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不愿去尝试新事物
发布时间:2022-02-02 送孩子去公立幼儿园 送孩子去私立幼儿园 带孩子去幼儿园工作总结尊重孩子所做的努力,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哪怕这个结果不太完美,甚至有些糟糕。
我还记得周周第一次自己洗澡的情形。那是周周不到3岁的时候,她先把澡盆从阳台拖到厕所接水,然后换上拖鞋,脱掉衣服,因厕所没有扶手,她只好扶着我小心翼翼地跨进澡盆。接着,拿毛巾洗头发,低着头,手艰难地伸到头上,但怎么努力都只能洗到头部一半的地方,最终前半个头洗湿了,后半个头还是干的。接着她开始洗澡,先洗洗脖子,再擦擦腋窝,再在肚子上、腿上象征性地擦了几下便大呼:“我洗完了!”我拿了条浴巾给她,她裹着浴巾满脸兴奋地奔了出来,大喊:“我会洗澡了!”
这个澡其实一点都没洗干净,后半个头还是干的呢,身上也就是象征性地擦了几下,手上的污渍都没有洗掉!但是周周的那种自信、满足及成就感让我感动,我如果给她重洗一遍,肯定能把她洗得更干净,但是她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恐怕也会被洗得烟消云散吧!【bmRBh.coM 笔墨评语网】
在孩子看来,不必要的帮助等于成人在对他说:你不行,我帮你。这样,他不会认为你在帮助他,他感觉到的是你的不信任和轻视。孩子只有通过自己一次次错误和失败的尝试进而解决问题后,才能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建立自信。这比成人对他泛泛地说“你真棒”要有用得多。
成人无原则帮助小孩的三个负面影响:一是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用;二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懒于思考、懒于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凡事向大人寻求帮助,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不独立,依赖成人,遇到困难就退缩。
因此,我们要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帮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过早介入,按捺住想伸出援手的冲动,先在旁边观察,耐心等待,看孩子怎么解决。如果孩子哭闹,这是正常的,说明孩子想自己解决而不是放弃。这时,要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轻轻地和孩子说:“这个有些难,但妈妈觉得你能行。”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失败,正是一次一次的错误让孩子从中总结出正确的办法。
当然,并不是什么情况都不要帮助。当孩子经过努力尝试难以达到目标,并且主动向你请求帮助的时候,还是应当适当介入,给予孩子应有的支持。
重点提示:
孩子遇到困难就哭,他们在为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气愤、发泄。只要孩子在哭的时候没有停止尝试,父母鼓励孩子就好,不要去帮。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地做好某件事,才会获得自信心。因为在孩子看来,不必要的帮助等于成人在对他说:你不行,我帮你。如果成人长期给予孩子不必要的帮助,孩子就会依赖于成人的帮助,不愿去尝试新事物。因此,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帮助。只有当孩子经过努力尝试难以达到目标,并且主动向成人请求帮助时,成人可以适当介入,给予孩子帮助。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知识:如何引导不敢尝试的孩子
育儿知识:如何引导不敢尝试的孩子
一、分享板块
首先感谢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今天分享的板块内容是“如何引导不敢尝试的孩子!
二、分享内容
孩子怕新鲜事物,不敢尝试,是正常儿童发育中的一种体验,是儿童的一种健康反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惧怕心理的反应,是孩子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说服力来接受突然面对的情况。当然,孩子有惧怕心理,也与父母过度保护有关。一些父母过度保护师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内心脆弱、胆小或者自卑。这种情况比较多地出现在2-5岁的孩子身上,也有的孩子上学之后是不敢尝试一些平常的事情。
通常,惧怕心理会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与年龄的增长有所缓解,但如果惧怕严重而持久,焦虑、好哭、敏感,那就是适应不良的异常反应,应请专业的心理医生治疗。
为了防止孩子惧怕心理越发严重,父母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大声训斥孩子,应为小孩子易受条件反射的影响。父母越大声训斥孩子,孩子可能就会越紧张或害怕。
除此之外,对于有惧怕心理的孩子,父母应该以引导为主。如有必要,可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孩子消除惧怕心理。
1.条件反射法
如果一个孩子在某些事情上不敢尝试,如不敢下水,父母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矫正孩子的惧怕心理,鼓励孩子试着去做他害怕的事情。比如,可以往孩子身上洒水,与孩子玩泼水的游戏,逐步消除孩子对的恐惧心理。父母不应该强制她进去游泳。引导孩子去接触水,减少对水的恐惧心理。
2.提高孩子的心理愉悦度
孩子高兴,情绪良好时会大胆一些。因而,要让“不敢尝试型”的孩子变得能大胆些,可在让孩子尝试某一件事前提高他们的心理愉悦度。比如,游泳时要选择舒适的地方,如露天泳池。那里的水经过阳光的照射,很暖和。孩子感到舒服,就不再怕水了。
3.示范脱敏法
当你发现孩子在某些事情上不敢尝试的时候,你要明白,他们之所以不敢去做,是因为怀疑这些事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如果父母这时能够亲身去尝试一下,打消孩子内心的顾虑,给孩子“积极正面模仿”,估计孩子就会大胆的去尝试了。
如矫正孩子对水的恐惧,可带孩子到游泳池去看别人游泳、带孩子划船,之后再慢慢抱孩子下水,给孩子浇水,用手托住孩子浮在水面……如此孩子逐步接近水,孩子就会怕水而变得爱水了。
4.不要给孩子设置心理禁锢
什么叫给孩子设置心理禁锢?简单的说,就是给孩子设定一些条条框框,告诉孩子哪些东西可以尝试,哪些东西不行。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身边的父母说类似的话:“这是羊肉,你没吃过的。”“这是平衡木,你以前没有玩过。”“这个橘子是酸的,不是你喜欢的。”父母这样做只会打消孩子尝试的积极性。所以,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些事物时,家长应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了解哪些可以玩,哪些不好玩。当然,这是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5.不要怀疑孩子尝试的能力
很多父母总是习惯的问孩子:“你敢去试试吗?”表面上看,父母在为孩子考虑,让他自己去判断,但实际上,这句话无异于告诉孩子:你前面的这个事情可能有危险性,如果你要去尝试,就得有足够的胆量。”这么说,一些本来就胆小的孩子必然会摇头,拒绝尝试。而再次遇到,他们也会本能的拒绝。
一旦养成了“不敢尝试”的坏习惯,孩子就缺少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了。因而,作为父母,在帮助孩子规避一些有潜在危险的东西时,也要尽量多给孩子自由,鼓励孩子勇于尝试的一些新事物。
育儿观念:孩子为什么不愿去托儿所?
家 长:我有一个三岁的男孩,一去托儿所就生病,他告诉我,他害怕去托儿所。一到托儿所他就不说话,但是他心里很明白,很多事情他都懂,他就是不说。老师让他干什么他都不干,也不说话。在家里,他可爱说话了,而且他开始说话很早。他去幼儿园三个月了,前两个月去几天就生病,基本上就没在幼儿园好好呆过。从幼儿园回来以后,如果什么愿望得不到满足,脾气就特别大。
他在潜意识中不愿意离开母亲进入幼儿园,因此,就会有一系列心理上的反应。他这个反应实际上是对你把他送进幼儿园的一种对抗行为,是在表示不满。
另外,他从小跟你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对你的依赖心理成了他的一种软弱性,有可能当他面对陌生的生活和新鲜的环境时,确实有不适应和感到压力的地方。
你现在重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说你现在因为孩子的这种反应(生病),从此就把他从幼儿园接回来自己带他,那么你就把孩子一直害到底了。他就永远不会离开你,不会有勇气走到社会中去。
所以,首先应该使他逐渐克服第一个情绪。你要明白他为什么不满?要设法理解孩子,在送他去幼儿园时,不要让他觉得你在排斥他,不再像过去那么爱他、管他了,不要让他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第二,你要和幼儿园的老师配合。请老师用一定的方式,把他对母亲的感情和依恋转移到幼儿园的生活中。这需要幼儿园老师比较好地配合。如果老师对这件事持比较冷漠、不太注意的态度,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尖锐。你现在应该和老师配合起来,商量一下,使孩子在情绪上逐步地转化。
你只要认识到他是这样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对离开你的潜在的不满,一个原因是他离开你以后,走进新的环境产生的不适应和压力感。这两个问题认识清楚了,就可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要想办法使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生活的好奇、喜欢;产生对幼儿园老师的亲切感,这是你要做的工作。这些要你去慢慢寻找具体的方案,原则上是这样。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以后,脾气特别大,其实是对母亲不满的进一步反应。做母亲的一定要特别注意,避免使儿子产生恋母情结,这种恋母情结是很容易产生的。恋母情结在孩子长大以后,对他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母亲要爱孩子,儿子没有爱,未来的生活也是不健全的,但是这个爱不可过分,过分了会使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使他今后不能正常地对待生活。这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否则孩子长大以后,不仅会对母亲产生依恋,还会有控制母亲的情结。这些都是会产生的,他三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对这个问题要有审视,逐步把关系调整正确。
具体的方法:第一,希望你能够处理好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就是说,你不要把照顾孩子的任务独自管起来;第二,应该增加孩子和其他人的友情。
培养孩子与他人友情的方法是,只要有了比较新的小朋友,你就要非常明确地鼓励他。逢人就讲,我的小孩喜欢和谁在一起玩,而且一下就玩熟了。经常以表扬鼓励来引导他,哪怕只有一点点迹象就要鼓励他。千万不要指责他这个缺陷,而是用引导的方法使孩子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游戏的原则,奖励的原则,这一点家长们要清楚。只要你认识到这一点,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就会慢慢得到解决。
我认为,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还是家庭。从家庭原因来讲,有特殊情况和普遍情况两种。
特殊情况有这样三种,一种是有家庭变故,比如父母离异或者说父母中有一个人去世,家庭的变故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刺激和创伤,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病变。另一种情况,比如个别家长对孩子施暴、虐待,孩子可能会产生精神创伤和心理疾病。还有一种,就是孩子遭受过外界的欺凌,比如有流氓骚扰他,甚至对他有过性迫害,同学中有小霸王欺负他,这也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和不健康现象。
当然,这三种原因还属于数量比较少的,除了这三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外,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使孩子们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把孩子放在温箱里,一味地溺爱,把孩子当小皇帝一样对待。像刚才这位家长讲到的情况,其实是与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分不开的。对孩子的溺爱是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心理上产生障碍的原因之一。
第二,对孩子一方面是溺爱,同时又表现出某种专制。爱到非常细致、非常全面,对孩子有了种种的戒律,你只能这样,只能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切都管到。
溺爱的结果是把一切都管到,把一切都管到往往就会变成专制,缺乏民主的精神。让孩子在溺爱中,同时又是在管制中生活,这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健康。要知道,孩子尤其需要一种自在状态。
第三,就因为溺爱,家长们往往偏重智力教育。在偏重智力教育的时候,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小的溺爱,再加上对智力的高追求、高开发,这种偏向也是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第四,家长关心孩子,希望孩子成材,但是,对孩子常常期望值过高,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变成行为,就对孩子产生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和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升学竞争等等结合在一起,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累积起来,孩子心理上的扭曲、不健康是必然的。
第五,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和父母在一起,关系非常之紧密,由此会产生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按照大家还都能接受的心理学理论,一般来说,女孩子容易恋父,男孩子容易恋母。在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男孩子恋母的情结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我们的母亲成天带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在这种情况下,男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就可能变得很畸形。我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对母亲呵斥来呵斥去,就好像一个很粗暴的男性在呵斥很听话的妻子一样。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个孩子从小得不到父爱和母爱,他们是不会健康的。任何一种爱的缺乏,都可能使孩子无法在心理上健全地发展。反过来,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也要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有些家长很骄傲地对别人讲,他的儿子都七八岁、十来岁了,晚上睡不着觉时还要她搂一搂才能睡着觉,吃不下饭还要她喂一喂。当家长这么讲话的时候,她好像很骄傲、很幸福,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这是葬送孩子未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呀!一个男孩子十来岁了,离开母亲不能吃饭,不能睡觉,这是一种病。家长怎么能不知道这一点呢?
你把孩子往什么方向培养呢?是往疾病这个方向上培养,还是往健康这个方向上培养?往一个强者方向培养,还是往一个弱者的方向上培养?这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溺爱孩子时,要思考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孩子见了人,为何不愿主动打招呼呢?
孩子见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种:
一是因为羞怯;二是不懂得见了人要打招呼是礼貌行为;三是可能受过人为的惊吓,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纠正这一现象的方法如下:
1、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性别、辨别年龄的能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
他们知道满脸皱纹、有白发的老人是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年龄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
这时,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当,不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面前,
要鼓励孩子懂礼貌、敢讲话,坚持引导孩子招呼人,并告诉他招呼人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带孩子外出。
成人外出时应尽量携孩子,让孩子和成人一起参与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并且鼓励孩子接触陌生的环境。
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而且成人要做好孩子的表率,遇到熟人或孩子不认识的人主动有礼貌地打招呼,
然后再向孩子简单介绍,让孩子主动地招呼人。
3、当孩子不愿招呼人时,不要说“这孩子不懂礼貌”
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尴尬的局面,而应该慢慢引导,
因为孩子需要较多的尝试和时间来适应新的事物,新的环境。
应该对他表示关怀、爱护,并且陪同他寻找方法,主动开口招呼人。
如爸爸带孩子上街,遇到一位孩子爸爸熟悉的同事,爸爸可对孩子说:“想想看,他叫什么叔叔,你应该对他说什么呢?”
4、成人对于胆小羞怯的孩子要多加关心
还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帮助适应他人与环境,如事先将可能见到的生人的相貌、特点告诉孩子,并了解孩子心中的忧虑、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咨询,让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5、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成人应试着去发掘孩子的独立天赋,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面前,让孩子自己判断该怎么招呼陌生的人。
当孩子获得成功的经验时,自信心自然会增强。
实例分享:
有一次豆豆在小区门口碰到一位阿姨,我提醒他叫“阿姨”。他不肯开口,阿姨和豆豆说话,豆豆也不答理。
回家家豆豆对我说:妈妈,她不是阿姨,她是茜茜的姑姑。我解释:茜茜叫“姑姑”,你得叫“阿姨”。豆豆说:茜茜的奶奶我也叫“奶奶”。
后来,豆豆明白了应该称呼茜茜的姑姑为“阿姨”。可是还是不好意思开口。
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中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常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其中值得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一、让孩子尽早地开始“第一次”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到了2足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在这些孩子们的眼里,他们总是将母亲的呵护视作是对自己的“控制”)。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
虽然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边洗脸边忘乎所以地玩起水来。但德国父母见此并不会沉起脸收起毛巾,或干脆代劳了事。大多数的妈妈会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真了不起!我们的宝贝会自己洗脸啦!”
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吃饭也许会弄脏了新衣服,或者搞得满桌狼藉,然而德国父母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满怀喜悦又诚心诚意地高声赞美道:“我们的宝宝真聪明,看他饭吃得多好,学得又多快!”3岁的小奥妮第一次学习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不是扣错了,便是笨手笨脚地老也扣不上。此时,在一边的母亲没有显出一丁点儿不耐烦,也没有上前取而代之,而是耐心地等候。孩子终于把最后一颗扣子扣好了,一看时间,足足花了一刻钟。但做妈妈的仍然感到这点时间花得值得,因为这毕竟是女儿第一次学扣扣子呀!
二、鼓励是很重要的
4岁的小费特十分喜爱爸爸给他买的那双有漂亮鞋带的运动鞋,可他到底还小,老学不会系鞋带,有好几次还系成了解不开的死结。妈妈有点心烦,主张去商店换一双不用系鞋带的“方便鞋”,但爸爸不同意。他鼓励小费特说:“系鞋带并不比吃饭难学,只要多练习几次,你肯定就能学会。”他还细心地将一条旧领带拴在椅背上以便孩子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练习打结。果然,不出3天,小费特不仅学会了系活结,而且还学会了好几种系鞋带的方法。
5岁的小赫娜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勤快。她已经学会了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自家衣服,甚至可以帮着妈妈洗菜了。不过以大人的目光来看,小赫娜做家务的“质量”自然还不够理想。但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尽量放开手脚让她多作尝试。在婉转地指出她的不足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她取得的进步的充分肯定,他们还不无幽默地宣称,“我们的小赫娜以后长大了一定是个巧媳妇!”
三、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德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舒马赫在对那些不愿为幼童提供尝试机会的父母的心理作分析时指出:首先,有些父母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殊不知这么一来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长此下去孩子不仅可能手脚笨拙,而且还可能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丧失宝贵的自信心,对今后的生活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也有的父母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就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舒马赫总结说:说到底,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因很简单: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另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威茨格则提醒父母说:要让孩子的尝试取得成效,还必须注重循序渐进,注重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注重各个孩子的不同个性,并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各自的兴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他主张一开始让孩子作一些难度较小的尝试,以便孩子取得成功后自信心上升。接着再渐渐增大尝试的难度,目的是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培养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他还特别强调,孩子的种种尝试必须出于自愿,勉强或强迫只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