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情绪
发布时间:2021-08-05 幼儿园排泄情绪说课稿 幼儿园健康情绪说课稿 怎样教育孩子导读:婴儿的情绪最初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满足;另一种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获满足或其他不适的反应,哭叫正是不良情绪的反应之一。
人们常以为婴儿只会哭喊、睡觉和吃奶,其实他们自打降临人间后,就作为一个人萌发了心理活动。
婴儿的情绪最初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满足;另一种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获满足或其他不适的反应,哭叫正是不良情绪的反应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心理学家曾对500名婴儿进行观察,发现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末,即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6种情绪反应。微笑是身体处于舒适状态的生理反应,婴儿的微笑也具有社会性,会影响成年,可以密切与母亲的关系,母婴不断地强化这种应答,从中获得满足,这也是婴儿的心理需求。
周岁以后的孩子,在情绪上较为成熟,开始深度与他人交往、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已经知道母亲不会丢弃他,不再害怕离开母亲,对新事物有“探求欲”。这时母亲就可适时地鼓励孩子交往,接触社会,切忌娇惯和溺爱。
婴儿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发育。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会使孩子发育成一个退缩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虑型的儿童,长大以后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适应性差。只有认真注意婴儿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才会健康、顺利地发育成长。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孩子爱比较,父母要引导
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经开始出现比较的心理,跟身边的小朋友比高比低、比好比坏。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即使没有大人把他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体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
在我们家里,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以鼓励为主,但是伊伊在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回家,突然无缘无故地问我:“爸爸,为什么我没有蕾蕾长得漂亮呀?”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我一时无语,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心里开始犯嘀咕,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儿,脑子里面成天都想些什么呀。我也开始反思:难道我们平时犯了大忌,经常拿她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吗?
我认真回顾自己过去的言行,甚至平时家人的举动。仔细回想,也没有发现我们存在什么大问题。
在她的反复纠缠下,于是,我就这样跟伊伊说:“在我们心中,你永远是最漂亮的宝宝。其实每个孩子在爸爸妈妈眼里都是最漂亮的。”然后还告诉她,每个孩子都有最漂亮的地方,比如有的鼻子长得漂亮、有的头发很漂亮,而伊伊的小脸蛋很可爱。
听到我这么斩钉截铁的回答,她也就不再追问,又开始跟我玩游戏。在那天的游戏中,我故意根据游戏内容,问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伊伊对答如流。在她回答完每一个问题之后,我都会来一句:“伊伊真聪明!”
后来我发现,伊伊在幼儿园里还喜欢观察班上小朋友谁回答问题比较快、比较准,而她有时候不是反应最快、答案最正确的那个人。这时,她就会运用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进行自我判断,会说诸如自己不如别人的话。
这就是孩子成长的特点,他们会通过比较了解自己的优势,从而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而如果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找不到超越别人的办法,那么就很容易对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聪明”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孩子们的情绪是透明而真实的,他们不像大人那样善于掩藏自己的内心。
别看孩子们年龄小,他们在这方面的感知非常敏锐。如果不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不及时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不良情绪将会在孩子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因势利导,把爱比较的心理转化为孩子的成长动力。爱比较的孩子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往往还容易出现“怕输”的心态。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心理特征,尽量利用孩子这种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别人进行竞争,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
如果每个孩子都具备这样的阳光心态和竞争意识,那么孩子就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较而不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学会欣赏别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有不及别人的地方;无论多么不显眼,都有别人可学习的长处。作为家长,一定要健康地引导孩子的比较心理。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爱比较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并且欣赏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有不足的。而不要处处都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更不要蔑视别人比自己突出的地方。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做得好的一面吸收过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第三,我们不要轻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不排除部分孩子喜欢跟别人比较,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有些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稍微不如大人的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总会挂在他们的嘴上,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这样,“别人家的孩子”阴影总是永远刻在孩子的心里,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不是那么完美,也总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孩子所没有的优点。他总是在自己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适时出现,总是在父母互相攀比炫耀的时候准时现身。
所以,很多小朋友从小就一直有个邻居家的或者是亲戚朋友家的“好孩子”与自己做伴,他们相当优秀和乖巧,并且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在这样的阴影笼罩下,很多小朋友常常自惭形秽,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希望能够激励孩子奋起直追,我们还不惜把每个人的优点都提炼出来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跟自己身上的缺点进行比较,跟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比较。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很多家长大概也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变,做得更好。
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这往往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我们看到的更多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或者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会反抗父母的一切安排。
我们在比较孩子之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差距。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别,却看不到自己和别的家长之间的差距。孩子之间或许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家长之间的的确确是有差距的,这些差距往往并不是体现在学历和知识上的,而是体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上的。
家长引导孩子情绪良好发展
导读: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孩子是情绪的“俘虏”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
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不给他一颗糖果而大哭,或者因为得到糖果而破涕为笑,这在成人眼里,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情绪不宜堵
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常会知趣地离去,或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却是训斥,甚至会因此而挨打,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得以宣泄。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疏泄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哭是孩子情绪疏泄的一条重要渠道。几乎没有孩子没用过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很多情况下,哭使孩子在紧张状态中变得轻松了一点。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淌。这句话并不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己,其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积压的能量只能伤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为用这种方式疏泄情绪,往往不会引起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样,成人就会运用压抑的方式加以堵截。
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这些方法和技能是以既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社会行为规范所允许或倡导的。
倾诉,这是一种合理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在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他细作理论。
转移也是合理宣泄情绪的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玩具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不要消极应付情绪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备机制去应付压力。排泄消极的情绪,偶尔地运用一些较少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备机制,能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适当地运用一些严重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备机制,则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涡中去,造成他适应社会不良,从而影响他人格的健康成长。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男孩,平时经常暗中欺负其他孩子,大家都惧怕他,对他敢怒而不敢言。一天,老师让大家集体创作《百猴图》,那个专门欺负别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十分得意地贴在了墙上。那些常受他欺负的孩子不约而同地都画了手拿金箍棒、大刀的孙悟空,个个怒目而视,杀气腾腾,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所画的孙悟空剪贴在那个小男孩的图画周围。当大家看到这一场景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们借助孙悟空的手,“报复”了平时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的“报复”所选择的是替代对象,但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们因平时所受的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当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对象“移置”到了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的时候,这种做法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同样的心理防备机制,如果运用得不适当,或者过多地运用,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例如,一个受到父母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父母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离开父母,他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欺负同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移置”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尽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并且有可能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应付各种心理压力,疏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的。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运用压抑、投射作用,自我惩罚、幻想等方式去解脱情绪的困扰,就应及时纠正,教导他以积极的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动的、消极的方式。这样做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孩子对父母的十大情绪
父母们似乎每天都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实际上,孩子们在成长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意念,心理学家们把他们这种没有用语言表达的心里话归纳为“摇头的心意”。
请不要听见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往往觉得很烦,但如果只是拿个玩具或食物给他,并不能满足孩子的真正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在身旁陪他玩,和他说话。成人了解孩子,就得付出观察的时间,您不妨在喝斥孩子“不许哭”“老实点”之前,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他的伤心情绪。推荐专辑:说给父母听
请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时,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当孩子处在安静的状态中,成人经常不闻不问;而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发现:“只有在我调皮的尝试中,父母亲才注意到自己。”这会引起孩子层出不穷的负面行为,令成人觉得如今的孩子更加调皮。
请不要指责我“笨蛋”“愚蠢”,而不告诉我应该怎样做
“真笨!”是一些父母指责孩子的口头禅,即使心中并非真的那样想,却经常随口而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显现出的自我评价是从周围人的反应中建构出来的,如果他常听到“差劲”“笨拙”等字眼,使得他对自身的价值不够乐观,而在尝试新能力的表现上大打折扣。推荐专辑:家教原则
请不要把我留在陌生的地方
如果儿童对养育的环境并不熟悉,又不了解照顾他的人,这种经验对幼稚的心灵无疑是一种创伤。因为孩子无法理解父母去那里了,更担心父母一去不回。怕生、黏人、常有恐惧感的孩子大多经历了这样的早期生活。
请不要常给我糖果、玩具、书籍来代替你自己
父母们在家里经常做一些儿童不能参与的工作,或者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忽略孩子。然而,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共同交流的时间,糖果、玩具等物品都不能取代善讲故事的妈妈和能够与自己游戏的爸爸。
请不要强迫我吃你认为好吃、该吃的东西
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觉得孩子的吃比其他问题都重要。饮食,原本为了健康,使人更有活力;如果在孩子的三餐上花过多的时间精力,而使丰富的环境尝试相对减少,对于孩子生活目标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请不要今天亲我、赞美我,明日打我、责备我
有的父母情绪起伏很大,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情绪恶劣时,就会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经历了这种强烈的外界情绪感受,会产生很大的不安。推荐专辑:你打孩子吗?
请不要在我过多任性、无理表现时,反而放松给我的约束
孩子有时会表现出任性、无理取闹,如果成人不坚持已经告知孩子的原则,以后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争取他想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带来育儿上的困扰。要知道,安静的孩子是来自权威式的家庭。这里的权威不是指专制,而是允许孩子表达意愿,而最后的决定权是在父母的一致决定上。研究表明,这种形式的家教对孩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颇为有效。
请不要哄我、威胁我,给我不能实现的诺言
有的父母觉得:“反正孩子不懂,哄哄他就算了。”或是恐吓孩子:“再不老实我就把你交给警察!”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言行的不信任感。
请不要只问我为什么打架,为什么哭,而仍忙于你的工作
孩子发生自己的小问题时,成人容易马上做出指责的反应。然而,家长生硬的态度,常令孩子感觉自身问题的渺小,往往出现自卑心态。所以,留心观察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检讨亲子之间相处的各种可能,是现代父母应该用心的地方。
孩子发生争执,父母及时引导
导读: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妈妈不必过于紧张,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之后,宝宝会逐步适应,有所收获的。
获得心理平衡
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
当个“小绅士”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的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眼泪。要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学会主动道歉
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
制止攻击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在争执中成长
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家长好引导,孩子善交往
导读:当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怕见生人时,你应该说:“去和他玩吧,相信你们会成为好朋友!”
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小凡不太高兴,于是问他:“怎么了小凡,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吗?”
“没有什么。”小凡回答妈妈。
“那我怎么发现你不开心呢?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妈妈接着问。
“我说过没什么了,妈妈你别管了。”小凡一边说,一边朝妈妈挥了挥手。
这时,妈妈发现小凡的胳膊上有条伤痕,不禁吃了一惊,急忙抓住他的胳膊,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快告诉妈妈。”
小凡一看瞒不过妈妈,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原来班上有个同学特别霸道,经常欺负小凡,有几次还动手打了他。听到这种情况,妈妈非常认真地对小凡说:“别人老欺负你,你应该还手。”
小凡的爸爸听到了妈妈的话,不解地说:“还手干什么,打架吗?哪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打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妈妈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这么老让人欺负?”
爸爸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总之不能鼓励孩子动手打架,再说,要是孩子打不过别人,怎么办?”
听着爸爸妈妈的争执,小凡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间。
小凡的爸爸妈妈碰到的确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孩子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总会发生一些矛盾,甚至动手打架。这时候,父母应该怎样面对?是让孩子默默忍受,还是以牙还牙?
这些都不是好办法。如果孩子之间有矛盾,应该鼓励孩子去和对方交朋友,对孩子说:“不要打架,你应该主动讲和,告诉对方,你想和他成为朋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和小伙伴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因此,对于孩子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应该建立在以和为贵、发展友谊的基础上。鼓励孩子用心与他们沟通,相信孩子的真诚可以打动他们,从而把对手变为好朋友。
丁丁的爸爸是旅居美国的华侨,在他7岁的时候,爸爸把他送到美国当地的小学读书。因为整个学校只有丁丁一个中国人,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就连他的同桌麦克尔也不愿意理他,还经常欺负他。
丁丁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爸爸,爸爸问他:“麦克尔为什么不愿意理你呢?”
“我听到他和其他美国同学说,中国人都很笨,所以不要理中国人。”丁丁告诉爸爸。
“那你就好好读书,每门功课都要比他们好,让老师也说你好,他们就不会不理你了。”爸爸说道。
丁丁听了爸爸的话,非常用心地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这让那些美国孩子都很吃惊。渐渐的,他们都不说丁丁笨了。
可是,麦克尔还是经常欺负丁丁,有一次竟然打了他。丁丁很难过,告诉了爸爸。
“麦克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能和爸爸说说吗?”爸爸问丁丁。
“他学习不用功,经常在学校里捣乱,上课也不好好听讲,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什么都不会。”丁丁说道。
“噢,那你想过在学习中帮助麦克尔吗?”爸爸问。
“我为什么要帮他,他总是欺负我!”丁丁不解地说。
“要想不让他再欺负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变成你的朋友,你觉得呢?”
丁丁想了一会,对爸爸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好,相信你们会成为好朋友的!”爸爸高兴地说。
后来,丁丁果然主动去帮助麦克尔了。起初麦克尔还有点迟疑,但看到这位中国同学是真心想帮助自己,便愉快地接受了丁丁的帮助。过了一段时间,麦克尔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丁丁和麦克尔也成为最好的朋友。
当孩子遇到交往中的问题时,鼓励孩子与对方交朋友,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事情的状况,而不是让孩子能忍则忍或者以牙还牙。
通过鼓励和信任孩子的交往能力来赏识孩子,能够激励孩子更加注意与小伙伴们的交往方式,促使孩子学会交流并快速融入到集体中去,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从而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学习的进步。
当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甚至打架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和对方讲和,然后积极地交朋友。你可以说:“你们都是好孩子,不应该打架,应该成为好朋友才对!”
当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怕见生人时,你应该说:“去和他玩吧,相信你们会成为好朋友!”
父母如何诱导宝宝良好情绪
导读:您的宝宝一降生,就应该给他快乐的生活体验。怎样诱发婴儿的良好情绪呢?
有人曾对宝宝的行为做过长期的实验,把一个每天生活得多姿多彩且有良好情绪的宝宝和另一个在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宝宝作比较,明显地看出:前者的反应比后者灵敏,而且这个宝宝在以后的教育中也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快乐的情绪体验对宝宝智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影响。
您的宝宝一降生,就应该给他快乐的生活体验。怎样诱发婴儿的良好情绪呢?
多抱抱宝宝
有这样一个实验,讲的是西欧的普鲁士有一个君主,他很想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于是他想:如果找到一批婴儿来养着,规定任何人不得跟他们说话,也许能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他对那些抚育婴儿的妈妈和护士下令,只许给婴儿喂奶、洗澡,绝对不准和婴儿说话。他认为这样一来,等婴儿说话的时候,一定会从嘴里说出希伯来语、拉丁语或希腊语来。这样,就能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了。但是这个君王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结果,却得到了一个很悲惨的结局:这些婴儿都死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婴儿在没有人和他说话,得不到母亲的拥抱或照料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父母亲要多抱一抱宝宝,让宝宝通过与母亲肌肤的接触知道自己是被疼爱的,这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婴儿除了营养上的需要之外,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宝宝在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中,会感到妈妈的爱护和关怀,他会凝视着妈妈的脸,看着妈妈的口形,听着妈妈那亲切的声音。常抱抱宝宝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家长千万别忽视。
多关心宝宝的哭
宝宝生下来就会哭。哭是婴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通过婴儿的哭泣,妈妈可以知道:宝宝是饥饿,疼痛,不舒服,大小便了,还是感到寂寞了。半岁的宝宝只有用哭来表达他的需要和请求,如果您不关心宝宝的哭,他会感到很无助。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悲观消极,并且不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势必会影响到宝宝语言的发展。所以家长要多关心宝宝的哭,努力去理解宝宝哭的含义。当宝宝哭了,家长不妨走过去关心地问:“是不是尿裤子了?”“宝宝是不是想说话?”并及时解决他的困难。如果是宝宝感到寂寞了,就要哄哄他,念儿歌或唱歌给他听,或者和他做游戏,让他体验到快乐。
让宝宝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宝宝一出生就让他离开父母单独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要想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让宝宝的情绪稳定,情绪一旦稳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独立性。如果让宝宝从小离开母亲,在他需要听到母亲的声音、嗅到母亲身上的气味、得到母亲的精心照料时,却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满足,宝宝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自然就不会增强他的独立性。所以,在宝宝6个月之前,妈妈最好能在宝宝身边睡,适时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摇篮曲,让宝宝心满意足地安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