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地逼幼儿学外语
发布时间:2021-06-21 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高分笔记 教育学复习笔记随着外语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很多中国家长开始从小培养自己的孩子:制定“零岁”学外语计划,送孩子去双语幼儿园,从孩子会喊“爸爸”、“妈妈”,就教他“Daddy”、“mummy”……总之,家长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创造学外语的环境,殊不知,他们的良苦用心却不一定对孩子有利。
美国幼儿园不教外语
据记者了解,美国幼儿园一般不教小孩子说外语,他们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学第二种语言是不可思议的。新泽西州黑格斯顿市中心幼儿园的芭芭拉老师告诉记者,英语是幼儿园里的官方语言,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也都用英语来进行。由于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幼儿园并不反对孩子回到家里说母语,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只教英语,而且从字母开始。芭芭拉表示,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个过程,幼儿的发音器官不成熟,发音尚处于较幼稚、未定型阶段,虽然他们模仿力强,容易接受新知识,但如果学的是纯正的外语还好,如果走了样,将来改都不好改,反而不利于以后的外语学习。
幼儿园里一名华裔儿童张多多的父母也说,美国儿童一般都是从十多岁起才正式开始学习外语。美国家长对孩子没有中国人那种“望子成龙”的思想,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学外语的事情可以慢慢进行。
多语言环境可能让孩子变“哑巴”
此外,过早接触外语还容易让孩子患上失语症或自闭症。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目前美国儿童自闭症发病率比上世纪80年代增长了10倍,每300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上此病。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生活在多语言的文化环境中,因不适应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而患上自闭症。
家住曼哈顿的李女士是讲广东话的香港移民,请的保姆是讲方言的武汉人,先生是讲普通话的北方人,电视里的动画片则是纯正的美国英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到后来干脆什么都不说,只是终日低头玩自己的玩具,变得像哑巴一样。本以为过一段时间会慢慢好起来,谁想今年都6岁了仍是“金口难开”,并拒绝上学。经医学专家诊断,在混乱的语言环境中,孩子无所适从,患了严重的儿童自闭症。
纽约州教育厅官员罗汉中近日表示,几乎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聪明的孩子,但实际上,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在教育上也应考虑因人而异。即使对在1—2岁间就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资优儿”,家长也不要过早地强迫他们学外语。
幼儿学外语要有地道的双语环境
语言学家指出,母语学习能力可以转移到第二、甚至第三种不同的语言上,只要引导得法,又有地道的语言环境,就不会有干扰的情况出现。像美籍华裔一般可以流利地用中、英文两种语言与人交流,就是因为家庭提供了汉语环境,学校和社会提供了英语环境。
张多多的父母告诉记者,很多中国移民看重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黄香蕉”。所以,他们在家里一直与多多说汉语,而多多在幼儿园接受的是英语教育。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多多不仅英语流利,用汉语与父母沟通也没有问题。看到多多有“双语”的本领,还能到台上表演背唐诗,幼儿园里其他孩子的家长非常羡慕。一些意大利裔的家长后悔不已地说:“早知我们也从小教孩子学意大利语了,现在孩子只能说英语,我们不迁就他,他就不与我们交流,想扭转也来不及了。”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地道的双语环境,家长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不要逼着孩子"懂事"
最近,小编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懂事的孩子,其实生活在很深的绝望里”。这句话让我看的很心疼,但是也无法避免的赞同。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节选,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故事。
【懂事的孩子,其实活在很深的绝望里】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妈妈说,我小时一直哭,必须抱,一放下就哭,哭到一岁四个月,突然就不哭了,以后再没怎么哭过。我记事很早,最早记忆只有几个月,但从记事起,就一直是小大人,偶尔才有做小孩的感觉。
一直不明白,按说我得到的照顾很好啊。因爷爷奶奶死活都不会给我家带孩子,哥哥和姐姐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出生后,妈妈干脆不挣工分了,做全职妈妈带我,在农村这是绝无仅有的事。
记事起,我没被打一次,没被骂过一次,父母也从不否定我的意志。好像是,我得到了充分的爱与自由,但怎么就那么乖呢?难道是因对父母共情才这样吗?但我的活力去哪了?一副好嗓子,却逐渐不能唱歌了,从来都不能跳舞,现在才可以跳点激烈的。
直到今年一天,做了三个很深很深的梦,第二天发现长了五根白发,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原来的哭,是对妈妈喊,看着我,关注我,和我呼应。一岁四个月时,突然不哭了,是绝望了,再也不发出这个意愿了。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小编有话说】
看了这一段,小编的心里其实也是百感交集的,小编突然想起了曾经去非常穷苦的一个地方,那边的孩子小小年纪都非常的懂事,当然,这也是生活所迫。
之前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都非常懂事,不要求玩具,不会胡闹的要好吃的,朋友经常和我们说,从小就给孩子立好了规矩,不会买给她很多好吃好玩的,所以现在孩子看到别的小孩有的小玩具,也不会吵着要爸爸妈妈买。
当时,小编和其他朋友一个劲的夸孩子懂事,朋友会教育,还纷纷的要学习。
但是此时此刻,我想来,却觉得这个小女孩有些可怜,因为她早早的失去了孩童的任性和快乐。
当然,小编说的不是一味的让孩子任性,满足她的无理要求,而是正确的适当的教育引导孩子,但绝非要她一味的“懂事!懂事!懂事!”
所以,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们,教育孩子是一件深奥的事情,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专家有什么要说的~
【听听专家怎么说】
陈慧:教育孩子,眼光要放长远点
养大一个孩子真的很不容易。孩子让我每天都面临很多问题和课题,通过孩子我们需要时常检视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们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教给他(她)坚强、勇敢,别忘了教他(她)具备良好的心态,别剥夺他(她)选择的权利,别限制他(她)探究的脚步。偶尔的跌倒未必不是好事,毕竟孩子的教育不是短期的,而应该是终生的教育。
下面,我来说说怎样在生活中正确的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而不是强迫的逼孩子成为一个“懂事”的人。
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有的父母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
要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不是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吗,母亲给外婆洗脚,小儿子看在眼里,便有模有样学着要给母亲洗脚。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可见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大人的意见要统一。有的时候父母之间相互要通气,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争取一致,态度也要统一,切忌你说东我说西,你扮白脸我扮红脸,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就相互数落。否则的话孩子往往会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时间一长,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会荡然无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不要逼孩子学习他不喜欢的东西
我现在总算知道女儿为什么不愿意上学了,小小班的时候她可喜欢去了,到了小班以后每天早上都不太高兴,尤其是星期六的时候她总要问:"妈妈,今天还学舞蹈吗?"只要学舞蹈她就会哭,一开始我没太在意这些,可是越往后越厉害了,这个星期放学后老师每天回排练舞蹈,老师教了多久她就哭了多久,嗓子都哭哑了,看着怪心疼的,我问她为什麽哭,她说:"妈妈,我不喜欢学舞蹈了,好不好啊."看着女儿那样,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说:好,我们不学了."到家以后,她又问了我好几遍,我想大概她真的不想学了,第二天早上刚醒,她就说:"妈妈,今天你告诉老师我不学舞蹈了."到了学校我跟孙老师说了一下,老师说:"现在只是培养一下孩子的兴趣,她不愿意学就算了吧."下午放学的时候老师说今天她可高兴了,也没有哭,表现很好.
我想可能以前我把女儿逼的太厉害吧,她不愿学的东西非得逼着她学,她还不敢跟你说她不愿意,我觉得我太对不起女儿了,自从跟她说不学舞蹈她可好了,就像她身上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看着她可高兴了,我以后再也不会逼女儿了,只要是她不喜欢的,我不会再逼她学习了
不要把孩子学习英语当科目来学
晓华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英文老师——胡老师。他在教学中实践自然习得,效果显著。这篇文章中,他结合自己教学生的经验,把心得体会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避开误区,少走弯路,更高效地带娃学习英语。
大家好,我是胡志林,英语专业毕业,现在是一名英语培训老师,教龄六年。三年多前,开始以“自然习得”理论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效果明显。
我的改变主要来自两方面:
第一:在我自己学英语的路上,由不流利、不地道,到与母语者自如交流,以及专业领域话题;
第二:在教学上,由深陷应试,无所适从,到突破传统误区、成功引导很多学生获得英语高能、高分。
我的教学之路
三年多前,我开始尝试用“母语习得方式”教小孩。一开始只是做家教,后来,到我这里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学生家长们的鼓励下,自然而然办起了班。
作为儿童自然习得的新手,我很幸运接触了一些语言学家和英语习得类书籍。关于英语自然习得的书很多,其中,尤其是“晓华亲子英语”平台,对我教学帮助最大。分享的方法,专业又接地气,易于操作。
在这里,我也看到很多妈妈的经验分享。类似不会说三句英语的Sara妈妈,说自己带娃启蒙的过程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但整体上符合了自然习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慢慢看了相关书籍后,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了。
我发现英语启蒙阶段,父母的理念和引导方式,比自身英语水平如何重要太多,老师只有在家长理解和支持下,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毕竟,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父母也是最能影响孩子的人。
不要把英语当科目来学
英语启蒙阶段,其实就是学说话,学说话的前提是有效地的听。
有人觉得一周上一两次英语课就够了,在家里什么也不管,觉得效果好不好是英语老师一个人的事。其实语言学习不是这样的。
试想一个中国的孩子,一周听说一个半小时就够了,其他时间堵上耳朵堵上嘴,能学会说中国话? 没有大量听,说起来就不自然,等于堵上了耳朵和嘴。就像天生聋子的人,嘴巴根本没问题,但却是又聋又哑。
算一下,按照大部分孩子的培训班英文学习,一周两次课,一般也就2小时买这里面能去说的时间,又得打个折扣。即便全程都是有效的听说,那么算起来:
一个月12小时
一年144小时
三年才432小时
想想1-2岁的中国小孩花了多少时间听周围的人讲汉语呢? 除了睡觉就是听,一年少说也有3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学生中每天坚持听的孩子,语感都好?并且,口语也是最棒的一批人。因为,一定要有大量时间浸泡在声音中。
有人觉得没时间听,这个真的就是不懂利用零碎时间了。其实学英语初级阶段就是大量输入,这个基本可以随时随地。
事实证明,只要利用时间听了的,并听懂的,效果都很好。
只上课听,课下不听的,一年接触英语时间是144个小时,三年只有432小时。
上课后还每天听30分钟的,一年接触英语时间是326.5小时,三年就是979.5小时。
你不听,三年就432小时。别人每天多听了30分钟,三年就是979.5小时。
其实,一天再忙,家长们平均能利用的时间,也基本不会少于一小时。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
不要让男孩过早地进入幼儿园
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讲究竞争的社会,家长们常常过早地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对此,他们还给出了各种合理的理由:
“让孩子去幼儿园学点东西,增强他的竞争力。”
“为了孩子将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趁着孩子小,我们要努力奋斗几年,所以不得以只能把他送入幼儿园。”
……
从表面来看,家长们的这些理由既合情又合理,但很多教育专家却给家长们提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建议:男孩在3岁之前应该留在家里,由家长照看。对此,专家们给出了这样的理由:幼儿园不适合3岁以下的男孩,这是由他们的本性决定的。
的确,我们都知道,与女孩相比,男孩的情感是脆弱的,他们更需要家长的关注。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让男孩过早地经历分离,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抛弃了,从而会变得很焦虑,严重时,他们甚至还会在情感上封闭自己。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很容易烦躁,很容易表现出好斗的行为,长久如此,将十分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培养。
因此,专家们一直呼吁,3岁以下的男孩要由细心的亲人来看护。从出生到3岁,男孩要与看护人一起度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对于男孩来讲,看护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他)要给男孩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学会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这样评价男孩:不会关心人、冷血动物……其实,男孩表现出的“冷血”除了与他们的表达方式有关外,还与他在3岁之前的看护人有关。因为男孩的看护人除了要照顾孩子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让男孩感受到温暖,理解自己的善意,并与自己建立亲密的关系。
一位4岁男孩的爸爸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我家儿子4岁才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老师常常夸奖他懂事,很多家长也向我请教教子经验。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我们夫妻俩的确下了真工夫。
由于我和妻子的工作忙都不能脱身,在孩子足够大时,我们为他找了一位有责任心的保姆。当然,保姆的工作不仅仅是照看孩子的生活,还包括教育孩子,我们也常常会把在书上学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讲给保姆听。由于教育得当,儿子身上的坏毛病很少。
另外,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中我了解到,在3岁之前,男孩需要与看护人学习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于是,每天回家后,我都会用讲座中所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当儿子对我们的某些行为不满而发脾气时,我们会及时地引导孩子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妈妈这样做不对?”
当我们为儿子买了他喜欢的玩具,他正高兴得手舞足蹈时,我们会引导孩子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你幸福吗?”“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当然,即使孩子不会说话时,我们也会示意他亲亲我们,以表示感谢。
……
正因为如此,我家儿子不但不“冷血”,还常常会主动关心我们和别的小朋友。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科学,与送幼儿园相比,为孩子请一个有责任心的保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幼儿园,虽然孩子能够学到一些比较科学的知识,但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孩子被关注的心理需求,也不可能与每一个孩子都建立十分亲密的关系。因此,要想使这些小男孩正确地感受和理解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对一是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另外,这位家长教育方式的科学之处还在于,他会引导孩子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弥补了男孩不善表达的缺点,而且会极大地推进了男孩对情感的感受能力,从而使男孩很快就与家长建立亲密关系。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有这样一个观点:在生命初期,男孩需要亲密关系。也就是说,男孩需要明确地知道家长在关注他们,在爱他们。
然而,大多数的家长都持有这样一个陈旧的观点:如果男孩哭泣时立刻前去安慰,就会惯坏他,从而使他变得娇气、没有男子汉气概。
其实,这些家长的观点不但陈旧,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科学性。婴幼儿时期男孩的情感往往会比女孩更脆弱,他们需要在与父母身体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得到安慰。因此,当一个3岁的小男孩哭泣时,家长更应该抱抱他们、抚摸他们,或者耐心地引导男孩说出自己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关心,从而建立起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
男孩们是很聪明的,当他们年龄稍大一点,他们很快就会将在家庭中学到的亲密关系运用到他的人际关系中。例如:
当幼儿园的老师帮他们擦掉鼻涕时,他们会在内心真诚地感谢老师,有时甚至还会习惯性地亲亲老师以表示感谢;
当幼儿园的小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
……
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再也不会有人说男孩“冷血”了。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在男孩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育儿心得:育儿不能盲信科学
育儿心得:育儿不能盲信科学
我想大多数妈妈会和我一样,翻阅大量的书籍上百度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包括孩子如何加辅食,早期教育等等。之前的我也是这么做的。由于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所以自认为书上说的网上说的都是科学的。按照书上说的孩子就一定会健健康康的。4个月孩子开始加辅食了,我规定了一系列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的东西。按照书上说的这个月份孩子不能吃的东西很多。婆婆扭不过我也只好按照我说的给孩子弄的吃,每顿就吃点米粉和蛋黄喝一个苹果汁。结果5个月的时候缺钙,现在想想为什么缺?我想妈妈们都经历过孩子缺钙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宝宝会缺钙呢?因为孩子的生长迅速补充的营养跟不上,能不缺吗?后来回到奶奶家住了3个月,我扭不过我奶奶,老太太压根不管什么科学育儿。菜啊面条米饭西红柿稀饭鱼虾肉的都给娃娃吃。我那个担心啊,这不科学啊!·可是怎么着晨晨不缺了,头发长了不说腿上也有劲,睡觉也好了很多。所以事实证明,科学育儿没有错,但不能盲信。
外国教育不需要表扬
外国教育不需要表扬
在中国倡导多年的“鼓励教育”终于变得深入人心之时,科学家却发现,过度的表扬和鼓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反而可能有害。 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发现,相信“天生智力决定成功”的人会低估努力的重要性。这些人的逻辑是:我很聪明,我不需要努力实践。如果让别人知道我是靠努力才获得成功的,那简直就是对我的天赋的侮辱。 德威克曾用10年时间对400名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不敢冒险。后来,她在重复实验时将每个社会经济阶层都纳入自己的实验,最后都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不论男女。连学龄前孩子也未能幸免于被表扬聪明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研究归研究,实践归实践 吉尔?亚伯拉罕是纽约斯卡斯代尔镇一位3个孩子的母亲,她的观点很典型,在我告诉她德威克关于表扬的实验结果后,她断然表示她对没有长期跟踪的研究结果不感兴趣。亚伯拉罕相信表扬自己的孩子聪明很重要。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很好,所以这就证明了表扬在现实世界中很管用。亚伯拉罕对德威克的研究不以为然: “我不在乎专家怎么说,自己的日子还是得自己过。” 而有些人即使接受了这一实验结果,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问题。苏?尼德曼既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是一位有着11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去年,她任教于新泽西州帕拉姆斯镇的山脊牧场小学,教4年级。她从没听说过卡罗?德威克,但是德威克研究的主旨还是在她的学校被贯彻了下来。
尼德曼学会对学生说:“我喜欢你不断尝试的劲儿。”她试着把她的表扬具体化,这样孩子就能明确地知道自己如何能够赢得表扬。她偶尔也会告诉孩子“你很擅长数学”,但她永远不会对一个孩子说他不擅长数学。 但这只发生在学校,尼德曼只有在作为教师时才会这么做。在家里,她还是积习难改。她8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倒也确实聪明。她会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做到了!你好聪明!”当我向尼德曼讲述了德威克的研究后,尼德曼说这些学术研究总是令人感觉不现实。“我读这些模拟对话的第一反应是:‘哦,拜托,太假了!’” 改变“三观”也能提高成绩 在纽约东哈莱姆区生命科学中学任教的教师就不存在这种疑虑,因为他们已经在高中生身上亲身实践了德威克的理论。
上周,德威克和她的学生丽莎?布莱克维尔在《儿童发展》上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探究一个学期的干预对于改善学生数学成绩的效果。 生命科学中学是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学校中拥有700名少数裔族和低水平学生。布莱克维尔把她的学生分成两组参加了一个有8期课程的工作坊。控制组接受学习技能培训,实验组除了要接受学习技能培训外,还要学习“大脑发展观”——智力不是天生的。这些学生轮流大声朗读一篇关于大脑在挑战下如何长出新的神经元的文章,并观看关于大脑的幻灯片,还要排演短剧。 “就在我讲授这些知识时也还是能听到学生们互开玩笑,叫对方‘笨蛋’或者‘傻帽’。”所以布莱克维尔在讲授“大脑发展观”后查看了学生的分数,想知道这么做到底有没有效。
不久,即使不知道哪些学生分到了哪个组,老师们仍然可以挑出那些学习过“大脑发展观”的学生,因为他们改善了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成绩。布莱克维尔用一个学期挽救了学生日渐下降的数学成绩。 实验组和控制组唯一的不同就是两节总共加起来50分钟的课。这50分钟不教数学,只教一个观念:大脑像肌肉,努力练习就能使你更聪明。仅这一点就可以改善学生的数学成绩。
哥伦比亚大学儿童拒绝敏感度专家杰拉尔丁?唐尼博士点评道:“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发现。这一研究表明了你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三观’,从而影响你的人生。” 同领域其他学者对于唐尼的点评颇有同感。哈佛大学研究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泽瑞?班尼基博士告诉我说:“卡罗?德威克是个很有干劲的天才。我希望这项研究被严肃对待。它的结果会让人吓一跳的。” “鼓励教育”该反思了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认为自尊(自我评价的高低)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方面。
自从1969年《自尊心理学》发表了他的这一观点后,不遗余力地帮助人们提高自我评价变成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任何潜在的损害孩子自我评价的事情都被禁止了。竞争变得令人难以接受,足球教练不再计算进球,转而给每个人发奖品,教师扔掉了红色铅笔,批评被无处不在甚至名不副实的表扬取代。 “表扬、自尊和表现同起同落”曾是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但现在正在经受大规模的挑战,德威克和布莱克维尔的研究正是这些挑战当中的一个。
从1970年到 2000年,有超过15000篇有关自尊的学术论文,涉及从性到职业发展等等任何事情,但结果多是矛盾或结论不明的。因此,从2003年起,美国心理学大会(APS)就邀请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牵头对自尊研究进行综合审查,发起了“反自尊”运动。他的团队发现,自尊被不严谨的科学研究污染了,这 15000篇论文中只有200篇可以达到严格的科学论文标准。 在审查了这200篇研究论文之后鲍迈斯特发现,高自尊并不能改善成绩和职业成就,甚至都不能减少酒精滥用,也没有降低各类犯罪(高攻击性的人恰恰自恃甚高,这就批驳了人们通过表现得具有攻击性来弥补低自尊的理论)。鲍迈斯特甚至把这当做“职业生涯中最失望的时刻”。 现在鲍迈斯特和德威克站在了一边,他们的研究颇为相似。不久鲍迈斯特就会发表_篇论文揭示通过表扬建立自信的方法会使得面临挂科危险的大学生成绩更差。鲍迈斯特发现,孩子的成就让父母骄傲,“表扬孩子就是表扬父母自己”。 过往的研究普遍认为表扬是有积极激励作用的,比如圣母大学的一个研究测试了表扬对于输球的大学冰球队的影响。实验成功了,因为这个队伍最终进了季后赛。但德威克却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表扬都具有积极作用,因为表扬和表扬是不同的。效果会因为表扬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产生天壤之别。
研究者发现,只有当表扬很具体时才有效。在圣母大学的这个研究中,表扬的刚好是冰球队员成功拦截对手的次数。 真诚在表扬中同样重要。就像我们可以嗅出讽刺挖苦的评价或者不真诚的道歉一样,孩子也在审视着表扬背后隐藏的意思。只有不到7岁的孩子才会按表面的意思理解表扬。大一点儿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多疑。 这个领域的另一位开拓者,心理学家沃尔夫一乌维?迈耶做了一系列实验揭示孩子在看到其他孩子受到表扬时的表现。迈耶发现,12岁的儿童认为老师表扬你并不是因为你做得好,实际上是表明了你能力不足,老师认为你需要额外的鼓励。而在青少年中迈耶发现,学生觉得表扬不值钱,老师夸你实际上是抱有积极态度的批评。
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的观点认为老师表扬孩子可能不知不觉地传达了学生本身能力不足的讯息,而老师批评学生则表达了他可以进步的意思。 纽约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朱迪斯?布鲁克解释说,问题的关键是表扬的可信性。“表扬很重要,但不能空洞,必须基于一些真实的事情——些孩子的技能和天赋。” 一旦孩子认为自己得到的表扬是无根据的,他们就会不管这表扬是由衷的还是不由衷的,一律对其大打折扣。 来自里德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综合审查了150个关于表扬的研究。他们的元分析结果显示,被表扬的学生变得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和缺乏独立精神。学者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口头表扬越多,学生坚持任务的时间越短。他们会经常用眼神向老师寻求肯定,并用带有询问的语气做出含糊不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