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
发布时间:2023-12-07 王阳明名言王阳明名言。
“面对那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他不会过度烦恼;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会淡然一笑。”
王阳明名言(1--19条)
1、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2、接连举了十几个之后,全被老师否定,徐樾开始焦虑、沮丧。
3、生活,好也要过,歹也要过。
4、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5、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6、王阳明认为人人皆知善恶,只是有的人无法正确地去行动,他提倡人们要以善行来实践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7、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8、“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名言格言·王陽明
9、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10、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11、在官员知法犯法不是新闻、依法治国才是新闻的时代,抛开制度变革不谈,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么?
12、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13、凌燕王双峰,哪里是浩瀚的?西北风把薄雾吹过我身上。
14、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15、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6、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7、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8、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王阳明
19、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阳明名言(20--38条)
20、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21、王阳明指向烛火:这是光。
22、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传习录》
23、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24、如果意志是屈从的,无论程度如何,它都会有所帮助。
25、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2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27、书是你的朋友。他们很忠诚,虽然他们没有激情。
28、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29、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30、身处滚滚红尘中,守住平常心、点亮光明心,方能过好这一生。
3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名言格言·王陽明
32、启发者开始,沃克知道。
33、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34、越是难时、难处,越要守住内心的光明。
35、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6、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37、面对那些难以预料的事,他不去劳神;面对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他一笑而过。
3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王阳明名言(39--57条)
3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传习录》
40、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41、“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传习录》
42、王阳明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思考的主体,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来行动,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意见。
43、有高峰,自然有低谷;有坦途,自然有坑洼。无论如何,心向光明。
44、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45、被贬至龙场的日子,是王阳明生命中极难熬一段的时光。
46、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48、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gSm600.COM 课件之家)
49、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50、是非这两字是个大原则,其具体精妙绝伦处就取决于每个具体的人了。
51、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5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53、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54、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55、此心不动,是说看到万事万物也不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随心而动,不过分执着,不局限条条框框,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随机而动,不过分追求成功,失之不悲,得之淡然!
56、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
57、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58、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延伸阅读
王阳明名言85句
良知或本体本来就是无知无不知的。比如太阳未尝有意去普照万物,但实际上太阳无物不照。无意去照而无所不照,这就是太阳的本体。良知本体原本是无所谓要知的,现在却要它知;本体本来无所不知,~~这些句子文案你喜欢吗?以下内容是我们特地整理的“王阳明名言85句”,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王阳明名言(1--21条)
1、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因喻之日: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
2、天理只是个一。就天理的凝聚而言就是性,就天理凝聚的主宰而言就是心,就天理主宰的发挥而言就是意,就天理发挥的光明觉悟而言就是知,就天理的光明觉悟的感应而言就是物。所以就物而言就是格,就知而言就是致,就意而言就是诚,就心而言就是正。正就是正此心,诚就是诚此意,致就是致此知,格就是格此物,都是要穷尽天理以充拓本性。
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然凡夫俗子,都可以是圣贤。-王阳明
4、心印语出佛教禅宗,谓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5、恒定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天理。动静变化只是源于本体的现象在不同时空里的表现。
6、无声无臭独知时,这是乾坤万有基础。抛开自己无尽的藏身,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7、功夫与本体也都是一回事,本体原本就没有内外可分。只是后来做功夫的人把功夫分了内外两种,反而是失去本体了。如今正是要讲清楚的,功夫不要分内外,才是本体功夫。
8、宁静时每时每刻不忘去除人欲、存养天理,行动时每时每刻不忘去除人欲、存养天理,不要在意是宁静还是不宁静。以遵循天理为主,心里怎么能不宁静?以追求宁静为主,却未必能遵循天理。
9、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有太直率者。先生日:如今讲此学,却外面全不检束,又分心与事为二矣。
10、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11、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12、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13、良知只是一,随良知自然发挥流动呈现处,完备充足,无来无去,不须向外假借。而良知自然发挥流动呈现处,却有轻重厚薄的区别,丝毫不能增加,也丝毫不能减少,这就是所谓天然自有的中。良知的妙用无形无体,无穷无尽,其道广大,即使天地无边无际也装载不了它,其道精微,天下任何东西都破解不了它。
14、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15、理全在人心,不格此心,无物可格。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
16、凌崖望双峰,苍茫在哪里?崇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雾——王阳明
17、你如果用厌弃外物的心去求静,反会养成一个骄傲懒惰的习气。你如果不厌弃外物,那么去静处存养,倒也是好的。
18、良知的自然呈现就是真诚恻怛,良知是真诚恻怛的本体。近真诚恻怛,即近良知,近本体。
19、良心,孟子所谓‘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也是。是所谓的良知,是非之心,不用担心,不用学习。-王阳明
20、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21、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王阳明名言(22--42条)
22、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
23、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24、只要在心上体悟。心明,对书上的意思自然融会贯通。如果心不明,只是通晓了书上的文义,反而产生不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25、有人问:乐是心的本体,但在遇到双亲去世而悲伤痛哭时,这个乐还在吗?先生说:必须是大哭一场才能恢复乐的本体,不哭就不能回到乐。虽然在大哭,但内心得到安慰就是乐。心的本体未尝有变化。
26、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
27、史书的目的是明辨是非善恶、总结经验教训的。
28、日: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日:何以见之?对日: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日: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29、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
30、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所以中、和人人本来都有,只不过一般人的天性大都被蒙蔽了,即一般人的本体虽然时时显现,但终究时断时续,时明时灭,所以一般人达不到其心之本体的全体作用。
31、去私欲存天理,其精微处必须每时每刻反省、体察、克治私欲,才能逐渐有所认识,终有所得。
32、戒慎恐惧就是修道的功夫,中和就是恢复其天性的本体。戒慎恐惧语出《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3、此心真切,见善就靠近,有过就改正,这才是真诚确切的功夫。这样,私欲就会一天天消亡,天理就会一天天明了。如果只顾追求做功夫的情景、期盼效果,那就反而会助长向心外求理的毛病,那就不是功夫。
34、去掉私欲遮蔽,人人都能循得良知,人人都能得道,依良知直觉而行,本应无往而不乐,无往而不胜。
35、动静是一回事。在三更空空静静的时候存养天理,就是此时此刻应对事物的心:此时此刻应对事物的心,如果也是遵循此天理,就是那三更时空空静静的心。所以动静只是一回事,不能分开。
36、是非这两字是个大原则,其具体精妙绝伦处就取决于每个具体的人了。
37、博学只是在每件事上学习存此天理.笃行就是不间断地学习的意思。
38、功夫难就难在格物致知,这是思想念头要真诚、要符合天理的事。思想、念头做到真诚和符合天理,就会基本上使心做到中正,自然也就能修身了。但正心和修身也分别各有其切入点,修身大体上是就感情发出来后的情况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发出来之前的情况而言的。正心后则中正,身修后则平和。
39、己所不欲是良知,勿施于人是致知。所恶于上毋以使下语出《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使上。大意为上级的无礼行为令人讨厌,将心比心,所以对下级不要无礼:下级的无礼行为令人讨厌,将心比心,所以对上级不要无礼。
40、主要是专注于一个天理——王阳明
41、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42、有人问:当专心用功时,有声、色在面前,如往常一样去听去看,这恐怕就不是专一了吧?先生说:怎么能听不到看不见呢?除非槁木死灰一般、耳聋眼瞎的人。虽然听到看见,只要心不随着声色流去就行了。
王阳明名言(43--63条)
43、善恶都是天理,所谓的恶,原本不是恶,只是就本性或天理本体而言,有过分或不足罢了。
44、认知真实确切到自然而然可以付诸行动的地步就是行,实践到灵明觉醒、明察秋毫的地步就是知。
45、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46、博学、审问、思考、辨析、实践全都是学习,而不存在只所谓学习而不具体实践的。
47、欲求宁静,欲念无生,这正是自私自利、刻意寻求的病痛,所以欲念越生心越是宁静不了。
48、天地间万事万物也如花草,哪里有善恶的区分?赏花时,就以花为善,以草为恶。想用草时,反过来以草为善。
49、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
50、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51、日:天理何以谓之‘中’?先生日:无所偏倚。日: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先生日: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52、有人问:善恶完全与事物是无关的吗?先生说:善恶只在你心中。无私欲私念自然就是遵循天理,就是善。动气皆因有私欲私念,就是恶。有人问:那么事物本身是无善恶的吗?先生说:心是这样,事物也是这样。
53、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54、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
55、王阳明认为人人皆知善恶,只是有的人无法正确地去行动,他提倡人们要以善行来实践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56、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57、越是用功到了精妙的地方,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越难用语言说清道理。如果太执着于精妙的地方,反而整体的功夫会受影响。
58、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59、至善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原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恶,所以叫至善,最高的善。止于至善,只是恢复人性的本来面目而已。
60、妄心是动的,照心是不动的。良知永恒照耀万物,万物永远运动但也永远处于宁静的状态,天地万物因此而恒久不止。照心的本体是良知,妄心的本体也是良知。
61、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62、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
63、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王阳明名言(64--84条)
64、《中庸》中说的不真诚就没有万事万物,《大学》中说的发现和弘扬最本质的德行功夫,讲的都是要真正的诚,诚的功夫,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5、精神、道德、语言、行动,一般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只是不得已。天、地、人、物,都是这样。收敛是致其本体,发散是失其本体。
66、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然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67、以语言诽谤人,这种诽谤是浮浅的:如果自己不能亲身实践、身体力行,而只是从耳朵里进从口里出,整天絮絮叨叨,这是用行动诽谤自己,这样的诽谤才是深重的。
68、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
69、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地。
70、只要时刻存养本心,就是学习。过去和未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丧失本心罢了。
71、所谓动静没有开端,阴阳没有开始,对于明白天道的人来说自然可以默默地就体会到,用语言是说不尽的。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语出《河南,程氏经说》。
72、至善是心的本体,这是一切的基础、本源。
73、异端语出《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74、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75、无善无不善,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时,只此一句便尽了,更无有内外之间。
76、把良知认识透彻,不管千言万语,是非真假,一看就明白。符合的就对,不符合的就不对,类似佛家说的心印。
77、往往那种一味求静的人和情况,看似收敛,实属放纵、沉溺。
78、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79、无所住而生其心,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80、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
81、一辈子只有这一件事,从少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无事,只做这一件,这就是必有事焉。
82、心是一个整体的一,以它所有的恻隐之情而言就叫作仁,以它完全合乎时宜而言就叫作义,以它有条有理通畅无比而言就叫作理。
83、白天修炼时,受外界干扰心中很乱,那就练静坐;懒得看书,那就去看书。这就是对症下药。
84、良知或本体本来就是无知无不知的。比如太阳未尝有意去普照万物,但实际上太阳无物不照。无意去照而无所不照,这就是太阳的本体。良知本体原本是无所谓要知的,现在却要它知;本体本来无所不知,现在却要怀疑它有所不知。这只是对良知或本体不理解、不坚信罢了。
85、良知自然分辨善恶,哪还省什么善恶可想?
王阳明名言集锦118句
风险怡远不是停滞在胸口,为什么不同的浮云划过空间?夜静海涛三万里,月飞锡下风。名人的名言警句可以让我们坚守公正和正义,名人格言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智慧和思想贡献。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名人格言呢?小编推荐的《王阳明名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写的非常好,如果对这些句子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1、今天的人把知识和实践分为两件事来做,认为必须先知道,然后才能做到。现在我去学习讨论做的时间,直到知道真的,然后去做工作的时间。所以我一辈子都做不到,所以我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不是一种小痛苦,它已经不是一天了。今天说知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对疾病的药物,而不是一种空虚的捏造。知识和实践的本体就是这样的。今天,如果你知道这个目的,即使是两个,也不如说,也只是一个。如果不是目的,就说一个,也有什么帮助?只是八卦。
2、思想不会移动,它随机移动。
3、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4、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明白致知自然就明白格物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格物,那么就说明对什么是致知的功夫也是不明白的。
5、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6、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有保质期。只有不断修复和创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行。改革肯定会伤害既得利益集团,会有波折和动荡,但毫无疑问,如果你不改变,你会死。-王阳明
7、文官怕纸上谈兵,懂兵法却不懂实战,导致袁崇焕的悲剧。事实上,在兵部众多官员中,长期以来最重要的是说话的人。-王阳明
8、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9、日: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先生日: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10、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他的脑袋里总是充满疑问。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弹指一瞬间,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当这个时候,死亡的恐惧总是会涌上他的心头,使他不敢继续想下去。
11、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
12、“比良心更无知,比知识更无知。
13、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4、与朋友商量,一定要虚心,虚心。
15、一串串铃声,潺潺的旋律,流水声和洞里的呻吟声混在一起,或低或静,带着一点忧伤。是小姐吗?在这片炎热的黄土地上,神话遗迹已经湮灭。女娲离开了她的孩子,只有五帝还想离开他们的灵魂。在这片没有上帝的土地上,祈祷早已是郁郁寡欢。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努力争取超越命运的幸福。
16、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17、方园不盈亩,蔬卉颇成列。分溪免瓮灌,补篱防豕蹢
18、知行合一格物只知以及。对理学的总结和反思。
19、在学校里,德性是唯一的东西,而在天资上的差别,无论是擅长礼乐,擅长政教,还是擅长水土种植,都是德性,并且因为它能在学校里有所用处。
2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名言格言·王陽明
21、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这是天地的基础。放弃自己无尽的占有,沿门带着一碗贫穷的孩子。
22、“平生泉石好”,王阳明一生喜爱山水,他的诗作中写到的类似的句子还多。当然,寄情山水也要有其性格倾向的基础,这首诗正表现了他那种“所遇成淹留”的一贯爱好。
23、持刀忌触手,睨视不敢挥。艾草须艾棘,勿为棘所欺。
24、今天,古长白练飞,断青山。
25、不要笑得远远的,何必劳烦虎溪。
26、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日: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27、战争总是血腥而残酷的,而士兵,更不用说身居高位的将军,容易被冲昏头脑。东晋左朝大将司马刘,参战前非常害怕,吃烤肉时找不到嘴,战死沙场。
28、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29、善念是知道的,是充满的;邪恶的念头是知道的,并且被消除。
30、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次。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31、悔改是治病的良药,但最好是治病。
32、惊湍怒涌喷石窦,流沫下泻翻云湖。
33、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34、无善无恶心体,有善恶之动,知善知恶是良心,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35、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6、良知是天理光明灵觉和精微至极所在,良知就是天理,思考是良知的自然流行、发挥与运用。
37、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
38、只有去私欲存天理,才是唯一功夫,其他都不是功夫。
39、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40、格物必须包括致知、诚意、正心,这样格物的功夫才完整、严密。
41、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42、格物的格只是纠正的意思,使不正的恢复为中,恢复为正。使自己不够中正的心,恢复为中正的心。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43、如果意志是屈从的,无论程度如何,它都会有所帮助。
44、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45、长江一直停滞不前,万里终将回归。
46、政治可以是犯罪的,但永远不会错。江滨眼看武甫就要犯大错了,慌忙假装喝醉,把武甫摔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低声说:“书虫,我要输了!”
47、王阳明:他一疑,事就成了。
48、长江有一千英里长,有大片的烟云和水。
49、诗的题目叫“诸生夜坐”。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学生们到来,给王阳的生活带来了轻快和喜悦。
50、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名言格言·王陽明
5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5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53、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54、以记事而言就是史,以求道(天理)而言就是经。事是天理的表现,天理是事的本源。
55、风险怡远不是停滞在胸口,为什么不同的浮云划过空间?夜静海涛三万里,月飞锡下风。
56、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57、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58、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大学问》
59、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它提倡人格独立,不盲从权威,人人都可成王成圣。悍然独往却随机转化,变而通之又岿然不动。心有主,我制外;心无主,外制我。心为本体,万物在我。
6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61、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62、山木是比兴,引出思乡。诗中写的并不是山石,只是截取开头两字作题目,它其实是一首抒发思乡的感伤诗。
63、白云冉冉出晴峰,客路无心处处逢。已逐肩舆度青壁,还随孤鹤下苍松。
64、书的崇高价值,口口相传的“成功秘诀”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的实际需要。
65、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66、谈论性的人,往往都在争论各种不同观点,其实这样都只是在说性,而不是见性。见性的人没有这样那样好争论的。
67、或日: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日: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68、读一读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体会一下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措辞就能明白,一个有才华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赏识,甚至是接见,都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69、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70、过时而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
71、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72、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73、这首诗实际上写的也是山途,那白云也就是山途中的自云
74、丝绸染色无白,白色鬓角无重黑,灵气。
75、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76、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鸣琴复散帙,壶矢交觥筹。
77、真正的认知是能够实践的,不能实践就不能叫认知。
78、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79、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有,这就是良知。
8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1、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82、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83、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84、饿了吃累了睡,只有这样修行才更神秘。他说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但他从外面发现了神仙。
85、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86、或问异端。先生日: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87、知道了就发现本来无所谓知道,觉悟了就发现本来无所谓觉悟。但如果不致知.自己的良知就会沦落,即自己的良知对一的觉悟就会被埋没。
88、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
89、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90、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91、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语出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92、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93、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
94、既然万事万物之理不存在于心外,而动不动一定要说穷尽天下之理,这大概是因为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情不自禁向外寻求天下事物的道理,以弥补增加心中的良知吧。
95、《中庸》里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是良知,无状无态,无前后,无内外,所以勉强只能说为浑然一体。
9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97、王阳明的名言就是天人合一,凡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应有的道理和规律,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天地之间人为贵,人要用自己的智慧服务于天地,而不是破坏和滥用,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物命,保护自然资源,节源减流,成为文明人
98、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导,安定下来的基础,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之间的一切,普通的伦理,言行,成败,荣辱,都不在我心里。-王阳明
99、我的心有自己的明月,永远团圆。山川大地都有清辉,何必中秋!
100、这颗心是光明的,也复何言王阳明
101、天然自有之中语出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出《中庸》。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102、阳光香炉紫烟,挂瀑布前。
103、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语出《尚书》,意为懂得道理不难,难的是去实践它。《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104、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105、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106、事实上,曾国藩在思想的影响和事业的建立上都略逊于偶像王阳明——王阳明
107、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08、努力学习,就像种树。它的根和芽还没有干。它有茎,但没有枝。树枝和树叶。叶和花坚实。当根第一次种植时,它被耕种和灌溉。别担心。不要做一片树叶。不要想花。不要做决定。猜测的意义是什么?但不要忘记修养的功德,怕。没有树枝,树叶和花朵。
109、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作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110、只怕自己内心这面镜子的不明,不怕它照不见所遇见的任何事物。即只需关照自己内心这面镜子是否足够明亮,不要担心内心这面镜子不能穷尽所有事物发展的变化与规律。
111、最初为宋代陆九渊提出,后为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命题。天下之理,原皆在吾心,皆为吾心。
112、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113、人根据自身特长做出成就,才是人能做到的。
114、关键是必须在心体上下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地方,都要反过来在自己心体上不断反复深入体会,就会明白。
115、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16、大体来说,做学问的功夫要把握最关键的以点带面的东西。如果真能认识到致良知是真正最核心的以点带面的宗旨,那么见多识广自然都可纳为致良知的功夫。
117、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18、诗句出自《西园》。王阳明把他这座园子叫做西园,充分表现了对它的钟爱。他这时在龙场的景况已大为改观。
王阳明心学名言(精选56句)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我想你一定对这句话感兴趣,请你阅读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王阳明心学名言(精选56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王阳明心学名言(篇1)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名言格言·王陽明
2、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王阳明》
3、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4、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王阳明
5、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
6、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7、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王阳明
8、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9、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10、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1、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12、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4、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5、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习录》
16、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17、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杀你,而是你不愿善终,自取灭亡,以至天要杀你,你认命吧。
18、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名言(篇2)
19、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20、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
2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2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24、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双峰》
25、对比心学和理学,心学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驭万物,自尊无畏,使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理学由物指向心,填鸭灌输,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丧失对社会家庭乃至自身的责任感,胆小怕事碌碌无为。
2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 《传习录》
27、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传习录》
28、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29、“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传习录》
30、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31、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32、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33、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3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35、战场之上,求死者生。
36、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王阳明心学名言(篇3)
37、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38、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王阳明名言。
39、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40、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41、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42、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44、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4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46、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47、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48、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的政治体制,但人民有时候是好逸恶劳、自私短视的。因此,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规则意识,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49、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5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1、圣人处此更有何通?——王阳明
52、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传习录》
5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54、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5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