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的创编与日常的行为习惯相冲突时
发布时间:2021-08-31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的幼儿故事 创编幼儿故事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当幼儿的创编与日常的行为习惯相冲突时》,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在故事《我喜欢》的创编活动中,我让孩子们按照“白云喜欢蓝天,在蓝天上飘来飘去”的句子结构,进行创编故事。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蝴蝶喜欢花,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小鸡喜欢草地,在草地上跑来跑去。”“松鼠喜欢大树,在大树上跳来跳去。”……这时,应之杰说:“桌子喜欢地板,在地板上拖来拖去。”从语法上来讲,这句话编的一点也没错,且具有真实性,但在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我愣住了,看着应之杰期待的眼神,于是我请他到前面来操作一下,桌子是怎样在地板上拖来拖去的。应之杰走下座位用手拉他面前的桌子,刚拖动桌子,桌子与地板摩擦就发出刺耳的声音,小朋友们立即捂上耳朵:“老师,这声音难听死了!”孩子们忍不住说。我随即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听这种声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喜欢!”我趁机引导孩子们说:“你们不喜欢,桌子会喜欢吗喜欢?”“不喜欢”孩子们说。“那我们能把桌子在地板上拖来拖去吗?”我接着问。“不能!”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声。接着我问应之杰:“仔细想想,什么东西喜欢地板,在地板上拖来拖去?”应之杰用手摸了摸头,很不确定地说:“拖把。”我连忙鼓励他说:“真会动脑筋!如果你能用老师要求的句式来说就更好了!”应之杰用响亮而又清晰地说:“拖把喜欢地板,在地板上拖来拖去。”
“桌子喜欢地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然后我又引导幼儿以“什么不不喜欢怎样”的句式讨论、创编,孩子们发言更积极了:“桌子不喜欢小刀在上面划来划去”“地板不喜欢椅子在上面拖来拖去”“花坛不喜欢小朋友在里面跑来跑去”……孩子们在创编的过程中巩固了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书面语言也得到了发展。
“桌子喜欢地板……”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一幕幕情景从我脑中闪过:教师在搬动桌椅使用拖、拉解决,孩子们劳动时也用拖拖拉拉的方法把桌椅排整齐。从行为习惯上反映了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教育与幼儿的行为习惯的脱节,这应该要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重视。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每个教育者都明白的道理,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细节又往往被我们忽视。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检讨自己的言行,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贯彻到一日活动各环节,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其次是要让孩子知道不良习惯究竟有哪些,强化幼儿认识。产生自我约束的动机。如果这节课上我采取武断的方法否定了应之杰的回答,很容易打击他创编的积极性。我让他通过自己操作,亲自去感受,发现创编内容的不合理,这比生硬的说教效果要来得好得多。最后我通过组织幼儿讨论,以“什么不喜欢怎样?”的句式让幼儿创编,不仅丰富了幼儿创编的内容,发展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也巩固加深了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幼儿观察记录:如何应对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
观察内容: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地点:中二班活动室
观察对象:盛盛
观察目标:正确了解和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鼓励、引导幼儿正确与同伴交往。
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游戏活动中,盛盛小朋友都会频繁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小朋友们也不太愿意和他交往。我通过观察发现,盛盛其实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交往,也很乐意与他们一起玩,每次教学活动他也能积极参与,表现自己,但是他与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经常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发生,也总是有小朋友告他的状。
分析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纯洁的。善良的,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与盛盛妈妈沟通得知,盛盛在家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溺。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间的沟通和交流时,欠缺技巧。缺乏与同伴分享的意识。
解决策略:
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与他的妈妈沟通,平时多关注他,引导他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在他与同伴发生争执时,鼓励他与小伙伴要团结,要互相谦让,有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感受与小朋友共享时的快乐。及时肯定他的进步。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此话又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
小班幼儿从各个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最棘手的是生活常规较差。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貌,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生活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许多家长与我们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谈到具体的情况,却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纲要》提出:“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但却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单凭呆板的说教,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只有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措施,才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达到目标。
(一)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老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老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比如:教师看到书架上掉下很多书,就可以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掉在地上了,你们是喜欢看干净的书呢还是喜欢看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小朋友们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上。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就会很自觉地争着捡书。类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购物、让座、不随地吐痰等到细节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带头不做。
(二)寓教于乐的必然性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教育。如教育孩子讲卫生、爱清洁,不乱丢果皮纸屑,设计了系列活动:“吃了东西为什么要漱口?”、“毛毛的袖口”、“果皮应该放哪里?”、“驼背的大拇指”等,运用直观的教具、模具、木偶表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幼儿对良好的生活卫生概念有较具体的理性认识。又如在教育幼儿饭后漱口、保护牙齿的教育活动中,准备了两盘清水,让幼儿吃完东西后漱口,把漱口水吐在其中的一盘水中,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盘水有什么不一样。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两盘水不一样,一盘很干净,一盘有很多脏东西”,又通过讨论和老师讲解,幼儿知道了脏水是漱口的水,是人们吃了食物后粘在牙上、藏在舌头底下和牙缝里的食物,要是吃了东西不漱口,时间长了口腔里的就会长细菌,细菌就会侵袭牙齿,使牙齿变成虫牙。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对漱口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加深认识,老师通过对有的幼儿牙齿洁白、有的幼儿牙齿霉烂等现象进行比较,让幼儿在比较中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三)妙用儿歌的可行性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比如在洗手的时候,我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的动作。另外,老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个别教育的必要性
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研究影响遵守常规的原因和幼儿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异,而情绪、经验、疲劳或环境则是构成破坏规则的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比如我们班上有一名幼儿叫皮皮睡觉时总有个习惯,就是手里要拽着被角才能入睡。到了幼儿园以后,她外婆要求老师帮着改掉她的坏习惯。开始时,老师不让她拽被角,她中午简直无法入睡,后来,有一天我对她说,被角太脏了,有细菌,你看小朋友都不拽的,渐渐地,她就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二、注重小班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疲。因此,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尊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内在需要是愉快教育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教育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幼儿,多一分童心,多一分爱心,寓教于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游戏中接受教育、在愉快的情绪中认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如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激励性和动力性的功能,满足幼儿爱表扬心理,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言语的组织极富童趣,形象生动。又如,运用贴切的比喻方式,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幼儿,用真情和激情在教师与幼儿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产生互相感染的效应,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活动中。
(二)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巩固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巩固教育时,老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儿童在墙报上挂上小红花,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小,每天评比一次效果较好。如为了养成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常规要求,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了“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一组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贵在持之以恒
托尔斯泰说:“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托付给任何人的,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孩子们需要时间——家长的时间、大量的时间。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可能一段时间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但好景不常,就半路夭折,结果全盘落空。所以,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时松时紧的迁就结果只能是推波助澜,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利。在幼儿园日常的行为习惯教育中,老师就要责无旁贷的持之以恒,对幼儿及时进行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幼儿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祖国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开始,强化对幼儿思想道德教育,这是父母及社会留给幼儿最为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
三、重视家园结合的小班幼儿培育模式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
正确处理幼儿的冲突
一天上午,刘衡的爸爸跟我说:“刘衡最近几天不想上幼儿园,每天上幼儿园前都会找很多借口。”听了刘衡爸爸的话,我觉得问题必须解决。于是找了个机会对刘衡说:“刘衡,老师认为你最近表现很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泥工也捏的好,老师很喜欢你呢,你为啥不想上幼儿园?”刘衡说:“李承钰和吴炳桢打我,我就不愿意上幼儿园。”于是,我把他们俩叫来问明原因,答案是刘衡不给他们玩玩具。刘衡说自己还没有玩够,他们俩就来抢。我对承钰和炳桢说:“小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如果你刚拿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被别人抢走了,你愿意吗?”
他们俩摇了摇头。
我问他们:“那应该怎么做才对呢?”
他们想了想说:“如果我也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等小朋友玩完之后再玩,也可以跟小朋友商量一起玩。”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们俩跟刘衡道个歉,握握手还是好朋友。”他们伸出手握在了一起。看着孩子们的矛盾化解了,我特别高兴。
幼儿之间的冲突问题
一日,幼儿在院内玩儿,我在旁边看。突然,李安祖眼泪汪汪地来告状:“老师,王晨博打我!”王晨博紧跟在李安祖的屁股后面,为自己辩解:“他先打我的肚子!”李安祖又说:“他让我的头撞墙上了。”听了他们的话,我首先摸摸李安祖的头,轻声询问:“头疼不疼?”李安祖委屈地点点头,我又问:“能不能继续玩儿?”他又认真地点点头。看来,李安祖的头没伤着。我正思索着怎样处理这件事,却听见两个小家伙在商量,还连说带比划,王晨博说:“我这样走。”李安祖说:“我往那边走。”李安祖泪痕未干的脸上挂着可爱的笑容。我心里一宽,说道:“你俩去玩儿吧。”一场纠纷不了了之。过一会儿,时丽雅来报:“老师,中一班的大哥哥欺负田欣冉。”我过去,看到田欣冉一脸不高兴地站在草地上,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滑梯上。我看田欣冉没被咋地,寻思着应该对邻班的小男孩客气点儿,就跟田欣冉商量:“咱饶了他,好不好?”田欣冉摇摇头,不肯罢休。“那------”我开着玩笑的说,“让孙老师揍他一顿。”听了这话,田欣冉展颜一笑。旁边孙老师很配合地把那个小男孩抱在怀里。那小男孩本来有点紧张地盯着田欣冉,看她笑了,小男孩也跟着笑了。“一笑泯恩仇”一场风波烟消云散。在幼儿园里,幼儿间的小冲突可谓层出不穷。幼儿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幼儿,防止大问题发生。对一些无法避免的小冲突,则要用爱心、用智慧,灵活处理,将小事化无,让幼儿在和谐、愉快的集体氛围中,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静观幼儿的抵牾冲突
孩子与孩子之间不免会出现抵牾冲突,争抢皮球、故意挑逗、不慎触犯等事件屡见不鲜,碰到这种事,我们教师的做法一般是赶快避免、解决抵牾,以免抵牾"进级",大打出手,而一件小事却转变了我的观念,在重视孩子抵牾冲突的基础上,不妨静观抵牾冲突的成长,看看孩子本身的解决之道。
一天,孩子户外分离活动时,悦悦与晨晨因争抢一个跳跳球而争吵起来,互不相让,我刚想上前处理时,一个孩子跑过来却让我"陷入"了另外一场"官司",延迟了我的行动。当我"审判"完这一场"官司",去处理刚才的争抢事件时,却发明两个孩子已兴奋的玩了起来,他们用本身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一个为另外一个数数,每人跳20下,之后互换,不但和平解决了问题,还操练了数数,真乃一箭双鵰之策。
针对这件事情,我思量了很多,我想孩子之间出现了抵牾,不要认识不清的去干涉,而要学会静观孩子的抵牾冲突,看事态成长,赏识孩子本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孩子粒在没有办法处理了,教师再从其中指导调治。其实,每一次抵牾冲突都是对孩子的磨练,锻炼孩子矫捷的思维,成长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成长是极其有利的。我们不要只看到抵牾冲突欠好的方面,更要看到它有利于孩子成长、进步的一面,是以要善于利用孩子间孕育发生的抵牾冲突,这是孩子解决问题能力成长的最好契机,不要让我们的善意轻易褫夺孩子成长的良机,还这种权力给孩子本身。
观察记录: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习惯的培养
观察实录:余**小朋友聪明可爱,大胆活泼,平时在活动中思维活跃,表演欲强烈,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小女孩儿。但是,在与小朋友之间的相处中,有点任性,有时可以说是霸道,老师发的东西她要先拿先放,站队也要站第一个,总是觉得小朋友都要听她的,否则就不高兴,甚至闹情绪。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社会性领域要求是: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而余**小朋友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她有两个哥哥,余**是幺妹,且兄妹年龄差距较大,父母对她格外看重,也更加溺爱,哥哥对她也是百般忍让,家庭原因造成她的性格飞扬跋扈,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教育措施:
1、我们和家长沟通交流,想法达成一致后,制定有关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培养方法,帮忙孩子树立友好的教育观念,家人配合共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2、在学校,老师在安排小组活动时,会轮流指派小组长,让她的心里明白,对于老师每位小朋友都是平等的;
3、通过故事进行教育,培养孩子与他人能友好相处的习惯。
教育措施实施效果: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余**小朋友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活动中能够谦让小朋友,有时还会用自己的材料帮助别人,排队来迟了就主动往后站,很开心我们的计划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行为习惯篇——学会分享
面对“四二一”式的家庭,正确引导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如今,很多小朋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班的李新勇小朋友就是其中的一员,我行我素,放任自流,分不出自己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会争抢。
刚开始,小班的小朋友们来上幼儿园一般家长会给他们捎上很多零食吃,但是李新勇从来不捎零食吃,可是,当小朋友们只要拿出零食来吃,李新勇就会说:“老师,我也想要。”无奈之下,我只好让别的小朋友分给他吃。时间久了,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分给他吃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总该想办法来引导李新勇这样的小朋友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此
,我为了让李新勇小朋友能尽快地融入集体,我把这些情况告诉了他的家长,他奶奶告诉我:“他闲把零食放在书包里背着是个累赘,不喜欢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我便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刚开始,我就让他家长帮着他把书包、零食带到学校里来,再后来,我就充分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小朋友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慢慢地李新勇小朋友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自己带零食到学校了;再后来,我就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在校园里随便吃零食了。通过我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李新勇小朋友终于改变了不好的习惯了。
看着李新勇小朋友的进步,使我认识到:老师应该做好孩子们的领路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孩子们今后的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迈出坚定的第一步。
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体会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中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过强烈,因此,我认为应及早对3—6岁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体会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要使幼儿具有分享意识和行为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去,对3—6岁的幼儿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游戏活动之中。
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
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向幼儿渗透分享行为多创造分享机会,举行与人分享的活动,例如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专门为幼儿开展分享活动,请幼儿把自己会唱的歌、会跳的舞、会念的诗歌、会说的故事等等分享给其他幼儿。
这样不仅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提高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
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自我展示空间,增强幼儿自信。
除此之外幼儿学会一首儿歌、故事、歌曲时,教师可以及时鼓励幼儿回家把学到的儿歌、故事、歌曲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然后再和爸爸妈妈一起创编儿歌、故事、歌曲,第二天到校和老师小朋友分享,逐渐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