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模板11篇)
发布时间:2025-06-02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
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2
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XX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XX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XX,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__aSO4沉淀,不溶于XX.
(4)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__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5)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MgCO3生成,同时放出CO2气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3
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物理方法
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
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胶体)+3HCl
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4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 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点燃CH+2OCO+2HO; 4222
CH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 4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光照CH+ClCHCl+HCl 42 3
光照CHCl+ClCHCl+ HCl 3222
光照CHCl+Cl CHCl+ HCl 2223
光照CHCl+Cl CCl+ HCl 324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催化剂CH=CH+HOCHCHOH 22232
(3)加聚反应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这种由加成发生的聚合反应叫加聚反应;
乙烯 聚乙烯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点燃CHCHOH+3O2CO+3HO 32222②催化氧化
催化剂2CHCHOH+O2 CHCHO+2HO 32232催化剂2 CHCHO+ O2 CHCOOH 323(2)与钠反应
2CHCHOH+2Na2CHCHONa +H↑ 32322
六、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 乙酸的酯化反应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 (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 (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5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形式及原因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1)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这是人类利用化学能的最为主要的形式。
(2)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或水反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基本概念
⑴能量守恒定律: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途径与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体系中包含的总能量是不变的。
⑵中和热: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释放出的能量,叫做中和热。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6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氧化物,Al(OH)3为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CO3—HCO3—+H+CO2↑+H2O
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六、.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2
一、精读
课本是知识的依据,我们对新学的知识必须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其概念,掌握其实质和含义,只有把课本读懂了,才能深刻理解,应用时才能挥洒自如。如:“烃”的定义及其分类中说:“烃”是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类物质总称。包含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石油和煤的产品绝大多数是各种烃的混合物。由此可知清洁燃料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都是烃类,它们的主要成份都是碳氢化合物。
二、归纳
有些同学害怕化学,原因之一就是化学“繁,难,乱”。这时可以用归纳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出发用知识结构为主线,把所学化学知识归纳起来。如研究卤素知识点结构可知其教学顺序: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存在→保存等。可得⑴结构的规律性: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⑵性质的规律性:由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知单质的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后形成离子还原性较弱,而其它含有卤素(正价)的化合物大多数都有较强的氧化性等等。
2、依据物质的特点,把所学过的一类物质归纳起来,如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可以归纳出学过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等。
3、根据典型的习题可归纳出常用解题方法,如高一化学的物质守恒计算、混合物计算等等。怎么才能提高高中化学成绩
预习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听课阶段:
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讲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3
金属单质(na,mg,al,fe)的还原性
2na+h2===2nah
4na+o2===2na2o 2na2o+o2===2na2o2 2na+o2===na2o2 2na+s===na2s(爆炸) 2na+2h2o===2naoh+h2 2na+2nh3===2nanh2+h2 4na+ticl4(熔融)===4nacl+ti mg+cl2===mgcl2 mg+br2===mgbr2 2mg+o2===2mgo mg+s===mgs mg+2h2o===mg(oh)2+h2 2mg+ticl4(熔融)===ti+2mgcl2 mg+2rbcl===mgcl2+2rb 2mg+co2===2mgo+c 2mg+sio2===2mgo+si mg+h2s===mgs+h2 mg+h2so4===mgso4+h2
2al+3cl2===2alcl3
4al+3o2===2al2o3(钝化)
4al(hg)+3o2+2xh2o===2(al2o3.xh2o)+4hg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4
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7
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8
1、化学反应的速率
⑴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υ=△C/△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以mA+nBpC+qD而言,用A、B浓度的减少或C、D浓度的增加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间必然存在如下关系:
VA:VB:VC:VD=m:n:c:d。
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所进行的.程度,就叫做该化学反应的限度。
⑵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没有停止。
③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④变:当条件变化时,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发生变化,反应限度也发生变化。
⑶外界条件对反应限度的影响
①外界条件改变,V正>V逆,化学反应限度向着正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②外界条件改变,V逆>V正,化学反应限度向着逆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降低反应物的转化率。
3、反应条件的控制
⑴从控制反应速率的角度:有利的反应,加快反应速率,不利的反应,减慢反应速率;
⑵从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角度: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抑制不利的化学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9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0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 (浓) 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 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
Cl2+H2 ===(点燃) 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
yjs21.com小编精心推荐: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1
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
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 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点燃CH+2OCO+2HO; 4222
CH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 4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光照CH+ClCHCl+HCl 42 3
光照CHCl+ClCHCl+ HCl 3222
光照CHCl+Cl CHCl+ HCl 2223
光照CHCl+Cl CCl+ HCl 324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催化剂CH=CH+HOCHCHOH 22232
(3)加聚反应
聚合反
-
想了解更多【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网的资讯,请访问: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