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读后感 篇1
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刚刚读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读的时候,感觉其将治国、齐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进去;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不求甚解读后感 篇2
出处:晋代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意思:原意是读书只求懂得要旨,懂得一个大略,不逝世扣字句。现多指学者不求深刻懂得,或了解情形不深入。
晋代有名诗人陶渊明,20岁那年死了父亲。当时,陶渊明故乡浔阳一带,水旱灾祸连年一直,陶渊明一家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涯。他不爱慕荣华富贵,却爱好闲散油腻的田园生活。他在耕作之余,勤恳读书,感到很自由。
陶渊明二十多少岁,在江州做了个名叫“祭酒”的学官。他看到官场的.丑陋情况,无比扫兴,没过多久,他就辞官回家。他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柳阴下是他常常喝酒赋诗的场合。
陶渊明读书,重要在于体会文章的要旨,不在于在字句上花工夫。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记进了他的读书生活:“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读后感 篇3
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非常高。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简单写一个读后感,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继续努力。
不求甚解读后感 篇4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正音]解;不能读作“xiè”。
[辨形]甚;不能写作“深”。
[近义]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用法]含贬义。多用于学习;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动宾式。
[辨析] “甚”不当“甚至”讲。“解”不是“解释”的意思。
[例句]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造句]: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3.你老是这么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这可不行。
4.曹伟学习非常努力,刻苦钻研,从没有不求甚解的现象。
5.我们读书不能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要反复读,才能真正领会。
6.为人之大道全在懵懂,最好不求甚解,单是望望,看天,看星,看月,看太阳。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看春夏秋冬之不同,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倥偬。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
7.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千万要问,不要不求甚解。
8.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9.看来经理对这问题不求甚解,所以他的分析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点。
10.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求甚解的完成了,完成之后没有多少收获。
11.陶渊明读书不死记硬背,是不求甚解,他只要知道文章大概意思就认为读完了。
12.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这是非常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