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一轮明月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
一轮明月观后感 篇1
大陆知名影视明星濮存昕与台湾影星徐若瑄主演、讲述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一生经历的影片《一轮明月》,已于2005年8月在全国首度公演。近日我也喜得一睹,连了看几遍,深受感动,下面略述几点看片之后的感受与思考,与大众**。
众所周知,弘一大师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画家、作家和艺术教育家。其在文艺界,早以‘李叔同’之名为世所重。他早年创作的《送别》等歌曲,流传近百年,至今仍为人们传唱。
在他人生生涯的中途,正当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正在家庭妻儿和美安乐的中年,却一举遁入空门,成为**时期中兴南山律学之一代高僧。他以后半生全部生命专研佛教戒律,被后代人誉为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这段传奇的人生经历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
一:直示“轮回”深义
影片强烈地暗示了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进而深入**了生命的本质。片头,是一只旋转的陀螺、一个小孩子在玩耍这只旋转的陀螺。影片具体讲述了弘一60年来极其丰富的寺院生涯。
影片结尾,弘一大师看到另一个孩子在玩陀螺,重复着他童年的故事。这些情节,正是在诉说生命的轮回。
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相关的一切……四季的春花秋月,时空的日夜交替,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等等,我们生命所感受到的一切切,哪一样不正是如此昭示着轮回呢?而这个轮回过程的解脱之路又何在呢?片中有明白启示,端看观众能否悟出。
二:揭示”无常”深义
片头话外音——“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李叔同先生在家庭出生优厚、留学海外归来、事业圆满、妻子相爱的背景下,为何选择毅然决然抛家别妻,成为佛门最难修学的律宗中的一位苦行僧。这个戏剧性的转变,是否暗含对“生命无常”体悟这个原因?回答是肯定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普通人往往误解出家,以为出家是很丢脸的事情。误会出家是社会或情感或事业失败后的必然选择。殊不知,真正意义的出家,正是一个全新的超越虚幻轮回、开拓生命真实价值的过程。
而这个凡夫生活与出家修行的关键转戾点,正是对“无常”真相的认识!而且,对“无常”体悟越深,才越能深刻的感恩佛法、契入修行、解脱轮回。但忽视最可怕的人生无常,在火光和闪电的照耀下追求虚幻的名利爱情,最终对人生和归途一无所知,这是一切平凡人生及其世俗事业的心理基础。
三:**“爱”的真谛
影片中,李叔同先生出家后,无限悲伤地深爱着日本妻子。在与弘一大师最后一次见面时,她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 弘一大师答:“爱,就是慈悲。”此答,深义无穷!
我们觉得,修行人诚然不是无情人。但,凡夫“情”怀与圣人大“爱”,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圣人之大爱,具有无私、无欲、更无畏(无我故),堪称真正意义的慈悲,也才真正堪称无条件的清净的“爱”。
而老百姓孩子的私情,有私情,有欲望,最后难免有恐惧,其实那是一种私情。慈悲意味着解脱,而凡情绝不意味着解脱。
这个情节的常精也很美。弘一大师选择了两条相反方向的船来迎接他心爱的妻子。湖水、小船、两人,都各有深刻寓意。这个情节大有文章:
生死,本来就是一条深不可测之无尽大海;小船,就是我们飘摇于这生死巨海中的危脆幻躯;而船中之人,正是轮回中永无归宿之期的一个个生命。轮回爱海中,我们到底何去何从?
四:表现戒律在现代佛法弘扬中的重要性
这表现在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的对话中。太虚大师是20世纪的大和尚,是佛教的革命派,是生活佛教的倡导者。他的思想对现代佛教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弘一大师是一位继承南山法律的法家,强调从业者要严格回归传统戒律。其实质是一个修行人在两个方面的统一:守戒和观察群众。
具体说来,其一,佛教应该广度众生、适应时代。其二,如何保证修行人自己不变质、且切实提升自己作为佛**之个人戒德、实修。这二者矛盾吗?
电影中一位大师的台词给了我们答案:这是两条路,有着相同的终点。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正是现代社会每个修行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必须认真面对的的问题——如何做到以戒律为立身之根本基础,进而展开一切修行度众、弘法利生的事业。
一轮明月观后感 篇2
文章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由衷祝福祖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好的美好愿望。关于二年级暑假读后感作文内容详情如下。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在干净清新的环境中,有阵阵书香回荡在空气中。此刻,我思绪万千。我的心随着文章《天山的一轮明月》飞到了新疆。
我记得,以前少数民族的教育很落后,即使是一个好的教室也很少见,更不用说我们教室里的桌椅和电视机都很平整。然而,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教育的迅速变化。
看,文中新疆的教学楼多么漂亮!一排排崭新整齐的课桌能映出人影,现代化的电子教学仪器能**各种资料片;还有散发着墨香的图书室,各种书籍应有尽有,书籍上跳跃着文化的音符,带着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们,领略书中绚丽多姿的知识色彩。这些以前人们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正如文中的那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文章说,那里最漂亮的房子是教学楼,这也足以反映人们对教育的关注。
因为人们知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祖国未来花卉生长的基地。看到这些,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心情,也就是说,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同龄人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很兴奋,也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如今,少数民族教育真是天山上的一轮明月。银光闪耀,温暖着每一个少数民族孩子的心。天山,在明月的照耀下,是梦幻的,因为它的身体放飞着孩子们五彩缤纷的梦想;它是美丽的,因为它有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它是绚烂的,因为它谱写着孩子们灿烂的未来!
这时,我的思绪回到了课堂上,却依然为少数民族的教育而激动。我真心祝愿祖国的教育事业明天更美好!
一轮明月观后感 篇3
《一轮明月》票房惨败,败就败在太想好。犯了高、大、全的通病。怎么再现弘一法师?其实多年前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先生就指明了一条再清晰不过的脉络。物质——精神——灵魂。
丰子恺说,人生的活法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指衣食,精神生活指文学艺术,灵魂生活指宗教。李叔同就是沿着这个楼梯一步一步成为弘一法师的。
可这片子却像流水帐似的罗列堆砌法师的求法过程,如同跑马圈地般狂奔不止。法师苦修律宗,以求普渡众生,一生所求就是持戒修律,这些在片中简直有点刻意淡化,是陈家林太根红苗正?或是另有隐衷?嘿,剪刀手爱德华?
如果把此片当做弘一法师求法的纪录片,入世出世前因后果表述坦白,却又加入了红尘世事。从时空感来说,造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如从高处一扫而过,空泛而层次单薄。导演大方向的把握准确,细节处理却粗糙随意,心理层面刻画太少,这种大而化之的表现方式对史政经或许正合适,对弘一法师这样的题材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了。看片过程中多次感觉到导演如迷途羔羊几番挣扎,有心无力无的放矢。
李叔同了却尘缘,事实上的确有避世之意。那样的时局那样的世事,悲天悯人跟无能为力的冲突苦恼煎熬,惟以佛经解心魔。这是他的法子。他的处世哲学跟叔本华有些类似,因为昏沉中清醒,苦事中顿悟更觉悲剧。所以他要修律宗,非苦行不得减孽。他选了明义渡人的道路,所以他能解脱。否则恐怕他只会跟梵高一样,最后一句话:痛苦永无休止。呃了。所以他是勇者。勇者才敢于直面自己。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事实上只消那一句:“要惜福呀”,就足以让人顿悟。可惜啊,静止的'力量从来都让人小觑。点题的便是弘一法师回答妻子的那句:爱,就是慈悲。
于身边人是绝情的,也是不负责的。可是她唯有放弃。对弃世者而言这也是一生必须背负的罪孽。这也是自私么?可是无可设法,爱了就要承受。只有被迫的婚姻没有被迫的爱,从爱中索取甜蜜就必将付出痛苦。双生子买一送二啊,笑笑。
一轮明月观后感 篇4
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发明创造,只有在无数次的错误和失败之后才能成功;学生只有再犯了错误,改正了错误,又犯了错误,又改正了错误,循环到无穷大之后才能成长。
学校要成为孩子们舒展心胸、放任想象的地方;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干净、明亮清新的校园氛围,少一些强制性的纪律和严格的纪律。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松的氛围,宽容的态度,宽厚的秉性更加适宜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不可以“复制”,不可“替代”的,所以学生们都希望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打压、被束缚。
当我们犯错时,我们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遗憾的是,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宽容宽恕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宽容。有些人满足于接受别人的宽容,但从不打算把它给别人。
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宽容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
把学生的问题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就好像我们教师把控制事物发展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一方全盘掌控,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就会一味的抱怨与指责,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求变思维,它是以学生的改变作为教师改变的先决条件。我们教师何不“由内而外”的进行改变呢?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更充实更有创造力,然后对学生施加影响,然后再改变学生。
班级学生出现问题,只顾着指出学生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过分强调“错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能力极其有限的人,更何谈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呢?与其抱怨学生各方面能力低下,不如从自己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学水平,给予学生们无尽的爱和心灵上的有力支持;然后盼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份苦心,进而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渐渐地会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与不足。宽容是无声的教育,犹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宽容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理由。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能让他更有耐心,更有智慧,更有爱心。宽容属于个人修为范畴,越是历经时间的打磨与检验,越是显出其可贵,所绽放出的光芒也越发夺目。但是,宽容绝非纵容,不是无度的任意妄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师爱和坚持原则下的理解与接受,是情感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种化怒为喜转忧为乐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
只有心胸狭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对别人的宽容。教师应该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判断是非的法官。他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以讹传讹。他应该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创造新事物。
宽容闪耀着仁爱之光。其实,对学生宽容就是对自己好。试想天天指责、埋怨甚至伤害学生的老师何谈快乐?何不试着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带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学生呢?
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容纳多少人,赢得多少人的心。宽容就像甘甜的春雨,能滋养彼此的心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待,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师才会欣赏到学生迸发出的动人的精彩。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禅师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
“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
“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愿老师的宽容是一束永远照耀学生的阳光;愿老师的宽容是一轮照亮学生生活的明月。
一轮明月观后感 篇5
人似乎都是要给自己找一些可以执着的东西然后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在里面,才觉得人生有价值。事业,或者情感,家人或者朋友。然后说,这是我的爱。毕生的爱。
其实,又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爱。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所有的执着都是自私。因为你一直想得到,所以这种执着不是爱,是对自己的不满足,企图用外在的事物来弥补自己不完善的内心,和无明间的空虚和寂寞。
凡是有贪爱的时候,都是在自私。
当时瞬间就放下了许多纠缠很久的事情。
爱是什么?圣经里面说,爱是不自私,不嫉妒,只做有益的事,爱是永不止息。我不知道这个诠释对不对,但是我经常看到的,常常是人们因为各种执着而痛苦,却常常说,因爱生恨。
这里的爱,都只是一晌贪爱一阵执着罢了。
看《一轮明月》,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对于自己真心爱的人,那些过往的回忆,事业起步时的支撑和辅助,那些耳边呢喃的“你我因缘前定”的山盟,那西湖上泛舟依偎在怀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幸福,还是毅然走上了出家的道路。
爱,就是慈悲。
有位师姐顷刻间泪如雨下。
就像有位师兄说,你爱的只不过是你圆满的自己的.投影,就像一轮江中明月一样。可是你不知道。你以为世界上只有这条江有这样一轮明月,于是对江起了执着。可是江水又是多么的变幻莫测啊。
更何况千江有水千江月,你又执着的了几何?
如果执着的圆满的自性,本来就有的,何必向外苦苦追寻而不得呢?
体悟到空性,升起大悲心,才会知道,什么叫爱啊!
回寝室的路上,抱着晒好的被子,看着周围匆匆行人,再仰头看看漫天的浮云,一阵悲凉,眼前景致突然模糊。这么苦的人生,其实执着的到底是什么?
希望有缘人,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来执着。
爱,是慈悲。
一轮明月观后感 篇6
直到你看到茶碗边有一轮新月。
这是一部速度很慢,很安静的电影。慢慢的叙事,悠悠地做茶,静静的生活,甚至连至亲的去世都是一句淡淡的话讲述出来的,如同樱花盛开,惊动人心,又悄无生息。
但这绝不是没有感情,只是镜头从未露出过深海的波涛,人们能看到的只有沉静的水面。
整部电影像一个悠长的等待,与其说等待,不如说投入,等待有一种焦躁感,等待春去秋来,等待茶筅泡软,等待茶粉散开,等待变化与成长。
里面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典子与男朋友分手,在家伤心了很久,她终于打算再次去茶道课,在她关上家门的那一刻,她的眼睛很亮,仿佛有一轮月亮在里面。
典子经历了不安与迷茫,内心的风暴巨浪终于等到了风平浪静时,高悬的新月。这轮新月会慢慢儿圆起来,在典子与世界的交手中,等待着被世界磨砺为圆满的样子,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但在成长之中,从来就不会缺乏起伏高低、万千阻挠与漫长的时间,在打击与意外中从容包容的顺遂,与世界,与自己和解。
用自己的一生,等来一轮明月,温柔而圆转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