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22-04-11 宣传保护动物的标语 学习雷锋精神的演讲稿 创新幼儿故事

孩子看见饭桌上红红的辣椒,吵着要试一试,看见地上颜色好看的石头,拿起来尝一尝;妈妈买回来一只满身是刺的菠萝,孩子被这个从没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伸手就想去摸一摸……遇到这些情况,作为家长的你,是怎样应付的呢?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的家长都会作出这样的回应:“辣椒辣椒,小孩子不能吃!”然后赶忙把辣椒挪开;“地上的石头这么脏,怎么可以拿来咬,傻瓜!快点把它丢掉!”然后一把抢过石头扔得远远的;“菠萝会刺伤你的小手,等妈妈削好了再给你吃。”然后飞快地把菠萝拿进厨房……这样的反应,你可能以为可以保护孩子,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什么都想“试一试”,这是孩子的探索、创新精神的萌芽,是非常可贵的,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鼓励,反而被压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是不好的,于是变成什么都不要试,什么都不敢试。

儿童天生就有探索精神,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不会顾虑会不会失败。桌上放着一只红红的塑料苹果,孩子一定会拿起来咬一咬,才能发现这只苹果是假的,于是学会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地上有积木块,孩子一定会拿起来咬一咬,扔一扔,然后明白,积木不好吃,但是摔不破……孩子通过这些探索尝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也借由这种探索精神,孩子勇于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去创新、去创造。

试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一件事物的发明,不是人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换来的?没有莱特兄弟冒着生命危险的几百次试验,哪来今天的机动飞机?没有哥伦布置生命于度外的冒险,哪来美洲大陆的发现?还有避雷针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和应用,电灯、电话的发明,哪一个不是不怕失败大胆尝试的结果?

中国人很聪明,可是近百年来,科技的进步却落后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如欧洲、美国、日本等,我们的创新产品明显少于这些国家,这个事实让我们心痛。其实孩子一生下来,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探索心,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态度方法,学校教育所鼓励的东西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如果孩子的探索、创新是被鼓励的,而且还想各种办法去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这种天赋就能得到发展;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被鼓励,而且还被压制,孩子天赋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我们的家长、老师、社会制度究竟是鼓励还是压制孩子的创造力?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这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那么,我们有些什么建议,可以让家长和老师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创新精神、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例子: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里,正在上一节课《蚯蚓》,老师拿来一盆蚯蚓,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蚯蚓,请同学们自己上来,每人拿一条蚯蚓。”

同学们都用一张纸,想把蚯蚓托回去,但是,不听话的蚯蚓纷纷从孩子的手中逃脱,有的爬到墙角,有的溜到椅子下面。于是课室里来了个“全场大搜捕。”

这么乱,怎么上课?可是老师并不认为这样不好,他说:“如果上的是关于蚯蚓的课,同学们连捉蚯蚓都没有学会,那怎么能说是成功的课呢?”

过了一会,同学们终于把蚯蚓都抓了回来,老师请他们研究一下蚯蚓,然后说出自己研究的结果。

一个小孩站起来说,“它没有腿,可是会爬。”老师说:“对!”

另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对,你说得更准确。”

又有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蚯蚓是由许多环组成的。”

老师说:“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又有一个说,“老师,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发现它是咸的。”

老师高兴地说:“你很勇敢,亲自尝了尝,我不如你。”

又有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把蚯蚓栓在绳子上,然后吞了下去,之后再把它拉了出来,发现它还是活的,说明它的生命力非常强。”

这时老师非常惊奇而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你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真为你感到骄傲。”

孩子的独创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老师对他的赞赏,又将对他是多么大的支持!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可以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家长参考:

第一,我们要对孩子“让我自己来”、“我要试一试”的行为予以鼓励和帮助。比如,孩子第一次试着爬到攀爬架的最高处,你很担心他的安全,你可以说:“你真勇敢,记住一定要抓紧哦!”孩子要试辣椒,就让他试,如果他被辣得呱呱叫,你可以说:“辣一下不要紧,喝点冰水会好一点。”孩子捡起石头来咬,我们可以问问他:“好吃吗?”孩子摸菠萝,大声喊:“好痛啊!”你可以鼓励他:“你真能干,发现了菠萝会刺手。”

第二,我们要在孩子失败了的时候给予支持。比如孩子试着自己煎鸡蛋(当然,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你必须陪在旁边),结果,大半只鸡蛋掉到锅的外面去了,这时你可以鼓励说,“不错,第一次煎鸡蛋就能把小半只鸡蛋弄到锅里了。”孩子试着自己折飞机,可是飞机飞不起来,我们可以建议说:“把头弄尖一点试试。”切记在孩子失败的时候讽刺挖苦孩子,那会使孩子的探索热情熄灭掉,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那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empirenews.page--]

第三,我们要在孩子表现出创造力的时候予以赞赏。比如孩子拿报纸来当围裙:把柚子皮扣在头上当帽子;钻进装电视机纸片箱要你滚动纸片箱来玩……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创造力的萌芽,你要表现出你的欣赏,还要表现出你有极大的兴趣了解他是怎么做出来的,你的鼓励会使孩子继续创造,乐于创造。

第四,我们可以想些办法来和孩子一起创造。下面是一些利用家里的资源来进行的小创造,你可以试试看。

1、报纸做球。把用过的报纸卷成球状,用彩色纸包一包,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和孩子一起玩踢球,丢球入篮比赛,扔远比赛等等。

2、信封做手环。把用过的信封剪成一个个的环,然后在上面涂上喜欢的颜色,或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装饰好了之后把它套在自己的手腕上,变成一个个漂亮的手环。

3、纸盒做拉车。用过的鞋盒、牙膏盒等纸盒,在前面打一个洞,然后穿上一条绳子,做成一部拉车。可以在车上放娃娃、货物等,在盒子下面装上轮子就更好。

4、巧用毛巾做游戏。用毛巾蒙住眼睛,爸爸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家用品前,让孩子摸一摸,然后说出这件物品的名称;或者拉他走到另一间屋子,问他现在站在哪里?也可以用毛巾遮住好吃好玩的东西,请他伸手进去摸一摸,“把花生摸出来”,“把球摸出来”等等。

这些游戏虽然简单,可是很有作用,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他的思维更活跃,脑筋更灵活,创意更多,快乐更多,自信也更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精神虐待会造成孩子精神创伤


你知道我们大多数人是懒惰的。我们懒得去把握自己和了解自己,我们以为别人会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会给我们和平。但你必须了解冲突和悲哀的主要原因,然后解决它。

关于“汕头潮阳区一名5岁女童惨遭养母毒打”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儿童受虐”的现象实际上非常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而专家指出,人们提起虐待孩子时,往往会认为体罚才算虐待孩子,而忽视了情感上的虐待。精神虐待的危害尤甚于肉体上受虐待,因为情绪和心理的虐待是隐性的,不像肉体虐待这么容易证明,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专家表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先学习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谓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碍儿童情绪或智力发展,对儿童自尊心造成损害的长期重复行为或态度,如拒绝、漠不关心、批评、隔离或恫吓,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或贬低儿童的人格。

很多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严重伤害了孩子,这种情况属于非蓄意虐待,父母无法承受压力、控制情绪,从而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伤害。也有一部分家长不懂得如何有效管教孩子,情急之下就动人打骂。因此,专家指出,家长必须先学习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同时,专家指出,常常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就认为孩子有问题,有些家长则期望过高,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局限。因此,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并注意子女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多与孩子交流。

什么是“虐待”,什么不是

从某种程度来说,“虐待”的定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在不同文化标准下,有不同的标准。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一个小孩因为周遭的人故意、长期、重复地向他做一些举动,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损,都可以称之为虐待。

专家指出,在正常的家庭环境,偶尔的打骂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而合理的管教和精神上的虐待,有本质的区别。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亲一直骂他说:“你就是很笨”,对孩子作出人身攻击,贬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对而言,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你这几个礼拜没有好好读书,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考试不及格,你应该罚吗?”,这是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批评,属于合理的管教。

至于如何让家长认识到管教孩子的正确方法,专家建议,家长们要自己主动多学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从而正确体会到管教孩子的最佳方式。

珍惜、呵护孩子的好问精神


小孩子好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

小孩子经常向家长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逛公园时问“大树的影子,为什么比大树长呀?”坐火车时问“窗外的大树,为什么向后跑呀?”水壶里的水开了,问“为什么咕嘟咕嘟地冒泡呀?”打开冰箱问“为什么电冰箱里会结冰呀?”等等。遇到什么事都好问个“为什么”,追根寻源,弄个明白,这是孩子的天性。

在家长没有琐事缠身,或心情好有兴致的时候,一般还乐意回答孩子提出的种种问题,能耐心地给予解释和说明。而在家长心烦意乱或有事情缠身,或不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往往很不耐烦,甚至粗暴地训斥孩子:“去去去!你怎么那么多的‘为什么’?别烦我!”无名火把孩子弄得个莫名其妙。这是很不应该的,也是很有害的。

其实,孩子好提问题,希望弄清楚“是什么”或“为什么”,这表明孩子有好奇心,兴趣广泛、浓厚,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旺盛。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常言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只有求知欲旺盛,善于思考、好学的人,才会好问。古今中外,凡是在学业或事业上成功的人,一般都是既勤学,又好问。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根据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主张,把“好问”看成是一种美德。据记载,孔子“入大(太)庙,每事问”,能身体力行,给弟子们做出好榜样。当别人讽刺他时,他还坚持认为“不知而问”是一种美德。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得意门生颜渊,不仅能做到“学而不厌”,虚心向他的老师孔子学习,并且还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寡”,向在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求教。因此,受到孔子的赏识和赞扬。

古今中外的学问家,都特别推崇“好问”的品质。

清朝文学家郑板桥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清朝著名散文家刘开撰写过一篇专门论述好问的文章,名为《问说》。文中说:“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并且也主张:“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要特别珍惜、精心呵护孩子的好问的精神。

好提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家长能耐心地、准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知识,还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进而激励孩子好学、多思。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好问,珍惜孩子好问的精神,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好问精神。

在清朝,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名叫戴震。他一生在许多学术领域内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教育家。戴震并没有什么天赋的才能,开化得也比较晚。据记载,他九岁才会说话,十岁入私塾读书,是智力发展较为迟钝的孩子。然而,他的记忆力却很强,文章只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看看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私塾老师讲《大学章句》这本书。老师说:“这一章叫《经》,是记载孔子的话,由他的学生曾子记录下来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本人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

戴震听了,有所不解。于是便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

“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说。

“老师,朱熹是什么朝代的人呀?”戴震又问。

“是南宋时期的人哪。”

“那么请问老师,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朝代的人呀?”

“他们二人都是周朝时期的人呀。”

“周朝和南宋,这两个朝代相隔多少年呢?”

老师屈指一算,说:“差不多有两千多年。”

“既然相隔那么多年,朱熹所说的有什么根据吗?”

戴震一连串的提问,把老师都给问住了,老师无言以对。但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热情地称赞他说:“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教育者要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好问精神

学生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为什么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学生呢?这不仅是因为戴震好问,求知欲旺,更重要的是因为戴震善于思考,思考得深刻。他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水平是很高的,没有做深入的思考,是提不出来的。戴震能提出那么多的问题,表明他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而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这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

家长应当像那位私塾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即或是被孩子给问住了,也要热情鼓励孩子好问的精神,保护孩子的好问的积极性。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能把老师和家长给“难”住了,反映孩子思考的问题有深度,这是好事。家长可不要由于被孩子给难住了,碍于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孩子。

记得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当年在唐山一个铁路学校任教时,他考学生,不固守传统的考试方法,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叫学生出题,由老师来回答。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给学生打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就给打高分;提出的问题肤浅,就给打低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题把老师给难住了,就给打满分。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方法,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努力学习、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长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可不要随意打击孩子好问的精神。家长必须明白,扼杀孩子好问的精神,很容易,一次就够;而要重新唤起孩子好问的精神,那可就难了。家长可要小心翼翼,精心呵护孩子好问的精神

家长须知: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


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很多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呢?孩子的创造力是在我们教育中的哪个环节不见了呢?

创造能力就是把想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记得在卢安克的教学笔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为了改善我们村里的一些环境,我打算与孩子们一起来建造一座桥。我让孩子们自己来设计,孩子们嬉笑着,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索就开始胡乱绘起图来,孩子们画几笔就要把原先画出来的擦掉,再画几笔又擦掉。孩子们的头脑中缺少想法和认识,也就是缺少把想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卢安克的这一段纪录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前我给孩子们教画画的时候,也发现孩子经常使用橡皮,不断地修改。遇到像国画那样没有办法修改的,就不停地问我要新纸。孩子们不敢把自己的想像付诸于实际。

孩子很早开始就有创造力的萌芽,当孩子身边有了不断重复的模仿对象,如人的劳动、生活习惯、故事中人的行为,然后孩子就会获得感受,从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模仿,当模仿的水平不断深入,创造的萌芽就开始了。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通常表现在游戏中、绘画作品中、立体造型中、数字和汉字的造型中、歌曲中、语言中、身体动作中。当用心的观察孩子时,就不难发现孩子在各个领域中的创造表现。这时就需要成人尊重孩子的创造,不一味地拿自己的想法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孩子的创造能力就得以继续发展下去......

锻炼孩子的创造精神,就从现在做起!


孩子的潜力和天分要由父母来开发,那么,父母在孩子启蒙时期应该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发散思维?用怎样的言行影响孩子拥有创造力?这可是一门学问!这次的每日芝士就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帮家长开启孩子的创造力!

1.孩子爱问为什么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我也不太清楚答案,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就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2.张开想象的翅膀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3.用新眼光看新事物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4.开启孩子的感知世界

孩子只有在他们自己支配和主宰的环境中创造的火苗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要尽量提供给他们看、摸、尝试、学习,及自我表现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机会,这会大大开启他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想法与念头,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一个关键。

为了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的责任是:

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和材料限制的,有挑战性、有吸引力的环境。所有活动的选择都要与孩子特定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活动是操作性和开放性的,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请保护小孩子的隐私权


请保护小孩子的隐私权眼看着盛夏就要来临了,天气越来越热,小孩子尤其爱出汗,动一动都是满身的汗,小朋友也穿的越来越少,有的就穿个肚兜,更有甚者连衣服内裤都不穿,就那样光着,昨天我在菜市场看到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居然什么也没穿,光溜溜的站在一个摊位旁看着父母卖水果。

夏天是很热,这个不能否认,菜市场的环境比较恶劣,没有空调没有电扇,这个也不能否认,但我不认为是让孩子浑身光着站在外面的理由,一条小内裤,一件棉质吊带薄裙,可以很好的保护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更有尊严的站在那。即使在炎热也不能把孩子的隐私暴露在阳光下,即使再炎热,也不能成为不穿衣服的理由。

其实经常看到很多老人,在炎热的夏天只给孩子穿一个肚兜,光着小屁股,到处走来走去,把尿的话也毫无避讳,就那样冲着人群,人们总是觉得那么小的孩子不需要避人。

可我,总是接受不了。佑佑小时候一直是穿尿不湿的,天气热了之后就开始穿整裆的裤子,如果是开裆的话肯定会加一条内裤,然后包里肯定装着1-2条备用裤子,以便尿湿后及时更换,那时候她也就半岁左右,我很少把尿,一是她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二是出去玩也不太方便。即使后来渐渐长大,再方便的时候我都是尽量带她去厕所,如果在室外找不到厕所的话也会找个背人的地方,然后再给她挡着,孩子再小,也有属于自己的隐私的。

家有女儿,所以有些事情从小就给她灌输。佑佑三岁多,正是好动的年龄,上幼儿园的话我喜欢给她穿短裤,这样活动起来更方便。一般我带她出去会穿裙子,因为夏天感觉还是属于裙子的季节,小女孩穿裙子很漂亮,给她穿裙子我肯定配一条平角内裤,然后告诉她不能提裙子,不能露出内裤,根在我身边我可以经常提醒她,适时制止她,慢慢的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隐私权的概念多是家长观念的一种灌输,从行动上观念上保护孩子的隐私,那么渐渐地,她也就会注重自己的隐私权。

还孩子的精神自由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说谎”这个问题。

我完全同意哲学家罗素的说法:“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孩子说谎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无奈。撒谎有时是家长逼的——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想到的。

一个和我熟悉的妈妈为了教导她的小女儿绝对不能说谎,向小女孩讲了许多说谎的坏处,她努力让孩子相信,一次小小的谎言到最后会让人犯下一连串错误,好比一句谚语所言:“说谎会让人失去理智。”

然而这位妈妈自身又是怎样做的呢?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邀请她去参加音乐会,她委婉地推脱说:“啊!真不好意思,我头疼得厉害,实在没办法去。”谁知,电话还没讲完的时刻,就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一声尖叫。她赶紧冲过去,只见女儿双手捂脸,整个人痛苦地跌坐在地。“宝贝,发生什么事了?”小女儿连看都不看她,只是哭着回答:“妈妈说谎!”

就这样,小女孩对妈妈的信任轻而易举地被摧毁了,一道隔离的高墙横亘在成人和小孩之间。这种隔膜日积月累,越来越厚,直至代沟形成,从此孩子把父母的教训当作耳旁风,因为他们看到了大人在生活中言行不一的“真相”。

事实上,那些总是不厌其烦教导孩子一定要养成诚实习惯的父母们,都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孩子包裹在层层的谎言之中。这些谎言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可以看作是大人故意编织的“谎言圈套”,其作用就是迷惑和欺骗自己的孩子。比如许多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圣诞老人和妖魔是存在的,天上有神仙和小天使等。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不仅没有任何促进,反而有很大的阻碍。

一个小女孩的爸爸是一名牧师,她每个礼拜天都会到教堂里听爸爸布道。牧师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穷人和受苦难者也是上帝的子民,如果我们希望获得永生,对穷人和苦难之人就必须呵护。”小女孩被牧师爸爸的布道感动得泪流满面。

然而,当离开教堂在回家的路上,牧师的女儿看见路边有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可怜的小女孩身上有许多伤口。牧师的小女儿跑过去,爱怜地拥抱和亲吻了这个小女孩。这时,牧师和他的太太简直吓坏了,一把抓回了他们穿戴整洁的漂亮女儿,一边急急忙忙走开,一边责骂孩子的行为。回到家,牧师太太赶紧帮小女孩洗了个澡,全身的衣服也重新换了个遍。其结果呢?事情过后,小女孩再听她爸爸布道时,就像听其他故事一样,已不再有任何感动。

孩子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大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那些错误不当的行为,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大人是虚伪的,这种虚伪让孩子感到了绝望。这些隐藏的冲突和矛盾,总有一天会引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在赢得胜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对他们原有的信任,并且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一道消失。

在这种和大人的对立冲突中,孩子的心灵首先会受到伤害,然而许多父母仍然把对孩子的压迫误认为是爱的表现,因此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如今许多医生开始了解,孩子情绪失调的首要原因,源于幼儿时期受到的压抑。孩子在幼儿期的一些征兆,例如失眠、做噩梦、消化不良和口吃等,通常都是情绪失调的结果,而这些伤害将伴随孩子进入成年期。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受压制的精神重获自由,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和身体一样茁壮成长。

育儿心得:保护孩子的童心


育儿心得:保护孩子的童心

光阴似箭,一眨眼孩子就长大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不同的教育会育出不一样的孩子。

孩子都喜欢得到父母的表扬和赞赏,当他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哪怕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真聪明,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他听了都会觉得信心满满,很开心,那接下来以后他都会很自觉的完成任务;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

老师和父母是孩子的领航人,在他不自觉的时候,作为长辈的我们需要对他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及时的进行指导,同时有针对性的对他开展引导,做父母的首先要拥有一颗宽容心对孩子,他有了坏习惯,首行应该给他讲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还要讲明白为什么不对,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其次对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地呼喝斥责他,做到有话好好说,要求孩子下次不能再这样做了,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做,给他一个标准。孩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过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所以我们应用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父母只有用宽容、平等的心去看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的问题与困难,才能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童心。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攀比心,孩子也不例外。比如,我们小孩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如果我们给他买了个新玩具,他都要在小朋友面前表现一下,其他小朋友也不例外,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没有那样玩具,他就会说他有什么什么,你没有等之类的话。这时,我们就给孩子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玩具,如果喜欢对方的玩具,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换着玩啊”。其实小孩子都认为别人的玩具是最好玩的,都要玩别人的玩具,提倡他和别的小朋友换着玩具玩。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孩子的攀比心,避免了别人有什么他就要什么的情形。

为了增强语言和逻辑能力我们给孩子订阅了几种幼儿书报,上面有故事、有游戏等等内容。我们先是指导他怎么玩,给他讲故事,之后就让他自己看、自己讲。孩子看了不会累,而且新书来了他也很高兴很开心。我们坚持在晚上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小的时候可能都讲一个故事,突然有一天,他也会慢慢把我们给他讲的故事也讲出来。给他讲故事的时候,他真的听得很认真,很投入,逐渐学会自己思考。我们也经常鼓励孩子给我们讲故事,讲他在学校好玩的,讲他自己编造的等等,用故事来讲述一些道理,孩子接受也很快,也增强了孩子的评议和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苗,但我们要细心的呵护他,让他安全健康地成长。孩子不是烈日下的花,但我们要给他浇浇水,晒晒太阳,让他经历一些小挫折,小困难,让他勇敢与坚强。我们深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渗透着父母和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此真诚感谢老师帮助我们孩子获得知识、快乐成长!

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


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能力是很薄弱的,为了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是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应该从孩子年幼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葡萄归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能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家长不要事无巨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都有利于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加强。另外,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紫罗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这些应该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豆豆妈: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应变。比如天气变化了,孩子自己会懂得加减衣服,季节交替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早期教育

椰子树: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这些都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订下规矩,当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要不孩子会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

另外,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这需要家长孩子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长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园时,都爱“玩失踪”,然后看孩子的反应,看他能不能镇定自若,能不能找对求助的人,最后,家长再对孩子的处理方法做指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通过上面的议论的话题,让我们明白了孩子的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主要侧重于哪一点,可以方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 尊重孩子的创造精神 尊重孩子的创造精神,今天刚吃过午饭,不知哪个小朋友说:“星期四的值日生要干活了”。只见孩子们有的拿抹布、有的拿笤帚、还有的拿叉子。擦的擦、扫的扫。 我正在帮服药的两个小朋友喝药,一抬头看见李旭盈小朋...
    2020-08-05 阅读全文
  • 精神虐待会造成孩子精神创伤 你知道我们大多数人是懒惰的。我们懒得去把握自己和了解自己,我们以为别人会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会给我们和平。但你必须了解冲突和悲哀的主要原因,然后解决它。 关于“汕头潮阳区一名5岁女童惨遭养母毒打”的报...
    2022-03-21 阅读全文
  • 珍惜、呵护孩子的好问精神 小孩子好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 小孩子经常向家长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逛公园时问“大树的影子,为什么比大树长呀?”坐火车时问“窗外的大树,为什么向后跑呀?”水壶里的水开了,问“为什么咕嘟咕嘟地冒泡呀?”...
    2020-11-18 阅读全文
  • 演讲稿: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我们在各类报道中时常能看到:3岁的孩子能背诵唐诗三百首,4岁的孩子算术已达到小学一年级水平,5岁的孩子钢琴已达到业余8级水平……在一次调查中,100多名幼儿80%以上双休日都有安排。而当问及其快乐与...
    2020-02-28 阅读全文
  • 家长须知: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 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很多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呢?孩子的创造力是在我们教育中的哪个环节不见了呢? 创造能力就是把想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记得在卢安克的...
    2020-11-10 阅读全文

尊重孩子的创造精神,今天刚吃过午饭,不知哪个小朋友说:“星期四的值日生要干活了”。只见孩子们有的拿抹布、有的拿笤帚、还有的拿叉子。擦的擦、扫的扫。 我正在帮服药的两个小朋友喝药,一抬头看见李旭盈小朋...

2020-08-05 阅读全文

你知道我们大多数人是懒惰的。我们懒得去把握自己和了解自己,我们以为别人会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会给我们和平。但你必须了解冲突和悲哀的主要原因,然后解决它。 关于“汕头潮阳区一名5岁女童惨遭养母毒打”的报...

2022-03-21 阅读全文

小孩子好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 小孩子经常向家长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逛公园时问“大树的影子,为什么比大树长呀?”坐火车时问“窗外的大树,为什么向后跑呀?”水壶里的水开了,问“为什么咕嘟咕嘟地冒泡呀?”...

2020-11-18 阅读全文

我们在各类报道中时常能看到:3岁的孩子能背诵唐诗三百首,4岁的孩子算术已达到小学一年级水平,5岁的孩子钢琴已达到业余8级水平……在一次调查中,100多名幼儿80%以上双休日都有安排。而当问及其快乐与...

2020-02-28 阅读全文

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很多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呢?孩子的创造力是在我们教育中的哪个环节不见了呢? 创造能力就是把想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记得在卢安克的...

2020-11-1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