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小气不是错
发布时间:2022-02-07 幼儿园小气球说课稿 小学英语教案是不是全英文的 教育孩子笔记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与交往经历的增多,孩子会慢慢走出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学会分享。因此,当我们在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小气鬼时,不妨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天生有利己倾向,利他思想与行为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养成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当然,不失时机的引导依然是必不可少的。YJs21.cOm
我们这样来分享
那么,在孩子学习分享的道路上,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再耐心一点
家长必须明白,无论孩子是不是独生子女,无论你对孩子实施了多么高明的教育,孩子都会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阶段。从自私到无私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成熟,逐渐从只能关注自己到能够自我满足并有能力去关注别人。
因此,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当孩子不具备分享的能力时,我们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2.拒绝也可以
勒令孩子让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或干脆替孩子做主分割属于孩子的“财产”,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伤害。只有当分享出于自愿时,才会感到快乐,而不是来自父母或外界的压力。“自私”也可能因此而变本加厉。
当孩子面对分享任务时,拒绝或接受都是应该被允许的。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选择。
3.每个人都有
如果有一个适合分享和鼓励分享的环境,孩子的行为会更倾向于分享合作。
孩子的无私往往建立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让出自己手中唯一的东西是很难的事情。但如果相同的东西有很多时,他也许就会考虑分给别人一些。在孩子共同游戏时,同类的物品应准备得充分一些,并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懂得,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而能获得很多的快乐。
4.接受孩子的分享行为
溺爱是孩子不良品行的来源之一,也是独生子女养育中遇到的最大障碍。缺少兄弟姐妹,现在的孩子比过去更难学习分享。
不少父母主动地将好吃好穿好玩的全部让给孩子,以此来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和爱。不料,这样的行为却养出了一个个独食独占的小霸王。因此,当孩子偶然表现出分享行为时,成人就不应该再矜持着“大爱”情结,做出不必要的推辞,说出类似“宝宝自己吃”“我们不要”等话语。这样做只能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
5.做慷慨的爸爸妈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一边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而自己却又表现得很自私,那自然也不会养育出一个大方的孩子。如果父母行为慷慨,对邻居热情,对弱小的人会报以关怀,对遇到困难的人总是不吝啬帮助,这对孩子而言是无形的教育财富。即使没有刻意去教孩子如何无私,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个慷慨的人。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不是出气筒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己的情绪问题的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父母自己心情不好时,孩子往往就成了出气筒,父母会不管不顾的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无缘无故的成了父母情绪的受害者。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释放,就会被压进潜意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人之后,那些被压进潜意识的负面情绪,一旦被触碰到,就会跳出来伤害其他人。
在我们自由绘画心理乐园,有一个家长,从小在妈妈的棍棒下长大,妈妈不仅打,而且打完还要罚她挺直了跪1—2小时,如果腰弯了,还要继续打。当年打断的木尺依然放在娘家的柜橱里。这位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妈妈,内心压抑了太多的负面情绪,由于没有正确的出口,最后身体承担了她的痛苦,身患两种癌症。妈妈的情绪无处释放,孩子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妈妈的出气筒。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爱表达,到四五岁的时候,孩子已不与外界交往。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有严重的自闭倾向。
在家长课堂上,经过我的多次启发,妈妈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内心,向我哭诉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说她以前从不掉眼泪,更不会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经过多次疏导,妈妈情绪得到了释放,再也不把孩子当出气筒了。随着妈妈的改变,孩子的状态有了很大的好转,自闭“开了”。所以,父母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
那么父母应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把自己内心深层次的负面情绪清理掉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你对外界所有的看法,都是你内心向外的投射。如果你的内心是平静的,安宁的,那么外边的世界就是宁静的,和谐的。当你的内心充满了愤怒,怨恨,恐惧,你就会感觉世界充满了危机,周围的人充满敌意,经常有麻烦,容易出问题。我把内心的负面情绪比作炸药库,而孩子的问题是你炸药库的导火索。当你需要爆炸的时候,孩子就会不断地出问题,充当你的导火索去引爆。可以通过绘画心理等咨询方法,清理你的炸药库,把你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如果你的内心没有了炸药库,就不再需要导火索,你看孩子的眼光就变了,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其次、当看到孩子问题想要发火时,学会向内看。
人往往是向外看找别人的问题,总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是配偶不够关心,是同事找麻烦等等让自己发火。这样找的结果,自己的火气越来越大。如果你学会向内看,想一想是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投射到目前的问题上。当你想发火的时候,问问自己怎么了?为什么因为一点小事就有这么大的火气?这时候你的火气就下去了一半。等你冷静下来梳理情绪的时候,你的情绪就下来了。
其三、要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当有负面情绪时,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和合适的方式表达。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配偶,都需要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谁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学会传达“我”信息,就是告诉孩子或配偶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受,让他们能够理解你当下的心情,包容你当下的情绪。你能够正确的表达情绪,对孩子本身就是榜样作用,孩子也会像你一样,有了情绪时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释放情绪。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时候却在无意中深深地伤害着孩子。高兴时孩子就是你的心肝宝贝;不高兴时,孩子就是你的垃圾箱,出气筒。你对孩子的态度一会儿是零上40度,一会儿是零下40度,想一想,幼小的孩子怎么受到了!家长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要轻易说孩子自私
我们不难发现,小孩子很容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事事先要考虑自己的利益,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宝宝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无意识间发生的一系列以宝宝自我为行为目的的本能冲动。比如宝宝间经常发生的争抢行为,其思想基础不是自私的观念,而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模式。宝宝还不具备分享的思想能力,因此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分享的行为。宝宝的分享行为需要父母逐渐培养起来,从而形成有关分享的价值理念。不管“自私”有怎样的内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私是成人的专利,至少离两三岁的宝宝还有十万八千里。因自己的宝宝搂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碰,妈妈就脸红地责骂自己的宝宝“自私”,这是典型的载有色眼镜看问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与成人的自私欲念风马牛不相及如何引导宝宝从完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化”走出来,逐步实现人的社会化,这是每一个父母面临的养育问题。从分享行为开始,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父母给宝宝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为。讲很多,不如做一件,宝宝还不能通过教导,理解分享的含义。
●创造分享机会,可以让宝宝分发东西,给宝宝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营造分享后的愉快感,让宝宝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是鼓励宝宝学会分享的重要环节。
●树立分享行为的规则,让宝宝知道分享需要顺序、等待、轮流、平等、合作等规则挑战自我是宝宝最大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总是试图去做他不会做的事,了解他不认识的事物。父母要了解宝宝的这一特点,创造利于宝宝探索的养育环境。能走得很好的宝宝,不再满足走,而是要跑了;会跑的宝宝,不会只满足跑,而是要跳了,双脚跳,单脚跳,原地跳,往远处跳,立定跳远,跑步跳远,往高处跳,往低处跳,往前跳,往后跳,向左跳,向右跳。就一个跳的能力,宝宝能不断跳出花样,即使父母不给宝宝做示范,宝宝也会自己不断创新,发明出各种跳的动作。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自私”
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经常会听到我们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自利。也收到不少父母的来信,讲述小王子和小公主在家的娇纵行为。一位网名为“白云”的妈妈说道,3岁的儿子每次晚饭时,都把自己喜欢的菜拿到面前,不许其他家庭成员来夹菜,有时候还会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很大方地孝顺给爸爸妈妈”;有署名“乐乐爸爸”的会员则抱怨自己2岁的女儿完全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甚至不愿意邻居的小朋友来窜门,让他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一个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朋友丁丁,一直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家长买,上了小学后,经常拿别的小朋友的东西,老师隔三差五地把家长叫到学校……
独生子女一定是那样自私的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下面就请鲍老师来讲解这一困扰千万父母的问题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自私?产生自私的原因,一方面是儿童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其实对于3岁之前的宝贝来说,他们是没有“德性”的,无所谓“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他们的特点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还不会观察和考虑别人的需要,因此对于三岁以前的宝宝,父母大可不必给孩子扣上“自私”这顶帽子;另一方面,自私的形成也是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的态度,助长了孩子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于是,孩子从无意识的“自私”行为就慢慢变成了有意识的自私。主要表现为金钱和财物上吝啬;贪婪,别人的东西拿得越多越好,自己的东西就不愿与人分享;只在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无视他人的感受。
所以作为父母来说,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做一些引导。
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例如同情、合作、助人、宽容、谦让、学会说“谢谢”,如果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好的表现,应该及时表扬和奖励。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也一样。如果孩子得到同伴和父母的接受,让他感到他能在别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那等他懂事后,就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意他人的感受。
当孩子刚表现出自私行为时,父母不要立即责备,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些讨论。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后果——自私的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小伙伴中间,都会不受欢迎。如果孩子屡次犯同样的错误,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不接受的态度,以此强化他对“对”和“错”的认识。家庭成员多一些的时候,父母可以搞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在游戏有“自私的人”这个角色,扮演时可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和看法。角色游戏使孩子能经历、体会别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给别人的害处,从而促使他改变这样的行为。
鼓励孩子经常与小伙伴交往。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养成互相谦让的好品德。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另外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心他人。一定记住: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包括父母家人)着想。
孩子,错的是我们……
小学生都懂,蜜蜂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的工作是传授花粉,而90%的果树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没有了蜜蜂,果树授不了粉,也就结不了果实;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实长大后,更是大多会长成歪瓜裂枣。
这就好像孩子的成长一样。一个孩子,从出生时的一张白纸,到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和一颗完美的果实的生长路径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关的事。上周三,我参加了一个在莞城举办的留守儿童的夏令营开营仪式,开营前,有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指导台下的小朋友们彩排,彩排的主要内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谁不会啊,为什么还要彩排?可是再结合实际想一下,您就会发现这并不难“理解”。当下在社会上,凡是举办活动,最不能缺的便是领导。
而领导来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鲜花和掌声。自从“八项规定”颁布后,“鲜花”这个东西已因带了“奢侈品”的性质而很少出现在会场上了,但“掌声”则作为朴素且安全的会场必需品被保留下来。且正因其又朴素又安全,所以还被大张旗鼓地发扬光大起来。于是,“领导”出场时,掌声整不整齐、热不热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把鼓掌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会想到: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嘛!对,这就是形式主义,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输了形式主义的观念。
还有一个事,发生在上周五。我们有一个“圆梦计划”,就是帮助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访了一个11岁的小朋友,母亲说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而小朋友却当场反驳:“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鸟’了呢?”她母亲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鸟’啊,你1岁以前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的。”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只能很无奈地说:“你说是就是吧。”
家长为了得到资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谎,我不知能否说这是善意的谎言,但这事看起来着实让人痛心,11岁,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这时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说孩子是果实,那教育便是那勤劳的小蜜蜂,是孩子结出完美果实的最基本的保证。
狭义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广义上来讲,则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孩子刚生出来,是一张白纸,周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习惯、行动。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从词源上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
假若上述的排练为领导鼓掌、母亲在孩子面前撒谎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断地影响着他们,那么长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潜在的素质也会被引发出来,那时候,鼓掌则成了麻痹孩子的一个动作,不诚实恐怕也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习惯之一。
上周,同样因为“圆梦计划”,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个女子,她被丈夫抛弃,5岁的女儿由她一个人拉扯长大。母女俩经常被人欺负,绝望之际,女子上楼准备跳楼自杀。当她抱着女儿站在天台上准备往下跳的时候,女儿问她:“妈妈,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没有见过那个小孩,但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孩子,你没做错什么,错的,是我们……
育儿:不是小毛驴的错
不是小毛驴的错4月5日,家人聚餐,xx爷爷的朋友推荐去北外环石清路附近一家很有名的农家小院--林雨堂美食村。
驱车至外环线西行不远,下了外环看到路边有一小指路牌--“林雨堂”。听说这个处所的主人姓刘早年很是崇拜林语堂,因多年经营得当小有积蓄,同时为了方便朋友相聚,便在市区边上租约百亩田地,种些瓜果蔬菜,田边盖上两间民房,围上篱笆,别有一番乡间民居的风格。
到达目的地,xx很快被屋前草棚磨坊里那头蒙上眼睛、辛苦干活的毛驴吸引住了,并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小毛驴的眼睛蒙上呢?”我:“是怕小毛驴偷吃东西啊。”(后经网上查询,一是防止对方向产生错觉。二是防止偷吃。)xx:“好可怜的小毛驴,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真难受。”
小毛驴很温顺的干着活,逐渐逐渐吸引来更多的看客观看着,一切貌似于平静中。突然跑来一位中年男士,语气很严厉的对看管小毛驴的大爷说:“给地上浇点水,你看看,都是土。还怎么让客人吃饭啊?”想必是饭店的管理员,嘴里叨叨着,手里提着半桶水递给大爷。再看看大爷的表情,皱着眉头、非常不高兴的接着,一边浇水一边对小毛驴发泄自己的不愉快(说的方言我听不懂)。
此时,有两个小朋友在没有大人的看护下去靠近小毛驴,xx也想跃跃欲试被我制止。我上前告知:“小朋友,不可以靠近小毛驴,它正在很认真、很专心的工作,如果你打扰它,它会很生气的。”两个小朋友对我的话置之不理,继续不停的拍着小毛驴的背,突然,小毛驴的步伐越来越快,地上刚浇湿的土立马成泥,被小毛驴的后蹄子,踢得溅到那两个小朋友的衣服上了。两个小朋友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喊起来:“啊!真讨厌,好脏啊!”其中一个小男孩说:“这可是我的新衣服,我讨厌小毛驴。”
xx见状对我说:“妈妈,不怨小毛驴,是他们自己先惹的小毛驴,你都告诉他们了不要靠近、不要打扰。他们就是不听话,这就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xx,不能这样指责小朋友,他们并不是坏小孩,所以不是恶。他们只是调皮、好奇,不过他们也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惩罚。”
过后我问xx,刚才的突发事件害怕吗?这只是溅着泥土弄脏衣服,如果被小毛驴踢着人,那得多危险啊?所以未经允许不要去打扰别人及伤害别人。这次意外事件倒也给了xx一个很好的启发,也明白自己的错误行为应有相应承担的后果等待着自己,同时也在暗暗庆幸当时听了妈妈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