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心理卫生
发布时间:2021-11-20 幼儿园芽儿的说课稿 幼儿园卫生教案 教育笔记新生据新生宝宝期简单的条件反射建立和最初心理现象形成的特征,对新生宝宝的心理卫生要重视以下几点:
新生儿的心理卫生
妈妈是第一任启蒙老师。要对新出生的婴儿多给予抚爱,及早训练与建立新生宝宝主动寻找食物的条件反射。在每次喂奶时要用亲切温柔的话语对他说:“宝宝醒醒吧,该吃奶了,妈咪已经来了。”尽管婴儿不懂这些话,但这种语言的刺激,对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帮助极大。还要有意识地把奶头先放在婴儿的脸上,刺激婴儿的感觉,然后再逐渐接近他的嘴,为婴儿提供更多的寻找奶头的学习机会。要注意定时、按程序喂奶,使婴儿及早建立起妈妈的声音和吸吮乳汁之间的联系,形成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属于最初的智力开发内容,对促进心理现象的萌发和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有帮助。
给予婴儿周到的护理。如按时喂奶,按时换尿布,根据天气变化注意保暖,使婴儿获的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与需要,经常处于舒适感所带来的愉快情绪的反应状态。这种愉快的情绪反应,有利于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形成。相反,如果护理不周,婴儿常因饥饿、尿布潮湿等给予的不舒适而处于持续的啼哭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会不利于婴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正常情况下,婴儿有时也会出现无原因的啼哭,或想让妈妈[或他人]抱一抱、摇一摇。婴儿啼哭时放开喉咙,手舞足蹈,这对锻炼肺活量[肺功能]以及达到全身运动都有良好的作用。如果婴儿出生后数月,既没有饥饿、不适的不愉快情绪,也没有吃饱、穿暖后由舒适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反应,也从不啼哭,这可能是不正常的现象。
妈妈的抚爱,应从婴儿出生后即开始。通过与婴儿身体皮肤的直接接触,对促进婴儿皮肤感觉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为婴儿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母乳喂养,给予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等,对婴儿的脑发育是有好处的。脑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因此,促使良好的脑发育是心理活动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儿童期心理卫生的防御重点
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孩子为学龄儿童。儿童在这个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心理卫生问题:
1.做好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处理不好,会给孩子入学造成不少适应性困难。因此,学校和家庭应重视这个问题。家庭应给孩子做好入学准备,进行入学教育;学校要布置吸引孩子的环境,和蔼可亲地欢迎新生。比如说,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生活规律与学校大不一样,为了防止孩子突然造成适应困难,可在孩子入学前提前改变饮食、起居规律,使之渐渐与学校要求一致,尤其要教育孩子热爱学习,向往学校。如果学校能在准备妥善的基础上让幼儿园的孩子到学校参观,给孩子形成个好印象,也很重要。有些粗心的家长和不太懂儿童心理的教师往往不大注意这些问题,使有的孩子焦虑、恐惧、忧郁、压抑,失去了入学前那种天真活泼的面貌;有的孩子形成“两面人格”,即在家在校表现两个样;更有的孩子造成了“学校恐怖症”。一般说来,愉快的学校生活有益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如果让孩子把上学视为精神负担,势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2.不要培养“标准儿童”。
所谓标准儿童,就是一切听大人嘱附,一切按大人意图行事的特别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儿童一般比较安静,很少打架和打闹,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老师说啥是啥,也可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这样的儿童一般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也往往是父母盼望的形象。其实,这才是有问题的儿童。因为心理上及早过分防卫,一切按成人的指挥办事,一旦没有大人的指点,就会茫茫然不知所措,没有独立见解,没有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而且束缚智力的发展。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要把孩子管得太严、过死。孩子淘点气并非坏事,往往淘气的孩子兴趣更广泛,知识面广,思考问题的路子更广阔,而且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所以教育儿童和对儿童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孩子遵守良好的生活制度,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生动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儿童。
3.不要给孩子“加码”。
现在小学生的课外负担普遍偏重,这已是应当解决的问题。可是,有的家长望子成材心切,还额外教孩子东西,给孩子加码,这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另外,家长不要逼着孩子去争一百分或第几名。实际上分数高低并不能完全显示其智力水平,更不能预示未来的成就高低。对小学生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切不可让分数把孩子压得直不起腰来,抬不起头来,将头脑束缚得死死的,更不可让他们完成力不从心的学习任务。
如何注意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婴儿期指的是从出生28天到1岁的时期,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又称新生儿期。这时期婴儿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如吸吮食物的反射等等逐渐的迅速发展,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也就随之发生。因此,从婴儿出生开始就应该注意心理卫生问题。
小儿从母亲抱的姿势,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声音,直到奶瓶等得到心理发展的刺激,会引起条件反射。母亲给小儿喂奶,不仅供给营养,而且也供给了感情和温暖。母亲把小儿抱在怀里,紧紧贴在一起,母亲摇着哄着,这时可以看到小儿微微地笑,显得轻松愉快。这对小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益处。
大约从第5~6个月开始,小儿可以不因饥饿而要母亲在旁作伴,喜欢母亲给以爱抚和玩耍。小儿对母亲出现在面前常报以微笑。儿童对感情的需要与身体上的照料相比,显得更为重要。此外,舒适的衣裤,新鲜的空气,彩色的玩具,美好动听的声音和音乐等也是培养儿童良好情绪的因素。如果不能给他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所需要的条件,小儿就显得呆板、畏缩、不活泼,而且好哭,在照管上会有很多困难。如果母亲生病长期往院、离婚或其他原因,强迫与婴儿分离,就会引起拒食,消化紊乱,夜惊和发育缓慢。母亲与小儿的早期关系很重要,有些学者认为,一些精神病发生的根源,可追溯到母婴早期关系中的冲突和儿童的需要受压制。现在,有些妇女产假期满后,大都将小儿送往托儿所寄养,而托儿所保育员少,又要轮班,不可能固定照管。这样,必然不能建立起母亲与婴儿的早期关系,对小儿的心理卫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婴儿期注意哪些心理卫生
心理学上把一至三岁的孩子叫婴儿。婴儿开始懂事了,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了,心理卫生的问题也就更复杂,更多了。值得高度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家,弄不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妈妈为了断奶与孩子暂时隔离;有的突然断一次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不良情绪的刺激;还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这都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甚至为以后患神经症埋下种子。因此,母亲为孩子断奶要有计划,慢慢来,不要搞“突然袭击”。在断奶之前的二、三个月里,就应哄着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这类食物的量要渐渐增加,使断奶达到“水到渠成”。
2.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控制训练。对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一般认为从孩子两岁半开始训练为宜。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耐心,要和蔼,不要埋怨,不要斥责。有人研究,通过严厉斥责,甚至打骂来训练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训练过程长,学会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3。不要吓唬孩子。人们常看到成人以吓唬该子来逗孩子,这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卫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做过实验,当孩子正在玩弄小猫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下;又当他与小猫玩的时候,再突然惊吓他一下。以后他见猫就怕,甚至见到带毛的东西都怕,而且终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迹。比如成人说:“大老猫来了”’“大狗来咬XX了!”,并做出害怕的表情,吓得孩子听话了,老实了,感到很好玩。可孩子是不是也觉得好玩呢?不!他是真的害怕,甚至受到惊吓。惧怕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是有影响的。据研究,孩子先天性的惧怕很少,怕这怕那大都是后天学来的。例如;从来没见过猫的乳婴儿并不怕猫,如果他一抱猫被猫猫抓一下,或是大人说猫咬,孩子就渐渐怕猫,而且,以后还会通过“泛化”,见带毛的动物就怕,甚至连毛皮衣服都怕。又如,孩子不小心手破了,流点血,父母如大惊失色,这不仅会加重孩子惧怕和疼痛,而且孩子长大成人也往往痛阈低,连打针都怕痛。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举止,父母如果怕狗、怕蛇、怕雷、怕黑暗等,孩子也往往跟着怕。如果孩子从小这也伯,那也怕,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就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心理发展.。
新生儿心理和智力的开发
谈到小儿心理发育,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心理和智力的概念。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是通过人的脑来产生的,也就是说心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脑是
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因此,心理发育的基础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具体谈到儿童的心理发育它是指儿童在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等方面的发育。
那智力是什么?与心理有何关系呢?目前有关智力的概念有许多学说,但都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性。我国的代表人物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
1、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是智力的来源;
2、抽象概括能力,也是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3。、创造力,则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因此,可以见得,智力和心理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儿童随着其心理水平的不断发育,他的智力水平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想孩子智力超群,从小就得给他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促进其心理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