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诱导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发布时间:2021-11-08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作为孩子父母,除了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外,更希望他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我国第一套专门用于幼儿的标准化人格评估工具———《幼儿人格评定量表》日前已编制完成。专家建议:3岁幼儿的家长都应该对照该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人格评定,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如果发现孩子的人格发育有问题,该怎样进行矫正呢?陈教授说,科学的干预措施是专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这项工作预计3-4个月后将会完成,届时,其内容将被编辑成册,向全国发行。矫正与评定工作一样,皆由家长来实行。
3岁左右幼儿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既可以反映出婴儿期人格发展的情况,也可以预示其将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对该阶段幼儿的人格发育应尤为重视。
该量表由全国12个单位的心理卫生专家历时5年研制完成,4个主要因素被确定为幼儿人格发展的评定标准,即探索主动性、合群和适应性、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控制、独立性,检测项目45个。由于我国儿童心理医生数量目前较少,不能满足广大幼儿的测量要求,因此北京安定医院现正将量表内容制成光盘,一个月后将进入市场。那时,幼儿家长们可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来回答光盘中的问题,最后得出反映孩子人格特征的分数。
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期,一个人的人格健全与否此时便打下雏形,以后随着年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现在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养育往往有溺爱的倾向,这样长大的孩子,人格往往有缺陷。为此,卫生部于1995年开始在全国十大城市联合开展跨世纪研究项目“培养独生子女健全人格”。《幼儿人格评定量表》即是该项目的一部分,旨在为评定孩子的人格发育状况提供一个标准工具,以便家长们能对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矫正,从而减少人格障碍的发生几率。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从正面来引导孩子
为了促使幼儿遵守课堂纪律和游戏规则,有的老师喜欢从反面防备和堵截幼儿出错。例如,对自由玩耍时争抢玩具,午睡时高声喧哗等现象,老师往往会沉下脸来大声制止。如“不要抢了”“别闹了”等,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心理学家埃林斯特罗姆门认为:幼儿难以接受“不要”的指令,告诉幼儿不要做已经开始的事,反而强化了他们正在做的事,起不到制止的作用,相反,幼儿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有一次,我要求幼儿看黑板上的图片,可有个孩子却一直盯看着自己的脚子。这时,我说:“请小朋友不要看自己的脚。”这下,全班小朋友全都去看自己的脚,好像脚上有什么东西似的。
后来,我想,如果我换一种说发:“请小朋友看看黑板上有什么”效果肯定会不错。这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面行为,也削弱了负面影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类事情,应该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从正面引导孩子该做什么,这样去做。
正面指导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天早上,瑶瑶的妈妈拿着一盒奶来到幼儿园:“张老师,我们家瑶瑶特别任性,我用尽了所有办法,她就是不愿喝了这盒奶,她最听你的话了,麻烦你让瑶瑶把这盒奶喝了吧!”瑶瑶的妈妈一走,我拿着奶来到瑶瑶身边握着她的小手说:“瑶瑶,奶的营养可多了,它可以营养大脑,使你变得更聪明。奶还有……”,还没等我说完,瑶瑶拿过奶很快就喝完了。
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有的家长就会找到老师,让老师来帮他们解决;有的家长则采取强硬的措施逼迫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还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感到无奈,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这些举措久而久之都会导致任性行为的形成。任性的孩子难以与别人合作,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如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法、磨练法、激将法、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总的来说,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家长要耐心的指导。切不可时而抓紧、时而放松教育,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让孩子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是坚决的,那么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会随着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而消失。
教育随笔:正确引导性格内向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每个班内总有那么几名性格内向的幼儿,在活动中他们总像是“旁观者”、“局外人”一样,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人反应冷淡,语言表达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对这些孩子,我觉得不能疏远他们、不理他们、放任他们不管,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想办法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般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不太引人注意,这就更需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用心揣摩孩子的真实心理,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引导:首先要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常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其次,在生活中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喜欢这个集体。
内向的孩子在熟悉的地方比较放得开,我想这不仅与情绪有关,也与经验有关。经验丰富了,知道怎样去应付各种问题,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就增强了,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给孩子提供各种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当然,重在参与,要少苛求结果。
性格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正如一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一点一滴形成的,良好性格的塑造也要从具体的行为和基本的习惯开始。
中班教育随笔:教导孩子健康成长
今天,艳阳高照,我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孩子们嬉戏打闹着,玩得可开心了。正在这时候,有一只刚学飞的小麻雀,可能是飞得太累了,就落到了地上。洋洋看到了,飞快的扑上去,一把抓住了它,并高声大喊:“快来看呀!我抓住了一只小鸟。”孩子们都被他的喊声吸引过来,看到洋洋手中抓住的小鸟,瞪着两只圆圆的小眼睛看着大家,多么可爱呀!孩子们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这只小鸟。可能是都想体验一下将小鸟握在手中的感觉,孩子们忍不住了,蜂拥而上,“让我看看,让我看看······”小鸟在洋洋手中挣扎着,哀鸣着。
我走过去,将小麻雀拿在自己手中,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我说:“孩子们,小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不能伤害它们。再说,这只小鸟被你们抓住
,回不了家,见不到妈妈,它伤不伤心?”“伤心!”“它的妈妈找不到孩子,伤不伤心?”“伤心!”“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放了它!”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张开了手,小鸟在我的掌心里呆愣了片刻,“扑棱”一下飞走了,还发出了两声清脆的鸣叫,像是跟我们告别。
我相信这只小鸟会越来越茁壮,用它坚实有力的翅膀在蓝天上飞翔,就像我眼前的这些孩子一样,将在我的谆谆教导之下,不断的成长。
快乐的孩子才健康
快乐是孩子的天性!哪怕他前一秒还在哭泣生气闹别扭,后一秒便眉开眼笑,又蹦又跳。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吧。可是,我的想法被渐渐颠覆了。因为,我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孩子这么小便开始“忧郁”啦,实在震惊!
“乐乐,你为什么玩得不开心啊?有什么好开心的,幼稚。”,“凯凯,你没叫我老师早嘛?怯生生地说:老师早!(面无表情)”。我仔细想想,一个幼儿之所以不能快乐成长,只有一个原因受到成年人的影响。因为幼儿与社会环境是间接的,直接影响的只有他身边的成年人,依次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如果我要说:“幼儿的不快乐是家长造成的,一定会有许多家长要抗议。”家长代表会说:“不可能,我尽全力牺牲自己幸福为了他,他还不快乐?要什么没有啊?就是一个皇帝(公主)。”我们不是给了他想要的物质他就快乐啦!幼儿身上存在太多的未知的东西,我们需要花时间去了解沟通。我们要改变我们爱孩子的方式方法,迫在眉睫。现在离婚频率如此高发最苦的就是孩子。越是这样的家庭越是留守幼儿,爷爷奶奶缺乏教育孩子的技巧和知识。他们只知道问孩子“你怎么没有一个村上的某某某好呢?怎么就你不会呢?看人家念得多好听,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叫老师哎,嗓子高点啊!还要叫你才叫啊,看看人家多好!”孩子在一次次比较和压抑中,一下子变得沉默和被动。随着科学的发展,老一辈子爱孩子可是他们的方法经验陈旧并不能跟上或者适应孩子。因此,为人父母的就要掌握照顾孩子的科学方法,给孩子最贴心的照料。
我作为幼儿的老师,一定要格外注意那些不快乐的孩子。而不是和诸多家长一样一味地追求幼儿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精神上的健康。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的吃为什么还缺钙贫血?其实,有许多幼儿已经开始对老师和家长形成抵触了。他也许只是希望你多关心他一点,因为生病才可以得到你的更多的爱。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天使快乐地飞吧!加油!
正确引导孩子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今天我就不从大的方面去讲述好事与坏事了。我只想根据眼前的几个小世界表现一个好事的积极性和一件坏事的消极性。
我是一名刚刚上岗的幼儿老师,通过这几个月教学,我发现了几个小问题。有时候,我觉得所谓的小问题不注意可能会酿成大错误。比如说”动作的小失误,错误“,比如,有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调皮的宝宝在自己的为上调皮捣蛋,交头接耳,开小差。这时候”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出现了,他会用手中的粉笔投掷到那些不乖的小朋友身上。可是虽然看似是件小事。但是在一旁的小朋友们可能会”偷偷学艺“,也可能会利用的别的地方去。例如,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时,有不和心意或者不顺心的时候,会随手拿起一件东西乱扔出去,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还有一种是言语上的失误,比如,面对一些大点的小朋友在做题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精力不集中或者粗心大意,做题的速度可能会慢一些,正确率也可能会比较低。有些心急的老师可能会脱口而出”你真笨,你怎么这么笨啊“。虽说是短短的几个字,也可能会影响的小朋友的心理,打消他们做事情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也可能会被旁边的小朋友们借鉴,从而会随口拿出此话嘲笑别人,久而久之养成好高骛远,目中无人的习惯。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除了授业解惑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心态和模范也很重要。很多时候,老师们有口无心的一些举动也可能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习惯。有时候有些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可能会阻碍小朋友们的健康心理。所以,有时候请各位老师,在教育好小朋友们教育教学的时候,也能用一些积极向上的态度开导教育小朋友。
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我们侯四幼儿园的教师,要学会去教育每一个孩子,鼓励孩子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更要重视关注幼儿每天的的情绪,教育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孩子在园生活和学习中,某些孩子可能会因为回答不上老师的一个问题或是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的小朋友讨老师喜爱,从而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甚至对老师会产生一丝惧怕的思想,从而不愿上幼儿园,或是上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很不乐意,其实对于每个孩子,我们幼儿教师都应该肯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经常去鼓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产生一种自信心,让他们的内心感觉是温暖的,让孩子感觉到我就是最棒的,老师的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能深刻的烙印在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力量。我们要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要采取一种正确的、健康的方式去教育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改正自我,用爱心去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田,是每位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每天让孩子高高兴兴入园,每天给每个孩子一个微笑,每天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棒”,是我们幼儿园的道德准则,是每个老师必备的教育理念,相信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幼儿园快快乐乐的健康和成长。
正确引导“好动的孩子”
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快累死我了,一点儿也坐不住,玩具仍得满地都是,你跟在他后面收拾不清,他还动不动就发脾气,真烦人。一般说来,大多数幼儿在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频繁、目的性不专一、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发脾气,对此,家长不应抱怨,而要施加一些积极的心理影响,对孩子进行心理矫正,帮助孩子尽快改掉这些毛病,否则,一旦养成习惯,进入学龄期,就会与学习产生矛盾,加重学业负担。孩子不能持久地做一种游戏,常是家长随他的注意力转移而迁就的结果。如果他不能对某一件事持续注意一段时间,半途而废,家长就坚决地孤立他,则会使他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受欢迎的,从心理会慢慢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确的指向。比如,家长正陪孩子搭积木,刚玩一会儿,孩子又要去骑车子。此时家长千万不可答应他,为他搬车,如果这样,他骑不了几圈,一定又要干别的去了。家长应表现出对玩积木仍有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新想法来吸引孩子,对骑车的事像没听到一样。假如孩子非去不可,也要强令他收拾好积木才可转入其他游戏,使孩子形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的心理导向。这样,无形中孩子在一个游戏上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延长,慢慢就会自动的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对孩子的情绪,家长也应进行适当的调控。仍以搭积木为例,由于孩子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及身体协调能力的不成熟,往往还没有搭出他想要的模型就散了架,因而发脾气,甩手不干。家长应教给他一些基本的搭建方法,帮助孩子搭成他想要的模型,让孩子觉得游戏有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好转,对训练注意力集中也大有好处。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现,只要把好动引到正确的方向,孩子的缺点就会成为优点,使他的一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