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父母会提问比孩子会认字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1-07-24 幼儿生日会活动方案 幼儿生日会活动策划方案 小班家长会活动总结 --> 对阅读我们有太多的设想和期待。比如:会阅读的孩子写作文好、会阅读的孩子知识面宽、会阅读的孩子找中心思想很容易、会阅读的孩子内心是温暖的、会阅读的孩子不看电视……这些设想和期待都没有错,只要孩子爱上阅读且能够持续阅读,他们一定能收获更多。可是问题来了!孩子要怎么才能爱上阅读?给孩子买一堆书他们都不爱看怎么办?孩子看完了书啥也没记住怎么办?孩子有很多的故事书可是还不能够复述故事怎么办?孩子看书是多了可是作文还写不好怎么办?阅读就跟人任何一门学科一样,要想孩子从中收获更多,家长就要积极参与其中,并能够给予足够的引导,而除了给孩子读、讲、演、教他们认字(包括英语),家长在儿童早期阅读过程中学会提问,至关重要。在我们关于阅读分级的系列文章中,从12-15个月开始,我们已经开始不断的强调父母学会提问的重要性,提问为何重要?1.提问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孩子对阅读的掌握和理解程度。2.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把握重点。3.提问可以让孩子更多的关注图书的细节。4.提问可以鼓励孩子更好的表达。5.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更好的理解老师的话。那么要怎么去提问?分享一些我们的建议,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可在生活中选择性使用。一、如果和孩子阅读的是一本故事性的图书,可以这样问1.故事的主人翁有什么主要特征?他们与其他人物有什么关联?2.故事中的主角从头到尾有在改变吗?3.读完故事,你有什么疑惑吗?不理解的地方?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是告诉我们道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是只是为了让我们开心?5.如果故事还要继续,你认为下一步会发生什么?6.你喜欢故事的结尾吗?如果不喜欢,你换个结尾试试?7.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吗?8.如果把你放在故事中,你想当那个角色?9.你最喜欢故事中的那个角色/图画/句子/表情……?二、如果和孩子阅读的是非故事性的图书,可以这样问1.你从书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能理解这些话题了吗?2.读完这本书,对这个话题你还有疑问吗?3.这本书大概意思是什么?你能够复述吗?4.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5.图书中那些信息在帮助你解决系列问题?6.图书中如果有你不明白的地方,我们要怎么办(引导孩子通过搜索、查询资料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不要只会读故事和表演故事,要让孩子收获更多,我们要做的真的还有更多!比如:学会提问就很重要,从下一次阅读开始,试着去问答,这对孩子们帮助可大着呢。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儿童阅读:感兴趣最重要
--> “读经典”是现在许多“读经典”是现在许多父母给孩子挑选书籍的主要标准,“这些书一定要有用!”但父母眼里的“有用”和孩子理解的“有用”,往往有出入。有位妈妈就为女儿痛恨阅读而烦恼:“女儿只喜欢读《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些没有教育意义的书,完全是浪费时间。”不能读自己喜欢的,只能读妈妈为她挑选的那些书,女儿干脆罢读,以此抗议妈妈的逼迫行为。因为父母的坚持而让孩子失去阅读兴趣的事并不少见。我们都说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选择喜欢的书籍和阅读的方法,又不偏离父母的“有用论”?我儿子从小喜欢动物,在亲子阅读期时,他常常会挑出一些和动物有关的书籍,比如《恐龙》、《海底发光鱼》、《鸟类》等让我阅读。只要读这些书,才2岁的他就能长时间专注地坐在我身边。长大一点,他的兴趣有了转移:“妈妈,我喜欢车子和建筑工地。”于是我又带他去书店和图书馆挑选这方面的书。到了每天的读书时间,他就很自觉地翻出这些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并要求我读给他听。这样不到4岁,他就读完了3000多本绘本。这些书有没有用?也许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标准,但除了增长见识,我更看重孩子借此培养起来的阅读好习惯。电子阅读时代,父母们头痛的还有另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不爱看书,更喜欢对着屏幕。互联网和书是不是对立的?不见得。儿子六年级时,学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人物写成一篇演讲稿。那年夏天我们回国探亲,国内正热播《三国演义》动画片。儿子非常喜欢片中的诸葛亮,于是回加拿大后就挑选了诸葛亮作为演讲比赛的主题人物。身处国外,要找诸葛亮的资料不是一件易事。儿子告诉我,“妈妈,我可以在网上查。”于是那几个星期,儿子上网就做一件事:查资料。从诸葛亮的生平、发明到他的军事成就,一番努力下来,儿子俨然成了一个研究诸葛亮的小专家。在此基础上,儿子顺利完成了作业,还夺得了比赛的金奖。所以父母对阅读的理解,不能局限于阅读纸质的实体书。随着网络、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现代通讯方式的兴起,在书籍之外,还有多种形式和途径的阅读。只要运用得当,互联网也可为孩子提供大量的阅读机会,成为新的阅读工具。国内关于阅读的风气,最后多会落脚到“识字”上,似乎读书就是为认字打基础。许多父母常常为幼儿多认得了几个字、会背了几首儿歌沾沾自喜。但我认为,幼儿不需要过早进行识字教育。研究显示:无论早识字还是晚识字,孩子到了7岁之后,他们在阅读上几乎没有太大差异。强制让孩子识字,孩子会提早产生厌学情绪。因为那不是他感兴趣的。5岁时,儿子跟着我们回国探亲,一见到表哥的神奇宝贝游戏卡就喜欢上了。回加拿大后他每天都把卡片铺在床上,一张一张仔细地看。为了搞清楚卡片上神奇宝宝所具有的各种特殊能力和技能,小家伙除了看卡片上的图画,还让我把卡片上的字一一念给他听。不久后的一天,他拿着自己最喜欢的皮卡丘卡兴奋地告诉我他知道皮卡丘最擅长的技能了,然后指着卡片上的字,一字不差地读给我听。惊喜之余,我也不乏怀疑,这也许是孩子的强制记忆呢?可再从那叠卡片中随意抽出几张卡片,儿子依然毫不费力地读了出来。有兴趣,孩子才会从父母的陪伴阅读进化为自主阅读,从图像阅读进展到文字阅读。可见在早期教育中,阅读材料和阅读内容都不如孩子的需求重要。不然,“无用”的游戏卡怎么能成为比识字卡片更好的阅读工具呢?父母给孩子挑选书籍的主要标准,“这些书一定要有用!”但父母眼里的“有用”和孩子理解的“有用”,往往有出入。有位妈妈就为女儿痛恨阅读而烦恼:“女儿只喜欢读《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些没有教育意义的书,完全是浪费时间。”不能读自己喜欢的,只能读妈妈为她挑选的那些书,女儿干脆罢读,以此抗议妈妈的逼迫行为。因为父母的坚持而让孩子失去阅读兴趣的事并不少见。我们都说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选择喜欢的书籍和阅读的方法,又不偏离父母的“有用论”?我儿子从小喜欢动物,在亲子阅读期时,他常常会挑出一些和动物有关的书籍,比如《恐龙》、《海底发光鱼》、《鸟类》等让我阅读。只要读这些书,才2岁的他就能长时间专注地坐在我身边。长大一点,他的兴趣有了转移:“妈妈,我喜欢车子和建筑工地。”于是我又带他去书店和图书馆挑选这方面的书。到了每天的读书时间,他就很自觉地翻出这些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并要求我读给他听。这样不到4岁,他就读完了3000多本绘本。这些书有没有用?也许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标准,但除了增长见识,我更看重孩子借此培养起来的阅读好习惯。电子阅读时代,父母们头痛的还有另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不爱看书,更喜欢对着屏幕。互联网和书是不是对立的?不见得。儿子六年级时,学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人物写成一篇演讲稿。那年夏天我们回国探亲,国内正热播《三国演义》动画片。儿子非常喜欢片中的诸葛亮,于是回加拿大后就挑选了诸葛亮作为演讲比赛的主题人物。身处国外,要找诸葛亮的资料不是一件易事。儿子告诉我,“妈妈,我可以在网上查。”于是那几个星期,儿子上网就做一件事:查资料。从诸葛亮的生平、发明到他的军事成就,一番努力下来,儿子俨然成了一个研究诸葛亮的小专家。在此基础上,儿子顺利完成了作业,还夺得了比赛的金奖。所以父母对阅读的理解,不能局限于阅读纸质的实体书。随着网络、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现代通讯方式的兴起,在书籍之外,还有多种形式和途径的阅读。只要运用得当,互联网也可为孩子提供大量的阅读机会,成为新的阅读工具。国内关于阅读的风气,最后多会落脚到“识字”上,似乎读书就是为认字打基础。许多父母常常为幼儿多认得了几个字、会背了几首儿歌沾沾自喜。但我认为,幼儿不需要过早进行识字教育。研究显示:无论早识字还是晚识字,孩子到了7岁之后,他们在阅读上几乎没有太大差异。强制让孩子识字,孩子会提早产生厌学情绪。因为那不是他感兴趣的。5岁时,儿子跟着我们回国探亲,一见到表哥的神奇宝贝游戏卡就喜欢上了。回加拿大后他每天都把卡片铺在床上,一张一张仔细地看。为了搞清楚卡片上神奇宝宝所具有的各种特殊能力和技能,小家伙除了看卡片上的图画,还让我把卡片上的字一一念给他听。不久后的一天,他拿着自己最喜欢的皮卡丘卡兴奋地告诉我他知道皮卡丘最擅长的技能了,然后指着卡片上的字,一字不差地读给我听。惊喜之余,我也不乏怀疑,这也许是孩子的强制记忆呢?可再从那叠卡片中随意抽出几张卡片,儿子依然毫不费力地读了出来。有兴趣,孩子才会从父母的陪伴阅读进化为自主阅读,从图像阅读进展到文字阅读。可见在早期教育中,阅读材料和阅读内容都不如孩子的需求重要。不然,“无用”的游戏卡怎么能成为比识字卡片更好的阅读工具呢?
孩子爱比较,父母要引导
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经开始出现比较的心理,跟身边的小朋友比高比低、比好比坏。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即使没有大人把他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体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
在我们家里,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以鼓励为主,但是伊伊在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回家,突然无缘无故地问我:“爸爸,为什么我没有蕾蕾长得漂亮呀?”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我一时无语,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心里开始犯嘀咕,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儿,脑子里面成天都想些什么呀。我也开始反思:难道我们平时犯了大忌,经常拿她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吗?
我认真回顾自己过去的言行,甚至平时家人的举动。仔细回想,也没有发现我们存在什么大问题。
在她的反复纠缠下,于是,我就这样跟伊伊说:“在我们心中,你永远是最漂亮的宝宝。其实每个孩子在爸爸妈妈眼里都是最漂亮的。”然后还告诉她,每个孩子都有最漂亮的地方,比如有的鼻子长得漂亮、有的头发很漂亮,而伊伊的小脸蛋很可爱。
听到我这么斩钉截铁的回答,她也就不再追问,又开始跟我玩游戏。在那天的游戏中,我故意根据游戏内容,问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伊伊对答如流。在她回答完每一个问题之后,我都会来一句:“伊伊真聪明!”
后来我发现,伊伊在幼儿园里还喜欢观察班上小朋友谁回答问题比较快、比较准,而她有时候不是反应最快、答案最正确的那个人。这时,她就会运用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进行自我判断,会说诸如自己不如别人的话。
这就是孩子成长的特点,他们会通过比较了解自己的优势,从而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而如果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找不到超越别人的办法,那么就很容易对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聪明”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孩子们的情绪是透明而真实的,他们不像大人那样善于掩藏自己的内心。
别看孩子们年龄小,他们在这方面的感知非常敏锐。如果不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不及时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不良情绪将会在孩子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因势利导,把爱比较的心理转化为孩子的成长动力。爱比较的孩子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往往还容易出现“怕输”的心态。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心理特征,尽量利用孩子这种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别人进行竞争,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
如果每个孩子都具备这样的阳光心态和竞争意识,那么孩子就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较而不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学会欣赏别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有不及别人的地方;无论多么不显眼,都有别人可学习的长处。作为家长,一定要健康地引导孩子的比较心理。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爱比较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并且欣赏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有不足的。而不要处处都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更不要蔑视别人比自己突出的地方。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做得好的一面吸收过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第三,我们不要轻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不排除部分孩子喜欢跟别人比较,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有些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稍微不如大人的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总会挂在他们的嘴上,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这样,“别人家的孩子”阴影总是永远刻在孩子的心里,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不是那么完美,也总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孩子所没有的优点。他总是在自己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适时出现,总是在父母互相攀比炫耀的时候准时现身。
所以,很多小朋友从小就一直有个邻居家的或者是亲戚朋友家的“好孩子”与自己做伴,他们相当优秀和乖巧,并且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在这样的阴影笼罩下,很多小朋友常常自惭形秽,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希望能够激励孩子奋起直追,我们还不惜把每个人的优点都提炼出来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跟自己身上的缺点进行比较,跟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比较。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很多家长大概也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变,做得更好。
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这往往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我们看到的更多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或者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会反抗父母的一切安排。
我们在比较孩子之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差距。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别,却看不到自己和别的家长之间的差距。孩子之间或许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家长之间的的确确是有差距的,这些差距往往并不是体现在学历和知识上的,而是体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上的。
父母要重视孩子奇怪行为
导读:有些家长误把孩子的抑郁表现当成懒惰散漫;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交往困难就是性格内向;还有些家长容易小题大做,孩子偶尔因成绩不佳表现出情绪低落,也会被他们误认为是患了精神疾病。所以,过度轻视和过度重视都是不对的。
在对儿童精神疾病的认识上,许多家长存在误区:有些家长误把孩子的抑郁表现当成懒惰散漫;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交往困难就是性格内向;还有些家长容易小题大做,孩子偶尔因成绩不佳表现出情绪低落,也会被他们误认为是患了精神疾病。所以,过度轻视和过度重视都是不对的。
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梁月竹说,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出现与自己年龄不符、与受教育程度不符、与一贯表现不符的异常行为,家长都应提高警惕。此外,儿童精神疾病的表现与成人不一样,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以抑郁症为例,成人的表现主要是情绪低落,严重的可能有自伤、自杀行为,但孩子的情绪表达突出,部分孩子表现为毁物、伤人、具有攻击性。不过,孩子究竟是有心理冲突还是已经上升到精神疾病,还是要到医院让医生来评判,不要妄下论断,更不能擅自治疗。
对于这类孩子,家长除了要及时送他们就医外,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首先是让孩子有正常的生活规律,按时起居,在这方面家长要做表率,保证使他们有充足的睡眠。其次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多带孩子到户外走走,与大自然、小动物接触也是很好的心理治疗。最后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不要无端指责孩子,尤其不要跟孩子抬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