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正确解读幼儿园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1-09-21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幼儿园的跳的游戏 我爱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导读:幼儿园到底是什么?幼儿园是你的教育和养育助手,即使孩子入园,也不要忘记你应肩负的教养责任。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独立的踏板,所以请充分相信和尊重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幼儿园是孩子走进的第一个“江湖”,既然这样,就不要希望幼儿园里只有阳光雨露和与妈妈一样的老师。

1.幼儿园是你的教育和养育助手,即使孩子入园,也不要忘记你应肩负的教养责任。

我们为什么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因为在那里有大量孩子的同龄人,因为孩子可以和这些同龄人一起学习建立起居常规、熟悉生活常识、掌握交往技巧、锻炼体能,学习他们那个年龄段能够领悟的知识和技能。再有,幼儿园老师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拥有成体系和计划的教养方案,可以比你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扭转不良习惯、确立健康人格。

虽然这样,幼儿园仍然不能取代父母和家庭的作用,因为幼儿园只是你最理想的养育和教育助手,但你还是你,你作为父母的养育责任,永远不可能依靠或者推卸给别人。

所以,即使孩子入园了,也不要忘记你该做的事情。

不要认为幼儿园有那么多的玩具和书,你就不用再陪孩子玩耍。因为你与孩子在玩耍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情感,以及你一对一的陪伴中发现的问题和实施的教育,是幼儿园做不到的。

不要认为教孩子穿衣、叠被、拍球、走平衡木、识字、书写太麻烦,反正有幼儿园呢,你直接收获结果就可以了。

发现孩子问题的时候,比如吃手、厌食、打人、说谎,不要把孩子当成个麻烦,扔给老师调教了事,你至少需要和老师配合,制定应对策略。幼儿园已经替你承担了相当大部分的职责,而你每天只剩下不到5个小时的亲子时光,还不该好好珍惜吗?

2.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独立的踏板,所以请充分相信和尊重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独步,孩子一直在向着独立的方向迈进,幼儿园是他将要迈出的一大步,在这里,他将学会自己做很多事情,洗手、刷牙、穿衣服、擦屁屁、倒水、擦桌子、制作月饼、收拾玩具,此外他还将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引人注意,如何表达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对他表示出由衷的信任。

随着孩子的长大,不要过多地询问幼儿园的细节,让孩子对原本自然的事情产生疑虑和压力。

当孩子与小朋友产生摩擦的时候,不要牵扯进去,不要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办法,总结经验。

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帮助他调整情绪,分析状况,但是不要越殂代庖,甚至帮助他规避困难,你只能帮他逃避一时,不能逃脱一世。

3.幼儿园是孩子走进的第一个“江湖”,既然这样,就不要希望幼儿园里只有阳光雨露和与妈妈一样的老师。

孩子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你可能就开始殚精竭虑地思考如何与老师搞好关系,以便让孩子在幼儿园得到更妥贴的优待和保护,享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永远阳光灿烂,风平浪静。

但是,孩子迟早要进入“江湖”,他迟早要知道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容忍他的无理取闹,都能给他无私的爱,不是所有的人都唯他的马首是瞻,不吝惜地给他掌声和夸奖,他需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果盘都等着他第一个挑,知道友情需要用心交换,不是从天而降。所以,适当地对自己喊停,扭转对“老师像妈妈”的期望,让孩子生活在更加真实的世界中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一、何为富养

媒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富养”是指提升品位、气质和生活智慧。

在问卷调查中,受众对于“女孩应富养”这一说法,60.8%受访者同意,19.9%受访者反对,19.3%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对于“富养”女孩的目的,受访者普遍认为,提升品位(78.0%)高居首位,学识出众,气质优雅(74.8%)位列第二,有生活智慧,追求幸福(71.4%)紧随其后。此外,有面对逆境的勇气(56.1%)、多才多艺(53.1%)、嫁个好人家(20.8%)等也是部分受访者的心愿。

二、富养的奥秘

秘诀一:不要随意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诉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很多愿望在家长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在物质方面,必须买的物品,当然不能含糊,但有些东西并不是孩子急需的,甚至算奢侈品,家长就不能纵容孩子。随意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助长他的欲望不断膨胀。要让孩子明白,钱再多也不能乱花,要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当孩子提出一个愿望时,家长可以跟他一起分析这个愿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急需,如果不是,就要打消念头,或者推迟实现。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习惯,提出要求之前会仔细考虑。孩子在快下雨时还提出坐自行车,这个要求是不太合理的,家长当时就应该打消他的念头,可以等天气好时再体验自行车的乐趣,就不会出现后来妈妈的恼羞成怒和一通责骂。

秘诀二:培养孩子勤俭的美德。即使家里再有钱,也要注意节约,能用的东西尽量用,能省的钱就不瞎浪费。家长在家中拾掇东西时,可以变废为宝、旧物新用,做这种“革新”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一旁观看,一边干活一边跟孩子说:“这些东西改一改都还可以用,变废为宝是一件有意义和神奇的事情,对吧?”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做小帮手,拿拿工具、扶扶物品等,让他们体会其中的过程和乐趣。

秘诀三:与孩子一起体验“吃苦”的感觉。生活水平高了,就容易丧失吃苦的精神。因此,偶尔找一些“吃苦”的事情与孩子一起体验一下,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比如上面这个案例,既然天下雨了,家长没开车,只有自行车,这时妈妈一味责骂孩子,只会引起孩子自责或撒泼。与其这样,还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体验在雨中骑车的苦与乐。其他孩子都能忍受雨天,为什么他就不能忍受呢?体验一次后,不用家长多说孩子自己也会明白,原来开车与骑车是有很大不同的,便会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同时也知道了其他人的生活状况,会理解与体谅别人,一举多得。

向孩子正确解释死亡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现象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许多妈妈失去了宝宝,许多宝宝失去了妈妈,骨肉现连,瞬间消亡,应该如何面对?因骤然巨变而导致的恐惧、焦虑、无助、孤独、分离……心灵中的余震经久不息,在未来的日子里,是否还能恢复平常之心?睡梦能否不受惊扰?我们更加担心的是小宝宝们,他们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对亲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问起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向他解释?死亡现象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护天使的心灵不受伤害?

灾后家园重建和心灵康复,这是灾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其实,除了灾区的小宝宝以外,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宝宝们也看到很多、听到很多。他们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体信息,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么或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捐款活动、默哀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慰问活动,还看见幼儿园的吊饰新添了许多千纸鹤,他们好奇、好学的头脑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稍微大一点的宝宝甚至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我会不会死?”“我死了以后还有我吗?”“我变成爷爷会死吗?”……对死亡的问题与担忧几乎让年轻的妈妈招架不住,妈妈禁不住产生焦虑:“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宝宝?”

可见,在举国同殇的时候,不管是灾区的小宝宝还是身边的小宝宝,都面临着正确解读死亡现象的教育问题,年轻的爸爸妈妈为此做些准备,就能较好地应对宝宝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问题。

★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心路历程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答案: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复生、死亡令人悲伤,这是我们成人听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问题、亲历很多经验才明白的。但是,我们跟眼前的小宝宝一样,人生之初并不是这么明白,我们的大脑曾经对死亡现象进行分解,每次明白一点点,最后才完全明白。

宝宝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会死亡,因为他认为人和动物才有生命,所以会死,而植物不会死亡。宝宝认为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死,自己不喜欢的人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对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伤害致死,最后才能艰难地理解寿终正寝。

3岁是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里程碑,3岁之前的宝宝读不懂死亡的情绪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所以他对死亡现象几乎没有反应。到了3岁之后,宝宝对死亡现象开始关注和疑问,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现象一样,他特别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鱼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宝宝的视听环境,同时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谈论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认知相当复杂:当爷爷死的时候,妈妈说他“睡着了”“走了”“出远门了”;当自己心爱的小白兔死的时候,爸爸说它“死了,不能睁开眼睛,也不能走路了”;当看《西游记》的时候,妖怪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当听《白雪公主》的时候,安徒生爷爷说王子的吻可以让死人复活……在现实与想像之间,在生活与童话之间,在科学概念与艺术想像之间,宝宝阅读了各种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龄怎么能做出判断和选择呢?他还没有能力整合这种多元化的解释。

★帮助宝宝正确解读死亡

1.不要回避、拒绝和搪塞

用平静的态度对待宝宝的疑问。就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晦气和悲伤的事情,所以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是宝宝要正确地理解生命现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岁以后,宝宝观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不断产生对周围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问,家长不要轻易地否定宝宝:“小孩子不要问这个无聊的问题。”或者搪塞宝宝:“说了你也听不懂,长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拒绝宝宝的求助,实际上就为宝宝从其他渠道接受鱼龙混杂的死亡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

2.不要编撰美丽的谎言

如果妈妈说死亡就是睡着了,宝宝就会担心自己睡着了会不会死;如果爸爸说死亡就是出远门了,他就担心爸爸出差了会不会死;如果他听说世界上有长生不老药,他就会翻家里的药箱,尝试其中有没有这种药;如果奶奶说小孩子不听话会把她气死,他就会把别人的死亡归咎为自己惹的祸;如果他听说坏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不会有此报应……这些美丽的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都会让宝宝对死亡产生极大的误会。

3.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

根据宝宝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学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惧的,是宝宝能够接受的,但又不是编造谎言。当宝宝问及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缓缓地告诉他:任何生命以后都会死,小猫小狗会死,花草树木会死,人也会死;死了并不孤独可怕,因为我们会想念小猫小狗,会再种花草树木,会想念爷爷奶奶,所以活着的时候大家要相亲相爱。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着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有的宝宝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很多其他宝宝的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关心他。有的病会让人死,有的病不会让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药打针,还应该感谢护士和医生,是她们帮助了宝宝。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没有死而复生的魔法,这些故事是帮助我们开心的。

★死去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培养宝宝掌握科学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让宝宝对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觉。人的灵性在于能够超越物质生灭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祷和永生,所以人类有悠久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但是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理解这些。他们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奶奶死了还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妈妈为什么还要在某个地方与爷爷奶奶说话?清明节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烧纸?我国的父母很少让小宝宝参与这些活动,这与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国有很大区别。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广泛建立死亡教育体系的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都会接受内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文明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从本质上把人类之死与动物之死区别开来,因为死去的人永远活在生者的心里,这种充满温情的、怀念的、爱的种子,应该从小就播种在宝宝的心田。

★养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

血缘是世界上最亲近的母婴关系,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婴关系除了因血缘而建立以外,还可以通过收养而建立。因为3岁之前的宝宝几乎还没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养父养母,当然,他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暂时的不适应,他说不出但能感觉出两个妈妈的养育方式不一样,因此他可能烦躁、哭闹甚至生病,但是只要养父养母以乐观的心态给予宝宝百分之百的关爱,孤儿宝宝就不会产生孤独心理。以后他长大了问起这件事,可以告诉他实情,孩子会在不幸与幸运之中,在怀念与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简介:

晏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主持专栏。合著和独著多部专著,代表作为《培养幼儿好习惯》。

用正确的思想理解爱心育教


当代的教育事业正可谓蒸蒸日上,从“两免一补,”“希望工程”等多项爱心教育的实际行动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在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做贡献。有不少人不留姓名资助贫困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而我们这些学子们也为之深深感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都一直被国家重视,俗话说:“穷什么不能穷教育。”在这个信息时代里,科技发展很重要,但从侧面来讲,做好教育工作是发展科技事业的前提。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事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用科教兴国来概括就再合适不过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的青年们都成了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雨打。父母的溺爱让这些生长在幸福中的孩子们处处都依赖于父母,以至于到了寄宿制学校时被子不会叠,衣服不会洗,回到家中更是抱怨学校的饭菜像猪食,宿舍像猪窝。这一声声的抱怨让父母心疼不已,惟恐孩子受一点委屈。于是,生活费大把大把的给,这无疑给孩子们找了一条消遣时光的好路子,网吧、游戏厅、酒吧等娱乐场所成了他们的乐园,甚至已经替代了家的温暖,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直到这些不起眼的危害成了他们走上犯罪之路的罪魁祸首时,那些如梦初醒的父母们才深知自己犯了如此严重的错误,后悔莫及,可是,忏悔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孩子已酿成恶果的事实!

面对这些,做为青少年的我们是不是该换个眼光,换个角度,换个心态去体会老师对我们的教导,父母对我们的嘱咐呢?学校里,老师教会我们学习方法,使我们掌握知识和技术,并认真的给我们讲解难题;在家里,母亲告诉我们怎样做人,让我们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父亲总会在我们犯错时教育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不该。学校和家庭给了我们双重关爱,这之间,有一股暖流叫做爱心。

而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思维去理解爱心教育,它不单单只是国家给予我们物质上的帮助,还有学校和家庭对我们精神上的呵护,只要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完全可以远离社会中对你有身心危害的“毒品”。人性的复杂的确让很多青少年朋友走上极端,在叛逆的世界里成长,但这些因素的存在是来自于你的内心,我们周边的环境是纯洁的校园,温馨的家庭,只有克服自己心中的障碍才会和你的梦想拥抱,用一双有爱心的眼睛去寻找那些被你丢弃的爱吧!

正确启蒙幼儿的好奇心


如何正确启蒙幼儿的好奇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想探索为什么,什么事都想自己动手“插一杠子”,总会说“自己来”。这都是由小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的阶段来决定的。此期的小儿已不再是“看到妈妈喊妈妈”的简单的认识性记忆,他们已有回忆性记忆,对周围环境开始探索,充满好奇心。但对外界环境的了解主要是动觉与视觉的联系,因此表现出喜欢爬高走险,躲在门后。

有的家长则对孩子的什么事都想试一试感到不安,怕他们弄脏手、脸、衣服,怕他们发生意外,怕他们打破东西,总之是不放心、不理解。这两种态度都不宜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

不可小看3岁的孩子,3岁以前的孩子已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些经历将会成为他们教育的基础。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如求知欲、想象力、毅力、观察能力等等。这些对一个人今后成就大小非常重要,而不在于会背几首唐诗。如果父母能利用生活中的经历积极参与引导,可帮助孩子在3岁以前就开始获得一种对问题的理解力。例如给孩子洗澡时,可鼓励孩子用各种不同容器盛水,比较装水的多少来体会容器的大小;也可让孩子比较小船、鸭子、装满了水的瓶子放在水中,有的可以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从这些“试一试”的游戏中父母也可更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思维。

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抹煞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最珍贵的能力之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就是依靠人类的创造力。如父母不会启发孩子的这种能力,是使人感到遗憾的“失误”。

相关推荐

  •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一、何为富养 媒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富养”是指提升品位、气质和生活智慧。 在问卷调查中,受众对于“女孩应富养”这一说法,60.8%受访者同意,19.9%受访者反对...
    2020-09-3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正确理解幼儿的“犯错”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年龄小,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属于待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又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自主行动的能力,他们会经常犯一些在成人眼中很低级的错误,比如穿错鞋子啊、饭...
    2021-05-03 阅读全文
  • 正确引导幼儿阅读的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能使幼儿顺利阅读,并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家长能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幼儿良好阅读行为进行强化,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家长应教孩子按...
    2022-01-01 阅读全文
  • 正确理解“挫折教育” 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折。关于挫折教育准确含义,仍然缺乏普遍共识。 1、有人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认为让孩子多吃点苦是应该和必应。 2、有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
    2021-07-24 阅读全文
  • 向孩子正确解释死亡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现象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许多妈妈失去了宝宝,许多宝宝失去了妈妈,骨肉现连,瞬间消亡,应该如何面对?因骤然巨变而导致的恐惧、焦虑、无助、孤独、...
    2022-01-17 阅读全文

富养孩子的正确理解 一、何为富养 媒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富养”是指提升品位、气质和生活智慧。 在问卷调查中,受众对于“女孩应富养”这一说法,60.8%受访者同意,19.9%受访者反对...

2020-09-30 阅读全文

对于孩子来说,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年龄小,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属于待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又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自主行动的能力,他们会经常犯一些在成人眼中很低级的错误,比如穿错鞋子啊、饭...

2021-05-03 阅读全文

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能使幼儿顺利阅读,并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家长能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幼儿良好阅读行为进行强化,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家长应教孩子按...

2022-01-01 阅读全文

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折。关于挫折教育准确含义,仍然缺乏普遍共识。 1、有人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认为让孩子多吃点苦是应该和必应。 2、有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

2021-07-24 阅读全文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现象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许多妈妈失去了宝宝,许多宝宝失去了妈妈,骨肉现连,瞬间消亡,应该如何面对?因骤然巨变而导致的恐惧、焦虑、无助、孤独、...

2022-01-1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