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
发布时间:2021-11-16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导读: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开始萌芽发展,不喜欢大人把他当作什么都不会干的“小孩子”,喜欢有独立做事的机会。这种意识能增强孩子独立性,锻炼孩子的意志。大人应该理解并满足孩子这种心理,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独睡,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性。
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开始萌芽发展,不喜欢大人把他当作什么都不会干的“小孩子”,喜欢有独立做事的机会。这种意识能增强孩子独立性,锻炼孩子的意志。大人应该理解并满足孩子这种心理,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独睡,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性。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能在大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习自己穿脱衣服,自己铺床铺被,自己关闭电灯,然后静静地睡觉。这是独立生活能力很好的锻炼机会,大人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做的不适当的地方,也不应求全责备,关键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毕竟年龄小,仍有照顾自己不周全之处,大人要给予关怀和一定的帮助。首先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与健康,小床应有栏杆,防止孩子从床上摔下来。冬季被子要宽大些,这样被子不易踢开,刚开始独睡时,大人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睡眠情况,最好半夜起来看看孩子的被子是否盖好,以免孩子受凉感冒。也有些孩子可能比较胆小,刚开始独睡时有些害怕,大人可在旁边陪一会儿,等孩子睡着了再离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独睡了。通过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将日益增强。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如何培养宝宝的耐性呢?
1.爸妈言传身教
父母首先要学会忍耐等待,才能让孩子学会忍耐。爸妈性子急躁,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绪问题。
2.勿包办代替
对于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爱一切包办,这样一来孩子如果不喜欢时,父母便全权代劳,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谁都不喜欢困难的问题和费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题慢或不能做出来而将答案告诉孩子的办法是错误的。应当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4.重过程甚于重结果
刚会走的孩子是不可能会跑的,初学钢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孩子要经过爬、走的过程后才能学会跑;学习钢琴必须有一个反复熟悉琴键的过程。即使孩子着急,做父母的也不应当着急,应抱着相信孩子的态度,耐心等待。
5.别对孩子过分期望
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应当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对孩子给予关注和鼓励。
6.坚持有规则的运动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健康的心理。运动有无与伦比的功效。让孩子确立可行的目标,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运动锻炼,孩子会逐步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让孩子玩一些具有开发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积木类。一个个小木块堆积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纸同样也是一种培养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着画好的线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团体游戏
与单独玩相比,多玩一些团体游戏可以使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游戏等待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耐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别人的孩子学钢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琴班;看到别人的孩子学围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围棋班。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当孩子对某种学习确实有兴趣时,给孩子创造机会,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0.从容易的教材入手
对于没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开始就接触较难的教材,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如果从简单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时再稍增加难度,这样一来,孩子在一点点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便逐渐提高了耐性。
11.说出自己的目标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确定目标,并帮助他们最终实现。此时,孩子最好要反复用嘴说出自己的目标,因为通过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坚守承诺,从而产生坚强的意志。
如何培养宝宝社交能力
导读:对于儿童来说,自由地玩耍,从来都是一项具有社会交往意义的活动。即便孩子独自玩耍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从社交经验中提取角色和象征符号,来进行活动。玩耍的内容和主题永远和孩子的社交与文化背景紧密关联,孩子们在玩耍当中,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自发建立规则,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一年的春节,我们全家回新西兰奶奶家度假。北半球的隆冬,恰值南半球的盛夏,孩子们每天在户外奔跑游玩。一天下午,我们来到一处儿童游乐场,我的两个孩子和他们的朋友都去玩一种叫作“飞狐”的器械。那里已经聚集了五六个孩子,从两三岁到四五岁都有。那天好像是其中一个孩子的生日,他们的妈妈们带着蛋糕小吃饮料,举行一个小小的野餐会。这群孩子自发地组织起来,排队轮流登上“飞狐”飞驰下去,再荡回来。每个孩子都自觉地耐心等待,轮到自己再上去玩儿,玩儿过一次之后把“飞狐”拉回起始点,交给下一个孩子。
“飞狐”实在是太好玩了,一名年纪小一些的孩子忍不住玩过一次之后,把住“飞狐”不交出去,还要趁机再玩一次。这时他的朋友们一拥而上,有的抓住“飞狐”手把,有的抱住他,大家纷纷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我们需要轮流,否则对大家不公平,请你下来,呆一会儿就又轮到你了。”在朋友的请求、说理和簇拥之下,那个“犯规”的小朋友乖乖地松了手,排到队伍最后边。
这些孩子的妈妈们,远远地坐在公园安置的木头桌子和长凳上,边喝咖啡边聊天,并不关注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我当时想,如果换到中国来,家长们恐怕会虎视眈眈地盯着孩子,亦步亦趋地跟着孩子,一旦出现任何矛盾和冲突,家长们一个箭步冲上前,评判、裁夺、批评、指正,“让着他!别打架!你怎么这么霸道!”诸如此类让孩子糊涂的指令脱口而出。
对于儿童来说,自由地玩耍,从来都是一项具有社会交往意义的活动。即便孩子独自玩耍的时候,他们也需要从社交经验中提取角色和象征符号,来进行活动。玩耍的内容和主题永远和孩子的社交与文化背景紧密关联,孩子们在玩耍当中,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自发建立规则,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相信孩子的智慧,放手让孩子自由地玩耍,让他们在玩耍中认知并建立规则,开发社会交往的能力,在矛盾和冲突当中,学会协调伙伴之间的关系,形成团体合作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的确,当我们放手让孩子跟小伙伴自由交往时,他们获得了宝贵的机会,来觉察他人的感知与理解力,并且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跟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这种时刻,如果他们希望玩耍继续进行,就必须学会商议、妥协和变通。
一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她正在院子里和要好的朋友林林荡秋千,林林去卫生间,托付我女儿帮助她看管秋千。这时另外一个小朋友过来要玩儿,我女儿对她说,“这是林林先拿到的秋千,她去卫生间了。”林林过来的时候,我女儿问她,“毛毛要玩儿秋千,你同意吗?”林林摇摇头,我女儿转脸对毛毛说,“她不同意,请你等待,好吧?”
看到这一幕,我感慨万千:即便成年人,恐怕也很难做到如此思路清晰、有理有礼有力吧?
如何教宝宝识字
导读:当孩子有认字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尽量满足。孩子是好奇的。他看见了环境中的字,想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他需要认识这些字。在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时,他心情舒畅,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想要识字的时机,“趁机而教”。
识字的最佳年龄
几岁开始教孩子识字是最适合?相信这是每个家庭都关心的问题。从生理学上讲,儿童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
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3岁是自然记忆能力和整体模式识别能力的最高峰,孩子能像认识其它物品一样自然接触和认识汉字;4~5岁的孩子普遍可以学认字,而且识字速度不比6~7岁的孩子慢。研究还表明,5岁多的孩子能学会汉字的大部分笔画,并且能运用笔划分析字形和书写。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从孩子有图案识别能力开始,就可以教他们识字了。也就是说,识字教育,在宝宝1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
识字方法有多少?
当孩子有认字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尽量满足。孩子是好奇的。他看见了环境中的字,想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他需要认识这些字。在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时,他心情舒畅,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想要识字的时机,“趁机而教”。
教法多种多样,以下一些办法,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为孩子创造一个识字的环境
环境对于孩子认识字是第一重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书面文字:电视里的广告文字、食品包装袋上的彩色文字、快餐店的店招、路边的路牌……这些,都构成了孩子识字现成而良好的环境。
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看到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如看到来来往往的汽车就学“车”(汽车、火车、卡车、警车……);看到树就学“树”(杨树、柳树、松树、大树……)。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汉字的环境效应,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一方面,还能培养孩子爱观察、爱提问的好习惯。
此外,父母也可以自己在创造出适合孩子认字的环境,如在冰箱上、电视上贴上写着“冰箱”、“电视”这些汉语和拼音的纸片等。这些有意识的动作会让孩子对每天接触到的东西产生字面的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
◎利用图画故事书来教宝宝识字
不放过每一个给孩子读故事书、看图画书的机会。妈妈可以边点着书边给宝宝念;也可以把图画上、书本上的故事情节讲给孩子听,同时出示字卡,让他们在理解情节的同时记住汉字。
有时,也可以采取先背书后认字的方法。先给孩子反复说他喜欢听的故事,直到宝宝能够独立复述出来。这时再一起来看书,对号入座,找到字音所对应的字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文字的顺序,手指指准那个字,眼睛就要看那个字,并且此时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爸爸妈妈也可以用提字的办法。如,故事书中说到了小牛,就把“牛”拿出来,问宝宝牛吃什么呀?宝宝说:“吃草!”那就再让宝宝认识“草”这个字。
◎识字卡片很重要
有心的父母可以自己制作许多图文并茂的识字卡片,或收集一些教孩子识字的图片。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地通过卡片,以游戏的方法来教孩子认识汉字。孩子学得轻松,父母教得也轻松,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孩子对汉字的印象。
◎“动作”法
父母可以通过做动作来让孩子认识字。父母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写着"穿"字的卡片,然后做"穿"的动作,并让孩子也来做做"穿"的动作,达到让孩子既动手又动脑的效果。
◎儿歌学汉字
朗朗上口的儿歌、诗歌,是孩子喜欢并容易接受的。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念儿歌,让孩子把他喜欢的儿歌背出来,再慢慢地一个一个把儿歌里的汉字教给宝宝。
◎“找朋友”法
这是个利用认识的字来认识字的办法,适合于已经认识不少汉字的孩子。如果孩子认识了“青草”的“青”,再遇到“清水”的“清”,也许就能很容易读出来了。在此基础上,父母接着让他理解"清"是什么意思,是用在哪里的等等,就比较容易了。
如何培养宝宝形成良好习惯
导读: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从长远来看,这个基础打好了,比孩子学知识、学特长对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我们平时常常看到孩子身上的许多毛病:懒惰、依赖性强、不懂礼貌、任性、乱花钱、学习不专心等等,总有大人跟在后面说,有些父母有心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可就是不见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在教育中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表不治里,没有把劲使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上,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习惯是什么?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刻意去做,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
专家表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从长远来看,这个基础打好了,比孩子学知识、学特长对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从“小”做起最重要,也就是从小时候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家做起。
专家表示,良好习惯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父母要不怕反复。
由于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转移,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如不及时强化巩固,仍容易改变。因此,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在成人的帮助下,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可采取以下方法:
1、表扬鼓励法。如,家人吃水果时,孩子主动将大苹果让给长辈吃,家长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尊老爱幼的美德将得到形成与巩固。
2、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一致。孩子在幼儿园得到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建立,家长应予以了解,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园教育脱节,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例如,幼儿园正在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家长就不要再溺爱孩子,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就不要包办代替了。
3、示范法。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如教育孩子洗手帕,家长可示范手帕的全过程,让孩子去模仿、学习,以此巩固孩子爱清洁、爱劳动的行为习惯。
4、练习法。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学会快速穿脱衣服,成人可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与孩子一起反复练习穿脱衣服,系鞋带等。
5、随机教育法。如带孩子去公园玩,突然看见一位老奶奶被路上的香蕉皮滑倒,应鼓励孩子立刻扶起老奶奶,并随机教育孩子,不要随便丢果皮,要把果皮放在果皮箱内,并让孩子反复实践几次。
6、暗示法。孩子易受暗示,要充分运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及时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见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可用暗示法提醒孩子:“小朋友摔倒了,该怎么办?”用来提示孩子主动帮助他人。
7、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强化良好行为。可通过讲故事、唱歌表演、诗朗诵、演童话剧等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表演童话剧《小熊拔牙》,就可以教育孩子养成坚持早晚刷牙的习惯。
如何正确引导宝宝性别意识
宝贝对“我是谁”开始有了初步的概念之后,性别意识开始成为宝贝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宝贝对生理上的性别认识一般容易掌握,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是随着宝贝的成长,宝贝还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别的概念,理解自己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相应的性别角色。应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宝宝的性别意识呢?
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爸爸妈妈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宝贝对自身性别的认可。比如,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女人真累”,这种观点则有可能引起女儿对自己性别的悲观。
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爸爸妈妈应该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应该让宝贝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不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注意养育方式对宝贝性别意识的影响
爸爸妈妈的养育方式从宝贝一出生便不断地影响他们。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宝贝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宝贝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宝贝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
为宝贝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父母就是宝贝绝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宝贝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这对宝贝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让宝贝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完成繁重的劳动,让儿子感受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
尊重宝贝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宝贝套上性别的枷锁
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性别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经呈现了一定的中性化。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本身就具有双性化。因此在性别认同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不宜过多的限制宝贝的爱好,以免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重视爸爸在宝贝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心理学家们发现,爸爸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妈妈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差别不如爸爸那样明显。比如,在游戏中,爸爸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而妈妈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并以温柔的方式不加区别的对待孩子。
在游戏活动中,爸爸是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来影响宝贝的活动和对活动的选择的,他们总是比妈妈更多地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事探索活动,帮助宝贝掌握技巧、获得经验,在这些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使女孩子逐渐摆脱了只能进行安静游戏的传统束缚,使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开朗、果敢、自信等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