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

发布时间:2021-11-08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歌谣

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它与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儿童大脑功能发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现实,在言语、行为和情感上出现多种歪曲现实、无中生有的反常表现。

我国3-15岁的孩子中,有5%-15%存在着心理疾病,某些大城市12-15岁的初中生心理异常者超过20%。儿童心理疾病分为两类,一类为非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称心理偏异;另一类为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叫心理变态。

一、心理偏异

据调查,我国儿童心理偏异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智力落后。智商在69-50之间,记忆不牢,经常丢三落四,不会思考,学习成绩极差。

2、依赖性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凡事都要依赖别人。

3、放纵行为。任性固执,不听别人批评劝解,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

4、逆反心理。成心与父母老师“对着干”。

5、情绪低落。对任何活动都缺乏热情,厌学、厌世、厌与人交往。

二、心理变态

心理偏异若得不到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儿童心理变态有以下几种: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攻击症、嫉妒症、贪婪症、懦弱症、性过敏症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异常:一是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一致,二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协调,三是心理特征与年龄阶段是否相符。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又做不出准确的判断,就应该及时请教心理医生,多关心、引导孩子。既不可置之不理,也切不可随意给孩子扣上患“心理疾病”的帽子,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异食癖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异食癖多发生于孩子2~5岁时,一般情况下,孩子只是常常咬玩具、衣襟、书本,啃指甲等,但极少吞食。产生吞食并形成习惯后,即形成异食癖。如不让吞食异物,孩子就会情绪忧郁,焦躁不安。

病因

异食癖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过去一直认为是因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引起的,但研究发现,正是因为患儿吞食大量的粘土和异物,才造成他们体内的铁、锌等吸收障碍。专家还发现,发生异食癖的患儿也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离、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缺乏伙伴等心因性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异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家庭治疗

嗜异现象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长疏忽对孩子的照料或环境不正常有关。刚开始时,孩子可能因为缺乏照顾,擅自拿取异物吃,日久成为习惯,变成不易解除的条件反射。因此,发现孩子有嗜异现象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些关心,切忌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异常表现,更不要对孩子施以责罚,甚至捆缚孩子的手足,这样不但不能解除嗜异习惯,反而使他暗中偷吃不洁之物,后果更严重。

平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注意孩子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提供全面营养,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同时,还要注意精神食粮的供给,每天下班后,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亲昵、玩耍,以满足他情感及心理上的要求,避免孩子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寻求刺激和安慰。对年长的孩子可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家庭环境及行为矫正治疗。严重病例,要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并服用适量改善情绪的药物。

多动症儿童长大后易患心理疾病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患多动症的女孩长大后要比其他女孩更容易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一结果与过去他们开展的针对患多动症男孩的研究结果相似。

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187名6岁至18岁的女孩进行了长达11年的跟踪研究,其中96人是多动症患者。在研究开始、中期和结束时的三个不同阶段,研究人员通过问询方式分别对被调查者进行了三次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结果显示,在患多动症的女孩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会患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将近三分之二的人会出现吸毒或酗酒的问题。与之相比,没有患多动症的女孩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会出现上述问题。

研究人员目前尚不明白为何多动症会引起某些心理疾病,也不清楚这些心理疾病是否可以通过对多动症的治疗在儿童长大后予以避免。

多动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其主要症状是注意力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等。

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


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

怎样才能判断出一个的心理是否健康呢?美国的心理专家提出了一些成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他认为要有充分安全感;同时还能保持正常的自我意识和自信,不过是不可以高估自己的,正常人的理想目标和生活实际是一致;同时还可以适应现实环境;保持个性的和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反应适度,同时还要有自我控制等等一些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合格的人。

不过这些判断方法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来说,是难以做到十全十美的。这些只能作为儿童的努力方向。因此,在儿童心理保健中,要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智力发展正常。

一个人的智力是人的感知觉能力和记忆力、注意力还有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一个正常智力是一个儿童青少年正常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同是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之一。一个健康的儿童是必须具备这点的。

第二,情绪反应适度。

儿童时期的孩子主要核心就是情绪愉快。一个健康心理的幼儿要经常保持乐观、稳定、协调和向上的情绪表示其身心处于积极状态,而且还有助于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三,行为协调,反应适度。

健康的儿童,他的心理活动和一些行为方式其实应和谐统一,健康的儿童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够适度耐受各种压力,具有健康的心理就会不断发展控制和调节自我的能力。而且还能以灵活协调的行为对所处环境变化作出适度的反应。

第四,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要知道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化的基础,一个正常幼儿的心理活动得以形成和发展,是有赖于与人交往的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会开朗,与周围伙伴的关系也会和睦相处。

第五,心理特点和行为与年龄相符。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心理—行为模式也一样有着鲜明的对比,一个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一些心理行为特征。这种正常表现一般为既不神经也不反映迟钝。表现为既不神经过敏,也不反应迟钝。

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及可塑性。应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即只要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特征与年龄大致相符、相对稳定、协调和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他就具有健康的心理。

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有标准


有一次,老师让小朋友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的房间。

“还不睡觉去,你这孩子,想翻天呀?”爸爸训斥她。张倩被爸爸突然的训斥吓哭了,这才说出原委:“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儿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彩纸,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的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可就是太乖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两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你想翻天?”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乖巧”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大人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说的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乖巧的好孩子。这样“乖巧”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鹰屈服了,顺从了,由搏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多数父母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其实,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断标准,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具体表现为: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热爱劳动,爱惜物品。

·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跌跤或受点儿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

·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东西。

·服从约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相关推荐

  • 为什么儿童易得心理疾病 4岁男孩小军今年读小班,幼儿园的老师都说,小军是个让他们头痛的小孩。“这个孩子很倔,而且太好强了,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甚至只是一些小活动,他样样都要争第一,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一次,幼儿园的小朋友...
    2021-12-16 阅读全文
  • 异食癖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异食癖多发生于孩子2~5岁时,一般情况下,孩子只是常常咬玩具、衣襟、书本,啃指甲等,但极少吞食。产生吞食并形成习惯后,即形成异食癖。如不让吞食异物,孩子就会情绪忧郁,焦躁不安。 病因 异食癖的发生与多...
    2022-03-29 阅读全文
  • 隔代抚养易致儿童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
    2021-12-16 阅读全文
  • 多动症儿童长大后易患心理疾病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患多动症的女孩长大后要比其他女孩更容易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一结果与过去他们开展的针对患多动症男孩的研究结果相似。 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
    2021-04-30 阅读全文
  • 判断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
    2021-12-04 阅读全文

4岁男孩小军今年读小班,幼儿园的老师都说,小军是个让他们头痛的小孩。“这个孩子很倔,而且太好强了,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甚至只是一些小活动,他样样都要争第一,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一次,幼儿园的小朋友...

2021-12-16 阅读全文

异食癖多发生于孩子2~5岁时,一般情况下,孩子只是常常咬玩具、衣襟、书本,啃指甲等,但极少吞食。产生吞食并形成习惯后,即形成异食癖。如不让吞食异物,孩子就会情绪忧郁,焦躁不安。 病因 异食癖的发生与多...

2022-03-29 阅读全文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

2021-12-16 阅读全文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患多动症的女孩长大后要比其他女孩更容易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一结果与过去他们开展的针对患多动症男孩的研究结果相似。 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

2021-04-30 阅读全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

2021-12-0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