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宝宝礼貌教育策略
发布时间:2021-12-11 幼儿故事2岁 幼儿故事3岁 适合3-6岁小朋友的故事 每位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宝宝培养成人见人爱、有人缘、守规矩、有修养的小绅士、小淑女。其实,爸爸妈妈要想使宝宝获得讲礼貌这张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只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就不难使宝宝逐渐学习到社交的礼仪、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一、让宝宝“爱”上打招呼带宝宝外出,见到认识的人,教会宝宝说“叔叔好或阿姨好”,除了对方赞美宝宝之外,爸爸妈妈也要及时附和,肯定宝宝“有礼貌、真乖”;这个积极的回应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然后继续督促宝宝这样做。有了被夸奖这个美好的感觉激励着,久而久之,宝宝见了熟人就会自觉地打招呼了。如果宝宝对陌生人也主动问好,父母一定要夸他做得好,是个受人欢迎的孩子。当然,每次进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出门之前要说“再见”。二、听,有人在说话在家人讲话或爸爸妈妈和客人谈话时,宝宝经常会有话要说。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倾听,不能大声喧哗、也不能中间插嘴;平时和大人说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听,不可随意走开。如确实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许后小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懂得,这样做是对他人的尊重,而以尊重为前提,凡事会更顺利。三、做个热情好客的小主人家里有客人来,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训练孩子讲礼貌。比如,在客人进门的时候,教宝宝舞着小手说“欢迎”、甜甜地问声好;稍大一点的宝宝,妈妈不如放手让他摆糖果、拿饮料;如果有小朋友来,提醒宝宝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图画书,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和小朋友争吵。另外,也不要借着小客人在,提一些额外的要求,或无理取闹。宝宝礼貌教育之父母守则◎ 给宝宝一个“范本”要求宝宝做到的事情,父母一定提前做到,并给孩子一个好的“模板”。◎ 提供“实习”的机会学习讲礼貌也是个反复实践的过程,父母应多给宝宝创造练习的机会。◎ 避免“硬碰硬”有的宝宝个性比较强或相对内向,不愿意和人打招呼,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很可能适得其反;不如暂时放弃,并以自己的言行给宝宝做个表率。因为,父母“做的”比“说的”更能使宝宝明白自己该怎么做。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如何教3岁前宝宝生活语言
现今,不少幼儿园在小班,甚至是托班或者培训班,就开设了以教授唐诗、宋词、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早期教育课程。有些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家长在家里也开始让他们背唐诗了。
其实,以“背唐诗”为代表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幼儿对成人的模仿和对学习内容的反复记诵。而这种记诵式的学习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在幼儿阶段,主要透过孩子与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交际,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实现全方位拓展。此时期应帮助幼儿积累、开展、提升关于周围世界的直接经验,为身体、智慧、社会性、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打好感性经验基础。
3岁前的孩子,动作思维是其主要特点,发展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学会听懂、理解成人的生活性语言,并表达自己的生活需求是主要因素。这个阶段的幼儿尚不能接受成人安排的学习内容。学习唐诗、宋词等,既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
3岁后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此时,可以逐步让幼儿接触唐诗、宋词、三字经等教育。这对促进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积累书面语言经验具有积极作用。在学习方式上,要让孩子感到是和家长一起进行有趣的吟诵游戏。切忌强迫孩子学习,太功利的做法,会损伤孩子的学习乐趣,让他产生逆反心理,直接影响将来真正开始书本学习时的热情。
如何让宝宝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4岁孩子在成人的教育下,一般都会说“谢谢”、“你好”、“再见”、“请”等礼貌用语。
活泼一点的孩子还会主动跟熟人打招呼。
但有的孩子比较胆小害羞,不愿意主动向人问好,有的孩子甚至见到陌生人时,总想躲到妈妈的背后。
这时家长不要硬拉出孩子,让他叫“叔叔”“阿姨”,应该首先去除他胆怯害羞的心理。
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经常带孩子拜访朋友、邻居等,邀请亲戚和邻居家的孩子来家里玩,让孩子做主人招待小客人,这样可以逐渐帮助他变得大胆勇敢一些,增强交往的能力。
同时,教孩子怎样礼貌地对待客人,如给客人东西时要说“请”,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接受客人的礼物时要说“谢谢”。
当家长送孩子时,孩子忘了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应该提醒他;接孩子回家时,不要急急忙忙拉着孩子就往外走,应该等待孩子向老师和小朋友们告别以后再走。
还要教育孩子,如果不小心碰坏了别人的东西、踩着别人的脚,让别人不高兴时,要说“对不起”。
如果别人向你道歉时,你就要说“没关系”。
会使用礼貌用语,代表着有良好的教养。
家长平常说话时,要注意讲礼貌。
当孩子帮你做完事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对孩子提要求时,使用“请你……”的句子;当你要打断孩子的活动时,说“对不起”或“你能不能……”孩子在家里经常听到礼貌用语,自然而然就会说了。
家长以身作则,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许有的家长会问:“对自己的孩子,还需要这么客气吗?”他们认为礼貌只是对客人而言的,其实不然,礼貌用语表示对人的尊重,你能够尊重客人,为什么不能尊重自己的孩子呢?
0-3岁宝宝早教课程都有哪些内容
很多的父母亲都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会进行早教学习。早教的课程,有些人觉得需要去花费很大的教育费用,比一般上学的学费还要贵。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不需要花费这些额外的金钱,我们可以在家里面自己去教育宝宝,自己为他们上早教课程,只要我们掌握好方法。赶紧来看看吧!
0-3岁宝宝早教课程都有哪些内容
一、大动作
俯卧抬头:妈妈可以用一些彩色的带响声的玩具在前逗引,让宝宝练习自己抬头。头竖直:妈妈每天竖立起抱宝宝几次,让宝宝练习将头竖起来。
翻身:宝宝大约在3个月的时候就要开始练习翻身,当宝宝俯卧的时候,妈妈可以用玩具在宝贝的两侧逗引宝贝,训练宝贝翻身
二、认知能力
视觉:宝宝平躺的时候,可以在宝宝的头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度挂一些彩色的球、铃、环,或一些能发声的玩具。2个多月的宝宝,眼球会追随活动的物体转动。
因此,妈妈可以用两个玩具来训练宝宝视觉转移,让宝宝先注视一个玩具,然后再拿出另一个玩具,让宝宝的视线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也可以拿一个玩具在宝宝的眼睛上方慢慢转动,让宝宝的视线追随玩具移动。
听觉:宝宝躺着的时候,妈妈可以在宝宝左右两侧说话,或者放一些柔和的音乐,让宝宝来寻找声源,训练宝宝的听觉。
触觉:妈妈在宝宝醒着的时候,掰开宝宝紧握的小拳头,用大拇指轻柔为宝宝的小手做抚触,以掌心为中央向四周轻推,并且要经常性地把宝宝的大拇指从紧握的小拳头中抽出来。
宝宝到了两三个月的时候,妈妈要把毛线球、塑料玩具等不同材质的玩具放到宝宝的手中,让宝宝接触不同的物体,训练宝宝的触觉。
三、语言能力
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妈妈就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宝宝讲话,为宝宝提供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宝宝语言的发展。
当宝宝发出一些“唔”“啊”“哦”的音的时候,妈妈要及时鼓励宝宝,抱抱宝宝,或者亲亲宝宝。宝宝在3个月的时候会逗笑,妈妈在宝宝情绪好的时候,可以多逗宝宝发笑,使宝宝感受多种声音、语调,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
而且,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种观点:笑的越多的宝宝智商越高。所以,妈妈们,要常逗宝宝笑啊。
四、社会行为能力妈妈要了解宝宝的生活习惯,养成宝宝按时吃喝拉睡的习惯。此外,妈妈还要和宝宝有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如喂奶的时候要和宝宝柔和地对视,要充满爱意地和宝宝交流。
3个月的宝宝已经出现了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对妈妈的声音和面孔格外感兴趣,因此妈妈要经常亲亲宝宝,抱抱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宝宝会对更多的人微笑,愿意与更多的人交往。
宝宝早教有哪些好处
1、开发宝宝的潜能
宝宝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多参加一些早教活动,对开掘宝宝的内在是有帮助的。
比如语言智能、肢体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智能等。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和特点,有的比较活泼能适应环境变化,有的相对内敛比较小心谨慎。
通过一些活动或游戏有助于家长关注孩子的反应,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也能使得父母能够发现孩子的天性,从而在宝宝后期的成长中能帮助宝宝发展适应新的变化。
2、塑造宝宝的性格
早教另一个大的益处就是能培养宝宝开朗外向的性格,他们通过走出小的家庭来到了一个大家庭。
人际交流机会增多有助于宝宝学会交往沟通,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的活泼有信心也更高兴与别人交往。
对于一些内向的孩子帮助效果尤其明显,在以后的进入幼儿园、长大后的自信心都有很多的益处。
3、增加孩子和父母的情感
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作为大朋友领导和配合着孩子的行为。
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一起阅读故事书,可以建立亲子关系。
还可以一起配合来分角色扮演,这样也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角色扮演之后孩子会对整个故事记忆深刻,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寓教于乐。
幼儿园阶段情商教育3策略
父母都希望宝宝能够健康成长,不仅体现在生理上,心理上也是如此。孩子能够自信、乐观地对待生活,勇敢地解决问题是每个父母所期望的。但是,很多家长却只注重对宝宝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对宝宝的情商教育。其实,情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宝宝的情商不高,即使很聪明,以后也难免在性格或者心理上产生问题。
情商是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挫折能力(备注:孩子是否易生气,是否爱哭,是否做事随意,是否害怕努力)等方面的品质。情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6岁前的情感经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宝宝到四五岁时,大脑快速发育,脑容量迅速增加,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较快的阶段,比如学习能力,尤其是情商学习能力,都在这个时期得到巨大的发展。
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将影响孩子一生,儿童如果此时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猜疑、易怒、悲观、具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现象,那么,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就会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及幼儿园教师对此知之甚少,对孩子因情商弱项而出现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或用批评、惩罚和管束等方式来解决,无法用科学的眼光来识别和教育。那么,在幼儿园阶段,情商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呢?
自信心:独一无二的我自己
自信心是情商的第一要素,是从事任何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也是情商教育首先要进行的内容。在6岁前,就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教会孩子懂得欣赏自己、欣赏他人。
有些孩子尽管还不到5岁,但个性比较要强,什么事情总喜欢和别人一比高低,稍有比不上别人的,就特别沮丧。通过情商训练师的指导,很多孩子不再这么想了。他们慢慢懂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有我的强项,别人有别人的强项,我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要喜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们看到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后很是欣喜,孩子们现在也更愿意表现了。只要有了自信心,孩子就会更容易适应社会,以更好的心态迎接竞争。
魔法情绪“垃圾箱”
情绪管理是对儿童情商高低比较直接的反映。现在独生子女多,老人都宠着,加上很多幼儿园的孩子其实也并不轻松,各种课外班从不间断,所以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比如焦躁、害羞、沮丧、生气等,而且喜欢以哭闹、发脾气、打人等方式来宣泄。孩子对情绪如果不能够很好地管理,郁结的心情就会阻碍他们积极地学习,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作息。而学习情商就是让孩子懂得怎样用健康的方式来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通过让孩子使用情绪“垃圾箱”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带回来一只样子古怪的小箱子,孩子们很兴奋地告诉家长,这是情绪“垃圾箱”,很有“魔力”的,自己所有的生气、害怕和害羞,它都能“带走”。
对此,很多家长表示,这个方法不仅对孩子奏效,就是对自己也很有用哦。
社交万人迷
3-6岁的孩子渴望友谊。有很多好朋友并且能与伙伴们愉快相处的孩子总体而言是自信、快乐的。情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受人欢迎,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社交中产生一种自信,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人际技巧的具体性,包括:“如何开始一个对话”、“如何加入集体”、“结交新朋友的方式”、“我是快乐大富翁”、“开心加油站———分享”、“我可以说‘不’———拒绝的技巧”等等。这些真实具体的场景,让孩子真正掌握了建立友谊的技巧和真谛。
3岁宝宝要掌握基本生活本领
3岁宝宝要掌握基本生活本领
孩子的基本生活本领就是吃、喝、拉、撒。在幼儿期,培养好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吃饭的培养——孩子的动作虽然慢些,但他基本上都可以自己搞定。所以,大人要放手,在孩子1岁半时,便让她自己尝试吃饭。我的女儿就是从一岁半开始自己吃饭的,虽然弄的到处都是,但她喜欢自己吃,慢慢时间长了,自然也就养成了自己吃饭、不挑食的好习惯。
大小便的培养——孩子会走路了后,家长就可以放手让她自己练着蹲盆大小便,逐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偶尔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尿湿裤子,家长也要用语言告诉她:“下次可不要这样了啊,裤子湿了多难受啊。”
穿脱衣的培养——从小我给孩子换衣服,穿衣服时都用语言告诉她:“宝贝,我们要穿个背心,举手,来,小胳膊钻洞洞了,好舒服,真漂亮”。慢慢孩子就不会恐惧穿衣。家长要掌握窍门,不要硬让孩子怎样,他们反而会不愿意穿。孩子小,建议穿简单的棉的背心,短裤就好,少穿裙子等复杂的衣服。
卫生习惯的培养——从小要让孩子自己漱口、刷牙、洗脸、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洗澡的习惯也从小培养。每次给宝宝洗澡时放点轻音乐,找点孩子喜欢的玩具,让宝宝给小鸭子洗澡,妈妈给宝宝洗澡,家长用言语来刺激幼儿,让她懂得洗澡的好处,我想,没有不爱舒服的孩子,只有不讲究方法的家长。
教育随笔:提高3-4岁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提高3-4岁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宽松的谈话氛围;在日常谈话中、在家庭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做一名善听的教师,这样,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得到健康地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3至4岁的幼儿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形。也就是说3-4岁的幼儿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最最关键时期。但通过与3-4岁幼儿的接触后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以下现象:3-4岁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有的幼儿能较好的用口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幼儿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存在发音不清晰、语序颠倒、代词使用混乱、发单音节多于发多音节、用词不规范、语句不完整等现象。针对以上的现象,结合自己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探讨,个人认为采用“谈话法”可以有效的促进3-4岁幼儿口语的发展。谈话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语言交往,即以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或讲等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一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谈话活动。基于3-4岁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宽松的氛围使用谈话方法更有利于幼儿口语的发展。
一、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二、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的重要途径,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幼儿发音正确与否,词汇的掌握情况,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的层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谈话纠正幼儿的语言错误,发展幼儿的口语。
(一)教师通过与单独或少数幼儿谈话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与单个幼儿或少数幼儿谈话中,可以比较具体的掌握每个幼儿的口语发展水平,增加指导幼儿练习说话的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以下谈谈在个别谈话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幼儿发音不清晰、发单音节多于多音节幼儿虽然已有3-4岁,但仍有个别幼儿口语发展较慢,出现发音不清晰或只发一个单词句。如我班有的小朋友,发音含糊不清,对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常说“不”“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指导幼儿慢慢的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并放慢讲话的速度,要求幼儿将事情的大意用一句话讲清楚。
2、代词使用混乱代词的使用对3-4岁的幼儿来说相对较抽象和较困难。他们较分不清“你”、“我”、“他”的关系。如:我班的小朋友在开学初哭着要找妈妈,可他却说“我要找你妈妈啦!”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们单独与他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拿出各自喜欢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指导孩子学说短句:“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是他的***”。从而让他分清三个代词分别所代表的对象。
3、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而语言又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由于3-4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较差,以至出现语言构思不严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正确等现象。如:有一个4岁的幼儿对我说“我有新笔,妈妈买的,昨天。”这就是幼儿因上述原因出现的现象,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指导教幼儿学习说话时应先想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情,慢慢地幼儿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二)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的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一些口语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发音及病句。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纠正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家庭中的日常谈话对幼儿口语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同时,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着丰富词汇、发展口语的很多有利条件。如:幼儿接触到的词句都是与具体事物、具体动作同时出现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易于加深幼儿印象和理解。家长应善于抓住对幼儿进行语言培养的时机:在教幼儿穿衣服时,教幼儿正确叫出各种衣服的名称;在盥洗时,教幼儿说出盥洗用具、盥洗动作、面部或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带幼儿外出时,主动与幼儿交谈,向幼儿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时丰富有关词句。
四、做一名善听的老师
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从孩子的讲述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提高他的表达能力。首先要细心,并善于引导孩子对你讲心里话的欲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身体的姿势、行为的变化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其内心情绪的变化。如一向活蹦乱跳的小朋友忽然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此时我没有不理不睬或急于哄孩子开心,而是引导他将内心的情感倾诉出来。我轻轻的跟他说,“告诉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样?”“为什么今天没有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你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吧?”其次,当孩子向你倾诉时,你应该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千万不要表露出不耐烦的精神。要知道孩子对十分敏感。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谈话内容的关注,我经常在孩子说话时使用“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确实是在关注他,这样,他才会更乐意地向你倾诉。平时,为培养孩子向老师倾诉的好习惯,我注意在平时发展与孩子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关系。有时还向孩子透露自己的需要及情绪,让孩子知道:原来老师的“心理话”都会对我说呀,我的话也要对老师说。最后我想说“做个善听的老师真好!
宝宝班教育心得
幼儿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穷的爱,否则就不轻易走进孩子的心里,更不要说用爱的法则往教育,感化他们了。 每年新生进学的时候我都向家长先容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琐碎和单调的,这是由幼教的任务和性质决定的。幼儿园是保教机构,既要保育又有教育,保育包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教育是指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地成长发展。幼儿园教师还有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支持家长工作的任务,所以对幼教来说师德更重要。幼儿园阶段处于一个奠基的阶段,从大的方面说要对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细的方面讲就是对孩子人身安全、喜怒哀乐、当天的心情负责。假如没有爱心,幼教工作可能根本不能干下往。幼儿园教师就像百宝箱,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要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素质,包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包括穿着,怎么样穿着得体,让小朋友喜欢又符合教师的身份,这些都是幼教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还有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幼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对小朋友说话要简练,听得懂同时留意层次性。对家长的建议要有指导意义,对孩子的评价措辞要正确、委婉。作为幼儿教师,我以为理解、爱和尊重是与孩子沟通必不可少的方面,由于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再有,爱和尊重是贯串教育始终的,肯定与支持孩子按照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对他们的自然发展表示尊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精神与物质环境。幼儿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的游戏、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游戏和生活中不断出现在幼儿眼前的真实题目情景使他们不断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经验,并在不断地面临挑战和解决题目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因此在我平日的工作中总是将教育生活化———让孩子不知不觉地会了;让环境题目化———让孩子玩着玩着就学了。这种说法看似简单,实在对老师的观察、分析、提炼、创设能力则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支持幼儿解决题目,进而引导幼儿将经验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往。幼儿教师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要会唱歌舞蹈就可以了,作为幼教必须要有事业心、爱心、责任心。幼教是通往儿童心灵世界的桥梁,是孩子的忘年交,老师和孩子之间是同等的,作为教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礼貌教育从我做起
随着我们班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认为应该让孩子养成懂礼貌的习惯。因此在平时的日常教育中,我们三位老师都会注意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比如,早上来园后,我们都会要求孩子在看到老师后,说“×老师,早上好!”;当不小心碰到别人或者惹哭了某个小朋友时,我们都会要求孩子看着对方的眼睛,说“×××,对不起。”;如果别人送好吃的东西给他,我们都会要求孩子向对方,说“×××,谢谢!”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对孩子提出了很多礼貌方面的要求,有时也会提出其它的要求,比如,走路时不要跑;搬椅子时一定要贴紧身体不要碰到别人;吃饭时不要讲话,专心吃饭,等等。
最近,我通过观察孩子们的日常交流活动以及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我发现孩子之间在交流时,如果有孩子走路时跑了,有的孩子就会像老师那样,说:“走路不能跑。”如果让某个小朋友来做小班长,他就会像模像样的当起小老师,要求小朋友如何坐好,提出的要求和老师提出的要求完全一样。看着孩子的样子,有时我就会想他们怎么会模仿的这么的像呢?看着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样子,突然就会很害怕,害怕自己是否会有什么不适的行为会被孩子无意识的模仿,从而影响到他们。
面对孩子善于模仿的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做好的模仿范例,不要做一些不好的行为,影响到天真可爱的孩子,从而使孩子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让孩子学到了一些不正确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