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范文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4-09-26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六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72×5时,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应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有将积缩小相应的倍数。

3、突出小数位数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另一个是判断小数的位数,通过用两道练习来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3、6,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扩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激励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在实际学习中,口算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增加了口算练习,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地思考,运用发现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都很流畅,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情况也良好,但并没有化的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没有意识去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真正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略显疲态,所以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学,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质疑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2

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3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 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优化教材结构,集中进行大数认识的教学。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七册),再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第八册)。本单元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加以整合,在两部分认数教学中间安排的十进制计数法是对亿以内数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作为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例如,科学知识: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地球赤道长度,光传播的速度,蜻蜓的眼睛由多少只小眼组成,一小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等;环保教育:“保护母亲河”活动、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数量。国情教育: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公路总长度,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等。

(3)突出数概念的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的原理,培养数感。

教材让学生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是数学的基础,整数、小数、十进分数从数学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结合各种计量单位中的十进制,使很多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如小数可以从十进分数引入,也可以从整数引入(如进行单位换算),整、小数的计算法则本质相同。教材还通过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如在“你知道吗”中,用直观的素材让学生体会1亿有多大。

(4)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①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教学读写数时,教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7.练一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四、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五、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2.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未知数.(要求说出关系式)

2、填空

80-()=49()-32=27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例4(演示课件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式?

③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教师板书:

关系式:被减数-减数=差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如何列式?

(4)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教师板书:减数=被减数-差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18+12=30(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被减数?

教师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7)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

被减数包含着两部分,去掉减数就得差,去掉差,就得减数,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求被减数就要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8)根据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检验减法

用减法验算:432-78=354

教师指出:如果用减法和差相加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练习:填空.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被减数

62

370

528

减数

52

150

630

71

7

18

80

28

29

2.教学例5

例5求未知数.(板书)

(1)

提问:

①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被减数?

教师板书:

=35+48

=83

③书写时注意什么?怎样检验是否正确?

(2)

提问:

①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减数?

(学生板演)

练习:求未知数

-120=370

3.教学例6

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提问:

①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②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80-=49

=80-49

=31

练习:102减去一个数得34,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用两种方法验算.

8024-47283001-2849

2.先把下面各式中的()换成,然后说出是多少.

62-()=15()-80=470

3.求未知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被减数?怎样求减数?

五、课后作业

1.(1)什么数减去32还剩27?

(2)从160里面减去一个数得55,减去的数是多少?

(3)920减去6300与45的商,差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67=24320-x=270

82-x=63x-210=540

3.求未知数x.

x-450=450440+x=440

x+87=419215-x=75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5

求两积之和(之差)的应用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

2使学生依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3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重点:

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能快速地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准备L:

应用题的课件小黑板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讨论法情景教育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由电脑出示情景,以情景教学引入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怒学生的热情)

仙居一小三年级有11个班,每班56人。四年级有9个班,每班62人。你能根据我们学校的信息来编应用题吗?

学生交流所编的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学生编的应用题进行教学

2、出示例题(即学生编的其中的一种)

例:

仙居一小三年级有11个班,每班56人。四年级有9个班,每班62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A读题找出已条件和总题。

B自制线段图理解题意。

C请学生上台画线段图。

D看图分析讨论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评价:出示课件中的线段图,对比学生所制的线段图你沉得他画得怎样?

E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三年级有多少人?

5611=616(人)

(2)四年级有多少人?

629=558(人)

(3)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616+558=1174(人)

答三四年级一共有1174人。

3你能改变问题把它变成另一道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直接在原题上改变问题既让学生对比上一题,又能同时展示两题的不同这处使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仙居一小三年级有11个班,每班56人。四年级有9个班,每班62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1)找条件和问题并画出线段图分析

(2)与上一题相比你发现了什么?讨论怎样解答这道应用题?

(3)学生合作解答应用题

(4)请小老师上台讲解思路。

三观察我们今天滨应用题,你能给今天的内容取个名字吗?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取的名字,并问学生你这么给他取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一同讲解此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四巩固练习1出示课件中的信息。

3个排球,每个62元排球和篮球一共多少钱?

5个篮球,每个40元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9个足球,每个53元排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2选择信息填空:

(1)学校买了3个铅球,每个18元------------铅球比西瓜多多少钱?

同桌相互说说,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各用什么方法?

汇报解答过程

板书:求两积之和(之差)的应用题

例5

(1)三年级有多少人?

5611=616(人)

(2)四年级有多少人?

629=558(人)

(3)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616+558=1174(人)

答三四年级一共有1174人。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6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一米范文●(,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教学进度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2021模板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xx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三、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2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掌握化简小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你能用含有小数的的一句话,说说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吗?

出示情景图,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或想提什么问题?

二、探究

1、教学例4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说,这两样东西的单价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那也就是说,可以用等号把0.3和0.30连接起来(板书:0.3=0.30),是这样吗?

启发:你能理解解释0.3和0.30为什么是相等的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分别从钱数的多少和每个小数所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来进行解释。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分别找出100毫米、10厘米、1分米,说说分别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100毫米=(填分数)米=(填小数)米

10厘米=()米=()米

1分米=()米=()米

提问:你能比较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各自说说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100=0.10=0.1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说明0.1=0.10=0.100吗?

3、总结与归纳

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看,你又能发现什么?同桌相互说一说。

概括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小数的性质)

4、教学例5

出示例5,提问:小强买了四种食品,这些食品的价钱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在书上填一填。并组织交流反馈。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5、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吗?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重点指导把10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6、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练习后,结合交流让学生再说一说每组的两个小数是否相等。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交流后提问:为什么0.6和0.60是相等的,而0.6和0.06是不相等的?你能用其他的方法再解释一下吗?

三、应用

1、练习六第1题

学生练习后,在小组内说说,再指名口答,并追问为什么。

2、练习六第2题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不能把0.018和0.180连起来?

3、练习六第3题

4、练习六第4题

重点讨论80是怎样改写成三位小数的?

5、练习六第5题

学生练习后,讲解:用元作单位表示人民币的数量时,因为元后面还有角和分,所以通常要用两位小数表示。

四、总结与反思

谈话:读一读课本第34-35页的内容,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9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113页例4,练习二十六8-12题与13*。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悉键盘和数据的录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计算器计算。

1234+3649=7208376=1845+365=

1452786=649+9818=70002047=

2.提问: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你是怎么操作的?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那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三、教学新课

1.让学生看例4上面的图和一段话,在计算器上找到小数点键,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教学例4用计算器计算18.7+3.96。

(1)清屏,键入18.7。(注意:有没有显示小数点)

(2)对照表中的按键过程录入。(注意显示器的显示内容)

(3)核对计算结果。

(4)说明:以后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3.补充例题:用珠算计算25.4+13.58+43.12

(1)让学生试着用计算器计算。

(2)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四、尝试练习

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六的第9题。

(1)让学生说说表的意思?

(2)用什么方法可计算出9月2日的结存金额?为什么?

(3)以下各栏的结存金额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4)本月合计栏该怎样填?让学生完成本题。

2.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地球表面除了陆地就是什么?

(2)怎样求海洋的面积?

(3)怎样求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5.1-1.49-1.49

=3.61-1.49

=2.12(亿平方千米)

3.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1)a-34.6+7.2与a-34.6+72中的a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是同一个数)这两个式子中哪些部分是相同的?哪个是不同的?

(2)使计算结果发生变化的是哪个数?

(3)错误的算法与正确的算法相比,是多算了还是少算了?

(4)多算了多少?

72-7.2=64.8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0、11、12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10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11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大多是直观的描述。本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认识两种特殊的角:平角和周角;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度数范围及大小、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图中隐藏的平角解决问题。

教学实录: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听:“一件东西手中握,东摇西摆风拂过,热天打来冷天缩”,打一个生活用品。这是什么呀?

生:扇子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也带来一把扇子,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扇子里的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角和周角。

师:下面我慢慢儿地打开这把扇子,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你要有什么发现可要赶紧说。

师慢慢打开扇子。

生发现角,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当师打开到平角时,有生认出平角。师:对,这就是一个平角。板书:平角。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角叫平角?

生: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就是一个平角。

师:如果把这个平角画下来,你会画吗?

请一学生到讲台上画一个平角。

师:同学们认为他这样画可以吗?

生思考。

师:我认为这是经过这点的一条直线,怎样让大家看出这是一个平角而不是一条直线呢?

生:还需要再画上平角的形成轨迹。

师补充。

师:这是一个平角,可是这样画平角还不够规范,下面看老师来规范得画一个平角。(指明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继续打开扇子。生发现周角,师板书:周角

师:关于周角你知道它的什么知识?它有什么特点?

生:周角的两条边靠在一起了。

师:用数学语言说周角的两条边重合了。

结合刚才画平角的过程,你认为怎样画周角最规范。大家说,老师画。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平角和周角,指一指它们的顶点和边。通过画,让学生明确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本质区别。

2、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师:生活中除了在扇子里见到平角和周角,在看表时也经常见到。看表中几点了?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生:六点,组成一个平角。

师:你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思考后举例。

师:看(课件中的)这个大风车,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叶片就组成一个平角;每个叶片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周角。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会发现许多这样的数学现象。

3、探究五种角的度数范围及关系。

(1)问题提出。

刚才我们打开扇子一周,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角的知识(板题:角)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遍扇子的打开过程,看屏幕,不仅仅要说出是哪一种角,还要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现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师:好,我这儿有两个问题,一能不能用度数来描述这些角?二这些角之间有哪些关系。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注意每个结论都要说出理由。

(2)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师随生回答,板书各种角的度数。

生: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平角等于180°。

师:你怎么知道平角等于180°?

生1:在量角器上有一个平角,就是180°

生2: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在一起,就是180°。

师让生操作验证:a让学生都来观察量角器上的平角;

b动手用两个三角尺拼一个平角。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在哪里。

生:周角等于360°,把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周角。

学生操作演示,指周角的两条边。

师:那这些角之间有哪些关系呢?

生1、两个直角等于一个平角。生边说边拿起两个三角尺拼成的平角说。

师:你的眼光真独到,发现了平角和直角之间的倍数关系,还有吗?

生2: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生拿起两个量角器拼成的周角说。

生3:我还要补充:一个周角等于四个直角。我是通过度数发现它们的关系的:180÷90=2,360÷180=2,360÷90=4

师肯定同学们的做法。

师:同学们有高有矮,那这些角呢?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生4:锐角

(4)师:这些角中你认为哪些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生认为周角、平角和直角比较特殊,它们都有确定的度数。

三、应用拓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五种角,下面我想让你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看这幅图仔细观察,除了∠1到∠4还有其他的特殊角吗?

生发现相邻的两个角组成一个平角。

师:那如果知道∠1=130°,你能算出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1=∠3;∠2=∠4、

师:我也看着∠1=∠3;∠2=∠4、,可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你能说出根据吗?

生:∠2=180°—130°=50°……

师:180°在题目有没有里直接告诉你?(没有。)看来,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用直接告诉我们的条件,还要善于发现题里的隐藏条件,隐藏条件也非常重要!

生计算出结果。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平角和周角;知道了各种角的度数。

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3: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发现和运用题目里隐藏着的条件。

师:我用一首诗来总结了一下:

一周二平四直角,关系密切不得了。

钝角介于平直间,锐角不大比直小。

喜欢《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范文十一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搜罗了多种“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的相关信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解决一些问题和困惑欢迎借鉴和分享!...
    2024-06-22 阅读全文
  • 四年级数学课件 这是小编费尽心思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课件方面的信息。每一堂课,老师都需要撰写完整的教学课件和教案,这是每个老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全面的教案,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2023-06-14 阅读全文
  • 小学四年级课件范文15篇 小编专心挑选了一篇卓越的“小学四年级课件”文章,希望您能全面理解文中的理论和运作模式。老师会根据教科书中的重点教学要素整理出教案学案,我们需要每一份教案学案都写得尽善尽美。教案作为师生间的关键链接非常重要。...
    2023-10-05 阅读全文
  •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十四篇) 本篇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优秀的“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作品。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希望这些经验能够让您在工作中更加高效!...
    2024-07-04 阅读全文
  •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十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仔细研读教材有助于教案的编写。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优秀的“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文章阅读,您可以阅读并参考本文!...
    2024-09-14 阅读全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搜罗了多种“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的相关信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解决一些问题和困惑欢迎借鉴和分享!...

2024-06-22 阅读全文

这是小编费尽心思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课件方面的信息。每一堂课,老师都需要撰写完整的教学课件和教案,这是每个老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全面的教案,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2023-06-14 阅读全文

小编专心挑选了一篇卓越的“小学四年级课件”文章,希望您能全面理解文中的理论和运作模式。老师会根据教科书中的重点教学要素整理出教案学案,我们需要每一份教案学案都写得尽善尽美。教案作为师生间的关键链接非常重要。...

2023-10-05 阅读全文

本篇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优秀的“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作品。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希望这些经验能够让您在工作中更加高效!...

2024-07-04 阅读全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仔细研读教材有助于教案的编写。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优秀的“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文章阅读,您可以阅读并参考本文!...

2024-09-1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