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
发布时间:2021-09-21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导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父母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态,健康、愉快的成长。
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
家庭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影响巨大。教育研究发现,生活在民主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文明自尊、勤奋好学,而生活在争吵不休的家庭中,孩子性情暴躁、行为放纵、自私、没有安全感。因此,父母应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家庭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1)教养态度为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以惩罚代替教育,这种家庭的孩子或者胆小、自卑、缺乏自信、看别人脸色做人,或者蛮横、撒谎、逆反心理强、不信任人。
(2)溺爱型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容易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形成自私、任性、不关心别人、好虚荣的品性。
(3)放任型家庭培养的孩子也具有放任色彩,生活没有乐趣、悲观失望、敌视、抵触、个性不成熟、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
(4)民主和谐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尊重、信任。培养的孩子自尊、自立、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由此可见,父母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态,健康、愉快的成长。
家庭的重大变故是产生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
父母下岗,在许多孩子眼里是不光彩的事,不愿意同学知道,惴惴不安,自卑自抑;另一方面,经济状况的改变,由孩子的生活波及到心理,不稳定与不安全的情绪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让孩子正视现实,了解社会,对下岗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是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做父母的面对生活的挫折和竞争的压力,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坚强、乐观、无畏的拼搏精神去激励自己、感染孩子,这样,生活变故的风暴才不会摧垮家庭的堤坝,家庭精神反而会在挫折中得以洗礼,孩子的个性也会从中得以成熟完善。
父母离异造成了单亲家庭与重组家庭的出现,家庭结构的瓦解与重组,最受伤害的是未成年人。有的孩子成了父母倾诉的对象、仲裁者或出气筒,心灵不堪重负,只能以冷漠或抵触的情绪武装自己。有的孩子成了父母争夺的对象,而有的成了双方的遗弃物,像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孩子由于阴郁过度而发展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精神扭曲。有的孩子对家庭失去信心,在外寻求温暖,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必须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需要尊重的个体来看待,正视家庭的离异与重组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否则孩子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父母就成了道德的被告。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让孩子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
如何使孩子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呢?父母需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即:
第一方面: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培育;
第二方面: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的驱动;
第三方面: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的驱动,也就是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基本结构的创建;
备注:逻辑思维语感能力的培育,这是在逻辑思维创建阶段,孩子出生7-8个月左右开始进行的,这在之前我们已经向父母介绍过。
在这个章节里,我们将为父母介绍和阐述:父母应当在了解孩子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如何自觉形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孩子视觉复制采集关注性(例如孩子对某种玩具想获得的关注度)和听觉复制采集关注性(例如孩子想要吃的或者喝的时候的关注度)表现过程的帮助和引导,使孩子能够顺利而良好的完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的自觉创建。
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是良好实现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的基础,它们具备各自不同特质。
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所进行表达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能够采集、收集和储存到更大量的信息,和对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直观的信息事物进行直观的、白描性的复制性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孩子通常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是:
孩子:妈妈,小草为什么会开花呢?
孩子:妈妈我看到了一个玩具,我想要。
。。。。。。
而逻辑思维丰富表达能力,更多地是运用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方式,在为自我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的基础上,最终能够使自我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目的的实现而进行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过程。
孩子: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妈妈:哦?!为什么会受到老师的表扬?
孩子:我第一个完成作业,而且都答对了。
妈妈:不错!
孩子:妈妈,那你是不是应该奖励我呢?
妈妈:?
孩子:你能带我去书店,让我挑选一本书,送给我吗?
孩子甲:今天你带什么玩具了?
孩子乙:我带了一辆战斗机,你呢?
孩子甲:我妈不让我带。
孩子乙:你想玩我的玩具吗?
孩子甲:想。
孩子乙:那等一会儿老师让收拾玩具的时候,你替我收可以吗?我就让你玩。
以上这两个案例就是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也就是社会沟通能力)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的具体展示。希望父母通过我们的阐述和举出的事例,能够对逻辑思维语感能力、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之间的区别进行清晰而正确的辨识。从而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育。
另外,父母还要注意,当孩子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现象已经较为主动和丰富之后,随着孩子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量的增加和丰富,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中后期,在培育方法上,父母要更多地为孩子创造相对的,方便其进行逻辑思维语言表现的目的,并以此来引导孩子围绕着“得”与“失”来进行自觉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
如果父母在这个时间段内,能够正确地对孩子逻辑思维语言丰富表达能力进行良好的培育,那么随着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完成,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所需要的社会沟通能力的基本结构也将随之创建完成。
孩子有嫉妒心该怎么处理呢?
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实科学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是很早的。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
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几句或表示亲呢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来取不友好的态度。
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
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他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反应。
现在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由于整天众星捧月一般,许多孩子都染上了“娇”“骄”二气,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听夸奖别人的话,嫉妒已成为一种愈来愈严重的通病。
嫉妒是一种低级情感。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爱指责别人,或想办法让别人不如自己。
有些孩子还会性格逐渐变得古怪起来。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有害的。
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后,应及时进行疏导。
首先,要防止幼儿嫉妒心理的产生。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注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表扬,称赞要恰当,不能过分夸大,应该客观,实事求是。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既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以免由于孩子盲目自满而产生“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
其次,一般的孩子见别的小朋友获奖,往往心里会不太好受,家长此时应注意进行感情引导,也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种积极情感来冲淡和代替伤害性的情感。比如,家长陪孩子聊聊天,用温柔的话语,鼓励的目光,给孩子以暗示,表示自己的希望。
这时家长不能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人家怎么能做好,你真笨!”“没出息”等等。
因为这时孩子已经是妒火中烧了,再听这些,无疑是火上加油,不但鼓励不成,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嫉妒心的孩子,多数有自卑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只知道嫉妒强者,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内耗。
所以,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有必要。
另外,家长还应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宽容,厚道,友善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幼儿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不骄不躁,这样对孩子的一生都将有好处。
第三,对已经产生嫉妒心理的孩子要做工作。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取得成功的,他们平时是怎么努力的。以防止孩子只看见别人获得奖励,而忽略别人付出的劳动过程,对那种处处要占上风,事事以他为中心,爱嫉妒,不容人的孩子,家长也要严厉批评,使其认识错误,奋起直追。要避免孩子受自悲,自弃,攻击等不良心理的影响。
好孩子具有的四大习惯
导读: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1、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2、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3、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4、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具有了以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哪个不爱?又怎会不成功呢?
孩子有不良行为,怎么处理?
导读: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l岁宝宝还没有道德的判断,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宝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在掌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当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愉快的表情并且用“好”、“乖”这些词给予奖励;当宝宝做出不良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些词给给予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逐渐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场合,宝宝就能不加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而对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会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但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宝宝还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成人只能用简单明了而具体的事例来使宝宝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也是不稳定的,经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励和督促。比如,当宝宝看见别的孩子折花的时候,他会说:“妈妈说的,折花就是不乖。”但是也可能过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来。
总之,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宝宝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