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夸孩子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1-12-06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可真要想把孩子夸好,还得做到以孩子为本,讲究夸的艺术。
夸孩子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夸孩子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某种心理需要,而是为了孩子良好的思想行为的发展。有的家长因为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务,在繁忙劳累的状况下,与孩子交流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嫌他们??嗦,就随便回应孩子几句爱听的话,以便摆脱孩子的纠缠,这样,容易将错误的言行进行肯定,造成误导;也可能对应该充分肯定的好行为表现冷漠,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然后,再对应该肯定的言行进行充分地表扬。同时,也要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夸孩子要适时
1、事前夸: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空间观念差,对自己未来的行为把握不好,办事的态度要么不能自主,要么缺乏自信。此时,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处理问题。如有的孩子胆小,不够自信,我们可以在事前对孩子说些鼓励的话,肯定他们的进步,夸他们已取得的成绩,给孩子打气,使他们充满自信,高兴地去参与各类活动,并争取成功。自信和自主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经常采用这种事前夸的方法,可以使孩子养成在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提出自我目标,并进行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行动的能力。
2、事中夸:小学生兴趣广泛,但普遍缺乏耐心,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因此,给孩子交任务的时候,不能一交了事,要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用赏识的态度欣赏他们做出的每一点成绩,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到最后的成功。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使事情获取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坚持运用事中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事后夸:小学生好奇心重,经常会做出各种错事,很多时候是好心办了坏事。孩子的自尊心强,在挫败面前,往往不愿面对,易失去信心。我们不但应该夸孩子做的好事和取得的成绩,还应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帮助他们在做错了事以后,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充分肯定好的一面,并帮助其总结教训,使他们重新恢复自信,继续努力,把事情办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是不断获取成功的保证,巧妙地运用事后夸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我教育的心理素质。
夸孩子要适度
1、语言适度:夸孩子要真诚。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注意用不同的语言语气进行表扬。对低幼年级的学生和有自卑感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平和一些的语气进行实事求是的肯定,使他们从这些随和的情感反馈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感激家长的赞扬。对有自满情绪的孩子表扬,既要充分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帮助其抑制骄傲情绪的发展。真诚的交流,可以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
2、语态适度:夸孩子要表现出热情。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子,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举举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体语言强化夸的效果。而对高年级和性格腼腆的孩子就可以配合使用亲切的眼神,适当的手势交流,同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对他们的赞赏。夸孩子的热情态度,能使孩子受到鼓舞而不断进步。
夸与奖相结合
通过经常性的表扬,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正面逐渐明白是非情理,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对培养情操,提高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将表扬和奖励结合起来,就能使教育效果更佳。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但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必不可少。虽然,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从数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甚至可以转化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夸”与“他夸”相结合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是被大人宠着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只能让别人说自己好,听不得说人家好,也很少去看别人的优点。因此,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与同伴相处不好,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如果我们把“自夸”与“他夸”结合起来,让孩子夸夸自己的长处,可以增强自信,让孩子夸夸别人的优点,可以克服妒忌心理,养成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的良好品格。经常运用这种互夸互学的方式,能融洽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发展。
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又能讲究夸孩子的艺术,好孩子就一定能夸出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谈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秉性家长是最清楚的!但是就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眼中孩子就是最好的!确实是,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社会是个大群体,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就像是老师对待孩子们一样,一视同仁!相信每一个从事幼教工作的人都是很有耐心,很细心的,因为我们面对的群体是孩子,他们是天真是无邪的,什么事情都不懂,需要我们耐心的教导,相信每一个做爸爸妈妈的家长朋友都能体会!因为你们的耐心教导与细心照顾才有了孩子今天的快乐成长!
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孩子为什么,有的时候会把大人都问住,您是会说行啦,问的太多了别问了,还是会说这个妈妈不知道,那让我们一起去查一查吧!前者看起来一件事情解决了,可是那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以后会变得很少提问,而后者就大大提高孩子的兴趣,喜欢去学习,自觉去学习,现在有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一个是孩子的童年太单调了,大家都居住在城市里,而且大部分都是楼房,邻里间比较的疏远,孩子们的同伴又少,只能和家长在一起,特别是爷爷奶奶,问题更严重,因为自己的孙子所以特别的疼爱,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恃宠成娇,这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上幼儿园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二是,家长期望太高,逼的孩子太紧,现在在幼儿园就开始有特长班了,那么小就开始学习,家长给孩子报班孩子就没有游戏的时间!渴望游戏的心里致使孩子讨厌学习,不爱学习!
这个时候家长朋友们你们会怎么办,孩子就是不出成绩,逼着学,打着学,还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能这样的情况都有,总会有成功的,但是有的时候还孩子,你是打我也不听,讲道理也不听,那样怎么办?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特别的孩子是这样的!其实我们也挺纠结!就像老师对待孩子一样,其实,她们是爱每一孩子的,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看着他们一天天的成长直到他们走了,回忆这段时间其实孩子们记得是老师的好!走在路上就会看见孩子们和老师们打招呼!那一刻,在家长你的心里是不是也和孩子一样的高兴,一样的脸上带笑.....
其实这一刻的微笑是老师用这一年的时间换来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今天这个孩子不小心刮伤了,老师要和家长解释,赔礼道歉,明天这个小朋友被那个小朋友打了,老师要说明,没有好好的看好孩子,你跳舞的时候老师帮你纠正动作不小心碰了你一下,把你碰到了,你还要跟孩子解释,道歉!孩子当时可能会明白,你不是故意的,可是万一身上留下伤痕,身为家长的你肯定会问一下,再有孩子表达不清楚家长肯定会误会老师是故意的!
可是生活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或许那个小朋友摔一下,就有可能骨折,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们随时随地的看着孩子们,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安全过后就是孩子的教育,我们都希望孩子们都是最好的,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纪律上,还是在思想品德上!可是人无完人,上帝在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就会为你关上另外一扇门!有的孩子很聪明,但是就是不好好的学习,不遵守纪律,老师是怎么说我都不听,有的老师可能教育的时候语言过激,孩子就会以为老师实在骂他,有的老师可能脾气不好的可能会扯扯他的衣服,孩子就会以为那是再打他!
其实家长您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肯定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甚至还会出手打孩子!身为老师就不能打孩子,第一是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二是身体上的伤害。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让孩子的监护人来继续教育,来达到我们最开始的目标!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孩子表现好了不仅仅是家长的骄傲也是标着这个幼儿园优秀的象征!
其实作家长的也非常的不容易,每天要照顾还得吃穿,每天去接送孩子,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要是孩子在幼儿园受伤了,那个家长会不心疼,毕竟是自己心头上的一块肉,有的时候家长可能会不好意思说,有的时候也可能会是孩子表达不清楚,那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去找负责的老师,或是当时在场的老师问明白了,这是为了大家好,万一老师和家长之间有什么误会就不好了,老师就是要不断地吸取更多意见,才能把自己全部武装好,才能教育好幼儿!家长朋友不用觉得不好意思,只要你怀着尊重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精神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的,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
谈谈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
“中国人丧失了教养”,在国内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每次扯出来的结果,就是吵成一坨。
作为中国人,怎么能指责中国人,欺师灭祖。
作为外国人,凭什么指责中国人,天大侮辱。
尤其对于我这种留了洋,嫁了外国人的“二鬼子”,接受外国的文化,本身就可耻,还掐着腰来指责国人,真真是连祖宗血脉都不要了,撕烂了下十八层地狱也不解心头痛恨。
所谓的教养,其实是和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三代培养出一个贵族”,在饭都吃不上的年代,扯什么贵族?
六零年一个星期天,我妈小学校门口有老乡摆摊子买自家产的花生。有男生饿到无法自持,见到花生抓了就跑,被老乡抓住狠打一通。我妈上的是军队住校的保育小学,抢花生的是少将的儿子。原来就算“官二代”,投胎的时候,最好也要选择一下年代。
七十年代的夏天,小舅舅要趴着火车从济南到章丘同学的村里,偷偷的收一篮子芦水泡过的鸡蛋。妈妈一个一个的蒸给只有几个月的我吃,掉在地上一点儿渣儿,也被爸爸捡起来吃掉说:“不能浪费。”
八十年代的春天,爸爸进了特别红火的外贸局,第一次去德国。回国的箱子里面,早餐发的盒装果酱,黄油,袋装糖,盐,胡椒,餐巾纸,咖啡棒,全部都敛了回来。
战争,疾病,贫穷,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自己立足的财富,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谈教养。
所以虽然我不认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大爷大妈旅行团,国际机场里面高声大叫;星级酒店自助餐,拿多余几倍的食物;人人排队的景区门口,随便插队,勇争第一的抢先进去。
人无法超脱自己的年代和教育,尤其是随着年龄,固化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我们去国外旅行,都是自由行。酒店里面遇到旅行团的时候,真是鲜有。遇到的中国旅客,也都是安安静静彬彬有礼的模式,英文流利,相处愉快,除非……
除非他们带着孩子。
巨大的餐厅里面坐满了各种颜色的客人。不远的一桌子是两家中国客人,两对父母和三个八到十岁的孩子。
在整个进餐过程中,三个孩子几乎没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赶,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转着满地跑,跑一会儿来吃口,转头再跑。
父母们本来讲话声音并不大,但是为了让孩子听见,不得不扯着嗓子喊。这里成了一个球状的噪声源。整个餐厅的客人都在往这里翻白眼。
两个父亲对着脸边吃边聊天还哈哈大笑,这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母亲们高分贝的招呼孩子们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没有听到一句说,你们要坐好,你们不要吵。
更远一点有一对中国父母带着一个和我女儿思迪差不多大,五六岁的孩子。孩子整个人瘫软地歪在父亲对面的椅子里,妈妈把水果切成小块,喂到孩子的嘴里面。那个孩子绝对不是残疾,吃完饭往外走的时候,一蹦三跳,快得很。
那位妈妈在切水果的时候,有点惊讶地看着,我两个孩子,思迪和子觅安安静静地各自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思迪自己已经可以用刀叉,切她盘子里面的火腿和鸡蛋。桌子对于子觅来说真的有点高,子觅要跪在椅子上,自己拿着叉子吃我们帮她切好的东西。
说这话,我没有特别夸我家孩子的意思。
隔壁桌子是家有三个孩子的俄国人。大的两个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一岁多那个坐在婴儿椅上,用手抓着妈妈切好的食物,自己吃。
再过去的一桌是英国孩子,也是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自己的盘子。
对面是一对胖胖的捷克父母带着一个长头发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盘子收到一边,妈妈撑开IPAD,孩子端坐着看动画片。
每个人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在桌子上硬挺着坐那么久。
思迪子觅坐烦了的时候,会问询,“我吃饱了,是否可以离开桌子?”
我们按照我们吃饭的速告诉她们,你们需要在桌子上等待一会儿,还是你们可以去某个区域玩。
在亚洲,餐厅里面总有无所事事的服务生可以陪着她们玩一会儿,等我们吃完,开心的笑着说再见。
为什么只有中国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时候,不能够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要四处跑着,尖叫着追着赶着喂着吃?
大家一起乘船出海。有个七八岁的中国胖小子,平日估计上过英文课。见到我老公,一步冲过来拦住我们的路,超高音贝喊,“whereareyoufrom?”后面的父母满脸的欣慰,英文班钱付的真值得,儿子大胆敢开口和外国人说英语。
中午自助餐,他跑过来插队,用没有变音的男声尖声的喊,“Bananas,Bananas”。服务员给他拿了香蕉,端着就走了,原来英文他不会说“thanksyou”。
国庆节期间,坐着飞机来星级海滨度假酒店消磨的父母们,在国内肯定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外地贫民。
也是同类的父母,肯付着每小时一百块甚者两百块的高价,逼孩子们去学习英语,国学,奥数,钢琴,芭蕾舞。
可是为什么没有父母可以言同身教的让孩子学习一下教养?
教给孩子,和别人讲话之前,先说“hello”;
告诉孩子,自己独立安静的坐着吃饭;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东西;不要在公众场合尖叫着奔跑;不要插队;
要求孩子,用每个周末花了大价钱学的英语,对着你微笑服务的员工说:谢谢和再见。
这比奥数还难吗?
这比五线谱还复杂吗?
这比英文语法还繁琐吗?
现今中国,没有教养的熊孩子,比比皆是。每次说到这个话题,都会有人跳出去来摊着手耸着肩说,“这就是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我痛心至极,却无可奈何。”
是的,现今社会有一个畸形的现象。孩子是父母在生,是祖父母在养。
老人养孩子这不是一个必需而是一个选择,有的人是生活所迫,有的人是乐的轻松,有的人被老人逼迫,有的人是天伦之乐。总之各有各的理由,各图各的好处。
“养不教,父之过。”
没有人说过,养不教,爷爷奶奶的错。
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养孩子都是一个耗费体力,消耗精力,大笔花钱辛苦的工作。有老人可以帮忙,已经是分担工作,但是不能因为有老人帮助,就放弃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生而不养,请不要生。实在没有办法承担责任,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种种有效的措施,可以享有没有负担的快活。
我们去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闭馆的时间已经到了,大家都被清场到纪念品商店里面。涌进一组五六个中国的学生,女生都背着叫得出牌子的包包,男生都穿着认得出牌子的体恤。
从他们进来的那一瞬间,不大的商店里面,有点中学操场放风的意思。
五分钟之内,我明白了,每个人在这里都买了什么,到了美国大概花了多少钱,哪个家里最有钱,哪个家里最有权,哪个女生喜欢哪个男生,甚至哪个男生睡过哪个女生。
知道别人隐私是件沉重的事情,尤其还是不想知道,硬被别人在耳朵边上喊着告知。
比起讲中文的张扬,讲英文的时候,语调一下子就低了有八个音调,含含糊糊的像是喊着个鸡蛋。
在这种死贵的纪念品小店里,他们之间,照常举行着炫富比赛,每个人都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收银太太,一直板着脸咬着自己的下嘴唇拼命的忍,用最快的速度敲着收银机,终于把这群财神爷都送出了门。
小店一下子清净了下来。收银太太绷着的脸也松缓了下来,长舒一口气,对我和我后面的一两个顾客说,“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
一时间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同样的表情,超越了语言和文化:“这群祖宗们可算退了。“
现在国人谈话的时候,有个人人热衷的主题:“土豪”。
中国人有多土豪,买空了整个店。
中国人有多土豪,买断了整个岛。
中国人有多土豪,买下了整条运河。
……
讲这个话的时候,一圈人的表情,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中国人看得到,往别人桌子上拍美金的豪气冲天。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中国人看不到,别人转过头数美金的时候,嘴角上挂着嘲讽的冷笑?
战争,疾病,贫穷,吃不饱,穿不暖,对于今天的九零后,零零后或者如子觅这种一零后,基本上算是天方夜谭。
中国用了三十年赶上欧洲一百年的经济发展。可是中国的孩子,还是高声尖叫,推搡粗鲁,完全没有意识到除了自己,原来还有别人活在旁边。
早餐过后,游客们都聚在游泳池边。捷克的孩子带了水球,英国孩子,澳洲孩子,俄国孩子,马来孩子,还有我们不会讲英语的思迪子觅,笑笑闹闹的玩成一团。
童孩的友情,不需要语言沟通,不需要熟人介绍,喜欢就好。
可是身价百倍,精通奥数,钢琴十级,跆拳道黑带,英文犹如母语的中国孩子们却被冷落到一边。
这个世上,优秀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做修养。
所谓的修养,就是让你看起来和蔼可亲,让人心生喜欢,同你亲近,想和你一起玩。在无利可图,没有利益和好处的儿童世界里面,选择非常明显。
也许你会说我苛刻,他们只是孩子,何必计较?
就是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聪明,他们优秀,他们可以有未来。
作为成年人,如果选择了有一个孩子,请你承担自己的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被关注,被抱在膝头,温暖的呵护。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尽可能的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聪明优秀的人。
每一个孩子在长成成人之前,也需要有人让他明白人类社会的典承习惯,让他遵守规定,让他友好待人,让他彬彬有礼,使他让人心生亲近。
有教养可以离得幸福更近。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在达到静待花开的美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有人已经剪过枝,施过肥,浇过水。一切就绪,方能静待花开。
否则就变成了守株待兔。
浅谈宠孩子
浅谈宠孩子但凡宠孩子不外乎这三种心态:
一种是把孩子当宠物,以爱为幌子,满足自己。一个会说会笑会哭甚至还会唱的活物,抱在怀里软软的,玩起来确实不错。有不少家庭,大人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也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这样的愿望,就让孩子唱歌、做鬼脸,抱在怀里亲啊、揉啊、摇啊!然后全家围着他拍手,把孩子当马戏团的猴子耍。
另一种是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睡觉,恨不得全世界都停止运转;喂饭喂到吐,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山珍海味都塞进他的肚子;出门舍不得孩子走一步路,彷佛孩子先天残疾。小区里常常看见一个里三层外三层的三岁多的孩子由奶奶抱着,用手指挥奶奶行动!不知三分饥、三分寒的古训现在还有几人记得?
还有一种叫“尊重”:以尊重的名义,把孩子当成了太上皇,一切以孩子的意志为主,忘记了成年人跟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区别。
一旦上了小学、念了书,所有的孩子都将适应社会对他们的统一要求,哪怕在家里被全家人当成国宝大熊猫,到了学校都是普通的孩子。与其让孩子到时候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不如早一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人吧。
育儿心得:也和孩子谈谈穷
育儿心得:也和孩子谈谈穷
端午节,大包小包,肩扛手拎,牵着年幼的儿子满心欢喜去老公所在地探亲。一路奔波疲惫,踏进老公在他们医院里面租的两室一厅的旧房子,我将沉重的身子放进沙发里,只顾着喘气儿了。没想到6岁多的儿子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煞有介事的东瞅瞅、西望望,仔细审视着眼前的房子,最后他给他爸的这所临时租房下了结论:“俺爸爸租的房子又破又小!”
晚上将近11点了,孩子还没入睡,缠着我和他爸不停地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呢?”“爸爸,我觉得这里没什么好啊。你看这房子这么旧。”“还这么小。妈妈,我们干脆搬回老家的房子里去住,好不好?”“妈妈,爸爸为什么要租房子呢?”疲惫的儿子一边念叨着一边深深入睡了。听得出来,孩子小小的心里充满了疑问与担忧。
第二天,吃早餐时家里就剩下咱娘儿俩,我笑着对儿子说:“儿子,我们现在是特殊时期,刚来一个新地方,我们要买新房子要花很多钱,我们没有足够的钱,所以我们要节约每一分钱。”儿子撅着小嘴巴,还是不明白,嘴里嘟嘟嚷嚷“我们又不是穷人,干嘛这样?”“那么你认为穷人是怎么样的呢?”我微笑着问儿子,儿子大声说道:“穷人就是一分钱也没有的人。”不管儿子是否听得懂,我努力向儿子解释道:“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很有钱,比如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我们和他们相比,我们就是很穷的人。而衡量一个人是否贫穷,也不是用钱作为唯一尺寸来衡量的,还有很多东西让一个人感觉到很富有,比如亲人的爱,父母的爱呀,孩子的爱呀。还有朋友的友情呀,还有他的学识呀,学问呀......等等很多很多东西,包括他自己所认为珍贵的财富。所以,这样来看,我们又不穷了,因为我们拥有很多亲人的爱,拥有很多朋友的爱,还有你书包里满满的书本,你心爱的毛毯毯,都是你的财富,不是吗?”儿子似懂非懂点了点头,脸上还是布满了淡淡忧伤,我轻轻问儿子:“宝贝,你听见穷字有什么想法呀?”“妈妈,我就是觉得穷字让我不舒服,让我不高兴。”孩子小声回答。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穷”会让一个6岁多的小孩子害怕,让他产生担心的想法,甚至蒙羞的担忧。看来是这个复杂功利的社会、这个人际生存的大染缸对每一个身处其间的人,日益渗透、慢慢浸染而产生的无意识的思维定势。捧着孩子小小的脸,我故作轻松大笑了起来:“你看你这个小孩子一看就没吃过苦,爸爸妈妈小时候家里都很穷,爸爸天天吃玉米饭,我们穿的衣服还有补丁呢。那时候爸爸和妈妈努力读书,我们可没觉得不好意思啊。你看你现在还天天吃鸡腿呢,多幸福啊。”
我给儿子打气:“记住,穷并不可怕,我们要懂得洁身自爱,懂得立志向上,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有知识,有能力,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你也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哦,那才是属于你的财富。”“在学校里面,也不要瞧不起农村里条件差的同学呀,要和他们交朋友,一起学习。”“好啦,好啦,我明白了。”儿子貌似已经彻然大悟,小孩子的脾性显现不耐烦起来了,“妈妈,我知道了,在学校里面,小朋友们要比谁学习好,收获多,成绩好,那就是富有的人。”意想不到儿子领悟力蛮强的,一阵窃喜。
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长大了,具有了很多社会性,慢慢开始融入到这个社会里,作为父母,对孩子思想的微妙变化要及时察觉,要适时予以正确引导,引导孩子塑造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道德观;循循善诱孩子自己去体味人生的多彩多姿;激发孩子内在的价值观系统与外在的社会道德准则相协调,从而树立富有积极意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想把这段话送给还在成长中的儿子,“人的尊卑贵贱,不在于他是否居高官、享厚禄、坐拥万贯家财,而在于他的举措行为,是否能绽放人性的光辉,是否能怀有悲愍众生的人格节操。有的人官位很高,有的人浑身珠宝气,但他的行为卑贱,他的思想自私自利,有时连乞丐都不如;有的人虽然地位卑微,清贫,但他的道德风骨,能够为人表率,这才是真正高贵的人。一个人的“贫穷富贵”,并不是看他的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在于他的为人如何。贫穷的人懂得洁身自爱,懂得立志向上,则人穷志不穷,在道德上来看,他仍是富有的人。一个位高权重、富甲一方的人,懂得利用自己的财富地位去服务大众,造福人群,他才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