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缺乏交流影响孩子成长
发布时间:2021-11-18 儿童成长 幼儿成长故事 幼儿成长最近,一项由某市人口计生委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该市妈妈和0至3岁婴幼儿每天在一起少于8小时的占到26.7%。专家提醒,母婴之间缺乏足够交流,很可能使孩子在成长中缺乏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母婴母乳喂养辅食母婴交流
[典型个案]妈妈不管宝宝忙自己瘦身
今年9月底,26岁的小晴顺利产下一个可爱的“金猪宝宝”。但因为害怕长期母乳喂养,破坏自己体型,宝宝刚满月,她就早早断奶了。如今,长达4个月的产假才过去一半,她已开始了自己的新计划:瘦身。
为了减去因怀孕而迅速增长的体重、恢复先前苗条玲珑的体型,小晴每天都要去健身房锻炼。由于产后元气尚未完全恢复,再加上大量运动,每天回家后,她都感到精疲力尽,无暇照看宝宝。因此,与丈夫商量后,两人决定由婆婆、公公照看宝宝。
自从婆婆接管了照料宝宝日常起居的重大责任后,小晴更加心无旁骛地锻炼起来,运动时间也一再拖延。最近,每天一回家,小晴只是例行公事般地亲亲宝宝,随后就忙不迭地回房睡觉,根本无暇顾及亲子交流。(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记者调查]年轻妈妈成产后瘦身“主力军”
记者在本市市中心一家健身中心发现,在健身人群中,不乏刚刚坐完月子、迫不及待地想要恢复体型的“80后”妈妈。其中,绝大部分的“80后”妈妈表示,为了尽快恢复体型,自己不但早早给孩子断了奶,还选择将孩子交给祖父母代为照料,以便自己能够专心致志地“瘦身”锻炼。
一位“80后”妈妈说:“一来自己渴望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二来祖辈也乐于和宝宝朝夕相处地生活。既然如此,将宝宝交给他的爷爷、奶奶照顾,何乐而不为?”同时,她也承认,自从祖辈照料宝宝后,自己和宝宝的相处时间大大缩短,有了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
[数据分析]母婴平均相处每天13.2小时
尽管目前本市0至3岁婴幼儿的科学育儿受到家庭普遍重视。但与此同时,在母亲分娩和婴幼儿养育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母亲日常带养婴幼儿的时间偏短,母婴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
调查显示,本市母亲和0至3岁婴幼儿每天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13.2小时,44.1%的母亲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于12小时,和孩子在一起小于8小时的比例为26.7%。
“妈妈为了保持体型,不愿意母乳喂养或喂养过短,不仅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对母亲自己的健康也极为不利。‘上班族’妈妈由于工作,与宝宝接触的时间过短,则很可能让孩子在成长中缺乏安全感。由于缺少充足的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年轻妈妈还是应该尽量想办法,多和孩子在一起。”市人口计生委规统处长徐晋勋解释说。
三成宝宝3个月内添加辅食
尽管“金猪宝宝”都是妈妈的宝贝,但调查却显示,本市母婴之间的交流正在变少。首先就是纯母乳喂养时间过短,添加辅食过早。
数据显示,54.5%的年轻妈妈纯母乳喂养时间少于3个月,34.1%的年轻妈妈在3个月以内,便过早地给宝宝添加了辅食。
[专家说法]过早补充辅食可能影响婴儿发育
专家解释说,过早补充辅食,可能会影响婴儿发育。由于新生儿和婴儿早期消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还不成熟,辅食添加过早可能会引起消化紊乱,增加胃肠道负担,还可能引起婴儿吃母乳的数量和次数减少。另外,过早添加这些食物,特别是谷类,对生长发育、尤其是对婴儿形体的影响要引起注意。专家建议,婴儿辅食的添加是必须的,但要适时进行。最好在4至6个月龄,不可添加过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母婴早分离影响婴儿发育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患病住院都是由医护人员进行护理的。殊不知,母婴的这种过早分离会给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使他们在成年后过分脆弱。
母婴早分离影响婴儿发育
以上结论是法国科学家得出的。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神经心理学专家瓦莱丽·多热利用老鼠进行动物实验,从实验鼠出生第二天开始到以后连续14天的时间里,每天把幼鼠与母鼠强行分开3个小时,并对这些实验鼠成年后的行为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与其它实验鼠相比,在特殊环境里,特别是在连续24小时独处的情况下,这些实验鼠显得过于焦虑不安。此外,它们特别贪喝甜水,而且对吗啡的作用极为敏感。多热认为,这是由于它们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造成的。
曾有调查表明,出生不足3个月即与母亲分离,而且没能得到其他人特别关爱补偿的婴儿,成年后酗酒的比例远远超出其他人群,而此次实验则从神经系统发育角度说明母婴过早分离不好。为此,专家建议,应对婴儿的早期护理进行科学的改革,既让产妇得到良好的恢复和休息,也让婴儿充分感受母亲的关爱。
从小缺乏母爱的孩子很可怜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班里比较特殊的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与他们家长的深入交流,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小都不是母亲一手带大的,要么父母忙,要么就是自己不愿意、不喜欢带孩子,把孩子从小扔给老人管,致使这些孩子行为比较特殊,从小父母管得孩子越少,行为越明显。
小班的雨雨,长得白白净净,很可爱的样子。是妈妈在32岁时无意间要上的这个孩子,所以生下来就由奶奶带着,妈妈从他上幼儿园开始才自己带。妈妈说自己不喜欢孩子,不愿意自己带孩子,带孩子太累了。我跟他聊到孩子的表现,她说已经很满足了,孩子回家能朗诵儿歌了。原来连话都说不清,外出带他参加聚会,只是躲在妈妈背后,连面都不敢露。是啊,孩子刚入园时,只会单字往外蹦,还撇着外地口音,闹不清他说的什么,更别说参加活动了。现在孩子在班里经常会大声尖叫,老师说要求,他故意重复接话。因为他,还把班里其他孩子也带的比较浮躁,常规明显不如其他班。你和他聊时,他也不是不明白,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这近一年的时间里,老师为了他付出了许多许多……
中班的瑞瑞,非常可爱聪明的一个孩子,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言行,攻击性行为特别多,观察发现,他也不是故意的,是出于喜欢别人,但不会正确的表达方式。有时生气了会大声喊叫,达不到目的就大哭大闹。他也是一个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孩子,妈妈做生意,忙的没时间照顾他,只管给孩子掏钱买东西,其他很少关注。刚上幼儿园不久时,我也跟她聊过,她说孩子上我们幼儿园被她的朋友笑话“你穷不起了吗?上这么便宜的幼儿园,我们给你钱,上那些贵族幼儿园去。”我被她的观点闹得哭笑不得:“幼儿园质量的好坏是用缴费多少来衡量的吗?你既然选择了这个幼儿园,说明你还有点自己的观点,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孩子的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在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只希望我们能互相配合,你能多陪陪孩子,共同促进孩子的转变发展。”我不知道我的话能对他起多大的作用,反正孩子的行为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是因为他从小太缺乏母爱造成的。现在跟孩子聊天,他对妈妈爸爸晚回来也很反感,对妈妈少陪自己很伤心。
大班的明明,从上小班时一句话不说,到上中班时能与同伴交流,现在到大班能回答问题,进步令老师们感到欣喜。但他从来没有正眼看过老师一眼,从没有和他班以外的老师说过话。他也是比较缺乏母爱的孩子。
人们经常称颂伟大的母亲,不单纯是因为母亲对子女有生育之恩,同时还由于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是在5岁以前,母亲对子女哺育、培养和切身的影响,往往对子女的智力发育、性格养成及精神面貌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许多伟大的人物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总是追溯到母亲早期的培养和影响,就是这个道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母爱是智力发育的基本点,如果5岁以前缺乏母爱,智力的发育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同时行为习惯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孩子在母亲身边可以比较放松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了无比的幸福和享受。目前,青年夫妇中双职工比例增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许多人把出生后不久的孩子交给别人抚养。从工作方面讲,这样当然有利于工作,但是,如果从育儿、开发智力来讲,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会造成孩子缺乏应有的母爱,使孩子的智力不能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要知道生和育都是父、母亲的责任,别人可以代替你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代替不了母爱,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所在。因此,为了孩子的智力发育
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怎么办?
孩子今年三岁了,特别善良,一个故事讲一遍,她就会记住其中的坏人,再不让讲这个故事了,她说是因为有坏人,是不是孩子太小了,我不应该给她讲有坏人妖魔鬼怪的故事,比如《葫芦兄弟》、《齐天大圣》这样的?
专家观点
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幼儿园教师梅建宁:三岁多孩子思维正处在容易把想象当成现实的阶段,这时的孩子会相信玩具仙女能够和自己说话,也相信故事里的坏人能来到身边,所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家长总觉得猜不透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他们总做一些古怪的事或提一些古怪的要求。但受到年龄的限制,孩子往往又表达不清楚,让家长感到着急和困惑。
请您不要过于紧张,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只是由于孩子的性格、气质、生活环境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会有所不同,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一定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适宜地引导,孩子的一些古怪反应会逐渐消失。
原因分析
年幼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从而对一些事情很敏感,其诱因有很多:
一、生活环境和性格
孩子的年龄小、知识经验有限,对一些事物不够了解,所以产生害怕。
有些孩子的性格安静、内向、不善表达、敏感,更加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有些孩子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只是家庭中的几个人来看护,缺少玩伴。
二、家长不经意的语言和行为
家长在不经意中使用过威胁性的语言,或恐吓式的语言,让孩子对家长的话浮想联翩,和他们听到的可怕的人或事联系起来。
有些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就会特别紧张,他们不去玩而是使劲黏着家长,而家长希望孩子尽快进行活动,就会时不时地把孩子往外推,有些情绪急躁的家长还训斥孩子,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紧张,胆子越来越小。
有的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时,办一些临时的小事不和孩子打招呼就“消失”了,孩子发现家长不见了,就会比较焦虑,有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在商场和公园会遇到各种造型的人偶,往往都会扮成孩子们喜欢的形象,有些孩子靠近人偶时会很害怕,而有些家长说:“多有意思呀,不用怕。”还抱着孩子去合影,这对于本来就很紧张害怕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有时家长会结合自己的喜好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有些图书的形象、色彩并不是他所喜爱的,甚至觉得害怕,对孩子也会有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
营造温馨氛围
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生活环境中,帮助孩子找玩伴。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接触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开阔眼界,丰富经验,增长智慧。
巧妙了解原因
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需要家长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当孩子不能表达清楚时,可以给孩子多个选择,让孩子从中选择适合他的。如:孩子说不看有坏人的书了,家长可以问孩子,是坏人特别难看吗?是他的颜色可怕吗?是坏人总做坏事吗?有时家长能够通过孩子的回答,来判断原因。
学会调节情绪
看护者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使用自己的不良情绪去管理孩子。
爸爸陪伴游戏
爸爸的陪伴游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孩子心中爸爸是勇敢、力量、安全的象征,有爸爸一起游戏还怕什么呢!
淡化紧张因素
如果发现孩子对某些事情过于紧张、害怕,可以先采取淡化的方式,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就能够接受了。
及时正面鼓励
对孩子的勇敢行为及时鼓励,传递正能量时要夸张一些,这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千万不要总和别人谈论孩子的胆小,你觉得孩子没听见,其实他能够察觉到,有时也能够听到,这样的心理暗示可不好。
尊重成长节奏
要学会按孩子的节奏成长,和人偶照相、让孩子快速参与活动,都是家长的美好愿望,但孩子从接触到参与需要过程,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在这时家长要学会等待、观察和引导,给孩子充分适应和感受的时间,您的鼓励和陪伴是最好的勇气。
主动助力成长
把自主权留给孩子,成人为孩子购买图书、玩具、衣服、用品时往往会结合自己的喜好来选,而孩子却不一定喜欢,有些甚至让孩子害怕,建议家长能够在同类物品中找到价位、样式差不多的几种,让孩子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这样大人、孩子都开心。自主的孩子,也是勇敢的孩子。
现代的家长对孩子缺乏信任
不知不觉中新学期开始已经近一个月了,时光如梭!这一个月里感慨很多。下面就来谈点感受吧。
感触之一:现代的家长对孩子缺乏信任
报名的第一天,孩子还没有来幼儿园,家长就请我们多多关照,孩子吃饭不会,小便不会等等。他们这么一说,我还真的有些担忧,毕竟一个班里不是那么几个孩子,而是三十几个,若这样,可怎么照顾的来啊。但细想想,可能是家长虚的吧。第一周真的开始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到了班级,对于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讲,哭是难免的。哭得没有了吃饭的兴致,也是可能的。所以第一天,有不少孩子是要我们喂两口的,但接着就能自己慢慢地用餐了。只有个别情绪大或是能力弱的幼儿才要老师一口一口地喂的。但总体来说
,比预期的要好的多。一个星期下来了,孩子们对幼儿园的生活熟悉了,慢慢地对于自己的东西也找得到了,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了,吃饭、小便、脱衣吃饭等,基本上都能自理。而且大部分孩子在园的表现很棒的,能够开开心心地来园,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可这时候,依然有家长,说孩子哪方面那方面不行,怎么样等等,请老师多关照。但我们看看孩子在园的表现并不像家长所说的那样。或许孩子在家的表象确实如此。但在我个人看来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的:首先是对孩子不信任。认为孩子做什么都不行,所以做什么都成人自己亲历亲为,剥夺了孩子属于自己的历练机会。其次,对孩子太宠了。这类家长明知一些事情孩子自己能够做,可孩子不愿意,孩子一闹也就不要求了,而是自己做。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也不信任了,依赖信特别强,独立性很差。再其次,自己觉得自己教育孩子方面挺好的,只是孩子一到自己的爸妈那里就变样了,而自己也没办法,怪爸妈太宠。这类家长首先就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孩子的教育也是家庭的教育,要想孩子有好的发展空间,那么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就应统一战线,坚持到底。避免孩子成长的不良因素的发展。要知道怪来怪去,孩子懂事后只会怪你们。所以,从现在开始,反省一下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不要等孩子恨你了,才知道自己错了,那太晚了。
所以,感触一总结如下,请相信孩子,给他们属于自己的锻炼机会。遇到困难孩子会寻求你的帮助的,所以不要担心。而有些帮助是语言的引导,让幼儿自己去领悟。有的帮助是肢体语言的展现,让幼儿自己去思考。从小就让孩子学会学习,才是根本。而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良好学习惯的保障,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会学习的基本需要,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到底要如何育儿呢?值得慢慢地推敲、积累、实践。
孩子缺乏个性怎么办
Q:菲菲已经5岁10个月了,漂亮可爱,但是我感觉她比别的小孩幼稚。她非常想跟小朋友玩,按她的身高应该是领导者,可她总是追随者。在亲人面前有时桀骜不驯,而对别人(主要是小朋友)却殷勤讨好,最担心别人不跟她玩。
我想将女儿培养成一个自信、有独立能力、愿意思考的人,尤其担心她将来是一个缺乏个性,易被他人影响和操纵的人。我该怎样做?
A:小朋友在一起玩,谁应该是领导者,这并不取决于他的体魄,而是源于他的伙伴关系和组织能力。所以菲菲家长认为“按她的身高应该是领导者”,这种观点不太恰当。
另外,菲菲在亲人面前胆子较大,还有点放任,可是对小朋友却殷勤讨好,这其实也是常见现象。五六岁的儿童对家长和对别人的态度有时会不相同,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怎样表现会让别人(家人、老师、小朋友)喜欢,有点“两面性格”。至于她怕别人不跟她玩,是否她曾感受过被排斥在集体之外的“痛苦”?可能她以前在和小朋友玩时有几次表现不好,以致别人不爱和她玩。她认识到这一点,想改正,所以才好像要去“殷勤讨好”。再说“殷勤讨好”这个说法也不恰当,她只是愿意表示和小朋友友好而已。
家长想让菲菲成为自信、独立的强者,这是很好的愿望。不过如果孩子的性格就是比较随和,愿意和别人友好,愿意接受别人的领导,也没有什么不好,不能说她就是容易受人影响。
培养五六岁儿童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重视给她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如果事先知道幼儿园开展什么活动,一定鼓励她去参加。一开始可能做不好,但时间长了会有很大的进步。机会是培养人的好条件。
和幼儿园老师联系,尽量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在班上表扬她,树立她的威信。
了解她能力不足的方面,给她补课。比如,动手能力不强,可以在家里训练她搭积木、拼拼图、绘画、写数字等;玩的时候反应慢,可以和她玩比赛的游戏,鼓励她赢等。
给她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务,比如摆碗、端菜、给爷爷拿眼镜、到信箱拿报纸等,她做到了就表扬。有时也让她做一些比较困难的事,如洗手绢、擦皮鞋、整理玩具上架等,会做了更要大加表扬,树立她的自信心。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要让她自己穿脱衣服,锻炼独立性。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是抽象的。
让孩子有一种“我能行”的自我评价。越是认为“我能行”的孩子,就越能行,千万不要把孩子“看扁”了。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长项与短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与同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这样会有碍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趣说嗅觉与母婴交流
科学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精子与鼻腔内的细胞中含有两种完全相同的分子,即精子细胞也具有嗅觉功能。大量的精子能游向同一个目标——卵子,竟是卵子释放出的一种可以吸引精子的香味所致。
趣说嗅觉与母婴交流
嗅觉对于母婴间的交流接触更是十分有趣。科学家观察了20名出生只有2天的孩子的呼吸和心跳情况,发现这些小婴儿已拥有嗅觉。试验时给每个孩子分别闻茴香、醋、本醇等几种气味,当一种新气味传递给婴儿时,他们会改变行为、心跳和呼吸。如果这种气味持续不断,孩子就会变得习惯而没有反应;如果更换另一种气味,婴儿的心跳、呼吸则会理次变化。
科学家还观察到,当孩子被送到母亲的怀抱中时,在看到或碰到乳房之前,就已经把小脸转向了乳房。研究人员把一小块纱布垫子放进婴儿母亲的乳罩里,然后把这块带有母亲乳汁气味的垫子放在孩子头的一侧,靠着他的脸颊,同时又把另外一块干净的垫子放在另一侧脸颊旁边,进行录像;接着再把这两块垫子交换位置,继续拍录像。结果显示,不管放在左边还是右边,那些5天大的孩子更多地转向带有母亲乳汁气味的垫子,而不是干净的垫子。继续实验,结果发现2天大的孩子对这二者没有区分能力,6天大的孩子就已经会更多地朝向母亲的而不是另一个妇女的乳垫,换句话说,婴儿已经能够区分母亲和其他妇女的乳汁气味了,这一现象对10天大的孩子更是惊人地明显。
母亲的嗅觉行为也是很有趣的。科学家把一组产妇蒙上眼睛、戴上耳罩,以试验她们是否可以闻出自己的孩子,结果70%的母亲只凭嗅觉就能辨认出自己的小孩。另一项研究要求70对生儿育女的夫妇,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周内,去闻装在密封瓶内的不同气味(气味来源包括婴儿穿过的恤衫、沾有婴儿尿液和粪便的纸尿布、婴儿油)。
结果发现,母亲对自己小孩的气味非常敏感;而做父亲的虽然似乎也有这种天赋,但其敏感程度则取决于小孩出生后多久才抱到他们的手上。而这一切对于一个陌生人来说,却是很难做到的。此外,用母乳喂养的孩子和用奶瓶喂养的孩子体味是不同的。母乳喂养的孩子的粪便好闻一些,而用奶瓶喂养的孩子粪便的气味更像大人的。似乎母亲们也比较适应她们自己孩子的粪便,而对其他孩子的粪便却会感到恶心。
千万年来,哺乳动物依靠特有的气味和灵敏的嗅觉来辨认母子关系,人类仍然保留了这种生物学特点。实验证明,绝大多数新生儿能将头部和鼻子准确地转向自己的母亲气味的方向,并唤起愉快的情绪,从而使食欲增进。若哺乳的母亲涂脂抹粉,浓厚的化妆品味驱散了原来的体味,或采用不停地更换陪睡人员的做法,会令婴儿情绪低落,不愿与之靠近,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哭闹、拒哺、无法安睡。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紧张会延迟到幼儿期,出现性格孤僻,甚至心理障碍等不良后果。
亲吻——母婴的语言交流
1岁前宝宝还不会说话,亲子之间如何沟通呢?
不用担心,生命自有它的神奇之处。一种神秘的母婴语言——“亲吻”,悄悄地为你与宝宝搭起了默契交流的桥梁。
1.亲吻的甜蜜作用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让我思念到如今……”
据说,亲吻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喂养方式——妈妈把咀嚼过的食物送到孩子的嘴里;也有人说亲吻是由婴儿吸吮母亲乳头的行为演化而来的。无论如何,自有人类以来,亲吻就是每个人难以忘却的记忆,可见“吻”有超越生理的更重要的作用呢。
对宝宝的作用:
◎发展感知觉:
2岁之前,妈妈经常亲吻宝宝的腹部、手指和脚趾等,能刺激宝宝的触觉发育,也是让宝宝认识自己身体不同部位的好方法。
◎获得安全感:
经常能享受到妈妈亲吻的宝宝比较有安全感,也会以相似的亲密行为去回馈妈妈乃至生命中重要的他人,所以心理学家说:“正是母亲的第一个吻,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
◎和妈妈对话
在亲吻时,妈妈是温柔的、细心的,同时,妈妈还会轻晃、抚摸和宝宝说话,宝宝则做出是否喜欢、舒适的反应。于是,还不会用语言沟通的宝宝,与妈妈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对话方式。
对妈妈的作用:
“亲吻”不仅对宝宝好处多多,对妈妈们也必不可少,胜过良药:
◎“止痛剂”:
亲吻诱发人体分泌一种名为安多芬的激素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有利于妈妈的产后恢复。
◎“安慰剂”
新手妈妈容易紧张不安,和宝宝的亲密接触可以催发减压的荷尔蒙,调整紧张、焦虑的情绪,让妈妈身体放松,心情愉快。
◎“保健品”
经常亲吻宝宝,妈妈不用吃补品。因为亲吻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让人精神焕发,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2.亲吻技巧解读
不同时间、部位、场合的“吻”,其含义和功用也各有不同呢!
巧用亲吻的时机
◎问候吻:早晨时,给刚睡醒的宝宝一个香吻,仿佛在说:“早上好,我的宝贝!欢迎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告别吻:睡觉时,轻柔地抚摸孩子的肚子、手臂和腿,然后用唇轻吻宝贝,其中的语言是:“明天见,宝贝,妈妈一直在你身边呢。”
◎想念吻:短暂的分离后给宝宝一个深情的亲吻:“宝贝,妈妈一直都想着你呢!”
◎欣赏吻:经常亲吻宝宝的小肚子、小手和小脚丫,告诉宝宝:“你的身体是那么可爱、完美!”
◎快乐之吻:对着宝宝一边唱歌、说话时,一边亲吻他,就像在说:“妈妈和你在一起真高兴啊!”
◎保护吻:当宝宝紧张、害怕时,及时地温柔亲吻:“别怕,妈妈会保护你的!”
◎鼓励吻:当宝宝探索和尝试时,用亲吻来鼓励他:“宝贝,你真棒!你真勇敢!真聪明!”
◎治疗吻:宝宝调皮好动,容易受伤,这时的吻(尤其是亲吻受伤的部位)代表:“没关系,会好起来的!”
亲亲这儿,亲亲那儿
不同的亲吻部位也代表不同的内心感受,我们亲的时候是无意识的,但如果了解其中不同的含义,就会更深地体会自己此时对宝宝的深情,更好地与宝宝沟通:
◇嘴部:问候、巩固亲密关系
◇头部、头发:安慰、体谅
◇脸颊、额头、五官:保护、祝福
◇脖子:想念
◇四肢:爱恋、渴望更强烈的互动。
◇腹部、手心、脚心:逗乐
温馨提醒:
☆妈妈伤风、感冒时,请避免亲吻宝宝。
☆宝宝身体不适或很疲倦时,亲吻的强度和频率要减少,以免过度刺激宝宝。
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发育的影响
影响一:对语言发展之影响
不管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果和孩子之间有良性的语言互动,孩子的语言表达会发展的非常健康。反之,则可能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口齿表达不清、口吃结巴等问题。
举例:孩子在年幼时期,家长常用标准的语言慢速与孩子沟通,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沟通就是建立关系,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口型。如果孩子在一个方言较多的家庭或者关系不良的家庭里,孩子就会出现语言表达不清,甚至语言发育迟缓。
影响二:对人格形成之影响
家长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如果大人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曝露出暴躁、易怒的行为,那么孩子长大后多数也会有这样的性格。很多人会说,看你遗传了你爸的坏脾气,其实这是亲子关系互动中,孩子的行为模仿,是可以避免的。不是遗传!和孩子互动最多的影响最大。
影响三:对社会人际关系之影响
家庭关系融洽、亲子关系亲厚,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有被关爱、被需要的感觉,那么孩子多数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假如孩子一直在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中成长,那么孩子多数会不信任他人,没有安全感,不会发展出令自己满意的朋友关系。
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被满足的愿望,大部分都是孩子渴望被爱和关注!
如何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
1、正确定位 塑造优良形象
家长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塑造易于亲近的、美好的优良形象。可以跟孩子做好朋友,多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难以沟通的样子。关爱和严格比肩并重。说到关爱,大部分的家长都能做到,毕竟是自己家的孩子,但是严格很多家长就不一定能做到了,有时候也许做到了又过分严格了,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比如:孩子上学后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做作业太晚、往往对作业的书写要求不严格,又或者孩子贪玩不想写作业,这时候家长要么放弃原则随孩子的意愿,觉得孩子高兴就好,要么严厉指责,不达标准不准睡觉。其实这两种都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模式。最好的方式是清楚的告诉孩子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那要对自己做的事承担相应的后果,家长要做到对原则温柔的坚持。不打骂,也不放弃原则。
2、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早发现并开导孩子的不良心理症结。父母要乐于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适时否决孩子的不合理的野蛮要求,但父母不能严词厉色,而是用温和的态度,说明为什么拒绝。有时候孩子生气不是因为得不到,而是因为你不满足我,为什么还要凶我?这时候,给孩子温柔的拒绝,合理的解释,关爱的眼神,孩子多半不会哭闹纠缠。如果,还哭闹那我们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哭闹过去,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3、尊重孩子 把孩子当独立个体
父母也需要尊重小朋友,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合理的让孩子分担家里的工作,相信他们能做好,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深刻体会到他也是家中重要的一分子。这样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感。(比如说:自己的书包、物品自己收拾,这样孩子也有物权的归属感!)
4、杜绝家暴 营造和谐
如今已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给孩子空间,支持孩子独立正面挫折,解决问题,让孩子从小养成尊重师长、关爱朋友等好习惯。不能动辄打骂,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暴力会带来欺骗!
温暖美满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生成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游刃有余的解决人际交往问题。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技巧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部分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就开始用“法官”的态度来教育孩子,没有全面地了解孩子,高高在上单纯地说教,这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父母应当像“律师”一样,充分剖析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要轻视他们的自尊,给予并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他们成为互相信任的朋友,讲明是非,这些才是父母应当做到的。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人生,就是一个大赛场,孩子必须自己参赛,父母不能替代孩子面对生活,更不能当“裁判”,而是应作为“拉拉队”来给予孩子鼓励,给孩子力量。面对日常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问题,父母要充分给予孩子空间,让他们做出选择,而不是一味的善作主张,替孩子决定好。
(1)选择前。尽量不要引导孩子,导致孩子做出父母自认为好的选择,而是给孩子足够的选择,让孩子真正面对各种问题,留下印象,总结经验教训。
(2)选择时。父母依旧不要提出过多的想法,除非孩子做出的选择会伤害到他们,否则不要擅自改变他们的想法,让孩子自行面对,让孩子成长起来。
(3)选择后。在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后,父母应当为孩子感到骄傲,感到开心;倘若孩子的选择并不怎么合适,父母也不要嘲讽孩子,而是让孩子总结经验,以便下回做出更好的选择。
作为“拉拉队”,一方面父母应当细致观察,发现孩子优秀的地方,并竭力称赞他,为他加油,给他力量;另一方面,在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时,父母也应当支持他,适当的指引他们方向。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清楚地了解、认识到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因此,孩子只有根据对比他人的行为举动,才能真正认识自我。这也就体现了父母的作用,父母要学做“镜子”,让子女愿意与父母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应避免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
避免过早的让孩子识字、抄袭文字,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死记硬背更是不妥,而是应该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教导孩子,灵活多样。理解后识记。在合适的时间找合适的人,教孩子适当的文字知识,打好基础。
误区二:
俗话说“七岁看大”,父母应该在孩子7岁以前,就教给孩子全部的信息系统。只要神经系统一经刺激,孩子就可以自己抓住机会,做出选择。多多激发孩子的右脑,右脑发展良好,将来孩子的理解能力就越强。
误区三:
父母应该避免过早地、过于粗略地教育孩子对文化的分类,最好是有“不仅…而且”“既…又…”的概念。在孩子三岁前,父母的教育会让孩子树立是非观。父母不要将自己成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想法里,这对孩子是极其不好的;要教给孩子,文化不是单一的、是多样化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角度不同,想法就不同。让孩子发展成多元而包容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