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英语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1
Level: Grade 8 Class A2 (Students’ English level is mainly above Intermediate.)
1) Topic: English in Mind 2, Unit 2 That’s an idea! - Grammar/Past Continuous Tense
2) Objective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view the texts we learned yesterday by discussing the sample sentences in Past Continuou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n Past Continuous by talking about recent news events and their own experiences.
Students will be able practice more on Past Continuous through the exercises on textbook (p13/c&d), and finally sum up the grammatical rules by themselves.
3) Procedures
a. Greeting & Review [ about 6 min ]
Greet st. and ask them to underline four key sentences from the texts we learned yesterday. (PPT 5)
It was 1933 and Percy Shaw … was driving home at night along a dark road.
… it was raining and he couldn’t see very well.
In 1853, in a restaurant in New York, people were having dinner.
A man was eating fried potatoes, but he didn’t like them.
Ask the question how the underlined parts are in common. St’s answers may vary however they are only expected to give very brief or unclear ones like “v-ing” or “was or were means past”, etc.
Require them to find more sentences using the form “was/were + v-ing” from the texts of yesterday. Read aloud these sentences as well. (PPT 6: p13/a&b)
In the 1920s in Scotland, John Logie Baird and a friend were talking on the phone…
While he was listening to his friend, he began to think …
In 1907, a French chemist … was talking to a woman in his shop.
She was getting older and her hair was going grey.
In 1953, in a newspaper office in Budapest, a young Hungarian reporter was writing a story…
…while he was writing, he had to stop many times…
b. Activities [ about 24 min ]
Activity One – Discussion on recent headlines in Past Continuous [ 10 min ]
Show st. the photos of some South Korean celebrities and ask the question What they were doing on Spet. 19 evening in Inchon, South Korea? (PPT 7) – They were attend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Asian Games 20xx on Sept. 19 evening in Inchon, South Korea. (PPT 8)
Show st. the latest photos of President Xi and ask the question What was President Xi doing from last Wed to Fri? (PPT 9) – He was visiting India. (PPT 9)
Show st. the newly taken photos outside the Apple Store in NYC and ask the question What were people doing last weekend outside the Apple Store? (PPT 10) - They were waiting for iPhone 6 all the weekend outside Apple Store. (PPT 11)
Show st. the photos of a hot reality show and ask the question What was Grace doing while others were all eating food? (PPT 12) – She was enjoying her chopsticks. (PPT 12)
Show st. the photo of Ma Yun and ask the question What was Ma Yun doing three days ago in New York City? (PPT 13) - Ma Yun was arriving at NYSE three days ago because his company launched stocks and went public in the United States. (PPT 14)
More background and follow-up questions are in need here to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Various question forms in Past Continuous must be used also in this section like Were they really playing Mahjong for fun there? Was Ma Yun traveling there in the US? etc.
Activity Two – More exercises from textbook (PPT 15: p13/c&d) [ 7 min ]
Turn to the picture on p13/c about Helen’s party yesterday, finish some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below orally, and assign st.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correct verb forms. (Detailed answers can be seen in my textbook on p13.)
Do you like parties? Do you go to parties a lot?
When was the party Helen went to?
Who could be Helen in this picture?
How many people were here in the party?
Who could be Marco, the guy listening to the music and drinking fruit juice?
St. will continue their exercises on p13/d – Complete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past continuous form of the verbs. (Detailed answers can be seen in my textbook on p13.) Check their answers and offer corrections if necessary.
Activity Three – Summary on Past Continuous by students themselves (PPT 16: p13/b and PPT 17) [ 7 min ]
Assign st. the task of the summary table about Past Continuous on p13, give necessary tips on Standard English short forms and writing norms, and also remind them of the supplementary column that I added for this table. (Revised summary table can be seen on PPT 16.)
Lead st. to figure out the rule and usage of Past Continuous by themselves, and explain some key language points here as well like Past Continuous “is very vividly descriptive”, how to understand “the actions in process at a particular time in the past” and how to distinguish some “time phrases” particularly for Past Continuous. (PPT 17)
Assessment – Speaking [ about 9 min ]
Pair-work with each other on the oral task on p13/Speaking (PPT 17): Ask your partner what he/she was doing at different times yesterday (6 am, at noon, 6 pm…).
Then ask your partner what he/she was doing on his/her most unforgettable day in his/her life so far. Share it with the class. Follow-up discussions on students’ own experiences can be developed if the topics are funny and interesting. More communication is greatly encouraged in this section.
Wind-up & Homework [ about 1 min ]
Sum up all the activities we’ve done today, and any written or spoken exercises that we’ve left unfinished in class could be assigned as homework. At last, if time permits, a question about “when” and “while” could be thrown to prepare for the grammar focus of tomorrow – Past Continuous vs. Past simple. (PPT 19, 12, and 20)
eg:
They were attend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Asian Games 20xx on Sept. 19 eveningin Inchon, South Korea.
He was visiting India. (PPT 9)
They were waiting for iPhone 6 all the weekend outside Apple Store. (PPT 11)
She was enjoying her chopsticks. (PPT 12)
Ma Yun was arriving at NYSE three days ago because his company launched stocks and went public in the United States.
Index: Fill out the following section after the class.
List any activities that were not completed:
In today’s class I didn’t finish the last part of speaking/speech on Past Continuous mainly because of the limited time. However, I feel that this part is really essential for the whole lesson. Thus for next time I would rather reduce some proportion distributed to the previous “new picture talking” section, say, deleting one of the five new events, so as to save more time for the last part of oral practice.
Any suggestions for the other teachers (hints, follow-up, concerns…)?
Grammar class is comparatively duller than other types of English language class, so we teachers need to think about carefully about how to keep our lessons updated and fashionable to arouse students’ mutual interest. Moreover, we need to focus more on what they are always confused about, whereas not the grammar points they’ve already grasped. For example, about Past Continuous, its rule “was/were+v-ing” is often easy to students, but its “particular timing concept” different from Past Simple is more likely to be neglected.
Overall self-evaluation: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2
案例: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必须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一样意,无形之中就构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教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一样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能够折,能够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教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教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必须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样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能够折成12,也能够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那里说分成两份,怎样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必须”上,如果必须是12的话,前面应当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分析:
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会使用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开购物单。为后两课学习购物做准备。
2. 学会讨论吃什么饭,买什么东西。
3.复习一些礼貌用语和习惯表达,如:How about…? What about…? Can you come with me? What do you have for dinner this evening? Let me and have a look.等。
4.新单词:chicken, tofu, fridge, list, shopping list, buy, kilo
句型:What do we have for dinner this evening?
Fish is my favourite.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have?
Don’t we have any eggs?
Let me make a shopping list.
You can help me carry the things.
教学用具
PPT教学演示课件
教学步骤
Step 1 Revision
[课件展示]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today? Shall we go and buy something to eat? What’s in the pictures? Let me see. What do we have for lunch today? How about…? What about…?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have? Can you go and buy the things? Let’s go.等。老师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提问全班同学。
教师展示课件中Revision的食物图片,复习一些食品的名称。
Step 2 Presentation
[课件展示]教师在复习食品名称基础上,引出购物的话题。教授有关食品新单词chicken, tofu, fridge, tomato, onion, carrot, pork 教师可以点击 播放单词录音让学生跟读,掌握好单词的标准发音。然后教师教单词list, shopping list, buy, buy things, kilo, one kilo of chicken legs 引导根据所学习的'新单词,学生回答句子: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have? What do we have in the fridge? Can you go and buy the things?
Step 3 Read and say
[课件展示]教师点击图片可以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播放课文对话录音 让学生跟读课文对话,尽可能的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教师再点击鼠标出现以下有关问题:
What’s in the fridge? Is there any fish in the fridge? Are there any chicken legs in the fridge? Don’t we have any eggs in the fridge? Why do they go shopping?
跟读直至读熟。让个别学生进行对话演示。
Step 4 shopping list
[课件展示] 教师点击图片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教师点击 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
根据课文的购物单自行设计一个自己的购物单, 教师让个别学生读出自己的购物单,互相比较看看谁设计的购物单最合适。
Step 5 practice
[课件展示] 在学生之前设计好了购物单的情况下,老师让学生观看课件中的超市图片,假设学生在周末和父母去市场买东西。 然后教师再点击鼠标,课件中就会显现出商店所卖的商品和价目表,让学生根据图片和价目表自编一个对话:一人为售货员,一人为顾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几句话:Can I help you? I’d like ….. Here you are. Here is the money. 对话可长可短,因人而异。
Step 6 Consolidation
[课件展示] 教师总结本课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组与句子。让学生熟读。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4
案例描述:
在幼儿园小班的一次音乐活动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音乐的初步感受,教授了一首简单的《手指歌》。这首歌通过手指的变化来配合歌词,如“大拇指是爸爸,爸爸开汽车,嘀嘀嘀”,每个手指都代表一个家庭成员及其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先用自己的手指边唱边做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示范:教师放慢速度,清晰地展示每个手指对应的'歌词和动作,让幼儿观察并模仿。
3、练习: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唱,同时尝试做出手指动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即使动作不准确也给予正面反馈。
4、互动:教师邀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同时,引导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和鼓励。
案例分析:
1、多感官参与:通过听觉(歌曲)、视觉(手指动作)和动觉(动手做)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生活化内容:歌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以家庭成员为角色,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的认知。
3、积极反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4、个体差异关注:教师注意到幼儿之间的差异,通过个别指导和互动环节,尽量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there be结构所表达的意义。
2、能听懂和看懂包含there be句型的简短对话。
3、能运用学过词汇和there be句型来简单描述一下某处有某物。
二、重点难点:
there be句型的肯定式、否定式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方式。
三、教学过程:
1、there be概念。 there be ...句型,表示的是“存在”,“某地有某人或某物”,其结构为there be(is,are)+某物/某人+某地。
2、be动词的用法。单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用is,复数用are.
3、there is的句子结构: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bottle. 5、there are的句子结构: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 6、练一练。
7、there be句型就近原则及练习。
四、小结及there be口诀。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6
1、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即TBLT这是新课标之后实行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这个意识半会儿说不清楚,你得好好研究一下。如果成功了,这个教学方法课堂效果会很好。
2、五步教学法:
Step 1 Warming up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Step 3 Presentation
Step 4 Practice
Step 5 Post Task
3、五指教学法:RPCPP
Step 1 Review
Step 2 Presentation
Step 3 Consolidation
Step 4 Practice
Step 5 Project
Presentation
4、3P教学法
Warming-up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Homework
5、交际型教学 Communicative Teaching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模拟真实情景交际,让学生通过听、说、理解等交际活动不断沟通交流、进行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下面谈一谈英语学习方式。
前面提到四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共同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型学习、探究学习。下面就对它们做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个介绍是提纲挈领的介绍,涉及不到十分具体的技巧。关于技巧方面可以在培训班另安排时间深入探讨。过去(甚至目前)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枯燥乏味、效果不佳。这种学习方式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学生听教师讲为主的方式。《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式。这里介绍的四种学习方式,不是全部的学习方式,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学习。这里介绍四种学习方式,不意味着其他学习方式不好,或者无效,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交替使用、综合使用。而且,教师讲解也不是在教学中没有任何地位,必要的时候,仍然可以使用。只不过不要把它作为唯一的方式或者主要的学习方式。各种学习方式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影响。
合作学习或者称为共同学习,用于外语教学,基于以下几个理念。
一、课堂外面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合作,课堂教学就要培养合作意识,训练合作技能。
二、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与人交际和沟通的过程就是合作行为。语言哲学里提到的会话含义的基础就是会话者要遵循会话准则。
三、语言习得研究证明,掌握交际工具在互动中掌握比较有效。互动就是合作行为。
学生在一块儿学习不一定就是合作学习,比如,在双人组、四人组的形式下,也许不能称得上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共同学习的一个原理是,学习者要在学习中相互依赖,这样才够得上合
作学习。但是,这种依赖不是自己不出力,仅依*其他组员替自己学习。这不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也不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而这种依赖是一种积极的依赖,依赖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因此,我们称这种依赖为相互依赖。学习者在哪些方面相互依赖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的相互依赖,即组员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每个组员都有一个不同的目标。这样一来,共同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基础。
角色的相互依赖,即组员在完成任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对于完成任务都重要,是互补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完成任务缺一不可。
资源的相互依赖,即组员在完成任务时共享学习资源。
身份的相互依赖,即组员同属一个组,相同的身份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合作的活动帮助他们建立集体的荣誉感。
合作学习的要素有哪些呢?相互依赖、个人责任感、合作技能、混合编组、教师角色。这些在这里不展开谈了。
合作学习扩展到课外,可以构成合作式的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即学生合作完成某一个项目。如果用互联网络来合作完成某个项目,就可以构成合作式的网络学习(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等等。
根据合作学习的原则和要素,它和其他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组合,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合作学习形式。
仁爱版《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双人活动(Pair work),也有一些多人组的活动(Group work),这些可以利用、改编、使它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合作学习的资源。教师们可以将这些学习的资源对照前面所说的合作学习的原则,判断它们当中,哪些是合作性的活动,哪些不符合合作学习的原理,然后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
有些教材的设计采用了项目学习的理念,教师(或者学生)确定一些学习的项目,学生完成学习项目,在完成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者运用并学习了语言。下面我们从仁爱版《英语》教材中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在学习特殊疑问句的单元里,有一项调查活动。每个学生要去找自己的同学,用英语问他们的父亲是做什么的,母亲是做什么的。然后,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这就是一个小型的调查项目,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这个活动把语言运用和真实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跟同学进行语言互动。
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在于:
一、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潜能、不同的学习风格,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即离开学校后,不依赖教师,仍然能够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自主学习不意味着教师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各种形式的帮助。
教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学习策略的培训
二、学习资源的开发
三、学习环境的创设
仁爱版《英语》教材中有相当多的练习,冠以独立学习的名字(Work alone),还有相当可观的练习,虽没有冠以独立学习的名字,但是也都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比如:Listen and Follow; Listen, Read and Say; Listen, Read and Understand,等等。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些练习材料,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英语、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学习策略,是教师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并且开发利用这些练习素材。
任务型学习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已经有许多的研究与讨论。它是外语教学中交际语言教学的发展与延伸。它认为:
一、语言学习的过程要有实践、要亲身体验;
二、语言学习要在用中学,陈述性知识不能代替过程性知识;
三、语言学习要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许多任务是互动型的,或者是合作型的;
四、语言学习的形式要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任务型学习的活动往往具有真实性、挑战性,可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五、语言学习要有意义,任务型学习不是枯燥的结构操练,而是有具体目标的学习任务。
当然,关于任务型学习还可以说很多,比如,它的形式、它的分类、它的设计、它的使用的条件,它的局限,等等。由于时间所限,这里不能展开讨论。老师们可以参考国内外出版的关于任务型学习的书籍,加上自己的亲身实践,可以为自己的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有一个任务,模拟交际。任务的要求是进行自我介绍,情景设计为中外学生联谊会。学生分别扮演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任务要求学生必须谈论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学校、喜欢的课程、业余爱好等。任务的设计还为学生提供完成该任务的语言支持,如,了解他人各方面情况的英语提问的方法;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词汇、短语。任务完成的方式为小组活动。任务完成后的成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口头交际了解他人的信息、书面报告、网上交友。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基本理念是:一、不一定所有的知识都要教师讲授给学生;二、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忆更牢*;三、探究学习是主动学习;四、探究学习强调体验、实践;五、探究学习是独立学习;六、探究学习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最后,探究学习也是发现学习、归纳学习,这对于语言学习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可以很多很多,教师可以去尝试、去使用、去开发、去创造。外语教学中,对于探究学习的实践还刚刚开始,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探究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哪些东西学生可以发现,哪些必须教师讲授;探究学习的形式与方法有哪些,等等。
仁爱版《英语》教材中包括大量的类似完形填空的练习,即填词完成对话、完成短文等。它们可以被作为探究学习的素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上下文的情景、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发生的时间前后关系,等等。
总结上述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所谈到的四种学习方式也不是全部的学习方式,教师们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开发利用其他的学习方式。我们还可以从中感到,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带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变化,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7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以过去和现在为话题,重点学习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学校设施和部分动词及动词短语。本单元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说唱歌谣、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处于轻松、快乐、趣味十足的学习氛围。
单元教学目标:
1、听说认读star,easy,race,felt,trip,woke,会听说读写gym,ago,cycling,badminton.
2、能够熟练运用There be句型描述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
3、能够掌握询问某人的变化的句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Unit 4 A Let's learn备课人:上课人:
教学目标:
1、听说认读单词:dining hall,gym,grass,…years ago,…months ago,last year,lastmonth.
2、学习句型:There was/were…We didn’t have…及其一般过去时态的具体运用。
3、学生会根据具体年代判断与之相符的事物。
4、学唱歌曲《Changes in me》
教学重点:
过去时间状语的运用。教学难点:
句型There was/were…的具体运用。
教具学具课件准备:PPT图片第几课时:period 1
探索流程个性添加(教学反思)
Learning steps(学习步骤):
Step 1.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1. Go over the phrases of Unit 3: ate fresh food, went swimming, tookpictures, bought gifts, rode a horse, rode a bike , went camping, hurt my foot ,went fishing
教师说短语的第一个单词,学生说出短语,并造一个句子。如T: took. Ss: Took pictures, I took pictures lastweekend. (边做动作边说)
2. Free talk.
T: How was your weekend?
Ss: It was fine.
T: Where did you go? 、
Ss: I went to ...
T: How did you go there?
Ss: By ...
T: What did you do there? Ss: I went fishing. / ...
Step 2.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教学单词dining hall, grass, gym, ago.
(1) Show the picture of grass. T: What’s this? Ss: It’s grass.板书grass并教读。Chant: Grass, grass. Play football on the grass.以同样的方法教学dining hall,gym. Chant: Dining hall, dining hall. Have lunch in the dinning. Gym, gym. Playbasketball in the gym.
(2)教学单词ago及词组... years ago, ... months ago.教师先说几个句子让学生感受。T: I wentfishing three days ago. I went to Beijing two years ago.板书并教读ago。让学生说出...years ago, ... months ago的意思并造句。
2.出示两张新旧学校图片介绍并板书:There was no gym in my school twenty years ago. Nowthere’s a new one in our school.教读。学生学说句子,描述学校以前和现在的样子.如:There was no computerroom ten years ago. Now there’s a new one in our school.
3. Play the tape of Let’s learn.学生仿读。
Step 3.合作交流:(用时10分钟)
1.小组读单词,开火车读单词。
2.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句子。
3.完成Find the mistakes.学生先自己读句子,然后小组合作找出错误的地方。
4.学唱歌曲《Changes in me》
Step4、达标检测(用时9分钟)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Unit4 Then and now h
dining hall, gym, grass, ago, ...years ago, ... months ago
There was gym in my school twenty years ago.
Now there’s a new one in our school.
1.抄写并背诵dining hall, gym, grass, years ago, months ago, last year, lastmonth
2.用本课时句子写一个对话。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8
1.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即TBLT这是新课标之后实行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这个意识半会儿说不清楚,你得好好研究一下。如果成功了,这个教学方法课堂效果会很好。
2.五步教学法:
Step 1 Warming up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Step 3 Presentation
Step 4 Practice
Step 5 Post Task
3.五指教学法:RPCPP
Step 1 Review
Step 2 Presentation
Step 3 Consolidation
Step 4 Practice
Step 5 Project
Presentation
4.3P教学法
Warming-up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Homework
5交际型教学
Communicative Teaching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模拟真实情景交际,让学生通过听、说、理解等交际活动不断沟通交流、进行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下面谈一谈英语学习方式
前面提到四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共同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型学习、探究学习。下面就对它们做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个介绍是提纲挈领的介绍,涉及不到十分具体的技巧。关于技巧方面可以在培训班另安排时间深入探讨。过去(甚至目前)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枯燥乏味、效果不佳。这种学习方式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学生听教师讲为主的方式。《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式。这里介绍的四种学习方式,不是全部的学习方式,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学习。这里介绍四种学习方式,不意味着其他学习方式不好,或者无效,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交替使用、综合使用。而且,教师讲解也不是在教学中没有任何地位,必要的时候,仍然可以使用。只不过不要把它作为唯一的方式或者主要的学习方式。各种学习方式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影响。
合作学习或者称为共同学习,用于外语教学,基于以下几个理念。
一、课堂外面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合作,课堂教学就要培养合作意识,训练合作技能。
二、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与人交际和沟通的过程就是合作行为。语言哲学里提到的会话含义的基础就是会话者要遵循会话准则。
三、语言习得研究证明,掌握交际工具在互动中掌握比较有效。互动就是合作行为。
学生在一块儿学习不一定就是合作学习,比如,在双人组、四人组的形式下,也许不能称得上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共同学习的一个原理是,学习者要在学习中相互依赖,这样才够得上合作学习。但是,这种依赖不是自己不出力,仅依其他组员替自己学习。这不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也不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而这种依赖是一种积极的依赖,依赖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因此,我们称这种依赖为相互依赖。学习者在哪些方面相互依赖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的相互依赖,即组员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每个组员都有一个不同的目标。这样一来,共同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基础。
角色的相互依赖,即组员在完成任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对于完成任务都重要,是互补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完成任务缺一不可。
资源的相互依赖,即组员在完成任务时共享学习资源。
身份的相互依赖,即组员同属一个组,相同的身份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合作的活动帮助他们建立集体的荣誉感。
合作学习的要素有哪些呢?相互依赖、个人责任感、合作技能、混合编组、教师角色。这些在这里不展开谈了。
合作学习扩展到课外,可以构成合作式的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即学生合作完成某一个项目。如果用互联网络来合作完成某个项目,就可以构成合作式的网络学习(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等等。
根据合作学习的原则和要素,它和其他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组合,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合作学习形式。
仁爱版《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双人活动(Pair work),也有一些多人组的活动(Group work),这些可以利用、改编、使它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合作学习的资源。教师们可以将这些学习的资源对照前面所说的合作学习的原则,判断它们当中,哪些是合作性的活动,哪些不符合合作学习的原理,然后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
有些教材的设计采用了项目学习的理念,教师(或者学生)确定一些学习的项目,学生完成学习项目,在完成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者运用并学习了语言。下面我们从仁爱版《英语》教材中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在学习特殊疑问句的单元里,有一项调查活动。每个学生要去找自己的同学,用英语问他们的父亲是做什么的,母亲是做什么的。然后,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这就是一个小型的调查项目,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这个活动把语言运用和真实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跟同学进行语言互动。
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在于:
一、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潜能、不同的学习风格,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即离开学校后,不依赖教师,仍然能够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自主学习不意味着教师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各种形式的帮助。
教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学习策略的培训
二、学习资源的开发
三、学习环境的创设
仁爱版《英语》教材中有相当多的练习,冠以独立学习的名字(Work alone),还有相当可观的练习,虽没有冠以独立学习的名字,但是也都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比如:Listen and Follow; Listen, Read and Say; Listen, Read and Understand,等等。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些练习材料,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英语、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学习策略,是教师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并且开发利用这些练习素材。
任务型学习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已经有许多的研究与讨论。它是外语教学中交际语言教学的发展与延伸。它认为:
一、语言学习的过程要有实践、要亲身体验;
二、语言学习要在用中学,陈述性知识不能代替过程性知识;
三、语言学习要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许多任务是互动型的,或者是合作型的;
四、语言学习的形式要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任务型学习的'活动往往具有真实性、挑战性,可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五、语言学习要有意义,任务型学习不是枯燥的结构操练,而是有具体目标的学习任务。
当然,关于任务型学习还可以说很多,比如,它的形式、它的分类、它的设计、它的使用的条件,它的局限,等等。由于时间所限,这里不能展开讨论。老师们可以参考国内外出版的关于任务型学习的书籍,加上自己的亲身实践,可以为自己的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有一个任务,模拟交际。任务的要求是进行自我介绍,情景设计为中外学生联谊会。学生分别扮演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任务要求学生必须谈论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学校、喜欢的课程、业余爱好等。任务的设计还为学生提供完成该任务的语言支持,如,了解他人各方面情况的英语提问的方法;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词汇、短语。任务完成的方式为小组活动。任务完成后的成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口头交际了解他人的信息、书面报告、网上交友。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基本理念是:一、不一定所有的知识都要教师讲授给学生;二、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忆更牢*;三、探究学习是主动学习;四、探究学习强调体验、实践;五、探究学习是独立学习;六、探究学习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最后,探究学习也是发现学习、归纳学习,这对于语言学习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可以很多很多,教师可以去尝试、去使用、去开发、去创造。外语教学中,对于探究学习的实践还刚刚开始,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探究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哪些东西学生可以发现,哪些必须教师讲授;探究学习的形式与方法有哪些,等等。
仁爱版《英语》教材中包括大量的类似完形填空的练习,即填词完成对话、完成短文等。它们可以被作为探究学习的素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上下文的情景、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发生的时间前后关系,等等。
总结上述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所谈到的四种学习方式也不是全部的学习方式,教师们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开发利用其他的学习方式。我们还可以从中感到,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带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变化,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Danny,Jenny与Steven讲述旅途见闻及感受的场景照片为话题,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重点对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进行练习。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听、读能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性的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的be动词中am,is,are的使用掌握情况,有的学生对此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本课涉及到了be动词的过去式用法,因此,要将be动词的一般现在式与一般过去式区别开来,教师要先引导回忆,再授予新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听懂、会说、会读、书写词汇:was,were;
能会说、会读、识别动词过去式:played,happened,hurt;
2.能力目标:初步感知含有be动词的句子在过去时态表达中的用法,尝试在情景中灵活运用。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在旅行中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图片资源增加生活兴趣。
学习策略:
通过独立阅读发现新知,在不同时态的.语句对比中发现规律,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重点:
感知be动词的过去形式,并学会灵活使用。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并有意识地运用过去时态描述照片。
教学过程:
Step1:Greetings
(设计意图:教师日常性场景问候,准备上课。)
Review:past form of the verb learned from the last lesson.
(设计意图:检查上节课所学,巩固基础。)
Step2:Presentation
Lead in: Danny and Jenny are talking photos to Steven at home.
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ed to Danny?
Now let’s look at Danny’s story.
PartI:
1.Questions:
a.Where was Danny?(Picture1)
b.What happened to Danny?(Picture2)
c.Was Danny at the Great Wall?Did they feel happy?(Picture3)
(设计意图:以故事为线索,让学生带问题发现所需答案,并踊跃参与到师生对话中来。)
2.Find part for mof the verb from PartI
was,were,happened,played,hurt
教师在学生找出这些动词过去式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词的动词原型。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熟练的识别动词过去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教师引导,给出动词的原型,并初步感知was,were的动词原型。)
3.朗读PartI(听录音读,男女生角色朗读、单个角色朗读2-3组)
(设计意图:熟读课文,感受动词过去时在文章中的使用。)
PartII:
1.以文中的一般现在时的句子为例,以对比的方式呈现过去式的句子。(幻灯片展示)
i.e.He is eight years old this year.
He seven year sold last year.
(设计意图:让学生立即感受所填写用词不同,易区分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和过去时。)
2.新授be动词的过去时及其标志词(在上面句子对比中,让学生总结发现,教师引导。)
3.Practice on page61 let’s do it.
4.朗读PartII(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Step3:Homework
1.掌握was,were,played,happened,hurt词汇,巩固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必做题)
2.分享你的旅游图片给大家,并用一般过去式表达2-3个句子。(选做题)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10
一、教学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话题是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个话题,主要学习个人卫生和饮食健康等内容,也是中考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本话题主要通过谈论如何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健康,学习掌握重要句型和词汇;并通过阅读有关饮食健康的文章,引入更多的词汇,同时学会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和学会保持良好的习惯。最后以Project探究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是能将所学的语言组织起来,写成语句连贯、表意准确的短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描述良好的生活习惯。
2.根据所学的词或词组, 写出关于如何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并给出好的建议的文章。
三、重点和难点分析:
描述出保持健康的方法,以及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Lead in: 通过讨论下面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大任务。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课堂参与意识。
列一个目录在黑板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
2. How often do you eat vegetables? 3. How often do you eat fruit ? 4. How many hours do you sleep every night ? 5. How often do you drink milk ? 6. How often do you eat junk food ? 7. How often do you drink coffee ?
Step 2.Revision 让学生先以小组的形式复习section A 和section B的内容,使用大脑风暴法(让学生brainstorm)说出一些食物名称和healthy 有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目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和写作话题keep healthy 相关的东西来酝酿写作的思路,以便写作时能选择有意义的东西。
同时通过PPT出示一些good habits or bad habits及一些建议的短语:
Taking a walk after meals. Taking a walk after meals. Drinking enough water every day. Washing hands before meals Eating too much meat. Going to bed late and getting up late.
Throwing litter around.
Going to school without breakfast Problems: unhealthy Advice 1. should eat a lot of vegetables 2. should eat a lot of fruits 3. can drink milk every day 4. don’t drink coffee 5. shouldn’t eat junk food 6.exercise every day 7.should have eight hours’ sleep 8.don’t play computer games or watch TV too much
Step3. 展示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谋篇布局,规划文章结构,起草文章,组织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给的关于饮食和运动的信息提示, 以 “ How to keep healthy” 为题写一篇70个词左右的短文。
Step4指导学生写作。
1. 通过链接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好作文,并分析文章的结构: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来写。本篇习作重在how to, 通过阐述好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来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2. 让学生了解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Step5. 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并动手起草写作文。
Step6. Share the writing.
1.小组成员互评互改:教师简要传授修改策略,同桌互相阅读作品,并做必要的修改,并用红笔划出好词、好句。草稿必须签上批改同学的名字后上交。
2.在班上朗读一篇优秀的作文和中等的作品并一一进行点评。
点评两篇学生习作,选自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和一位基础一般的同学的作文。教师根据上述提供的写作标准,详细点评两篇习作的篇章结构和句法的功能。目的是使学生尽力领会教师对文章的点评,培养学生选词和用词的能力,指导学生多模仿好文章的优点。
Step7. Homework.把修改好的作文公整地抄作文本上。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从学习中学会了如何谈论保持身体健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一定的语言实践,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的是孩子们对写句子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学生还是中式思维句式,逻辑思维也较混乱。在以后的英语写作中,讨论部分应该加进去多些句子,这样能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另外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增加其他不同类型的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11
一、案例描述
午睡起床时,孩子们正在穿衣服,从活动室中传来了浩浩惊喜的声音:“肥皂?今天我们吃肥皂?”
“吃肥皂,今天我们吃肥皂!”孩子们欢快地叫着。
“老师,今天的点心是肥皂。”航航和欣欣跑过来告诉我,语气中流露出一丝神秘。
“哎呀!真的吃肥皂?”我走到活动室一看,今天的点心是橘黄色的年糕,乍一看还真像彩色肥皂呢。我拿起一块年糕自言自语:“真奇怪,今天居然请我们吃肥皂!”同时故意露出一脸惊喜和疑惑。
“哈哈,老师真的以为是肥皂!”孩子们窃窃私语,那是他们在笑话我连年糕都认不出来呢。
我提了个问题:“看,这肥皂还像什么?”
“像电脑中的键盘。”“像个小枕头。”“像一张桌子。”“像一块毛巾。”
我说:“你们要是吃肥皂,可别边吃边吐泡泡哦!”
“啊?吃肥皂,嘴里吐泡泡?”“我们的嘴里会吐肥皂泡?”孩子们被我的话逗乐了。
动动说:“我听过一个故事,小蜗牛吃了一块草莓形香皂后,从嘴里吐出来许多肥皂泡,泡泡还带着小蜗牛飞上天了呢。”
“对哦,吃了肥皂会吐出泡泡。要是你们边吃肥皂边吐泡泡飞上了天,我可怎么办?”我紧锁眉头说。
“哈哈哈……我们要是飞上了天,老师就抓不住我们了。”孩子们大笑。
我更愁了:“那可糟了,中五班25位小朋友都吐着肥皂泡在天上飞,可老师只有一个。我怎么才能抓住你们呢?”
哲哲说:“老师别怕,你坐上直升飞机到天空去抓我们,把我们一个个抓回来!”
我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好!”
文文说:“老师,你拿一张渔网撒向天空,把我们都网住,带回来。”
我赶紧拍手:“这个办法不错,叫一网打尽。”
航航说:“老师,你拿一根长绳子抛到天空中,让我们抓住绳子,然后把我们一个个拉下来。”
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这是个妙计,只是老师要花很大的力气。”
添添说:“我的办法是让老师坐上热气球,飞到天空中把我们抓回来。”
寅寅说:“让老师变成翼龙来抓我们。“
浩浩说:“让老师变成奥特曼来抓我们。”
孩子们积极、投入地想着各种办法。我把年糕分给孩子们,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似乎在期待着有肥皂泡把他们带到天空中去。
吃完点心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玩起了“飞飞抓抓”的游戏。孩子们乘着肥皂泡在天空中“飞舞”,我则想尽办法去抓他们……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则随机教育的案例,体现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师把握教育契机的能力。
案例中师幼互动积极、愉快,教师以孩子的视角看孩子所看,想孩子所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效果,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同孩子的联想,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孩子把点心说成肥皂,这是一种联想。教师从中看到了孩子有关肥皂的已有经验。对此,教师既不否认,也不简单肯定,而是故作惊喜和疑惑。此时,教师的神情和语气传递给孩子的'是对联想的认同和接纳。
整个事件中,孩子出现了惊喜、兴奋等情绪,对此,教师予以接纳,从而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敢想敢说。
2.顺应孩子的思维特点,提供想象的空间。
教师对于“肥皂”一说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好奇,让孩子们快乐无比,更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他们后面的想象提供了支持。
教师提出的“这肥皂还像什么”的问题拓展了孩子的思维,促使孩子们运用已有经验进一步联想。而教师的“吃肥皂——吐肥皂泡”的联想更是调动了孩子的经验,引发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被充分激活,于是,动动说出了小蜗牛吃香皂吐泡泡的故事情节。显然,这样的故事充满趣味。教师利用这一信息适时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要是你们边吃肥皂边吐泡泡飞上了天,我可怎么办?”孩子们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此时,孩子们已从联想转为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表述自己想象的情节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尊重孩子的想象,给予支持性的回应。
孩子们积极地运用已有经验想象着各种教师抓小朋友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一个有趣的情节。一幅生动的画面。孩子感受到的是想象的乐趣,此时的气氛是积极愉快的。
面对每一位孩子的想象,教师都专心倾听、具体反馈,给予尊重和支持。如教师用点头、拍手、竖起大拇指等动作表示对孩子想法的赞赏,用“这个主意好”“这个办法不错”“这是个妙计”等短句表示对幼儿积极思考的鼓励和肯定。
教师回应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都给了孩子极大的鼓舞,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在提供支持性回应的同时,教师还善于提升孩子的已有经验,帮助孩子丰富词汇和表达经验。有了教师的支持性回应,孩子们表现得十分自主。
4.调整角色定位,以孩子的视角体味童真。
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在引领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之间相互转化。在引导孩子的思维从“像什么”到“怎么办”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而当教师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的言行时,教师就是孩子的伙伴。于是,面对“肥皂”时教师会疑惑,面对“小朋友被泡泡带上天空”时教师会发愁,面对“抓泡泡”的方法时教师会鼓掌……教师用童心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享受。教师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都会使幼儿提升自信心,感受由联想带来的愉悦,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三、随机教育中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建议
1.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都提出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即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蕴含着很多随机教育的契机。教师只有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意识,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迅速做出价值判断,把握教育契机,并及时进行有效互动,促进孩子的发展。要提升随机教育的能力,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知识。
2.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孩子。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幼儿发展为本,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因此,教师要依据幼儿发展目标,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含的教育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而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时时有目标,眼中处处有孩子,使课程寓于过程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师幼互动之中。
3.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动氛围。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最核心的人际互动。在一日生活中,多数教师比较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互动,而忽视生活活动中的互动,往往在生活活动中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导致幼儿的生活活动环节沉闷、无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互动氛围,依赖于师幼间积极良好的情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用智慧点亮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12
一、 背景
1、上课时间:20XX年2月15日
2、 上课地点:奉贤县钱桥中学初一(2)班
3、 学生情况:30位来自远郊农村,5位外地借读生,1位三峡移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接受能力较差。
4、 知识背景:学生在第一课The Moon 中已学会了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并在教授 Drill 1 时讲明了比较级与最高级的构成法规则相同,掌握了good, much , many,bad, little等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5、教学内容: Whales Are Not Fish 七年级第二学期Lesson Two 第一教时
6、教学目标:能掌握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的最高级的用法;能归纳总结形容词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的用法并能理解运用。
7、预期目的:传统的语法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出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操练、套用规则以达到巩固目的。这对学生来说,属于接受性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较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想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在课堂语法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语法规则,巩固规则,运用规则,从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
二、设计意图、教学片段及诊断分析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本课设计时,我力求将上述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研究性学习实施时三个相互交叉推进的阶段-进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 、表达和交流与外语教学“3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Production)”是相通的。因此,我在Presentation这一阶段中,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最高级,激发学生探求最高级使用规则的欲望并归纳总结(即发现、探究问题)。在Practice这一阶段中,我让学生前后联系,形成形容词三种形式用法的知识网络,并探求相应的记忆策略,然后操练(即探究、实践问题)。研究性学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交际)。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我就在Production这一阶段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实际运用。本课较大的探究活动都安排了“小组合作”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以过程体验为重点,因此,我着重实录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三个片段,以期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影响,从中提炼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案例(片段) (一) 引入中“发现规则”的探究活动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先通过实物比较(三个球,三个高矮不一的学生,三本大小不一的书)、和学生问答,引出本课的结构、功能。
T: This is a basketball. This is a football. Which
is bigger, the basketball or the football? S1: The
basketball is bigger (than the football.) ......
T: Right. So the table tennis ball is the smallest
of the three. T: What about the basketball? It's
the biggest of the three.
(边说边板书上述划线的两句,重要部分划线后,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以pair work 形式操练Drill 2 Model 1 A: Is "Micky Mouse and Donald Duck" the best of all these cartoons? B: Yes, itis. Model 2 A: Are whales the biggest animals in the world? B: Yes, it is .
2、布置任务,激励学生发现规则。
T: Now, can you tell me how to use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You may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听到指令后,有的学生立刻开始讨论,有的盯着黑板上的例句思索......。我在几个小组间巡视,听见有一部分学生说“最高级表示三者间的比较”。我想他们可能受到我引入时举的例子都是三个的影响了。于是我叫这几位同学看操练过的句型2,并很夸张地把例句中的ofall these cartoons, in the world读出来。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兴奋地叫起来,“对,不光是三者,三者以上也可以的!”见别人仍茫然不解,便迫不及待地替他解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转身到旁边的小组。他们被我刚才夸张的朗读吸引了,伸长脖子朝我瞧,看我望他们,马上缩回脖子讨论起来。一个说:“最高级和of 的介词短语连用。”另一个补充道:“还有in的短语呢!刚才老师大声读的!”我猜测他们原本只认为“最高级常与of 短语连用”。看来,学生更易受我所举例子、所写例句的影响,而忽略了对句型2的观察。故我又把“of all these cartoons, in theworld"大声读了三遍。有些同学理解了我的用意,有些则迷惑不解,有些充耳不闻。有几个则发现了新问题,互相询问:“为什么有的用of,有的用in短语?”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没考虑进去,想不到学生提出来了!虽始料不及,但我却大受鼓舞原本以为这些学生连接受能力都较差,更别提发现问题的能力了!我快乐地鼓励和提示:“有同学问‘为什么在句型2中有的用of ,有的用in短语?’这问题有价值!大家能解答吗?”学生们来劲了,思考一会儿后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能自圆其说,有的则经不起大家的反驳 ……。 (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我引入时例句…… of the
three的影响,造成了一些同学归纳规则时的误解。这说明教师呈现规则例证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全面性、典型性;同时也说明这些同学还不能恰当地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而学会这些恰是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发现学生探究中的错误后,教师提醒的“度”很重要。上文中如我把用法直接告诉他们,他们也就没有了发现规则后的喜悦、自信的情感体验,更不会出现那个有价值的问题,这可是宝贵的质疑能力啊!)
(二)操练中“巩固规则”的探究活动 这一块中,我先安排学生操练Drill 3,做Homework 5。替代性的机械操练和有图片提示的练习学生都会做。但如把有关形容词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各种形式的题目混在一起,知识一多,好多接受能力较差、不大肯记肯背的学生就会记了新的,忘了旧的,或前后混淆。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设计了让学生回顾形容词三种形式的用法和区别,举出例句,形成知识网络;并考虑用相应的记忆策略把这些知识点简化记忆,最后比比哪组的方法是最好的活动。
听懂任务后,各小组马上行动了。我照例巡视观察。一开始,教室里很热闹,人人都在回忆归纳,并边说边在纸上写例句,写好后教室里声音静了许多,我适时提醒:“Don't forget to find a good way to make them easy!"我知道这是个较难的任务,好几个人眉头紧皱,嘴里嘟囔着:“想什么方法呢?”我点拨:"Such as a rhyme, a table and so on. If you can't, you may also use your own words."大家有所启发,打算编小诗的开始七拼八凑起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说七个字一句的,有说八个字一句的,不合要求的便修改,有认为这样改好的,有认为那样改好的,争的脸红耳赤,最后少数服从多数。打算编表格的在纸上划了格子,讨论着怎么填。有2个小组怎么编也凑不成一首小诗,泄气了。我赶紧打气:“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你觉得怎么记得牢就怎么记,反正这方法只要适合你就行!”有2个小组各编了一点,最后两组合作了。有了眉目后,教室里气氛重新热烈起来,每组都有人执笔写讨论的结果,连一些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同学也受了感染。不时爆发一阵欢快的笑声,朗读声。交流结果,下列两组被判为冠亚军。
⑴没有比较用原级,两者相比比较级, 三者以上最高级。Very 词后用原级,Than句子比较级,The字在前最高级碰上of 和in短语,千万别忘最高级。
⑵ 名称 范围 标志词
原级 =1 Very,so
比较级 =2 Than
最高级 》=3 In,of短语
这两组同学高兴得拍起手来,有一个还拥抱了同桌。当我带着佩服的神情夸奖他们,说要将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其他老师、班级时,他们脸上充满自豪。大家在评判时已品味了两个作品,再齐读一遍,基本都能背了。我再出示几道练习题,有几位中差生做得比往常快,做好后显出“我会做”的得意神情。我观察到班中最懒、英语最差的王某也做对了多数题目。
(分析: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习得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弄清新旧知识的关系,形成认知结构。上述“归纳用法、写例句、形成知识网络”的活动促进了理解,巩固了知识,是一有效的学习策略;而“简化复杂的知识点巧妙记忆所学内容”的活动是一种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会这种策略对学生今后的各科学习影响巨大,终生受用。从效果来看,两种记忆方法虽略显粗糙,但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迸射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火花。为学习后面单音节副词及多音节形容词、副词三种形式的用法铺平了道路。且学生讨论的气氛、笑声、表情、拍手拥抱等动作无不体现出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三)运用中“使用规则”的探究活动 在这块中,我让学生先联想生活中哪些时候会用比较级、最高级,并让学生根据其用法,编对话或说一段话进行free talk。ナ芨詹趴炖帧⒆孕诺母腥荆大家积极性很高。我规定每位组员须向组长汇报,组长向组员汇报。挑组中最好的在班内汇报。一开始,很多人自顾自说,有些则两人商讨。不一会儿,有人汇报了。我发现有照着我引入的例子说的;有“投机取巧”照前一课Drill3改几个字,增个最高级说的;有偷懒的只说:“I'm tall, you're taller, he's the tallest."我不太满意,提醒大家尽量说得内容多一点,可参照先前回答的在borrow sth.,
buy sth. in a shop ,have a contest, visit a museum等情境中较多运用形容词的三种形式的回答,很多同学已在这些方面开动脑筋。班中最调皮的男生徐某在拿同组女生开玩笑:“胡某is taller than王某,王某is fatter than 张某,王某 is the fattest pig in our class."惹得那女生很生气。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让他根据班中实际编个谜语让大家猜“这是谁”,便去点拨……最后交流时,徐某的谜语竟然最受欢迎,谜语如下“She is sitting in the first line in our class. She is very tall and nice. She is taller than 王某,but is shorter than 李某。She is thinner than 陆某,but she isn't the thinnest one in her line. Who is she?"大家扭头看着第一排,七嘴八舌猜,掀起了本课的又一高潮。徐某自豪无比,我则趁热打铁,让大家回去各编一个有比较级、最高级的谜语作为家作,明日课上大家猜谜。
(分析 :课堂上难免会有偶发事件发生。如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因此,把徐某的“调皮”用在正道上,我觉得很开心。他的谜语不仅创造性地发挥了所学知识,使他大获成功体验,而且带动了课堂气氛,这对他今后的英语学习定会带来积极影响。另外,我发现探究活动只有与语言学习的规律:“大量输入后才有输出”结合,才会产生良好效果。效果显示:学生的运用较大程度地受前面输入的影响,模仿的成分居多,能创造性地运用的较少。他们都会运用,但质量有高低。看来,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言能力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今后留给我探索的路还很长……)
这时,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有同学说怎么这节课这么短。我注意到下课后好多同学马上练起编谜语来,嚷着让别人猜;有一个大声念起自己组总结的小诗来,旁边几位紧随附和……
(分析:从课后反应看,多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基本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这让我觉得特别快乐。)
三 、反思
1、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体现在对教材的钻研、教学过程的设计、情感的激励、探究学习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如在本课中,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了拍手、拥抱、欢笑等场面;在讨论热烈时,课堂似乎有吵闹之嫌。以传统眼光来看,会觉得学生纪律不尽人意。但如在当时对这些行为进行批评,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只要学生的确是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出现上述情况的,教师可宽容待之,营造出宽松的探究气氛。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巧妙引导,思维活跃时适时激励,有了思维成果后适当奖励……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2、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课我是抱着尝试的心态上的。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特点,特意选了比较级、最高级这一较简单的课题。原先担心学生讨论时不热烈,思维不够活跃等。想不到课上竟出现了好几个出人意料之处:
A、发现为何在最高级句中有用in,有用 of 短语的。
B、用小诗等总结出记忆规律的。
C、运用时形式的多样性……。这些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充分的发展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开发。
3、我将本课与平时教法相比,觉得运用探究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密度更大,更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策略。本课80%左右的时间是学生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发挥。小组学习的形式,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这在编儿歌等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发现规则时的喜悦,到巩固规则时的兴奋,运用规则时的大功告成,学生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快乐。而这种体验,又促进了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下课了还不想休息,仍想着编谜语等活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真正达到了外语教学“激励情意”的目标。
4、在本次尝试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管理课堂,做到“放”而有“度”,“活”而不“乱”?如何在探究活动中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利用小组群体力量,使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也至始至终较积极地参加探究活动?其中如何将研究活动设计成既符合外语学习理论,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能力水平,是我感到最困难的。另外,我尝试的是语法教学,在词汇、课文等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否可行,还待研究。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Transportation”,围绕“How do you get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How far is it?”层层展开,并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编排了一系列凸现“交际功能(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school)”运用的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活动,让学生学会谈论如何到达某个地方,距离有多远,要花多长时间等等。这些活动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具真实性,从而使学生的个人经历成为课堂学习的有效图式,有助于学生对所获取的声音和文字英语信息的理解;有助于调动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兴趣和热情;有助于促进他们语言功能的运用;有助于提高他们为应用而主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词汇和语法结构等)的兴趣。
在教材编排上,Section A是基础,是底线,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语言;而Section B是Section A的扩展和引申,通过任务型听力来讨论交通工具及方式的最佳组合方式,并通过任务型阅读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学生上学的交通工具及方式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词汇:subway, take the subway, train, minute, how far, quick, leave for, half, past, bus station, bus ride,
stop, bust stop, north, school bus, by boat, must, car, ill, worry 句式: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ride my bike.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ten minutes.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It’s about 10 kilometers.
2.能力目标
(1) 能够谈论如何到达目的地。
(2) 能够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
(3)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
3.情感目标
(1) 学会关注生命与安全;培养时间观念,学会珍惜时间。
(2) 了解朋友及家人的生活。
4.跨学科学习
(1) 社会实践:学习距离、交通方式的表达。
(2) 个性培养: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培养时间观念,学会珍惜时间。
(3) 跨文化研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学生上学的交通工具及方式的异同。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目标的学习,学会谈论如何到达目的地,如何表达距离的远近,如何表达到某地花多长时间,并在生活实际中正确运用所学语言。
四、教法与学法
1. 采用情境法、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途径,使“英语学习任务化,学习活动生活化”,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任务,巧妙注意任务的序列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发展,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做的权利交给学生。
2.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集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使课堂教学更为形象,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学生更有兴趣,印象也会更深。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并有效地避免班额过大、不同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参差不齐,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得不到充分发挥等问题。
五、教学程序设计
课时安排及任务设置 根据本单元学习有关交通方面的内容,设计核心任务为“2000元欢乐假日行”,形成如下任务链:了解周围的人是如何到校、如何上班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工具或交通工具组合方式——威海一日游——说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学生上学的交通工具及方式的异同——2000元欢乐假日行——比较交通工具的特点与优劣势——向政府提出合理建议,改善交通环境。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以听说为主,教学目标为:
1.学会谈论如何到达某地,学会谈论自己、朋友、家人如何上学、工作;
2.熟练掌握到达某地要花多长时间的表达,学会谈论自己的生活;
3.学会合作,了解朋友和家人的生活;
4.学会关注生命与安全;培养时间观念,学会珍惜时间。 本课的核心任务是Know more about your friends,并通过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does he/she get to school? How long does it take? 三个小任务组成的任务链完成任务前的准备,课堂流程如下所示:
Pre-class Activities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交通工具的名称和图片,并利用词典或金山词霸来认读单词。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拓宽视野,实现英语学习的生活化。
Warming-up Activities
1.新单元总会让每一个学生迫不急待,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往往让他们倍感好奇。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通过有效地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识读主图:
①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②Guess, when is it now, morning, afternoon or evening? Why?
③I think it’s winter now, what about your opinion? How do you know that? ④Look at the boy in a red cap, what does he look like? What is he doing?
⑤Can you see the girl in pink? What is she doing? Guess, where is she going?
⑥Where is the girl with short blond hair? Can you find something strange? Why is she sitting in a
wheelchair? What can we do for her?
⑦What does “TERMINAL” mean?
⑧How many kinds of transportation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显然,读图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导入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巧妙地运用课本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英语思维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交流彼此所收集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讨论小组命名和小组竞赛两个小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目标词汇。
3.最后选用节奏活泼、边说边做的Chant,(内容如下) Go, go, let’ go! Ride, ride, ride my bike. Take, take, take the bus.
Take, take, take the subway.…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识记了有关交通工具的词汇和词块,而且也是对其后进行的Lucky 52游戏作了一次简单热身。
Task 1: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课的目标句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同时利用图片使学生掌握ride a bike, take the bus, take the train, take a plane, take a car等词块,并学会对目标句型做出正确应答,然后由课件演示引出目标句型的第二种答语,并通过Match the sentences(如下所示)
对两种答语的转换进行强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Pair Work的形式,小步快走,循序渐进,由“第二人称”扩展到“第三人称”,由单数扩展到复数,构成一个有梯度的序列,不经意间便完成了本课的第二个任务:
Task 2: How does he/she get to school? /How do they get to school?
熟悉目标语言后,迅速进入听和写的训练。
1.首先设置以下问题:
Look at the picture, so 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Now let’s think how they get to school. How does the boy get to school? How does the girl get to school? How do the boy and the girl get to school? ?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第二次读图,然后完成1a的书写训练。
2.听前对录音材料进行简要的背景介绍:This time you will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Two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how some students get to school. 使学生对所听内容有所预知,有所了解,从而降低了学生听的难度,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型听力1b。
3.听力任务完成后,用大屏幕呈现完整的听力材料,让学生反复跟读录音,语音、语调、句型熟练后,改成两人一组看图自由对话。
4.最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Lucky 52”的游戏方式,将全班分为A, B, C三组进行活动:A组面向大屏幕,并试着用动作表演屏幕所显示的交通工具,背对屏幕的C组回答B组所提问题How does he/she get to school?,也可以用Does he/she take the subway/take the bus?进行猜测,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的小组将有一位本组成员被淘汰,最后人数多者胜出。这个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那种一猜再猜而又未猜中,想得到真实答案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在竞猜中习得了前两个任务所学习的目标语言。
Task 3: How long does it take?
Say: Different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different ways, but you must be on time for school. You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ime.这样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也为后部分的学习作了成功导入。
1.借助直观教具闹钟,并用手指拨动指针行走来呈现句型“How long does it take?”,并训练时间的表达,更具直观性和生活性。
2.听力无疑是学生的“老大难”,在随后进行的2a和2b的听力训练前,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谈论图片来预测所听问题,有效地降低听力难度。例如:在完成2a前,引导学生用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进行Pair Work,而在2b前,用How long does it take? 来进行看图说话。
3.完成2a和2b 后,将听力材料完整地呈现,让学生两人一组跟读、朗读到上口为止。 4.将听力材料重新设置成听力填空(如下所示) ①Listen again. Fill in the blanks.
让学生两人一组,对话填空。这样,便可以使有限的听力材料得到反复听、反复用,在听和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的技能。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熟悉背诵语言材料的有效手段,也是必要手段!
Summary
首先借助问题What have you learned in this period?来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目标语言,教师板书如下:
take the subway.by subway.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take the train.I get to schoolby train. take the ship.by ship. take the plane. by plane. walk.on foot.
ride(s) a bike. by bike. take(s) the bus. by bus.does heHe take(s) the subway. He by subway. does sheget to school?She take (s) the train.She by train.dothey They take(s) the ship. by ship. take(s) the plane.by plane. walk(s).on foot. five minutes. ten minutes.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thirty minutes. forty minutes.
two hours.
然后以When do we use these sentences?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语言结构的语用。 Task 4: Know more about your friends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其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分为Make a survey和Make a report两个环节: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1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几个重要节日的词汇,并能用英语表达这些节日所在的月份。
2.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个节日。
3.欣赏并学唱关于月份的歌曲。
二、教学建议
A. Good to know.
1.热身与复习
(1)复习12个月份的英文表达
①教师引导学生认读月份名称的单词卡片,随即发给读词最快的学生。
②拿到词卡的学生一起站到教室前面,按月份的顺序排队。
③全班再次按顺序说出12个月份的英文表达。
(2)教师呈现年历或第一课时歌谣课件,引导学生演唱第一课时所学的歌谣。
(3)师生交流: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in ...
2.学习新知
(1)教师呈现母亲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如:Who are they? What is the girl doing? Why is she giving flowers to her mother? Is it her mother’s birthday?...引出Mother‘s Day之后,让学生跟读词汇。
英语教育教学案例 篇15
活动目的:
学习和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利用平面图介绍自己学校各种场所。
适合级别:
1一2级
教学过程:
1、教师事先根据本学校的场所位置画一幅平面图(简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把平面图复印若干份 (做活动时每小组一份)。
2、把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 room,music room,multimedia room,library,language lab做成约2cmx3cm的小卡片(若干套)。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
3、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下列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multimedia room,library,language lab。要求学生做到:
(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
(2)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
4、将学生分为4一5人一组 (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平面图上。
5、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6、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 (队)。在黑板上贴三幅平面图。给每个大组再发一套单词卡片。每个大组派两个人到前面,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首先完成且贴得正确的大组获胜。
7、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 (如:This is the playground.)。鼓励学生使用其他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 is small,but I like it.
8、把学生贴好的平面图贴在班级的墙报上,或者贴在学校的布告栏或校门入口处,当作本校场所位置的英文示意图。
9、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所教学校的平面图,并用英语向他人作介绍。
评述;此项活动结合学生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比较真实的任务(贴卡片),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并开展合作学习。
幼师资料《最新英语教育教学案例(汇编1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教育教学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