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最好不要夸孩子漂亮或者帅气!Why?

发布时间:2021-11-20 漂亮的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别夸我说课稿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 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

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这种夸奖是中国父母最喜欢的,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并不领情。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中国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非常惊奇,说:“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但是,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

“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说,“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中国的访问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赞扬了她的微笑和礼貌。

这件事让这位访问学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赏识孩子的时候,应该赏识孩子的努力和礼貌,而不应该赏识孩子的聪明与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可贵品质。

所以,父母表扬孩子时,别忘了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我们小时候,育儿理论是,什么都是孩子的错。

这个小孩不听话;那个小孩不用功;这个小孩调皮捣蛋;那个小孩撒谎骗人。

70、80后,很少听到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拎起来打屁股是正常的。用皮带绑起来抽,拿着擀面杖轮,甚至直接扇耳光,也都有听说过。

我也挨过打。打得最重的那次,是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50分。我妈按着我,我爸打,拿块小木板,噼里啪啦,伴随着我拼命的嚎叫声,记忆深刻。我皮厚,屁股没有被肿,后来小升初,我数学96分。

终于轮到我们做父母,结果育儿理论变成了,什么都是父母的错。

父母没有尽到责任,没有精心专心,没有有效陪伴,没有教养内涵,没有经济能力去买几百万的学区房,没有挣得赢家人生,你看人家王思聪。

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可是怎么听,怎么心酸,请允许我先去墙角里哭一会儿再来。

我是一个焦虑的母亲,自从有孩子以后,一直自发自觉的拼命努力学习。看了很多儿童教育书。书里讲的都是正面鼓励,积极赞美,用心陪伴;附着图文并茂的介绍,如何开发,如何奖励,如何鼓舞,如何正面引导,但是没看到哪本书,有提到惩罚,就算提到,也是仅仅是在陈述弊端。

一句话现代育儿理论的基点是:孩子们都是天使,惩罚天使的必然是魔鬼。你是不是想下地狱?

如果说,我们那一代是吓大的,现在的孩子就是哄大的。

惩罚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缩头缩脑的沉浸到阴影里面。每个熊孩子都是宠爱一身,满腹经纶的小皇帝。天文地理,国学英语,无所不知,可是行为粗鲁,自私冷漠,无视规矩。

父母彻底沦落成了给孩子们打工的奴隶,威严扫地,毫无控制力。

带孩子去参加试听课,开课之前,十几个孩子满地乱跑,大喊大叫。有个六七岁的男孩子,跑到讲台上,边扭屁股边脱裤子,让大家都看到里面的小内裤。他妈妈就坐在人群里面看着他,用自己的手指刮自己的脸,意思说羞羞。

他的举动成功的引起所有小孩子的注意,小孩子们都围着他笑。他把裤子拉上去又脱,反反复复脱三次。孩子的妈妈,一直坐在人群中,开始是用手势表示羞羞,后来见不管用,索性扭过头去不看自己的儿子。

作为妈妈,我明白,这个妈妈不是不想管,管不了。她比谁都更明白,若是出言制止,将会当场上演一出怎样的闹剧。

当她的儿子终于第三次把裤子提上去的时候,这个妈妈居然做鼓掌的样子,对于提上裤子的动作,表示鼓励。

我相信这个妈妈一定也读了很多的育儿书,因为都说教育要,正面鼓励,耐心引导,积极赞美,才会不伤害孩子脆弱心灵中,任意一个小小的角,才会让孩子自由成长,快乐童年,人生阳光。

我确信所有的人做了父母之后,对孩子说过的最多的话,绝对不是“我爱你”,而是“不行”,“不要”,“不可以”!

而且,流血流汗的努力拼命,实现自己更美好的价值,是一件从来没有被编进人生的程序的事情。人类的价值观完全是后天社会属性的表现。吃饱喝足,少出力,多偷懒,找个地方躺下来晒着,才是人性的本能。

所以,从我这个粗鲁母亲的角度来看,在育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绝对不是如暴风雨一样猛砸下来的赞美和鼓励,也不是永远细声慢语的耐心陪伴。育儿中最重要的是:制定规矩,透明公平,奖罚分明。

孟子三千年前就说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婆婆在她的院墙边种了很多蔷薇,每年她都要花很多时间去修理。蔷薇科的植物都带刺,修理一整墙的蔷薇,并不是一件美事。

有一次我问:“让它长成自然的样子,也省了你的事儿,不好么?”

我婆婆摇头:“养花,七分靠管,三分靠剪。单浇水施肥是不行的,剪不能随便乱剪,但是想要它盛开到荼蘼,就要及时剪。”

人也是一种动物。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在努力泯灭人类骨子里面存留下来野蛮天性,把一个软软,眯着眼的小动物训练成一个遵守规矩的人。整个社会规范也不过就是一堆堆人给自己制定下的规矩,框定了自己,也方便了自己。

所以人在江湖,想走得快,想吃的开,绝对不是张扬自我,恣意妄为,而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有一次我一个人带着两孩子赶火车。子觅看见别的小孩吃巧克力,她也要。我包里有巧克力,但是检票的时候,抱着她,牵着思迪,拉着箱子,背着自己的包,还垮了一个袋子。我实在是没办法掏出巧克力,撕开袋子。还要提防着她不会把巧克力掉地下,或者化在手里,摸得满脸都是巧克力。我给她说:“等一会儿,上了车就给你。”

也许是饿了,也许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她烦躁不安,被拒绝后,就开始发脾气,坐到地上,嚎啕大哭。

火车站的地有多脏,我就不形容了。我试图去把她拉起来,她全身的力量,拼命往下拽。子觅是个很胖的小妞,那时三岁,差不多三十斤了,跟个秤砣一样,根本拽不起来。

一个卷毛混血儿在地上嚎叫,恨不得全候车厅的人都来围观。人越多她哭的越厉害,我怎么提也提不起来。所有人的票都剪完了,再不走就晚了。

我没办法,咬着牙,使劲的把她提起来,她还想再往下坠,还没等她再坐下去,我手起手落的就狠狠的在肉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子觅被震住了,一下子就止住了哭声,惊恐地看着我。

我把她抱起来,让她勾住我的脖子,我厉声厉气地说:“不许再哭了。抱住我,我们上火车。”

旁边思迪看到妈妈发脾气了,也是有些惊恐。跟着我拼命的跑,没有和平常一下,喊累喊跑不动。

我如逃难一样,跑上车。还没坐定,火车就开了。

我是个粗鲁的母亲,思迪子觅,我都打过屁股和掌心。不过现场拎起来,当着人的面挥手就是一巴掌的次数非常少见,所以这一次,我一辈子都会记得。

我想如果把这拍了视频,请专家点评。肯定会说,今天子觅的表现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她能坐在地上哭,那是因为平常的时候,我对她放任。打孩子是不对的,尤其当乌泱泱好几百号人。还会有更有效的建议是,最好不要一个人带着两个幼龄孩子的出门,火车站是非常危险的地方,总要有个照应……

很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活在当口,我首先要完成的事,赶上这辆火车。其他的事儿,容我喘过气来再说。

真实生活中,有很多当口,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如说的那样,细心耐心,闲庭信步。这就需要成人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相互驯养的默契关系,彼此知道对方的底线,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一起快速的走过。

如果说我这次是一个意外事件,那我朋友儿子挨打,则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我朋友的儿子三岁时,喜欢拿家里厕所刷,当作一柄剑迎风挥舞。为了增加效果,自己还会去马桶坑里沾点水,甩的客厅里一地水点。

让我们坐下来慢慢说,三岁左右,是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一个转型。孩子们需要不停的挑衅父母的极限,从中证实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探索自身能力,吸引注意力,扩张自己的根据地。

给他买塑料剑,木头剑,甚至干净没用过的马桶刷,爸爸妈妈陪着舞,都没有用。因为儿子知道,只要他一挥马桶刷,所有的大人都会朝他靠拢。五千年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也就这么个效果,不过结果更惨烈,丢了了整个帝国。

有阵子,他们把马桶刷藏起来呀。问题是,去朋友家玩,儿子会把别人的马桶刷拿出来,在别人家的客厅里舞,可以脑补一下尴尬指数。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知道,对此有什么办法?不是分析原因,不是提出看法,而是有什么有效意见,可以改变这个客厅地板上横着一个滴水的马桶刷的问题?

后来我朋友有一次,把儿子提起来,裤子拽下来,朝着屁股啪啪啪一顿。儿子白白的屁股上,全是红色的巴掌印。打完之后,他把自己锁洗手间里,看着自己嗡嗡发麻的手,对着镜子说:“你真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从此儿子知道,玩马桶刷会屁股疼。在自己长得比爸爸高之前,这个家里还是老爸的地盘。偶然还会偷偷再玩一下,阿姨警告:“再玩,我就去告诉你爸爸。”儿子一脸不满,摸摸屁股,也就放弃了。

现在儿子已经十岁了,问他为什么那么爱玩马桶刷。已经长到一米五的半大小子一脸迷茫地摇头,“怎么可能?你们在污蔑我?”

我并不是在推崇惩罚孩子,我是推崇制定规矩。规矩制定后一定要严格遵守,不可以轻易放弃。

成人不应该依仗自己更高更大更强壮更有力,把惩罚作为一种优于孩子的特权。但是在育儿的问题上,惩罚也不应该是一个有意被淡化的话题。惩罚是一个锋利的宝剑,可以切肉,也可以切手指头,但是就因为怕切到手指头而锁到抽屉里面,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如果说,规矩是垒起来的墙,惩罚就是孩子们失控后,撞到墙上的蘑菇包,撞得越狠,记得越牢。孩子都是一个个的小人精,这次在这里撞到了,知道了疼,下次绝对尽早拐弯,只留个优美背影。

这个世界原本没有天生出来的好孩子。每个好孩子都是七分的赞美,三分的惩罚,十分守规矩。

父母和孩子,双方协定,共同认可,在一起制定规矩。言必信,行必果,对于父母也对于子女。

契约精神,始于孩提。

要孩子争气?不如为孩子争气!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黄多多这个小妞儿作为萌娃小队长,表现出很强大的照顾情绪、调教矛盾的能力,实在是让人钦佩。

于是很多人问,读什么书、听什么专家指导、学习啥教育理论,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养成黄多多一样?

我要问,要把孩子养成像黄多多,你自己像黄磊吗?

黄磊这枚男子大家都懂的,烧菜做饭拿得起,爱护太太做得出,娱乐圈二十年零绯闻,算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吧?

跟这样的爸爸混,学会敏锐体察他人感受,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吗?

所以,要问怎样培养黄多多,自己为什么不去学黄磊做个高情商的老爸?

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年龄最小的一位,是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坚韧不拔的她,11岁起就为巴基斯坦妇女儿童受教育权奔走呼号,直至感动世界。

很多人问,如何培养出像马拉拉这样勇敢独立的女孩子呢?

答案在马拉拉的父亲身上。她爹,作为少有的巴基斯坦大学生,立志为普什图族办学校,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合作伙伴决裂的巨大困难都未曾放弃。他甚至亲自爬上电线杆去贴学校的广告——虽然他有恐高症,每次爬到顶端总是两腿发抖。每当马拉拉的爸爸身陷危机的时候,他却会表现的更强壮,意志更高昂。

马拉拉的优秀意志,全部师从她老爹。

我在餐厅里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父母前一秒还在教孩子“要懂礼貌,会说‘谢谢,请,不客气。’

后一秒对着忙着团团转的服务员呵斥:“我的菜半小时还没上!想让老子等到什么时候?!”

孩子迷惑的眼神,深深映刻在我心里。

为什么要求孩子讲礼,你自己却不讲理?

一个温和谦卑的爸爸,不会教出颐指气使的女儿;一个举止优雅的母亲,也不会有粗俗莽撞的儿子。所以,一个无礼的孩子,背后必定有粗鲁的父母。

要教孩子,先自己做!

我怀着毛豆的时候,曾经摸着肚皮幸福的畅想:

“我的脾气急躁,遇到一点事儿就蹿火。我要教育毛豆不像我这样。

我的性格不够冷静,勇莽有余智慧不足。我要教育毛豆凡事深思熟虑。”

如此的YY可以省略两百句。

直到老公实在听不下去了,扭头说:

“你自己没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毛豆做到呢?

孩子生下来,不是为了弥补我们人生的遗憾的。”

这番话不由得使我想起来,我和我妈的互动方式。

我们脾气都比较急躁,虽然心眼不坏,但容易为一点小事拌嘴。

有一天,我们又拌起嘴来,我妈说,“我就希望你能别像我的脾气。谁知道还是一样。”

我突然明白了,所有对孩子的要求,其实都是对大人自身不满的投射。

我妈妈自己没能力改掉自己的坏脾气,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而我又不自觉的把这种期望投射在毛豆身上。

每个放弃培养自己的人都会转为培养孩子,这样可以延迟对自己和人生的不满。可是自己尚未做到,为什么要求孩子?

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中国人来说太常见了。

因为我学历不高,所以你要比我强,考上名牌大学。

因为我没有一个金饭碗,所以你要努力,做到人上人。

而结果往往和希望相反。

把自己的失望投射给孩子,希望孩子弥补他们人生的,大多数失败。

趁早明白,与其让孩子争气,不如做一个争气家长的,孩子能够学习到正面榜样,反而会拥有幸福的事业和人生。

为什么?

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对你孩子长篇大论的教诲,也不是那些科学育儿观,恰恰是你最朴素的每天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父母若是不改善自身,那你也没办法期望孩子成为某个样子。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天天把最真实的你告诉你自己。

育儿即育己。

天下的父母大概可分类为两种:要孩子争气的,和为孩子争气的。

要孩子争气的父母,总习惯琢磨如何去管教孩子,规划孩子的未来,以求得孩子功成名就,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为孩子争气的父母,则总是思考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和骄傲。

我要成为第二种。

与其羡慕高情商黄多多的,不如提高情商,修为自己,通达处事;

与其指责孩子天天捧着ipad,不如自己拿起一本好书开读,为孩子做出榜样;

与其责成孩子出人头地的,不如自己发愤进取,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条件;

与其希望孩子关心体贴他人的,不如先体贴自己的伴侣,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从今以后,我再不会说,孩子你要给我争气,

我只会说:孩子,我会为你争气!

必看:爸妈小心!千万别再夸孩子长的漂亮


因为漂亮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可贵品质。

所以,爸妈表扬孩子时,别忘了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孩子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爸妈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原来夸孩子也有这么多学问,不能随便乱夸!爸妈们,你们学会了吗?

不要小瞧内向孩子,要好好爱惜他们


我们生活的周围仍然有很多人对内向气质的孩子充满偏见和焦虑。这无疑会给内向小孩与他们的父母造成困扰和压力。小育很想拥抱所有拥有内向孩子的父母,在一个充满社交焦虑的社会中,他们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去认识和保护孩子独有的潜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正确认识内向小孩吧。

一、为什么会对内向的孩子有偏见?

在一个对人脉焦虑的社会中,内向因为误读而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标签,一个需要立即着手改造的个性——事实上,这份焦虑也让许多内向的孩子不仅在成长中没有发挥出气质优势,相反还无法悦纳自己的个性。事实上,社交并不只属于外向者,在对友爱、归属、关系的追求上,内向者拥有自己的优势。

请你认真寻找一下,一定会发现身边有许多内向型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得很好,获得成功与幸福。他们往往拥有专注力,做事情认真,善于自省,有责任感、创造力、分析能力,而且还刻苦聪明。在社交方面,尤其是一对一的社交中,他们表现得很可爱:和他们聊天你会觉得舒服,因为他们不太抢话头,愿意听你说。如果有缘分成为朋友,你会发现,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往往亲密、长久而且深刻。

二、理解内向小孩,消除那些因内向而生的压力

那些“高冷”和“退缩”,只不过是内向孩子独特的保护自己的方式。神经系统的敏感性让他们容易在群体活动中疲劳。这种保护就是天赋恩赐,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去完成其他重要的事情,去平衡外部世界和内在的感受。大人不能再因为误解而随便下断语,并以为这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内向和外向,本就是两种不一样的气质,若进行优劣对比,实在是对双方都不公平。

三、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是正常的气质类型

如果你也曾经被偏见洗脑,不如看看心理与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事实上,心理研究者只是把内、外向看作气质类型分类中的一种。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是正常的气质类型,仅仅说明两种类型的人对相同情况反应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被归结于两种人的大脑生理结构天生就存在差异。外向还是内向,无论哪一种,皆是了不起的恩赐:他们有各自擅长的事情。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往大里说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中国的法律很多时候无法执行,你说你打了孩子,警察把你关起来,谁来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家长被警察带走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但请家长明白,法律规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国家长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把自己搞得情绪激动不能自持的时候,动手打孩子。这样的家长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

,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这种打法是对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长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为家长知道打孩子没有后果,因为孩子不能反抗,家长大孩子小,家长打孩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持强凌弱”。你在街头看到很多不良的习惯,你上去打他吗?不是你不想,是你潜意识不敢,因为你可能打不过人家!

第四,中国的家长打孩子,是实在拿孩子没办法了,也可以这么说“自己实在没办法了”,那只有动手了,因此大量家长打孩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第五,中国家长打了孩子以后,都会后悔,看着被打的孩子泪眼婆娑、伤痕累累,哪个做妈的不心疼!每次打每次后悔,每次后悔转眼又忘,接着又打又后悔…你何苦呢?

综上所述,孩子不应该打,关键是“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那为什么很多家长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长们,仔细想想,现在可能打都打错了!

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优秀了,现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其实这两种打有本质区别。

80年代以前的家长打孩子,很少因为孩子“才华”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负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师的自行车轮胎了”、“和父母顶嘴了”…这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招来家长的“打”,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出错”、“分数考得不好”、“字写得不认真”等原因遭到家长的“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家长基本上都是因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当代,孩子们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这些德行的问题很少有家长打孩子,而孩子学习不认真,成绩退步了,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这些才华和学习问题成为了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严,孩子做人“凸”出来,可能成为缺德的孩子,学习很严,孩子做事“凹”下去,可能成为无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学习越打越“凸”。做事“打”不会做事,做人不“打”不会做人。

很多无知的家长,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你抡胳膊,扯袖子准备打孩子的时候先想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想好了这个问题再打,其实打孩子,什时候打?怎么打?打在哪?都是有全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夸奖孩子也要适度


夸奖孩子也要适度

好多妈妈说,自己家的孩子不经夸。的确,涵妈也有同感。涵宝出生以来,涵妈一直认为,只要孩子听话懂事,要经常给予夸奖,认为这样可以鼓励她做得更好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可是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大肆夸奖的话,会适得其反。

涵宝从小一直包着尿布湿到1周岁2个月,因为涵妈一个人带,想着省点精力。到1周岁3个月的时候尿布湿拿下来那会,涵宝就每天尿裤子,有时一天尿好几次,涵妈曾经被涵宝弄的精疲力尽。

有一段时间,涵宝表现很乖,竟然连着几天没有尿裤子,涵妈那时的高兴啊,还当着涵宝的面,高兴地打电话给远在家乡的妈妈。就是当晚,涵宝尿床了,然后接下来几天,又像以前一样每天尿裤子。涵妈在心里感叹,如果不打电话给妈妈表扬她,会怎么样。

涵宝正一个人玩积木,还拼了一个形状。涵妈见状,立即表扬涵宝,宝贝真棒啊,拼得好棒哦。涵宝听后很开心,赶紧又去拼一个,马上又拿给正在做事的涵妈看,想得到涵妈的表扬......

时间一长,涵宝似乎对夸奖上瘾了,有一点点事,就会拿给涵妈看,妈妈你看我棒不棒?涵宝已经觉得她有一点点成绩都需要妈妈的表扬才行。还有一个结果就是,涵妈一夸奖涵宝,涵宝立马就停下来自顾高兴了,刚才的兴趣也不继续了。

涵妈想,夸奖也要适度啊!

当然有时必要的夸奖还是要的,比如当涵宝很不自信缺乏勇气的时候;比如涵宝改掉了不好的习惯,吃饭时不用手抓菜了;比如见到熟人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比如背会了一首新唐诗;画画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是需要鼓励表扬的,要用肯定的语气和眼光赞赏孩子。孩子得到了支持和鼓励,会更努力地进步。

相关推荐

  • 夸帅的句子 怎么会有人长得这么好看呢,我真的是无法理解。~~你对上面的句子感兴趣吗?也许以下内容“夸帅的句子”合你胃口!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2024-08-19 阅读全文
  • 孩子夸多了不是好事 “现在一听到父母夸我,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刚上高中的小军(化名)说,“他们逢人就夸我优秀。小时候,我还为此自豪,可现在我最烦的就是听见他们夸我。”近来,为了不让父母再拿他炫耀,小军考试时甚至故意...
    2022-01-10 阅读全文
  •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我们小时候,育儿理论是,什么都是孩子的错。 这个小孩不听话;那个小孩不用功;这个小孩调皮捣蛋;那个小孩撒谎骗人。 70、80后,很少听到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拎起来打屁股是正常的。用皮带绑起来抽,拿着擀面...
    2020-12-19 阅读全文
  • 要孩子争气?不如为孩子争气!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黄多多这个小妞儿作为萌娃小队长,表现出很强大的照顾情绪、调教矛盾的能力,实在是让人钦佩。 于是很多人问,读什么书、听什么专家指导、学习啥教育理论,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养成黄多多一...
    2020-12-09 阅读全文
  • 夸自己漂亮的搞笑句子 我这张脸是为了照亮世界而生,每一封照亮一个微笑。~~hello,以上句子你喜欢吗?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夸自己漂亮的搞笑句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3-09-04 阅读全文

怎么会有人长得这么好看呢,我真的是无法理解。~~你对上面的句子感兴趣吗?也许以下内容“夸帅的句子”合你胃口!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2024-08-19 阅读全文

“现在一听到父母夸我,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刚上高中的小军(化名)说,“他们逢人就夸我优秀。小时候,我还为此自豪,可现在我最烦的就是听见他们夸我。”近来,为了不让父母再拿他炫耀,小军考试时甚至故意...

2022-01-10 阅读全文

我们小时候,育儿理论是,什么都是孩子的错。 这个小孩不听话;那个小孩不用功;这个小孩调皮捣蛋;那个小孩撒谎骗人。 70、80后,很少听到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拎起来打屁股是正常的。用皮带绑起来抽,拿着擀面...

2020-12-19 阅读全文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黄多多这个小妞儿作为萌娃小队长,表现出很强大的照顾情绪、调教矛盾的能力,实在是让人钦佩。 于是很多人问,读什么书、听什么专家指导、学习啥教育理论,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养成黄多多一...

2020-12-09 阅读全文

我这张脸是为了照亮世界而生,每一封照亮一个微笑。~~hello,以上句子你喜欢吗?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夸自己漂亮的搞笑句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3-09-0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