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就是提前教宝宝知识吗?
发布时间:2022-02-17 幼儿早教故事教学 幼儿早教故事 幼儿早教故事大全早教专家:早教不是简单的提前灌输知识,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
这位妈妈提到的“早教”及其对智力提升有益的观点,已获得国内外许多专家和父母的认同。然而,早教并不是简单的提前灌输知识,而是指从小开始注重宝宝能力的培养。
早教主要在0-6岁,为什么不等7岁上学以后呢?因为宝宝0-6岁大脑分区发育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某些时期大脑对某些信息接收特别快,我们称为“窗口期”。不同的生理功能的窗口期也不一样的,比如说:出生~1岁半是视觉的窗口期;1~3岁语言的窗口期;0~4岁数学和逻辑能力窗口期……
在不同窗口期,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孩子各种能力的自小养成是又快又好。相反,若错过了窗口期,宝宝虽仍接受相应的知识,但已经事倍功半了。引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怀特博士的话:“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有关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窍6个月或更多一点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习经历中获得成功。”
早教不追求立杆见影的效果,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影响长远的发展。因此,妈妈们只要科学早教,不但不会影响宝宝日后的学习,反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早教中宝宝是先学拼音还是先学识字
在早教期间,父母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个词乃至整句话,有些人指出,是否应该先教拼音,再教拼写,最后教字呢?其实四岁以前的孩子抽象思维还未形成,还不能理解将字母拼起来这个过程。那该先学拼音还是汉字呢?
世界上不会有这样“聪明”的母亲,先教孩子一个一个的音素,学会说一个一个声母、韵母的发音,然后教他如何拼。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母亲,总是一个词乃至整句话,让她的孩子反复地模仿着“牙牙学语”的。
学前儿童只能去认识拼音字母,而达不到拼的能力,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抽象思维,4岁左右孩子才能从表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所以不要求之过急。单独去认识拼音字母,是和认识汉字一个道理,但是去把声母和韵母拼起来,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做不到,即使有的孩子可能做到了,也是背诵下来的。所以不要求之过急,弄不好孩子还会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
有些家长担心,认字的同时不教拼音,孩子的普通话会说不好。其实,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听着录音带上朗朗上口的韵文,边听边说,边玩边学,在游戏中识字,在游戏中学说普通话,一天20分钟,20天左右,就是南方方言区的孩子,其普通话也可取得相当成绩。
实践表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这不是他们学习普通话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是在初步学了普通话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再学习汉语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而且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可大为节省。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的教就是学生识字的“拐棍”。现在绕上一个大弯:先教拼音,让拼音字母成为“拐棍”,以此为“中介”帮儿童识字。对儿童识字来说,这个弯绕得值吗?近二十年来,多个直接教儿童识字的实验都表明,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没有像教学拉丁化的拼音字母那么吃力,而且识字速度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仅仅把教学汉语拼音方案推迟一两年,把直接教汉字提前,就会起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习拼音,最终的目的还是学好汉字。不同的只是如何运用这根“拐棍”而已。在了解了宝宝的思维发育之后,相信每一父母对如何科学教孩子认字和学拼音已经有了自己的定论。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多花心思,也许有点绕路。但是取得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家教知识:你知道宝宝喜欢玩别人玩具的原因吗?
家教知识:你知道宝宝喜欢玩别人玩具的原因吗?
1.父母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宝贝的需求
有的父母娇惯宝贝,只要宝贝一提要求,马上就满足,结果宝贝就会养成总是提要求的习惯。也有的父母在宝贝提出购买玩具,因得不到满足而拼命哭闹时,只想尽快避免宝贝哭闹的尴尬,处于无奈而满足宝贝的要求,这也会无意中鼓励宝贝的这种行为习惯。
2.父母过低地估计了宝贝的承受能力
不能拒绝宝贝,有时并非宝贝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受不了他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玩具时的可怜模样。实际上,宝贝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好,虽然他前一秒还在为获得某个玩具而哭闹,但后一秒,他可能就被别的事物所吸引,很快忘了自己的欲望。真正适应不了的往往是父母自己,正是父母纵容宝贝养成了这样“贪婪”的习惯。
3.喜欢新奇事物是宝贝的天性
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是人的天性。对宝贝来说,由于集中注意的时间本来就比较短,所以一个新玩具到他手里,玩不了多久,他就会被别的事物吸引,进而对手中的玩具失去兴趣。宝贝喜欢新玩具,喜欢花样翻新的游戏,这是他的天性。
4.父母过于依赖玩具来安慰宝贝
当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特别是一边工作一边进修的时候,常常没有时间和宝贝玩耍。不少父母为了让宝贝安安静静待上一会儿,给自己腾出点时间,可能会更多地依赖玩具来承担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于是,他们常常塞给宝贝一堆玩具,然后放心地去忙自己的事情。这样也会导致宝贝对玩具产生依赖感,从而提出更多购买新玩具的要求。
5.宝贝不会玩或者缺乏创造性的玩法
一个玩具拿到手,宝贝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玩。尤其那些不适龄适性的玩具,宝贝更是难以驾驭,这样就会降低他对玩具的兴趣。另外,即便宝贝掌握了某个玩具的玩法,但是因为无法创造性地寻觅到一些新的玩法,或者父母提供的玩具不符合宝贝的性格年龄特征,他也会很快就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进而提出购买新玩具的要求。
宝宝早教
宝宝早教
教孩读儿歌唱儿歌的好方法
我认为孩子读儿歌,唱儿歌比较好的方法是平时自己编一些儿歌跟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从买来的书上记住一些好的儿歌,到有场景的地方说给孩子听,那样一遍两遍孩子就会了。两岁的时候我家宝宝让我编地球仪的儿歌,我家有个小地球仪,她就让我编,我说编不来,她说她编“地球仪,圆溜溜”就是她最早编的儿歌。我也经常给她编生活中的常遇到的生活儿歌。胡萝卜(胡萝卜,红又长,胡萝卜素里面藏,天天吃点胡萝卜,身体长得很健康),不踩草(小草向你微微笑,亲你走路绕一绕,小草向你挥挥手,请你阳光道上走)这样孩子喜欢喜欢吃胡萝卜,不踩草,还有很多了儿歌,在这就不跟亲们一一说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早教]让孩子跟自己比,不要总跟别的孩子比
很多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孩子长处比,那样比,自己也越比自己和孩子心里不舒服,也起不到进步的作用。
我听周专家说孩子是“信出来、敬出来的”,孩子感觉你信任他,他也会信任你。有不少人认为孩子是夸出来的,就不停的夸孩子,夸孩子没错,但也要适度,免得孩子骄傲任性,听不仅半句批评的话语。我是很少说孩子‘真棒’的,(真棒一定是很让我吃惊的表现)一个月可能就那么一两次,说得最多的是‘不错’。
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读的东西录下来,让他跟自己比,我家宝宝,三岁以前很喜欢跟自己比读儿歌、猜谜语、读唐诗、拼图,她在跟自己比的过程中反复的把读过的东西复习,时间长了,她就认识那些字了,识字以后,她想了解书上的东西就有读书的欲望。
[早教]三岁前要语言教育
这几天睡觉前,当我背三字经哄宝宝睡觉时,我突然发现宝宝能跟着我的节拍背诵三字经中的几句,真是又喜又惊。要知道宝宝还没满20个月呢。回想自己平时所做,我得出一个结论:语言功能开发的越早越好。在宝宝还不会说话前,每天睡觉时,我总是要不背唐诗给他听要不背三字经给他听。看来这一做法是真确的。我将继续下去。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试试!
[早教]识字的好方法
经常碰都不少父母经常会问我:“你们家孩子怎么那么小就认识那么多字(我家宝宝在超市读书从今年8月份开始就自己读书了,我初步估计她可能认识2000多字)?我就跟他们说:“我经常给孩子读儿歌,读唐诗,猜谜语,读故事。”孩子先是看画面能读我读过的内容,当孩子看着画面能读以后,我每次给孩子读书的时候我就指着字读,两三个月后,宝宝也像我一样指着字读书。在三个月我家宝宝就能独自读书了,那是她三周岁半还差一个月。两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组词。每天‘逮’到一个字就组词,看到街上的广告更是一张广告也不放过,每张都要读上一遍才罢休。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带孩子读书的时候,孩子也得跟着自己读。我自己认为:孩子跟我读不跟我读效果是一样的,孩子玩着的时候也是在听着我读。譬如我都唐诗(有72首的一本),那时孩子两周岁差一个月,每天晚上睡觉前我给孩子读上一遍,可能才读十几首孩子就睡着了,但一般情况下我会读完,一星期后,宝宝愿意看着我读,第三星期她跟我一起读,第四星期她自己读(当然那是宝宝不识字,我估计宝宝是根据画面而读)。
教孩子儿歌、猜谜语的时候,很多儿歌、谜语都是有场景的地方说给孩子听。有的儿歌谜语是自己看景而编的,有的是买回来的书上自己先记住,孩子先把那些东西会背,在有场景的地方说给孩子听,一两遍孩子记住了,回来看着画面再读。教孩子读的东西,很多都是自己先读先背。
当然故事我讲得少读得多,经常读故事给孩子,孩子也喜欢看着我给她读故事。带着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在给她度过的故事,洗手、洗脸、洗脚、刷牙时多数给她讲一些关于讲卫生的故事。我带她读过的故事字数有100多万字。谜语300多首,儿歌300多首(宝宝22个月时,她能背200多首,我家宝宝说话比较早14个月的时候说话就比较清楚了,只是‘花’经常说成‘哈’,‘瓜’说成‘嘎’),唐诗去年底能背120多首。
早教]让宝宝早学会看书及背书
我家宝宝今天刚好二周岁一个月,每次一出去别人都问:你家宝宝是不是三岁多了?我笑笑说:没有,才两岁.我家宝宝不但个子长得高,而且在说话/做事方面都觉得比实际年龄大,个高这是没办法,可以是遗传,但是说话方面可能就是从小培养的,宝宝从在月子里都是在我及她爸爸的念叼声中睡觉的,别的小孩要拍呀!摇呀才能入睡,我家宝宝不是,睡觉一直是我们念一些唐诗/三字经等等的书声睡着的,所以她的记忆力超好,不到两岁时就能数四十个数字.背十多个唐诗,三字经的第一部分,还会一些童谣,所以有时我很庆幸有宝宝时刻陪伴在身边.现在我也会买一些有趣的童谣书/一些认知识/认动物的小书给她看,她非常感兴趣.
你的宝宝智力超前吗?
你的宝宝智力超前吗?
新生儿身上不同能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些能力之间有某些关联,但是根据一两种已测出的能力的发展来判断其他能力的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婴儿的某些技能与其身体发育状况有关,有些与经验有关,而有些与两者都相关。在设法判断孩子聪明与否的早期迹象时,要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总而言之,聪明儿童在发展中各个方面都超前,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有可能保持住这一优势。
在出生时,聪明的孩子可能要比其他孩子更机警。有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独自把头抬高一会儿,仿佛在环顾四周,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在你抱他时,你会感觉到这一点。如果他似乎避开某个东西,那就表明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什么不是,这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信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
非常聪明的儿童在出生时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尽然。理由是:大一些的健康的婴儿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怀孕时得到良好营养和关照的母亲生的。这些母亲也更可能在家中给予她们的宝宝最好的教育和帮助,这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会表现出来。较重的婴儿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优势,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
例如,他们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频繁地喂养,可以把精力转向更多的智力活动方面。此外,父母因不必忙于给孩子喂食和清洗,会认为孩子可能是社会型的人,于是就可以对他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从一出生起,与较轻的孩子相比,较重、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他们处在一个愉快的、情感上得到支持的世界里,就会以许多方式利用这种最初的好运气。
早教是个啥东西,你知道吗?
早教是个啥东西,你知道吗?早教这个词我原来根本没多理会。但在妈妈群里听妈妈们谈论上早教班的事后,不由得有些急了:人家孩子都上早教班,我却还不知道早教是个啥东西。有天在淘宝网上看到卖杜曼闪卡,然后店主介绍杜曼早教理念有多科学多好。这才发现,早教可真是重要得不得了啊。我更着急了,我想,我得做些什么呀,要不我不就误了我的儿子吗?
查了查资料,更加一头雾水,而且各有说法,貌似各有道理。我决定,我也要拿出我自己的主张!我觉得,整明白下列问题,早教这事就算折腾清楚了。
1、早教到底是啥意思?我觉得早教的意思就是早期教育。而教育的范畴就大了。生活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树立、知识技能的培养……
2、早教得多早?既然是早期教育,应该是越早越好,从胚胎期开始也不为过,不,从孕准期开始也不算太夸张啊(打好遗传基础嘛)。不过早字固然重要,“什么人上什么菜”更重要。也就是说,顺着孩子的发育特点和时机切入相适宜的教育方法最重要。教一个刚出生几天的孩子建立小便规律,这就是违反客观规律。而放任一个正在语言敏感期的孩子不理不睬也有点暴殄天物,超级浪费。
3、为啥要早教?其实我对早教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排斥。我觉得教育是个有始有终的事,不管任何阶段都要进行教育,如果非要分早教,那就也要有相应的“中教”、“晚教”。而孩子要教育要引导,这没啥为什么可问了。教育的意义谁都明白的。
4、早教要教啥?早教如何教?
1)我先了解了下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了解了下孩子的发育基本过程,然后注意一一对上“号”,根据各阶段不同情况施教。
2)我觉得爱心、耐心和持续性是教育孩子的基础。起码有五个妈妈和我说,她们当初也教过自己的孩子识字认卡片背儿歌和唐诗,但三岁后全部忘记了。我追问了下,她们全部是孩子一学会就作了罢,而我现在经常定期给xx复习复习,还根据某种情景而读出某首儿歌或诗歌,加深他的感受。就算xx三岁后完全忘记了现在背下的诗歌儿歌,我觉得之前的教育也不是浪费,而是绝对发挥了作用,起码,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这方面起过作用。重要的其实根本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3)自己要做好表率。检举下我自己:今天早晨我捏了个提子抱着xx出门,打算路上让他吃这粒提子,剥了皮便随手扔在了地上。老猫见了便批评我:你这样没公德心。还真是。我以后一定要注意再注意。
4)因材施教。看到蚂蚁讲蚂蚁,看到机器说机器。反正不放过机会,说个不停。当然,一切顺着孩子的兴趣转。只要他不愿意听立即叫停。
5)不打扰孩子的游戏。只要不是不安全不卫生,都让他接触,摆弄,哪怕自己要收拾得很辛苦。
6)尽可能多地陪孩子。及时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7)让孩子快乐了,我觉得就是早教成功了。
好象还是没折腾清楚呀。不管不管了。我在这地方没处去上亲子班或者早教班,曾经体验过一次,出来后我比较狂傲地对我同事说,那早教班的老师还不如我呢。反正我对早教班不抱特别高的幻想,我对我自己比较抱以重任。
知道吗?宝宝哭声暗示多
知道吗?宝宝哭声暗示多
新生儿不会使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需要,哭就是他们的语言,从离开母体的一煞那,新生儿就用哭来向世人宣布,他来到了这个世界。这第一声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助产士,没有哪一位不期盼着这响亮的第一声哭。没有这第一声哭,医生们就会立即进入紧张的抢救之中,这哭是生命的象征,这哭声的大小是衡量生命质量的砝码。不但第一声哭是重要的,哭在整个新生儿时期都有其特有的意义,新手妈妈们不要为宝宝的哭而烦恼,那是宝宝在和妈妈说话,新手妈妈要学会聆听宝宝“说”什么。
饥饿性啼哭:这种哭声带有乞求感,哭声往往是由小变大,很有节奏,不急不缓,当你用手指触碰宝宝的面颊时,宝宝会立即转过头来,并有吸吮动作,倘若你不给喂哺,而是把手拿开,则宝宝哭得会更厉害,一旦喂奶,哭声嘎然而止,吃饱后绝不再哭,有时还会露出笑容。
过饱啼哭。这种啼哭多发生在喂哺后,哭声尖锐,两腿屈曲乱蹬,向外溢奶或吐奶。若把宝宝腹部贴着妈妈抱起来,哭声加剧,甚至呕吐,若系过饱哭闹,不必哄,哭可加快消化。
口渴的哭闹,这种哭多表现为不耐烦的哭,嘴唇干燥,时常伸出舌头,舔嘴唇,当给宝宝喂水时,可立即停止啼哭。
意向啼哭,这种啼哭宝宝常常是头部不停地左右扭转,似左顾右盼,哭声平和,带有颤音,当您走到宝宝跟前时,啼哭就会停止,双眼盯着您,一付着急的样子,随停止了啼哭,但仍有哼哼声音,小嘴唇翘起,这就是要你抱抱他。
尿布湿了啼哭。啼哭强度较轻,哭时多无泪,大多在睡醒时或吃奶后啼哭,哭的同时,两腿蹬被,当你为他换上一块干净的尿布时,他就不哭了。
要亮光的啼哭,小宝宝白天睡得很好,一到晚上就哭闹不止,这是由于昼夜颠倒,当你打开灯光时,哭声就停止了。两眼睁得很大,眼神灵活,这多是白天睡得过多所致,应逐渐改变过来。
寒冷啼哭,这种哭声多较低沉,有节奏,哭时肢体少动,小手发凉,嘴唇发紫,当为宝宝加衣被,或放到暖和地方时,就变得安静了。
燥热啼哭,宝宝多大声啼哭,不安,四肢舞动,颈部多汗,当你减少衣被,或把宝宝移至凉爽地方时,宝宝就会停止啼哭。
发展想象力是宝宝早教的重点
发展想象力是宝宝早教的重点
两三岁的宝宝开始能随手用一些物品,代替与之毫无关系的东西来做游戏。他们可用奶瓶给玩具娃娃梳头,同时嘴里说它是梳子,或者把一个大扫帚当马骑,或者用石块造出“卡车”。到四五岁时,宝宝们大约把他们玩耍时间的20%用来做这种新颖而复杂的扮演游戏。
这明宝宝的认知能力和想象力在迅速发展,千万不要小看宝宝的这些游戏行为,更不能嘲笑他们,明智的父母会鼓励宝宝这种想象,甚至可以参与到宝宝的游戏中去,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想象力与宝宝相比,往往还是宝宝略胜一筹。
想象力的发展会帮助智力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想象力贫乏,思维就狭窄,智力就不可能充分发展。想象可成为幼儿意志行为的内部推动力。想象力弱的儿童,往往依赖于动作,其攻击行为较多。心理投射测验证实:鼓励儿童想象,可使好动的儿童安静下来,逐渐集中注意和思考某一对象或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儿童品格的培养。
幼儿期想象力发育的特点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而且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1、早期的想象是一种自由联想。这时,想象是由于外界刺激而直接引起的,一般没有主题,也没有预定目的。在3岁左右,孩子在绘画以前,不知道究竟要画什么,只能在画的过程中,一边想一边画,画完后看它象什么就是什么。而且所画内容不能重复画出来,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事先是没有明确目的,而是受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在绘画时,经常中途改主意。听故事时,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听,这说明他的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只是以想象过程为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