥饿的狐狸、一只可恶的狼和一只可怕的野猫,可裘裘还是不停地笑。负鼠爸爸一点办法也没有:要是裘裘在森林里碰上了一只凶巴巴的大熊,那该怎么办呢?这时,裘裘听到一个最最吓人的声音——大熊来了! 这是一个让你微笑、让你紧张,最后让你开心的故事,故事虽然短小,但是其中包含着许多的悬念和惊奇,尤其是做客教师讲故事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整节课以游戏开始,“装死”导入,快乐体验。第一个环节,教师出示“装死”卡片,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怎么装死”,学习“装死”,引入故事主题。第二个环节,利用PPT引导幼儿分页阅读,认识主角“负鼠”和他的爸爸,同时爸爸教裘裘装死的过程,以及后来遇到大熊,爸爸才发现原来裘裘早就学会了装死。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完整阅读。第四个环节教师设定为提升环节,对幼儿进行了两个提问来升华本节课的内容,问题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问题二,不快乐的时候谁能让你快乐起来,怎样让你快乐呢?最后告诉孩子,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整节课的最后做课教师又以集体游戏装死结束,首尾相应,课堂效果非常好,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第一眼看到绘本,学生便了解了两只负鼠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表情特点。当深入阅读绘本时,学生都笑得合不拢嘴,他们天真得像裘裘一样,能够深刻感受到裘裘在面对爸爸时的调皮以及在面对真正的敌人时的勇敢、冷静。教师在一页一页读故事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解故事。还有自主看图,进行说话练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其实,作为教师 ,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新知,做客老师的这节课从头到尾都是以孩子为主体,游戏贯穿始末,问题引导思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我们所期望的课堂不正是如此呢?
YJS21.cOm更多幼儿园说课稿小编推荐
宝贝,不可以评课稿
点评: 《宝贝,不可以》
一、教师视角独特,选材智慧,使整个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教育震撼力。
每次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活动时,“爱妈妈”是教师们必选的素材点。通常,教师们会选择一些妈妈关心、爱护孩子的具体事例,如,妈妈为宝宝看病、妈妈为宝宝烧饭、洗衣等,帮助幼儿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而在本活动中,教师在选材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从妈妈也会对孩子说“不可以”这个角度切入话题,以理解“不可以”所蕴含的爱为主线,借助阅读材料,帮助幼儿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在“不可以”背后所体现的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其视角独特,选材智慧,尝试了对爱妈妈题材的突破。同时,对今天的独生子女体会爱、理解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整个教学活动从选材到组织,都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教育震撼力,突现了教育的价值。
二、联系幼儿的生活,强化幼儿的体验,使活动的教育价值更加突现。
整个活动设计巧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说、听、猜等环节,说说喜欢妈妈的理由、听听妈妈爱的声音、猜猜妈妈会怎么说等,将阅读活动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开始部分,从说说爱妈妈的理由进入,引发幼儿回顾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照顾与关爱,听听妈妈对自己爱的表达,进一步感受妈妈的爱。在主体部分,通过阅读,理解大卫妈妈对大卫说“不可以”背后所蕴含的爱。在最后部分,联系生活中妈妈对自己说“不可以”的情景,进一步将故事情节的推进与孩子自身的经历自然衔接,体会妈妈另一种爱的表达方式。通过联系幼儿的生活,强化了幼儿的体验,使活动的教育价值进一步突现。
三、教育方法多样,教育机智灵活,反映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的教育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图夹文的方式呈现阅读材料。运用了反问、追问等多种提问方式,引导幼儿理解。使用了图示、符号、扮演、模仿等多种方法帮助幼儿阅读理解、反复体会妈妈说“不可以”背后蕴含的爱。此外,教师在教育现场所表现的教育机智也非常灵活,体现在对幼儿生成问题的处理上。比如,开始部分,当幼儿说说听了妈妈的话之后的感觉,有的孩子说“感动”,教师回应“用得很恰当”;有的表示“惊讶”,教师也“故作惊讶”道“原来妈妈是那么爱你”;有的感到“紧张”,教师解读“你的这份‘紧张’是来自于感动啊”。简洁准确的回应,反映了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和理解,透视出教师与孩子之间自然的情感交流。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主要问题紧紧围绕“爱妈妈”这一重点与“理解‘不可以’背后的爱”这一难点。小结清晰,语言具有情感色彩,富有感染力。同时,教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在“爱与不爱”“该与不该”的讨论中体会着妈妈的“要求与宽容”,培养了幼儿的辩证思维。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反映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
讨论与思考:
教师在教材的详略处理上,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比如,“理解妈妈‘不可以’背后的爱”与“如何让妈妈高兴”在一次活动中是否都要文章做足?可以再探索和思考。
大卫不可以评课稿
两次聆听了这个活动,谈谈我的听课感受:首先,李老师的选材很接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大图书中讲述了一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最后妈妈一句“大卫乖,我爱你,”以此原谅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很多孩子不多不少都有调皮、闯祸的的时候,特别在妈妈面前。这个故事间接讲述的就是孩子们自己本身,只不过以“大卫”的形象来诠释着这一切。
第二,李老师两次的教案设计都是可行的,设计相当完整,环节设置安排合理:从导入,到逐一观察图片,大胆讲述,完整欣赏故事,再到经验的迁移,活动的延伸,一环紧扣一环,每个环节发挥了它的作用,孩子们会从中更好地学习。李老师制做的课件也非常清楚。孩子们能看懂有话说,参与性很高,学习氛围轻松,师幼互动融洽。
第三,两次活动的对比。1、当然由于第一次李老师准备的一张图片中有一个花瓶打碎的情景,声音没能播放出来,所以这个受惊吓的感觉孩子们没能很好地感受到。第二次李老师做的准备充分多了,有了这个声音的展现,有孩子当场就说“吓死我了。”我想孩子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心中有了霎时的震撼和思考。这时什么也没说的孩子可能也会勾起他的回忆,自己也曾打碎过东西,这样的事情真的很糟糕呀。我想也有孩子下意识觉得以后真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呀!这也会更好地帮助体现目标之一(意识到一些不合理的行为)。2、李老师第一次执教时,在第三环节完整欣赏故事后,孩子们感受到了再调皮的孩子也是妈妈最爱的宝宝,但宝宝做错了事该向妈妈说“对不起。”这时,老师让女孩扮妈妈,男孩扮宝宝,相互拥抱,体会宝宝和妈妈之间那种爱,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她又设计了一个自己拥抱孩子的环节,但放在后面。在第二次执教时,李老师就把自己抱一抱孩子的环节提到男女孩子互抱时,而互抱的环节删了,这时又一次加上了音乐的渲染。老师的拥抱会更接近妈妈的拥抱,体现了目标之二(母爱、师爱的温暖)。老师在抱孩子的过程中,并回应故事中妈妈说话的方式“宝贝乖,妈妈爱你!”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
多一次聆听,多一些收获!我们不会因为学期的即将结束,而放松对活动的探讨。让我们继续加油!
了不起的轮子说课稿
《了不起的轮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的教学活动《了不起的轮子》。这是主题二《骨碌骨碌转》当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准备,活动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个方面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了不起的轮子》是小班教育主题中的一个科学活动。生活中,轮子到处可见,马路上穿梭的车辆,不管是汽车、摩托车还是自行车,它们都有轮子,轮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轮子,知道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体验轮子带来的乐趣,这是我们老师应 该给予引导和帮助发现的,这也是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在这个活动中,我让幼儿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轱辘轱辘的轮子滚动着、 转动着,带给幼儿惊奇和遐想,令幼儿着迷,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我觉得这个教学内容既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内容,并将它与科学和语言两个领域相结合。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的目标:
1、了解轮子是圆的、会滚动,能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2、体验与同伴合作与不能玩具的乐趣。
3、了解轮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活动的重点、难点:
1、根据《纲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此活动的重点是了解轮子是圆的,会滚动的特性。
2、如何引导幼儿发现并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是这次活动的难点。
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玩儿的过程当中,会完全沉浸到轮子带来的乐趣中,却很少有机会去进一步的思考轮子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这就需要老师采用鼓励、表扬、引导,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在游戏中让难点得以解决。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积木若干。
2、课前幼儿搜集的玩具汽车。
3、各种有轮子的物体的课件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游戏法、启发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教法和学法。 纲要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活动中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促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在本节课中游戏法几乎是贯穿始终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探索了新知,而且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启发性提问法能引导幼儿有目的观察思考。讨论法可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法、形式来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滚一滚”的小游戏。教师课前准备了装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积木的“百宝箱”。首先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摸一摸,感知物品的形状,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在地上玩一玩,滚一滚。教师提出游戏小任务:看看哪个会滚,哪个不会滚。看看谁最先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哪块积木滚得快,滚的时间长,为什么?幼儿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小结。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玩游戏发现了圆形积木会滚,滚得快,滚的时间长,因为它没有角是圆形的。从而了解到圆形会滚动的特性,为后面认识轮子和它的作用做好了铺垫。
(二)、探索发现 认识轮子
1、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玩具小汽车,启发幼儿: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小汽车上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自由观察讨论,通过观察幼儿认识到轮子是圆形的这一特征。2、接着幼儿自由玩一玩自己带来的汽车玩具。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玩玩具的?玩具汽车是怎样前进的?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轮子是圆圆的,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的。并请幼儿演示轮子的滚动。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幼儿进一步感知轮子会滚动的特点并初步了解了轮子的作用。
(三)、拓展思维 启发联想
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进行谈话: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上有轮子呢?为什么要安装轮子?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想一想除了车以外还有哪些东西 上有轮子,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谈一谈轮子的作用,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使幼儿认识到轮子可以帮我们“走”的更快,还能省力,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四)、轮子自述,拓宽视野
教师进行小结:这些轮子真了不起,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上有了不起的轮子吧?接着播放课件,教师以轮子的身份引出进行自 述:我是了不起的轮子,你瞧,溜冰鞋上有圆圆的轮子,自行车上有圆圆的轮子,摩托车上有圆圆的轮子,汽车上有圆圆的轮子,火车上也有圆圆的轮子,它们都因 为有了我而跑得很快很快!把大家带到想去的地方。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描述,孩子们对轮子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到了轮子的自豪。
(五)、创设情景 感受体验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请幼儿分组感受搬动滑板车和拉动滑板车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说出答案: 利用轮子拉动更加省力气,更加快!教师小结:有了轮子,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省时,省力,更加方便!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情景小游戏,通过体验来感 知轮子会滚的特性,孩子们探索到了轮子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从而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了轮子的作用,体验了活动的乐趣。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上好每节课,我们教师都要考虑到每个环节、甚至每个细节,教师更要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师幼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互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幼儿成为一位主动积极的学习者。
不一样,没关系评课稿
张老师执教的大班阅读活动《不一样,没关系》,让我印象很深刻。
首先,绘本教学属于语言教学领域的范畴,开展一节绘本教学活动首先要选择一本有趣的、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本次活动选择的《不一样,没关系》这本绘本主要讲述:一只“耷拉耳”兔子奇奇因为自己的耳朵长得跟别人不一样而苦恼,它用胡萝卜塞、用绳子捆、用钓鱼竿拉,想尽办法让耷拉的耳朵“直立”起来,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奇奇极度痛苦和无助,一位“神奇”的医生给他开了“药”并说了一句话,结果奇奇开心地离开了。绘本借助奇奇的心里转变向孩子们传递着正确的自我认识的经验。
其次,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非常好的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开始的导入中,直接出示课件封面让幼儿观察,这样更适合大班的孩子。给幼儿空间,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猜测、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环节的递进中,幼儿在逐步观察故事封面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感悟“不一样,没关系”。
最后完整欣赏绘本时,是张老师在带着孩子阅读,如果让孩子自主阅读,会不会更好呢?这也是一个让我们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觉得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绘本阅读中自主阅读应该是很重要的环节,作为大班的孩子更应该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为以后的绘本阅读做好准备。
听了今天的绘本阅读活动后,我也来说一下我的感悟,每一个孩子的生活轨迹都不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面对孩子的不足,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比较、指责。就像书中所说“不一样,没关系”。故事的结尾我非常喜欢,奇奇最后将所有的兔子们都同化了,大家瞬间都变成了“耷拉耳”,我想奇奇的魅力来自于他的乐观和自信!
幼儿园说课稿:水不见了
一、教材分析: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中班幼儿会对水本身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来说,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
2、尝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二、 教学准备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们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记录科学的能力,注重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为此,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记录表一张。
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纸、海棉、石头、泡沫材料若干,两个空箩筐让幼儿分类用。
3、大记录表一张。
三、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同时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讲述法、启发联想法、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们主要分为以下个部分: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实验、观察、交流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首先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儿实验,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有些东西能吸水,有些东西不能吸水,幼儿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部分: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刚才在你们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说毛巾(海绵)能吸水吗?(能)可是为什么我发现这个杯子里的水没有被毛巾(海绵)吸掉呢?
这这个部分我们运用了讨论法、讲述法来让幼儿了解饱和现象。
扩散经验,这样让幼儿学习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了解自然物的目标。
第四部分: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本次活动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谁咬了我的大饼评课稿
整个活动充满趣味。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教具之趣”。 根据绘本中故事人物和自制的大饼富有童趣,能形象生动得表现各种动物咬大饼的“动态”过程。而且“大饼”的教具还能帮忙幼儿更加直观比较动物牙印之间的不同特征,很好的成为幼儿理解绘本的活动工具。这个教具的准备是十分的成功的。
本次活动徐老师比上一次把握重点更到位了。设计和实施上层层悬念以“问”解释疑难。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与小班幼儿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打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重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解释疑难惑。
是的,我也发现今天徐老师的提问,比上一次二研的时候准确。这样的提出问题简单有趣但是具体,围绕故事情节而睁开,足以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谛听教师讲曲艺的一种中的故事。
整个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好。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但是,建议和故事中不一样的牙印的大饼不要出现。猜测故事中不一样的牙印对于小班幼儿能力而言,难度过高了,不符合小班幼儿实际能力。
从绘本故事本身的完整性而言,这次将揭晓故事结局提前至给小动物送饼之前,绘本和整个活动看起来就更为流畅。
活动结束部分的律动《饼干歌》略显拖沓,还是省略吧?
青年教师今天能独立设计并实践这样一个活动,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也看得出徐老师的努力和进步。但是徐老师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有点罗嗦,重复的问题“那跟这一口像吗?”太多,应尝试用不同问法但能达到相同目的的方法,这样小朋友的兴趣还会更上一层楼。
大班阅读课:我做哥哥了评课稿
大班早期阅读:《我做哥哥了》评课稿
做哥哥姐姐的感觉很好,但也有无尽的烦恼。绘本《我做哥哥了》中的主人公野田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心里。它是一个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早期阅读活动,为了能让幼 儿在活动中大胆的想象与表现,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该教师设计的整个活动,目标定位明确、层次分明,在培养孩子对画面内容的观察能 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同时,紧扣“建立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联系”,引导幼儿通过图文匹配进行阅读,进一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一、自主的阅读形式,点燃了阅读的火花
首先,在活动中幼儿人手一本书,这位幼儿的自主阅读创造了先决条件。其次,在第三环节教师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孩子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充分与图互 动。紧接着,教师引领性的的提问,又使幼儿深度的思考,进一步理解画面的深层含义。从孩子们的回答和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使用的这一策略完全符合幼儿 的现有水平,并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二、开放的提问设计,加强了不同层次的互动
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提问设计上,教师都注重了一个开放性,例如:“野田带的好不好?”“好”或“不好”不是老师事先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孩子们通过自己接下来 的阅读形成判断后的感受、理解和定位。这样开放式的引领方式,给孩子自主阅读和个性化理解的空间很大,而且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引起了幼儿不同意见的碰 撞,大大提高了幼儿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图片之间、幼儿和老师之间的层层互动。
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首先,作为一个早期阅读活动,目标指向需明确,如果教师侧重点在看图理解,我觉得教师可 以将文字部分遮住。其次,作为一个语言活动,教师的语言功底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幼儿在无形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但是在整个教 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回应都只是停留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或以简单的“这样呀”、“你觉得这样”来回应,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功底不是很好,建议教师在 这方面做好功课。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水不见了》
《水不见了》
一、教材分析: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中班幼儿会对水本身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来说,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
2、尝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二、教学准备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们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记录科学的能力,注重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为此,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记录表一张。
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纸、海棉、石头、泡沫材料若干,两个空箩筐让幼儿分类用。
3、大记录表一张。
三、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同时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讲述法、启发联想法、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