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10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书读后感 篇1
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去世,勾起了很多人人对红楼的回忆,看着那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经典镜头的回放,忽然有了重读红楼的冲动!
翻开那读了很多遍的书,那熟悉而温馨的感觉迎面扑来。快速略过,只为回顾那黛玉的诸多片段。说起黛玉,很多时候总是和宝钗放在一起的!
记得有位文人曾说:林黛玉是曹雪芹为我们创造的一朵花,一朵让人怜爱但不敢靠前,更不敢采摘的美丽的花。的确,黛玉为人略显清高,不愿多与人交流,这也许就是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之一。但黛玉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有着真性情,并且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女子。
黛玉敏感,心思纤细。无怪别人认为她小性儿,爱刻薄人。宝钗曾笑说,她这张嘴,让人爱又不是,不爱又不是。我以为,这正是黛玉之真性情,不假掩饰。
她易落泪,因为她敏感脆弱的心,且真真是水做的骨肉。她爱恼,偏恼时多与宝玉有关。黛玉乃真情情之人,只有宝玉能深深牵动她的心弦。别人看来的小事,在她心里也会引起颤动。黛玉的刻薄,我看来并无恶意。确实是心里所想,并无遮掩。这样使人觉得黛玉的形象更为活泼,真实。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迎奉、拍马屁与她是绝缘的。然而,宝钗与之截然不同。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她是一位善解人意、温柔承顺的姑娘,可以说是男子们追求的所谓的淑女的典范。确实,在“红楼女儿”中,她确实做到了“人情达练即文章”。在为人处世上,她尽力揣度迎奉,可以说是恰倒好处,得体非常。论诗才,在众姐妹中除黛玉无人能及,但元春省亲的时,她却道出了“睿藻仙才盈才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我想,这已经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拍马屁”了;对地位与其平行者,她用的是收买和拉拢,即便是不赞成他人的观点,也决不与人争执,就连黛玉也觉得她是个好姐姐;对下人,则是施以小惠,她就是用这一办法收服袭人的。宝钗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见人爱可以说是用屈从、迎奉、拍马屁换来的,而黛玉之所以不受欢迎,其根本也在这里,不懂得“适时迎奉”。但是,像宝钗这样崇尚和实践练达人情的人物,在性格上常会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冷酷。比如。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受了王夫人的侮辱,含愤投井自尽了,本来这就是王夫人的过失,王夫人自己都觉得有愧,但宝钗却说金钏是贪玩失足落井而亡的,可谓是冷酷至极。“泼皮破落户”王熙凤一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点出了宝钗处事的真实写照。
在对待宝玉的感情表现上,两者也是有很的细微的差别,也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宝钗当时是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那种规范为人处世的,她竭力想争取做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这就是她的性格,在感情上她必然是深藏不露的。而黛玉对宝玉的爱就不同,爱的真诚,直白。这也是她性格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宝玉挨打之后的那段情节。宝钗是趁着白天众人都看的到的时候,托着一味药丸,急急忙忙地去探望宝玉,这里的药丸用了“托”字,药丸不比排球、篮球、它小的很,用得着“托”吗?与其说,她送药,还不如说她更想做表面文章。反观黛玉,她是最后才去看宝玉的,她来得晚,来的时候眼睛是肿的,像桃子一样。所以从内心角度出发,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并不像宝钗所表现的,浮面上的那种,可以说她是全身心地喜欢宝玉。她喜欢的是宝玉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身份。她从不曾要求宝玉去改变什么,尤其是对名利的追求。根据当时的形势,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如宝玉一样生长在官宦之家的公子,求个一官半职是无可厚非的,他身边疼爱他的人都抱有这样的期望,惟独黛玉没有。她爱宝玉,仅仅是起,别无他求,这也正是一个女子最纯真的感情。宝钗相对而言就有诸多的不同了,就她的性格而言,她选择宝玉,更多可能是顺从,对封建礼教的顺从,对周围环境的顺从。
就个人而言,我更偏爱黛玉,伤感,敏感却也真实,细腻!
背书读后感 篇2
我最喜欢看历史书,尤其是唐朝的历史,令我爱不释手,我可能太喜欢强大的唐朝了。在唐朝的历史中,你们一定知道平阳公主吧?平阳公主是唐朝的一大名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名字,而“平阳公主”这个名字,只是她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给她的一个封号。
也许你会问:唐朝的女牛人那么多,比如: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杨贵妃等等,为什么我就非要写平阳公主呢?答案很明显,我非常敬佩平阳公主,她不仅仅是女中豪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娘子军,就是平阳公主建立并统领起来的,山西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就因平阳公主带兵驻守于此而得名。顺便说一句,她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用军礼安葬的公主。
带领一个军队,对于男人来说也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一个女人带领军队那就更难了。首先,女人地位低下。能召集几万人的军队,说明平阳公主的政治能力很强;其次,女人没有很多的学习机会,平阳公主还能带领军队打那么多的胜仗,真是绝顶的聪明。
平阳公主带领她组建起来的几万部队和父亲李渊会合,顿时,李家军队势力猛涨,在那个打仗靠人多的古代,这简直就是助了很大一力。这也为以后的李渊建立唐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实我最佩服平阳公主的还有两点,第一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不像一般的女人退缩,而是担当起了男人都不敢担当的事情。第二,平阳公主不贪恋于权势,她能把她辛苦组建的几万人部队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父亲管理,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这也是最宝贵的一点。
背书读后感 篇3
《岳阳楼记》无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长,文字凝练,写景浩然大器,抒情荡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自白则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可是我更为喜欢的则是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述,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宏大气势,让人顿然活力澎湃,心志飞扬;而读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绪绵绵,浮想连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真能令你义气风发,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临风,畅舒情怀。真可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但真正让我有感而发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对这不一样的情景引人产生的不一样感受所发出的嗟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其实,人本就是在性情的起伏动荡中不断成长的,这一点连上帝都无可奈何。创立这个世界时,上帝把一切都给人类安排好了,但就是不赋予人类性情。但亚当夏娃还是在上帝的无奈之中,偷吃了伊甸园的“分辩善恶果”,而使人有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本性。这是一个神话。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却是不可否认的,而触景生情是人类丰富情感的最基本的体现,这一点确是客观的。朋友说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丝毫都不否认,或一时的心烦郁闷,或一事的洋洋自得,又或常常发出的激愤,再或时而生出的踌躇谩志,就像我在我的博文中所表现出的一样。所以,我不倾向作者所谓的“古仁人之心,”而更期望做一个随性人,何苦要“进亦忧,退亦忧”。
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的人生自白不适于现实环境。人自然是要有梦想、有信仰的,异常是我们的领导干部确实需要文中所表的要能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忧国、忧民、忧天下。但梦想和信仰,并不仿碍人的性情的发泄。毛主席曾在革命战争困难的时期,谆谆告戒全党:“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人是多样性的,情感也是多样性的,忧中要有感受喜的热情,喜中也要有发现忧的意识。这似乎有点类似《易经》中所谓“内方外圆”的道理。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则更不能非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仁人之心,胸怀远大,十分人能有。非要去强求,就不能不生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有感就发,有忧就泄,天下之忧非汝能解,而天下之乐汝当可尽享。但随性不等于无度,越界了,倒反会为己招忧。
说来说去,似乎还是没有说清。但这事本来就不太好说清楚,有时想来,做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整日里“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倒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但现今这事,已无此境界可寻。所以,何仿就去做个随性人,似乎更加丰富一些。
背书读后感 篇4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
背书读后感 篇5
很有幸拜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人间草木、世间风物、行者无疆、记忆的味道、星斗其文,赤子如人。汪曾祺不仅是一个厉害的小说家,散文也十分优美,在这本书中,他表达着对大自然里的事物,自己独到的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入手。描写着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记录着各地乡情民俗;谈论着各式草木虫鱼鸟兽,还有对辞章典故进行考究。同样,在他作品里充分表达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回忆,那是一种多么美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汪曾祺老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的草木虫鱼鸟兽,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使我浮躁的内心慢慢变得平静下来。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的往事。每当小学放暑假的时候,都会回到村里面和爷爷一起住一段时间,与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挖泥鳅、钓鱼、打鸟、掏鸟窝、摘西瓜······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并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然而回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每天是否由于过于匆忙和沉迷于网络之中,而忽略了生活的.乐趣了?热爱自然,亲近草木虫鱼鸟兽,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工作的时候要积极努力,休息的时间,就需要放下手机,走出去,亲近大自然,去发现去感受自然的魅力与美好。这样子,才能够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不断的前进,又能陶冶性情,使得自我更加完善。
背书读后感 篇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是源于宋朝王安石作品《岳阳楼记》的一句名言,意为“在世人焦虑以前先焦虑,在世人开心以后才开心”。王安石贬官出京,应对万倾洞庭,把本人“宠辱偕忘”,它是是多少爱国志士无私激吊的感叹,是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的政冶理想的反映,也主要表现出他崇高的热爱祖国品性。
苏武牧羊,历经历尽艰辛。委曲求全为何?还并不是由于苏武胸襟为国分忧、为国持节的信心,才不管不顾本人凄惨的处境。他那类博大胸怀非常值得世世代代弘扬众多。
社会经济发展了,时代背景不一样了,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为人们美好理想在先,以苦为乐”的人生价值观,仍是大家中华民族的基调,也仍是大家青年一代的理想化。
一代伟人周总理在国家大事危殆,外侮日亟的状况下,自小就塑造了“为中华崛起而念书”的理想,他以天下为己任,甘愿为“面壁十年图破壁料理机”,把自己的的发展前途运势牢牢地联络在—起,无私无畏拼搏—生,获得了老百姓的景仰和拥戴。
今日,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智能化的幸福生活向大家每一个人挥手,而孔繁森却决然撇开繁荣都市,赶赴中华民族那块贫乏的农田,甘心情愿地为这方面农田洒去一腔热血,他是大家新时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楷模。以便藏族同胞,他能够撤销回家了探亲访友,能够把自己的'薪水赠给藏族老大娘,其至能够不管不顾自身的病苦,以便那一方水土,为那边的同胞们,他把比较有限的性命化作无尽的精神实质驱动力。生命不息,作战不仅,大公无私,死而无憾。
今日,大家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性之乐而乐”这句话千载至理名言,便是要以天地为本,以老百姓为本,不以一点考试成绩而得意忘形,不以一点挫败而灰心丧气,大家仅有英勇地担负起中华民族转型发展的重担,才无愧历史时间,无愧革命先烈,无愧明日!
背书读后感 篇7
这个寒假我读了。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背书读后感 篇8
《人间草木》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表面上,汪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写山丹丹部分,他通过老堡户之口讲出:山丹丹每长一年,便多开一朵花,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岁!还有这种植物皮实,容易养活。人要活得随遇而安些,不能太娇生惯养了。这部分结尾处,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舞台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户这样的农民才懂!
第二部分写的是枸杞。枸杞一生是宝,春天的时候,枸杞头可以当野菜。夏末秋初,开花,可以观赏。随后,便结出果实,可以吃。这么看,有发现乐趣的眼睛,人生才丰富许多啊!
最后部分写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关于槐花的,却只有开头与结尾两句。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养蜂人的生活故事。其中,讲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女人与家中晚辈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给予与受赠的感觉,很暧昧的,读原文才能体会很深。
人间草木啊人间草木,人间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摆在那里的。去发现它们吧,然后活得通透些,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便是人间草木的含义吧!
若用一种食物,用来形容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读读看……
背书读后感 篇9
自孩提时从老师那里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起,《红楼梦》就一直是我觉得最神秘的一部书,但第一次阅读她的经历却非常的没趣。那是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推荐读名著,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简装本的,可能那个时候阅读能力有限无法理解书的内容,也可能或许最主要的是沉迷于青春校园小说(如杨红樱老师的一系列丛书)无法自拔,书大概翻了一遍就还回去了。后来渐渐领略到红楼之美起源于一次偶然事件:读书笔记分享时交换到了班级的语文学霸,笔记中那段描写至今记忆犹新: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虽不知这些饰品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多奢华,但仙女的身影却在脑中慢慢勾勒,因而有了想去重新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重新去读红楼,更多地去接触别人、名人大家们对其的解读(后来去看过马瑞芳老师对红楼的解密,觉得非常有意思,发现非常多自己根本没想到的、忽略的,收益良多)深刻觉得红楼之美,妙可妙非常妙:妙不可言!
初读时总是被书中的人物关系搞得非常凌乱,后来去百度了一张人物关系图,瞬时清晰万分,又开始赞叹曹雪芹先生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全书那么多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刻画,那么复杂的关系,生活吃穿的用度细细描写……一部《红楼梦》可以说写尽了世间的所有,儿女情长、社会万象、百科知识、家族兴衰、百态人生等,相比现代社会一些作家追求的飞速出书不同,《红楼梦》是真的字字泣血之作,是修改5次、十年的生命造就的传奇之作!与前段时间读了一篇号称全书共描写824位人物之作的感受简直是天壤之别,曹先生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红楼之美为人津津乐道的“宝黛爱情”是很多人追求的爱情层次:精神恋爱,但却不是我所向往和推崇的(不知道我这观点犯了多大的众怒,但仅个人观点)。爱情不同于婚姻,所以爱情可以不参杂经济利益,而且爱情本来就不应该参杂经济利益,参杂了经济利益的爱情就失去了爱情的本质:两人在一起的幸福。但幸福的婚姻必须有经济保障,婚姻是两个家庭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贫贱夫妻百事哀”之话确实是真理之言,所以我不赞同后来贾宝玉在设计之下与薛宝钗结为连理大家就批评薛宝钗,说薛宝钗破坏了宝黛幸福,但在我看来薛宝钗才是最值得同情的:成亲时她是清醒的,所以她本就知道自己的丈夫爱的是别人,但自己还要被逼的嫁过去;婚后,还要面对丈夫出家,自己独自一人支持早已残破的大家庭。早年葬父,无所事事的大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夫家……薛身上的责任之重有谁可怜?而且薛被批有心机,我想为她辩驳一下:那个社会中有谁没有心机吗?“傻子”贾宝玉没心机?怎么可能!趁小厮之危,威胁其去自己贴身丫鬟之家又是怎么回事?所以,我觉得批评薛宝钗有心机、笼络人心很不对,她本就从贾母那里得不到与贾林同等的爱,自己当家做主,如果不考虑周全了,怎么来生存?还有,难道大家能否认薛宝钗对林黛玉的真心相待吗?所以我赞赏薛宝钗的为人处世,这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对于红楼中的人物我觉得不能单一评价,因为人真的是最复杂的生物(曹先生真的厉害,人物刻画传神至极),比如我不喜欢晴雯的性格,又被她病补雀金裘所感动;对湘云的率性不感冒,却又被她的憨直可爱、坚韧所敬佩,一群让我又爱又恨的人啊!
张爱玲曾说过,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我觉得蛮形象的,但不过仍感谢曹雪芹先生让我有如此享受之作。
背书读后感 篇10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
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