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活动反思:地震来了我不怕
发布时间:2020-03-05 大班教育反思笔记 幼儿园大班游戏反思 幼儿园游戏大班反思本次健康活动是结合幼儿园开展防震逃生演练而提前组织的一个安全教育活动。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人初步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和地震前的征兆,学习防震避震的经验和方法,懂得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通过演练增强幼儿的自我防护意识。
活动前准备:
幼儿自救安全知识小画册、防震安全拍手歌、四川汶川地震图片2张(房屋、道路)、一台视频演示仪。
一、初步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和震前预兆
通过图片展现让幼儿了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一定破坏性,造成房屋的倒塌和道路的损坏。那地震是怎么来的?这也是小朋友十分想知道的一个问题,为此我通过一些资料的学习与认识,简单向幼儿介绍,让他们知道地球最坚硬的部分,地壳里岩石发生破裂就形成了地震,也可以说地壳的厄运东形成了地震。在这里,我还告诉幼儿关于地震的原因世界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解释,也是科学家在继续研究的问题,让幼儿对地震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在幼儿自救安全知识小画册上,有一部分关于震前预兆的图片与解说,让幼儿然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简单了解水、云、家禽家畜的变化而提高对地震的警惕,做好抗震的准备。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
1、了解避震知识
通过画册图片展示、讲解,让幼儿了解地震来了的一些自我保护方法:跑的正确方法、躲避的安全角落、及时撤离的时机、被压在废墟里的求救方法、重点讨论班级避震的安全角落。
2、学习抗震安全拍手歌
安全儿歌的学习,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紧急避险、狭小空间、沉着冷静、不乘电梯、求救电话等知识让幼儿多方位的了解防震知识。
3、现场模拟演练
“地震来了,赶快躲避!”在我的口令下,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演练躲避的方法,我针对幼儿躲避的方法进行总结,表扬反应迅速、正确躲避的防护方法,如个别孩子躲到图书吧的角落后,我提醒他们还可以把软靠垫包住头部来保护自己,对幼儿躲避拥挤的地方给予指导,疏导他们躲到不同的角落,如靠近水源的墙角,楼梯承重墙角落等。现场模拟演练有效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和自救的意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反思:老师都不请我了
洋洋的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一般的孩子强,所以在班中很受老师和同伴的喜爱。在集体活动中,洋洋总会积极举手发言,因此他的发言机会要比别的孩子多得多。以前,我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但是,慢慢地我发现班里出现了两极分化:活跃的孩子更加活跃,尤其是洋洋,而沉默的孩子更加沉默。
这一现象引起我的反思: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只关注部分孩子的教育是不公平的。于是,我开始注意在每次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而不是只请积极举手的孩子发言。有好几次,洋洋举起手站起身大声喊:“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在活动评价环节,我否定了洋洋这种行为
,次后,洋洋的发言次数减少了,没过多久,我发现洋洋几乎不发言了。
这可把我急坏了,我找了个机会问洋洋:“现在,老师怎么看不到你举手呀?”“老师,我不想。”“为什么不想?你以前不是很积极吗?”“现在老师都不请我了,举手也没意思。老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听了这番话,我大吃一惊,没想到洋洋会有这样的想法,我马上告诉他,老师不请他不是因为老师不喜欢他了,老师很喜欢洋洋,但是要给别的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机会。
在以后的集体活动中,我尽量设计一些集体参与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即使在提问环节,我也会把问题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类,难的问题让能力强的幼儿回答,简单的问题则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回答,同时,尽量给予幼儿个别指导。
很快,洋洋又恢复了积极的状态,而其他孩子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
一天,我教了小朋友一首歌:“红旗飘,树枝摇,草低头,花弯腰…….我知道,风来了。”幼儿熟悉这首歌后,我说:“你们看,这小朋友多聪明,她看到这些现象,就知道风来了。请问你们怎么知道风来了?按我的思路,幼儿能回答儿歌中的某一句就行了。”没想到小雯冒出一句:“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对她这句话,我没考虑就直接否定了,然后继续按我的思路引导幼儿认识风。若干天后,一个大风的日子里,风刮得眼睛都很难睁开,我恍然大悟,“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这话其实没错。当天下午,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又提起这个话题,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我期待的那句话却没人再提,小雯不吱声,只忽闪着两只有神的大眼睛看着我,于是我说:“上回小雯说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当时我说这句话不对,现在我们一起出去感受感受,来证明一下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来到院子里,我让幼儿闭上眼睛,感觉“不看怎么就知道风来了”他们高兴的闭起眼睛,完全沉浸在感受风的意境中。有的说我的头发被吹到眼前了,有的说我听见风在呼呼地刮,还有的说我觉得风在推着我走……..我接着说:“现在我们迎着大风跑一跑,看有什么感觉。”他们说:“老师,风顶得我跑也跑不动。”
回到教室,我又让幼儿隔着窗户观察风,幼儿说:“看到树枝在摆动,尘土飞扬,就知道风来了。”通过这次对风的重新认识和探讨,小朋友都知道了小雯说的“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没有错,我也及时反思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行为。
班级活动——我来当班长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班级活动——我来当班长”!
今天大一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长竞选”活动,竞选班长的活动已经在班上进行了一周的试运行,孩子们表现十分兴奋、踊跃。
班长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老师维持全班的纪律,监督小朋友们的不良习惯。
在班长试运行周,任班长的孩子们都能够投入自己的责任心,做好老师的小助手,时刻提醒小朋友们讲卫生、注意安全和活动时的纪律性。
在本周末,我们将正式启动“班长竞选”活动,首先请孩子们踊跃举手报名,可以通过演讲和表演的形式向小朋友们展示自己,老师根据小朋友们一周的表现情况,从中选出几名候选人,再由全班小朋友举手投票决定最后的班长人选。
我们第一期的“班长竞选活动”非常成功,孩子们积极变现,使出浑身解数来征得全班小朋友的信任。
经过激烈的竞争,李雨晗小朋友在26票的强大优势下赢得了最后的“班长”称号。
活动最后,我们还举行了简单的交接仪式。
孩子们对这次活动关注而且很感兴趣,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帮助孩子们改掉一些不良习惯。
好,现在让我们跟随镜头回到竞选活动的现场,感受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精彩表现!
不知道本文“班级活动——我来当班长”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大班语言活动反思:冬天
散文诗《冬天》语言优美,用词简练且富有童趣,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而且还蕴涵着很多自然特征的知识。在《冬天》中,我们欣赏到了作者通过风、雪串联的冬天的画面,以孩子的角度来诠释冬天,理解冬天的特征,感受冬天别样的快乐。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目标预设为:
1.欣赏散文诗,了解冬天的季节特征,初步理解作品内容。
2.学习词汇:纷纷、飘落、白茫茫、乌溜溜、碧绿、芳香等。
3.有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进行了一个谈话活动:我眼中的冬天。孩子们对于冬天的经验仅仅局限于生活中。大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小草都枯萎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带上了围巾、手套;天气特别干燥……虽然经验有限,但是孩子们有话说、愿意说,整个气氛非常活跃,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大胆讲述
在活动中,我设计的提问非常开放,如:“你眼中的冬天是怎样的”“你觉得诗歌中的冬天是怎么样的”等等,幼儿想说的欲望非常强,等到这些问题一问出,孩子们马上打开话匣子,说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孩子们各抒己见,活动气氛非常的活跃。活动中,我让幼儿轻轻的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不由得感叹:真美啊;哇,好香的腊梅花啊;可爱的雪人,我也想来堆一个。
三、给孩子创造的机会,让幼儿大胆表现
在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欲也非常强,常常不由得跟着诗歌表演起来。于是,我给了孩子充分的时间来表演,请幼儿来扮演风、雪、小虫子、大松树……幼儿们作出惟妙惟肖的动作,真是太逼真了。新《纲要》说,应该给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不管他表演的怎样,应该鼓励。在整个活动中,我都是以一个支持者,来支持、鼓励、引导他们。
最后一个环节,我采用了一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跟着快乐的音乐做运动,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做完运动的孩子们非常兴奋,那股兴奋劲好久都不能平息。在我出示PPT时,孩子们的想象的闸门也打开了,对滑雪、滑冰、登山这些运动特别感兴趣,还说出了堆雪人、打雪仗、拉雪橇等等。再具体问他们玩的情形,他们对做过的运动说得非常详细,并饶有兴趣地讲个没完没了的,但对那些比较遥远的、只有从电视上才可以见到的运动只是觉得好玩、新鲜。这些运动,如果让孩子们看看录象,我想孩子们会更感兴趣的!(——薛婧)
附散文诗:冬天
北风呼呼的吹,雪花纷纷地飘,
大地一片白茫茫,好似穿上银色的衣裳。
虫儿惧怕冬天的严寒,躲在洞里睡觉,
只有勇敢地老松树,还是那样碧绿健壮。
腊梅花挺立在风雪中,散发出阵阵芳香。
快乐的孩子们,不怕寒风吹,不怕雪花飘。
滚雪球,雪球越滚越大,
打雪仗,打来打去真热闹,
堆雪人,乌溜溜的眼睛鼻子翘,
仿佛对孩子们说:
来吧,来吧,冬天锻炼身体好。
小班教学随笔《谁睡觉了》活动反思
一、玩具引导: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玩具却喜爱有加。因而我用蛇和青蛙的玩具,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并在我的语言提示下进行思考:寒冷的冬天,蛇、青蛙是怎样过冬的呢?从而引出课题。
二、观看课件
“呼呼的北风”,“飘落的雪花”充分调动起了幼儿的感官,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观察幼儿注意到了白雪皑皑的大地下面有洞洞,而且很自然的说出“蛇在洞里!”教师顺势鼠标轻点,小洞被打开了——一条沉睡盘曲的蛇展现在幼儿面前。活动进行到这儿,幼儿的情绪大大调动起来,并纷纷说出:“还有个洞!还有个洞!”“青蛙也在洞里!”“它在睡觉!”等话。教师趁势引出蛇、青蛙在“冬眠”的主题知识。然后再提问回答:其它冬眠的小动物有谁?……
三、动手操作
幼儿看完课件,学到了知识热情洋溢,需要有释放的空间,这时让幼儿自由分成三组:一组用橡皮泥捏自己喜欢的冬眠动物;一组用彩笔给冬眠的小动物涂色(画有小动物的轮廓图),一组在冬季的背景图上粘贴,(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把冬眠的小动物贴到背景图的洞洞里)。三组活动,充分发展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敏性,体验美工活动的兴趣。幼儿踊跃又积极。
四、亲身体验
活动结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模仿动物睡觉的姿势。幼儿安静却姿态各异,趴着的小乌龟,扭着身子的蛇,蹲着的青蛙等,让人忍俊不禁。
五、教师总结
小班的幼儿喜动不喜静,在活动中,即要照顾全面,又要照顾个体。因此活动不仅要动静结合,还要环环相扣。及时机智的解答突发问题,引导胆小的幼儿敢于在集体面前回答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并展示她们的作品,让幼儿在学到知识后,再把愉快的心情抒发出来,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中班数学活动反思:我的学号
开学了,孩子们带着新鲜和好奇又走进校园,安静了一个暑假的幼儿园又恢复了往日的激情和活力,校园里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快笑声……
从小班升入中班,对于孩子们而言,一切从新的开始,原来小班时的动物标记由理性的数字标记代替。这个数学活动我们是这样开展的。
一、活动流程的趣味化
虽然,孩子们在小班时也曾接触过数字,但只是比较粗浅的,而“我的学号”是给孩子们一个系统的数概念了。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对这抽象的数字感兴趣呢?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注重活动流程的趣味化。
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以“神秘客人”的身份出现学号,引起孩子的一种关注,就像悬疑影片中所布局下的一个引子,引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调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而在活动的进行部分,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更加地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在轻松的游戏中,孩子们放松压力,和数字朋友做游戏,找到自己相应的学号。在寻找学号的过程中有新鲜的刺激,也在无形中体验了一种乐趣。从给杯子找数字朋友,到毛巾秀一秀数字朋友,到新书、新泥工找数字的家……每一次孩子们都是在游戏中与自己的学号亲密接触,并在游戏中巩固认识了自己的新学号。
二、关注幼儿的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幼儿之间也是如此。在认识“我的新学号”中,我就发现我们的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如一铭、远远、煜俊等孩子数概念发展好,反应灵敏,不光记住了自己的学号,还主动帮助同伴记他们想对应的学号。而有些孩子就比较被动,表现较迟缓,反应不快,需要多次的提醒。还有一些孩子对学号较为混淆,比如把“21号”当成了“12号”,而把“23号”当成了“32号”等,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是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活动中我就让孩子之间以强带弱,互相帮助来学习记忆一些学号,找窍门。
三、关注活动的延伸化
“学号”作为一个新事物,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活动能完全达成的,还需要今后的积累。因此,我在班级网站上发了友情提醒,期望通过家长的配合,让孩子们更好地巩固记住自己的新学号!
不怕乱,就怕呆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融合性表演游戏也不例外。每次到了游戏时间,孩子们个个都兴奋不已,相当活跃。老师也因此会采取相关的形式、手段和规则来约束孩子们的动作和行为,生怕“乱套了”,可就是在这个我们看似“乱”的场面中,孩子们的才能真正得以展现。为了让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能展现他个性的一面,发挥各自的智能强项,我们下一步的游戏中要做到大胆尝试,敢于突破,“不怕乱,就怕呆”。结合我们刚刚进行的课题组研讨活动,我觉得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游戏重点要突出,可尝试用分组表演的形式来引导幼儿探索角色动作、表情、对话等,挖掘幼儿个性化的表演。
2、组织者要注重空间的布局和设置。要将自制场景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利用率,展现有效性。
3、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确保表演游戏有序进行。
4、组织者的站位与游戏的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所以教师要摆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及空间方位,做到投入并融入。
教育随笔:我的牙长不出来了
教育随笔:我的牙长不出来了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开始逐渐换牙。一天在户外活动时,琳凡的一颗牙快要掉下来了,她用手一拔掉了下来,凯凯给他拿着,她自己去漱口。过了一会儿,一位小朋友着急地跑来说:“老师,琳凡的牙让凯凯给弄丢了,张琪哭了。”我赶忙走过去,孩子们正着急地满地找牙呢,琳凡更是慌得不知所措。琳凡哭着说:“妈妈说了,上牙要往床低处扔,下牙要朝房顶上扔,这样,牙才会长出来。瞧我这颗牙,就是因为弄丢了到现在还没长出来。”说完,又哭了起来。我笑着正要解释,凯凯递过一颗牙,另一只手捂着自己的嘴。原来正巧他也有一颗牙正要脱落,一狠心拔下来要还给琳凡。
我告诉孩子,新牙长得慢不是因为弄丢了旧牙,原因有很多,如缺钙呀、牙床较厚呀、营养不良呀等等。老师小时候也和你们一样这么认为,老师当时也弄丢过牙,你们看,老师的牙不还是长得好好的吗?听了这话,琳凡和凯凯如释重负地笑了。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班里绝大多数小朋友都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而这些都源于他们家长的错误观念。我意识到,在保教过程中,不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给予细心呵护,而且还要结合家长的认识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提高家长的认识,家园配合,共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