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逍遥游》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逍遥游课件 篇1
一、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 学习过程
【一】 积累
1.重点词语
怒:奋发 范例讲解:怒而飞(振翅奋飞)
斯:则,就 范例讲解:风斯在下矣:(风就在下面了)
夭阏:阻塞 范例讲解:莫之天阏(没有阻碍)
枪:触、碰 范例讲解:枪榆枋而止(碰到树木就停下来)
控:投,落下 范例讲解:控于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罢了)
效:显才能 范例讲解:知效一官(才能胜任一官之职)
比:合 范例讲解:行比一乡(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
正:本所应有 范例讲解: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恶Wū:何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2.通假字
冥,通溟 范例讲解:北冥有鱼
培,通凭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
知,通智 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
辩,通辨 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
而,通耐 范例讲解:而征一国
有,通又;反,通返 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
辩,通变 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
3.古今异义
海运:海波动荡 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
野马:游动的雾气 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
果然:饱的样子 范例讲解:腹犹果然
众人:一般人 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羊角:旋风 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
2.使动用法 范例讲解: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5.固定句式
1.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二】翻译课文
逍遥游课件 篇2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3、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板书设计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对比)
(2)小年不及大年 (对比)
——补充验证前文 人(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四、写作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鼹: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本文的思路————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写作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2)借用寓言对比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以练习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诵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辩——辨有——又辩——变
3、单音节词
怒志抟也胶培决枪控适久穷绝劝恶焉
3、双音节词并进行古今意义对比(见书上):
生物——与今义同。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逍遥游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 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 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化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逍遥游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习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研习1—5节
1、学习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习(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习二(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逍遥游课件 篇6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方法:
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北冥()抟扶摇()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树()斥鹌()
蓬蒿()沮丧()泠泠()数数然()恶于待()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难道(其真无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
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
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
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
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
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
⑤按时(学而时习之)
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逍遥游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
二、熟读课文
1、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问:《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怎样不同情感?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疑难探究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解说: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累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提供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累文言知识,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行的高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探究写法与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这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欣赏庄子的奇文——《逍遥游》。
2、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用单独读、齐读、小组比赛等方式检查。
二、问题设置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三、深入探讨
1、这三“笑”是什么?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这三“笑”各笑什么?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三“笑”的作用是什么?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为了确立自己的“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观点,首先就必须驳倒一般人的所谓“自由”,证明它们都是“有所待”而相对的自由,不是作者所主张的“无待”的绝对自由。这本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但作者却采取了欲抑先扬、欲破先立的手法,从而驳的有力,破的彻底,立的牢固。
四、疑难探究
根据学生实际从下面三道探究题中选择一至两道,进行深入探究。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大鹏是作者着意刻画、极力渲染且颇为动人。作者说它是一种鸟,这种鸟体形巨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么巨大的鸟从何而来?竟是从“北冥”中的一种名叫“鲲”的鱼转化而来。因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因而化成的鸟当然也“不知其几千里也”。自然界中由水生而转化为飞行的动物是很多的,比如蜻蜓,大概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有所观察和了解,才作出了这样的推理和猜测。冥者、溟也,即大海。北冥,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大海。大海里的鱼比河湖里的鱼当然要大得多,但能把鱼想象到“不知其几千里”大的人,除了庄子,恐怕就没有第二个人了。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鹏之徙于南冥也”,竟会是“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就是旋风;“六月息”,就是六月里的大气。我们知道,农历六月,正是台风肆虐的时候。作者不仅赋予大鹏以人的感情,而且还具体描绘了其飞起时的壮观场面。他把生活中所见到的平常事物鱼、鸟、旋风、台风等,通过想象夸张,运用到塑造一个有所待的极大的大鹏鸟的形象上来,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解说:赏析写法及语言特色这是本课的重点,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予以点拨,实现自读教学目标。)
2、章太炎说《庄子》“内篇以《逍遥》、《齐物》开端,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齐物者,平等之旨。”(参见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应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设题意图: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步骤可以参照如下安排:
(1)明确: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提供多角度的补充资料。例如:
①《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②《逍遥游》表现了庄子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但是这样的“逍遥游”却虚无缥缈,无法施行。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绝对自由?如果没有,那么庄子的追求是否有意义?“逍遥游”是一种精神追求,精神追求不应该有终点,否则就会象《浮士德》里所写的那样,人一旦停下脚步,就沦为魔鬼的奴仆。《逍遥游》中的鹏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彼岸自由而永不停息的象征。
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2)学习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
《逍遥游》中描写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宏大的气魄啊!庄子通过笔,使这只神鸟活在了人们心中,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非凡气度的象征。多少人从这儿汲取力量,,开阔胸襟。
例如,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毛泽东也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他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
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3)按规律办事。
庄子认为“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亦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要达到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即规律。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这是虚无的,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所说的顺应本性,也就是按规律办事,无疑是合理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反受其害。国家不按规律办事会陷入困境。个人不按规律办事,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例如学习在当前显的尤为重要。那如何学呢?荀子早在劝学中说道:“学,不可以已。”并为我们总结了学习方法和态度,那就是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得下苦功。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遵循学习的规律。可是我们有些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平时不学,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上课走神,回家边学边玩??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基础文化知识不能系统扎实地掌握,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及时养成,这样,我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我们认识了规律,就要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学习,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不正是庄子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吗?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每次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总是痴迷于它那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意出尘外的独特构思和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习外,大家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七、板书设计
三“笑”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
三问
“汪洋自恣以适己”的体现?
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思想教育意义?
八、学科组长点评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尹如丽)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但经典往往内涵丰厚,这种博大精深往往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要使学生面对经典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该课例从朗读入手求感悟,从“三笑”入手明结构,从合作入手辨主旨。这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逍遥游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习,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逍遥游课件 篇9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
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逍遥游课件 篇12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
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或后学者所补。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1、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
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诵读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北冥(mínɡ)鲲(kūn)鹏齐谐(xié)
迁徙(xǐ)抟(tuán)坳(ào)堂
夭阏(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
榆枋(fānɡ)舂(chōnɡ)粮晦朔(shuò)
蟪(huì)蛄(gū)斥鴳(yàn)翱(áo)翔
蓬蒿(hāo)知(zhì)效沮(jǔ)
数数(shuò)然泠(línɡ)然恶(wū)乎待哉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精析第一段:
1、第1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鲲鹏之大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纵观本段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鲲鹏的宏大气势?
庄子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还有引用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
3、形体硕大无比的鹏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里面的话对前面的文字起什么作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不逍遥,而是有所待。
《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罢,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5、请学生翻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6、“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后文与之是怎样联系的?
庄子指出,水太浅就只能浮起小草,而浮不起较大的杯子;这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同样的道理,如果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
7、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和学鸠果真是无拘束吗?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怎样?
蜩与学鸠认为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是受到了限制。而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固然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
可惜二虫嘲笑大鹏而不自知。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8、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即都要依赖于食物,即“有所待”。作者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小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讲解第二段词句:
第三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分析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它又是如何承上和启下?
承上:
第一段中蜩和学鸠认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并不知道“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蜩、学鸠与善于运用外物的鹏相比,当然是“小智”。——此为承上文的“小知不及大知”。
启下:
接下来用了两组对比:朝菌、蟪蛄(小年)与冥灵、大椿(大年)对比;众人(小年)与彭祖(大年)对比。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早夭,大年长寿。——这样开启“小年不及大年”。
3、那么是不是“小智”“小年”就有所“待”而“大智”“大年”就能无所“待”?
并不是这样,前文提到的鲲鹏有所“待”,蜩和学鸠同样有所“待”。同理,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大智”“大年”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4、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这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5、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运用了两组对比加以说明,还有历史史实证明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道理,所以“汤之问棘”起补充印证作用。
6、“汤之问棘”的话语侧重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哪句话上?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翱翔蓬蒿之间,认为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不理解并嘲笑抟扶摇上九万的鲲。所以侧重点在“小知不及大知”上。
7、“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8、你怎样认识本段层次?
庄子文章恣肆辟阖,强行划分层次很不科学,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切分如下:
第一层(开头——不亦悲乎?):主要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层(汤之问棘——结尾):主要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小结: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第四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讲析第三段词句:
三、分析第三段:
1、知、行、德、而,这四种人“其自视也”,他们是逍遥的吗?
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以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的人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2、宋荣子笑这四种人,那么宋荣子算是逍遥的吗?
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3、列子达到的境界要比宋荣子的高,列子算是逍遥的吗?
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
4、这段中的举例论证和前两段相比,在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上面是“物”的论证,这里是“人”的论证。
5、庄子对上述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态度如何?
庄子对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简而言之:庄子“笑”万物!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总之,第三段,在进行三层否定后,得出结论: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8、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呢?
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游是:顺应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的境界中。
只有那些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9、划分本段层次。
一层:四种人被名利束缚,不是逍遥游。
二层:宋荣子不是逍遥游。
三层:列子也不是逍遥游。
四层: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
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四、本文主旨及对庄子思想的评价:
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评价: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习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样子)
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逍遥游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喜欢《逍遥游课件(系列十三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逍遥游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