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5-04-27 羌族观后感羌族观后感 篇1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以“感”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
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矗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
羌族观后感 篇2
当我看到《绽放》这部感人的电影时,一个叫月明的一个盲女,她用自己的成功,深深地激励着我们,启发着我们。
月明她是一个音乐天才,她弹钢琴的级数都是10级。当你全身贯注的听她弹琴时,你一定会走进琴声之中,因为她的'琴声实在太美妙了。
她拉的手风琴也非常好听。一次,她在林园中拉手风琴的时候,不懂音乐的乔呤跑过来把耳朵放在手风琴美美的听着手风琴那美妙的音乐。
令我们吃惊的是,有一个音乐学院竟然请张月明当他们学院的音乐老师。在那一段生活中,月明好像听见了自己梦想成功的声音!
有一次,月明在闻花,忽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月明正好没带伞。这时大凯拿着雨伞给月明挡雨,这时月明说:“我又找到了新的感觉。”
月明有一颗很善良的心,而且她还有爱心。别人帮助自己,自己也要帮助别人,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月明她用她的成功,启发我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残疾人,她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肯为她的理想而奋斗,而你就会成功,你就会变成一个奇人。残疾人都会这样做,而我们正常人就应该比那些残疾人做的更好……
羌族观后感 篇3
最先听到的是他们的歌,当时很多人都在很感慨的谈论这部电影,大家的表情都有很多的无奈逼近,连90后的弟弟也在过年放假之际在院中大声的吼这首歌,听了仿佛能感觉到对梦想对青春竭斯底里的歌唱,单那只是他们的歌唱,我虽然也再离梦想渐行渐远,却不愿意真的看到这残酷的一面,为了以后不后悔,追寻梦想吧。
在我斗志满满,却找不到突破口只能看电影来打发时间的今天,我突然决定看看这部电影。我还年轻,他们都是三十多岁了,我想想看看如果我到了三十多岁失去梦想会是什么样子,我想看看时间是如何改变每个人的摸样的.,我想看看这个平凡而无奈的世界。
我看完了,我没有哭,却深有体会!因为那些关于梦想的事情在我的身上已经上演和正在上演。
我庆幸我还算年轻,我还有机会去努力!我不想任由时间和生活在我身上刻画下他们的笔触,我要自己去刻画我的人生,哪怕有一天我仍然被时间变得面目全非,至少我在生活中留下了我的痕迹,至少我曾经努力过!
我离梦想还那么近,我不能放弃!我想要和命运赌一把!
羌族观后感 篇4
世界上若还有那少许的净土,一个是极地冰原,那么,另一个,就只有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了……——题记
汽车早早地就从甘肃出发了。蜿蜒曲折的公路就如同一条巨龙,盘曲于这一毛不拔的土山上。一直看着窗外那一模一样的景色,不由让人觉得厌烦,加上汽车那有规律的抖动,因而便不知地睡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喧嚣将我拖出了烟雨迷蒙的江南梦境,把我带回了现实。我揉了揉这满带睡意的双眼,尽量使自己清醒一些,随后,便懒洋洋地向四周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广阔无垠的青青牧草,和那几头正于矮坡上享受清风的牦牛。这与方才梦中那紧凑优美的江南全然不同,这是一种粗犷的自然美。如果说江南是一位优雅的撑伞女子的话,那么这草原必定是骑在马背上的萧然骑手了。
车上的人无一不赞叹这草原的辽阔、自然的美妙,也无一不感到,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我也睡意全无。
此时的草原是一幅最美的画,而车窗则是最好的画框。只是不知何时,有几个小黑点闯过了画框,闯进了这幅画来,与搭乘着画框的汽车同行。
细细谛听,听到的是马蹄落地的“咯咯”声;再揉了揉双眼,看到的是草原之风 被雄鹰驾驭。最终探出头,细细打量,没错的,正是这草原的主人,如雄鹰般的骑手。
他们骑着快马,从水天一线的地方,奔驰而来。马蹄落于陡陡不平的草地上,使骑手们左右摇晃,好像下一刻他们就将从马背上摔下一样。但是,这点颠簸并不能阻挡藏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本性,一手紧擒住马鞍,而空出的那只手便高举着向我们致意,随着那宽大的袖口,在草原上尽情地飘荡……我不禁想起了中世纪欧洲那风度翩翩的骑士,高雅、受人尊敬,可正因为他们过多的礼节,使得他们失去了一种热情、一种自然。相比这草原骑手,他们哪来如此的热情?
车窗的画一直在变化着,不变的只有画的背景——蓝天白云,和那青青的牧草。只是这次,窗外的景色使我久看不厌,反而有种陶醉其中的感觉,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品味着泥土的芳香。
久久观看,才发现远处的草是青悠悠的,而近处的草却总是花花绿绿的。我让司机停下旅途的脚步,下车细细观看。下了车,才恍然大悟:总去寻找那遥远的美丽,却忘记了一些触手可得的美妙——花与草映映生辉,变成了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傍着这银色的公路,延向远方。我躺了下来,想要更接近自然,双肩摊开,享受着花香的涌入,感受着风与草柔柔地抚摸。
这应该是真正的自然吧。
一滴水悄然溜进了我的嘴,可能是清晨留下的露水吧。我依然望着天,仿佛天也望着我。天上乌云翻滚,好似一匹奔腾的骏马。风也比方才更猛烈了,是不是大雨的前奏?又有一滴,好不疑惑地打在我脸上,紧接着两滴,三滴,四滴,五滴……越滴越多,越滴越密。下雨了。雨水清凉而又甜蜜,这是草原的恩惠。
汽车不得不再次启程,车灯如同闪亮的启明星,照亮这长无尽头的公路。我悄悄打开车窗,让清风从我指尖掠过,让雨水飘入我的嘴中。
我也渐渐有了睡意,便睡去了。梦中,是雨后的彩虹,和那奔驰于这草原上的骏马,是一幅更美的画卷……
羌族观后感 篇5
《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的历史事件展开,主要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电影将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辛亥革命之后,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在第二段描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表现当时国内很多优秀知识分子精英对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探讨、争论;第三部分讲述了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青年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看完《建党伟业》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中始终闪现两个词——“青春”与“使命”。
到底是什么催使我们的青年从容的面对打击、伤害甚至死亡?我想,那一定是强烈的爱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国让我们感知责任,使命让我们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价的寻求祖国富强、民主、自由之路。
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青年人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最大实现自己的价值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投身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当今世界,现代中国,我们青年的使命异常艰巨,祖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中,振兴中华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而光荣的使命,挥洒青春汗水,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谱写新的华章。
回顾党的伟大历程,我们感慨: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劳苦大众推翻“两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铸起了中国的繁荣稳定、和谐富强。
作为青年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熟知历史,以学促用,以对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强化时代责任感,为铸就新的辉煌做出贡献;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奋斗的选拔生,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的使命。许多大大小小的群众矛盾等待我们去化解,有许多悬在百姓心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答,有许多弱势群体渴望我们去帮助……一想起这些,内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激励着我以饱满的热情为人民群众服务,以勇担时代洪流的精神、时不我待的态度、积极向上的作风不断增强服务大局,用实际行动去诠释新时期基层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羌族观后感 篇6
我去过赏心悦目的水乡小镇——乌镇,也去过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九寨沟,但我最喜欢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若尔盖草原。
若尔盖大草原一碧千里,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远看,天和地连在了一起,山有深有浅,像一幅连绵起伏的水彩画。天很低,云很白,似乎一伸手就能抓到云朵。远处满山遍野的牛羊,像撒在绿毯上的黑芝麻,分不清哪是牛、哪是羊。
我们踩着松软的草地,走近一些。草地上有许多花儿,黄色的、紫色的、红色的……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风儿一吹,花儿就开始跳舞,这使我们陶醉!天空不时飞来一只雕,在空中盘旋,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牛羊成群结队,有的在漫步,有的在睡觉,有的在打滚,还有的在奔跑……可爱极了!
草原上还有一些可爱的土拨鼠,善长打洞。土拨鼠有很多通道回到自己的家,我看见的土拨鼠,警觉地四处张望,一会儿从这个洞钻入,一会儿又从那个洞钻出,所以土拨鼠没有那么好抓。
我喜欢那儿的赛马,我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比赛时选手们一下登马,一、二、三,开始!裁判一声令下,马儿直奔赛场,一跃而起,我也跟上去看,但是马儿跑得太快了,我怎么也跟不上。
草原上的美食也是多种多样,烤全羊、手撕牛肉、马奶酒……真是应有尽有!
若尔盖大草原,一个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你们也来看看吧!
羌族观后感 篇7
幸福是什么?是班级中同学们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家庭里父母亲人待你的和蔼可亲;是社会上奔涌的为国为民拼搏奉献的滚滚热潮……
是的,这就是幸福。尽管它可能不那么的体面,不那么的富贵,但你哪怕只有一丝心动,你也是幸福的!
幸福在哪里?它既在和同窗的每一次埋头苦读,孜孜不倦中,又在与家人的每一次久别重逢,真情相拥时;它既在别人给予的每一句肯定的话语中,又在和着生日烛光的那一曲轻轻地祝福里;它既在光阴荏苒的.每一颗乳牙松动中,又在见证自己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的年轮里……
是的,这就是幸福。尽管它可能不那么的豪壮,不那么的长久,但你哪怕只有一丝冲动,你也是幸福的!
幸福是什么滋味?它有时甜如蜜糖,有时辛若姜辣,有时苦似黄连,有时又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酸涩……但这正是真正的人生,用心灵品味生活,用理想感知社会,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无限美好!
是的,这就是幸福,尽管它可能不那么的畅快,不那么的幸运,但你哪怕只有一丝感动,你也是幸福的!
……
昨天,我遥望幸福的方向;
今天,我昂首阔步向着幸福进发!
羌族观后感 篇8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只是把观众引入更高接受层面的必要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的戏剧,内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人人深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戏,比听一场报告受的教育还要大。戏剧的教化功能,就内容而言,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伦理剧
这类戏剧多取材于古人古事,戏剧艺术家运用移花接木、旧瓶新酒、引申推理等手法进行再创作,把它用于道德伦理的说教之中。“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协状元》、《秦香莲》等。这一类故事都是写发迹变心的男子负心的故事。“贫贱之交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的一种理想的道德观。但在现实社会中,贫寒之士,一朝中榜,入阁拜相,飞黄腾达,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否认贫贱之交,甚至忘恩负义,杀妻灭子。于是理想的伦理道德被颠覆,民众的心理严重失衡.因此在戏剧中所表现的内容就反映了这种现实。而在结局安排上让这些负心汉都没有好下场,或者受到上天报应、惩罚;或者受到人间审判、行刑。唯有以此方式才能大快人心,使观众重新找回失去的心理平衡,得到心理补偿,同时也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爱情婚姻剧
追求美好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戏剧艺术也不例外。关于这类题材的戏剧也是不胜枚举,比如《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一幕幕爱情戏多表现婉转缠绵的男女恋情,包括相思、调弄、热恋、离别、失恋、怨恨等情感。而且这类爱情戏也更容易打动观众.为观众接受,成为戏剧名作。爱情戏备受关注,除了人自身作为感情动物的因素外,更多地是因为这类题材强烈地暴露出一般的人性和人们普遍地、长期地被压抑的自由欲望。在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的桎梏下,年轻男女的婚恋多成为政治、金钱、权力的牺牲品,而禁锢中的人一旦觉醒,就要冲出樊篱,寻求自身的幸福生活体现出青春和新鲜的人的要求。但在当时的封建高压下,这种思想是离经叛道,为社会的既定习惯势力所摒弃,并受到残酷压制。因而剧作家也只好把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搬上舞台。通过演员之口讲出民众的肺腑之言。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而且这类爱情戏也都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局.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羌族观后感 篇9
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孕育是相当早的,它在世界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戏曲的与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很惊叹戏曲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它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广大天地的描画。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戏曲就用一个小小的舞台创造出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把一个个故事表现的美轮美奂。这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它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吧。
中国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此,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发展的线索不只一条,来源也不只一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一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民间歌舞艺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对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戏两条线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产生了宋杂剧、金诸宫调、金院本以及戏文等新的文学形式。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杂剧的基础上,元杂剧具备了成熟戏曲的诸种因素,形成了前景壮观的发展势头。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戏曲是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对待戏曲的态度却是如此冷漠,难道就让它永远只存在于历史的记忆里?有人说现在的戏曲都是在吃着以前的老本,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吸引不了年轻人的兴趣,戏曲注定要没落了,注定只会留在历史的记忆里。现在对戏曲感兴趣的年轻人的确不多,戏曲的继承人很少,有新的发展也很困难,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戏曲才会得到继续的发展,民族文化才不会没落。弘扬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责任。在戏曲逐渐没落的时代,我们更加要积极的去正视这种文化,使其可以很好地延续下去。
羌族观后感 篇10
茶花女,阿芒,那宁娜,柏吕唐司……合上书,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戏里人物;睁开眼,那些有血有肉的戏剧演员便出现在眼前。作者以一个少女的视觉,带我们走进戏剧《茶花女》的幕后。
一本朋友带来的刊物,让年过半百的我,忆起了那出《茶花女》。那是我第一次演戏,扮演的是茶花女的贴身侍女,那宁娜。听说是演丫鬟,让我有点儿不高兴,但毕竟是第一次嘛,我既兴奋,又紧张。还好,我的戏很简单,大家都对我很照顾,他们都亲切的叫我“小林子”。在拍戏的过程中,我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一生中不曾有过的经历。
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把演员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演员的演技实在是太好,所以以一个观众的视觉很难捕捉到什么蛛丝马迹:有的人戏里是情人,甜甜蜜蜜,而戏外连普通朋友都算不上;有的人在戏里娇媚刁蛮,而戏外却温柔可爱;有的人在戏里一贫如洗,而戏外却是腰缠万贯……
这是虚伪吗?
曾经我一度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人明明不想哭,却要拼命抹眼泪?为什么这些人明明不想笑,却要强颜欢笑?为什么这些人在戏里温和体贴,一到戏外就趾高气扬?……为什么?换作是我,我绝对做不到。
作者很好得回答了这些问题:“演戏是别人的艺术,而生活是自己的艺术。”
我恍然大悟——演戏是演员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就是让自己变成所要扮演的角色,出色的演技会让观众更好得理解角色,而不是演员这个人;但在戏外,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无需被戏里的角色左右。
我想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是分得清演戏和生活的,他不仅有出色的演技,也能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仅仅是演员,愿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占得一席之地。
羌族观后感 篇11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趣祝福 Www.zFw152.Com]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羌族观后感 篇12
这个暑假我们的假期作业有一项内容就是“我和戏曲结个缘作文大赛”,在我苦恼不知如何完成的时候,我的戏迷老爸却仿佛找到用武之地,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要开启我们暑假戏曲之旅。整个假期爸爸、妈妈不仅带我领略了祖国秀美的风光,更是每到一处带我一起感受了我国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们暑假戏曲之旅的第一站是山东。我在青岛的奥帆中心体验了帆船的乘风破浪、在烟台的金沙滩中与海水亲密嬉戏、在亚洲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认知了许多海洋的奥秘,但在山东让我戏曲有了初步认识。爸爸告诉我,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山东是一个多戏种的省份,可谓百花齐放,被中国戏剧界称颂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其中“东柳”就是山东的柳子戏。
我们暑假戏曲之旅的第二站是陕西。我参观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感受到了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去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它展现了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在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在戏曲秦腔上就体现出来了。通过和老爸一起查阅资料得知,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站的戏曲之旅过后,我对河南的戏曲文化产生了兴趣,我就缠着戏迷老爸给我科普。老爸把河南豫剧如数家珍一样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在我知道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时,我突然觉得很自豪,让老爸给我唱两句,老爸唱了一段《花木兰》,以前觉得高一声低一句,咿咿呀呀很难听的戏曲,突然之间觉得也不错,尤其了解故事情节后我就更加想学两句,暑假的闲暇之余,爸爸会把他珍藏的戏曲光碟拿出来和我分享,虽然我没有老爸那样痴迷,但我已经愿意去结识这位新朋友。
我的暑假戏曲之旅虽然结束,但这只是给我开启了一扇让我了解戏曲的窗口,更重要的是我要懂得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这一代可以做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推荐羌族观后感专题,欢迎访问:羌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