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宝宝该读什么书
发布时间:2022-02-23 幼儿故事3岁 幼儿故事4岁 适合3-6岁小朋友的故事3-4岁孩子的阅读能力发展
有的父母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并没有阅读的能力,而事实证明3-4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做到下面这些事:
1、可以指认出熟悉的文字:他们可以指认某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文字符号,例如他会告诉你他认识《小金鱼逃走了》封面标题的“小”,这显示他们晓得文字不同于一般的图形,代表着特殊的意义,也有特定的读音。
2、可以觉察出文字的不同功能:幼儿也能从生活经验中了解到文字系统的功能,例如他们知道妈妈贴在冰箱上的购物清单和餐厅里的菜单内容,它们所代表的用处与功能就是不一样的。
3、模仿与应用书中学来的新字词:经常和幼儿共读图画书,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口语的理解和表达,他们不但会模仿共读中所学来的新字眼与复杂的句法,更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尝试与应用。
4、听音辨识的能力更加敏锐:若父母经常唸童谣、儿歌等具韵律的图书给幼儿听,幼儿对于语音的知觉会更为敏锐。
这些看似普通的阅读能力,其实累积起来,对于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未来独立阅读能力的养成具有超乎想象的影响力,因此,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早期阅读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送宝宝礼物该注意什么?
过节送礼可以加强亲子关系,但是在此需要提醒家长的是送礼也是有一定的讲究,只有掌握对正确的方式才有意义呢,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送宝宝们礼物都应该注意那几点吧!
礼物的选择
好建议1:购买礼物之前,家长不妨倾听一下孩子的需求,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应该尽量满足。千万别认为小孩子提出的要求“很无聊、很幼稚”,有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盒巧克力、或是一只小皮球便能给孩子带来他最需要的快乐。
好建议2:家长可以试着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留有空白”的小礼物,比如一只纸风筝,让孩子在上面画上图案,既表达了关爱,又能让他发挥想象力。
坏做法1:送不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东西。比如3岁以前的孩子,送给他形象怪异、扭曲的面具、玩偶等。太小的孩子对“变形”的事物会产生心理恐惧。变形金刚也只适合读小学以后的孩子玩。
坏做法2:不加分析地送一些含有不良文化的玩具。比如奥特曼,男孩子拿了这种玩具就开始“打打杀杀”,既渲染了暴力气氛,又助长了外来不良文化的侵入。
专家说理:礼物本身含有认知功能,在节日送礼,又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家长给孩子送礼物,最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关爱,因此不必拘泥于种类,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可以。但送出的东西一定要安全,而且最好能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让孩子获取真正的快乐。
包装的形式
好建议1:包装不必过分精美奢华,装个盒子、包一层花纸即可,弄得朴素一点。有的礼品本身就有包装,也不必费心再里三层外三层了。
好建议2:如果家长特意要培养孩子的手指动作能力,可以适当地把礼物多装几个盒子,让孩子自己动手逐一拆开。但不要设计得太复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所及。
坏做法:什么包装都没有,随便地把“裸露”的礼物直接交给孩子。
专家说理:包装本身并不太重要,太过豪华也会带给孩子心理负担。但把礼物稍微包装一下,比较郑重地送出手,会让孩子觉得你对送礼物这件事、对他本人都很重视。有的孩子天天嚷着要爸爸妈妈“带礼物回来”,其实就是为了引起家长对他的重视。
送礼的方法
好建议1:圣诞夜,在孩子睡着后,把东西一样样地包好,有的可以扎上绸带,然后摆到她醒来后一眼能看到的地方。到了早上,礼物一样样打开,充满悬念、谜底终于揭开、惊喜连连……
好建议2:三四岁的孩子特别喜欢捉迷藏,可以把送礼物设计成一场寻宝游戏,培养他的方位感和对大小、颜色的认识。
专家说理:家长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长”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她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
换一种送法
好建议1:孩子生日或是重大节日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他和他幼儿园里的小伙伴们一人准备一份小礼物,哪怕是一块饼干,也是一份心意。
好建议2:爸爸妈妈给孩子送礼物的同时,也要求孩子给爸爸妈妈送一份礼物,最好是他自己动手做的,比如一幅画就行。
专家说理:借助礼物能很好地建立起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应当是双向的,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爱,也要让孩子学会爱父母。而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来说,正处于人际建立的初期,通过送礼物树立“分享”的概念,将帮助他们长大后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该说什么话
好说法1:“瞧,这就是给你的礼物!妈妈爱你,爸爸也爱你!”
好说法2:“你已经连续3个星期得到‘大红花’了,这段时间在幼儿园的表现真应该奖励一下!”
坏说法1:“这个东西很贵的哦,你玩起来要当心,千万不要搞坏!”
坏说法2:“礼物已经给你买好了,但现在不能拿出来。你今天晚饭吃得乖就给你,不乖就甭想得到!”
坏说法3:“你这次考得不错,应该得到礼物。不过下次要考得更好,会有更棒的礼物!”
专家说理:家长千万不能以钱来衡量礼物的价值,礼物承载的是对孩子的爱,爱的程度怎么能同商业价值划等号?
把礼物作为对孩子表现好的奖励是可以的,但只能奖励他过去的表现,不能用来奖励预期。很多家长习惯用礼物来吊孩子胃口,例如“你下次考到第几名就带你去迪士尼”,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把礼物降格为“代币”,会让孩子逐渐对礼物失去兴趣,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礼物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感情沟通的重要纽带,儿童心理专家、教育学者提出,送孩子们礼物,是颇有讲究,因为一些不正确的方式反而还会影响到孩子的一些价值观念,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接宝宝回家应该聊什么?
“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跑步时老师有没有帮你脱外套?”“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1“把今天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听1……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
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最爱嘘寒问暖
通过某幼儿园的一项小调查发现,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记者还发现,这些家长当中,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居多,老人们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上。
一位爷爷说:“外孙自去年上小班后,每天都是我负责接送。”谈及接孩子离园时的交流,爷爷说:“还真没想那么多,就是下意识地问他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啊等,要么就是问他学了什么,老师教的儿歌会不会背啊之类的问题。”旁边的一位奶奶则说:“我孙女上大班了,她独立性很强,也很聪明,每天都会向我展示她学到的新本领,所以我每天就会问她,老师教了什么,学会了没有。”
专家建议:
锻炼孩子表达能力
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着提高。
个案推荐:
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别人?
女儿:依依,小班;
家长:杨妈妈
“你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老师做事啊?”当依依的妈妈有一天这样问时,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没有。”妈妈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妈妈又一次这样问她,这回依依没有迟疑,直接回答:“没有。”第三天,当妈妈又把同样的问题提出来时,依依似乎早有准备:“帮了,我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妈妈表扬了她。此后,依依特别喜欢在班上帮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师经常表扬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觉得特别开心,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1周岁的宝宝能理解什么?
新生儿
你把脸凑近他时,他会盯住你的脸看,并且能把你的声音和别人的区分开。听到你的声音时,他的眼睛会转向声音的方向,若你再凑近些,他的目光会试图追视你的脸。出生36小时后,若你和他的胎距离小于30厘米时,他能认出是你的脸。
4周
你的脸离他很近时,他会注视你;当你说话时,他会看着你,小嘴一张一合地模仿你说话的口形。他啼哭时,你若把他抱起来,他可能就不哭了,因为他知道你会安慰他。他会模仿你的脸部表情:微笑和做鬼脸。
6周
他会回报你的微笑,他的眼球能追视一只移动的玩具。
8周
你在他头部上方举着某件色彩鲜艳的物体时,他能盯住它看上几秒钟,当你把物体从一边移向另一边时,他的目光会追随它从一边移向另一边。
3个月
他能马上发现举在他身体上方的玩具。当你讲话时,他能微笑,并发出尖叫声和快乐的咯咯声。显而易见,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感到好奇和有趣。
4个月
在喂奶时间,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当有人逗他玩时,他爱咯咯大笑;他喜欢别人把他抱起来,这样,他能看到四周的环境;周围有声响,他会立即转动他的脑袋,寻找声源。
5个月
他能意识到陌生的环境,并表示害怕、厌烦和生气。
6个月
孩子变得很爱照镜子,常对着镜中人出神。他将开始对你喂他的食物表现出某种偏爱。
8个月
知道自己的名字,能理解“不”的意思。在他伸手去取他想得到的物品时,也许会发出类似咳嗽的声音以引起你的注意。
9个月
他会表现出意志力。在你想给他洗脸时,也许会用各种办法表示反对。他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玩具和游戏上,甚至小手翻来覆去地摆弄玩具,仔细地端详它。你把物品藏在一块布下,他能把布撩起来找到它。
10个月
他也许能举起小手挥动着以示“再见”。他能理解几个单词和很短、很简单的句子。
11个月
他能学会并很喜欢诸如捉迷藏之类的简单游戏,他还喜欢扔东西让你捡起来逗他玩。他喜爱摇动、拍打物品,喜欢欣赏自己发出的声音。
12个月
他喜欢做任何让你发笑的事情,并见会一遍—遍地反复做。他喜欢和你一起“读”简单的书。在你为他脱衣服时,他会举起胳膊协助你。他也许能明白几个简单助词,如瓶子、洗澡、球球、喝水。
宝宝2—3岁图画书阅读小结
俺觉得,现在市场上给孩子们看的图画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太多了,多到在选择的时候眼花缭乱。
我给好好选择书的方法,主要是,在网上看一些专家推荐和销售排行或是听朋友们的推荐。专家推荐的,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畅销的书,也不一定就是自己孩子喜欢的;但是,经过推荐的或是被很多人认可过的书,相对来说,品质应该更有保证。
和1-2岁的阶段相比,好好2岁半以后,就很少有1本书让我讲几十遍的情况了,不过,遇到她特别喜欢的,还是会让我反复讲好多遍。
总结一下好好3岁看过的书:
1、《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 推荐指数:5星
这套书是好好2岁8个月的时候买的。买来之前,好好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特别喜欢过哪本书,于是,当我发现她特别喜欢这套书的时候,惊喜之下罗罗嗦嗦地在博客里写了一篇阅读体验的文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当时的那篇:“亲子阅读,不一样的卡梅拉”。
《不一样的卡梅拉》讲一只很有个性的鸡妈妈和她同样有个性的鸡宝宝们的传奇故事。当初俺买这套书时,只缘于一段书评,“。。。连小朋友都知道,鸡就是下蛋的,不下蛋怎么能行呢!可是真的就有一只小鸡最反对下蛋,她认为下蛋是最最无聊的事儿,她觉得生活中应该有更好玩的事儿可做!比如看海。天啊!鸡竟然有这个想法,别说我们感到惊奇,连她爸爸都大为生气,强烈反对她这个愚蠢的想法,被迫回窝睡觉的她竟然无法抵挡想看海的强烈愿望,竟独自一人深夜离家去看海……”
书买回来后被俺放在书箱里,是好好自己翻出来的,她自己先看了看,然后拿着书来找我,“妈妈,给讲讲这个小鸡的故事吧。”给她讲了一本,就一发不可收了,“再讲一遍吧!”“再讲一遍吧!”——俺好久没听见这样的要求了,以至于当故事连续讲了十遍的时候,俺竟然没觉得对自己是一种折磨。。。
2、《阿罗有枝彩色笔》系列 推荐指数:5星
一套已经出版了很久的书,曾经是亚马逊书店的五星级畅销书,哈哈,和俺的推荐指数一样哦~~
好好从3岁开始看这套书,最喜欢其中的《阿罗的ABC》。当时好好在幼儿园正在学字母歌,每次讲之前,小同学要先看着第一页上的那些字母唱一遍字母歌,然后让俺给她讲书,讲过NNN遍之后,她就快快乐乐地认识了全部的英文字母。
俺并不是因为这个功利性的原因想推荐这套书,只是觉得,书中那些孩子的逻辑、孩子的语言、孩子的图画、孩子的想象、孩子的世界,...只用很简单的线条就实现了,不仅打动孩子,也会打动成人。喜欢这套书,似乎不需要理由~~
3、《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 推荐指数:5星
非常有想象力的一套书,是小丸子妈咪推荐给俺的,也成为好好的最爱。好好最喜欢其中的《捉迷藏》和《打雪仗》,每次都是一边听一边乐得打滚儿。
这套书的画面色彩很丰富,图画也非常可爱,就连大象们的表情都画得很传神。孩子自己就能看懂很多情节。
4、《青蛙弗洛格》系列 推荐指数:4星
这一套书的封面宣传文字是:“为处在性格形成期(3-6岁)的孩子准备的一份心理自助礼物”。所以,书中所设计的那些故事,目的是帮助孩子的心灵成长。每本书让孩子了解一个心理上的现象,比如《弗洛格吓坏了》(学会战胜恐惧)、《难过的弗洛格》(学会让自己快乐),等等。
对于这套书,好好说不上特别喜欢,但是也并不拒绝。我想,也许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故事中的内容,她还不能完全理解。不过好好很喜欢书中弗洛格的样子,家里有个跳蛙的玩偶,被她称为“弗洛格”,每晚睡觉时都搂在被窝里。
5、《淘气宝宝》系列 推荐指数:5星
这套书好好从不到2岁的时候就开始看,到现在还时不时翻出一本让我给她讲。打嗝、放屁、打滚儿散步。。。可爱的图画、好笑的故事,捕捉的生活中的小细节,都让孩子无法抗拒。
好好最喜欢让我讲《猪爸爸的屁》那本,猪爸爸和小猪们快乐地、随意地生活和玩乐、随意地放着屁,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和自由,可能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吧。
专家还认为,这套书把吸手指、尿床、爱哭等平时大人们不喜欢的事情,变得精彩有趣,故而会让孩子更放松,呵呵。
6、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系列 推荐指数:5星
信谊的书,都是精品,《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母鸡萝丝去散步》。。。好好都很喜欢。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贵了,一本就要20多元,书皮很厚很厚,俺觉得包装得有点过了。
7、小玻系列翻翻书 推荐指数:5星
这套书,是前不久接力出版社的朋友送给我的。刚拿到书的时候就感觉,好好一定会喜欢。因为不仅画面可爱,最重要的是,书里处处都有让孩子自己动手翻掀的设计,会带给孩子惊喜和快乐。
果然,好好很喜欢,一连好几天,不看别的书,每天讲故事都是这套书,一本一本地讲,直到每本都讲过才肯睡觉。
不过,我觉得这套书更适合2岁多的孩子看,因为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好好看过一阵之后就不怎么想看了。如果早点给她看,会更加爱不释手的。
8、启发精选系列 推荐指数:4星
包括:《我爸爸》、《我妈妈》、《我喜欢书》等等,专家们对这几本书的评价很高,所以买了给好好;但是好好似乎不太有兴趣,看了几次就不怎么看了,我故意放在书架的显眼位置,好多天,她都不去碰一下,只好收起来了。也许,等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她又会喜欢的,呵呵。所以,暂时只给4星。
9、“我的感觉”系列 推荐指数:5星
这是俺刚买的一套书,据说是“儿童情感教育绘本”。不知道是不是女孩子在情感方面的感觉更细腻,好好最近时常和我讲她的各种感觉,比如和小朋友冲突后的不开心、愿望没得到满足的失望,等等。所以买了这套书给她,期望能帮助她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目前已经讲过了《我好生气》、《我好嫉妒》、《我想念你》,她似乎都能听懂和理解。书里的图画很可爱,故事更贴近生活,好好还是比较喜欢的。相比弗洛格,我觉得这套书的内容更贴进孩子的生活,易于孩子理解。
因为还只是刚刚看,对这套书的感觉尚不深入,但是觉得是值得推荐的。
针对宝宝负面情绪该做什么?
导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应对自己的内在情绪,然后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我们的宝宝。
作为年轻的父母,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年幼宝宝大发雷霆,甚至歇斯底里般的状态,面对那样的情形,我们内心的怒火似乎也在酝酿、升级、蔓延……直到不可遏制!冲动之下,我们会做些什么呢?有打的,有骂的,有躲的,有迁怒他人的……与此同时,所伴随的情绪大致如下:
一、烦躁恼火
忙了一天回到家的父母们,大都希望夜晚能安安静静地读报纸、看电视、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是搞些轻松的亲子游戏,然而宝宝并不能时刻配合我们的心愿。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身心状况不佳哭闹起来,甚至大发脾气。当家长满耳充斥着尖叫、哭闹声,心情自然烦躁起来。虽然这样的情绪是人之常情,但对教育孩子却起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我们或许可以做这样的尝试,来缓解自身的情绪:
1、干一件自己特别享受的事情。事情并不需要怎么特别,哪怕只是洗个热水澡、做个面膜、把音响调大声,听首自己爱听的曲子、沏壶香茶,只要有利于舒缓自己情绪的都行,总之把自己和宝宝尖叫哭闹的情境暂时隔离,等摆平了自己心头的波澜,再面对继续哭闹的孩子时,我们的内心便不再那么容易“起毛”;
2、回想宝宝可爱的神情、童趣的言语。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的一面,如果能够成功调用大脑中储存的这部分资源,就会在心中涌起无限爱怜的感觉,有助于冲淡烦躁和恼火的情绪;
3、认知调整。孩子的尖叫和哭闹并不总是无理的,有时代表某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涵义,如果我们能够猜中,宝贝的哭声就会低一些,猜错了,宝贝的哭声就高亢些。有时脾气大作也是孩子自己试图调节情绪的方法之一,他不会象大人有那么多的渠道可以宣泄和转移,所以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题发挥的机会,教会他更多宣泄的方式。当我们的头脑在做类似上述的认知调整工作时,烦躁恼火的情绪便在不知不觉中遁形了
二、无助自责
这种情绪在年轻的妈妈身上时有发生。她们面对大发脾气的宝宝,感觉到无奈、无助,不知道怎样做才合适,下意识地想法是“我是个不合格的妈妈”、“我不称职”,在认知层面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调节:
没有谁天生会做妈妈,要胜任就得学习,眼前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绝不能错失,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经过一番自我激励,重新上岗后的妈妈就会变消极为积极。
三、羞愧愤怒
如果是家庭聚会或有客来访的情况下,宝宝也毫无顾忌地闹将起来,会令不少家长猝不及防,有失颜面。即便平时这些家长对待孩子颇有耐心,但在“外人”面前,他们依然会希望尽快“镇压”孩子的哭闹,保存自己的颜面。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冲动之前,对自己喊“停”,这么多双眼睛关注着这一幕,意味着有很多能量在这个场运转,或许这是个塑造孩子行为的好机会,如果借着这股能量把孩子往好处去推,也许比平时私下里教育孩子效果还好。比如,一个挑食的孩子,因为饭桌上没有合意的菜而大发脾气,我们可以说,宝宝,这个小菜心觉得好难为情,现在这么多人都知道宝宝不喜欢吃它,它伤心地哭起来……宝宝很可能被这个“童话”吸引,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
带孩子做过飞机的家长都知道,空乘小姐会提醒说“如果发生紧急事件,请家长先把自己的氧气面罩戴好,再帮孩子戴上”,是啊,如果我们作为家长都无法处理、合理转化我们的负面情绪,又如何帮助宝宝接纳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呢?所以当宝宝发火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应对自己的内在情绪,然后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我们的宝宝。
2岁宝宝为什么喜欢说“不”
2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对爸爸妈妈说“不”。他会故意做一些大人禁止他做的事情,违抗大人的要求,总是想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经常干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事。伴随着行为的反抗和异常,孩子的情绪也爱走极端。一会儿高高兴兴,活泼可爱,一会儿暴躁不安,乱发脾气。这是孩子一生中第一次表现出的“反抗性”。
心理分析:
孩子的“反抗性”事实上是想闹独立。2岁孩子正在从婴儿期向儿童期过渡,身心急速地发展。他逐渐发现自己已经能自如地走来走去,靠自己的双脚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再也用不着依靠大人的力量把他抱到哪儿去。而且,他还发现自己能用说话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些能力的诞生和增长,使孩子迅速地树立了自信。他盼望快快长大,而且急于向别人表现“我能行,我长大了”。这个时候,孩子不再把自己成是大人的附属物,他会认为自己看是独立于爸爸妈妈的个体,而且把爸爸妈妈两个人也看作两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发现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于是,孩子决定宣布独立,拒绝别人提供的帮助,即使真的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也会对大人的帮助不屑一面。
孩子一旦露出了独立的苗头,有了自己的意愿,那么他的愿望很可能就和大人的不同。因此,在家长看来,他就是在作对。但孩子内心中仍然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需要父母的鼓励——告诉他“你做得很棒”,他才能真正地充满自信,并有了成功的喜悦。而且2岁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确实很不成熟,他事实上需要父母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意愿,因为没有支持他很难成功。所以,反抗期的孩子处于追求独立和乞求爱与帮助的矛盾中。
教育对策:
妈妈必须同时满足孩子独立的需要和爱与保护的需要。
1。给孩子独立和冒险的机会,遇到问题或可能遇到问题时,在后面帮他一把。
当孩子要求独立做某件事时,妈妈可以首先判断一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这件事,他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然后,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同时做好各种准备,避免问题的出现或及时给予提醒、示范。
例如,很多两岁的孩子要求自己吃饭。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舀饭——送到嘴里——吃下去,这个简单的活动是有可能完成的,但动作会很不熟练,他很可能吃得很慢,打碎碗,或洒得到处都是。妈妈的做法可以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吃饭的过程中,随时给他一些提醒和鼓励:“宝宝吃得真好,勺子可以握低一点,这样很容易就可以舀满满一勺的米饭,而且不会洒出来,你看,就像妈妈这样。”然后,给孩子作出示范。但要记住,不要夺过孩子手里的勺给孩子做榜样,可以另外拿一个勺示范,否则独立性强的孩子会生气。为防止孩子摔了碗,洒了饭,妈妈可以提醒孩子吃饭的时候离饭桌近一点,用微波炉碗或其他不易碎的碗给孩子盛饭,每次盛的量不要太大,防止孩子洒出来,而且孩子可以快一点吃完一碗增强自信,愿意接着多吃一点。
2。当孩子的安全遭到威胁时,妈妈必须自作主张。
当孩子正准备做一件危险的事情,妈妈必须首先果断地制止他,然后用替代性活动满足孩子的独立需要。例如,妈妈刚倒好一玻璃杯的热开水,恰好被孩子看见了。孩子走上来,想端这杯水。妈妈必须立即强行制止他,把水拿开,告诉他:“水很烫,会把手烫得很疼。”然后,换一个塑料杯子,装半杯凉开水,让孩子端着,满足他的愿望。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父母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炫耀父母的权威。如果父母滥用权威命令、强迫孩子,无疑大人肯定会赢,父母的专制态度会导致孩子的抵抗情绪,并最终导致日后孩子出现各种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
三岁宝宝爱哭家长该怎么办
小孩爱哭,这完全是正常的。他们的哭有的是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发泄情绪,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适,有的却只是一种往方式,想要什么,说不清楚,就哭、发脾气。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了,哭就会少得多。
我家的小男孩已经上幼儿园,平时也不娇惯,但是遇上一点点事情,就会哭,跟他讲道理当时会好,但下次还是会同样的发生。
小孩爱哭,这完全是正常的。3岁这个年龄男孩女孩都一样,还没有形成大人期待的男子汉的性格。他刚刚才粗浅的意识到男孩头发短,女孩头发长等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哭有的是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发泄情绪,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适,有的却只是一种往方式,想要什么,说不清楚,就哭、发脾气。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了,哭就会少得多。
有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哭得多,有几个原因:
1、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哭。比如孩子膝盖上摔了一个小口子,父母亲就老是去“关心”他,一会儿就来问一问、摸一摸,表示过多的担心;又比如孩子为什么事不满意或为得不到某些东西而哭,父母就想尽办法让他不哭,把他想要的东西全给他。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
对策: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家长千万不要助长他的哭。孩子的哭既不要奖励,也不要惩罚,要以中性态度去对待。不过,在孩子情绪过分激动时,可以和他玩一些消遣性的游戏,分散注意力,或者给予一点亲切的安慰。但是,不要给太过分的同情,否则会给孩子哭的“动力”。
2、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
对策: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3、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
对策: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帮助(或引导)孩子把嚎哭变成语言。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教他在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针对性地替他解决,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二、家长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在商场的玩具部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个妈妈突然抬高声音说:“上个星期刚买过,又要买。”俨然在告诉大家,我的孩子不讲理,我不给他买的原因是刚买过,不是不给他买。我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心虚,不给孩子买玩具有什么丢脸的?不买就是不买,给孩子讲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点走样,而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着孩子向外走,孩子则闹着往里拽。妈妈脾气大发,啪啪打了孩子两下,孩子哇地哭了起来。于是,这个妈妈不上分说拖着哭着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这么一个好发脾气的妈妈,不想让孩子发脾气都难。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