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发布时间:2021-12-11 幼儿吃饭习惯养成观察记录 帮助宝宝养成吃饭的好习惯 幼儿园班级进餐习惯养成分析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
另一位家长无需坐班,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就得靠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没有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大人。Yjs21.CoM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孙云晓特别指出,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
怎样科学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
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贵在长久坚持。刚上学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幼儿看书习惯的培养从托班开始
孩子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对其将来的阅读和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应从小培养,对于托班孩子应怎样培养爱看书的习惯呢?做为托班的老师我觉得保护孩子爱看书的兴趣至关重要,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想与各位幼教同仁分享:
托班孩子年龄在两岁半到三岁之间,孩子虽然还不会看书,可却知道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好听的儿歌都是从书上看来的,所以对书有一种好奇和神秘的感觉,书上的图片或字或数就像许多神奇的密码,他们特想破解其中的奥妙。
为了培养我班孩子的看书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1,家长带几本孩子平时在家最爱看的图书和园里存有的图书在教室建起图书角。
2,每天(活动准备前或下午的区角活动时)拿出二十到三十分钟孩子看书的时间。
要求:
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书,三、五个孩子一组围坐在桌前或坐在教室的泡塑板上,自由关注书中的内容,如图片、字或数等,并允许幼儿小声相互讨论,使他们体会分享的快乐。并在看书过程中渗透爱护书,书教给我们许多知识,书使我们变得聪明等观念。
虽看的书不一样,可孩子们都很认真!
孩子们有的在读,有的在看!
丁丁小朋友书上的内容引起了逸轩小朋友的兴趣!
石宇凡小朋友发现了有趣的地方,想和大家分享!
孩子看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当孩子碰到感兴趣内容时,教师要参与其中,给予及时的指导,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疑惑,做到适时解疑解惑。
这样,使孩子觉得看书是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看书兴致,长时间的坚持,不但使孩子慢慢的积累好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的阅读和学习打好基础。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针对现在整天接受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孩子而言,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呢?
一: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
【最是书香能致远,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就像是一个宝库,可以从其中挖掘无尽的财富。阅读不仅可以让孩子通过书籍增长知识,还可以使孩子的大脑不断吸收营养成为最富有的人,当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无需家长的监督,孩子也能自主的吸收知识。
二:培养孩子运动的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每周都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剩下的时间还要留给一日生活。甚至是手机和电子产品。
家长陪孩子锻炼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所以多带孩子出去运动,跑步、球类、爬山等。增强体魄,放松身心。
三:培养孩子劳动的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的意识逐渐薄弱,让孩子去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让孩子学会了生活技能,知道劳动的意义,还能从小培养孩子孝顺的美德。
四: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话题:孩子用作业帮APP你怎么看?
孩子为什么想要去“抄袭”呢,一方面是孩子思考独立思考了,做不出来然后网上求助,这是一个学习方法,另一反面如果孩子一做作业就去求解,自己不独立思考,这样周而复始,后果就严重了。
所以当孩子想要寻找答案时,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学习例如:
让孩子在独立行动中自己动脑,用完成故事结尾启发孩子进行思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教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等。
五:培养孩子分享的好习惯
现在很多孩子都有自私、冷漠的行为,对同伴会自私,对家人会自私。让孩子学会分享很重要.
分享行为是孩子与他人共享某种资源的行为,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分享可以帮孩子赢得伙伴,在交往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还可以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六: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人无礼则不生,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最基本素质,对于孩子尤为重要,文明礼貌包括仪表文明,举止文明,语言文明,精神文明,从小让孩子学会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告诉孩子微笑是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姿势,时时讲礼貌,事事讲礼貌,会给孩子创造不一样的人生。把爱和规矩同时传递给孩子。
七:培养孩子自信的好习惯【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很棒】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好多家长总喜欢对孩子进行比较、批评指责,埋怨,微暴力,精神惩罚等,孩子的自信被外界慢慢收购.其实培养孩子自信有以下方法: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你真棒”,创造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自信心。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八、培养孩子感恩的好习惯感恩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孝心是感恩教育的先导!
感恩教育是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感恩不见得是要对父母以后的养育要有回报,而是孩子心灵的一种滋养,孩子能够懂得爱,珍惜爱,传递爱。知道爱自己,爱别人。
感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总之,好习惯不是一时养成的,需要日复一日,不断坚持。好习惯,一旦养成,受益终身;坏习惯,一旦养成,改之不易。习惯也是一把双刃剑,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要做主人还是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货一种命运。家长们,用你们自己的行动筑梦孩子的美好未来吧!
育儿观念:幼儿习惯的养成
育儿观念:幼儿习惯的养成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到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那么,怎样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来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种刚入园幼儿的现象:刚开学,有一部分孩子吃饭要大人喂,拿东西要大人拿,不愿意做自己能做的事,经常哭闹。和孩子最初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孩子从一生下来时一无所知,到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他们颤颤巍巍地去模仿去探索,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只要手够得着就去抓,脚伸得到就会去踢。刚开始学习吃饭时手脚并用,经常要到大人手里去抢勺子,用不熟练的手法去拿食物。往往是撒的满桌子满地,如果你在那个时候认真引导,孩子是会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的。但是,有的大人看见孩子做的不好就急于求成,马上抢过来,喂孩子吃饭替孩子做事。或者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心疼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殊不知,这样你就扼杀了孩子锻炼的机会,造成孩子以后就不会自己吃饭,处处要依赖大人,畏畏缩缩,不敢尝试,就如孩子刚入园时一样了。如果你不是这样包办和代替孩子做的话,情况肯定就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在幼儿园里,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们老师就鼓励孩子要自己吃饭,玩具自己拿,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开始有一点困难,但这个习惯的养成要经历一个阶段,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经历了这个阶段,习惯是可以培养起来的。是什么阶段呢?我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大约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有点不舒服,需要老师不断提醒和鼓励,督促、表扬是孩子很大的动力。具体表现是孩子刚进幼儿园时哭闹、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延续家里的习惯,吃饭要大人喂,拿东西要大人拿。睡觉时要大人陪在身边等等。这阶段老师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断鼓励,给孩子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点滴进步都是我们夸奖孩子的关键。
第二阶段:大约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虽然孩子有点会按照老师的意图做事,也有了一些好的表现,但还是不稳定,情绪会出现反复,碰到一点挫折孩子就会退缩、放弃。这时候老师就要不断给孩子强化规则,关心、鼓励、肯定孩子是必须的选择。
第三阶段:大约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孩子就基本上形成了习惯,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所以我们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孩子一开学起就培养孩子有个好的行为习惯,纠正一些不良的习惯,在纠正坏习惯的时候,家长的配合很重要,不然你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
中国有句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含义有两层:一、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二、人的本性虽然很难改变,但并非改变不了,只是难了一点而已。3岁之前,应该是全面的养成教育,如果孩子的父母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在家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是最好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在孩子一进园开始就去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对以后的成功不就是事半功倍吗?改变习惯其实是简单的,成功其实也是简单的。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地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去做那些简单而重复的事情。所以,只要我们大家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在餐桌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旁若无人地拿着筷子在盘子里翻来翻去,举着筷子在桌上的菜盘里来回挑选,好像不知要从哪儿下筷。调查发现,吃饭时对身边的人熟视无睹,一双筷子对满桌饭菜挑来拣去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存在。
其实,餐桌上的不文明现象远不止这些,比如拿筷子敲饭盆,吃饭时把筷子、勺子含在嘴里,把喜欢吃的菜摆在自己面前,用一根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帮别人夹菜不用公用筷等,都是餐桌上的不文明行为。这些发生在餐桌上的细节,反映出孩子是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就餐时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呢?这与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一些生活细节问题不用太在意。现在的孩子不缺少理想抱负,缺少的是养成教育。在过去,因为家里孩子多,吃饭时家长都强调要等大家坐齐了再动筷子,吃饭时不能发出声音,不能挑食,不能在盘子里乱挑。如今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慢慢丢失了。有的孩子吃饭时叫不来,有的孩子则不等大人上桌就只顾自己开吃了;吃完饭把碗筷一放就走人,余下的事让父母去做,更不会对别人道声“您慢吃”。很多家庭都存在这个问题,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地养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了。
那么,良好的就餐习惯应该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介绍了吃饭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比如与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吃饭时,要检查自己的手是否清洁;夹菜时要等菜盘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手,不应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不宜过多;不要刚夹一样菜放于盘中,紧跟着又夹另一道菜,也不要把夹起的菜放回菜盘中;一道菜上桌后,通常要等主人或长辈动手后再去夹取;需要使用公筷或公用调羹的菜,应先用公筷将菜肴夹到自己的碟盘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食用。就餐时的仪态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也不要吃得啧啧作声;不要当众剔牙,如需要剔牙时,应以手掩口或转过身去。吃饭完毕应对同桌说“慢用”后再离开。如果是作为主人方,一定要等所有客人吃完才能离开餐桌。另外,就餐时要放松心情,姿势端正,仪态优雅,不能将腿搁在椅子上或者趴在餐桌上。诸如此类的餐桌礼仪,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孩子们也应该自觉掌握并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育儿经验:如何养成好习惯
育儿经验:如何养成好习惯
光荫如梭,在这不经意的日子里,小宝从曾经只会咿咿呀呀的小宝宝变成了如今的“小大人”了。面对这个“小大人”我们要知道,孩子是大人的“复印件”,所以我们也要注意什么样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我们认为小宝只是个平凡的小女孩,我们没有给她设计任何远大的理想,我们只是希望她开心的上学,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尊重她自己兴趣爱好的选择。小宝喜欢石头,为了她这个特殊的爱好,我们曾带她去苏州参观地质博物馆,去南京参观古生物博物馆,对于她的爱好我们会鼓励她、引导她,有时出差在外看到好看的石头还会给她带回来。
家长对待孩子,常有一种“不放心”的心理,很多事情都帮着孩子做。帮着穿衣,帮着洗澡,不让孩子干家务活,在家长的大包大揽中,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试试看的心理就渐渐的被抹杀掉,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已的事情自已做。现在的小宝刷牙、洗脸、洗头、洗澡,晚上自已一个人睡觉,这些都是小宝自己要求做的,对她自己想试着去做的事我们都表示出支持的态度,在自己不断的尝试中,小宝变的更自信更独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错误和成功一样不可避免,一样有意义。孩子做错事的过程,就是孩子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成长的过程。孩子有了错,家长一定要平静对待,切勿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犯错,变的小心翼翼,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小宝喜欢画画,在刚开始画的时候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不光是在纸上画,墙上也画,但过后她也会知道自己做错了,为此我从没有指责过她,我告诉她你在纸上画多好,画好了送给我,妈妈要把你的画收藏起来,从此小宝都会在纸上创作她的画。
对于现在流行让孩子背古诗,三字经,这些我们从不做,在学校自然有老师会教,为什么要超前呢?现在应该是在游玩中学习,为什么要让她们背这些不能理解的诗词呢?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旅行给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尽管孩子很有可能不会记得去过哪些地方,但透过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学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我们不排斥电视、电脑、游戏,任何新鲜的事物,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去让她尝试,只要掌握尺度,我需要她有更开阔的知识面。小宝喜欢看电视除了看她专属的儿童节目外,她还看中央二台“是真的吗?”、旅游卫视“荒野求生”、“新闻夜线”,这些大人才看的节目,她会看的津津有味,并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她的问题不要敷衍了事,一定要耐心解答。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平时我们多采用沟通办法,口气婉转,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减少居高临下的家长制批评作风。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认真聆听她说话,让她感到父母对她的重视与尊重,这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会被树立起来,她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也有良好的帮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在幼儿园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关系,告诉她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
当我们看到植物“开花”了,很自然地就要想到“结果”。其实,从开花到结果是需要很多步骤的,教育也是如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注意平时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做好榜样,带好头。对待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有责任心,忽视过程。
宝宝你是一本书,我会认认真真的读,并会为你画上色彩斑斓的插图,让我们一起把它装订成册,成为我们的珍藏版!
孩子的好习惯从家长的好习惯开始
我家住在一处有天井的小院,厨房和正屋被天井分隔两头。放学回家做饭,频频穿梭于厨房和正屋之间,由于正屋的屋门难关,所以经常将门虚掩。可最近这门好像特润滑,虚掩后自己竟慢慢悠悠的开了。弄得我好像没关门似的。五岁的女儿发现了这件事,一开始没说什么,并一次次的帮我关门,可几天之后她不耐烦了,喊道:“妈妈,你教我进出门记得关门,可你自己却做不到。你如果再做不到,我以后也不关门了。”这小家伙竟用这招来治妈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怎可自毁形象呀!看着女儿因为生气而微红的小脸和她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不敢不重视这个问题。便放下手中的活计,拉过女儿抱在怀里,并郑重其事的对她讲:“这个错误妈妈以后不再犯了,谢谢你帮妈妈指出来,在以后请你监督我。”并攥起拳头发誓,再犯错必受罚!”女儿看着我说:“那好吧,以后我就是你的监督官了。”说完便开心的跑开了。
此后的日子,我再没忘过关门。
通过这件事我想谈几点感触:
第一:教育无小事,所有的小事针对在孩子身上都是大事。父母重视了在小事上的处理,以正确的观点来引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会以做大事的的气质来回报父母。
第二: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在要求孩子做时就有说服力了。通过上文中孩子的一句话:“你教我进出门记得关门,可你自己却做不到。你如果再做不到,我以后也不关门了。”这句话落地有声,字字都重重地敲在我的心坎,作为妈妈我读出了孩子这话的分量,使我不得不重视。我便郑重向孩子发誓不会再犯,这样做其一,孩子得到了尊重,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其二,维护了自身的形象,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其三,使孩子掩门的良好习惯能很好的继续下去。
曾经读过一本书尹建丽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而妈妈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长的言行更要做到得体,文明,大方,到位。
家长们请记得,孩子好的习惯从家长好的习惯开始!
宝宝从“模仿”变成习惯
宝宝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人格发展。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不管是大人、同伴、喜爱的玩偶或是电视节目,孩子很容易被其所吸引,进而模仿。生活中孩子有些不当的行为习惯,大部分是受到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所影响,特别是父母亲。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却造成家长和孩子间相处困难,甚至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造成困扰。
宝宝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不趁孩子还小时纠正,将可能影响他未来人格发展。父母在帮助幼儿改正坏习惯时,要先了解幼儿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真正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方、寻求解决方法,让孩子能逐渐远离这些不良习惯,使家长和孩子间的相处能更加的顺利。
由模仿养成习惯
宝宝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在谈论,为什么别人的宝宝都会乖乖吃饭、睡觉、收拾玩具……可是我的宝宝怎么教都教不好,总是要弄到破口大骂、生气,才可以解决。
成长中的幼儿,在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是很普遍的。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幼儿容易出现的坏习惯,除了由模仿而来外,绝大部分还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