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宝宝做家务
发布时间:2021-11-16 宝宝入园 宝宝睡前故事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导读:引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在于孩子干活轻重多少,而在于孩子的参与过程。孩子干的虽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
引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在于孩子干活轻重多少,而在于孩子的参与过程。孩子干的虽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
宝宝爱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为人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格外疼爱自己的孩子,简直就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能舍得让孩子做家务。其实让孩子做一点简单的家务根本就不会累着孩子,反而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因此,家长应重视利用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只是家长在让孩子学做家务时,必须注意一些技巧和方法。下面的六条小提示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让三四岁的孩子模仿父母做家务,可吩咐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比如拾起布娃娃,把报纸拿给爸爸,给妈妈拿双拖鞋,把自己的垃圾、废纸丢到废纸篓中去等,但重点是让孩子观察成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如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爸爸拖的干净的地板等,启发孩子干家务的欲望。四五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家务,如打扫房间时让他抹桌椅板凳、吃饭时让他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五六岁的孩子劳动技能有较大提高,可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家务活,如洗碗筷、洗手绢等。在给孩子分配做家务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些有危险的事,尤其是与电、煤气、开水等有关的劳动尽量不让孩子做,且在劳动强度和时间上也不宜过量和太久,以免使孩子厌烦或畏惧家务劳动。
向孩子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
做家务活需要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家长应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解并示范,使孩子了解怎样做或为什么这样做。如让孩子抹桌子,要教孩子挽起袖子,以免弄湿衣服;告诉孩子洗抹布时不要把水洒得满地都是,以免滑倒;抹时应顺着一个方向抹,整个桌面都要抹到;抹好后要将抹布洗净挂好。这样边示范边讲解,让孩子看清听懂,他才会学着做,并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让孩子做的家务活要有趣味性
在孩子帮助摆餐桌时,可让他放一些色彩鲜艳、有图案的桌垫、餐巾纸等;请孩子把脏衣服放到贴有米老鼠的衣服篓中,这样,孩子对家务活就会感兴趣而乐意去做。
让孩子知道做家务是所有家庭成员的事
让孩子知道做家务是所有家庭成员的事。只要分配合理,适合年龄及能力,而且要求也合理,做家务就可以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和能力。切记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做超能力或他所不喜欢做的事。如果负担过重,责任重大,则会使孩子泄气,对做家务产生厌恶感。
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劳动
孩子是很乐意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的,如和妈妈一起择菜、收叠衣物,和爸爸一起清扫房间、整理花木,都会使孩子格外高兴,节假日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孩子也会拿东递西乐此不疲。父母和孩子一起劳动,可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密切亲子感情,还能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有益于孩子将来融入社会。
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父母应以身作则,以自己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来感染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平时不要因为做家务而发牢骚,或夫妻争吵。否则,孩子也会认为干活累人,而不喜欢做家务。如果大人做家务时常常放点音乐,哼哼歌,就不会使孩子对家务活产生反感。同时,父母还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劳动情况。由于孩子自控能力差,加上劳动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因此孩子的劳动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往往不能善始善终。这时父母应及时提醒孩子,并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引导孩子有始有终地完成家务劳动。
对孩子的劳动予以表扬和鼓励
对孩子的劳动予以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强化。其实,孩子十分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肯定,家长应及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有时由于孩子能力有限,做的事不能尽善尽美,甚至好心办坏了事,对此,家长千万不要嘲笑或批评指责,而应在表扬优点的同时提出改进的要求。“今天扫地扫得很干净,就是忘了扫角落,明天你肯定会把地扫得更干净。”对孩子家务劳动的鼓励,除了精神鼓励外,还可适当给予物质奖励,诸如一件孩子喜欢的玩具,一本好看的书,都会使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不过物质奖励不可滥用,用多了就会失去吸引力,而且物质奖励不可许诺在孩子劳动之前而应放在孩子经过艰苦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某项劳动之后,这样就不至于使孩子觉得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才干家务活的,他们对家务劳动的义务感就不会被削弱。
按照以上的提示多试试,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孩子能做家务的范围相当大,在孩子干活时,大人不要过多干预,因为当孩子认为“这些活都是我自己做的”,就会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如何让宝宝敢做敢当?
导读: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要不要孩子向别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懂什么,非要道歉不可的话,由家长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种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了,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家长可就后悔莫及了。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
帮助宝宝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怎么做
一、案例:
我女儿3岁8个月,入园以后就一直哭,一直到最近才不怎么哭了。现在已经入园7个月了,老师和我们沟通,说她在幼儿园里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下午的时间她的情绪和状态会好一些。其实她在家里还是挺爱说的,一般只要父母在场,她就会话很多。晚上去接她,她会很开心地在幼儿园院子里玩一会儿玩具。有一次开放日,她看见我在,就一直说话,老师都很诧异,没想到她还有这样的一面。我觉得她属于心思比较重的孩子,我该怎样解决她的交往问题?
二、原因
1、气质原因有些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时,更可能表现为抑制和回避行为,这和他们的气质特点有关。例如:在陌生人面前的过度紧张、羞怯和躲避。这种由于先天气质所引起的回避行为会从婴儿期持续到学前阶段,当孩子对人或环境熟悉之后,对未知的害怕有时就会消失。就好像这位宝宝,她逐渐减少了哭泣,并且在午觉后情绪状态较好。
2、依恋关系除了气质特点以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如果不够安全,或者父母常常批评孩子,使用强制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幼儿园中表现得退缩和抑制。
三、建议
1、培养一个优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她在某方面比同龄人更具有优势。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孩子吸引同伴的魅力。比如讲故事,一个会讲故事的孩子自然会吸引同学。
2、角色扮演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娃娃家,模拟她在幼儿园里可能遇到的场景,并把这些都扮演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各种可能的情景,一旦这些情景在真实生活中发生,孩子就不会感觉陌生,从而警惕与紧张了。
3、回顾一天晚上把孩子在白天发生的事情当故事再讲给她听,对她的积极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哪方面做得好,以后就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4、多去户外经常带孩子外出,比如公园、亲戚朋友家等等,出去之前提前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帮助孩子作好心理准备;并告诉孩子怎样打招呼,还可以怎样做等等。
5、避免消极评论一般来说,父母本身就很容易对自己羞怯的孩子,给予消极的评论,比如:“你怎么胆子那么小啊?”“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其实,如果用一些更具同情心和建设性的话语会更好,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交往行为,比如:“不用担心,其他小朋友很愿意和你一起玩一玩你的新玩具呢。”“你看,人多一些玩藏猫猫才有趣,你也去参加吧。”“小朋友想你了,老师也想你了。”
你家宝宝黏人吗?
导读:孩子总是黏着你,或许你会受不了,其实这也是孩子行为异常的一个表现,家长要了解其原因,掌握引导方法,让孩子回到健康的生活轨道上来。
多让宝宝跟小伙伴接触是个好方法
福州的陈女士是个全职妈妈,女儿1岁零3个多月了。最近宝宝特别黏她,每天除了睡觉,一刻也离不开妈妈。
“宝宝老盯着我,上洗手间呀、洗澡啊都缠着我不放,更别说做家务或其他的。跟个小尾巴一样甩都甩不掉,什么事也做不出来,真是累死人了!”宝宝太黏人,很多妈妈都有同感!自个辛苦先不说,这过分依赖的性格,肯定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怎样对付这些“小尾巴”,有此烦恼的家长们仔细往下看吧。
孩子太黏人跟平时照料方式有关
福州旺婴妈妈亲子园负责人许威威指出,孩子黏妈妈,主要跟平时照顾宝宝的方式有关。一般来说,孩子和谁在一起的时间长,就会比较依恋谁。
一些家庭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主要是由母亲在照顾孩子,所以孩子依恋母亲的心理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因为母亲是他获得安全感的途径,尤其是内心情感丰富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万婴跟踪(福州)亲子园负责人郑丽苍认为,宝宝太黏人,主要是因为不安全的亲子关系所致。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妈妈平时太忙了,因为要上班,很少有时间陪宝宝,所以宝宝一逮着机会,就黏着妈妈不放;另一种是全职妈妈的宝宝也特别黏人,这主要是妈妈平时呵护得太过细心了。
郑丽苍补充道,“宝宝从小是不知道害怕的,但是因为他们现在是属于吸收性心智,如果妈妈平时照料宝宝时过于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宝宝‘这个世界不安全’的信息。”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早教教研室主任苏玲则认为,孩子从六七个月开始,家长就应该注意培养宝宝三种兴趣的平衡:一是对照料者的兴趣,一是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一是对运动自己身体的兴趣。对于太黏人的宝宝,家长要多往其他两方面加以引导。
具体怎么做家长从四个方面入手
那么,面对太黏人的孩子,家长要怎么做呢?专家们提醒家长,对于特别黏妈妈的宝宝,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地延长妈妈不在孩子身边的时间,不能太操之过急,否则有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够爱他了,反倒会造成反效果。
从今天开始,家长就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逐渐地引导和帮助孩子:
NO.1和妈妈短暂分离
除了妈妈外,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一下家里的其他人。可以通过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吸引孩子和家里的其他人一起玩,让他们知道除了母亲外,在其他亲人身上也能建立起安全感。
此外,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不可能一直陪在他的身边。比如,妈妈早上上班时,可以先陪伴孩子玩一会,并告诉孩子“妈妈一会就要上班了,晚上就会回来和你玩的,你是个好孩子等等”。切记:妈妈上班时要走得坚决一点,不要一步三回头,要让孩子知道“哭是没有用的”,慢慢就会好转。同时不要忘了,等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NO.2多接触陌生的环境
经常带孩子去外面,多与人接触,尤其是同龄的小朋友,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主动接触别人,从而提高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家长也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要鼓励他自己去玩。
NO.3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只要是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家长要尽量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做,如果实在有困难,家长可以适当地帮助一下。
例如锻炼孩子自己玩游戏,自己吃饭等等,如果表现好,要及时表扬,要让孩子相信我自己能做到,我是最棒的。家长还可以多用讲故事、念儿歌的方法来引导,用故事或儿歌中的小动物等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NO.4不要过分宠溺孩子
孩子摔倒了,明明可以自己爬起来,却要让妈妈抱,这时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自己起来,而不是因为孩子哭了,就马上上前把他抱起来,这样容易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同时,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宝宝今天摔倒了,没有哭,也没有让妈妈抱,宝宝长大了,宝宝真棒。”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我家宝宝很黏人
导读:不管妈咪要去哪里,宝贝都抱着妈咪的双腿,一副哭咧咧的小模样,绝不就此别过。于是,无奈的妈咪只好省却告别的程序,趁小家伙不注意悄悄溜走。暗自庆幸终于成功走脱的妈咪没想到,这下可就闯了大祸了——回到家,宝贝连上洗手间的自由都不给妈咪了,任你好说歹说,小家伙就是不肯让妈咪走出自己视线……唉!
没有人比宝贝更爱你
作为妈咪,几乎个个都为宝贝黏人发愁,总觉得黏人是个“坏毛病”,一定要好好改造,否则宝贝将来上幼儿园,上学就会缺乏独立性,走到那一步,那就一定是做妈咪的没有尽职尽责。
实际上,如果我们细细剖析一下宝贝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他的黏人行为正是他走向独立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更是他向妈咪表达“没有人比我更爱你”这样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的特别方式。
当宝贝一点点长大,变得越来越独立,再回想他小时候的情形,我们就会惊觉:啊,原来他的黏人是那么地令人心动!是啊,有谁那么爱过你呢?不管天冷还是天热,每天一大早,只要睁开双眼,多诱人的美食,多好玩的玩具,多美丽的景色,他都可以弃置一旁,甚至来不及穿上鞋子,套上衣服就急急忙忙地爬到妈咪的身边,用他肉嘟嘟的小手轻轻地拍打着妈咪的脸庞,深情地呼唤着:“妈妈!妈妈!”当你睁开双眼,他小天使一般的双眸立刻笑靥如花,那份满足的感觉随着他的笑意一点点荡漾开来,像满园的春色,温暖着你的身心。
他的心里只有你,他的双眼里只有你!不管在哪里,不管在做什么,不管跟谁在一起,他首先想到的都是你!如此忘我的爱,只有这个在你腹中就与你声息相通的小家伙才会给予你啊!
黏人让独立梦想成真
表面看,黏人与独立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父母看到宝贝黏人就如临大敌,生怕迁就了他就会妨碍他走向独立的步伐。加上遍观自然界其他的小动物,动物妈妈总是早早地就把自己的下一代扫地出门,迫使它尽早学会独立的本领。
如果借鉴小动物的育儿方式,我们似乎也该尽早就逼着宝贝独立才是正道。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实际上,人类成长的历程与小动物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类需要更长的时间学会独立,因此,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会给宝贝心灵带来伤害,不仅不会提早让他学会独立,相反,还会导致他更为缺乏安全感,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两岁的宝贝在外玩耍的时候,即便玩得十分投入,他们也会时不时地看一眼旁边的妈咪,如果妈咪不在视线内,他就会惊慌地大喊大叫,一定要听到妈咪的声音,看到妈咪的身影,他才会安心地继续玩耍。
实际上,宝贝此时的回眸一望,或者看似没有意义的与妈咪的回应,那都是他从妈咪身上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
当他需要妈咪的时候,妈咪就在他的身边,他能听到妈咪的声音,看到妈咪的身影,他的内心就会得到一种安慰,就会获得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建立起来之后,他就会尝试着更长时间地自己玩,再逐渐过渡到离开妈咪的视线,也可以很安心地玩。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耐心地等待他走完这个过程,他的黏人行为就会自动消失。有谁见过一个上了小学中学还那么黏自己的母亲的呢?既然没有,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呢?
不黏人未必就是好事
有位妈咪曾经很骄傲地对我说了这么一件事情:她家刚刚2岁的宝贝一直都很依恋她,但是因为有些特殊的情况,他必须跟着奶奶回老家待上几天。
小家伙在离开她的当时哭得十分伤心,然而,妈咪从他的视线一消失,他居然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很懂事地跟奶奶说:“我不想爸爸妈妈了!”过了几天,这位曾经为宝贝的独立和懂事感到非常自豪的妈咪突然很伤心地告诉我,几天之后,小家伙跟着奶奶回来了,从此真的就跟妈咪疏远起来了。
宝贝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即便是婴幼儿,为了生存,他们也会有一些特定的本能,那就是寻找一个更为适合自己的可以依恋的抚养人。当原来的抚养人不在自己身边,他们会通过调整自己,来获得接受照顾的权利。这就是典型的“有奶便是娘”的表现。
表面看,这类宝贝很懂得调整自己,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父母永远是他无法放弃的亲人,这种血缘关系是任何其他的关系都无法替代的,只是他害怕因此遭遇新一轮的别离,所以只好通过依恋看起来更为安全的另外一个人来保证这种别离不会再度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的研究发现,小家伙的黏人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回避型、安全型和反抗型。
上例中的宝贝就属于回避型的宝贝,这类宝贝似乎天生就更容易适应陌生环境,与陌生人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熟络起来,当妈咪从他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他甚至并没有因此显得很难过。就算妈咪不在身边,只要有个陌生人陪伴在他的身边,他也很容易就得到安抚,让自己平静下来。
看起来,这类宝贝是那么地让人放心,不过这类看起来很独立的宝贝未必就真的那么令人放心。当妈咪再度回到他的身边的时候,他就会对妈咪采取回避态度,那姿态仿佛在说:“哼,我再也不会相信你!”这实际上是他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独立的表现,因此我们不能被这种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否则就会给宝贝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延缓他独立的进程。
黏人为宝贝成长提供沃土
黏人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它还是宝贝爱与独立的宣言。当宝贝表现得很黏人时,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处理他的这种行为,就可以为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为肥沃的土壤,协助他掌握更为完善的爱与独立的本领。
面对那个黏人的小家伙,我们最好调整一下自己的时间表,每天列出一段与他固定相处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放下与育儿无关的一切,全心全意地陪伴他,和他一起游戏,给他讲故事,倾听他,回应他,用你全心全意的态度传递给他一个可靠而令人欣慰的信息:“爸爸妈妈是多么爱我,他们多么愿意跟我在一起,爸爸妈妈是多么可靠!”当我们必须要离开宝贝去上班,或者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向他“请假”,告诉他你会在某个时刻回来:“我下了班就回来!”“我打完电话就陪你玩!”千万不要为了防止他哭闹就偷偷地溜走,偷偷溜走虽然看起来立竿见影就可以逃脱,但是宝贝会在内心深处记下这笔账。
因此,不管他怎么哭闹,你一定要平静地面对这个事情,毕竟,这是正常的,每个宝贝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因此心疼不已,过于焦虑,那么你的情绪就会不可避免地通过你的言行和表情表达出来,而宝贝会敏感地通过这些信息得出一个结论:“连妈咪都那么紧张!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此外,记住千万别吃家人的醋,如果宝贝有机会依赖更多的家庭成员,赶紧促成吧!
如果你忙着做家务,没时间顾及宝贝,那是好事,一边做,一边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他就会很欣慰地感受到,虽然他跟妈咪有一段距离,但是妈咪没有忽视他,他会因此更快地学会独立。况且,你还会因此提供更多早教的机会呢!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