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做父母,养孩子没那么难
发布时间:2021-08-16 幼儿园做教案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有很多家长说,教育小孩怎么那么难。
?其实做好几件事情,就能做好一个好父母,发的没有那么难。
一、做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
?什么是通情达理?
就是什么事情好商量,什么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也不准,那也不准,或许您说得都对,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成长空间的打压,这就是权利的剥夺,这就是不讲道理(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讲道理)。
再说了,很多很多事情都是小事情,这么做,那么做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不如此就会大祸临头。如果我们的看法真的那么对,我们应该早就成功了,早就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了,而不是一个焦虑的家长了。
二、做一个有原则的父母
?什么是有原则?
就是要有规矩。国法、家规是要遵守的,人与人交往,人与社会交往,人与世界的关系要有准则。
比如,做事情不要伤害到别人,不要在身体上、语言上、行为上伤害别人;又比如,做事情不要影响到别人的利益。比如父母在睡觉,你在大声的听音乐,就是影响到别人了;又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去拿,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轻易去碰,包括别人的身体。 这是原则性的问题.
那么家庭里面要有小的家规,比如进屋要换鞋,早晚要刷牙,这些都是基本的规则。没有规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处处都是陷阱。他们做事情没有原则,就更容易出轨,就更容易莫名其妙犯错后挨骂挨批评。他们心里不服气,我们也没有道理可讲,因为没有明确告知行为准则的事情,孩子做错了,就不能算是做错了。
有了原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的去执行原则,要对有些事情有说法,有奖惩,要真正培养孩子从知道到做得,形成习惯,形成信念,很多问题和矛盾就可以避免。
三、做一个有爱的父母其实
有爱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
没有爱的孩子,他们就像一颗得不到阳光雨露的小苗,或许能活下来,但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不可能开花结果。
那什么是有爱的父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让孩子感觉到爱。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一厢情愿的爱,父母所谓的付出,而且还要索取成绩和索取听话的结果,这不是爱,这是交换。具体怎么体现爱呢?给大家一些小的建议。
1、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比如孩子上学很辛苦,他们休息一下怎么了?他们是孩子,他们从玩中学,玩一下怎么了?如果你限制了他们的本能,限制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天天拿着成绩,拿着学习的重要性去说事情,既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孩子还很愤怒,这是爱还是恨?
2、满足孩子合理的权利。
比如说,孩子愿意喝水,什么时候喝水,这些是孩子的权利。孩子放学他们想先玩半个小时,这是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权利。孩子想看漫画书,你非要让他看莎士比亚,这也是剥夺他们的权利。
如果你真的认为喝水很重要,真的认为学习很重要,真的认为莎士比亚比漫画书重要,那么请您想办法让他们觉得这个很重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接受你的建议,这是您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爱的需要。
3、向孩子明确的表达爱。
我承认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你的孩子知道吗?你的孩子明确吗?
您可能说,我经常苦口婆心告诉他们,我们的付出。对不起, 您把自己作为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了施恩,这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反而让孩子背上压力。这是一种变相的索取。
如何明确的表达爱呢?
?1、经常性的赞赏孩子的进步以及他们努力工作的成果,以及他们在一些事情上所付出的努力。忽略他们做得不好的方面(这个方面需要暗中的,有计划的去帮助他们做到,而不是经常性的指出);
2、经常性的爱的行动。比如经常性的拥抱他们,经常性的表达:我爱你,经常性的关心他们的感受,经常性的关注他们遇到的困难。
3、送给他们想要的礼物。我们应该利用节假日、生日来向孩子馈赠礼物,来表达他们的重要性。但是,千万不要附加:你听话就给你买,你考上多少分就是送给你。如果您附加了条件,那么您就是一个很坏的父母,因为破坏了孩子爱的体验,让他们内在的努力成长的动力转化为对外在物质的追求。
赠送礼物的意义在于:因为我爱你,因为你值得我爱,所以我要馈赠你
5 、经常性的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读书,跟孩子一起爬山,跟孩子一起远足,跟孩子一起运动,跟孩子一起游戏。最最最重要的是,跟孩子一起聊天,谈话,天南海北,黄河内外,学校家庭,奇闻八卦,图书电影。怎么才能是真正有价值的聊天?就是聊真正没有价值的事情。
四、问题来了,现在孩子学习不好,习惯不好,我怎么办?
?1、学习不好,孩子也会焦虑,请观察、分析问题。学习动机的问题就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心态就解决学习心态的问题。学习方法就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如果您什么也不会,也不愿意去了解,那么请您就什么也不要管了,做好上面一、二、三条即可,您的孩子也将发挥属于他们的最大潜力。如果您真的希望帮助到孩子,那就赶紧加入金战学习法的学习。
2、习惯不好,那就帮助孩子改进习惯。问题是,您千万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改进,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请您从最简单的方面开始,从最容易的方面开始,帮助孩子构建习惯。21天应该是够了。
那我说了孩子不听怎么办?
这是一个真问题,因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我们的态度有问题,我们的动机有问题,我们的行为有偏差。请参考一、二、三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父母如何教导孩子没大没小?
孩子慢慢长大了,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甚至会做出很多过分的行为。那么,当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表现时,父母该如何教导他呢?
1、告诉孩子正确表达方式。当孩子表现不礼貌态度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何用较有礼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孩子也许因为不从而说出:“你不要管我啦,我就是还想再看电视嘛。”这时家长可以先暂停孩子看电视的动作,并清楚告诉他原因。建议他可以换个方式说:“爸爸妈妈,现在这节目还没结束耶,可以再给我一些时间吗?”婉转的表达减少亲子间情绪冲突。当然也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接受自己的建议,可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和理由。
2、先隔离冷静一下。对于正在生气而口不择言的孩子,可以让他独处一下,等他的情绪平稳时,再通过故事或角色扮演方式,让他了解他说话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会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而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自己先发一顿脾气,然后等大家都气消了就不了了之,这样孩子不清楚错在哪里,也不知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模范。
3、做孩子良好的模范。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能做良善的引导及示范,相信孩子会学习的更好。如遇到长辈师长及同学要问好、公共场所不大声争吵、把“请、谢谢、对不起”作为和他人对话中重要的元素……
4、耐心引导及学习。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知道:一颗尊重的心是最重要的。有礼貌、守规矩的孩子,会让周围的人觉得愉悦、舒服与温暖,且受欢迎;相反的,如果你是一个没礼貌、没规矩的孩子,就会得不到喜爱,朋友也会疏远你。
相信只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细心地教导及引导孩子学习陪伴,孩子就会成为人见人爱的小天使。
做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01.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0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03. 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04.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05. 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06. 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07.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08.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
09. 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赶紧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这个特点经常纠缠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闹,不要着急把孩子抱起来,父母最好让自己有事情做,让孩子看着自己动作麻利地做事。
10. 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儿子就学会了在学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学。一个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儿就学会了在学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学。
11.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12. 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13. 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
14. 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
15.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
16. 身体的活力能够带来精神的活力。身体好的人,性格阳光。身体不好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说话吞吞吐吐。
17. 不要以为孩子1到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到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要么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要么成为无法无天的捣乱者。
18.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进餐,二是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尔邀请孩子帮忙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
19. 如果没有特别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20. 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习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21. 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在3岁前后,第二个在9岁前后,第三个在13岁前后。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患无穷。
22. 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孩子三岁前后,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
23. 如果你的孩子在13岁的时候喜欢弗罗斯特的诗句:“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很正常,不要担心,他以后也许会选择人走的多的那一条。
24. 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给13岁前后的孩子讲道理时,要注意自己讲话的姿态,姿态比道理更重要。否则,孩子会厌恶,反抗。孩子会说:你讲的话都是对的,但你讲话的那个样子很令人讨厌。
25. 心底秘密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诉你,那么,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26. 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的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
27. 必须留意你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却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生活情趣。
28. 必须让你的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并愉快的接受小伙伴。“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邻居不满,对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好像自己跟别人很不一样,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与任何人自然地相处。
29. 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让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杂乱的伙伴,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里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
30. 让你的孩子尽早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有出息的男性一定会喜欢健康的女性。不要让孩子的审美观陷入低级,病态。不要以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强大的,就都是坏的。不要以为小麻雀,小绵羊,小狗都是可爱的,也不要以为狮子,老虎,狼都是坏的。不要以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32. 告诉你的孩子: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长和孩子就像两颗彼此分离又相互靠近的大树和小树,大树要为小树遮挡风沙,也要给小树留下足够的空间,感受阳光,呼吸空气。这样小树才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伸展,茁壮成长。太靠近大树的小树是不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而远离大树的小树却要去独自地抵挡风沙,虽坚强无比却又极易扭曲或夭折。
每一个小孩都是种子,请允许Ta在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耐心的等待吧,种子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情商
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密切的是家长。因此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尤为重要。于是有些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进行教育投资,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孩子厌学、学习独立性差、自觉性差、任性、自私等。
这究竟为什么?有人说是教育方法不当,其实方法无非是一招一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且“家无定法”,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观念,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我们能不更新观念吗?小小年纪,整天要求他读、写、算等,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的满满当当,他们的童年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这是拿牺牲孩子的今天来换取明天,这代价实在太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连今天都不曾拥有的孩子,会拥有美好的明天吗? 专家呼吁,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而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最新的研究也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量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唤醒这种潜在智能的笛声。
“情商”,又称“情绪智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指标。可见,情商限制甚至决定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没有好的情商,再高的智商也是枉然。那么父母又应怎样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情商:
一、教育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无法持之以恒地做完一件事情,主要就是无法抗拒来自外界的诱惑和来自内心的犹豫,如果不能控制自己战胜这些障碍,那么精力就会分散,导致事情的失败。 如果要坚持到底,完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克服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困难或干扰。克服内部的干扰就是所谓的克制自己,包括情绪情感和行为习惯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糖果实验”。既观察孩子能否克制自己吃糖的欲望而忍耐一个小时,以便获得更多的糖,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够做到。当初能抵抗诱惑的孩子,青少年时期社会适应能力强,较自信,人际关系较好,能积极迎接挑战等。而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则较多表现为与人相处困难、自卑,在压力方面容易退缩、嫉妒等。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根本意义。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幼儿的神经纤维还未发育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而且,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地“快速服务”,尽可能及时满足他们。日久天长,宝贝们在十分舒适的环境中习惯了,意志、情感方面像“缺钙”似的脆弱,自控能力随之下降。
所以,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事情,只要家长能控制自己,孩子就有学会自我控制的机会。那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呢? 首先可以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比如按时起床、吃饭,不偏食、自己穿衣服、收拾玩具等等;第二,鼓励孩子多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不得不学会遵守规则,服从集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第三点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放过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今天控制一点,如果得到了肯定和鼓励,那么明天会控制更多,所以正面的强化会产生巨大的效果;第四点,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放纵孩子,也要约束自己,如果家长能够自我控制,取消不良的行为,那么孩子也会以你为榜样很好地控制自己。
二、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敏感地观察别人,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一个交往能力强的人,能够较好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自如地控制各种场面。这种能力也正是衡量一个人社会性的指标,也是帮助个人更好实现社会生存的基本。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内容要与要求中第一条又提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指导要点中又进一步强调: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可见人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从家庭做起。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以和谐的夫妻关系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然后亲子关系要经营好,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主的权利,常沟通常游戏,让孩子感到亲近和快乐。同时,要教孩子懂礼貌,有较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教孩子懂得爱,并学会给予爱。爱就是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孩子产生尊敬、感激之情。学会给予爱,即教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去爱一切美好的事情。例如:让孩子为你拿拖鞋,捶捶腿,揉揉肩或递东西,这是孩子学会关爱别人的第一步。再如邻居家的小伙伴有了伤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同情与关心。孩子是否具有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交友是否成功。另外,要容许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与同伴在一起,如果孩子不喜欢与别的孩子交往,要有意识地鼓励他(她)与同伴接触、交往。这种交往是孩子获得合作的能力与情感体验的最基本的条件,它有效地养成合群性,消除孩子执拗或孤僻的倾向。即使感到交往受挫,有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习宽容和谅解,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周围的人不可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同伴之间的不同意见也会常常发生,这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明智的家长不要为此而封闭自己的孩子,而应积极引导孩子认识社会和他人,学会与意见不同的人交往,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协作精神和发展合作能力。 这种伙伴群体交往有四个作用:有益于培养孩子们平等观念形成;有益于孩子健康情感的培养;有益于孩子们自我个性的形成;有益于孩子团结精神的培养。父母还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的问题。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因此,当孩子交往时出现矛盾与问题,不要回避,也不要代为解决,而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最多也只能提些建议。有的孩子只喜欢和固定的同伴交往,而不肯和其他同伴交往,这种过于挑剔的交往倾向实际上就是回避交往的困难与矛盾。对于这种孩子更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其体验到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感,从而乐于和各种人交往。
三、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品质 一个人能否征服自己,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其人生态度起关键作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虽不能确保事事成功,但消极的情绪则必败无疑。爱因斯坦曾说:“从我自己的经验得知,最杰出的创造肯定不是当一个人不愉快时做出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也曾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可见,高度乐观与自信将带人走向成功。 乐观、自信产生于孩子每天的进步和成就感中,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相信孩子的能力并给予锻炼的机会。虽然孩子还小,但孩子有尝试的愿望,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机会,并允许孩子失败。让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能力之上,而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励人们行为的一个动力。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自尊心得到满足,就会有较强的自信心,他会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自信心,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进步。因此,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家长的鼓励和积极、肯定的评价就显得尤为得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又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自身潜能的80%-90%。但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没什么可表扬的,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真的一无是处,而是家长比较的角度不正确和对孩子期望、要求过高。在评价孩子时免不了比较,但比较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而纵向比较则是拿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比。家长在比较时,往往较多的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总爱把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这样比较的结果不仅无法使家长了解、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而且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自卑。如果多进行纵向比较,结果则不同,家长可以及时看到孩子的进步,对教育孩子充满信心,而孩子从家长的鼓励中体味到进步、成功的乐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因此,家庭教育中提倡纵向比较。对年幼的儿童来讲,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当中,长期的失败感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无法体验学习的快乐,持久的来自家长的消极评价,使其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自卑,自己再努力也没用。一旦形成消积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就可能开始用低标准要求自己,甚至自暴自弃。消极的自我意识不仅影响到孩子早期的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当然,也不是要求家长一味迁就孩子,对孩子低要求或无所要求,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进步。总之,只要对孩子要求适度——既高于孩子现有的水平,但经过孩子的努力又能达到的要求——才能使孩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经常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除此之外,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品质,还应允许孩子犯错误。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但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训斥,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或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结果呢?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极好的学习机会,当孩子失败时,非常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开,在指出错误,提出改正建议时,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有勇气犯错误、也有勇气承认错误、更有勇气改正错误。冰心老人曾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她还奉劝每一位家长:“千万别将淘气作为不听话而严加压制,要知道淘气是孩子年龄特征,等到不淘气就不是孩子了。”因此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要宽容对待。
应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发展(既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提高)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
此外,让孩子发现自己在家庭、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是培养孩子自信乐观品质的重要途径。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选择,决定自己的事情,及早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情中,参与家庭事务的决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他人等等。
四、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如果家长一味呵护孩子,对他们过度保护,总是尽力为孩子铺设顺利的道路,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生怕受一点点委屈,而且把这当作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孩子心理就会变得过分脆弱,长大以后无疑难以承受社会环境给予的各种压力。一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他就会拙于应付随之而来的消极情绪。消极的情绪妨碍他的行动和努力,使他更容易遭受失败或挫折,进一步的失败挫折反过来又会加重他的消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可见,回避挫折反而更容易使孩子遭受挫折,远离成功。
孩子怎么说,父母怎么做
孩子怎么说父母怎么做
很多父母乍一听这个题目,一定会惊呼。孩子怎么说,我们怎么办,那还得了,我们还有没有父母之尊严。
嘿嘿,我就知道很多父母会有此高见。可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与孩子之间很多的困惑与纠结,很可能就是来自于我们所谓的尊严。而忽视了孩子的尊严,甚至连孩子的感受我们都没有真正在意过。
今天张健老师的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父母们,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做孩子期待的爸妈。也许所谓的教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接下来我们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对爸爸的声音:
1、老爸您很忙,我知道,但我的童年很短暂,而您的陪伴对我很重要。张健老师说过:父亲的陪伴和一个孩子的未来成就成正比;
2、老爸您总是喜欢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其实您知道吗?除了您比较的那一条,我其他的都很优秀。您为什么不换一种角度呢?这样我高兴,您也愉悦;
3、老爸您知道吗?我不喜欢您和妈妈争吵,因为每一次您们争吵,我都深深的自责。总是以为是我不好,才让您们争吵;
4、老爸,我最喜欢的是和您平等的对话,因为每次这样的对话都会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我认为我一定会超越爸爸,您可不要生气哦。
对妈妈的声音:
1、老妈,张健老师说过,妈妈的鼓励像太阳,照在哪里哪里棒,您知道吗?其实我也很需要;
2、老妈,我知道我时间很宝贵,但是您知道吗?每一次我的时间都被您安排完了,我心里都不舒服。其实,如果我来安排我会更加努力的;
3、老妈您总喜欢关注我的学习、考试等情况,其实您知道吗?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比您更关心,我希望您更多的关心爸爸;
4、老妈,看到您每天这么辛苦的忙碌,我想告诉您,我已经慢慢的长大了,您很快就不要那么辛苦了。
父母怎么做:
1、多认同,少否定,多鼓励,少批评;
2、多放权,少施压,多信任,少怀疑;
3、多授渔,少给鱼,多做做,少说说;
4、多陪伴,少忙碌,多机会,少剥夺。
好父母养成指南:如何做个好父母?
好父母养成指南:如何做个好父母?
其实平等尊重、待人友好、健全的人格才是孩子人生最美好的财富。父母都该一读,好父母养成指南。
好家长如何养成?我们总是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和要求,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是对父母抱有期望。好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他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想要教育出一个好宝宝,家长们首先应该想一想,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孩子眼中的好父母。
1、平等:不摆父母架子,理解尊重孩子
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辈,把孩子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孩子容易变得保守、胆小、被动和听话。“为什么爸爸可以对我发号施令,而他却总是拒绝我的要求。”“我长大了,明白大人们在说什么,但妈妈老是说我小孩子不要插嘴”……父母这种家长式作风,让孩子只能乖乖听从命令,不敢违背反抗,让孩子难以和父母建立亲密感。
家长要适时放下架子,像一个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蹲下来,让他看着你的眼睛。父母还应该拿出时间跟孩子疯玩,与孩子有着更多的言语交流。
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你的孩子,通过你的关爱、聆听、赞赏、支持以及真诚对待,帮助孩子喜欢自我、欣赏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在做一些决定时,例如今天想去哪里玩,或者是否更换他的床单时,都倾听一下孩子的意见,让他觉得自己也是有选择权,也是被尊重看待的。
2、民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些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家长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关心,更重要的是感到被尊重和被欣赏。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安全感很重要,孩子的依赖感建立在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上。这份情感的建立关键是父母能够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一同享受快乐的家庭时光。
闲适在家时,对孩子的一些随意搭讪,或者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玩象棋、跳棋,就能很好地拉近亲子距离。另外,爸妈都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发生争吵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带回家中。也不要随意呵责、怒骂孩子,父母以身作则,用行动去引导和教育孩子。
3、友好:建立友好的亲子沟通关系
一些家长抱怨孩子藏有小秘密,和自己的交流少了很多,亲子之间缺乏对话其实是孩子与你渐渐疏远的表现哦!家长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孩子都不太愿意跟你聊天了?是不是你经常忙于工作,很少主动和他说话?还是每次他高兴地跟你说今天幼儿园趣事,你总是敷衍态度?
其实在亲子沟通上,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以一个宽容开放的姿态面对孩子。不要误以为与孩子同一屋檐下有一份亲情、有一份默契就可以无需坐下来面对面地交谈;也不要当孩子和你交谈时,摆出一副家长的威严来对孩子讲出来的事情给予“语重心长”式的回应和教育。像这样“不主动”和“沉重”的对话,都会使得孩子减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欲望。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
4、德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好宝宝,乖孩子不是一味的听话、懂事、成绩好等等这些“美好”的标签。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一个全方位优秀的人才,而应该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学会做人,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如果人做不好,学问也很难做好,事业成功就无从谈起。一些孩子人格上有缺陷,比如心理问题突出,厌学情绪严重,自主意识淡薄,抗挫耐力脆弱,道德品质低下,罪错比率上升等,就是家长不注重人格教育的结果。
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情感,要让他学会爱家长、爱他人、爱社会。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你的责任心、事业心、勤奋、勇敢、自信都能深深地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多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孩子加入到自己的社交圈,参与接待客人,给客人让座、倒茶等;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学会一些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5、好父母不会说出的10句话
好父母都应该是通情达理的,但是家长往往容易一时意气,而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以下10句话,家长真不应该随便说出口。
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
压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哀求: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抱怨: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贿赂: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
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父母良好的性格品质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为此,父母应当经常调整自己,总是以理智、通达、自信、积极的状态站在孩子的面前。
做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聪明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父母怎么做?
每一个孩子,在成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变成父母的样子。
1
自己没做好,拼命逼孩子
你的健身器材在墙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网都更新好几代了。你觉得很正常。
但是你儿子不练琴,你不能忍,你觉得他好过分。
为人父母,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
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伪。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家长的行为,而非听信他们口中的道理。
你懒惰浮躁毛毛草草,你希望孩子勤奋自律样样都好,怎么可能?
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你自己。
2
一点都不可爱,还抱怨孩子不爱你
你家都成猪窝了,他当然不愿意回。
你一个月不见他一面,他当然跟你不亲近。
你心情一不好就凶他,他当然讨厌你。
真的,孩子对你的所有嫌弃、疏远、不合作,都必有原因。
请自省。
别总是上来就给孩子定性“你怎么这么特殊”。
99%的时候,不是孩子冷漠无情不知好歹,是你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不赖孩子,就赖你。
3
自己哪儿都对,错全是孩子的
一出事儿就劈头盖脸骂孩子。
从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期望没道理。就算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必须强词夺理。
仗着自己是大人,欺负小孩嘴笨说不过你。
这种幼稚、虚荣、不讲理的父母,必然遭到孩子发自内心的鄙视。
到他对着你呵呵那天,你可别觉得冤。
4
让孩子为不幸婚姻背锅
口口声声爱孩子,其实并没有给孩子提供真正美好的生活。
连“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这种小事都做不到。
婚姻搞得无可救药,还死拖着不离婚。
明明是因为自己懦弱无能迈不出这一步,还非得一口咬定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辱负重。
其实这种鸡飞狗跳苦大仇深的家,再完整又有何用?孩子不稀罕。
真为孩子好,你要么经营好这个家,打理好夫妻关系,别天天冷战热战,让孩子心惊胆战。
自己不敢离就大方承认,别拉孩子背锅。
5
热爱养巨婴,乐此不疲
一般来说,西方父母会认为孩子18岁以后就是大人了。
但中国父母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所以事无巨细要照顾,大小要求要满足,三四十岁的人了,打个喷嚏你还是立刻去给他找外套。
一个人被呵护得这么严实,他怎么独立?
而几十岁了还什么都让妈妈做主的男人,很难想象能在社会、工作、家庭中能有什么担当。
中国父母就是忍不了跟孩子分离。
可孩子必然得离开你,自己过日子啊。
不分就会畸形。巨婴很丑的。
坚持让孩子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是大部分中国家长欠缺的一节必修课。
6
总以为“那种事”孩子自己就能懂
中国孩子接受的性教育少得特别可怜。
大人们对所有跟生殖有关的器官和行为都讳莫如深,以致有些孩子被性侵了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更奇葩的是,当学校试图认认真真教点性知识,还总有家长去投诉,说太露骨了太可怕了你们怎么能教孩子这个呢。
实在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该你教的你不教,别人好好教你还不让,而那些知识他又必须要了解,于是他就只能通过歪门邪道去掌握或者以身试法去探索了,那岂不是更糟?
其实何至于啊。孩子问,你就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说说。
小孩子不会那么认真,你告诉他生殖器的名称,他会觉得像胳膊、脚丫那么正常。
这点事儿真没那么复杂。是我们大人想太多了。
7
强求孩子做圣人
你们夫妻俩不争不抢和平友好,是因为你们早有准备,报纸买两份。
要是就一份,你俩也得抢,对吧。
那凭啥要求孩子守着一个玩具互相谦让不打架?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想象成圣人了。强求他们必须爱人如己高风亮节。
自己做的时候抓心挠肝,说孩子倒是云淡风轻。
其实孩子天性都有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甚至野蛮粗暴的一面,素质绝对不会比大人高。
你可以要求他们好好做人。但如果他们没做到,你得知道,那才是正常的。
8
自己不正,还指望孩子不歪
很多家长,心里是想教孩子好,嘴上也一直冠冕堂皇一套一套的,但行动上反差太大。
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勇敢善良,但碰上个三五块钱的小便宜,马上就现了原形,根本经不起考验。
偏偏又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在孩子心里高大英明一身正气,还奇怪孩子为什么不像你。
殊不知孩子像的就是你。
装得再像也没用,真实的你什么样,孩子就会学成什么样。
父母的人品会像病菌一样往下传。最后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保证都是你骨子里的精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小时候,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孩子天生白纸一张,你画花他就开花,你种瓜他就结瓜。
你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笔。
装的不算。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你的真实面目。
所以,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父母相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所以,父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