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
发布时间:2021-09-2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平等对待学生导读:小孩子出于各种原因,生活中对喜欢的东西顺手牵羊,物权观念尚待发展。对此情况,家长要明辨是非,以身作则,教育出个好孩子。
顺手牵羊的丹丹
丹丹今年3岁了,经常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每当看到别人漂亮的玩具时,总忍不住要占为己有,想方设法偷回家。妈妈意识到丹丹有这个“坏习惯”,三番四次进行教育却收效甚微。今天,妈妈又发现家里多了一只小熊玩具一定又是丹丹顺手牵羊拿回来的,于是脑子里轰地一响:这孩子太不像话了,小小年纪养成这等恶习,长大了可怎么得了!于是,怒气冲冲的妈妈决定严厉惩罚她,抓住丹丹便是一阵狠打。
像丹丹妈一样,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所谓“偷窃”行为都非常敏感,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曾经有过拿别人东西的经历,问题是当你发现孩子“偷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会如何处理?让我们先来了解幼儿“偷窃”的性质——
物权观不成熟
年幼的孩子暂时还弄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在他的观念里,“只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因为早在他还没具备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时,就已经习惯了以这种方式占有物品:手一指,妈妈就把小球拿来;眼一扫,爸爸就把饭碗端来……目之所及的所有物品都能够供他所取。
放纵孩子,予取予求
很多的家长把孩子的要求视若圣旨,不论孩子要什么都予以满足,导致他心中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就会毫无顾忌地拿。这类家长往往会默许孩子把公共财物拿回家,比如幼儿园的玩具、公园的花花草草等等,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有出息”的表现,也有的家长认为这是无足挂齿的小事,但长此以往却会养成孩子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渐渐发展成有意识的偷窃行为。
缺乏关注,哗众取宠
还有的孩子私拿东西并不是因为自己真正需要或喜欢,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注。这类孩子在父母无暇顾及其生活和情感需要的家庭较常见,孩子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认为父母不注意、不关心自己,于是就通过故意拿小伙伴的东西,引起父母的关注。
专家支招
重视并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物权观念
为孩子准备他专属的日常用品,如碗筷、护肤品、拖鞋等,不要和其他人混用,帮助他从小建立“我的”的观念。如果可能的话,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把他的衣物、玩具和用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让他自己收纳,帮助其建立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没有经过他人同意,不可以随意乱拿乱翻。
●信任孩子
孩子在刚开始偷拿别人东西时,心里不一定有“偷”的概念,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应巧妙地让孩子讲清来龙去脉,如“我喜欢”、“家里没有”、“他欺负我了我要报复”……父母应相信他不是有意的“偷”,耐心恳切地给孩子讲道理,说明这样做是不对的,鼓励孩子把东西送还给别人。只要孩子鼓起勇气送还物品,就应该表扬他,这样他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信任,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分辨是非
正面教育幼儿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孩子年纪小、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更需要成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生动的方法进行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让孩子体验小主人公丢失东西后着急的心情,感受不经同意随便偷拿东西给别人造成的麻烦和痛苦,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行为。
●榜样作用
幼儿模仿能力强,而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所以父母要严于律已,不贪占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当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时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育,及时带着孩子将东西送还主人,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yJS21.cOM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如何对待孩子的淘气行为?
导读:搞点恶作剧对孩子有好处,至少表明他开始动脑筋了。一个恶作剧行为的成功,无疑是其创造力的一次爆发,盲目地斥责甚至惩罚扼杀孩子的动脑积极性,会妨碍孩子智力发展。
假如孩子在你的钢琴键上撒下糕点,或将一只毛毛虫放到你的枕头上,面对诸如此类的恶作剧行为,你会怎样呢?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松为此向你道喜,说明你的孩子智商较高。他的观察资料显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
他给出的解释是:恶作剧行为并非从天而降;要设计出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来,需要动脑筋,而且动脑筋的强度相当高,决不逊于甚至超过做家庭作业,这对孩子的创造力发育无疑是一次催化。
同时,恶作剧可增强儿童的独立性。因为此种行为的特点就是孩子以此来超越父母为其所规范的界限,而独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这种超越。否则,依赖性难以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总之,搞点恶作剧对孩子有好处,至少表明他开始动脑筋了。一个恶作剧行为的成功,无疑是其创造力的一次爆发,盲目地斥责甚至惩罚扼杀孩子的动脑积极性,会妨碍孩子智力发展。
当然,这位心理学家并不是要提倡孩子多做恶作剧,而是提示人们在对待孩子恶作剧的态度上,要顺其自然,加以诱导,将其动脑的积极性引到更有益的活动上来。
案例:正确对待孩子的研究行为
正确对待幼儿的“研究”行为
这天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管仲然和郭泽凯对地上的几只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看,他们在搬东西呢?”“看、看,这肯定是只公的蚂蚁,他们都跟着它走呢!”·······眼看就要到了吃午饭时间,我只好过去催促他们,“以后再看吧,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得回教室呢!”看着他们恋恋不舍的样子,我忽然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太好,过后,我想了好长好长时间······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某一现象出现了“研究”,正是对此事物兴趣浓厚的具体体现,正是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创造力得到发展。作为老师的我,不但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点,还要能随机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我想,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这样处理为好:
首先,积极去肯定孩子的表现。我所说的肯定,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亲身而为,作为老师,你要随时在观察孩子,并蹲下来融入到他们的谈话中去,让孩子和你有情感上的共鸣。老师的可亲、信任、赞许,是令他们更自信、更积极、更大限度激发他们好奇心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强制。孩子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我们不要在此时做出任何影响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强制性地去否定他们,更要不得。当孩子的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产生矛盾时,老师首要做的是进行善意的提醒。但在集体生活中,是要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的,这也是他今后进入社会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涯中所必须具有的认识。培养服从大局的集体意识,是要必须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把它变为教育契机,对孩子耐心说理,让这种意识根植于他们心中,并能影响到其行为。切忌怕麻烦,简单、强制性地把事情处理掉,既伤害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也对今后关于此方面的教育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次,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时间。
孩子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要留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可以再进行一下提醒:“呀,你们那么专心,吃饭的时间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先到教室等你们,你们可要抓紧时间哦!”这样就给孩子一个缓冲的余地,他会不由自主地想出一个处理问题的办法,并能如期进教室用餐。这样,既锻炼孩子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也保护了孩子继续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
弱智孩子的常有行为
1.多动、注意力缺陷
弱智儿童大脑发育迟滞,自控能力差,大部分都表现有注意力缺陷,也有部分伴有多动,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指向某一事物,特别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做事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弱智儿童甚至连3、5分钟的不开小差也难以做到。伴有多动行为者,则上课时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不能静坐,喜欢多嘴,常常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
2.冲动、攻击、自伤行为
弱智儿童冲动、攻击行为男孩较女孩多见,重度以上学生较轻、中度学生多见,表现为易激惹、冲动、破坏物品、踢打袭击他人或者辱骂别人;幼小者则表现咬人、咬物、好打人,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攻击行为往往找不出明显原因,行为发生突然,常带有破坏性。有些弱智儿童则内向攻击,表现为自伤,如达不到要求或者愿望受到约束时出现捶胸、打头、咬自己的身体、撞墙等伤害自己的行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3.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在学龄前期正常儿童中也较为常见,但随年龄的增长而好转。而较大年龄弱智儿童特别是程度较重学生也常表现有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低头、说话声音小、不敢与人交往、害怕见陌生人、害怕去生疏的地方、过分依恋亲人等,有的则采取面墙独处、躲避等方式。
4.性行为异常
从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看,一般3~5岁的儿童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3~5岁的正常男孩会表现出对自己的外生殖器特别感兴趣,好奇,时常拿手去玩,但随年龄的增长,道德、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增强,此种行为会逐渐消失。而弱智学生由于道德行为规范意识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小或重度以上弱智男孩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弱智女孩中则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行为异常,表现为两腿用力夹紧摩擦以刺激外生殖器,但较男孩少见。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弱智学生中也较常见。
5.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偷窃、欺骗、故意捣乱等,这一般在轻度弱智学生中可见,男孩较多。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成年后很容易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行为与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相背离,甚至做出损害他人生命、财产或社会治安等的违法行为,后果严重。
6.异食行为
异食行为表现为吞食非食物性物质如咬吃玩具上的油漆、灰泥、头发、污物等,由于吞食的异物不同导致不同消化系统的问题。笔者曾接触过一个有异食行为的13岁中度智力低下女生,她爱抓扯自己的头发吃,额前的头发扯得秃了一大块;在家里喜欢偷吃生肉,自己无法控制,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而好转。
理性对待孩子的自作主张
导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在逐渐发育成熟,他们从对父母的依赖到日趋独立,这个过程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还要反反复复,交替出现。
有的家长感到孩子到3岁时,就不那么听话了。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他又按着自己的“主意”去干。这时他常表规为任性、顶嘴、反抗,甚至出走,这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在逐渐发育成熟,他们从对父母的依赖到日趋独立,这个过程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还要反反复复,交替出现。
这时儿童往往处在不平衡状态中,行为表现也较混乱。他有独立的想法,但毕竟没有经验,又不愿附和客观环境,因此,往往违抗大人的命令,去干他们实际上不会做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孩于,父母既要管,又不能管得太多。对待“反抗期”的儿童,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做父母的参考:
1.爱干活是好现象。家长应帮助他们去做他们想干的事,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骂他们“逞能”。
2.用转移法引导他们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3-4岁小儿喜欢模仿大人去干些自己干不了的事情,这时应引导他干自己能干的事情,同时还应对他讲清他干不了的道理。
3.父母、爷爷、奶奶教育的态度要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前后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爱个不够,一会儿又打又骂,这样会使反抗期表现加重、延长。
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在某件事上,父母批评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千万不要拉过来护着,或马上去批评父母。这样易造成孩于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阳奉阴违的不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