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区角活动:可爱小屋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中班区角活动方案 幼儿园游戏区角 幼儿园活动区角设计方案准备:一个大纸箱、几张硬纸板、白纸或淡彩色纸、胶水或浆糊、裁纸刀、宽透明胶带、废旧图书、彩纸、彩笔。
制作:
1.把大纸箱上面的四边竖起,用透明胶带粘贴一周,固定好。
2.用刀子在正面挖开一个门,在侧面开两个窗。
3.房子里外均糊上白纸或淡彩色纸。
4.用彩笔画上孩子喜爱的图案或剪下旧图书中喜爱的画装饰房子。
5.用一张稍大于纸箱开口的硬纸板做成房顶,用白纸或淡彩色纸糊好。YJs21.coM
6.再用两张糊好白纸或淡彩色纸的硬纸板做成尖顶,固定在房顶上。
7.用碎彩纸装饰屋顶。
OK!漂亮小屋建好了,宝宝一定想进去玩了吧!
提示:用刀挖门窗时要注意安全,另外不要开得太大,否则房子会不结实。孩子进去玩时,可在里面铺上小被褥,如果方便还可做个小窗帘。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幼儿园大班区角教案:小小玩具称
一.目标 1、发现小小玩具秤的活动原理。 2、能利用秤来辩别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3、喜欢制作简易的玩具秤获得制作玩具秤的具体经验 ,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材料提供 1、实物秤若干,各种轻重不一的物品。 2、筷子若干 ,一次性塑料碗若干 ,线若干(约15厘 米左右 ),笔若干,“秤砣”若干; 三.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观察小小玩具 秤,会自由地玩秤,讨论制作的材料及方法。 第三层次 :能利用玩具秤来辩别物体的轻重。 第三层次 :尝试自己制作玩具秤,并能找出作品不成功的原因,并进行调整,直至成功。 四.指导建议 1、引导幼儿发现随着重量的增加,秤砣离秤盘的距离越发来越长。 2、制作小小玩具秤时,要看看幼儿是否用四根一样长的红穿过打好的孔,如有失误可以适时进行引导。 五.提示 制作小小玩具 秤时可以一个人独立制作,也可以与一名或者几名幼儿进行合作,完成操作。
幼儿园小班活动区活动:请进来
目标:
1.进一步学习从前往后逐页翻阅图书,尝试跟随故事录音复述故事角色对话。
2.尝试跟随故事表演录音分角色表演。
3.感受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准备:
1.图书《请进来》若干,数量与进区人数相当。
2.在语言区隔出一块表演区域,以尽可能减少对正在阅读的幼儿的影响。
3.用大纸箱制作草丛和小羊家的门,小羊、羊妈妈、小鸡、小松鼠、大灰狼等的双面胸牌若干。
4.两种形式的录音:一是故事录音,由教师录制,每读完一页,添加一个碰铃声以提醒幼儿翻页。二是故事表演录音,其中包括挂牌提示语、角色对话以及结束提示语。如:"欢迎小朋友们来到语言区表演故事《请进来》!请小朋友们挂好角色挂牌(留出半分钟左右的空白时间)。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表演开始了!""故事表演结束了,请换个角色再演一演吧!"
指导要点:
1.观察幼儿的阅读情况,如,有的幼儿可能会边听录音边翻看图书,但并不复述故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幼儿通过反复阅读逐步记住角色对话。
2.当幼儿准备表演故事时,教师可协助幼儿布置一个小羊家的场景,并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佩戴上相应角色胸牌,跟随故事表演录音分角色对话和表演动作。
(1)如果幼儿理解本表演的游戏规则有困难,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玩玩这个表演游戏。如教师扮小羊,幼儿扮其他小动物,引导幼儿边说对话边做动作,并让幼儿明白当一个角色在说话时,其他角色要仔细听不插嘴。
(2)待幼儿表演一段时间后,可让个别幼儿示范表演,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模仿,进一步表现角色的动作、神态和表情。
(3)鼓励幼儿交换角色胸牌再次表演故事,通过语言提示或同伴示范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选择、交换角色的规则。
延伸活动:
待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后,可鼓励幼儿不借助录音表演故事。
附:请进来
羊妈妈要出去买东西,她嘱咐小羊说:"呆在家,守好门,别把坏蛋放进来。"
"咚咚咚!"小羊问:"谁敲门?"小鸡说:"我是小鸡叽叽叽。"
小羊说:"好朋友,快进来,我们一起做游戏。"
"咚咚咚!"小羊问:"谁敲门?"小松鼠说:"看看我的尾巴就知道。"
小羊和小鸡一起说:"好朋友,快进来,我们一起做游戏。"
"咚咚咚!"小羊问:"谁敲门?"大灰狼说:"我是风,没有尾巴,不会叫。"
三个小动物真聪明,一齐说:"你是风,就从门缝钻进来吧。"
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方案
一、材料提供
勺子(大、中、小)“躺着的”娃娃脸、托盘、红枣、腰果、白扁豆、赤豆、米等。
二、操作层次建议
a.用大勺勺红枣、腰果。(娃娃口大)。
b.用大、小勺勺白扁豆、赤豆(娃娃口中)。
除小肌肉练习,还尝试用大小勺哪一把更方便。
c.用大、中、小勺勺米或小彩珠(娃娃口小)。
除小肌肉练习外,还探索大中小勺喂小口娃娃哪一把更适合。
三、提示
观察重点:
a.幼儿能否手眼协调地操作,是否能控制手的稳定。
b.哪些幼儿还无法熟练运用勺子,易洒落。
指导建议:
a.“躺着的”娃娃脸恰恰可以变为“站着的”娃娃脸,以增长距离,提高难度。
b.还可以改用筷子、大小夹子:筷子也从夹有凸凹形状的物体(如腰果)开始,从大到小,从粗糙到光滑。 夹子也可探索大、中、小夹子,夹不同物体。
剥豆(生活劳动)(小班)
一、材料提供
a.蚕豆(事先浸泡过的)、毛豆或四季豆等;
b.小盆子若干(用来放剥好的豆及豆壳);
c.剪刀和剥豆器等小工具。
二、操作层次建议
第一层次:幼儿用手剥豆(可先剥蚕豆,再剥毛豆或四季豆)。
第二层次:适时提供剪刀、剥豆器等小工具让幼儿选择使用。
第三层次:当大部分幼儿能熟练地剥豆后,可以按幼儿不同水平,提供一组写有10以内数字的小盆子,让幼儿把剥好的豆子的数量与盆子上的数字能一一对应并放人小盆内。
三、提示:观察重点与指导建议
a.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开始剥豆时,会用牙齿咬、用力拉常常剥不钓蚕豆皮,教师可及时换上发了芽的蚕豆,让幼儿从裂口处入手剥,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b.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剥毛豆或四季豆时也会有多种剥法:有的是拧断后剥;有的是拉掉两侧的茎剥;还有的会用指甲把皮划破后剥。教师应注意观察随着活动的继续适时地提供剪刀、剥豆器等小工具,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尝试。
c.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过后,可以让剥豆方法不同的几名幼儿来演示,大家共同讨论,哪种剥法又快又好,哪些剥法费力不讨好,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d.让幼儿把剥好的豆送到厨房间,请阿姨帮忙制作菜肴,进行品尝活动。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活动:分一分
目标:
1.观察筛豆子现象,感知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不能将豆子撒在地上或放入口、鼻、耳中。
准备:
1.将两种及以上大小差异明显的豆子(如芸豆、黄豆、绿豆)混装在整理箱中。
2.各种有孔容器(如筐子、漏勺、蒸笼等),容器的孔径比小豆子大,比大豆子小。容器大小适宜幼儿操作。
3.铲子、勺子等舀豆子的工具。
玩法说明:
幼儿利用有孔容器将混装的不同种类的豆子分类。
指导要点:
1.出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不同的豆子混在一起了,有什么办法能把它们分开",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和操作。
2.活动前,帮助幼儿明确"整理箱是豆宝宝的家",了解筛豆子要在整理箱中进行。活动中,对幼儿及时捡起豆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避免将豆子撒到外面。
3.活动初期,观察幼儿是否有使用工具的意识。若发现部分幼儿用手拣豆子,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关注提供的工具、材料。
4.在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探索和操作后,引导幼儿关注用有孔容器装豆子时出现的"漏豆子"现象。用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豆子大小、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能否漏下之间的关系,如:"什么样的豆子从洞里跑掉了,什么样的豆子留在了筐子里?"
5.当有孔容器中仍有小豆子却不再漏下时,观察幼儿能否用晃动、拍打容器等方式促使小豆子漏下去。
6.待全体幼儿都参与过活动后,让分得快的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使用工具的经验。
幼儿园小班美术区活动:罐小圆糖
目标: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将正方形绉纸制作成“小圆糖”,并通过观察和探索将“小圆糖”塞进糖果罐里。
2.学习耐心地做完一罐“小圆糖”,培养坚持性。
准备:
1.将粉色、红色等绉纸裁成正方形,放入小筐。
2.透明的塑料“糖果罐”(此处用的是小毛巾包装盒,也可用其他瓶罐替代,并用彩色绉纸剪出花边装饰在“糖果罐”两端)。
3.范例一份,供幼儿观察模仿。
玩法说明: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糖果”,如用抓、捏、团等方法做“糖果”,将“糖果"放进与其花边颜色相对应的塑料“糖果罐”中。
指导要点:
1.观察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如捏、团等)把正方形绉纸变成“小圆糖”的,尊重幼儿间的差异。如果幼儿制作有困难,可引导幼儿相互观察模仿,或用“试试抓一抓、捏一捏的方法”等语言加以指导。
2.运用“把糖果罐装满哦”“看看哪罐小圆糖装得最多”等语言鼓励幼儿耐心地做完一罐“小圆糖”。
延伸活动:
提供不同材料(如鲜花包装纸、超轻粘土等)让幼儿继续制作“小圆糖”。
幼儿园小班美术区活动:果树
目标:
1.尝试用捏、团等方法制作球形“果子”插在树枝上,感知彩泥柔软、易变形的特点。
2.增强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准备:
1.捡取枯树枝,将它插在有花泥(或泥土)的花盆(或奶粉罐、纸盒)里。
2.将绿、红、黄、橙色的彩泥或超轻粘土分块装在小盒里。
3.在树枝上插几个做好的“果子”,供幼儿观察模仿。
玩法说明:
将小块彩泥放在手心里运用捏、团等方法制作成球状“果子”,并将“果子”插在树枝上。
指导要点:
1.了解幼儿团彩泥的已有经验,观察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通过“做个圆圆的果子”等语言提示幼儿尽量将彩泥捏圆或团圆。
2.观察幼儿在树枝上插“果子”的方法,引导幼儿寻找树枝上的空位置,耐心操作。
3.引导幼儿说说树上长的是什么颜色的果子,哪些大、哪些小。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学习进入区域
游戏目标:
1、介绍区域活动,了解区域活动规则。
2、尝试有序的进入区域活动游戏。
活动准备:进区卡、手工区:学用小蜡笔、纸张。表演区:各种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小朋友:你们看看我们教室里有那么多的地方放了玩具,这些地方就是我们以后要进行区域活动的地方,你们知道吗?
2、你们看看我们教室里有几个地方是拿来专门让你们玩的呢?(一个有三个地方是专门让小朋友进行区域活动的地方)
3、每个地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叫什么吗?今天老师就来给你们介绍一个地方。
4、介绍《娃娃家》
教师带领小朋友有序来到娃娃家: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你们看到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小朋友说:有好玩的娃娃,还有小床、还有很多玩具、、、、、、、)
这里有这么多的玩具、有娃娃、小床、做饭、、、、、,这么多好玩的玩具,这里就是小朋友喜欢玩的娃娃家。
5、介绍规则。
娃娃家里应该怎样来玩呢?我们可以做小娃娃的妈妈。除了可以做小娃娃的妈妈外,我们还可以做小娃娃的什么呢?(幼儿说:爸爸、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小朋友都可以做小娃娃的家人。
平时我们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是怎么杨照顾你们的,我们就可以在娃娃家里来怎样照顾我们的小娃娃,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活动:旋转章鱼
目标:
1.学习用拧、拨等动作扭转皮筋,观察"章鱼"旋转的现象,感知皮筋的弹性形变。
2.尝试用动作或语言表现旋转现象。
3.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摆弄章鱼玩具,探索不同玩法。
准备:
将塑料瓶的瓶底剪开,用即时贴装饰成章鱼的造型。短棒绑上皮筋,卡在塑料瓶口。皮筋另一头绑一支废旧水彩笔(可用长棒替代)。
玩法说明:
幼儿一手扶住瓶身,一手拧水彩笔。拧若干圈后,将瓶身拎起,松开扶住瓶身的手,"章鱼"就旋转起来了。
指导要点:
1.刚开始投放该材料时,可放在区域中显眼的地方,吸引幼儿主动探索新材料。
2.若观察到有幼儿成功地让"章鱼"旋转起来了,可用语言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其玩法。
3.引导幼儿关注"章鱼"旋转的现象,用手指、身体等表现旋转的动作。
4.在幼儿反复操作的基础上,用问题引导幼儿关注皮筋扭转的圈数与"章鱼"旋转速度、时长之间的关系。如:"怎样让章鱼转得快一点?""怎样让章鱼转得久一些?"
延伸活动:
将塑料瓶装饰成飞机、飞碟等不同造型,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活动:滚珠汽车
目标:
1.探索通过倾斜托盘让滚珠汽车动起来的方法。
2.感知托盘倾斜角度和方向与滚珠汽车行驶速度和路线之间的关系,提高手眼协调性。
准备:
1.将玻璃珠装入果冻壳中,将果冻壳倒扣在托盘上,在其两侧贴上小汽车造型的卡纸。
2.用即时贴在托盘上贴出行车路线,用拼插积木搭出滚珠汽车可以通过的"城门",并固定在托盘上。
玩法说明:
幼儿双手握住托盘,倾斜托盘让滚珠汽车动起来,通过控制倾斜方向和角度使滚珠汽车沿路线标志行驶,并通过"城门"。
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思考怎么让小车动起来,观察幼儿不同的探索方法,用提问启发幼儿探索:如果不用手推,小车怎么才能动起来。
2.如果一直没有幼儿尝试倾斜托盘的方法,可引导幼儿关注玻璃珠的滚动,发现通过倾斜托盘可让玻璃珠滚动,从而带动小车移动。
3.引导幼儿关注托盘倾斜角度和方向与汽车行驶速度和路线之间的关系,尝试让小车沿路线标志行驶,并通过"城门"。
延伸活动:
1.提供用不同材料的球形物体(木珠、塑料珠等)制作的滚珠汽车,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球形物体滚动的特点。
2.在一个托盘中投放两个滚珠玩具,设置警察抓小偷、猫捉老鼠等情节以增加游戏趣味陛,让幼儿通过倾斜托盘让两个滚珠玩具一起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