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孩子行为的4个影响
发布时间:2022-03-14 对有好奇心的孩子如何培养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行为故事生态心理学家克力克从4个方面说明环境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一)孩子生活的空间以及空间里的事物,对幼儿的重要性远远地超过成人。例如,一个2—3岁的幼儿对其周围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性和探索精神,一个充满了丰富的刺激内容的环境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动机,激发孩子去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适当的生活空间有益于孩子动作和感知觉的发展,这是孩子生活经验中最为基本的部分。
(二)孩子在物质环境中作用于各种事物,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其他领域中的知识。例如。孩子用手摆弄各种物件,可以使孩子逐渐懂得那些物件的特性。即它是软的还是硬的,圆的还是方的,红色的还是白色的,并且领悟出物件与其他物体的关系,即上与下,高与低,在与不在,在旁边与在里面的概念。又如,动态的游戏,可以为孩子提供懂得时间概念的机会,轮流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叫“一会儿”,以后的活动安排则可以使孩子知道“明天”是什么意义。
(三)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利于诱导和鼓励孩子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性行为。例如,当孩子必须轮流使用玩具和材料时,他们就学会了与别人分享的行为;当孩子需要其他孩子帮助时,他们又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行为,在戏剧性游戏或角色游戏中,他们领会了自身角色以外的其他人的感受,不仅有益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也学习了与人相处,能考虑他人所需的技能。【fZ76.Com 工作计划之家】
(四)在决定孩子的游戏活动的种类时,物质环境是十分重要并具有深远影响的因素,因为游戏活动是幼儿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他们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渐认识外部世界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具体的物质对孩子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才相对减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须知: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须知: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对父母过来做评估,他们有对双胞胎女儿,今年已经三岁了,在大女儿五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家里确实照顾不过来,所以就把乖巧、好带的大女儿放在娘家,大概两岁的时候才带回身边.在家里,这两姐妹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大女儿总是安安静静、守规矩,对陌生环境的人事物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磨合,即使回娘家,她也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跟公公婆婆亲昵,生活条理性和自立能力强,能自己一个人长时间的玩拼图或者堆积木,而且玩得比较好,很难接受批评,容易哭泣或者顶嘴,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一个劲地在坚持;而小女儿呢,活泼热情、爱乱蹦乱跳,跟陌生的大人、小孩都能玩一块,不爱收拾,总依赖父母,对拼图和积木都是三分钟热度,也拼凑不出个好图样来,能欣然接受批评(但不一定能改),甚至还转移话题或者哄你开心,让你不舍得责备她.
双胞胎姐妹,不管是同卵还是异卵,性格应该不会相差太远,为什么这对姐妹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一个表现呢?在婴幼儿期,母婴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缺乏一个完整家庭的爱抚,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或许都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之一吧!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孩子会有被抛弃感呢?公公婆婆也是百般宠爱在其一身啊,不比我们做父母的少啊!请记住,孩子的感受性很强,她们能感觉到哪个才是妈妈的肌肤,所以说,为什么母乳喂养能增进母子间的感情,就是这道理,孩子的需要无非就是冷不冷与饿不饿,冷的时候妈妈抱抱,饿的时候妈妈喂奶,最初的食物来源是母亲给的,接触母亲的皮肤,才感觉到温暖与安全,所以有些孩子对奶娘的感情还比亲娘的要亲呢!
这个大女儿虽然是住在自己亲生父母的家里,可表现得却是一个寄宿者所应该有的规矩和安分,或许是她感觉到,如果表现不好的话,很可能又要被送走了,到别的家庭继续寄宿!
行为习惯:会对孩子行为造成影响的四个因素
整理了行为习惯:会对孩子行为造成影响的四个因素,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发展,其中播出的很多片段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误导,导致孩子的行为出现一定的偏差。会对孩子行为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加注意,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
1.教育方式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所以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适当的、正确的行为,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以及遇到事情的解决办法。爸爸妈妈的处事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行为方式。
2.榜样力量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遇到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儿童健康组织表明:要根据孩子的性别来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其实,爸爸妈妈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树立榜样、让孩子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些好的行为。
3.接触人群
孩子学习的方式就是模仿他人,因此,除了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以外,也要让孩子和一些行为习惯好的人交朋友。如果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对其他小朋友不好,喜欢顶嘴或者有身体摩擦,一定要赶紧处理矛盾,同时看一下这段友谊是否适合孩子。
4.媒体影响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媒体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的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儿童健康组织指出,75%的电视剧里都有暴力镜头以及作案示范,所以孩子在看到这些镜头以后可能会去模仿,这就造成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因此,爸爸妈妈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同时要替孩子筛选出一些好的节目。
以上就是四个影响孩子行为的因素,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加注意了。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成为学校、家长和社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在学校中老师要利用一切活动抓住时机采取各种技巧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的社会性,家庭、社会合作,利用公共设施、大众传媒等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关键词】家校互动方法环境孩子社会性
【正文】家校如同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新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学校、家庭和社区不仅仅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三者的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学校、家庭与社会合作实施社会教育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原有学校社会教育内容的增添,同时对发展学的社会性也有很大的促进。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等于把孩子送进了“保险箱”,一切都由学校管理,家长就可以无忧无虑,忙于自己的工作。其实不然,学校只是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还需要家庭、社区的配合才能达到其最大的教育功效。《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学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学生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学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以此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社会须密切协作,培养学的社会性。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影响着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也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最终形成。如果一个孩子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或突出的记忆力和思维力,但社会性没有很好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么他的心理发展仍然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这使他长大后对现实的社会生活适应感到困难,难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致使个性和行为出现问题,甚至性格孤独和怪癖。因此,培养学的社会性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家庭中,家长会通过各种家庭生活活动逐渐要求孩子认同合理的社会习俗和规范,学习掌握社会所认可并接纳的行为方式,遵守各种纪律等。我国当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第一重要的。”这说明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与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出样子。这样说话才有说服力,孩子也容易接受。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如教育学生在家庭中孝敬老人,对人有礼貌,父母就要孝敬老人,对人有礼貌。另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学出门做客,教育孩子与主人友好相处,学习有礼貌地与客人交往,并适当的让孩子到离家较近的商店买东西或带学到一些娱乐场所游戏,让孩子排队买票等,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等。但现在家庭教育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我对次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孩子不少是独生子女,孩子少了,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越来越高,但有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经超越了孩子本身的能力,从而在潜意识中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1、在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63%的幼儿能坚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67%的幼儿能保证每天刷牙一次,26%的幼儿能做到早晚刷牙两次。结果显示:在幼儿卫生习惯较好的家庭中,家长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占98.5%,只1.5%的家长表示会在幼儿不注意的情况下偶尔偷次“懒”;而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其家长在生活卫生方面的表现成了幼儿养成不良习惯的活教材。另外,家长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幼儿,都有很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随心所欲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幼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2、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统计分析显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从本次调查结果看
,需要家长帮助脱衣服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16%;吃饭需要家长来喂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5%;玩过的玩具需要家长来收拾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把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幼儿与其家庭结构互相对照发现,他们当中有85%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三代同堂家庭中,爷爷、奶奶等祖辈家长视幼儿为掌上明珠,事事不舍得放手让幼儿做,幼儿既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又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3、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
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的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4、在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方面。我重点调查了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36%的家长能做到注意自己在家中尊敬老人,为孩子树立榜样,10%的家长虽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但也注意教育幼儿要尊敬老人。这说明占被调查总数96%的幼儿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尊老教育,这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尊敬老人方面的表现也是比较好的。另外4%的家长没有想过教育幼儿尊敬老人这个问题,自己在家中的表现也比较随便,结果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幼儿在尊老方面表现较差。
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表现迥异。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为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来源:东方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