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4-07-10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二年级上册课件 上册课件

最新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六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最新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六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 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3.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河学会做角。

教学难点:

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几何角,三角板,小棒,硬纸条,图钉,毛线,扇子,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猜图引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很多图形,老师今天把它们藏在一个本书里,只露出其中的一部分,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最后出示圆形,并和其它图形进行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从而引出“角”。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角是一样有趣的图形,它的身上有很多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直观感知角

1、出示红领巾,它上面有角吗?有几个角?你能指出来吗?

2、感知三个板上的角,看一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3、认识角的组成。

顶点、(直直的)边、(直直的)边。

4、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图形,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5、找身边的角。

师:其实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小朋友们转动自己的身体,找一找在我们这个大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6、动手做角。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既然角在生活中到处可见,那你想不想当一个魔术师,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变出一些角来。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小棒,硬纸条,图钉,毛线,下面请大家分工合作,尽量把这些材料都用上,做一做,拉一拉,折一折,摆一摆,变出各种不同的角来,注意,做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放音乐)

师:现在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

师:小朋友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是非常了不起,其实,做角的方法师非常多的,课后,请小朋友找一些材料,用其他的方法再去做一做角,好吗?

7、比较角的大小。

师: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师张开合拢角的两边)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你能把你做的角变大吗?变小呢?

师:平时,你们再哪里看到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吗?

师:对!请看,老师这有一把扇子,在使用扇子的过程中,扇面上的角在变化,瞧,扇子的两边叉开的大了,扇面上的角就…

扇面的两条边叉开的小了,扇面上的角就…

师:说明角是有大小的,(板书:角师有大有小的)你能猜一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板书: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1)用眼睛来看比较角的大小。

师:既然角有大小,看这里有两个角,谁大谁小,(出示)

师:对,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出。

(2)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角,它们谁大谁小,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移到一起用重叠法来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就大,在里面的就小。(演示)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现在假设你是角,你想怎么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幼儿教师教育网特别为你搜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我所提供的答案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请不要忘记将它收藏起来。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我们需要精心编写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良好的教案和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实物投影、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六一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b、关注合作促进交流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么度过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决定今天这节课带大家去体育馆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学生兴趣盎然。)

[创设参观体育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学习,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

师:瞧!有这么多运动员在这儿参加比赛,现在想请大家给运动员试着编一个号。

课件显示:

学生同桌讨论,指名回答:12和21。

2.合作探究。

师:(课件在原基础上加一个3)如果是1、2、3三个数字呢?能编出几个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组长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汇报,将答题纸展示在投影仪上。

师:有的组摆出了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的?有什么好办法?

(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对各组的不同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胜组。

师生共同归纳:用数字排列组成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考虑个位上有哪些数可以与其搭配。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经历了简单的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由2个数过渡到3个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3.握一握。

师:刚才各组同学都合作得非常好,大家真了不起!(走到优胜组旁边,伸手和优胜组的4名同学握手)向你们表示祝贺!

师:握手是我们见面时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提到握手啊,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如果组内的4名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学生进行猜测。)

师:究竟是几次呢?请大家互相握握看吧!

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一起数数。

[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根本上体现了课堂的发展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乒乓球赛。

师:这里在干什么?

(课件播放录像片段:乒乓球比赛。)

师:三个运动员每两位只打一场,他们要决出冠军需要进行几场比赛?

如果老师也参加进去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2.搭配服装。

师:激烈的比赛结束了,马上就要进行颁奖典礼了,这里有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同学们,获奖选手可以怎样搭配衣服呢?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拿出学具卡片,独立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

师:你想让他们穿哪套呢?你是怎么想的?

3.付钱问题。

师:为了奖励获奖运动员,组委会决定给他们买一份特别的奖品。

(课件出示奖品盒以及标价:5元。)

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5张一元,可以有几种拿法?

学生摆学具,上台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表扬。

[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识,三个层次的情境安排,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中,凸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创设了给运动员编号、搭配衣服、买奖品等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始终在玩中感受数学,在玩中体会排列的知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完全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这节课教师注重把数学和生活相沟通,让学生在知识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课件出示8个桃子图。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瞧!猴子妈妈从山上采来8个又红又大的桃子,它要把桃子

分给它的2个孩子,你知道猴子妈妈是怎么分的吗?现在请你们扮演猴子妈妈,用手中的8个圆片代表桃子,动手分

一分,看一看这8个桃子你想怎么分?

2、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

[教学策略:这是学生初步体验的过程,应安排足够的时间,教师关注操作有困难的学生,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操作感知的过程。]

3、汇报与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呢?(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一说)

生1: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3个桃子,小猴子5个,因为猴子妈妈比较疼爱小猴子。

生2:大猴子分得2个大桃子,小猴子分得6个桃子。

生3: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7个桃子,小猴子1个桃子,大猴子常常帮助妈妈做事情。

生4:大猴子只要1个桃子,6个桃子给小猴子,大猴子懂得疼爱小弟弟。

生5: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和小猴子各4个桃子。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32784

8

56104同样多(一样多)

[教学策略:不要追求分法的全面性,关键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语言表达、及解决问

题的大致过程。]

师:如果你们是这2只可爱的小猴子,妈妈的这种分法,你们会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甲:我觉得生5的分法比较好。大猴子、小猴子都是妈妈的子女,猴妈妈分给子女的桃子

应该是一样多的。

生乙:我比较赞成生2的分法,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好东西给弟弟比较多,我比较少。

生丁:弟弟妹妹年龄比较小,妈妈多分几个桃子给他们,当哥哥的不应该计较。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认为,子女都是父母亲的心肝宝贝,给子女的爱是一样的深,

一样的多。但是小弟弟小妹妹年龄比较小,比较不懂事,父母亲会多一些关心与照顾是自然的,当哥哥姐姐的也应

该多关心他们呀。

[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找准教材的渗透点,对学生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白母爱是崇高伟大的,为了子女的幸福劳累一生。]

师:这些同学是积极发言的金话筒。

二、关注过程自主发展

1、通过分类,提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请拿出6根小棒,把它们分成2堆。同桌同学摆一摆、说一说可以怎么分。

2、学生合作操作。

3、小组汇报。

生1: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1根,一堆5根。

生2: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2根,一堆4根。

生3: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6根,一堆0根。

生4:我们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3根,另一堆3根。

4、教师整理板书。

1203

6

5463同样多(一样多)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说一说,哪种分法使每份分得的结果是同

样多?

生:分成2堆,每堆分3根。

师:那么你们能给这些分法分类吗?想一想好吗?

生1:我们分成2组:1和52和4。

生2:我们分成3组:1和54和23和3。

生3:我们分成4组:1和52和46和03和0。

生4:老师,我们分成两类:一类是不一样多的:1和52和46和0;另一类是同样多的:3

和3。

师:全班同学说一说,评一评,这几位同学谁分得比较好呢?

生甲:我认为生3分得比较好。因为6根小棒可以分成4种情况:1和5、2和4、6和0、3和0。

生乙:我造赞成生4的分法,6根小棒可以分成1和52和4

6和0,它们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6根小棒分成3和3,分得的结果是相同的。(掌声热烈呼起

师:大家说得真棒!棒棒星奖给你们。

[教学策略:分类没有具体标准,学生思维不受限制,分类必然多样,教师要积极肯定其隐

含的合理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那一种找出来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看

一看。

5、提示平均分。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或一样多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

〕平均分

一样多

6、出示小星星贴图。

判断练习,加深领会平均分。

1、☆☆☆☆☆☆☆☆☆2、☆☆☆☆☆☆☆☆

师:谁先来说一说,上面的题目是不是平均分?生1:第1题是平均分,有9个小☆,平均

分成3堆,每堆3个☆。

生2:第1题是平均分,第2题不是平均分,有8个小☆,分成2堆,一堆3个☆,一堆5个小☆

生3:我同意生2的说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请同桌的同学们讨论一下,边操作边想一想,改一改,怎样

才能使第2题变成平均分呢?

师:哪一组的同学先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老师,我们是用调动的方法,把这堆5个☆,调一个放在那一堆3个☆上,使两堆

的*都是4个。

生2:我们是用增加的方法,把这堆3个☆,再增加2个☆,这一堆变成了5个☆,两堆

的结果都是5个☆。

生3:我们是用减少的方法,把这堆5个☆,去掉2个,这一堆就剩下3个☆,两堆的☆

也都是3个。

师:同学们这三组合作之花改得怎么样呢?(掌声起伏不断)

师:这三组合作之花是学习上的小博士,奖给他们每人一颗棒棒星。

[教学策略:1、学生操作活动,应该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

充分感知,加深理解,形成知识结构。2、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不追求精确表述。]

师:哪一组的行为最美呢?

6、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做一个游戏,看谁平均分得快。(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

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

人。

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

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

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

在一起学习。

生5:老师,我也有不同的分法。我把12个同学分成一组,这一组12个同学,正好是排成一

队早操队。

生6: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

(教室里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

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体验以及与别人不同分法的交流,将深化对平均

分的感知,促进平均分表象的建立,甚至有相当多的同学已能完成单一表象向一般表象的过渡,对以后学习

每几个一份的分法将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

8、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摆学具操作,学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第一份的结果都是一

样多,叫做平均分。

三、运用方法,活化提高。

1、打开书第32页,看一看,做一做第2题。

师:每只小猫分到的鱼要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鱼呢?请同学们动一动笔,画一画,连

一连,你是怎么分的。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1:老师,我用连线的方法,每只小猫连到3条鱼。

生2:我用画圈圈的方法,把3条鱼圈起来,一共圈3个圈圈,表示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给他们鼓励一下。请再看第3题,先自己分一分,再在小组里轮流

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分的。

师: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根骨头呢。(略)

[教学策略:在完成练习后,教师对班上的小组进行奖励,并正面表扬刚才小组合作学习时

表现好的方面,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师:比一比,哪一组的行为最美?

2、数学游戏分豆子。

每组发一包豆子。

师:这个游戏是这样:组内的同学轮流一次豆子,抓在手中的豆子,若能平均分成2份,就

得2分;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得3分;若能平均分成4份,就得4分。比一比,哪一组得分最多。

游戏开始(声音响起)游戏结束。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哪一组共得几分?

生1:我们组共得8分。我抓到9颗豆子,平均分3堆,每堆3颗豆子,得3分;雅澌抓到11颗豆子

,什么也不行;佳境抓到14颗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7颗豆子,得2分;静妮抓到15颗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颗

,得3分。

生2:我们这一组得4分。阳春抓到8颗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2颗。我抓到13颗豆子,庄

燕和文思分别抓到7颗和17颗豆子。

生3:我们这一组共得11分。我和少默都抓到12颗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3颗豆子;丽霜

抓到6颗豆子,平均他成3堆,每堆2颗,得3分;东旭抓到11颗豆子,什么也不行。

生4:我们这一组得9分。泽国抓到15颗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颗;绵绵抓到12颗豆子

,平均分成4堆,每堆3颗;雅珊抓到10颗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5颗豆子;我抓到13颗,什么也不行。

师:哪一组得分超过11分的呢?请举手。

师:那么,生3这一组合作之花是这次分豆子游戏中最佳得分手,奖给他们团结合作

奖章。

[教学策略: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更积极参与、直观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

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与同伴合作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倾听同伴不同分法的能力。]

四、小结引伸,扩展应用。

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生1:我分过筷子,一双一双

的分,分给6个人。(全家6口人)

生2:我分过玩具,一次姑妈从香港回来,带来9件玩具,我们兄妹3个人,每人分3件。

生3:我分过钱,昨天妈妈拿出4元6角(2张2元、1张5角、1张1角),给我和姐姐,我到小

店换1张5角的,找回5张1角,我和姐姐每人2元3角。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给他们鼓励一下。

[教学策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练习:

完成书第33页试一试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1、体现合作性。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让学生探究平均

分的方法。在教学法中,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赞

赏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不同分法;注意

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

学习气氛。

2、体现亲历性。

亲自经历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

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通过摆一摆,圈一圈,找一找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体现个性。

人们常说: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数学的感受,

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本节课,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

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的迸射出来。

4、体现生活化。

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生活化地学习。课堂上我把教材进行创造处理,巧妙地把学生熟悉

的生活情境,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在数学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便于学生迁移,领悟到数学源于生

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四本语文读本(或别的书)、娃娃、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娃娃的照片;

教师:杨桃、从上面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学生照片、若干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生活物品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们认识老师手上的这个水果吗对,杨桃。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画杨桃的故事。

画杨桃的故事:一天,美术老师带来了杨桃让大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气也画了一张。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角星啊!

老师走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气,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角星)

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一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观察物体。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文读本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语文读本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书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看看它是谁啊?请出这位同学。请大家猜猜这几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请同学上来站在相应的位置。

先出示一张正面和一张背面。

当第三个同学上台找到位置后问下面的同学:他找的位置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出示第4张照片问:这一张也是侧面,和第三张的拍摄角度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2)小明他们也在给小动物拍照呢,我们去看看!书:67页,例1。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给小恐龙拍照,下面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在照片下写上小摄影师的名字。

这一张照片拍的是小恐龙的哪个面?是谁拍摄的?

(3)给小动物拍完照片,他们又被门外的小卡车给吸引住了。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卡车,这辆卡车在他们三个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与下面对应的图片连一连。书70页,完成第一题。

投影订正后收起书。

3.巩固练习

(1)根据照片把具体物体摆到正确的方向:

小动物太可爱了,老师也忍不住给小动物玩具拍了几张照片,每个小组白色信封里都有四张照片,它是汪老师分别从1,2,3,4号位拍摄的,请小组长按照照片背面的序号发给相应的组员。然后请大家根据手上的图片,摆出这个娃娃的正确位置,要保证这个娃娃摆好后,每位同学观察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汇报: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小动物的脸面对着几号位(小动物的正面对着几号位)?

(2)换角度观察:你想从其他的角度去观察一下娃娃吗?那我们来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小组长将这四张照片合起来洗一洗,正面朝上随意的发给每人一张,然后请大家根据组长发的照片找到正确的位置坐下来。三点要注意:1.娃娃不能移动;2.不能看照片背面的数字提示;3.找好了手放膝盖坐好。看看哪一组找的又快又好。

订正:每个同学是不是找对观察角度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检验,如果你坐的位置和照片背面的数字是一样的就说明你们找对了。翻过来看看吧。四个人全找对了的小组请举手。

(3)转娃娃换座位:小娃娃朝一个方向坐累了,请小组长帮帮忙,帮娃娃换个方向,让他们面向,现在小娃娃转方向了,同学们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在观察一下娃娃,你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请根据照片找到相应的座位。

说说你的座位怎么变化了?

还原座位,小组长收起照片和娃娃。

三、巩固拓展

(1)根据照片猜物体(体会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一些物体拍了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猜猜是什么物体(出示从一个角度拍摄的柠檬照片,有的学生猜橙子)看来有时候,我们从一个角度观察还不好确定,换个角度再来一张。

(杯子)(冰箱、洗衣机)(书包)(笔盒)(河马、大象)适时问:这个照片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同学们真聪明,说到大象,汪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摸大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1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其实把这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大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

三、说教学

设计思路“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1、9的乘法口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8的乘法口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终结。教材情境图呈现的是凯蒂向中国小朋友学剪纸的情境。图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自主编写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已有了28的口诀的理解和编制经验,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许多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具备了自己总结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

2、学目标、重点和难点。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9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编口诀,记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总结、概括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9的乘法口诀及其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是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二、教法、学法本节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让学生在观察,总结、概括、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形成对9的乘法口诀的完整的认知结构。三、教学过程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上课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教材的情境图,并简单介绍情境图中同学们的各项手工制作活动,接着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一共可以剪出几个灯笼?”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承接前面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手工制作入手,情境的引入自然、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

4、环节。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首先,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同,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口诀计算出结果,有的学生可能不会算。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这两种情况,我借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推算一共可以剪出几个灯笼。”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口诀、编写口诀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先这样引导:“1串灯笼有9个,1个9是9。2串灯笼有几个?2个9是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引导学生借助依次顺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再顺势追问:“3个9是几?4个9是几?5个9?6个9呢?想不想自己算一算?拿出表格算一算,填一填。”最后进行班内交流,并小结:“9个9是81,所以一共可以剪出8

5、1个灯笼。”让学生利用连续加9推算得数的方法得到一共有81个灯笼的答案,不仅是验证结果的正确,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习口诀奠定基础。2.借助表格,学习口诀。我引领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1)编写口诀。在学生利用表格推算出“一共可以剪出81个灯笼。”后,引导学生:“我们就用表格推算出的得数来编写9的乘法口诀”。然后先引领学生一起编写两句口诀:“1个9是9,谁能列出算式?编出口诀?”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编写9的乘法口诀。(2)学习口诀。在学生独立编写口诀后,我引导学生交流:“1个9是9,19=9,一九得九。2个9是18,29=18,二九十八。你也能像老师这样

6、把你编写的口诀介绍给大家吗?”让一名学生按几个9是多少读表,边读边体会“几个9是多少”,学习9的乘法口诀。(3)理解口诀的意义。编写好口诀后,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口诀,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将口诀意义的理解融入编写过程,放手让学生独立编写口诀,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口诀意义的理解,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3.寻找规律,记忆口诀。我引领学生经历了四个活动。(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理解口诀意义后,我通过问题:“先来竖着观察,读一读,边读边观察,9的口诀藏着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课件出示口诀,将利于学生观察

7、的字圈划出来。(2)全班交流,学习规律。对于规律1:相邻两句口诀相差9的学习,学生容易发现,但是表述不清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规律,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进行点拨,并适时进行追问并小结:“二九表示几个9相加?三九表示几个9相加?三九比二九多了一个9,那么得数就比上一句多了一个9”。最后教师总结:“从上往下看,一句比一句多了1个9,那么得数就比上一句的得数多了1个9,反过来呢?从下往上看,一句比一句少了1个9,那么得数就比下一个得数少了1个9。”对于规律2:“比整十少几”的规律的学习。鉴于这一规律不易发现,我首先引导学生横着观察每一句口诀中藏着什么规律,然后借助课件出示图片。边演示边提问:“一

8、排有10个方格,有几个灯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发现一排是10个方格,空了1个。从图中就可以看出1个9比10少1是9,所以一九得九。然后课件继续演示,引导学生思考“2排有20个方格,2个9比20少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2个9比20少2是18。“3个9比几十少几?六九用几十减几等于几?如果想知道七九是多少?用几十减几等于几?”通过图片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接着让学生根据规律抽象出算式,并能脱离图片抽象出规律。对于规律3:用手势记忆口诀的学习,我首先演示,边演示边说口诀,然后提问:“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手指记忆法怎样记?”学生在老师演示时也会跟着做,慢慢就

9、会发现规律,几九就把第几个手指弯下,弯下手指的左边表示十位,右边表示个位。最终理解掌握手势记忆口诀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规律,进而运用规律记忆口诀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针对每种规律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加深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4.试一试:背口诀在学习规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规律记忆口诀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找规律、用规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口诀,为熟练运用口诀,提高运算能力奠定基础。5.应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在记忆了9的乘法口诀后,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墙上一共挂了多少条鱼?”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

10、,同时以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求几个几”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理解、运用口诀。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我们学过加减法竖式的书写,乘法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在学生尝试乘法竖式的写法后进行班内交流,然后由教师介绍乘法竖式及各部分的名称。5.回顾反思,梳理建构本环节中,我借助板书,引领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行了回顾,然后进入自主练习,巩固拓展环节。(三)自主练习,巩固拓展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针对性、应用性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1.连一连。我先让学生

11、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道算式用的是哪句口诀计算的。这道题是基础练习,检查了学生对所学9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2.帮妈妈解决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及时追问: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进行巩固运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在用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9的乘法口诀,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四)课堂回顾,总结提升我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学习收获,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四、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条理清楚,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7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数的延伸和扩展。因为1000和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亲自操作数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

2、在巩固“个”“十”“百”等计数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计数单位“千”,感受大数的意义。

3、准确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过程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渐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与态度:

1、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在本课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实践探究法、问题情境法。本课要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设计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一根一根的数,十根十根的数,明确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为学习一千做好了铺垫。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因猜测、产生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质疑、探索。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交流、质疑、互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

在现有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也有所熟悉。

在学习动力方面: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

关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本环节通过数数练习,明确一百以内数的顺序,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巩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一百。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准备100~120根不等的小棒,先让学生估一估,在合作数一数本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数完之后,引导学生看一看如何摆一摆、捆一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从而引发学生对数位的探究。

3、实践操作,质疑突破:

本环节让学生实践操作,明确十个十是一百,学生在动手数数,通过摆放数位盒,一次又一次经历满十进一的数数过程,初步理解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而且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建立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在数数的过程中,自然安排写数,读数以及数的组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贴近生活,应用新知:

本环节通过灯片展示校园生活中的数据,如“本班捐款352元,全校共有825名男生等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尝求知过程的愉悦同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8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

师:观察这些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例1情境图中的素材,简单地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统一了长度单位,用一定的长度单位度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们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出示课件)

师:有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主观察为主,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予以全面、准确的概括,是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例1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

【教学提示】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应注意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最新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选的文章“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将为您展示更多的知识和见解,敬请关注本文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制作好的教案是实现优质教学的有力保障。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场景图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

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

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励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

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

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

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

师: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三、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3】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楔形的功能及作用; 3.利用多媒体课件了解拓展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1.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2.能够就斜面坡度与用力大小的关系做出假设并探究可能的答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3.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斜面的作用,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测力计、重量0.5N的木块、塑料板、钢条支架。教学过程: 步骤1:情境导入:

1.同学们来看看这图,这两个人搬东西与平时我们把东西从低处搬到高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这里多一块木板)(出示图)

2.同学们想想看这木板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有省力的作用)(轻松)(方便)(板书:省力?)设计意图: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块木板的作用。其实这块斜放着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像这块斜着放的木板我们在科学上叫它——斜面。板书:一种简单机械 斜面 4.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证明这块木板做成的斜面是不是可以省力的呢?(用实验证明)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搭建斜坡”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体验。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因此,这里我只用图片的形式再现一种情境,让学生清晰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引起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兴趣。步骤2:设计方案

1.好的,实验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介绍测力计的用途)

2.大家学会了使用这些实验材料,但还不能马上进实验,实验我们要设计好实验方案。(出示实验方案表格)

3.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讨论这个方案怎样填,组长做好记录。给同学们的时间只有三分 钟,请大家积极发言,共同商定。4.学生设计并填写实验方案。

5.请填写好的组长代表你们组的同学出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案。6.老师相机评议。

7.现在老师来做一次,请同学们举手指出老师做错了什么。(不能停在斜面上读数据;不能拉得断断续续。)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方案可以学生清晰对这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同时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设计方案,是让学生有一个科学的严谨的态度。而老师做错误演示目的就是让学生避免在实验中出现这几种情况,使以下的实验得到的数据更具真实。步骤3:实验与分析

1.好了,方案填好了,请同学们利用方案与实验数据记录表来进行实验。(出示实验数据记录表)

2.学生进行实验,老师随机进行指导实验。

3.通过实验你们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呢?(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4.现在请各组长将你们实验得到的数据汇报一下。(老师汇总各组数据到表格中)5.大家观察一下这些数据有什么特征呢?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吧。

6.各组的垂直提升物体的读数都一样,为什么在斜面上得到的数据会不一样的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读数呢?(斜面的坡度影响了数据。)

7.不错,大家看看各组的斜面,它们的倾斜度不一样呀。由此,你能从中找到什么规律吗?(坡度越高,拉力就越大;坡度越小,拉力就越小。)

8.是的,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到。但在生活中,你们可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吗?请你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9.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要达到这个高度,怎样更省力?(把坡度变小)怎样把坡度变小呢?谁能上来摆一摆呀?

10.很好,那么谁能一用句话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呢?(高度不变,要使坡度减小,可以拉长斜面距离。)

11.小结:同学们总结太好了,确实斜面有以上我们总结的几个规律,以后我在应用斜面的时候请记住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实验获取了数据,在展示这些数据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数据的特点。利用这个方法,帮助学生对数据的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学会分析数据,学会从数据中总结,从数据看事物的本质。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步骤4:拓展与应用

1.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挑战一下难度,有没有信心战胜它?

2.课件出示:(争当工程师),下面老师请大家来做工程设计师,在这样一座陡峭的山上建筑一条公路到山顶。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怎样设计?试着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可以每个同学发一张印有山的图纸,让学生来绘画出来,用实物投影投现出来,请学生现场答辩。)3.学生思考交流。

4.出示盘山公路图:你们真是太聪明太伟大了,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盘山公路。原来盘山公路是根据斜面省力的道理修建的!

5.实践操作活动:请大家取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6.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7.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盘山公路(s形)和螺钉上的螺纹都是变形的斜面。板书:螺旋、s形

8.讲解:螺丝钉上的螺纹,就象盘旋而上的公路。将螺丝钉的螺纹展开,螺纹与钉长构成一个斜面。我们将螺丝钉沿螺纹往木头里拧时,实际是沿着斜面往里拧的,所以比较省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学会知识之后,来一个小小的应用,从学生的应用迁移到,另一个实践活动,让三角形纸卷铅笔来进行对变形的斜面的启示。再利用螺丝钉与卷纸的对比进行解说。步骤5:作业设计

1.调查生活中斜面的运用,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2.同样长的螺钉,其螺纹圈数越多越省力,还是越少越省力?

设计意图:最后的作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课后的思考,同时也告诉学生科学知识是先有疑问,然后解决疑问,再产生疑问,这是科学的发现过程。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5】

第五课《做框架》

【整体设计】

《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

1、初步认识框架。通过三角形板与三角形框架的比较及四边形框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框架。

2、制作简单框架。通过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及加固四边形框架,认识到三角形框架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3、制作正方体框架。先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个简单框架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框架。正方体框架就是由许多个四边形框架组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

4、加固正方体框架。学生动手加固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5、进一步认识框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及建筑物的认识,知道这些物品或建筑物都是框架结构的。同时认识到框架结构的其他特点。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本课是做框架,制作简单框架,加固四边形框架,制作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业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概念建构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简单框架到复杂框架的认知过程,经历从框架模型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过程,概念逐步的建构形成。

4、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三角形木板,这是什么?出示三角形框架,这又叫什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们把这种空心的、一根根材料搭成的东西叫框架。板书:框架

2、这个是三角形框架,那这个呢?(出示四边形框架。)

二、做简单框架。

1、这样的框架你们会做吗?用小棒与橡皮筋做材料,怎么做?四个人做两个框架,怎样做得又好又快?(完善课题:做框架)

指导要点:①橡皮筋与两根小棒的捆绑方法。②小组合作。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说说制作中有什么感受与发现?板书:三角形 稳定

四边形 不稳定

4、要让四边形框架也稳定一点,怎么办?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

6、为什么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定呢?

7、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1)三角形顶端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如果没有底边这根杆子,两条斜杆有什么变化?(向外扩),而底边杆子则可以将向外扩的两条斜杆紧紧拉住。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压力时,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拉力,起到拉的作用。

(2)当三角形的两条斜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又会怎么样呢?谁能结合老师的演示来进行解释呢?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推力,起到推的作用。

(3)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保持它的稳定性。

8、四边形中加的斜杆具有这样的力量吗?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9、小结: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框架。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一)做正方体框架

1、如果把许多个这样三角形或四边形框架组合起来,可以做成什么?出示正方体框架,这是什么?它是由一些什么框架组成的?

2、你准备怎样制作正方体框架?

指导要点:把做好的两个框架利用起来,先把三角形框架拆去一个角,加上一根杆子,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再把加固的斜杆去掉,也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然后用四根小棒把两个四边形框架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3、小组分工合作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学生制作的过程。

(二)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1)你觉得这个框架坚固吗?边说边放书测试,追问这样的框架坚固吗?(2)你有办法让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4)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让正方体框架承受12本书的重量。

(5)比赛要有规则,我们来制订一下比赛规则。(预设:承重相同,材料越少越好。材料相同,承重越多越好。)

2、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斜杆加在什么位置?加几根?(2)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来。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请一个同学凭设计图纸来老师处领取加固用的斜杆。(2)学生分组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教学反思】

1.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

2. 难点方面,还要细化,我感觉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而框架受力的分析涉及到结构力学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框架受力的分析是难点;

3. 我感觉在“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建议要作调整,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我个人觉得这里是一节课亮点出现的最好时机,可以好好思考思考,预设一个非常棒的构思;

4. 知道了三角形稳定性好的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出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改造四边形框架,从而认识斜杆,并了解斜杠的作用,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解释加入斜杆的原因,课件在其后出示,包括上面的“三角形框架受力”课件也是如此;

5. 设计的“立方体框架加固比赛”(书上是正方体框架)是非常好的,但我建议是小组比赛,锻炼合作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考验,不是每个小组都能非常好的合作的)同时时间也会节约很多;

6. 在“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中,书本上的两个问题很值得学生思考——“加固这个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杠?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了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杠?”,如果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是否如此,可以自己动手试试,我感觉可能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

7. 最后就是材料了,有结构的材料对学生的探究当然很重要,因此,小棒要尽可能做到大小、粗细和长短一致,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探究材料,以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6】

一、教学内容

“拱形的力量”是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是一节实验、观察课。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拱形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桥梁、房顶、温室大棚……都运用到了拱形结构。但这些建筑物为什么建成拱形,其中的原理多数学生可能是没想过,对此是模糊的,而模糊的知识对学生又是特别好奇的、感兴趣的,探究起来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本课有两个活动:首先是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用纸拱做实验研究拱形承重的特点,材料好找,简单易行。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想办法控制拱形变形的问题,使纸拱不断承载更大的重压,从中认识拱形承重的特点。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设计了搭瓜皮拱的活动。当学生小心翼翼地把很滑的、小块的瓜皮搭成一个拱,看到这个拱并未垮掉而且还能承受重压,他们对拱形承重的特点会有更深的感受,会惊叹拱形的“力量”之大。两个活动相比,前者是更理性的研究,后者是更感性的制作,相辅相成。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教材编写的体系,本着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人人都能亲历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而展开教学的。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带着思考的问题,欣赏拱形建筑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卷入到探究学习的内容中来。

接着以“怎样使纸拱承受多个螺帽”这个问题为主线,串起没有抵住拱足--

用同样多本的书抵住拱足的实验,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

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环节:呈现问题——提出设想——动手操作——分析讨论——记录结果。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猜想、实验,讨论交流,记录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

四、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赵州桥、天安门、埃菲尔铁塔等更多拱形建筑为什么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2、亲历想办法让拱形逐步增大受力的实验,根据观察到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分析拱形的受力状况,弄清楚拱形承受重压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4、了解赵州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能搜集一些有名的拱形建筑物。

五、教学重点

亲历让拱形受力的实验,根据实验的现象推想受力的情况,初步感知拱形承受重压的秘密。

六、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规范弄清楚拱形能够承受很大压力的秘密。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小组准备:做拱形的卡纸,铁螺帽若干、搭瓜皮拱的冬瓜、小刀、纸巾。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以课件的形式呈现。

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建筑图片,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图片中的建筑物都设计成了什么形状?思考: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形状?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预设:增加抗弯曲能力、节省材料、美观、

建筑本身的需要、增强抗压能力……)

2、引入新课。把物体做成拱形,我们觉得它很美观,也可能是建筑本身的需要,但是它是否像同学们想的那样能增加承重能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拱形的力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优美的音乐,精彩的图片,调动了学生听视觉感官,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引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实验一没有抵住拱足的实验

1、指导演示没有抵住拱脚的实验,初步感知拱形受压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压力。

(1)出示一张纸,演示平展的纸搭在两本字典中间连一个螺帽的重量都承受不了就掉下去。如果把它做成拱形呢?

(2)演示纸拱的做法,并介绍纸拱的拱身及拱足。

(3)纸拱能承受压力吗?能承受几个螺帽?螺帽放上去纸拱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猜一猜。)你们猜的对吗?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设计意图: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

2、出示课件,明确小组的活动要求:

⑴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人人参与,有序实验。

⑵把螺帽放在拱身的正中(红色线内的中央,每张卡纸中央有两厘米宽的竖格。)。,

⑶一边实验,一边认真观察拱身和拱足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明确要求。

【设计意图:提前规范活动的要求,使探究更有序、有效。】

3、分组实验,验证猜测。比一比那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实验的结果,感知拱形向外和向下传递承受的压力。

实验二

用同样多的书抵住拱足的实验

过渡:怎样使纸拱更多承受螺帽呢?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自由说一说。

1、按以上小组的要求,做用同样多的书抵住拱足的实验。

2、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纸拱有什么变化,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三)研讨:通过以上实验讨论交流拱形为什么能承受重压呢?

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记录。

②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

拱形的力量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法

承受螺帽

数纸拱的变化(重点观察拱身和拱足的变化)

实验一

没有书抵住拱足

实验二

用同样多的书抵住两边的拱足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试着解释纸拱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

③阅读教材32页“拱形承重的秘密”。(默读,再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真正发挥了书本这一课程资源的作用。利用书本突破了难点,又解放了教师—―对拱形承重的秘密不用去讲解。】

④课件出示:拱桥承重的示意图,让学生再形象直观地感受拱形承重的原因,并板书。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拱桥承重的示意图,通过视觉,直观形象的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四)搭瓜皮拱

1、自由阅读教材,结合文字和图片,了解搭瓜皮拱的做法。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本资源的作用。】

2、课件出示:搭瓜皮拱注意的事项及要求,让学生读一读。

⑴把半圆形的冬瓜切成5块,切口的方向指向想像中的圆心。

⑵记住每块冬瓜的位置,不要错位。

⑶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切勿伤人。

〔4〕在冬瓜拱上放螺帽,试着解释瓜皮拱为什么不垮?

【设计意图:在活动前提出搭瓜皮拱注意的事项及要求,使学生的活动有方向、有目标、活而不乱,从而使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大增强,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分组实验,比一比哪个组搭的又快又好。

4、交流实验结果,解释冬瓜拱不倒的原因。。

设计意图:

饶有兴趣的“搭冬瓜拱”的活动,使学生从理性的研究,回到了感性的制作中,又一次经历了拱形承重的实验,进一步加深了对拱形承重秘密的理解。

(五)了解赵州桥。

1、出示课件,学生通过看听,了解赵州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课下收集赵州桥详细资料,更进一步的去了解。

【设计意图:赵州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精湛技艺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了解赵州桥,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

(六)谈本节课的收获,指名说一说。引导小结,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正是因为拱形能承受很大是压力,所以开课前你们所看的那些图片中的.建筑物如:天安门、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等才设计成了拱形。

【设计意图:回答开课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更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七)课外延伸,做捏鸡蛋的游戏、

1、教师出示鸡蛋,做捏鸡蛋的游戏,学生猜测,如果我用力去捏会怎样呢?

2、请同学们请出班里的大力士来验证他们的看法。学生捏鸡蛋,

3、鸡蛋为什么捏不烂呢?学生自由说一说。课下先试着解决,其中更具体的秘密引向下节课“找拱形”中揭晓。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新的任务出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任务”,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为下节课做好铺垫。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

十、作业设计:

1、课下收集赵州桥详细资料,更进一步的去了解。

2、到生活中找拱形。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课下捏鸡蛋,尝试着弄清楚鸡蛋为什么捏不烂的原因?

教学反思:

1、提前试验,做好预设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进行了反复地实验,充分地预设。(1)用垫圈不太好,垫圈比较轻,不但所须的数量多,而且放上3-5个,观察纸拱变化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因此,改用螺帽,螺帽的重量大大的增加了,每小组最多用30个,而且放一个,纸拱就有明显的变化。(2)纸拱所用的卡纸不能过硬,也不能过软,必须是柔韧性特别好的,这样才能支撑做完两次次实验,而且纸拱不易变形;并在纸拱的中央竖着画一道2厘米宽的竖格,做为放螺帽的位置,如果任意放,纸拱往往就会向一边坍塌,给学生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带来了误区。(3)西瓜皮水分大,容易滑落,实验的成功率不太高,换为冬瓜皮效果更明显。

2、积极应对教学中的生成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过:“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一节好课,精彩的课,除了教学环节流畅,目标落实到位等外,更主要的是课堂上有更多生成出来的,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你避而远之,就留下遗憾,课堂就不会完美,称不上精彩;你随机应变,积极应对,解决意外,你的课堂就会得到供认的精彩。在这节课中,对学生生成出来的问题,我积极地去解决。比如:在做没有抵住拱足的实验时,同是一张一样的纸做出来的拱,有的组能承受两个一样大小的螺帽,有的组是三个,更有一个组居然承受了六个,面对学生的不一,我马上抽取了三个组的纸拱让学生对比,学生直观的就观察到了,纸拱承受螺帽数不一样的原因在于所做纸拱的跨度不一样。随机引导学生认识拱形承重和拱形的跨度还有关。还比如:在做用同样多本书抵住拱足的实验时,交流时,各组的螺帽数也是不一,我随机把各组承受螺帽数和书的本书列举数来,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很轻松的弄清出了其中的原因:抵住拱足各组用的书本不一,纸拱的跨度不一。学生还了解到了拱足抵住的越结实,拱形承受重压的能力就越强一些。

3、有效利用课本,突破重难点

弄清拱形承重的秘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先让学生经历拱形受力的实验,观察实验中拱形承重时的变形状况,初步试着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在亲历实验的基础上,各小组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充分的展开讨论交流,试着解释猜测拱形承重的秘密;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对不对呢?教师没有做任何解释,而是把结论推向了书本—阅读教材32页“拱形承重的秘密”。教材用的恰到好处,及学生所须,下了一场“及时雨”,有效的发挥课本资源的作用,随机又把课本上拱桥承重的示意图制作成的课件,进行了播放,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最后做搭冬瓜拱的实验把学生从理性认识,又拉回到感性制作中,又饶有兴趣的经历了一次拱形承重的实验。困难迎刃而解。

4、注重人人参与,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紧紧围绕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本着人人参与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记录、分析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等,让学生经历一次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历程,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来猜、来想、来实验,来记录、来分析、来小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在做中学、做中知、做中体验。我只是在学生活动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要求。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5、课堂做到了首尾呼应

在学生谈完收获后,根据板书引导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并相应的对导课时提出的问题:“这些图片中的建筑物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呢?”使得本节课首尾做到了呼应,有问就有答,课堂一气呵成,更完整,完美。

6、发挥评价的有效作用

有效的课堂评价就像一盒润滑剂,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融合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这节课或是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们的评价(综合评价,见附表),尤其对实验活动,及时评价各小组的表现,采用记分制,教师板书记分,班长课下在所对应小组名下记分,归入学期末的综合评定,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小组的活动就会开展的有序、有效、有时,而且,组员们都会为荣誉积极地参与到科学课的学习中来。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7】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题

(2011-01-21 20:56:17)转载 标签:

杂谈

湾甸子中心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1、纸的抗弯曲能力与纸的厚度有关。

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同一个物体不同形状时抗弯曲能力不同。

如把薄纸板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3、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外推力,拱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4、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结构最稳固,不易变形。

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多用三角形结构。

六年科学第二单元练习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判断题。

1、框架铁塔的结构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所以它不容易倒。()

2、拱形的龟壳,可以让乌龟更加耐压。()

3、六边形支架用料多,所以稳固。()

4、体育馆用拱形做屋顶是为了美观。()

5、脚手架上的斜梁是为了使脚手架稳固而添置的。()

6、拱桥的优点是承受力大且使用材料少。()

7、现代的斜拉桥由于是用钢材建造的,所以它牢固。()

8、造房子的时候把横梁平着放,这是因为平着放更加坚固。

()

9、球形从各个方向上看都是拱形,所以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

10、增加纸条的宽度和厚度都可以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

11、做纸包装箱时之所以用瓦楞纸板是因为瓦楞纸板的抗弯曲能力比一般的纸板要强。

()

12、桌椅都有四条腿,所以四边形比三角形更稳固。()

13、葱管状的叶子,使它又结实又轻巧。

()

14、塑料饮料瓶的底部非常的厚,所以非常结实。()

15、建桥面使用材料越多,承受力越大。

()

16、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受压力大的优点,又没有了拱受压时向外的推力。()

17、人的骨盆可以很好的承载人体的重量。

()

18、改变纸的形状不可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19、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的构造就是采用了框架结构。

()

20、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

()

二、选择题。

1、下面四种形状中不能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的是()。

A、B、C、D、2、拱形的赵州桥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是因为()。

A、拱形受到压力时,能将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B、拱形与其他形状相比,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C、建造拱形时选择了特殊的材料

3、下列哪个框架不易变形()。

A、B、C、4、增加材料的(),可以使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明显增强。

A、宽度 B、厚度 C、长度

5、把同样厚度的材料制成一个箱体,采用()形状最坚固。

A、正方体

B、长方体 C、球体

6、安全帽承受压力强的特点是利用()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的原理。

A、长方形

B、圆顶形 C、制作材料

7、工程师在建造一个复杂的框架前,需要首先做好()工作。

A、设计框架造型

B、选择建造材料

C、美化加工框架 D、对设计模型进行测试验证

8、经研究发现,改变了纸的形状后,纸的抗弯曲能力()。A、增强 B、没有改变

C、减弱

9、()使物体不容易倒。

A、上轻下重 B、地面平整宽大 C、上重下轻

10、鸡蛋握在手中不易损坏是因为()。

A、鸡蛋壳很厚

B、鸡蛋壳是圆顶形的C、鸡蛋壳内部是空心的

11、为了使正方体框架能够承载更多的重量,我们至少需要加()根斜杆。

A、2 B、4 C、6 D、8

12、房屋的柱子和横梁在受压时()容易弯曲和断裂。A、柱子 B、横梁 C、柱子和横梁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8】

课题:8.生活中的能量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那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饮食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是怎样利用各种能量的。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难点:

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支持: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多媒体板书设计:

8.生活中的能量

热能声能光能电能磁能化学能机械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叙: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二、认识各种能量

1、认识机械能

①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风能、声能、磁能、电能、化学能、光能、

⑤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例并填写下表

能量类型利用能量的实例光能声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水能风能

⑥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三、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四、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

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五、拓展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篇12】

我说课的课题是《抵抗弯曲》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节课的内容。

根据这一章的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结合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梁”和“柱”,同时了解梁比柱更容易弯曲。

2、经历和体验两个实验,探究增加宽度和厚度都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继续加强学会识别和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的对比试验法。

4、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我确立了本课时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增加宽度和厚度都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难点:识别变量和不变量,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铁垫圈;尺子

二、说教法

根据《抵抗弯曲》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对比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三、说学法

分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科学兴趣、素养。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探究增加宽度和厚度都均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个环节

1、谈话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谈对面工地想引出房子,从黄河跨过,想引出桥梁,然后观察房子和桥梁的相似之处,从而引到要研究的主题,房子和桥梁都由竖放的材料和横放的材料支撑。

2、实验前探究。

认识柱子和横梁、讨论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通过引导,基本和上说出了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3、直观演示法,用对比实验探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的关系

预测、实测、记录、分析、结论

4、放手学生自己动手分组实验,培养他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5、把科学知识运用于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的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这样设计,看起来有点乱,但还是能看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也可了解下节课要探究的东西,相对直观点。

六、说反思。

1、时间是不是安排的不够合理,没突出重点和难点。

2、处理变量的问题上有的啰嗦、有的没处理,比如出现不同组不同的数据,应该讲给学生这儿由于操作难免有误差。

3、演示实验叫学生上台合作完成效果可能会更好。

4、最后归纳本节内容,可一借学生的口说出来才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简单认识,不妥之处敬请老师们多多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十二篇)


编辑强烈推荐“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您能从中获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新教学的老师们需要多花时间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如果您喜欢本网页不妨收藏它!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a,b,c,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 6, 8, 10; 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 +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 ⑵15,36,39; ⑶12,35,36; 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 AC=40, AB=9, 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 ______是最大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知识目标:

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增强对变量的理解

情感目标:

渗透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思想

重点:

变量与常量

难点:

对变量的判断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绳圈

教学说明:

本节渗透找变量之间的简单关系,试列简单关系式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信息2: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行驶里程为skm,行驶的时间为th,先填写下面的表格,在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m 1 2 3 4 5

s/km

新课:

问题:(1)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票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受出票x张,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中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重物质量 m(单位: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弹簧长度l(单位:cm)?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的半径r?

(4)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指出上述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范例:写出下列各问题中所满足的关系式,并指出各个关系式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1)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s(m2)与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

(2)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购买的铅笔的数量n(支)的关系;

(3)运动员在4000m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t(s)与跑步的速度v(m/s)的关系;

(4)银行规定:五年期存款的年利率为2.79%,则某人存入x元本金与所得的本息和y(元)之间的关系。

活动:

1.分别指出下列各式中的常量与变量.

(1)圆的面积公式s=πr2;

(2)正方形的l=4a;

(3)大米的单价为2.50元/千克,则购买的大米的数量x(kg)与金额与金额y的关系为y=2.5x.

2.写出下列问题的关系式,并指出不、常量和变量.

(1)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

(2)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个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

思考:

怎样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小结:

变量与常量

作业:

阅读教材5页,11.1.2函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①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③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即位等边对等角

④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以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⑤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想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⑥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⑦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⑧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⑩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2、直角三角形

①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④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⑤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⑥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⑦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①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角平分线

①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能够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方程和解不等式两种过程的比较,体会类比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坚持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解两个不等式;之后让大家谈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最后是关于通过列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不等关系的例题2、3,其中例3涉及到了不等式的正解数解问题。关于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学生在去分母这一部可能容易出错,可以采用通过学生深度解决、师生总结交流方法、巩固应用等方式处理。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问题,学生确实会有一定困难,主要是思考不够认真,缺少方法等原因,教师要注重借助数轴的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

1、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3、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

教学难点:

1、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去分母这一部的准确性。

2、不等式的整数解的确定

教学流程:

一、直接引入

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异同点

1、出示问题,让学生板演

找两名同学,分别解下面两个问题:

(1)解方程:﹦

(2)解不等式:

2、小组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的异同点。

3、师生交流。

相同点: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相同,依次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不同点: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化系数为1时,要注意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4、运用新知。

将下列不等式中的分母化去: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三角形作为几何学中的基础形状之一,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三角形时,我们除了掌握其定义和性质外,还需要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篇文章将围绕八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展开,具体介绍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


b. 掌握使用平面几何知识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c. 理解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计算过程;


c.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进行证明和解释。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c.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a.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


b. 掌握判断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


c. 掌握计算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a. 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进行复杂计算;


b. 推理和证明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a.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b. 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判断方法;


c.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d. 特殊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2. 教学方法:


a.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b. 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


c. 组织小组讨论、展示和评价的方法。


第四部分:教学步骤与设计


1. 引入活动:


a.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几个三角形,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三角形在折叠后能保持形状,而有些则不能。


2. 知识讲解:


a. 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入稳定性的概念;


b. 教师结合示例分析,讲解判断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


c. 教师讲解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d. 教师介绍特殊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3. 小组探究:


a.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给予几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模型;


b. 学生在小组内探究如何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


c. 学生小组将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设计练习:


a. 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等;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将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与小组成员讨论。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反馈


1. 检测学习成果:


a. 教师设置综合性评价性任务,要求学生整理一份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计算的思维导图;


b.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价。


2. 反馈和讨论:


a. 教师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及时反馈;


b. 教师安排学生就教学过程及效果提供反馈和建议;


c.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六部分:教学总结和延伸


1. 教学


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b. 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进步;


c.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2. 教学延伸:


a. 教师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b.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计算方法,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通过探究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问题牵引】计算:

(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以下结果:

(1)(x+2)(x—2)=x2—4;

(2)(1+3a)(1—3a)=1—9a2;

(3)(x+5y)(x—5y)=x2—25y2;

(4)(y+3z)(y—3z)=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寻找规律。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上述算式中找到了这一组整式乘法的结果的规律,这些是一类特殊的多项式相乘,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刚才同学们所归纳出来的特殊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以用(a+b)(a—b)表示左边,那么右边就可以表示成a2—b2了,即(a+b)(a—b)=a2—b2。

用语言描述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教师活动】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出课题──平方差,并说明这是一个平方差公式和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知识与能力:

1.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并学会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运用.

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

问题1: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动手:能否在平面内用这四根笔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B=CD. 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完成探究活动1,共同得到:

(1)只有将两两相等的木条分别作为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

(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到: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拼四边形时,能否将相等两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对边;

(2)转动四边形,改变它的形状的过程中,能否观察得到在此过程中它始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3)学生能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得出正确的证明思路.

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3=∠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2 如图所示,AC=BD=16,AB=CD=EF=15,CE=DF=9,图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

2.有两条边相等,并且另外的两条边也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如图所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1)画图: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CE;

(2)判断四边形AB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第四环节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几种?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这几种判定方法的,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计算:

(1)(x+2)(x—2);(2)(1+3a)(1—3a);

(2)(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以下结果:

(1)(x+2)(x—2)=x2—4;

(2)(1+3a)(1—3a)=1—9a2;

(3)(x+5y)(x—5y)=x2—25y2;

(4)(y+3z)(y—3z)=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寻找规律。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9】

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

(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3、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实数和数轴上点一一对应.

3、相反数: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是0.(若a与b护卫相反数,则a+b=0)

4、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数a的绝对值,记作∣a∣,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6、乘方: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平方和立方)

7、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点相对应的数。实数可以直观地看作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它们能把数轴“填满”。但仅仅以列举的方式不能描述实数的整体。实数和虚数共同构成复数。

实数可以用来测量连续的量。理论上,任何实数都可以用无限小数的方式表示,小数点的右边是一个无穷的数列(可以是循环的,也可以是非循环的)。在实际运用中,实数经常被近似成一个有限小数(保留小数点后n位,n为正整数,包括整数)。在计算机领域,由于计算机只能存储有限的小数位数,实数经常用浮点数来表示。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零,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a和-a在数轴上到原点0的距离相等。

2)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a与原点0的距离)实数a的绝对值是:|a|

①a为正数时,|a|=a(不变),a是它本身;

②a为0时,|a|=0,a也是它本身;

③a为负数时,|a|=-a(为a的绝对值),-a是a的相反数。

3)倒数(两个实数的乘积是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实数a的倒数是:1/a(a≠0)

(2)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想提高初中的数学成绩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且认真完成老师每节课布置的作业,这样子才能跟上学习进度。

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而且最好能够提前一节课就把这些数学课所要讲到的内容提前进行预习,这样子才能够更快地了解相关内容。

在下课的时候大家也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自己不会的题目或者相互给对方出数学题,让对方做。

如果说实在跟不上趟的话,也可以给自己聘请一个专门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一般来说,初中的数学还停留在套公式的阶段,并不是特别的难,只要认真学都是可以学会的。

当然需要提高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勤奋的学习,不要总是想着靠他人或想着天上掉馅饼,那是不现实的。好好努力吧。

迅速摸清“题情”

刚拿到试卷的时候心情一定会比较紧张,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不要匆匆作答。首先要从头到尾、正面反面浏览全卷,尽可能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摸清“题情”的原则是:轻松解答那些一眼就可以看出结论来的简单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以从心里分为比较熟悉和比较陌生两大类。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可以确保不出现“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尴尬局面。

做题原则“一快一慢”

这里所谓的“一快一慢”指的是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题目本身实际上是这道题目的全部信息源,所以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逐字逐句地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地看清题意。有一些条件看起来没有给出,但实际上细致审题你才会发现,这样就可以收集更多的已知信息,为做题正确率寻求保障。

当思考出解题方法和思路之后,解答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这样不仅给后面的题目赢得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保证踩到得分点上的基础上尽量简化解题步骤,可使得阅卷老师更加清晰地看出你的解题步骤。

把握技巧“分段得分”

对于中考数学中的难题,并不是说只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拿分而其他学生不得分。实际上,中考数学的大题采取的是“分段给分”的策略。简单说来就是做对一步就给一步的分。这样看来,我们确保会做的题目不丢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0】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多媒体投影一组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多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活动一:阅读教材P19。

展示点评:多边形是怎么组成的?常见的多边形有哪些?边数最少的多边形是几边形?什么是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图形说出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反思小结: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多边形的对角线

活动二:(1)十边形的对角线有35条。

(2)如果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有36条对角线,这个多边形是39边形。

展示点评:结合图形说明什么是多边形的对角线?三角形是否有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表达式中的(n—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

反思小结:当n为已知时,可以直接代入求得对角线的条数,当对角线条数已知时,可以化为方程来求多边形的边数。

小组讨论:如何灵活运用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解题?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二:阅读教材P20。

展示点评:画图说明什么是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正多边形要求的条件是什么?边数最少的正多边形是什么?

小组讨论:判断一个多边形是否是正多边形的条件?

反思小结:由正多边形的概念知:满足各边、各角分别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

1、多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对角线。

2、凸凹多边形的概念。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B、如果画出多边形某一条边所在的直线,这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它一定是凸多边形

C、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D、每条边、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小学学过的下列图形中不可能是正多边形的是(D)

A、三角形B。正方形C。四边形D。梯形

3、多边形的内角是指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外角是指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内角和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关系。

4、已知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为1∶2∶3∶4,求这个四边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1】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20304050(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六、课后练习: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2、下表是截至到20xx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2】

1、通过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

2、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并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3、初步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对公式中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计算对不对?若不对,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结果.

(1)(x-3)(x+3)=x2-3( ),__________;

(2)(2x-3)(2x+3)=2x2-9( ),_________;

(3)(-x-3)(x-3)=x2-9( ),_________;

(4)(2xy-1)(2xy+1)=2xy2-1( ),________.

2.(1)(3a-4b)( )=9a2-16b2; (2)(4+2x)( )=16-4x2;

(3)(-7-x)( )=49-x2; (4)(-a-3b)(-3b+a)=_________.

展示:边长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1)请计算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让学生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2)小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与宽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1.阅读题:

我们在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时,发现直接运算很麻烦,如果在算式前乘以(2-1),即1,原算式的值不变,而且还使整个算式能用乘法公式计算.解答过程如下:

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你能用上述方法算出(3+1)(32+1)(34+1)(38+1)(316+1)的值吗?请试试看!

(1)试求25+24+23+22+2+1的值;

(1)(a-2b)(-a+2b);

(2)(a-2b)(-a-2b);

(3)(a-2b)(a+2b);

(4)(a-2b)(2a+b).

A.16x2-25y2 B.25y2-16x2 C.-16x2-25y2 D.16x2+25y2

C.(a3-8)(-a3+8)=a9-64 D.(-a2+1)(-a2-1)=a4-1

C.(a+b)(-a-b)=a2-b2 D.(-a-b)(-a+b)=a2-b2

A.(x-y)(x2+y2)(x-y) B.(x+1)(x2-1)(x+1)

C.(x+y)(x2-y2)(x-y) D.(x+y)(x2+y2)(x-y)

二、计算: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使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并能归纳总结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利用平方差公式来进行运算。

最新六年级上册英语课件(集锦二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课件,无论哪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那么课件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watch, wallet, calculator, teapot, hairdryer, skateboard。

2、能听懂、会说、会读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is, hers, ours, theirs并让学生感受其用法。

3、能正确理解并能体验句型

①Whose?is it/are they? It's/They're?

②Who is it/are they from? It's/They're from?的使用语境。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在学习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如何谈论物品的归属并能正确理解、掌握对话的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重要传统节日“圣诞节”,体验西方国家送礼与受礼的风俗习惯,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增强跨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能听懂、会说、会读本课词汇,初步理解运用本课句型,能正确理解、掌握对话的内容并能流利的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

单词hairdryer, calculator, skateboard的读音;有感情的朗读对话并适当拓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词、句型和人物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1、课前播放歌曲:“We wish you merry Christmas”。

2、Free talk.

①T: Today, here are so many new English teachers in our classroom. Can you introduce yourself to the teachers?

T: What date is it today?

T: What holiday(节日)is coming?(Ss: Christmas)

引出课题并呈现卡片进行教学。(Unit 7 At Christmas)

T: When's Christmas? (Ss: It's on the 25th of December.)

②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Ss:自由介绍!)

提示学生可以用中文自由介绍。(T:You can speak in Chinese.)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 stockings长筒袜

③T: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Christmas? (Ss: They usually eat delicious food.and give presents to each other.互赠礼物)

(设计意图:导入简明而直接点题。由于学生对于圣诞节还是有话可说,所以在这一环节还是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辅助性的补充课余知识。)

Step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师创设情境导入并教学新授内容:“

T: We know we can get some presents on Christmas day. And last year, on

Christmas day, I got a present from my friend Jack. Look, it's a watch.

So we can say the watch is from Jack. It's for me. It's my watch. It's mine.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手表watch开始导入新句型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名词性物主代词的含义及用法)

2、Learning the whole text

Listen and answer(序言)

T: Now we know I got a Christmas present from my friend at Christmas. And Jim's family got some presents, too. Now let's look at the preface.

What holiday(节日) was it?

It was Christmas Day.

Who are they?

They are Jim's family.

Where were they?

They were in Jim's grandparents' house.

What were they doing?

They were opening their presen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Watch and circle(完整的看一遍课文卡通片,圈出Jim一家的礼物)

根据学生圈出的礼物,教师进行单词教学:a watch, a teapot and some tea, a wallet, a calculator, a skateboard, a hairdryer.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单词。重点指导calculator, skateboard,hairdryer的发音。

(设计意图:在教学skateboard, teapot, hairdryer时,我借助单个单词和在一起的做法,帮助学生了解复合词,提高记忆的效率。)

Read and match(快速阅读课文,将对应的人物、礼物进行连线。)

在学生做完连线以后,运用连线后的图引出句型:Whose...is it/are they? It's/They're...

(设计意图:对于重点句型的导入是放在进入语后,让学生整体感知名词性物主代词后再渗透句型,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Read and fill in the form(细读课文,完成表格内礼物来自于谁,然后根据例句造句)

重点让学生操练句型:Who is it/are they from? It's/ They're from…

如:The wallet is from Grandma. It's for Grandpa. It's his.

The teapot and some tea are from Grandpa. They are for Grandma. They're hers. (注意单复数)

(设计意图:运用本课所学句型能进行简单的拓展时我们这节课的一个目标。而在课程设计上前后呼应是有必要的。前面提到我去年圣诞节收到Jack的礼物,那么今年我要会送礼物,那么我能送什么,请帮我完成这封信,这样水到渠成。在学生自己拓展前给了例子,并且要求学生根据需求为Jack一家选择礼物)

Step5、Homework

1. Read and act the dialogue.

2. Make a Christmas present for your parents or your friends.

六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

1.围绕“Thomas Edison”的故事进行阅读。

2.进行文化知识渗透。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故事。

2.根据线索简单复述故事。

三、教学重点

1.词汇:do experiments, build a science lab, pull, a bad earache, inbention, a machine for showing movies, phonograph, lifetime.

2. 通过阅读文章继续巩固本单元的汇总点词汇和交际用语。

四、教学难点

1.课文中生词以及部分句子的理解。

2. 叙述爱迪生的生平。

五、教学手段

1.教学录音磁带

2.教师自制课件

3.教学挂图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听说法、翻译法、语言交际法

七、教学步骤

1.Go over the lessons :

A: look at the chart and remember something about Helen.

T: Who is she?When was she born?Where was she from?What did she do?What happened to her When she was …years old?Why is she famous?

B: Teacher says something about Ediso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the name. (He was American. He was a famous inventor. He invented the light bulb. Who is he?)

2. Reading Activities:

1) Pre-reading:

A: Go over the words: is-was; are-were; try-tried; do-did; say-said; leave-left; give-gave; buy-bought; make-made.

B: Listen to the tape first.

2)While-reading

A: T: When was he born? What happened when he was 910152284 years old?

B: finish the blanks.

3)Post-reading

A: Reading in groups B: retell the story

C: discuss the story

D: 老师想学生介绍一些Edison 的一些名言。(P85)

3.Homework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or retell the story.

2)try to introduce some famous people.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我们为您特别准备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一定能满足您的需求。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带上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他们会认真规划每份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案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您收藏此页以免遗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

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

教具准备:

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

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

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

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圆

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

(二)运动中的圆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课件展示)

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

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

(三)探究圆的形成

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1、师:接下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用图钉固定线的一端,将细线拉直,绑有粉笔的一端旋转一周,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松开细线的这头,粉笔还能转圈吗?(孕伏“定点”意识),图钉按住起什么作用?

2、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操作画出一个圆的?

学生交流

师:图钉按住的一端(不动),带粉笔的一端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这个点是(运动的),怎么运动的?

师:(把线拉直)这样运动时动点就与固定的这点距离(保持不变)。粉笔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

3、师:如果把细线放长,粉笔继续旋转一圈,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这细线的长短可以确定(所画圆的大小)

(孕伏“定长”意识)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以“感知—想象—发现”为线索,逐步推进,串成学生探究“圆的形成”这一过程。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举例,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为过度到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这样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后用他们的想象力猜测、感悟“圆的形成”两大核心要素圆心和半径,从而为后面的“圆”的本质认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从画圆中认识圆

1、通过回想前面的游戏,让学生在感悟“圆的形成”过程中思考:你会画圆吗?

2、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圆”的作品)

师:请你评价下这幅作品?

你想提点什么建议?

师顺着学生的阐述引出“定点”、“定长”。

(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对“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圆”的作品)

师:请欣赏这幅作品是怎样被圆规创造出来的?

两个学生介绍如何画圆,师追问“画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

随着学生反馈画圆的三个步骤,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圆规画圆。

4、板书: 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定点确定圆的位置,定长确定圆的大小

5、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

师:我们会在纸上画圆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画圆。例如:要在篮球场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圆,你准备怎样做?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反馈、相互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 “画圆”的环节,不仅仅只是学生掌握画圆的技巧、学会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继前三个环节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转化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还十分关注学生情绪,尊重学生意愿,在学生跃跃欲试时,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并利用可能“出现的问题”,揭示圆的画法、“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等深层次问题,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画圆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与“探究圆的形成”有个呼应。

(五)解读圆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为什么?

生1:原理都一样

生2:都是按三步骤来画的

师小结:画圆时都有两个点,一个点是固定的,一个点是运动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动点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就是(圆)。 所以,圆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一条什么线?(曲线、封闭的曲线)

(课件演示)

(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有关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将“圆心o”“ 半径r”“直径d”写在3张卡片上,请学生一一贴在黑板上圆的有关之处。

师:谁能在黑板上的圆中将它们画出来并贴好。(3个学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圆心的概念

3、半径

师:像这样的半径,你会画吗?

学生动手画半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

(注意引导学生阐述“从哪里出发画到哪里”)

师: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 揭示半径的概念。

(板:半径r)

师:在同一个圆里,像这样的半径还能画吗?有多少条?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4、直径

师:直径你会画吗?在你的圆片上画出直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 那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呢?

你们和数学家们总结差不多呢!翻到56页,全班齐读。

(板:直径d)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5、师: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科学家就曾提出有关圆的概述 (课件出示)

师: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长”的意思是?

6、判断:以下圆内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

7、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师:你会怎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馈。

课件验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d=2r r=1/2d

②制造冲突(展示学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

疑问:在这两个圆中,半径、直径二者还存在以上的关系吗?

(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设计意图]探究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怎么有个突破,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本环节是采用“画”、“量”、“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画”是发现,是印证;“量”是验证、确认。这一为学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参与,而且将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证了“儿童的智慧出在他们手尖上”这句话。

三、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一)小裁判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厘米的圆大。( )

3、圆的直径都相等。 ( )

4、在同一个圆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二)你能帮忙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属概念教学课,作为反馈练习,仅设计了两大题。通过这两大题训练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情况,并解决学生容易混淆或出错的问题。

四、解释自然中圆,欣赏人文中圆

(一)解释自然中圆

师:课的一开始,我们还留下三个问题(课件重返“三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1、分组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下面两个主要因素)

①平稳(因为车轴在车轮圆心上,同圆半径都相等,确定了车与地面距离不变,所以平稳)

②车速快(车轮接触地面只是一个点,摩擦力小,车速就快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题,以小组合作、同学互助,共同讨论为主要解题形式,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增强互助合作、敢于创新为目标。同时,本练习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教学艺术功能,成了学生善于动脑、勇于解题的动力,使学生在成功解答后有一种满足感,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欣赏人文中圆

1、引言:同学们,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圆更增添了她的梦幻般的色彩。请欣赏

2、课件演示:(配乐)

摩天轮、花丛中肆意绽放的鲜花、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陶瓷艺术、圆形建筑、2008年奥运奖牌、神秘的阴阳太极图……

还有古老的东方,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元宵等佳节,月下尝饼、桌上汤圆…这就意味着团圆、圆满;大陆同胞送给台湾同胞的团团、圆圆两只熊猫,不也就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吗?

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是多么深刻而广远。圆,是和谐的象征,是幸福的感受!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愉快吗?你觉得这节课上得圆满吗?

[设计意图]教学本质是一种文化。我们有理由向学生传递教学本身的内涵和鲜活的文化背景,引领他们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浸润于学生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为此,设计“欣赏人文中的圆”这一环节,就是引发学生领略“圆”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征,拓宽学生对“圆”的认识视域。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人对“圆”的特殊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学好“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一、填一填。

1、今有鸡兔共35只,脚共有94只,鸡( )只,兔( )只。

2、有龟和鹤共3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82条。龟只、鹤()只。

3、停车场有三轮车和小轿车共7辆,总共有25个轮子。三轮车有( )辆,小轿车有( )辆。

4、2元和5元的人民币共9张,合计33元。2元有( )张,5元有( )张。

5、28名师生去公园划船,恰好坐满了大、小船共5只。大船每只坐6人,小船每只坐4人,租了( )只小船和租了( )只大船。

6、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它一连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这几天中有( )天是雨天。

7、一个工人要将63个零件装进两种盒子里,每只大盒子装12个零件,每只小盒子装5 个零件,需要准备4个大盒子和( )个小盒子才能把这些零件装下去。

8、口袋里有1个黄球、2个白球、3个绿球和4个红球,这些球的大小相同,从中任意 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 ),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摸到( )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选一选。

1、学校买回4个篮球和5个排球一共用18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8元,篮球的单价是( )元。

2、钢笔每支12元,圆珠笔每支7元,共买了6支,用了52元,钢笔买了( )支。

3、两个大人带几个小孩去公园游玩,大人门票每人5元,小孩门票每人3元,买门票一共花了22元,则这两个大人带了( )个小孩。

4、甲级铅笔5角钱一枝,乙级铅笔7角钱一枝,用7.5元可买这两种铅笔各( )枝。

5、面粉每千克5元,大米每千克3元。王叔买面粉和大米共150千克,共付人民币650元,面粉买( )千克。

6、幼儿园买来20张小桌和30张小凳共用去1860元,已知每张小桌比小凳贵8元,问小凳的价格是()?

三、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对又快。

537-299=

2.7×10%=

0.25×1.2×0.4=

121×98=

0.9+99×0.9=

四、做一做。

1、商店里蓝球的单价是42元、足球的单价是35,李老师为学校买篮球和足球共6个花了231元,篮球和足球各买了多少个?

2、 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3、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

4、体育课上,跳绳的每5人一组,扔沙包的每3人一组,共有42名学生分成10组参加活动。参加跳绳和扔沙包的各有多少人?(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5、数学竞赛共20道选择题,答对1题得5分,答错或不答倒扣1分。小王同学在竞赛中得了82分,他答对多少道题?

6、小强有三角形、长方形的卡片共40张,这些卡片共有145个角,两种卡片各有多少张?

7、现有大小油桶50个,每个大桶可装油4千克,每个小桶可装油2千克,大桶比小桶共多装油20千克,问大小桶各多少个? (用假设法解答)

8、搬运1000只玻璃瓶,规定搬一只可得搬运费3角,但打碎一只要赔5角.如果运完以后共得到运费260元,问搬运中打碎了多少只玻璃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9页的例题2.

2、教材所处地位

圆环的面积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准备。教材第69页例2是求圆环的面积。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求圆环面积是利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的面积。

3、教学目标:

(1)、认识圆环的特征,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圆环面积公式的推导。

5、教学难点:圆环面积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法

1、讲解法2、讨论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法: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教学,培养逻辑能力。2、通过指导看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为新课做准备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6 10 7 5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部分知识在本单元学过,学生虽然不感到陌生,但也可能出现回生或遗忘。这样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也为下面的新课打下基础。

(二)谈话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圆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圆的环形面积。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三)新授

教学例子,讲清算理和方法。

1、教学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教学此例时,教师可以根据题意准备实物或教具(一个圆中间可以取出一个同圆心的小圆),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求圆环的面积就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如果是分步计算,先分别求出大圆面积和小圆面积,再求出圆环的面积。当要求列综合算式时,学生可能会列出教材上所给的两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可以通过什么运算定律互相转化,引导学生在计算圆环的面积时,尽量使用简便算法,可以减少计算量。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R2- 或 S=(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强训练适当练习,确保学习效果。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 )2

(3)环形面积: S=(R2-r2)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环面积的求法,同时也便于检查教学效果。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板书设计:

圆环的面积

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R2- 或 S=(R2-r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支红粉笔、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2、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二、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解;三、巩固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练习一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题。

(1)列式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提问:通过解决这三道整数乘法计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整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分析演示

飦?题中的:鈥溞⌒隆职帧⒙杪枰黄鸪砸桓龅案猓咳顺?个鈥澮馑际裁矗浚咳顺粤苏龅案獾?)

飦?确定标准量(单位鈥?鈥潱┖捅冉狭俊C咳顺粤苏龅案獾?,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鈥?鈥潱话衙咳顺缘姆菔醋鞅冉狭俊?/p>

飦?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脳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脳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的分子部分2脳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三、全课小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8

一、教材

《画一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这两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生已经结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且体会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了正比例及其意义,能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了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比例,以及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从而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鼓励学生发现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正比例函数打下一定的基础。

对于这一内容的设计,我结合实际主要确定了三个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即:1、在具体情景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定了两个情感目标,即:1、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重难点目标是: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两个重难点目标,我将采取直观教学的形式(既PPT课件演示)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题相结合,以此来分解难点,从而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二、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提问法、讲练结合法和激趣法。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PPT课件进行逐一演示,既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又演示解决问题的结果,使整个过程和方法都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去感受和体验;启发式提问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与交流如: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讲练结合法就是利用我设计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题上进行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趣法就是在学生进行第一次研究得出结论后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我提出了激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两次探索与研究,如: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来研究和探索……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动手活动和交流活动为主,即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通过学生自己描点连线,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四、教学程序设计

对于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五个步骤:

1、温故而知新。

我设计了两道题,都是用PPT课件展示出来,一是什么是正比例的填空题,二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两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既是复习旧知,也是为下一步学习作准备。这一过程主要采取学生独立——汇报交流——师生评价的方式。

2、初探尝试,引入新课。

首先用PPT课件展示出来,这一内容是教材第22页的内容,通过填表、说一说、连线、交流、展示等来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提出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3、探索与研究。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结合实际安排了两个探索内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索与研究能更准确地从活动中得出结论,更深刻的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同时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更准确地进行描点、连线和估计。这一过程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利用PPT课件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前两个教学目标。

4、反馈练习。

我安排了3道题,一题是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二题和三题是有关正比例图像的练习以及利用正比例图像和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习题在我设计的题单中,同时我也利用PPT课件进行逐一展示,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能提高教学效益,使本节课的第3个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充分突破重点和难点。

5、课堂总结。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二、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五、教学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指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好,让我们一起再次回到1500年前的这道题目:(出示课件),看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8=5,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1.课件出示“做一做” 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集体反馈。

(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

(3)引导学生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今后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课外延伸与作业。

2.完成练习二十六的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又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我通过生动画面,图象,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点难点特制定教法:以学定教,综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学法是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通过传统节日中秋节引入圆形的概念,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导入到新课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动手折一折,确定多条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选择其中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来,分析这条折痕的特点,得到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从圆心向圆上画一条线段,给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时我会播放课件: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圆内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也都想等,有无数条,计算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时用多媒体以旋转两条半径得到一条直径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推导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再次,我会在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先认识圆规,然后自学圆的画法并分组尝试画圆,一半的学生画半径是2cm的圆,另一半的学生画直径是4cm的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谈谈画圆的基本步骤及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径4cm也就是半径2cm。最后播放课件圆规画圆的过程得到巩固。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大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块是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的认识。另一块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

本课设计把多媒体下的探索学习和认识活动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在坐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各位评委!

相关推荐

  •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教师将按照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教案及课件,当前学期也到了编写教案课件的时期。制作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将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那么,如何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呢?这里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并送上我们网站最新更新消息,望多多关注!...
    2023-06-05 阅读全文
  •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幼儿教师教育网特别为你搜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我所提供的答案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请不要忘记将它收藏起来。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我们需要精心编写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良好的教案和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01-10 阅读全文
  • 最新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选的文章“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将为您展示更多的知识和见解,敬请关注本文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制作好的教案是实现优质教学的有力保障。...
    2024-04-17 阅读全文
  •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9篇 本篇论文专注于“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研究和应用范畴,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作为参考,切勿抄袭。每位教师为了成功授课都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然而编写教案和课件并非轻易可行。教案是帮助学生明确理解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
    2024-01-04 阅读全文
  •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十二篇) 编辑强烈推荐“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您能从中获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新教学的老师们需要多花时间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如果您喜欢本网页不妨收藏它!...
    2024-05-30 阅读全文

教师将按照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教案及课件,当前学期也到了编写教案课件的时期。制作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将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那么,如何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呢?这里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并送上我们网站最新更新消息,望多多关注!...

2023-06-05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特别为你搜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我所提供的答案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请不要忘记将它收藏起来。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我们需要精心编写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良好的教案和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01-10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选的文章“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将为您展示更多的知识和见解,敬请关注本文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制作好的教案是实现优质教学的有力保障。...

2024-04-17 阅读全文

本篇论文专注于“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研究和应用范畴,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作为参考,切勿抄袭。每位教师为了成功授课都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然而编写教案和课件并非轻易可行。教案是帮助学生明确理解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

2024-01-04 阅读全文

编辑强烈推荐“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您能从中获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新教学的老师们需要多花时间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如果您喜欢本网页不妨收藏它!...

2024-05-3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