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3-07-12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七年级上册课件 七年级课件202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优选。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你不妨看看202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优选,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
部编xx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王几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字词;
2.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本文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感受法、质疑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一课时
【预习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哄堂大笑绰号洗耳恭听弥勒佛得意忘形铁杵持之以恒鸦雀无声铭记
2.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两位老师:蔡芸芝先生和莎莉文老师。她们一个温柔美丽,深受学生爱戴;一个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与智慧为盲聋哑的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她们都让人喜爱、难忘。有时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也会遇到一些另类的老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学生的青睐,今天我们就要看到这样一位老师——王几何。
检查预习作业:
绰号(chuō)洗耳恭听:专心地听。弥勒佛(mílé)铁杵(chú)铭记(míng)
哄堂大笑(hōng):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得意忘形: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王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几何课时令人难忘的情形。
2.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3.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三、再读课文,细心品味
1.“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2.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3.文中的王老师很独特,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和蔼——“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通过对王老师的外貌描写来表现。幽默——“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教学有方——“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4.文中除了写了王老师外,还多处写了“我们”的反应,有何作用?
写“我们”的反应,尤其是“我们”的笑,是为了从侧面衬托王老师幽默风趣。同时用我们的反应、感受推动事件的发展,使王老师的形象逐渐完整、鲜明。
四、拓展阅读良师
①从小学到大学,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教六年级科学课的惠特森先生。
②上课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课上介绍了一种昼伏夜出,早在冰川时期就已灭绝的“怪猫”。他一边进行认真翔实的讲解,一边饶有兴趣地让同学们传看一个头盖骨标本。我们都赶着记笔记,因为课后有一个测验。卷子发下来时,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错。因为我在卷子上写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亲口说的,可眼前的试卷上,每道题目都划着鲜红的叉。紧接着,我发现全班没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很简单,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释道:“怪猫”完全是他生编乱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笔记、答卷当然无一例外,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
③毋庸讳言,我们都给激怒了。这算是什么考试,他还算是个老师!
④可惠特森先生却振振有词:“你们自己应该能够猜得出来。”因为,就在大家传看那个“怪猫”头盖骨时(那事实上是一个家猫头盖骨),他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没有留下任何一丝考古线索。可另一方面,他却详细描述了它惊人的敏锐的夜间视觉,它皮毛的颜色以及其他特点。果真如他所说没有可考线索,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后面的种种信息?重要的是,“怪猫”这个夸张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没有引起我们的怀疑。惠特森先生说这次考试的分数将记录在案。他说到做到。
⑤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权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他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的错误,一定要大胆提出。
⑥“怪猫事件”的影响很快波及全校,人们把“怀疑一切”的新原则运用到每一门课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规蹈矩的老师们极大的反感。几年后,惠特森先生离开我们学校,迁到远在异地的另一所学校担任校长。
⑦每每想起六年级的科学课,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敢于向任何谬论说“不”的勇气,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吗?
答:
2.文章第②段“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一句中的“居然”能否删掉?理由是什么?
答:
3.惠特森先生为什么一定要将这次考试的分数记录在案?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吗?
答:
4.根据你的理解,将第⑦段画线部分补充完整。
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5.惠特森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1.通过“怪猫事件”惠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不要轻信权威,要“怀疑一切”。(4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不能。“居然”强调了作者对自己不及格意想不到(或出乎意料)和吃惊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3.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
4.敢于向任何谬论说“不”的勇气(或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5.略。
【作业布置】写一件事来表现你熟悉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加入对人物的描写。
【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3
教学设计(简介寓言〕
寓言和童话一样,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在生动、
形象的故事里隐含着一种规劝或是讽刺的意义。常常在结尾时点出这层寓意。寓言故事中
的“人物”多是虚构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或其他东西被拟人化了。
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古代希腊的寓言家。相传他是一个被释放的奴隶,经常引用寓言
故事和奴隶主进行辩论,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
寓言故事,因为伊索是一个善于说寓言故事的人,这些故事被后人搜集起来,就叫做《伊索
寓言》了。
(寓言理解〕
一、教师在上课前,找一名朗诵较好的学生请他作准备,老师给以适当辅导。上课时,
让他为全班同学表情朗诵这则寓言。最后一句揭示寓意的`话不朗诵出来。听的学生不看课
文,只是听朗诵,记下故事情节,分析寓言的寓意。
二、请用一句话点明这则寓言的寓意。看谁理解得深刻,表达得准确。然后打开课本
和原文对照,教师评析学生的发言。
三、默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教师给最先举手的同学记下所
用时间,并不许他(她)再看课文,但可以默想,准备到台前背诵。多数学生举手后教师记
下所用时间。请记得最快的学生到台前背诵,大家补充、更正。比一比谁记忆力最好,找出
记得最好的学生,请他谈谈是如何背诵的。(实际上,背得快的学生~定是理解、分析得比
四、在学生谈背诵体会的时候,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入对内容的分析。
(内容分析〕
讨论下列问题:
一、赫耳墨斯化作凡人了解雕像价值的目的是什么,在了解之前,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化作凡人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他以自己和宙斯、赫拉相比,人们肯
二、赫耳墨斯“笑”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他认为宙斯的像只值一个银元,太不值钱了,
三、赫耳墨斯得知他自己的雕像一钱不值(白送)时,可能会有什么想法?(从他骄傲
一、请一位同学表清朗读这则寓言。最后一句不读。
二、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下面的归纳概括学生只要答对一点即可,鼓励相
互补充、辩论,挖掘故事比较丰富的寓意。(①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了。②骄兵必
(内容分析〕
一、蚊子第一吹吹喇叭是什么心情?(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流露出骄傲的
二、蚊子第二次吹喇叭又是什么心情?(得胜后,更骄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三、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以后,会是怎样的,请具体描述一下你
想象中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4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大家爱读童话故事吗?为什么呢?因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评析: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这些题,可以把全文内容提起来,并为下文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受骗原因做准备。)
【四】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根据课文5-21段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
请看投影屏幕:
1、课题是皇帝的新装,这件新装有何特点?这样的衣服你认为会不会存在?既然大家一读就知道新装是假的,为什么两个骗子还有那么大的胆子去骗皇帝?
2、皇帝一心想穿上这件新衣,为何没有一开始就亲自去看布料?当他亲自去了,面对空织机时有何心理活动?
3、当他觉得老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教师明确: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
4、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概括皇帝的特点。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评析:这四道题在难度上是有梯度的。第一题的第一、二问,学生都能答出,第三问和第二题就需要动动脑筋回答,而第三题只有个别好学生才能答出,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富挑战性。)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一个愚蠢的皇帝。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骗局前受骗就说明了他的愚蠢,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个虚伪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一个可悲的皇帝。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还要用衣服去检验,非常可悲。
这些正是皇帝的特点。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特点,才使这样简单的骗局成功,才导致了他可悲的下场。
(二)分析、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的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的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的吗?他说假话了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回去却说了假话,他是理智的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了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的、愚蠢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的官员,面对同样的、世俗的压力,且有了前一个老大臣的“佐证”,他的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可以说:在同样世俗的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的。(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是谁? ——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板书)
梳理、归纳:在这个并不高明的骗术前,说出真话难不难?不难,一个孩子就能说出。那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职的人反而不能呢?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呢?
教师总结:
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
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接着又通过分析各人物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以《〈皇帝的新装〉后传》为题,写一篇新童话,字数不限。要求: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夸张和想像,语言要保持原文朴实无华的风格。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5
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写作思路,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童话内容,了解童话通过幻想、想像和夸张塑造形象的特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
分角色朗读把握写作思路。共同合作探究文章主题。通过课本剧表演,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懂得生活中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爱慕虚荣,要实事求是。
学生准备:了解故事内容,能分清哪是叙述部分,哪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能读出各自不同的感情,课下排练本课剧情。
1、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童话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
师:这位同学从作家和本文的体裁两个方面对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介绍,请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对他的三分钟展示做一下评价。
生: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品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师:相信这个小组的介绍已经勾起了大家学习本课的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明确《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学习目标 ,请看屏幕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生字词。
2.感知课文情节,体会本文强烈的讽刺意义,培养想像力,领会童话夸张的特点。
3.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1、扫除生字障碍,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2、围绕“新装”一词理出文章层次结构。
3、有一句话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他是骗子行骗的法宝,找到这句话,并简要分析。
4、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师:同学们已经提前完成了前置小研究,在我们学习课文内容之前,你发现了哪些文字词语的障碍,请大胆提出来,我们 一起解决。
(一)学生总结讲解:
1、容易读错的词:稽jī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 更衣gēng (改换)
3、生词:滑稽: (言语、运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 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师:这个小组同学分类很细致,基本上是根据我们考试中常见的题型给大家做了归类,希望同学们按照这个归类认真总结学习。对他们的表现表示鼓励
(二)、
生:这篇课文题目为《皇帝的新装》,其实它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围绕着“新装”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说自己能做一种美丽的衣服。但愚蠢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的,爱穿新衣服的皇帝当然上当了,虽然那两个骗子从早到晚都在织布机前可那上面什么也没有。并且,他们还向皇帝要了许多金子。过了些日子,皇帝让一个城市最有头脑的人去看看布怎样了,那人去了以后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没看见,所以回来以后,对皇帝说那布非常好看。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叫了一个人去看,那个人和第一个人一样。后来皇帝决定亲自去看。但皇帝什么也没看到,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是个愚蠢的人。于是他说很漂亮。所有的人都随声附和着,其中有人叫皇帝换上新衣服去游街,皇帝高兴地答应了。 到了街上,人们都说好看,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实话,后来,大家都这样说。皇帝也有点发抖,但他还是继续向前走着。
文章脉络:
生: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_爱_新装 (引子)。
第二部分(2-4段)皇帝_织_新装(开端)。
第三部分(5-22段)皇帝_看_新装 (发展)。
第四部分(23段-32段)皇帝_展_新装(高潮)。
第四部分(33段-36段)皇帝_揭_新装(结尾)。
师:不可能发生。但是你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可信吗?
师:大部分人认为很可信。那么为什么可信呢?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介绍了骗子行骗的一个法宝,能不能把那句话找出来?
生:裁缝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骗子: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这个法宝到底有多神奇,用书中的原话表达出来。(注意用生动的语气读活人物的心理)。
生:“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生:“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生: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生:正是因为害怕自己被人认为是最愚蠢的人,整个王国,上至国王,下至百姓全都撒了谎,所以说,骗子行骗的这个“法宝”至关重要,它甚至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性。
(四)、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具有真实性,我们第 组的同学精心准备了故事的高潮部分即“展新装”部分的舞台剧表演,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
学生表演“展新装”
师:感谢第 组的精心准备,他们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谎言被揭穿的过程,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致敬。请表演的同学谈谈感受:
生:刚才的表演里上至皇帝,官员,群臣,下至老百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生:口是心非。他们欺骗的是自己,然后再欺骗皇帝,他人这叫自欺自人。
师:大家一个一个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局里,要么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要么就只能撒谎,说明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师:那么,同学再思考一下,是谁造就了这样狡猾、精明的职业骗子呢?对,是这个社会,这个异化病态的社会。有了这样的社会,所以骗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圈套。故事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没有,戳穿这个谎言的,使谎言真相大白的是谁啊? 是的,小孩!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出来。
生:因为小孩看大人他们都是心口不一的,他有一种惊奇感,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生:因为所有的大人都知道要阿谀奉承,只有小孩子是比较天真纯洁的,通过小孩子的口说出来,更容易让人相信。而且由小孩揭穿真相就与大人形成了对比。
生:成人一个个阿谀奉承,撒谎,虚伪,小孩子呢,天真;小孩子也与成人形成了?
生:从写作手法上看是对比。用小孩子来揭穿真相,有其深意。
师:同学们,我们正走在走向成人路上,所以我们要葆有我们内心的纯洁,作者在这里用小孩子来揭露事物的真相,是有他的深刻意义的。其实,真相并不难被揭穿,小孩子的一声叫喊它就完蛋了,真相一出来,故事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并没有就此停下笔,把故事进一步推向了深刻,先看看老百姓的反应。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师:这三句话,看上去是不是差不多啊?能体会到这三句话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吗?
生:“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是第一个说的,然后又有一个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是跟说的,还有就是她们最后老百姓她们本来是心口不一说穿衣服的,后来是听有那么多人说的然后就也说了,因为有人开始说了,他们就不怕了。
生:老百姓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说完这句话又加了一个“有个小孩子说”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他的内心还有一点忐忑,加了一个“小孩子说”是要逃避,逃避自己的责任。最后是“实在”,这时候终于觉醒了,确信了啊。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这个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呢?
生:维护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但他在真相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害怕。这些谎言这些欺骗这些社会的丑陋一面不是在真相揭露以后就完全消失了,他的消失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童话深刻之所在。
师: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童话,童话运用想象夸张来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童话具有模糊性、荒诞性、统一性、丰富性、深刻性。让大家来回答一个小问题:2005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一个雕塑前进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师:事实呢?是成人去的多,所以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这里的皇帝整天爱慕名虚荣,以至他的官员、老百姓都说假话,但一个率真的小孩让他们的丑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何时候,真、善、美都应是社会的主流,是永恒的真理。(完善板书)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爱慕虚荣,学习上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的写法。
(三)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做到有长处、优点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学习。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其中讲到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是哪几句?(指名背诵,说说自己得到的启发。)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提出这样深刻、精辟的见解,实在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古代大学问家欧阳修,他巧妙地借一则故事《卖油翁》也阐明了这个道理,与《论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1.学生们从课本注释中知道了作者的哪些情况?
2.教师补充介绍: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历史专著《新五代史》等。《欧阳文忠公集》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种杂著、散文、诗词等,计有一百五十三卷,文忠是他的谥号。
(三)引导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习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①检查生字读音(投影出示)。
咨 矜 睨 矢 颔 圃 杓
②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难读句子,教师点拨朗读。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座讨论完成思考题。
(1)投影出示自读思考题:
①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你认为主要人物是谁?
②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长?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读后交流,引导初步认识陈尧咨的善射和卖油翁酌油技术的高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教师点拨学习课文第1段。
①词语理解:自矜、释担、睨、但、颔,教师着重讲解“颔”在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用,意为“点头”。
②重点句子: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而自以为了不起。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③学生尝试翻译第1段。
(2)学生4人一组,理解第2段,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解释下列词语:忿然、乃、置、覆、徐、沥、遣
②说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看轻、轻视)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接着)
③整理文中“以”、“尔”的意思。
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凭)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但手熟尔(通“耳”,罢了)
惟手熟尔(同上)
尔安敢轻吾射(你)
④学生读熟并互相提示、检查,帮助记忆上述各类词语的意思。
⑤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句子,教师适当点拨翻译。
⑥学生在小组内练读课文,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第2段。
(四)评选黄金拍档,巩固自读成果
1.各大组推荐两名同学作为最佳拍档,一人读原文,一人当场翻译。
2.从4对最佳拍档中评选出“黄金拍档”,颁发奖品。
要求:①朗读正确流利,句读恰当。
②翻译准确到位,语言流畅。
(五)布置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理解寓意,品味欣赏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不夸耀
2.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词句,并思考原因是什么。
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
原因是卖油翁看射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教案》,来自网!
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卖油翁酌油技术很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3.卖油翁用冷静的.评语和短暂而精湛的表演,让陈尧咨明白了什么道理?
讨论明确寓意:熟能生巧,技高也不该自夸,自以为了不起。
(二)模拟情境,表演升华
1.课文中哪几处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神态?(睨之、但微颔之;忿然、笑而遣之)
2.如果要给文中第2段两人的对话加上表现神态的词语,你能否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补上合适的词语?
投影出示文中语句,师生共议:
康肃傲然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不以为然答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不瘟不火答曰:“以我酌油知之。”
……
(翁)因淡然一笑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提供道具,推荐3位同学表演。两人分别扮陈尧咨和卖油翁,一人读白。
表演后师生点评,着重评议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表扬处理较恰当的,点评有所欠缺的。
(三)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如学器乐演奏,看妈妈织毛衣,欣赏厨师做菜等。交流后归纳:多练——手熟——技绝。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
(四)点将过关,知识迁移
1.填空。
①《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②卖油翁是个的劳动者。
陈尧咨是个的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以我酌油知之。
③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读下列小寓言,完成填空。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①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②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③财,其④家甚智其⑤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句中的“其”字。
①②③
④⑤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惟手熟尔”熟能生巧
技精不自夸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领会童话的内涵。
2.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重难点:
1.梳理故事情节,领会童话的内涵。
2.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新装”共写了五部分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一)分析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部分用夸张手法表明了皇帝整个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他爱慕虚荣,奢侈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了伏笔。他还喜欢“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埋下了伏笔。
2.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明确: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爱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揭露了皇帝愚蠢、虚荣心十足的特点。
3.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
明确: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但一想起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就看不见布时,心里未免害怕,所以决定先派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接着又派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认为,这样比较稳妥。表现出他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布的心理。这是由于“不称职”和“愚蠢”而产生的心虚。
4.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明确: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一想到这一点,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说道:“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自欺欺人。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还封他们为爵士,进一步揭露了皇帝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的懦弱本质。
5.分析对皇帝换上新装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
明确: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做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在向人证明他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现了皇帝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6.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以后有何反应?他为什么在被揭穿真相后“有点儿发抖”,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明确: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骗了,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心中却又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中结束。表现了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7.总结皇帝的性格特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讨课文,体会角色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研讨课文,体会角色的社会意义。
小组成员相互传看,每组推举1—2篇有创新的优秀习作在班上交流,学生评议。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2)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3)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4)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身处当时的情境,会怎样做呢?
(5)对于这篇童话的主题,你怎么认识?如果说它仅仅是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如何看?
听朗读录音,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另:人物心理活动由角色朗读,声音可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
选定、分配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学生简短评议。
、讨论:听读之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呢?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欺骗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总觉诙谐中寄寓着严肃的主题,催促我们去思考人性中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怎样去呵护、去坚持,让心灵家园永远烂漫、秀美。愿这不会只是善良的翘盼。
比较《皇帝的.新装》与西班牙民间故事《卢卡诺伯爵赤身裸体的国王》,体味安徒生创作上的匠心独运。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改编剧本。依照故事发生较为集中的皇宫、织房和由更衣室到游行广场三个场景编排幕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能赏析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3、了解童话的特点,理解童话的寓意。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前一晚,有又冷又饿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父亲,冒着风雪去卖火柴,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人理她,后来她划亮了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已去世的疼爱她的老祖母,最后老祖母带她一起去了天堂。
你知道这个故事名叫什么?谁写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及作者,写到黑板上时高一点)。
二、感知课文,复述情节。
安徒生在童话中为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哪个同学可以结合图片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师要求:
(1)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2)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意思;
(3)语句通顺、有条理,用语准确。
师组织学生评价。
师(竖着写板书):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展新装——揭穿假新装
三、结合文章,赏析人物。
1、从同学复述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这是骗子(板书)精心策划的一场骗(红粉笔描一下)局,请问其中有哪些人说了谎?(板书:大臣、百姓、随员等)
2、现在我们选择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来推选“年度人物”,你认为把以下几个“奖”颁给谁最合适:最可笑“奖”、最奸刁“奖”、最卑鄙“奖”、最胆小“奖”?为什么?(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人物最主要的心理描写,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可选取精彩片段,通过学生演读(表演时可拿书,但边读边配合有表情与手势)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学生点评
3、最后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可以给孩子颁发一个什么奖状?(最可爱奖、最诚实奖)
1、为什么由一个孩子说出真话?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
2、作者通过善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斥的社会里,显得格外响亮,格外珍贵。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统治阶级虚伪腐朽的实质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表达了对纯真事物的向往。
五、联系现实,感悟道理。
这篇童话写了已经一百多年,揭露的尽管是当时社会、当时统治阶级用谎言掩盖真实的现象,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皇帝的新装”的现象?你能谈谈吗?(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yJs21.coM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设计一个别致的续篇。(课前已写,在稍作修改后选择2—3名学生作品展示)
同学们,安徒生的童话使我们的精神得以滋养,心灵得到充实。我们总是在赞美歌颂着真善美,但声音再洪亮再甜美的歌颂也比不上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一、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⑴“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⑵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⑶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⑷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⑴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⑵“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⑷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六、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1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2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以下是“7年级上册语文春课件”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导言: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二、案例: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得天先生笔下的春天。播放视频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 (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听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2. 感受:(听过,请同学们走出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描绘一下,刚才闪现的美丽画面。
3. 比赛朗读: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到讲台前,配的音乐下,同学加以评价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热情,用声音感知美)
(以上读的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再读课文,再次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引导学生回答,朱自清笔下有哪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并可以及时积累)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此处对文章写作技巧。加以引导分析如:抓住景中物,景情交融,用修辞)
(1)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 春天的中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情。___________ 我用______语速,语气语调来读,
中心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春天的是新的,是美的,是力量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把目光放在全文之中, 来仔细品读美文,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比如用什么修辞,)
(联系前文,引导学生。娃娃说明从头到脚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说明春天的花枝招展,美丽多姿。颜色美,景物美,诗情画意美。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来分析如何写的,比如: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非常舒畅,给人以愉悦的美。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春天又是一位健壮的青年。这是力量的美,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 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5)开满了花赶趟,(6)舒活筋骨,
而这三个比喻,更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的美。生活的美,生命的美。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三、反思:
写完这个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优选十四篇)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 详实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我相信这份“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需求,本资料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决策依据!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2】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讲授新课:
一、北京人的生活
师简介1929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发现,强调指出:
1、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块头盖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北京人个体。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址。
4、 看书完成下表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 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5、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6、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7、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8、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二、山顶洞人
1、看书继续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 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20万年前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类
山顶洞人约1.8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
氏 族
2、想一想:骨针的出土说明了什么?山顶洞人为什么要制造和使用装饰品?(骨针的出土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穿上衣服,已有相当的缝纫能力。山顶洞人制造装饰品证明了他们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使用装饰品说明他们懂得爱美。
三、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看书完成下表
名 称生 活 年 代 生 活 地 方
元谋人170万年前 云 南
北京人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1.8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
复习巩固:完成与本课相关的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
【学习重点】
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学习难点】
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
方法指导一: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
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西晋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 八王之乱
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原因、目的、后果等)
(1)原因: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
(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
(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4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1)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
(2)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八王之乱);
(3)内迁民族趁内乱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知识模块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自主阅读课本P80~81内容完成第5题。
5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内迁民族、影响。
原因: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很尖锐。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4】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
(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
封国(或诸侯、王国;或王国问题)势力过于强大;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二、思想上的大一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军事上,打败北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威胁。民族关系上,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汉武帝的过失是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有酷吏。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方牧区养一方人》是整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里《与山为邻》的“垂直的牧场”和《草原人家》的“草原风情”。本课的“垂直的牧场”和“草原风情”分别选取了我国不同牧区的典型实例,目的是通过观察不同牧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发现各自的特色,明白每个牧区都有自己的特点,认识到牧区人民运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图景。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生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基础,易于展开复习课教学。但是,作为学生新接触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学生复习方法方面相对比较欠缺。
心理基础: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思维基础:记忆方式“机械记忆”突出,思维特点“感性”突出,“比较分析”等理性分析较为薄弱。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山牧场和内蒙古牧区的自然环境及牧民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生活。
2、分析牧区自然环境对牧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两大牧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进行比较方法的指导,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明白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自然环境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比较法、归纳法
六、教学构思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社会性,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在落实已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七上的《历史与社会》涉及大量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学起来较为枯燥、晦涩难懂。复习起来,也往往是一知半解。实践证明,情境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社会课的乐趣,易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七年级学生思维而言,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视频、图片等感性材料呈现,引导学生从感性信息中分析出理性信息,从而更好地达到温故知新的目标。
本课介绍的是我国不同牧区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图景。教学内容选用我
国新疆天山牧场和内蒙古牧区。这一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倾向于“地理课”。若能够以生活化的形式展开复习,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体会特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通过学法指导,在学习中体会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可能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轻松愉快地达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流程架构
八、教学过程
新年快到了,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道美食。你知道这两道美食的原产地在哪里呢?(出示西北风味美食图片)
生:新疆
生:内蒙古
师:关于美食,同学们真可谓是见多识广,相当给力啊。这西北的风味小吃,看上去真美,若是细细品尝一番,肯定会更有味道了。
师:如此美味的佳肴自然离不开优质的原料。美食的诱惑力实在强大,实在是挡不住。要不,我们去“原料”产地看看如何。
(播放牧区视频,注意视频中的画面及文字叙述)(抢答题,一道一道抢答)
师:1、视频中描述的是哪个牧区?
2、牧草分布有什么特点?
3、自然景观分布方式有什么特点?
4、自然景观具体分布是怎样的?
5、放牧有什么特点?
(PPT呈现)
生:天山牧场
生:天山牧场牧草呈现垂直分布
生: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分布
生:天山牧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荒漠—草地—针叶林—草地—积雪
生:四季放牧
师: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呈现出垂直分布呢?
生:天山地处山地地形,海拔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
生:处于高山气候。水热条件的变化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
师:该地成为重要牧场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呢?
生:牧草丰盛
师:该地为什么四季都可以进行放牧呢?
生:牧草分布呈现出垂直分布。
师:哪位同学来讲一讲这个四季放牧是怎么放牧的?
生:略
师:可见,牧草与当地的生产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试着用简短的词语连接。
生:牧草与生产息息相关。
生:牧草决定了生产。
师:那么,自然环境与生产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自然环境影响生产。
生:自然环境与生产息息相关。
生:自然环境决定生产。
师: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决定了生产活动。该地的生活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转场,住毡房,冬季安排节庆活动等。
师:牧业生产与牧区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生产活动影响生活
生:生产决定生活。
师: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决定了生产生活。天山牧场是这样的表现,下一个视频的牧场会不会一样呢?请看视频短片,抢答以下问题。
1、视频中描述的是哪个牧区?
2、牧草分布有什么特点?
3、自然景观分布方式有什么特点?
4、自然景观具体分布是怎样的?
5、放牧有什么特点?
(PPT呈现)
师:抢答开始。
生:内蒙古牧区
生:内蒙古牧区牧草呈现水平分布
生:自然景观呈现水平分布
生:内蒙古牧区水平分布: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生:逐水草而居
师:既然讲的是生产,用逐水草而牧,可能贴切一些。
师: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呈现出水平分布呢?
生: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内蒙古跨度非常大,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递减。正因为降水量条件的变化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
师:该地成为重要牧场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呢?
生:牧场丰盛
师:该地为什么会逐水草而牧呢?
生:牧草分布呈现出水平分布。
师:可见,牧草与当地的生产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牧草与生产息息相关。
生:牧草决定了生产。
师:那么,自然环境与生产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自然环境影响生产。
生:自然环境与生产息息相关。
生:自然环境决定生产
师: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决定了生产活动。那么,该地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生:内蒙古牧区: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住蒙古包、穿蒙古袍、主食肉奶等。
生:为什么会逐水草而居呢?
生:逐水草而牧。
师:生产活动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生产活动影响生活
生:生产决定生活。
师: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决定着生产生活。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考察了“原料”产地,领略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可以说,这是“大餐”。请同学用完“大餐”之后,也喝点奶茶。这道奶茶便是“比较天山牧场和内蒙古牧区”
师:假若,由你来设计这个比较表格,你会设计哪些比较点呢?
生:自然环境、生产生活
生:略
生:略
师:那么,仅设计自然环境可能较为宽泛。可能,细化一些的话,效果会较好一些。自然环境,主要可以细化为哪些内容?
生:地形、气候
师:请同学们迅速填完表格。
师:通过表格,可以直观地进行两大牧区的比较。
师:抢答题:牧区的不同点,看谁找得越多越准确。
生:略
生:略
师:同学们表现很不错,很给力。抢答题:牧区的相同点呢,我最棒,我抢答。越多越准确。
师:请同学们尝试讲解表格三大模块内容的相互关系。
生:牧区的自然环境决定牧区的畜牧业生产,而牧区的畜牧业生产又决定牧区的生活
生:略。
师:事实上,反过来而言,又是怎样描述的呢?
生:牧区的生活适应牧区的生产,牧区的生产又适应牧区的自然环境。
师:由此可见,人们在发展牧业时,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呢?
生:因地制宜。
生:可持续发展
师:那么,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呢?
生:和谐相处。
师:请同学们,给本课“画龙点睛”,拟个标题。
生:略
生:略
生:一方牧区养一方人
(课堂小结)
师:不仅牧区的自然环境牧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其他的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也是如此。
师:自然环境决定生产活动,生产活动决定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也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适应生产活动,生产活动适应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也适应了生产活动。
师: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完成课堂检测,活学活用。
师:课堂反馈。
板书:
启示:因此发展生产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后感:
磨砺与提炼
依据课标2—5,我选择了《一方牧区养一方人》的课堂教学。本课以“天山牧场”和“内蒙古牧区”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整堂课下来,收获很多,既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又找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找到提升的新空间。
优势:
1、在教材处理上,选取内容突出典型性、差异性、可比性,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师傅们给予了多次的指导,再一次感受到集体智慧力量的强大,也体现到了虚心好学的好处。
2、在教学素材中,运用图片、视频及文字等信息,通过反复强化,突出教学的重点,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素材选材的重要性及运用教学素材方法的重要性。
3、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处理较为严密,能够较好地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立足于学情,以探究式教学为主,通过创设情境等形式,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比较法的意识与能力,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归纳,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
5、在板书设计上,板书呈现突出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较好地紧扣本课的教学中心。板书呈现突出“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类似的推理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语调较为单一,不够抑扬顿挫。
2、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方面有待提高,不够自然巧妙。
3、学生关注面有待提高,应当进一步扩大学生关注面。
4、激发学生“发问”的能力有待提升,自身的问题设计需要进一步“精细化”,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典型性。
总体而言,非常感谢一直帮助我的老师们,尤其是王老师对我的“指导”及师傅们对我的细心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亦有助于改进自身的做人处事方法。
今后,一定会再接再厉,虚心学习,刻苦钻研,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养。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7】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通过“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人类远古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出现在地球上,并成为万物的主宰,关于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有着许多神话传说,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故事呢?
生: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等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
师:这位同学讲的太好了,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人类对自身来源的困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展示:古猿图片
师: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古猿通过劳动,逐步演变、进化成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呢?学完今天这一课,大家就会了解啦。
板书:课题
(二)教师引导,自学探究: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小节,找出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以及他们的相关信息。
生:(阅读课本后答)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找的非常的准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我们的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判断出他们的生活时期的呢?
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
生:化石(如果学生不知道,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拓展)
展示:【社会广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随着时间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减少,所以通过测出化石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如果学生知道相关知识可直接由学生讲述)
师:在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制造工具,会劳动,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漫长的岁月时光中,原始人类在不断的劳动,也在不断的进化,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另一远古居民——北京人。
展示:播放视频资料剪辑《发现北京人》
师:同学们可以从视频中获取北京人的哪些信息呢?(可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合作归纳)
生:北京周口店,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群居生活,用火
师:同学们观察的十分仔细,并且能够彼此间合作互助,非常好,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
展示:北京人头骨、北京人复原像、教师的个人照片
师:学习要有张有弛,下面我们来做个活动。对比一下,北京人和老师的图像,或是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看一看远古居民和现代人在相貌上都有哪些区别?
生:(小组合作探究)眉骨突出、颧骨突出、嘴巴突出、下巴不明显等。
师: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和更久远的元谋人相比较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并且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展示:【集思广益】猜一猜,远古居民有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火的?
生:(小组讨论)雷电森林起火、草木自燃、偶然磨蹭起火、露天煤炭自燃(这一情况学生很少知道,可结合本地煤炭资源拓展)。
师: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张开合理想象的翅膀,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结合实况点评学生)
师:远古居民在没有火之前是如何生活的?有了火之后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生:(如需要可讨论)没有火之前茹毛饮血,非常艰苦;有了火之后,可以吃熟食、照明、防寒、驱兽等。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师:远古居民在不断的演变、进化,我们今天所掌握的远古居民的信息,除了通过化石研究,还和考古工作者们辛勤的科研考察密不可分。比如北京人的发现。
展示:【历史典故】 192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开始了。经过两年的艰苦发掘,在1929年的一个冬日,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为了探明虚实,裴文中来到洞里,仔细一看,高兴极了,原来在这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动物化石。他顾不得寒冷,决定把挖掘工作继续下去。到12月2日下午四点,已经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渐渐暗下来,呼啸的寒风在山野吹着,洞里觉得更冷了,但人们依旧在昏黄的蜡烛光下聚精会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兴地喊叫起来:“是猿人!”大家围拢过来,果真发现一个猿人的头盖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还埋在硬土里。人们兴奋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时天色越来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经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决定,继续挖下去,一直到把这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完全出土为止。(发现北京人的小故事如果有学生知道可直接由学生讲述)
师:正是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才使更多的远古居民为我们所了解,比如山顶洞人。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投影展示的山顶洞人的相关图片信息,看一看,和北京人相比较,山顶洞人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展示:山顶洞人复原头像、骨针、装饰品
生:(可从形态方面、工具方面、生活方面归纳)
师: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从简单的打制石器到复杂的磨制石器,通过劳动,原始人类不断进化,社会在不断的进步。
师:我们今天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远古时期的原始居民们,他们一天的生活会是怎样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时空,再现原始人的生活吧。
展示:【历史再现】原始人采集图、原始人捕猎图、原始人生活图
生:(根据展示图提示,选取某一角度,可用多种形式再现场景)
师:(根据学生的再现实况,师生共评)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师:我们这节课介绍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了解了远古居民的生活信息,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我国还有许多远古居民。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
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也更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8】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_的关系
五、小结:
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9】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
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②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③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④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0】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4.兼并战争
(1)概况: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2)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著名战役: 、 、
(4)影响: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 、 、 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战国时期, 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 年,秦孝公时期
(4)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思想)
(5)内容
(6)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
(7)意义:使秦国的实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8)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改革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③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④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⑤商鞅有革新的魄力。
(9)商鞅变法的启示:
①改革能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和进步;
②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③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④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一)都江堰的修建
1.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
2.修筑时间:
3.工程所在地点:成都附近的
4.工程构成:都江堰由和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 、 、 三个主体工程。
5.功能: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 、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等多方面的作用。
(二)造福千秋——都江堰的作用
1.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新课讲授】
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
知识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
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
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
知识模块二 张仲景与华佗
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 历史巨著《史记》
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识模块四 道教和佛教
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
6.道教和佛教为什么能够被当时的人民接受?又对后来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教:1.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寄托
2.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同,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2】
【学习目标】: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妇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来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学习重点】:贾思勰和 《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学习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二、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______的一位杰出数学家,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经后的第______位,也就是在______和______之间,
项成果领先于世界近______年。三国时期的_________国数学家
_________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
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制定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3】
一、教学目标
1、 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
史上的地位。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
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4、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3、分封制
2、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禅让”制,从首领更替的形式切入新课。
(二)讲授教学: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2、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讨论以下问题:
夏朝建立的时间
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夏朝的历史地位
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并根据小字内容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
二、夏商更替——鸣条之战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推翻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三、商周更替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四、分封制
1、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2、讨论:分封制实行的利与弊。
五、问题探究。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
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提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晋的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的短暂统一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集锦
幼儿教师教育网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把资料整合成了这篇“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感谢您的浏览。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决条件”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1
Unit1 Topic 2 Where are you from?
学习目标:
1.学习数字0-10 及短语zero,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telephone, number
What’s his telephone number?
His telephone number is (010)8267-6790.
3.了解单词音节和重音。做到语音正确。
2. (朗读句子,并标出语调,巩固be from在不同人称的应用,复习国家名称。) Step2 问题导学 A.选择最佳答案
( )1 —Are they from Canada? —No, they ____.
( )2. —What’s ____ telephone number?
—It’s 8265-3412.
( )3. —____ are they? —They are XiaoLi and Jane.
( )4.. Mary ____ from Cuba.
( )5. “One one zero” 表示 ____。
( )6.. —Is he Li Ping? —Yes, ____.
1. —W____ are you from? 2. —What’s y____ name? —I’m from Shanghai. —My name is David.
3. —Are you f____ Zhengzhou? —No, we aren’t.
4. —What’s your telephone n ?—It’s (010)8659-7981.
5. —E me, are you Frank? —Yes, I am.
2. (师连续读出这11个数字,强调前10个数字用升调,最后一个用降调,并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语感。)
3.(做出打电话的动作,理解telephone number的意思。)
T: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1— W____ is he? —He i____ Xiao Ming.
2. —Is she ____ Japan? —No, she ____.
3. —W ____ are they from? —They are from C____.
4. —What’s y____ QQ number?
—____ QQ number is 158141028.
5. —____ she Jane? —____, she is.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My telephone number is
What’s his telephone number?His telephone number is
( ) 6. How old are you?
( ) 7. Where are you from?
( ) 8.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 ) 9. Is Miss Yang your English teacher?
( ) 10. Glad to meet you.
B.用适当的词填空。 Hello! My 1 is Kangkang. 2 am from China. This 3 my friend. 4 is his name? His name is Mike. 5 is from the U.S.A. His phone 6 is (010)6534-8719. Miss Zhao 7 my teacher. 8 is she from? She is from China, 9 . She is fine. 10 telephone number is (010)6534-8897.
1.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2
电子课件就是全部输入在电脑中的,通常也都是教师自己上课所背的内容。这里讲的教案与传统上的有很大的不同,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上册英语的电子课件,欢迎借鉴!
1.学习本课的知识点:
(2)单词:blue,green,red,yellow,black,white,brown,purple,co lor,UFO,CCTV
(3)句型:
—What's this/that?
—It's ...
—What color is it?
—It's ...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英语,正确地描述物体的颜色。
3.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正确认识。
熟练掌握Ss—Zz八个字母的大小写形式和颜色的表达方法。
这一部分的Guessing game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完整的画面中通过想象,猜出其是什么字母,既复习学过的字母,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What's this?It's ...”既是前一单元的重点句型,也是下一课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句型。我们在游戏的最后用同样的方式引出本堂课所要教授的新字母的小写形式。
For example:
The teacher shows a part of a letter and asks:
Get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like this:
Then show the whole of the letter to let the students check whether they're right or wrong.
导入新课What color is it?
通过字母卡片,复习前面学到的字母及交际用语。
让同学们拿着卡片互相问答。
教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写“A”,询问学生:
The teacher answers himself/herself: It's red.
教师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字母Aa—Rr,让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读出来,教师问:
Ss:It's red.(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导入新课 What color is it?
建议3:
T: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
Good morning,A.
Good morning,B.
(Greet as many students as possible individually.)
T:What color are your clothes?
T:Good.Now please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with your partner about the color of your clothes.
导入新课 What color is it?
Step 2:Present the new letters and words
1.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一组本课要学习的字母图片,并且每张字母图片颜色不一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辨认。教师可采取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For example:
T:Look at these pictures.Let's play a game.Who can say these letters and the colors as quickly as possible?If you can,you will be the winner.Now let's begin.
Get some students to ask each other about letters and colors in English,and then do 1a:let the students write the letters for each color.The teacher can offer some help.
2.读一读表示颜色的单词,然后把颜色与对应的单词连起来。
T:They are the names of colors.Draw them on the blackboard or show them on the screen.Now please read after me.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Let's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colors.
建议: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任务型活动为顺藤摸瓜。在学生学习了有关颜色的词汇后,作为拓展,向学生介绍几个新的表示颜色的词汇,如:dark/light green,orange,pink。这几个词较常见,也很实用。然后通过顺藤摸瓜的游戏加以巩固。具体操作为:
准备10个乒乓球,乒乓球染成10种不同的颜色,然后将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开口的纸盒子里。上课时,教师找一个学生背对着大家,放音乐,音乐一开始,大家就开始传盒子,音乐一停,手拿盒子的同学马上拿出一个球举起。问控制音乐的同学 “What color is it?” 他猜:“It's red.”。若猜对了,大家说yes,控制音乐的学生继续放音乐;如果大家说“No,it's blue.”,控制音乐的学生下台,由刚才拿球的学生来控制音乐。游戏继续,直到乒乓球在不同学生手里。可以多练几次,让学生充分掌握表示颜色的单词。
该活动参照击鼓传花的游戏而创造。可操作性强,学生积极性也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表示颜色的单词。
1.教师让学生听1b部分的录音,通过听力训练操练所学的新句型。
具体操作建议是:第一遍 让学生只是听,第二遍让学生听并跟读,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操练,先学生齐读,然后把学生分成组齐读,最后让个别学生读。通过这种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机械操练,让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新句型。
2.教师板书并强调What question 句型。
A:What color is it? B:It's red.
A:What color is it? B:It's black.
1.让学生先按照课本的内容练习,建议前后位互问,同位互问,一生随意选择另一学生互问,尽量采取多形式从多角度练习,让更多 的人参与进来。
2.Pa ir work: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below.Can you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colors?Now work in pairs.Ask your partner about the letters in the pictures.
3.脱离课本,让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进行问答,或者用彩笔在白纸上随意写出学过的字母进行问答。
建议1:先复习前面两个单元学过的字母,再过渡到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字母。
For example:
Please look at the letters.Let's practice saying the letters Aa—Rr in order.
Aa,Bb,Cc,Dd,Ee,Ff,Gg,Hh,Ii,Jj,Kk,Ll,Mm,Nn,Oo,Pp,Qq,Rr
Good.Look at the letters in 2a.They are letters Ss—Zz.Let's listen and repeat them.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long /i?/sound in T and V and the short /e/ sound in S and Z.The /v/ sounds in V doesn't exist in most Chinese dialects.You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You can't say that like /veI/ or /weI/./zi?/is American English and is also acceptable.
OK.Let's listen and repeat them.
建议2:
1.第一遍让学生只是听,第二遍让学生听并跟读,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操练,先学生齐读,然后把学生分成组齐读,最后让个别学生读。通过这种从整 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机械操练,让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新字母。
2.教师出示一些带有字母的卡片,并涂上颜色,让学生任意抽取一张,读出字母和表示卡片颜色的单词。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每个组选一名代表,看哪个组读得准,读得响亮。
Look at the letters in 2b.They are not arranged alphabetically.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letters in order,and then read them aloud.
仔细观察2c中字母大小写书写格式,并抄写。教师仔细观察同学们的书写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在黑板上反馈。
建议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线格,先演示给同学们看。
建议2:利用投 影仪,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看。
根据大写字母写出小写字母,根据小写字母写出大写字母,必须使用四线格。
写完之后找同学读一读,再次巩固字母的读音。对于书写比较漂亮的同学,教师将其书写投影,供大家学习,同时也能激励大家认真书写。
建议:这个游戏叫“非常接触”。在活动前先向学生介绍字母大小写的规则。通过活动——非常接触加以巩固。以每一排为一组,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教师分别发给每组最后一排的学生一张纸片,上面写有一个字母,只允许这个学生看这个字母,在教师说“开始”后,最后一排的学生即用手指把纸片上的字母写在前面学生的背上……这样依次进行下去,最后第一排的学生把所传的字母写到黑板的四线格上,传得最快最准确的组获胜。
这一部分并不一定要学生掌握这些缩略词的完整的拼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可以运用学过的大写字母来表示一些常见的缩略词或缩写形式。老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常见的缩略词。
For example:
T:Have you seen these abbreviations?Do you know what they stand for?Now let's look at the pic tures and abbreviations and discuss in groups.
1.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2.展示各小组课前收集的缩略词,看看哪组收集得多。
3.教师在屏幕上多展示一些缩略词,让同学们多了解一些。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red,white,yellow,black等表示颜色的单词,S—Z八个字母的读音及大小写形式,还学习了“What color is it?It's red.”两个句型。难点是准确而熟练地描述物体的颜色。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使用这两个句型进行语言交际。
1.把Ss—Zz八个字母的大小写形式每个写5遍。
2.制作彩色字母卡片,并在卡片上写出本节课学习的句型。
1.What color is it?它是什么颜色的?
【用法透析】该句型结构为“What color +be +名词(代词)+?”用来问某物是什么颜色。
这是对颜色进行提问的特殊疑问句。what是疑问代词,可放在名词前修饰说明名词(color),该句的主语是it,所以动词用单数is,若主语是复数的,则动词用are。该句答语为“It's/They're+颜色.”
2.It's black.它是黑色的。
【用法透析】it是代词,指代前面所提到的东西或人。
【误区警示】注意:its易与it's混淆。it's是it is的缩略式,意思是“它是”,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句首时it's 和it is 两者可以通用。例如:
It's/It is a pen.它是一支钢笔。
That is a car.It's an English car.那是一辆汽车,它是一辆英国生产的汽车。
②作肯定回答时,在Yes之后只能用it is,而不能用it's。如:
—Is this a pen?这是只钢笔吗?
Starter Unit 3 What color is it?
blue,green,red,yellow,black,white,brown,purple,color
What color is it?
It's red...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3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描写天气的形容词、感叹句sun+y=sunny,wind+y=windy.
cloud+y=cloudy,snow+y=snowy.etc.
2.难点:感叹句的运用,感叹句的结构和用法What+(a/an)+adj.+n.+S.+V.!
How+adj.+S.+V.!
教学准备:1.CAI课件;2.学生的有关过去几天的天气变化的日记;3.有关当天的天气话题;4.八本英汉汉英字典。
T:Therearefourseasonsinayear.Theyare...
T:Well,Ilikesummerbest.
T:BecauseIlikeswimming.Whataboutyou,S1?
S1:Ilikewinterbest,becauseIlikemakingsnowmen.
T:(AskingtheSs.)WhichseasondoesS1likebest?
1.T:Differentseasons,differentweather.Andeveryday,itchanges.WouldyouliketoknowhowtoexpresstheminEnglish?“Yes!”Ok,nowlet'slearntogether.Atfirstlet'slookatsomebeautifulpictures.
Whenthesunisinthesky,it'ssunny.Wehavealotofsnowthesedays,it'ssnowy.
Whentherearemanycloudsinthesky,it'thereisalotofwind,it'swindy.
ThereisalotofraininEngland,it'srainy.
(用漂亮的彩图展示,给人以视觉感观的刺激;用红色显示sun/sunny,snow/snowy,cloud/cloudy,wind/windy,rain/rainy,突出重点,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句型,在句中学单词,加强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使词汇的学习灵活、不枯燥乏味)
2.T:LookatPicture5.It'salwaysrainyandwarminEnglandinayear.Liketheweather,thepeopleinEnglandarealwaysgentle,wecallthemgentlemenorgentlewomen.Andtheycarefortheweatherverymuch,theyenjoytalkingaboutit.So,you'dbetterbeginwiththeweatherwhenyoumeetastrangerinEnglandandyoudon'tknowwhattotalkwithhimatthistime.
(学习语言的同时,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给学生任务,利用图片在自己所造的句子中学习巩固有关天气的词汇。比如听到:
C:Lookatthetrees.Theyarenotstraight.D:It'swindy.
(“straight”一词,是学生查字典而得出,我及时给予肯定评价,鼓励自主获取知识,拓宽学用渠道)
T:Ifwewanttoknowtheweather,wecansay,Howistheweather?OK!Howistheweather?(领读两遍。)
(前几前,天下雪,今天的天气正好阳光灿烂,但雪正在融化,天气冷。我由学生熟悉的询问身体状况的一句“Howareyou?”引出“Howistheweather?”而询问当天的天气状况,注意了创设情景的真实性)
T:Ifwewanttoknowtheweatherandwecanalsosay,“What'stheweatherlike?”
(幻灯显示:What'stheweatherlike?=Howistheweather?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由已知引向未知,既复习旧知,又扩展新知,培养思维的连贯性。)
2.Makeuseofthepicturesandyourdiariestomakedialogues.
Youcandolikethis:
Whatisthedatetoday?
It's...
Whatistheweatherlike?
It'sverycold...
(教师走动指导学生同桌对话、前后交叉对话、分组练习,谈论前天、昨天、今天、明天等的日期和天气变化,最后每组两位表演练习)
1.Teacher:It'ssunnytoday.Ifwewanttoexpressourstrongfeeling,It'sverysunny.Wecansay,
幻灯:It'ssunnytoday.→Howsunnyitistoday!
(Workinpairs,thenactout,并尽量用感叹句给予适时评价,如Howwellyouspeak!Howbravetheyare!)
T:Ifwewanttoexpressourstrongfeeling,wecanalsosay,“Whatacolddayitis!”
幻灯:Whatacolddayitis!=Howcolditistoday!
(跟读两遍,看图小组学习,然后每组推荐两位表演,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感叹句的结构和用法What+(a/an)+adj.+n.+S.+V.!
T:Ourclassroomisveryclean.
Ss:Howcleanourclassroomis!/Whatacleanclassroom!
(Letthemworkinpairs,在教室里走动指导时听到:Mycoatisbeautiful!Howbeautifulyourcoatis!Howcolditis!Whatacleverboy!等语言,这时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说道:HowhappyIam!学生们马上脱口而出:Howhappyyouare!为了巩固,我再次说道:Yes,howhappyIam!WhatahappyteacherIamtoday!然后每组推荐两位表演运用感叹句,并尽量用感叹句给予点评)
Step5Discussandtryyourbesttousewhatwehavelearnedtoday.
(三天前,奥运吉祥物──福娃(Friendlies,现已改名为Fuwa)揭晓,我便显示出下载的彩图和英语WelcometoBeijing.
刚显示就听到:Wa,howbeautiful!这是真情的吐露,马上给予高度评价)
T:Nowlookatthem;youhavetwominutestodiscusseachother.Youcantalkabouttheweather,thepeople,thecities,thefoodinBeijing,andsoon.
(Howsunnyitis!Whatfineweather!Howfriendlyweare!WelcometoBeijing...听到这些表达,我由衷的高兴,因为学生能用感叹句、天气变化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1.两分钟的讨论后,我把它作为家庭作文,作为学生课外的学习任务;
2.要求收听有关明天天气状况的英语广播、电视或其他渠道的天气信息;
3.今天的英语角主题是运用感叹句谈天气;
4.发给学生一份课堂评价表,记录本节课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4
本单元的核心项目是“喜欢和不喜欢(like and dislike)”。围绕着这一中心项目,课文中设计了各种食物及水果的插图和不同形式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各种学习活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询问对方与了解别人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学业会谈论自己与他人早、中、晚餐喜爱吃的食物,为其今后能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常用功能项目、进一步学习并掌握新的语言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⑴知识目标:
A、学会询问对方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
B、学习并激情些食物的词汇;
C、学会谈论自己与他人早、中、晚餐喜爱吃的食物;
D、学会营养配。
⑵能力目标:
A、能准备表达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
B、能根据具体情景对话,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C、通过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⑶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西文食品文化,促使学生了解西方生活方式与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B、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C、通过任务型活动,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均衡饮食,合理配餐。
重点:
A动词like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及一般疑问句的肯定、否定回答;
B关于各种食物的词汇;
教师:搜集关于食物的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表格(见教学步骤)。
① Present the new words.
T:Let’s play a aguessing game. Is it an apple in my bag?Touch and tell me the answer.
S1: (Touch and say)Yes, it’s an orange.
T:I like oranges. Like means”喜欢”. Read after me .L-I-K-E,like.
T: Do you like oranges?
(Teacher writes the title on the blackboard.)
T: Now today I have a lot of delicious food. First let’t look at some fruit. Look!(Show a picture of a banana.)
T: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 banana. Read after me,B-A-N-A-N-A,banana.
(Then look at some pictures and teach the other fruit words in the same way such as strawberry,apple.)
(Next go on learning the vegetables and the other food in the sme way with the pictures.)
T: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fill in the chat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y.
① Present the countable nouns and the uncountable nouns.
T:Look!What are these? (Show a picture.)
T:How many oranges are there?Let’s count. One,two.
T:And what are these? (Show another picture.)
T:How many apples are there? Let’s count them. One,two,three.
T:Can we count it”Can we say a broccoli?
T:We can’t say a broccoli because it is the uncountable noun. Nouns contain the countable nouns and the uncountable nouns. Countable nouns can be counted with number ,and we add –s or –es to make the blural. For example,we can say an apple, two apples,three eggs. Uncountable nouns can’t be counted with number,and they don’t have plurals. For example, we can say salad, broccoli,but we can’t say salads,broccolis.
T:Look at the pictures. Fill in the chart.(Show some picture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② Present the rules of noun plural forms.
T:look at the pictures,can you say them?
S:Yes,three tomatoes,two oranges, three strawberries.
T:Look at the three rules of plural forms. Are they the same?
① Present the new drills “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
T:Oh,we have lots of delicious fruit. I like apples best.
Do you like them?
S2:No, I don’t. I like salad.
S3:Yes, I do./No, I don’t.
(Ask some more students to practice like this.)
② Practice the drill.
T:Work in pairs.Ask and answer with your pictures.
(Before class the students have drawn some pictures of the food.)
(Then ask more pairs to practice.)
T:Let’s open your books and do 1b.Listen and number1-3.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Let’s make a survey.You can ask eight friends what they like and dislike. Then fill in the chart.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S1:Five of the students like…, two of them like…
In this class,we’ve learnt the names of foods, fruit and vegetables and practiced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 Please remember the rules of noun plurals.
Homework.
Make a survey about your parent’s likes and dislikes using Do you like…?
教师:搜集关于食物的图片,制作表格(见教学步骤)。
② Review the drill “Do you like…”?
③ The girl and the bo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likes and dislike.Let’s open your books and listen. Try to finish 2a and 2b as quickly as you can.
① Present the new drills “Does she/ he like…? Yes, she / he does./ No, she / he doesn’t”using the chart above.
T:Kate, do you like tomatoes?
T:Do you like ice cream?
(The teacher points at Kate and asks the class.)
T:Does Kate like tomatoes?
T:Does Kate like ice cream?
(The teacher goes on asking Kate using the chart.)
T:Does your best friend Sue like tomatoes?
S1:Yes, she does.(Kate looks at her chart in her hand.)
T:Who is your best friend?
T:Does she like tomatoes?
(The teacher points at Tony and Maria.)
T:Do your best friends like tomatoes?
S1:Yes, they do./No, they don’t.
(The teacher asks two more students to answer his/ her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rt in their hands. Then the teacher writes down the drills “Does she/he like… ?Do they like…?” on the blackboard.)
T:Work in pairs and practice the drill “Does he/she…? Do they…?”according to the chart.
(Then the teacher asks some pairs of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one by one.)
② Practice the drills.
T:Let’s work in pairs .
(Student A looks at Page 33.Student B looks at Page 83.Try to find out what Bob and Bill and don’t like.)
Sa:Does Bill like French fries?
Sb: … Does Bob like French fries?
T:Do you love your parents?
T:How do you show your love to them?
S2:I’ll buy something for them when their birthday is coming.
S3:I’ll study better and better.
S4:I’ll make a big meal for them.
T:Oh, I think it’s a good idea. Now let’s try to know what they like and dislike. First take out yesterday’s homework,exchange the information in pairs.
(The teacher have asked the students to have a survey last class.)
T:Does your father like chicken?(Point to a student)
T:Does your mother like eggs?
T:Do they like bananas?
T:Now work in groups and make a food survey.
S2:Jim’s father likes… He doesn’t like… Jim’s mother likes…very much. She doesn’t like…And they both don’t like…
(Then ask more students to report.)
In this class, we’ve learnt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including of the third person singular form as subject.
Homework.
Rewrite your conversation in the form of a passage.
教师:搜集关于食物的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表格(见教学步骤)。
T:Now let’s cxchange your exercise books and help each other. Try to correct it.(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report his/her conversation.)
T:You know we have learnt so much delicious food. Now Let’s play a game with the food. Let’s see who will say the names of the food as many as possible during a minute.
(The teacher will give the students a minute to prepare it.Then ask someone to say.)
S: Salad, apples, bananas, ice cream…
(Choose the three students who said the most and give some food as presents.)
① Present the new words.
T:How many meals do you have every day?
T:What are they?(The students can answer them in Chinese.)
Ss:They are “早餐、中餐和晚餐 ”.
T:Oh, yes. In English “早餐”we can say “breakfast”.
(Show a picture of the breakfast)
Read after me, “breakfast”.
B-R-E-A-K-F-A-S-T,breakfast.
Ss: B-R-E-A-K-F-A-S-T,breakfast.
T:Do you have your breakfast every day?
S1:No, sometimes I get up late, I have no time to eat.
T:I think it’s not good for your health.
(Teach the other two words lunch, dinner in the same way.)
② Practice the words.
T:Which meal do you like best?(Point to a student.)
S:I like breakfast best.
S:Because I like drinking milk.
T:Who also likes breakfast in our class? Please put up your hands.
T:Oh, so many students.You can sit in this team.
(Ask all the students who like breakfast, lunch or dinner to come to the same team. They can talk easily.)
T:We have divided all the class into three groups. One group likes breakfast, the other two like lunch and dinner. But what do you like for your three meals?
(Show a picture of three dinners.)
T:I have three meal plates. What do you want to put on it?
Let’s talk about it. Try to find the food what your group like most and tell us the reason.
(When each group is talking about it, the teacher goes around among the students and helps them if they need. Then ask each group to report.)
S:In our group, we like breakfast best. We all like oranges, eggs, milk and an apple.Because they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we choose them.
(When the student is saying, the teacher puts the food onto the plate for breakfast.)
(Do it for lunch and dinner in the same way.)
T:Look at 1a, and write the number in the box next to the correct food.
(Then the students finish off 1a.)
T:How many other food words can you add to the chart?
Try to write them down in the chart.
(The students write them down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en read them. See who will add most.)
Step Four: Practice the listening.
T: Look! There are so many foods. Maybe they are very delicious. Which food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apples? (Show the picture.)
T: How about chicken? Do you like it ?
T: Can you guess what food I like?
T: Yes, you are right. I think you are very lucky. But I have two friends. They are Sandra and Tom. Do you know what food they like? Now, 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the food you hear.
(Play the recording 2a in Section B. The students find out each food mentioned in the conversation on the recording.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 Now open your books and listen again. Fill in the chart.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write in the answers on their charts. Play the recording the second time and then the students can check their answers to be sure they are correct.)
T: Does Sandra like salad?
T: Work in pairs about the chart.
Go on a picnic with a group of friends and make a list of food to buy.
①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six groups.
② Talk about what the students in your group like and dislike and make a list.
③ The leader in each group reports to the class.
Step Six: Summary and homework.
Make a survey about “What do your parents like for three meals?” after class.
教师:搜集关于食物和人物图片,制作表格(见教学步骤)。
S: Yes, I do. / Of course.
T: What sport do you like best?
S1:I like playing football/ baskball /table tennis …
T: Oh, Look! What is he doing?
(Show the students a picture of Liu Xiang.)
T: Yes, he is running. Now, read after me, run.
S: Yes, he is Liu Xiang.
T: You are very clever. He is Liu Xiang. He’s a runner.
R-U-N-N-E-R,runner.
T: Now he is very famous in China. Maybe everyone knows him. He is a sport star. S-T-A-R,star.
T: Liu Xiang likes sports. He runs every day. He is healthy and he doesn’t like dessert. Do you know Healthy and dessert? Healthy means “健康的”.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 unhealthy?
T: Yes, you are clever. Read after me, healthy, unhealthy.
T: Look at these pictures. (Show these pictures of dessert.)
They are all dessert. In Chinese it means “甜食”.We often eat it after the important dishes.
T: Read after me, dessert, D-E-S-S-E-R-T, dessert.
Ss: D-E-S-S-E-R-T, dessert.
T: Now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these foods. (Show some food pictures.) 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think are healthy or unhealthy? Discuss in four people and fill in the chart. (Each group will have a chart)
S: … are healthy food, … are unhealthy food.
T: So we eat more healthy food and less unhealthy food. Healthy food is good for our health, but unhealthy food is bad for our health.
Step Three: Learn to write about what somebody likes for three meals.
① Read the passage.
T: Look at Liu Xiang ! Do you know why he is very healthy?
S1: Maybe he runs every day.
S2: He takes good care of his health.
S3: Maybe he eats very well.
T: Yes, he really eats very well. Every player just eats healthy food. Three is another running star. Her name is Sandra Dlark. Let’s see what she likes eating for three meals. Open your books and read 3a in Section B. First try to fill in the chart.
(Th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char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 Sandra Clark has a brother, Tom. He is very clever, but a little naughty. Look at 3b and find out what Tom likes fo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 Comple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The students do 3b and check the answers.)
② Practice.
T: I like eggs and milk for breakfast. What do you like eating for breakfast?(Point to a student.)
S: I like apples and bread.
T: What about you? (Point to another student.)
S: I like hamburgers and bananas.( Ask two more students to answer his/her questions for lunch and dinner.)
T: Who can ask and answer like this?
Sa: What do you like to eat for lunch?
Sa: What do you like to eat for dinner?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one by one.)
①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 like for three meals.
T: Can you introduce yourself for three meals according to what you talked about just now? Maybe many friends want to know you. (The students write about themselves as quickly as they can. When they are ready, ask them to introduce.)
② Make a survey about your classmates for three meals.
T: Do you have any friends? (Ask a student.)
S: Yes, I do./ Of course.
T: Do you know what they like eating for each meal?
S: No/ Sorry, I don’t know.
T: OK. Let’s ask our friends and try to know what they like. Then fill in the chart.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o the class.)
Homework.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best friend for three meals.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5
本节是单元第一课时,通过观察多张照片,对其中人物所做事情的讨论,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游戏环节,拓展新的学习内容,体现了英语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1.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运用和表达的意思,关注人称和动词的搭配。
2.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m doing sth..
What is he/she doing?He/she is doing sth..
Is he/she doing sth.?Yes,he/she is.或No,he/she isn’t.
3.掌握肯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的句型转换及其回答。
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What are you doing?I’m doing sth..
What is he/she doing?He/she is doing sth..
Is he/she doing sth.?Yes,he/she is.或No,he/she isn’t.
教学难点:用be doing来表示说话的瞬间正在做某事。
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讨论,先利用欣赏电影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再利用观看照片来讨论某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场景,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抓住英语交际的机会,感知体验,大胆实践,使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道理。
1.Greeting :
Teacher: Hello, everyone. How are you? Today is a nice day, isn’t it?So what do you want to do? And why?点一个举手的学生回答,再面向全班: I like watching TV at home. Because it’s relaxing. Do you want to watch TV?得到肯定回答后,T:Now let’s go to watch TV.进入幻3,点击右下角的铃铛播放电影《泰坦尼克》结尾片段。看完后,T:Do you know its name? Do you like it? Why?学生回答后,老师显示字幕:Don’t let go. Love your life.
设计目的:通过观看著名的电影片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灌输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教育。
1、T:I have some photos.展示幻4的照片:Look! This is my life.I’mdoing some things at home.用红外线灯照射每张照片,学生可以通过照片明白句子的意思。老师指着每张照片带读句子(同时做出相应的动作):I’m watching TV/cleaning/reading/talking on the phone/playing computer games/teaching.认读完最后一张自己上课的照片后,T: what’s my job? ... yes,I’m a teacher.
然后老师设计打电话的场景:hello, thisisMiss Liu. Today is a nice day. I’m watching TV at home. What about you?进行师生间的对话,起示范作用,让学生能仿造使用幻灯片上的句子回答,并对能使用其他动作回答的同学予以奖励。每个be doing形式都用红色标注,提示学生注意。
设计目的:通过展示老师自己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输出新知识,用带读和创设情境的对话形式,让学生初步理解并能表达自己正在做某事。
展示幻5,T:now,let’s look at other photos. Who is in these photos?老师问几个举手的学生:what are you doing?然后让学生仿照进行pairwork活动:Can you ask your friend ‘what are you doing’?并请几组进行演示,每组演示之后,老师问大家:what is…doing?借机转换人称。
设计目的:创情设景,用学生自己的schoollife照片让大家有话可说,并可借机转换人称,转入下一环节。
展示幻6,T:now,we are in a happy apartment. These people are doing some things. Le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Then tell me: What are these people doing?听完录音后,T ask S1:what is Jenny doing? S1: she is watching TV.T点击屏幕检验。T转向S2:Can you ask your friend about Dave and Mary?然后用以上问句依次请几组同学对图中人物内容进行问答。
设计目的:充分挖掘听力材料,利用其锻炼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并成功实现转换人称的问答,使学生能了解并掌握如何询问其他人正在做什么及其回答。
展示幻7,T:now,let’s make a survey in your group. What are your friends doing now? I’ll give you 3 minutes. You can ask 4 friends, and write down on the chart, then make a report.3分钟之后,T: Can you make a report?请每组派一代表汇报,并进行奖励,T可以插入问句:what is … doing ?。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认真聆听他人的良好习惯。
1、展示幻8,T:Look! Tom is doing something. Do you know, what is Tom doing?Oh, let me guess. Is Tom writing? S: No, he isn’t. T继续猜,直到S说Yes, he is.为止。点击可检验答案。再点击出现下一个人物。重复以上老师猜,学生答的活动。
设计目的:因为此片内容是书上有的,学生知道谜底,所以由老师做示范来猜,学生回答,锻炼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2、展示幻9,T:Now, It’our fun time. Do you know this cat? What’s his name? S: ... T: yes, he’s Tom.Now,Let’s talk about these pictures. You can ask your friends in your group,what is Tom doing?3 students as a group. And One ask, the others answer .每组发一份图片进行组内讨论。份图片进行组内讨论。3分钟后请几组学生演示,T:You can ask 2 questions.3人一组,一人用红灯照射图片问,另两人答,奖励表现良好的小组。
设计目的:在重温对话what is he doing?的同时,了解各图的内容,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点击出现幻10和问句Is Tom sleeping?T: Now, What is Tom doing? Is Tom sleeping? (T做睡觉的动作)全班看着图片齐答:Yes, he is.或No, he isn’t.
T:Who wants to guess the next picture?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背对屏幕玩猜谜游戏:示意全班问他:What is Tom doing?此学生边做动作边猜测:Is Tom drinking?全班齐答Yes,he is.或No,he isn’t.猜到者有奖。
设计目的:在游戏中学,在快乐中锻炼听说能力,避免了枯燥的教与学。
请一个学生对于此课所学进行总结,老师给予及时的评论,并点击进入幻11展示语法小结:现在进行时态。
设计目的:初一的内容是基础教学,语法在最后有必要呈现出来,让大家知道所学内容的专业术语。让学生自己总结更能加深印象。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 Get the students learn the new words: guitar, sing, swim, dance, chess, play chess, draw, speak, speak English, join, club
2. Get the students learn the sentence patterns: ①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Yes, I can./ No, I can't. ② —What can you do? —I can dance. ③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I want to join the chess club.
3. Learn the grammar focus: modal verb “can” and “want to do sth”
4.Raises student's group consciousness
难点 1.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abilities.
2. The usage of modal verb “can”
方法 Task-based, grading method、audio-visual instruction、demonstration、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1. Ss look at the picture in 1a. Then read the words and phrases. Let Ss match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people.
2.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together.
Show the pictures about the abilities and say:
He/She can dance/swim/sing/"??But I can’t dance/swim/sing/...
T: Tell your partners what you can do. For example:
I can play the guitar. I can sing and dance.
Ss work in groups. The let some Ss talk to their classmates in front of the class.
1. T: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find out the right conversation, and number them 1-3.
1. Ask the Ss to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in 1b with a partner. Then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Ⅵ. Listening
1. Work on 2a;
T: Now,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P2, listen to the four conversations. Just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carefully.)
The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ircle the clubs you hear.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2. Work on 2b;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1. Look at 2b and talk about what the people can do and the clubs they want to join.
T: What club does Lisa want to join?
S1: She wants to join the chess club.
2. Ss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asking and answer about Lisa, Bob and Mary.
3.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Ⅷ.Homework:
1.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fter class.
2. Recite the conversation after class.
3. Write English names as many as possible in the exercises book.
Ⅸ.Blackboard design Section A 1 (1a-2d)
Drills:
1. —Can you sing? —Yes, I can./No, I can't.
2. 2b: 1. chess, chess 2. English; English 3. sing, dance, music
4. ① What club does Bob join?
② What club does Jane join?
They want to have some rice and vegetables.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7
课题: Comic strips Welcome to the unit(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入有关地点和交通的话题。
2.谈论参观访问和交通方式。 3.辨别方位。
认识路__________________ 爬上山 ____________
跟随我__________________ 在北京的西南_______________
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乘地铁去市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害怕 ________________ 不得不 ________________
一次春游________________ 进行一次远足________________
一、根据地理位置,用适当的方位词填空。
1. Guangzhou is in the ____________ of China.
2.Beijing is in the ______________ of China.
3.Shanghai is in the ______________of China
4. Kunming is in the _______________ of China.
5. Harbin is in the ________________ of China.
jiang is in the _________________ of China.
二、根据汉语提示及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完成下列句子。
1. We are _________(害怕) of tigers.
2. My daughter likes ___________ (跟随) me to go shopping.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8
课题Starter Module2 Unit1课型listeningandspeaking
教学重点What’s this/that? It’s a/an… book,bag,chair,desk…
教学课程1.Greeting.
T: What’s this in English?
T: How do you spell it?
Work in pairs. Ask and say.
S1: What’s this in English/
S1: What’s that in English?
S1: How do you spell it?
1) Listen and repeat.
2) Compelete the sentences and read.
3) Write the sentences.
课后评价。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9
Unit3 This is my sister.
Key vocabulary: son , cousin , daughter , uncle , picture .
Target language: This is his friend. That is his sister. These are his parents. Those are his grandparents.
Train Ss’ listening skill. Train Ss’ intuition thought ability.
Ss should help with household and respect parents.
Key vocabulary. Target language.
Ss can introduce their family members everyday situations.
A tape recorder.
A picture of my family and friends.
T: 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Please listen carefully. He is my brother. But my father is not his father. His father is not my father. His father and my father are brothers. We have the same grandfather. Who is he?
S2: It is your “堂兄” or “堂弟”.
T: Yes, it is. Let’s see how to say it in English.
T: It’s cousin. Read after me, C-O-U-S-I-N, cousin.
SS: C-O-U-S-I-N, cousin.
SS: C-O-U-S-I-N, cousin.
…
T: This time you must say it in English. She is your sister. But your father is not her father. Her father is not your father. Her father and your father are brothers. You have the same grandmother. Who is she?
T: Your father’s brother is your …?
T: You are right. Let’s see how to say it in English.
T: Read after me, please, U-N-C-L-E, uncle.
…
T: Your uncle’s wife is your…?
(Teach the new words son and daughter in the same way.)
T: Read the words together.
Task Three Practice the new words
T: Look at the family tree. Some words are missing. Add the words in the box, please.
Task One Listen and check the words you hear.
T: Lin Hai and Dave are talking about Dave’s family. How many family member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Please listen and check the words you hear.
(Play the recording of 2a once.)
(Ask two more students to say the answers.)
Task Two Listen and check the picture.
T: I have two pictures here. Which one is Lin Hai talking about? Let’s listen and find it out, please.
(Play the recording twice again.)
Task One Pairwork. Draw your own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T:We find out the picture of Lin Hai’s family. Can you draw a picture of your family?
T: OK. When you finish drawing, tell your partner about your picture. You can use “This is …” and “ These are …” to talk about. Then report it to the class.
(Check students’ work. Ask two or three students to report.)
Task Two Talk about the family tree.
T: Look at the family tree. I think it’s a big family. You can do it
in groups of four or three. You can do it in pairs or only by yourself. Then report it to the class.
(Students work. Teacher walks around in the classroom and helps the students.)
T: Stop here. Let’s check it out.
S1: Look at my family tree. This is my… This is my … They have two … This is my … This is my …This is my …This is my. My parents have two children. This is…This is my …My uncle and my aunt have a son. He is my …
(Ask two more students to do it.)
Task Three Homework.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family.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10
1. 方位介词:in、on、under、behind、in front of、near等的.用法。
2. 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Is the ... in/on/under the ...的回答。
3. 新单词:bed、table、bookcase、chair。
采用目标和任务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Is the ... in/on/under the ...的交际。
明确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Play an English song before class to interest the students. Revise some school things by asking questions. e.g.:
What’s this?
Is this a ...
How do you spell it? etc.
Learn the new words in, on, under, behind ... by helping the teacher find the lost things. T: Where’s my English book?
S1: It’s here./I think it’s ... T: Oh, it’s on the desk. …
T: Where’re my color pencils? S2: ...
Teach the new word “where” and the use of “they”.
Consolidate the prepositions by looking at the scre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s ... ? Where’re ...
Students hide and look for the school things in pairs. One student hide one school thing and asks: Where’s…? Where’re…? The other student guess and answer: It’s in your desk. They are in your pencil case. etc. Ask some pairs to share their performances.
Show the students a picture of a room, tell them this is a bedroom and let the students list the things in it first. Then show them the whole picture, teach the new words, ask where the things are, and let the students answer, using the prepositions.
Repeat with a sitting room and a study,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practice in the same way.
Work on 1a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Students do it individually firs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ork on 1b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number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Then ask one students to report the answers.
Work on 1c Make up dialogues in pairs, using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Let two pairs show their dialogues
Show a picture of a room, give the students one minute to look at it, then ask them what kind of things they saw and where the things are. Have a competition among groups. See which group can remember all the things and places.
Copy the new words and try to remember them. Make a survey:
Interview one of your friends.Fill in the form below. Name Ms. Zhang/ Liu Hai Things sofa Places near the wall
( ) 1. Where _________ the CDs?
( ) 2. ——_________ my alarm clock? ——_________ on the bed.
A. Where, It B. Where’s, It’s C. Where are, They’re D. Where, It’s
( ) 3. _________ her hat on the sofa?
本节课单词较多,因此最好采用实物或图片教学法来教这些新单词,这样更具有直观效果,所设计课堂环节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堂课所设计的游戏环节就非常好。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1
★课时目标:
1、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能够看图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卡片aoiu,(aaa,在哪里,在哪里?aaa在这里,在这里。)
2、指名读复韵母aieiui,说说读这三个复韵母时口形是怎样变化的,轻重又该怎样?
3、对比读:aaieeiuui说说每组有什么不同?(如:a是单韵母,发音时口形不变。ai是复韵母,发音使口形从a向i滑动,a重i轻。)
(二)引出新课,提出要求。
上一课我们学了3个复韵母,知道复韵母发音时口形要从前一个音向后一个音滑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3个复韵母,看谁学得最好,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还会带调读。
(三)教学复韵母aoouiu。
1、教学复韵母ao。
(1)看插图说话引出ao:图上画着什么?(奥运会的标志)领读:奥运会,复韵母ao就是奥的第一声。板书:ao。
(2)ao怎么读呢?先发a音,紧接着向o音滑动,a重o轻,就成了ao。(教师示范读ao,领读、齐读、指名读)
(3)练读四声,标调在a上:āo(凹进凸出)o(熬药)ǎo(棉袄)o(骄傲)
2、课中操
3、教学复韵母ou。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藕。)谁能把ǒu改成第一声来读一读,出示:ou。
(2)看老师念ou,说说口形是怎样变化的?(先发o音,很快地向u滑动,o重u轻。)
(3)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4)ou的声调标在o上,谁会给ou标上四声?练读ou的四声:ōu(海鸥)u(u,真奇怪)ǒu(鲜藕)u(怄气)
4、教学复韵母iu。
(1)看插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人们在游泳池里游泳。)出示:iu。
(2)iu:i在前,u在后,读的时候口形应该怎么变?谁会读?
谁能说说怎么发iu这个音?(先发i,口形再变到u,i重u轻。)指名读、齐读。
(3)告诉学生iu的声调标在u上,指定一位学生上台标声调。
四声练习:iū,努力学习要得优。i,我替妈妈去买油
iǔ,他是我的好朋友。i,我们要尊老爱幼。
(四)游戏闯关
1、看卡片,认读复韵母aoouiu。
2、打乱次序读带调的aoouiu。
(五)指导书写。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2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jqx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 j q x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 j q x和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三拼音节。
3、初步掌握j q 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两点规则。
(二)能力目标
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词,会读儿歌。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汉语拼音兴趣,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教学重点:j q x的发音及与韵母拼读和认识汉字。
三、教学难点:j q 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两点规则。
四、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四线格小黑板,拼音卡片,生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声母,记不记得是哪些?(学生说),今天我们继续声母。
二、学习声母 j q x的认读
(一)学习声母 j
1、看图,看一看图上有什么?(一只鸡,头上有一只蝴蝶)它们的'形状,就像声母 j
2、板书 j
3、学习j的发音,读准音,认清形。
(1)读准音:老师范读j,边读边讲发音方法,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发j时,舌面前部抬起贴紧硬腭前端,然后再将舌面稍稍离开,与硬腭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狭缝里挤出来,声带不颤动。
(2)认清形, j长什么样?头上带点的竖左弯。
(3)教儿歌,教儿歌,记忆 j的音和形
母鸡jjj,头上一点竖左弯。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二)学习声母q
1、看图,看一看图上有什么?(七个气球)边上大气球组成了一个形状,就像声母q
2、板书q
3、学习q的发音,读准音,认清形。
(1)读准音:老师范读q,边读边讲发音方法,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发“q”音时,q的发音部位、方法跟j大体相同,只是送出的气流较强。
(2)认清形,q长什么样?左上半圆,一个竖。
(3)教儿歌,记忆 q的音和形。
七个气球qqq,左上半圆一个竖qqq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三)学习声母x
1、看图,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半个西瓜)西瓜切成四块,就像声母x
2、板书x
3、学习x的发音,读准音,认清形。
(1)读准音:老师范读x,发x时,舌面前部抬起靠近硬腭,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中摩擦而出,声带不颤动。
(2)认清形, x长什么样?一个错叉
(3)教儿歌,记忆 x的音和形。
西瓜xxx,一个错叉xxx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5、指导看书读。
指导看书: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 看书,指着读。
(四)声母jq x巩固朗读
开火车游戏:第一个学生读j,第二个读q??依次读下去。
三、书写声母jq x
(一)书写指导声母j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第一笔竖左弯,第二笔点
2、老师边写边讲:j占上中下格,第一笔先写竖左弯,写在中下格,下不顶格,第二笔在上格写点两笔写成。
3、学生书写练习,边写边读。
4、描写j
5、指名上台试写,讲评。
6、全体书写。
(二)书写指导声母q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
2、老师边写边讲:q占中下格,第一笔先写左半圆,写在中间格,第二笔在中下格写竖,下不顶格,两笔写成。
3、学生书写练习,边写边读。
4、描写q
5、指名上台试写,讲评。
6、全体书写。
(三)书写指导声母x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第一笔右斜,第二笔左斜。
2、老师边写边讲:x占中间格,第一笔写右斜,第二笔写左斜,两笔写成。
3、学生书写练习,边写边读。
4、描写x;
5、指名上台试写,讲评。
6、全体书写。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通过看图, 学习声母j q x认读。
2、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书写声母j q x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2、老师把声母j q x图片贴在黑板上。3、老师说拼音。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j q x和单韵母拼读音节,准确拼读三拼音节
1、老师出示示一些拼音卡片,演示可以拼成的音节。
2、板书:j---i→jiq---i→qi x---i→xi
j---i---ɑ→jiɑ q---i---ɑ→qiɑ x---i---ɑ→xiɑ
jī jí jǐ jì qī qí qǐ qì xī xí xǐ xì
jiā jiá jiǎ jià qiā qiá qiǎ qiàxiā xiá xiǎ xià
3、老师让学生试读:
4、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5、指导看书读。
指导看书: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 看书,指着读
6、摘果子游戏,老师把音节卡片挂在一棵树上,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三、掌握j q x与ü拼写规则
(一)讲解j q x与 ü拼写规则
老师讲解jqx和ü的拼写规则:
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ju、qu、xu中的韵母实际上是ü,读音也是ü,只是书写时省写两点。这是因为在普通话里,j、q、x不和u相拼,即使ü上两点省去不写,也不会与u混淆。
(二)学习jqx和ü的拼写规则
1.出示一些音节读一读,比一比
n---ü→nüj---ü→ju
l---ü→lü q---ü→qu
x---ü→xu
2、让学生拼一拼,看看发现了什么。
n、l与ü相拼时没去掉上面的两点。jqx和ü相拼时,去掉了两点。
3、揭示规则j q x与 ü拼写规则
老师讲jqx和ü的故事:“jqx带着韵母i出去玩,韵母ü也要去,急得哭了。jqx说:“你先擦掉眼泪,我们再带你去。”韵母ü连忙擦掉眼泪,拉着jqx的手出去玩了。这是一个故事,其实j q x与 ü拼写规则是:
第一、jqx不和u相拼;第二、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去掉后仍然读ü,千万不能读成u。
4.学歌诀,帮助记忆j q x与 ü拼写规则
歌诀:“jqx真顽皮,见了ü的眼睛就擦去。”
5、看图片强调
j---ü→ju q---ü→qu x---ü→xu
当jqx没有和ü见面时,眼睛不擦,因为它还没有看到jqx,只有和jqx拼在了一起才可以擦眼睛。
6、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个别学生读。
7、j q x与 ü拼写规则巩固:做游戏“找朋友”。
(1)三名同学站在教室北边拿着jqx,三名同学站在拿着ü站在教室南边。
(2)ü喊jqx我们做朋友吧。
(3)找到朋友拉拉手,挖掉眼睛站一起。
(4)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拼读。
(5)换一组人,拿着jqx图片和ü四声,继续找朋友。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2、学会 j q x和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三拼音节。
3、初步掌握j q 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两点规则。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3
教学内容:学习aoe的四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
2.抽读aoe卡片。
二、学习aoe的四声
1.认识声调符号和四种声调名称。
(1)汉语拼音规定一个音节有4个音调。它们好像四个弟兄,名字各不相同,读音的高低升降情况也不相同。
(2)板书:-。讲述:这4个声调符号分别用来表示4种声调,标写在字母的上端。标-的表示第一声,标的表示第二声,标的表示第三声,标的表示第四声。指着声调符号分别领说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三遍。
2.写出aoe的四声读法。
(1)出示:āǎ教读单韵母a的四声,边打手势边范读,让学生看清手势,听清四声的不同读音。
(2)根据第7页下方的四声示意(小兔骑摩托)图,讲述四声的实际读法:第一声要读得高而平;第二声开始读时不高不低,接着立即升高;第三声读时要先降低后升高;第四声读时要先高后降。教儿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上坡又下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3)各人练读a的四声。
(4)指名读a的四声,正音。
(5)分组读,齐读。
(6)出示:ōǒēě仿照上面教a的四声的方法步骤,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正音,分组读,齐读,学习o和e的四声。
(7)出示:āōēǎǒě教师范读一遍,学生练读五遍,分组读、齐读各一遍。说一说阿姨的ā是第几声,喔喔叫的ō是第几声,小鹅的是第几声。(阿姨的ā是第一声,喔喔叫的ō也是第一声,小鹅的是第二声)点示:这就说明声调能表示音节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抽读aoe的四声卡片。
2.听老师读不同声调的3个单韵母,说出是第几声。
3.看书上的情境图和表音表形图,练背语境儿歌,帮助记忆aoe3个单韵母。
4.抄写aoe,再依次加声调符号。在四线格的中格每行分组写4个a、4个o、4个e。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了解字词的意思。(随课文情境认识9个生字,浅浅感受形声字的组字规律,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
2、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和回答的句子。
3、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6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对动物的尾巴产生一定的兴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读问句及一问一答对读 难点:读好问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森林王国中的动物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比赛呢。可是他们既不比跑步也不比唱歌,比什么呢?赶快拼拼。 bǐ wěi ba 比 尾 巴
指名读。注重轻声读法指导。除了尾巴,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嘴巴”、“下巴”,这时“巴”都要读轻声。(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巴”字读轻声地规律)但是它单个字的时候又读作“巴(bā)”。仔细看看这个巴字,你在哪个字里见过它。(这也是对已学生字的反刍。)出示“爸”,那谁的数学学得最好,能用减法来记住巴字。(减一减的方法是学习形声字的一种基本方法,本册中这个字是第二次用到,第一次是“做”减去单人旁就是“故”,老师在这里及时巩固减一减的方法非常有必要。)
出示“比”:这个“比”字可有趣啦,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小结:比字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是不能比赛的,两个人才算有对手,可是你看两个人比赛的时候也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第一个匕字把长长的脚缩了回来,让出一点地方给第二个匕字。
二、创设情境,学习生字。
1、 这样特别的一场比赛,你们想去观看吗?好,那就请各位小朋友在观众席上坐好了!听,音乐声响起了(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小动物们进场了,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都出来了。小朋友可以一边看一边大声喊他们的名字。(快乐奔放的音乐,惟妙惟肖的fash动画,俏皮可爱的小动物,无一不是小朋友们喜爱的,这里形成了一个小高潮,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了)。
2、 现在小动物们早已站好队,等候大赛主持人宣布运动员名单。可是主持人刚才打来电话说他生病了来不了。所以要在我们小朋友中间选出小主持人。主持人将在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中产生。 看,这就是比赛名单。只要你能正确、大声地朗读,就能成为小主持人了。来,请拼音朋友帮帮忙,也可以请旁边的小朋友帮帮忙,赶紧自己练一练吧!(要当小主持人了,小朋友当然愿意去读,在这里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读正确,更关注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的兴趣。) 指名读。给达到要求的小朋友贴上“顶呱呱”,这是小主持人的标志。
正音:松鼠。(平翘舌音是桐乡人学普通话的一个难关,老师要反复指导练习。) 去掉拼音,你还能叫出这些选手的名字吗?指名。 学习生字。 小朋友真了不起,都成为出色的主持人了呢!瞧,好多生字宝宝也急着出来要和大家打个招呼。
出示生字:猴、松、公、鼠、鸭 在读生字“松、公”时启发: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从字形、字音上比较两个字的异同点。
3、写字指导。
公鸡老写不好自己这个“公”字,还想请你们帮助把它的名字写好,你愿意吗?怎样写好这个字呢?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字,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笔画撇折。 学生书空3遍。写“公”字的时候呀,上面这个“八”时候要先撇后捺,撇低捺高。撇折就好像一个跷跷板,稍稍往上翘一翘,然后这个点像坐在跷跷板上的人往下压。这样下面的就可以保持平衡了。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问句部分
1、宣布完了比赛名单比赛就开始了。这场特别的比赛,到底在比什么呢?(出示六个问句)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
2、赶快拼一拼读一读,有哪些比赛项目?(学生自由拼读句子)
3、这里有个生字有点难读,我们来拼一拼。谁,谁呀,是哪一位呀,这是在问别人,所以小朋友们看,谁字总是和小问号在一起,表示问别人问题,很想知道答案。你哪个比赛项目最想知道答案呢,就赶紧来问一问同桌吧!(通过形象浅白的语言让学生了解问句的形式。)
4、同桌互相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问句的形式虽然孩子们是第一次碰到,但是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离孩子的生活很近,只要通过练习孩子们就能掌握了。) 5、学习生字:(课件显红几个生字:短、把、扁、最)这里也有四个生字宝宝想和大家打个招呼,你们认识他们了吗? 指导把字:咦,看着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一定会发现刚才学的“巴”字又出现了。)出示“巴—爸、把”,看,巴可喜欢交朋友了,它和不同的偏旁组合就变成了不同的字,而且听听,他们的读音还差不多呢。(渗透字根与形声字关系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形声字的能力。) (二)学习回答部分
1、关于这几场比赛,小动物们想请我们当评委,帮它们公正地、认真地、仔细地评一评。 请用“我认为....的尾巴....” 句式说话。如果同意评委的评选结果,就掌声通过。(这里又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来当评委,评得有道理就可以得到其他孩子热烈的掌声,还戴上了评委的牌子,小动物也戴上了金牌,这对于他们来说真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比较分析了动物尾巴的特点,理解了“长、短、扁”等词语的意思,学会了说话。玩中学,学中玩,这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形式。)
(出示第二部分句子)看,比赛结果出来了,你能公布一下吗? (自由读—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的当总裁判—齐读)
师:你们都同意这样的评选结果吗?如果不同意,请说说理由。
四、多种形式读课文。
有一位作家也参加了比尾巴比赛,他把这次比赛的结果写成了一首儿歌,发表在了我们的语文书上。快打开书本读一读吧。 自由读——男女生对读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就是本着这一理念展开教学的,首先自始自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的自主实践,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认识9个二类字和两个偏旁部首。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好在哪里,教育学生从小要懂得爱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写好生字。
2、读通课文,读准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和新偏旁穴宝盖。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找找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3、质疑。
4、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如下:
第一遍:读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词语。
第二遍:课文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第三遍:边读边想,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领读,齐读。
(2)分段指名读课文,逐段评读。
(3)文中较长的句子要加强指导。
3、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座空连忙呀
2、口头组词:
座一座座位空空军天空
连连忙连长忙连忙帮忙
呀好呀你呀
3、自学笔顺
4、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5、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坐座呀芽
5、师范写,生书空。
6、学生描红,完成习字册。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只识不写的字。
⒉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⒊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练习写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田字格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⒈选课文中六种昆虫中你最喜欢的昆虫做头饰。
⒉收集这六种昆虫的有关资料。
⒊发习字册。
⒋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入境,整体感知。
课件出图: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地方?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相机出示带拼音词:采集昆虫观察
读词卡:观察、采集、昆虫
课件出示出示“采”“集”字的变形,组词。
二、图中识物,积累语言;创设情趣,随文识字。
课件出示一小队同学出发队伍:星期天,生物小组的同学们为了举办一次昆虫知识竞赛,他们觉得采集一些昆虫标本,他们到哪去找昆虫呢?
相机出示图2:田野、树林、花丛
老师想知道谁的小眼睛最亮,能找到谁在树林里?谁在花丛中?
读词卡:田野、树林、花丛
聪明的孩子,你能用上图上的三个词说一句话吗?
问: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找到了哪些昆虫?
相机点击课件出示带拼音词:
蝴蝶、天牛、蟋蟀、螳螂、蚂蚁、蜻蜓
读词卡:蝴蝶、天牛、蟋蟀、螳螂、蚂蚁、蜻蜓
相机出示带拼音词卡:“蝴蝶”。
对带蝴蝶头饰的学生:你们能叫出自己的名字来吗?
别的昆虫你们见到它该怎样打招呼呀?
依次训练:天牛、蟋蟀、螳螂、蚂蚁、蜻蜓
三、情境延伸,厚积人文
小朋友,你们是不是最喜欢你自己选择的这种昆虫呢?好了,选了同一种昆虫的孩子,你们就成了这个家族的成员了,你们觉得自己家族的是不是最棒,最了不起的?找到你们家族的成员商量商量,夸夸自己家族有什么特殊本领。开始!
以各种形式汇报,依学生的回答相机放大有关图片:
(蟋蟀又叫蛐蛐,它的叫声不是用嘴巴发出来的,而是用翅膀的摩擦产生的。
我们蜻蜓是飞行家,每秒钟能飞40米,还能连续飞行1小时呢!我们蜻蜓是益虫,它专吃蚊子。了解了蜻蜓,抓过蜻蜓的同学你们有什么感受?
我们蚂蚁最团结。我们蚂蚁用触角对话。
螳螂的大刀最厉害,可以保护自己。
蝴蝶很漂亮,人们都很喜欢它。
我们是吸树脂的高手,但是人们不喜欢我们,说我们危害森林是害虫……
(识记“牛”“蚂蚁”生字。)
四、入境悟读,读写结合
小朋友,你们觉得杨老师是那个家族的成员呢?杨老师是保护你们的大松树,今天待在这有些寂寞了,想听听小动物们读读书,你们读书给松树阿姨听听,好吗?
把书拿起,打开100页,齐读课文。
复习生字:采、集、虫、蚂、蚁、牛。
出示生字课件,学生临摹。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7
设计理念
1、运用形象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图画理解字义,使抽象变为形象。
2、放手让学生读韵文,认生字,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会意字的构字规律,进而记住字形,猜测字义,感受识字的乐趣。
3、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13张生字卡片,12个会意字的图卡。
2、多媒体课件。
3、学生每人一套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趣味识字
(一)出示海上日出图,感受太阳的明亮。
小朋友,多美的天空、大海呀!是谁把天空和大海都照得如此通红通红的?(太阳)
(二)课件出示太阳图和汉字“日” 。
(三)天空中还有谁也非常明亮?(月亮)
出示明月图和汉字“月”。
(四)是呀!日月都很明亮。
课件演示“日”“月”合并成“明”,板书课题,齐读。
(五)认识生字“明”,读准字音,猜猜字义,用“明”组词。
二、举一反三,读中识字
《日月明》是一篇识字课文,里面有好多有趣的生字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看看谁爱动脑筋,谁的生字朋友交的多!
xiōn
(一)课件出示: 鱼 羊 鲜,
chēn
小 土 尘,
jiōn
小 大 尖。
1、学生认读生字。(注意三个字都是前鼻音)
2、读读整行字,你有什么发现,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大家。
(鱼、羊肉都很鲜美;三个字都是前鼻音;前面两个字合成了后面的字等等。)
教师随机出示:“鲜花”词卡;汽车开过“尘土”飞扬图;“笔尖”词卡;认读词语,给这三个字扩词。
3、奖励有发现的小朋友,给他一次当老师领读的机会。
(二)学习第二、三节中的生字。
1、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生字呢!小朋友敢自己去学一学吗?
提示要求:
(1)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这样的生字,并圈出来看拼音读一读。会读哪句就读给同桌听。
(2)读完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3)遇到困难的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助。
2、先自学第二、三节中的生字,再同桌交流。
3、出示课件第二、三节,指学生认读——齐读。
4、汇报学习情况和自己的发现,师随机指导并奖励带有生字的水果卡片给有发现的小朋友,贴到相应的表示会意字字义的图卡下。
(三)小结,拓展
小朋友,我们学习的汉字多有意思呀!像这些汉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你可以从书中、姓名或其他地方找一找,下节课把你找到的告诉大家。
三、巩固认字,诵读课文
(一)游戏
1、手上有水果卡片的小朋友把卡片贴到相应的图卡下,其他小朋友当裁判。
2、手上拿着“男”“看”“尘”水果卡片的小朋友读出生字,再让其他同学说出是由哪两个字组成。如:男—田力男
(二)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一)课件出示“力”,仔细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比较“月”和“力”的“亅”
2、了解“力”的笔画,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边范写边提示。
4、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先写好的可以看一看旁边的小朋友,进行互学)
(二)评选好的作业,进行展示。
(三)取长补短,再写一个。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3个生字,这节课我们不但要把课文读正确,还要读流利,大家有信心吗?
二、复习生字词
(一)合作游戏:一人拿出生字卡片,另一人说出由哪两个字组成。如:明——日月明
(师生合作→同桌合作 注意:要互相帮助纠正)
(二)自读,汇报,交流课后“我会读”;并用词中的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三、熟读全文
(一)指学生读课文,评议。
(二)比读(师适时范读,强调韵尾)
(三)同桌用“对口令”的方式读一读。
(四)齐读。(边拍手边读)
三、指导书写
(一)学写“手”字。
1、出示“手”,学生描红。(了解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师范写。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二)学写“水”字。
1、学生说一说压线笔及左边“フ”的位置。
2、学生描红。
3、师范写。
4、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评选好的作业,进行展示。
四、“读读想想”实践激趣
(一)自由读“读读想想”中的内容。
(二)师生对读。如:不正 歪——歪歪扭扭
(三)出示“歪、晃、品、晶”四个字,学生认读,并说说新的发现。
(四)把这四个字仿照课文编一编韵文。(小组合作进行)
(五)交流。
五、扩展练习
展示自己找出的会意字,学着课文的样子,编一编韵文,或编字谜。(可小组合作)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教学单韵母并抄写。6个单韵母的复习巩固、带调认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单韵母。
1、看图说话引出。
一条大鱼水中游。还可以说一条鱼儿吹着泡泡。
2、教学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唇撮成一小圆洞,舌头位置跟发I一样,让气流经过舌头与上腭之间,由小圆洞中出来。
(2)教师范读、领读。
(3)记忆字形
顺口溜:小鱼吹泡、、。小鱼吐出的泡泡就像上的两点。
三、教学i、u、的四声。
1、i的四声。
ī这件衣服真好看!咦!我的铅笔在哪儿?
ǐ拿把椅子您请坐。你的意思我明白。
告诉学生,I标上声调时,上面不写小圆点,因为戴上了帽子,小圆点就看不见了。
2、u的四声。
ū、ū、ū,火车呜呜叫。、、,没有就是无。
ǔ、ǔ、ǔ,一二三四五。、、,我们爱公物。
3、的四声。
他姓於ǖ、ǖ、ǖ。我吃鱼ǘ、ǘ、ǘ。
天下雨ǚ、ǚ、ǚ。一块玉ǜ、ǜ、ǜ。
四、复习巩固。
1、打乱顺序读i、u、的卡片。
2、用多种方法训练带调读。
(1)看教师手势读。
(2)教师报声调学生读。
(3)教师读带调韵母,指名在黑板上取带调卡片。
(4)指定两学生,一人拿出一张韵母卡片,并报声调,另一人读出带调韵母。
五、完成课堂作业。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这篇文章或许可以帮助您解决疑问和困惑。教案课件是教师为课堂准备所做的提前准备工作,因此如果想要随意编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教学的根本基础。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1】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认生字7个,学写10个,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词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习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与子夏对话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作业: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己喜欢的。
第二课时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二、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三、拓展思考: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四、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五、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认词:
富裕、天资、愚笨、选择、谨慎、谦虚
二、比较记忆字形
裕资择谨慎
浴姿泽勤真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⒉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㈡教学过程
⒈揭题解题。
⑴、使:出使。
⑵、简介晏子。(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夫与大(dai)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⒋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思考: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⒌做作业本上1、2题。
㈢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
话。
⒉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⒊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⒊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
⒋作业本上3、4题。
㈢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⒉深刻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⒉深刻认识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⒊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⒋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㈢课后小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读短文,读懂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2.读读、写写、抄抄,积累有关诚信的句子。
3.读读背背,积累有关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成语。
4.学写钢笔字。
5.说话训练。
6.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短文阅读训练;积累有关成语和句子;说话训练。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短文阅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练习6。(板书练习6)
2.浏览练习,说说有哪些学习目标?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短文阅读训练;积累有关成语和句子;说话训练。
二、完成各项练习
1.读故事,完成练习。
(1)自由读短文,思考课后问题。
(2)独立答题。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三题:“我们”在短文中指谁?“我们最值钱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你认为世界上最值钱的是什么?
(5)指导朗读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有关成语和句子;说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读 、想想 、抄抄
1.(1)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有关诚信方面的)
(4)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条,说说理由。
(5)赛背,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背下来。
(6集体背诵,巩固。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3)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成语,相机解决。
(4)说说这些成语是哪一类的。
(5)赛背,准备3分钟,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背得多。
二、做做说说
(1)教师讲述有关核潜艇的知识。
(2)学生复述(先在四人小组中讲,然后推派一个主讲人到全班交流),评比优秀。
(3)在小组中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兵器资料或实物,说说你搜集的是什么,讨论怎样把自己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4)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几个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三、作业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
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扞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
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1)人和狗各指什么?(作者把叛徒比作狗)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爬,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5)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面对威逼)
2.学习第二节。
(1)轻声读第二节。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2)讨论思考题。(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3)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
(4)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5)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6)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7)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8)教师小结。(结合板书;立场坚定)
3.自学第3节。
(1)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②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反动统治崩溃的一天。)
③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④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
4.试讲诗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维护了谁的尊严?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八、教学反思
1.本诗内涵较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意时,讲述较多,就四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讲得太多太深。
2.革命者扞卫信仰的尊严,学生体会时不如扞卫国家民族人格的尊严更可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5】
(一)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月寻月院中之月——争执议月
(追求美)沙滩之月——满足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移植、间隔、袭击、空旷、暂停、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4、领悟作者分两个不同地点交代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故事引入,调动情感: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大家知道姚明吗?他是国际大球星,身价上亿。在去年9月4日,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当时与记者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问:姚明,你是真捐呢,还是作秀呢?
姚明答:一旦需要,马上就捐。
记者又问:如果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比赛呢?
姚明反问: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
学生听后,畅谈感受。(生命高于一切;比赛可以重来,而生命却只有一次;生命是金钱不能估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感人文章,出示并板书课题。
2、理解课题:课题中的海峡指哪儿?(台湾海峡)你是怎么理解生命桥的?
二、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生字词语
2、在海峡两岸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青年余震中捐献骨髓
3、出示关于白血病的资料
三、细读课文,品文悟情。
(一)走进杭州,感受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之花刚要绽放,就面临着凋谢,然而他有多么渴望活下去呀。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觉得特别打动自己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
反馈:
1、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理解即将的意思;(将要;马上要;马上就要)
◇理解凋零的意思;(花儿枯萎;花儿凋谢)
◇理解即将凋零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小钱快要死了;小钱像花儿一样随时都可能凋谢)
◇我们以前学过成语含苞未放含苞欲放,指花儿还没有开放,理解含苞在文中的意思(小钱很年轻;小钱还没有成年,他只有18岁呢。)
师:18岁应该是最浪漫、最美好的年龄;18岁,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可小钱呢,当你读到这里,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身同感受,对即将消逝的美好生命油然而生痛惜怜悯之情。
反馈: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联系上下文理解几经辗转,感受找到合适配对的骨髓费了很多周折以及小钱经受了多次绝望的打击,才迎来这生的希望。
(二)走进台湾,危急中感受人间真情。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拯救行动,然而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重摇晃。骨髓能不能顺利到达呢?手术能不能保证成功呢?让我们走进台湾那一头,看看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3、4、5小节。
1、在学生回答中进行梳理。(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
2、杭州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无奈,是等待。在这样的危险的情况下,台湾青年却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是什么力量让他这么做呢?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会想到哪些亲人,会想些什么?
3、是啊,此时此刻,他只希望自己的骨髓能尽快地流淌到那个等待挽救的生命,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4、指导朗读,读出台湾青年的善良,无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台湾青年,还有一个人也在为搭建这座生命桥默默地努力着,他是谁呢?
二、自主学习
自由再读3至6自然段,找找李博士为搭建这座生命桥默默地努力的句子,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三、交流点拨:
1、两岸奔波,感受高尚医德。
研读李博士的动作词语:步履匆匆、沉着、奔波,感受人物品质。
(1)其间,有个了不起的人一直在默默地工作着,他就是李博士。请同学们划出描写李博士的句子,自己读好。
(2)理解步履匆匆:履在古时候就是鞋子,那么步履匆匆呢?
(快速行走;急匆匆地走)
(3)奔波在文中的意思
(就是来回奔走;忙忙碌碌地在大陆和台湾不停地奔走。)
(4)从这三个词语步履匆匆、沉着、奔波上,你读出了什么?
(当时时间紧迫,李博士在和时间在赛跑;我觉得李博士是一心为病人着想;李博士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2、出示骨髓时间移植表,感受争分夺秒
◇这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李博士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博士。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帮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吧!
四、融情朗读,感受生命的喜悦
◇同学们,当医院手术室的门禁闭的时候,大家都在焦虑地等待着,殷切地期盼着。这时手术室的门忽然打开了,告诉了大家一个好消息:小钱得救了!你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融入你们的那份感情,自己试着读最后一自然段,用心感受文中语言流露出的那份真情。
◇如果你就是小钱的同学,和他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同学。你听到消息后的心情怎样呢?不用说,让你的朗读告诉我。
◇如果你就是小钱的父母,为他担惊受怕、操碎了心的父母。你听到消息后的心情这样呢?不用说,让你的朗读告诉我。
五、创造生命桥
正是由于这么多人的努力和爱心,架起了这座生命桥。同学们,这些词语就像这段生命旅程中的一个个里程碑,它们见证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在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感人的一幕,请你任意选择下面的一个词语为题,写一段话,写出词语背后感人的情节:
静静余震步履匆匆沉着奔波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能影响环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手段:PPT文件、调查范例等。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
(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
(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计划;
(4)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
(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2.教学过程
(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北京市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
(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性。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报告。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查作为游玩。
教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计划,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计划。
②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小花园、生活小区或街道等地去调查。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调查。选择一条动、植物种类多且有不同生活环境的路线。
③调查的内容力求多样化。
班内的不同小组可以调查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如可以调查园艺花卉生物、蔬菜粮食作物,也可以调在城市的行道树种类等。
(4)实施计划。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①认识调查地段的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②确定的调查路线边走边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动物?树上有鸟巢吗?有病虫害吗?花丛中有蜜蜂、蝴蝶飞舞吗?
要注意观察生物的分层现象,不仅观察高大的乔木、灌木,还要注意观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仅观察高大的生物类群,还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生物类群,如阴湿树干上的菌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等。
③教育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爱护身边的珍稀生物。
④调查限定在几天之内完成。如对生物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立小专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5)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把调查记录归纳管理,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6)总结、交流、汇报。调查结束后可以与本班的板报小组合作,布置展览,将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等筛选展出,作班内交流。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教案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2.7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3.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4.初中生物优秀教案示例
5.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6.七年级上册生物精华知识点汇总
7.201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
8.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
9.江苏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
10.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目录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尝试解剖识别鸡翅中的主要组织,能描述出人体和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2)能力:合作完成观察、实验活动、尝试和体验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器官、系统两个重要概念。教学重点一是通过解剖观察鸡翅,分析得出不同的组织是如何构成器官的;二是以人体为例,说明器官是如何进一步构成人体和动物体的,以及植物的六大器官如何构成植物体等内容。教学的难点是组织好解剖观察实验,解剖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组织是如何形成器官的概念。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2.手段:观察和实验相结合。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活动来达到学习目标。
2.教学生以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供同学进行解剖实验用的新鲜鸡翅,与解剖有关的实验设备,橘子、番茄等植物果实。
2.人体消化系统或其他系统的结构层次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什么?(细胞)细胞那么小,它又是如何构成生物体的呢?这是我们第4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细胞经过不断的分裂生长形成很多不同的细胞群叫什么?(组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人和动物体内的组织有哪几种?植物体内的组织又有哪几种?(学生回答)这些不同的组织,又是如何进一步构成生物体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这堂课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2.课堂指导
师:请同学们检查你面前的材料器具:鸡翅、解剖盘、剪刀、镊子、解剖刀、解剖针、吸水纸。
生:检查齐全。
师:同学们知道鸡属于鸟类,它的翅就是鸟的前翼,翼是鸟类比较重要的飞行器官,现在同学们就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解剖观察来验证一下这个器官是如何构成的?操作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来做:先辨认出鸡翅中有哪些结构,然后小组同学归纳总结出这些结构分别属于什么组织?讨论回答报告后面的问题。(老师巡视检查)
解剖观察鸡翅实验报告
一、目的要求
识别、区分鸡翅上可以发现的组织,理解组织如何形成器官。
二、材料用具
剪刀、解剖刀、解剖盘、解剖针、新鲜鸡翅、吸水纸。
三、方法步骤
1.将鸡翅放在解剖盘中;
2.用剪刀小心剥去鸡翅上的皮肤,吸去多余水分;
3.找出附在皮肤下面呈微黄色的脂肪,呈小块状;
4.用解剖刀或解剖针小心将肌肉分开,可找出白色的像铅笔芯粗细差不多的神经;
5.找到肌肉两端白色的肌腱,可以看到它将肌肉与骨骼连在一起;
6.在两骨连接处再找出包绕在外侧的韧带;
7.除此之外,你在解剖中还发现了什么?
讨论:
1.鸡翅中有哪些结构,分属什么组织?
2.构成鸡翅的组织主要有几种?
3.在几种组织中,哪一种组织分布最广?最主要的组织又是什么?
4.不同的组织在鸡翅上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解剖、观察、讨论。
老师巡视、观察、检查、评价(约20分钟)
师:鸡翅是鸡的飞行器官,通过你的观察和实验,你能给器官下个定义吗?
生甲: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
生乙:构成器官的组织排列有一定的顺序。
生丙:器官能行使一定的功能。
师:对,综合你们的观点,器官就是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同样道理,动物体内的心脏、眼、耳、肺、胃等都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顺序形成的器官,它们在机体内完成各自的功能。
那么植物体内的器官又是怎样构成的呢?
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我们认识了植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是绿色开花植物。哪位同学说说它有几大器官构成?
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师:摆在你面前的橘子是植物体的果实,谁能试着说出橘子都包含了哪几种组织?
生:边剥橘子边说,其他学生观察补充。
师:绿色开花植物由六大器官直接构成的植物体,人与高等动物是不是也是由器官直接构成的呢?(不是)高等动物与人的器官种类太多,结构功能太复杂,下面我们来看看人体内这几个器官构成了什么?
(展示消化系统模式图。)
师:消化系统在你的身体内起什么作用?
生:消化、吸收、排出残渣。
师: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除了消化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几个系统(请学生看书),人体的器官进一步形成系统,那么你们试着说出系统的概念。
生甲:由多个器官组成。
生乙:能行使几种生理功能。
师: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正是由于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或动物完成了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今天我们探讨了植物体、高等动物体的层次结构,谁能说出它们由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层次。
生甲:植物体――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生乙:动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学生说,老师板书。
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身体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呢
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师: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谁能说一说由宏观到微观的结构层次?
生: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老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其实,生物体不仅存在着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生物个体的结构层次,在更宏观的领域和更微观的细胞内部有着更进一步的结构层次。详细情况,请同学们看课本的课外读。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安排2课时,这是第1课时,目的让学生先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通过自己的探究,理解器官、系统两个基本概念。下一课时再重点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原理,教给学生画出概念图,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这样安排,我认为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足之处是第1课时的时间有些紧张。课堂练习不好安排。
〖教学点评〗
采用本案例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的活动多;师生单向的交流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多;简单机械的重点劳动少,学生探索知识、讨论方法的时间多。特别是老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3】
【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乃至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节安排“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胞的生活”四节,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生物体组成等的基础,而且是学生理解生物体的多种生命现象,认识生物体的多项生命活动的基础。本节通过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3.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
1.通过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以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2.学会画细胞结构简图以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1.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明确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节课由我们同学自己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②.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③.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④.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3.检查材料用具:洋葱 镊子 刀片 载玻片 盖玻片 纱布 滴管 吸水纸 显微镜 清水 碘液。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二、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三、看书本P43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四、学习P
五、学生 2人一组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后,清理用具和材料
六、请学生自己讲述所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结合显微镜中观察的内容,画出植物细胞结构图
(三)归纳总结表扬学生做的好的方面,点评学生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4】
学校第二次公开课大赛
时间: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众所周知,雪是白色的,但当中国科考队员登上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雪地时,奇异的景象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却被点缀成了红色的殿堂,白雪竟成了红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些红色的斑点主要是由单细胞生物体雪衣藻等生物组成,当阳光照在雪地上时,绿色的雪衣藻伸个懒腰,翻一下身,把自己的体内的红色色素集中在体表,所以才呈现血红色,也因此有了红雪的奇观。
二、教学过程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老师刚才说了一个新的名词“单细胞生物”顾名思义这种生物的结构应该是?
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
其实,生物圈中像雪衣藻这样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还有很多而且就在我们身边,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制作馒头面包所用的酵母菌,河流里能够净化污水的草履虫、变形虫、大肠杆菌等。
这么简单的结构,它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呢?下面我们以草履虫为例作以了解。(观看草履虫在池塘中游动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草履虫的形状?游动的方式是? 我们知道了单细胞生物仍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生殖等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的进行与它们的特有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草履虫结构图你能准确的说出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思考,请个别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解。
1 学校第二次公开课大赛
时间: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大家能更好的完成合作探究部分。
2、合作探究(分组展示、补充质疑、点评并及时的加分)合探
一、草履虫是如何完成取食和消化的?
(视频加深记忆)大家好,我是小小草履虫,别看我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可我照样能独立完成整个生命活动。我会呼吸,能生殖,每当我发现美味的事物时,我就会努力摆动我的纤毛,打着滚儿前进,然后大口把它吞进我的口沟里,再传到食物泡进行消化,食物泡带着里边的食物在我身体里从前向后,再从后往前运转一圈后,把不能消化的残渣从胞肛排出。
合探
二、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动画视频展示)
合探
三、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设计)(视频展示,草履虫变化)、3、课堂抢答环节(ppt)
练习一:接力回答,每个图片中的草履虫都缺少了一部分,请同学依次回答出缺少结构和该结构的功能。练习二:连连看,(结构与功能)
4、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已初步掌握单细胞生物的特征,我们一起总结本节重点。
5、课后作业: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查阅资料,举例说明利和弊。 我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5】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1.准备猫的瞳孔变化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倍数不同的两个放大镜、画册。
第一课时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根据问题讨论,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精心编排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
眼球的结构观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对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镜聚光情况的区别,探究凸透镜成清晰图像的条件,对比总结眼球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
第二课时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更换不同曲度的凸透镜,探究成像位置的改变,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第三课时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中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
用耳卫生讨论引起耳聋的原因,以及保护听觉的措施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89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
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仔细观察课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
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近视眼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教师: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帮助放松晶状体。你会做眼保健操吗?让我们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角度,再来学习一遍眼保健操吧。
教师:刚才同学们诉说了近视眼为他们带来的不便,可是如果我们彻底丧失了视觉,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展示一本精美的画册)现在我要请一位志愿者蒙上眼睛。然后我将把这本精美的画册放在我们班里一个同学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语言引导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时间才能拿到这本画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请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如果一个人双目失明,他不仅不能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困难。你在生活里遇见过盲人吗?讨论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小组绘制一份宣传《角膜捐献》的宣传海报作为爱心作业。
第三课时:
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听见声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
学生: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
学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
教师: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学生: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
教师:我们的鼓膜比纸张薄得多,也紧得多。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
教师:观察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教师: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想一想,耳的那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这些损伤?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按小组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全面。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6】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目前人类关注的热点,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关注环境,造福于人类自身,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树立环保观念。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教师应通过灵活设计,使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思想,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基于这节课的设计目的,本节课的重点是(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但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总结实验的条件,并尝试设计实验。所以实验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经深入研究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点列为三个:(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3)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情感目标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在能力上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教材后我又分析了学情:初学生物,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时指导。他们好奇心强,形象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和表现自我。
因此本节课实施以实验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多媒体教学为辅助的多种教学方法。在学法指导上 :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学法。教学过程为五步: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学生小结、反馈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让学生 (一)预习本节课内容并查阅资料;(二)根据书上内容分组做实验;我(一)课下做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对照实验的条件;(二)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授课直观、形象。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首先打出四副图片,在轻松的气氛中引导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学生说:“羊、毛毛虫、螳螂、蛙。”我指着螳螂和蛙说:“这两种生物和我们这儿的就不一样,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生物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请学生再看图片,问: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一样吗?对!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理解概念;认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课文一开始就给出“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这些生物术语,学生不易理解,我从直观图片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抽象概念。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讲的:请大家看这个图片,这是个什么生态系统?学生刚复习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态系统。“咱们来找找其中的影响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纷纷回答:“有阳光、空气、土壤、湿度、狼、羊、草、水分、温度等。”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征?哪些没有?学生把它们分列出来。我总结:这些因素没有生物的特征,叫非生物特征,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征,叫生物因素,它们都属于生态因素。然后请学生们在书上找出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读读。(定义)板书列出,加深记忆。对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学习,因为书上列举的例子比较常见,让学生阅读书上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赖于非生物因素。”这样使知识贴近生活,得到“消化”和迁移。同时让学生形成这种观点,为下一节的“生物要适应环境”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探究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对对照实验的作用、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条件都很迷惑。我想通过三个实验、两个对比,促进学生理解。这三个实验中一个是让学生按书上的实验步骤分小组提前三天做的,这个实验容易操作。另两个是我提前做的。两个对比是(过程和结论。一个小组代表介绍:“把松软的馍片分两组,使它们温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样,三天后,30℃的馍片长满了霉菌。我们得出结论:30℃的条件适合霉菌的生长”。我置疑:你们做的实验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那么湿度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正是我的探究实验。我来介绍介绍:松软的馍片分两组,使它们湿度不同,一组馍片在塑料袋中,一组馍片露在外面,温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样,三天后湿度大的馍片长满了霉菌。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湿度大的条件适合霉菌的生长。我引导提问:你们的实验和我的实验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讨论后说:“都只有一个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现象明显”。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让两组馍片的温度和湿度都不同,馍片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组实验;把相同的馍片分成两个实验组,使它们分别在30℃干燥条件和0℃潮湿条件中放三天,发现这两组馍片都没有长出很多霉菌。这个实验中一组馍片有30度的条件,一组有潮湿的条件,却没有出现前面实验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后让学生对比讨论,我引导分析,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最后总结归纳出: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合霉菌的生长,但要研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必须象前两个实验一样,分开来研究。要么只研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要么只研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如果在实验中设置两个不同的因素,将得不到科学结论。在研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两个实验组,让其它因素一样,温度不同,观察哪种温度更适合霉菌的生长。就会得出“30℃适合霉菌生长”的科学结论。我立即强调:这样的实验就是对照实验,其中的温度是变量,0℃是30℃的对照条件。通过三个实验的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对照实验。并总结出对照实验的条件。
因为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本节就应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们做过的实验,总结一下一个实验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学生预习过本节内容,又经自己做实验,很快回答出设计实验方案的内容。为了继续锻炼学生能力,预计课堂时间紧张,因此我布置课下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记录下来,下节课说说。这样通过学生做一个难度不大的实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老师引导对比分析,总结出对照实验的条件;再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
本节的第三个知识点是生物因素。为了让学生对书上的“种内互助、种间互惠互利”等术语有直观印象,理解记忆,先让学生看四段录像,要求学生讨论其中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播放蝗虫啃食庄稼的录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后果是什么。四段录像让学生看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及时回答了问题:录像中有蚂蚁的互助关系和大象、棕熊的争斗关系,还有蝗虫和植物、狮子和角马的捕食关系;大批蝗虫过后,绿色植物所剩无几,庄稼颗粒无收,直接了破坏环境。蝗虫的录像为下一节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埋好伏笔。第二步:让学生观察书上直观而形象。说明他们经过做实验、对比分析、看录像,自学印证,把直观感性的知识提炼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节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至此已圆满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预习下节课内容:影响和改变作用;2、课下分组做书上17页的实验,要求认真记录数据。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反馈练习题。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详细清晰,便于记忆。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是:复习旧知用4分钟;第一个知识点约用8分钟;第二个知识点约用16分钟;第三个知识点约用8分钟,小结5分钟;反馈练习4分。
本节
课的教学特点是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认识规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使知识由直观到抽象,深入浅出。
上完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得失:这节课根据以往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局限于书上的一个实验,通过大家做的三个实验的对比,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解决了以往学生对对照实验的迷惑。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效果较好。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使学生懂得学习理论是求知的途径,通过探究也能获得知识。最后我鼓励学生:只要你执着探究,也许将来你会有意外发现,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永载史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7】
七年级生物上册把关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学习,激发他们多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并能积极参加绿化,美化环境的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爱国卫生等实践活动。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对学习生物学这科不够重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 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 答或寻得答案。
1、本学期应该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特别关注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对生物学困难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运用生动的语文,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已的课堂教学有所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担出探究性的问题;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话。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七年级上册生物共二单元六章内容,各章计划用时: 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1-3周)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第4-5周)月段测试
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8周)期中复习(第9-10周)期中考试(第11周)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12-13周)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14-15周)月段测试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第16周)期末复习(第17-20周)期末考试(第21周)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8】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
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等两个二级主题。前面第一单元介绍了生物和生物圈,学生对生物圈等生物入门知识已有所了解。本单元逐渐深入生物的微观结构进行学习。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对学生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三)教学对象
初一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兴趣。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去操作、观察和思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目镜、物镜各配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上”字的不透明纸、永久玻片)、擦镜纸、显微镜操作步骤的视频、课前培训每组组长,以便课上帮助老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并结合导学案,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操作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比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显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得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2、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反思
在《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课中,大部分初中生第一次接触生物仪器,很多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只有认真掌握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后,才能为今后做实验打下基础。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有许多规范和要求,如果讲解过于详细,他们会觉得找不到重点,但讲得太简单,学生则掌握不到要点与考点。所以,我认为在讲清要点的同时,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尝试,在动手实验中去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对较为直观、简单的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节课对“显微镜结构”的学习,我采取的方法是:
1、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2、教师引导全班同时观察手中的显微镜,竞赛说出结构的名称,顺带着分析其作用。
用最短的时间将这部分内容处理完,主要给学生建立一种直观上对显微镜的认识。而对“显微镜的使用”这一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学习:
1、分步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认真观看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演示视频;
2、学生两人为一组,自己动手操作显微镜,同组之间的同学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互相讨论和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印象;
3、讲与练结合,强调重点,通过思考题和小结部分,再一次强调使用显微镜中的注意事项;
4、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该学生的错误操作,从而达到强调的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认识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并且学会操作显微镜,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证一定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0】
七 年 级 上 册 生 物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潇水学校
何保胜
一、指导思想 :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但仍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发挥班级学习的团队意识。
四、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五、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倡导探究性学习。
6、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7、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8、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想听并听懂。
9、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时间安排
每周2课时,在半期考试前上完三分之二的教学内容。本期第14周结束新课。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1】
2020七年级上册生物练习册
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采取的方法是(
)A.嫁接 B.分根 C.扦插 D.杂交
2.嫁接的方式可以获得(
)A.与砧木相同的植物体的性状 B.与接穗相同的植物体的性状
C.与砧木、接穗相近的植物体的性状 D.砧木和接穗相结合的性状
3.图中生物的生殖现象不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A.植物的嫩枝 B.萌发的咖啡种子C.果树嫁接D.组织培养
4.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A.要选好接穗和砧木 B.接穗上的芽应该大而饱满
C.使接穗和砧木紧密贴合 D.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5.下列生物不进行变态发育的是(
)A.青蛙 B.家蚕 C.家燕 D.蝗虫
6.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7、家鸽的卵产出后,胚胎发育暂时停止,要使胚胎进一步发育,必须的环境条件是:
A、适宜的温度B、充足的养料 C、一定的水分 D、雌鸽孵卵
8、孔雀开屏属于哪类繁殖行为(
)A、求偶行为 B、筑巢行为 C、产卵行为 D、交配行为
9、不完全变态发育与完全变态发育相比,少了哪一个阶段( )
A.卵 B.蛹 C.幼虫 D.成虫
10、成对的性染色体不能同时存在于
( )A.肌肉细胞中 B.上皮细胞中
C.乳腺细胞中 D.精子中
11.人类的生殖细胞、体细胞和受精卵中各含有多少个DNA分子(
)A.生殖细胞23个 体细胞46个 受精卵23个
B.生殖细胞46个 体细胞46个 受精卵23个
C.生殖细胞23个 体细胞46个 受精卵46个
D.生殖细胞23个 体细胞23个 受精卵23个
12.对基因有显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B.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起掩盖作用
C.成对基因Aa存在时只表现显性性状 D.只有表现不出来的性状才是隐性性状
13.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豌豆的黄粒和圆粒 B.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
C.果蝇的红眼和白眼 D.狗的长毛和卷毛
14.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叫(
)A.染色体 B.细胞 C.细胞核 D.基因
1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
A.减少任意一半B.数目始终保持不变
C.增加一倍D.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16.白化病为隐性遗传病,在某白化病患者的体细胞中,控制白化病的基因组成是(
)A.AA B.aa C.A D.a
17.据推测原始大气中不可能存在的气体是(
)A.氧气 B.甲烷 C.氨气 D.氢气
18、原始的生命诞生于
( )A.原始大气 B.原始森林 C.原始海洋 D.湖泊和河流
19、下列不是生物进化规律的是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低等到高等 D.从动物到植物
20.某人不小心被铁钉扎伤了脚底,医生在清理伤口后给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及预防措施分别是:()
A.抗原,控制传染源 B.抗原,保护易感者
C.抗体,控制传染源 D.抗体,保护易感者
非选择题
1.下图是表示呼吸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①②两处的结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环节㈠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环节㈡和环节㈣是通过_______________
实现的;环节㈡的气体交换结果是氧进入____________,二氧化碳进入___________;环节㈣的气体交换结果是氧进入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进入_______________。
(4)通过呼吸全过程,__________得到了氧,同时把它产生的___________排到外界环境。
2.右图是呼吸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呼吸道的功能是 。
(2)[]______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主要组成单位是______,其与外面包绕的____________都只有一层________构成。这种特点适于进行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发烧引起了肺炎,你知道致病菌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过程吗?请用序号和箭头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右图表示模拟肺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模拟的是人体的 ,图中的B模拟的是人体的 。
(2)用手向下拉D,C内的容积会 (填“扩大”或“缩小”),B就会变 (填“大”或“小”),这个过程模拟的是
(填写“吸”或“呼”)气过程。
(3)由于某种刺激,导致了我们剧烈的咳嗽,此时D是处在
(填写“向上”或“向下”)位置。
4.下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呼吸处”作缓慢的吸气和呼气,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管的橡皮管;呼气时,夹紧A管的橡皮管。进行多次后,______(填“A”或“B”)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 。
(2)在实验中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 。
(3)人体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
A.血液 B.肺泡 C.细胞 D.气管
(4)在呼吸时,由于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气体就被 ;当 和 舒张, 胸廓变小时,气体就被呼出。
5.(1)把相同质量的玉米和花生的种子进行燃烧,__________所释放的能量要多一些,因为他含有的__________成分较多,所以热价较高。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食物的热价是指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B.食物中脂肪的含量越多,它的热价就越高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含糖类丰富的食物热价较高
D.由于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它们所贮存的能量也不相同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下面的答题栏内,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下列不属于
器官的结构是A.血液 B.睾丸 C.咽 D.静脉
2.红细胞不能运载的物质是
A.氧 B.一氧化碳 C.养料 D.二氧化碳
3.学习了“人的生殖与发育”后,某同学做了如下总结,其中错误的是
A.人的发育起始于婴儿的出生 B.受精卵发育初期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的卵黄
C.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输卵管 D.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的是卵巢
4.下列对于右图的叙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②能消化蛋白质
B.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
C.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5.“扶不扶”曾一度引发国人热议。
我县某校学生小吴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位老爷爷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且前臂流血,小吴见状后立即用手按压老爷爷的伤口近心端,血流如初;
他又改为按压伤口远心端,血流立即停止据此推测老爷爷受伤的血管是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三种皆存在可能
6.右图所示的神经结构称为
A.神经元 B.神经中枢
C.反射弧 D.神经系统
7.下列属于青春期发育特点的是
A.形成生殖器官 B.身高增长缓慢 C.出现第二性征 D.大脑重量显著增加
8.右图是某人在饭前、饭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引起
图中d~e段血糖浓度快速下降的激素是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雌性激素 D.雄性激素
9.下列做法中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是
A.经常服用维生素D B.食用加碘食盐
C.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D.多吃蔬菜和水果
10.如图中小朋友的饮食习惯,最可能导致缺乏的营养物质是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11.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各项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A.平衡膳食 B.管 住嘴,迈开腿 C.拒绝毒品 D.长期熬夜学习
12.如图是人眼的图片,有关标注正确的是
A.1--瞳孔 B.2--巩膜
C.3--视网膜 D.3--角膜
13.发炎时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吞噬病菌的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浆 D.血小板
14.智能手机的出现造就了低头族,导致人群近视率急剧增加,下列关于近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看得清远处的物体 B.晶状体曲度变大
C.成像在视网膜后方 D.眼球前后径变小
15.如右表是尿液形成过程中甲、乙两种液体成分的检测结果,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比 较 血细胞(g/100ml) 蛋白质(g/100ml) 葡萄耱(g/100ml)
样品甲 0.0 微量 0.1
榉品乙 0.0 0.0 0.0
A.甲是血浆,乙是原尿
B.甲是血浆,乙是尿液
C.甲是原尿,乙是尿液
D.甲是原尿,乙是血浆
16.下列关于维生素及其缺乏症配
对正确的是A.维生素A﹣﹣坏血病 B.维生素B﹣﹣夜盲症
C.维生素C﹣﹣脚气病 D.维生素D﹣﹣佝偻病
17.马铃薯俗称土豆,我国已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已经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第四大主粮作物。
之所以将土豆由蔬菜转为主粮,是由于其主要成分是A.蛋白质 B.淀粉 C.脂肪 D.维生素
18.由二氧化碳增加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19.下列食品中,有明显安全隐患的是
①过期食品 ②受潮发霉的粮食 ③三无食品
④无公害农产品 ⑤绿色食品 ⑥有机食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A.呼出二氧化碳 B.排 汗 C.食物残渣排出 D.排尿
21.在体循环中,主动脉流出的血是从哪里流回
左心室的?A.右心房 B.下腔静脉 C.肺静脉 D.上腔静脉
22.每年的夏季是溺水身亡的高发季节,溺水阻断了呼吸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C.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23.下列器官中,只属于一个系统的是
A.咽 B.卵巢 C.胰腺 D.心脏
24.女性在月经期,除下列哪一项外都需尽量避免
A.加夜班 B.饭后散步 C.体育竞技活动 D.洗冷水浴
试管 加入的物质 温度 加入试剂(充分摇匀) 实验现象
1号 馒头碎屑+唾液(2毫升) 37℃ 碘液
2号 馒头碎屑+清水(2毫升 37℃ 碘液
25.下表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A.1、2号试管都变蓝 B.2号试管变蓝、1号试管不变蓝
C.1号试管变蓝、2号试管不变蓝 D.1、2号试管都不变蓝
二、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6分。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请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6.俗话说早餐要吃少,中餐要吃好,晚餐要吃饱
…………………………………( )27.成分输血是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
)28.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于氧气的含量………………………………(
)29.在检测驾驶员血液中酒精的含量通常抽血时针管刺入的血管是静脉……………(
)30.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
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1.受精卵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在了土壤中………………………(
)三、连线题:共4分。
32.请将人体呼吸系统图中标注的有关结构与其功能对应起来,填在相应序号前面的空白处。
A.是气体和食物共同的通道
B.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C.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 于气体交换
D.紧邻食道,其顶部有会厌软骨,其内有声带
( )——A ( )——B
( )——C ( )——D
四、简答题: 共四道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33.(8分)小伟的某一天是这样开始的:
(1)闹钟响起,小伟匆匆起床,这属于 反射。
(2)经过了一夜,他感到尿急了。此时尿意是在尿液刺激膀胱后再上传到人的
产生的。
(3)洗漱时,他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长出了胡子。这是男孩生殖系统中的 分泌的雄性激素让身体发生了变化。
(4)小伟早餐是牛奶和面包,其中的营养物质将主要在小伟消化道的 里被消化,并吸收进入血液。
34.(10分)第十五届欧洲足球锦标赛于2016年6月11日在法国打响揭幕战。
在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11日英国与俄罗斯的赛场上赛事异常激烈,球员你争我抢,其精湛的球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右图所示是比赛中的一个场景,其中维持动作协调和身体平衡是 。
(2)开赛时运动员听到哨声就 开始发球,其感受器位于左图耳的[ ] 中。
(3)比赛后运动员要进行尿检,若运动员尿液检出了兴奋剂,兴奋剂从血液到尿液经过的肾脏结构是 。
(4)在激烈的赛场上由肾上腺分泌的 激素促使运动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皮肤血管扩张,因而显得面红耳赤.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除主要受到系统的调节外,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35.(12分)图l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象,请根据实验和生活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情况下,使用______(低/高)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若想更换物镜,应转动 。
(2)你认为图2中的[2]是 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3)实验过程中,需在乙图的棉絮上滴 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
(4)医生给你测量脉搏时通常选取的血管是前臂的 (桡动脉/肱动脉)。
36.(10分)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某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材料用具:培养皿、小麦种子40 粒、清水、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
(1)请你对此作出科学的假设: 。
(2)请根据上述材料用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
②在甲、乙两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 粒小麦种子;
③向甲喷洒“模拟酸雨”,乙喷洒 ;
④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3)上述模拟实验中的变量是 。
(4)如果要探究pH值分别为5.5、5、4.5、4、3.5这五种不同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
是否有影响,应设置 个实验装置。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A B B C C A B D D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D B C D C C B D B B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6.×
27.√ 28.× 29.√ 30.× 31.×三、连线题(每空1分,共4分)
32.(①)—A
(④)—B (⑥)—C (②)—D四、简答题:(共40分)
33.(每空2分,共8分)(1)复杂(条件);
(2)大脑或大脑皮层;
(3)睾丸;
(4)小肠;
34.(每空2分,共10分)(1)小脑;
(2)[3] 耳蜗;
(3)肾单位;
(4)肾上腺 神经
35.(每空2分,共12分)(1)低
转换器;(2)毛细 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3)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
(4)桡动脉
36.(每空2分,共10分)(1)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2)②20 ③清水
(3)水的pH值
(4)6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2】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及课后反思
引言: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针对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在每堂课后,我们教师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期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我将详细介绍一节生物学课程的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案:
主题:细胞与组织
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3. 理解组织的分类和特点;
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和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不同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详细介绍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的作用;
介绍不同组织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特点和具体作用。
3. 学生探究:
分小组进行细胞的观察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组成;
根据所学知识,讨论细胞和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 总结归纳:
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像和组织功能的讨论结果,总结细胞与组织的重要性和特点。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视频、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了课程。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的观察技巧和实验操作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观察材料和实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另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一些学生表现不活跃,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设立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