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材料就在身边,在于老师的发现和巧妙合理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1-06-19 幼儿老师的教育笔记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笔记 狼和鹿的故事教研活动中丁老师让我们每个年级组用一副扑克牌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玩法,这让我们也玩心大起,一组人员马上围着一副扑克牌熙熙攘攘地讨论开来。
小班孩子年龄小,对于数的了解不多,可以利用扑克牌的花色与点子进行花色分类、7以内的点卡匹配。还可以根据扑克牌后面的图案玩拼图游戏,提高幼儿对图案的观察能力。平时让他们理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中班的孩子对数字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按大小进行排列,也可以让孩子分成两组进行比大小的游戏。拿出5张牌抽调其中一张,让孩子猜猜哪张牌不见了,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将相同的牌整理在一起。
大班的孩子能力有所提高,可以设计的游戏也多了,可以用10以内的扑克牌进行找单双数、相邻数、顺倒数、分合式、算式接龙等数学类游戏。大班孩子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也有进步,所以还可以让孩子按四色花色进行理牌,将一副牌抽掉几张,让孩子通过整理找出等。
这次教研活动让我明白了任何一种简单的材料,只要我们细心地针对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差异精心地设计一定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提高他们不同的能力。在设计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该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分析材料,找出材料可挖掘的价值,如扑克牌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数学操作能力,还可以利用反面的花纹玩拼图游戏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在理牌、发牌中也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正是由于我们吃透了游戏材料,才能够挖掘出材料中所隐藏的价值,提高幼儿的多种能力,真正发挥出游戏材料的最大教育价值。
其次,提供游戏材料时我们还应该体现出趣味性。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任何枯燥的游戏都不能吸引他们,所以投放时如果光光是一副扑克牌,我想孩子们是提不起玩的兴趣的。如:小班的孩子理牌、发牌时可以做几个小朋友的头像,然后给他们轮流发牌,有了这样一个情景孩子们一定会觉得更加有趣;大班孩子理牌则可以投放一些表格,让孩子按花色整理后能够记录自己的成果,这样会让他们更有成就感。
最后,还可以根据班级中幼儿的能力差异进行不同的设计,同一个区也可以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或不同的游戏方法,让能力差一些的孩子与能力强的孩子都得到满足与发展。如:能力差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分合式,能力强的孩子就可以玩接龙。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分析、大胆设计,每一种游戏材料都有许多潜在的不同价值,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材料发挥最大的游戏价值,成为老师的教育帮手,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安全,一直在身边
每次上厕所的时候,小朋友总在后面你推我挤,因此,发生了很多小朋友摔倒的现象。今天,照样如此,上完厕所,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小朋友们,我们为什么要排队呢?”“因为会出安全事故。”小屈快速回答。“及那你们为什么还要使劲挤呢?那如果摔倒了,受伤了怎么办呢?”“老师,地上有小脚印,还有线线,我们以后不挤了。”“上一次,张珺怡还把头摔了呢!”借此机会,我给孩子们讲解了拥挤的危险。
这件事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孩子们的安全时刻要牢记心中,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是否安全,每一项活动都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及时想到一些应对措施。“孩子的安全第一,眼睛不要离开孩子!”这句话我再一次有感而想。孩子们在园里的一举一动都隐藏着安全隐患,关键是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如何把安全理念落实到她们的教学中,如何给孩子们做的好示范。只有老师把安全的理念根植到她们的心中,落实到行动中,孩子们才能过真正的感受到,才能真正地也把安全的理念根植到自己的心中。这样,他们才能从小养成注意安全的好习惯。其实,在幼儿园里无论是孩子吃饭,喝水,玩耍,大小便都应该注意从细节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让孩子不仅在幼儿园安全成长,在幼儿园外也能注意自己的安全。例如:孩子吃饭一定要双手端碗,正阳才能保证饭不撒;孩子玩耍不能相互打闹,在玩滑滑梯时不能脸朝下往下滑或者从滑滑梯出口往上跑;孩子睡觉时,不能趴下睡觉,这样容易窒息等等。这些都是一些细小的细节,孩子在园外一样也会遇到,因此,不仅要保证孩子在幼儿园做到这些保证安全,在幼儿园外边也一定要做到这些保证安全。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不但要教给孩子一些注意事项,更要教给孩子不这样做的危害,从心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并且把这种理念根值她们的心中。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着孩子,只有把安全理念根植他们心中,他们方能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更好地健康成长每一天。
教育随笔:废纸边的妙用
小班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事,一会儿工夫就会无事可做,闹哄哄的,真有点烦人。每时每刻都需要老师的提醒,离不开人。
有一次要上课,急等着用教具,可是孩子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们无事可做,该怎样安顿孩子让他们闭上小嘴巴呢?我灵机一动,把平时积攒下的及时贴、彩纸边给孩子们分发下去,让他们自己玩,省心。于是,每人发了一张白纸,一把小剪刀,让孩子们任意剪贴,随意创造和搭配,孩子们剪得极其认真。教室里安静极了,没有一个孩子乱说话,各自挥动自己的小剪刀,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创造。看看他们纸上的作品,虽然粘贴得不是十分漂亮,但孩子们讲起自己的作品竟然头头是道,构成了他们心中完美的图画。
今天这个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孩子们爱动手,爱剪剪贴贴,哪怕忙得天翻地覆,昏天黑地,他们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思维,也有自己美好的向往,有时我们老师也要放开手,让孩子去大胆地做一做,不要把孩子禁锢起来。
这些废纸边不但能让老师安心地制作完教具,还让孩子们玩得尽兴,锻炼了孩子们动手和审美的能力,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建议大家把这些各种颜色的废纸边收集起来,在区角活动时,让孩子们动手撕撕剪剪、粘粘贴贴时,都是很好的材料。这样既省老师的力去搜集,颜色还特别多,大家不妨试一下。
教育随笔:建构区材料整理
建构游戏深受小朋友们喜欢,它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建构区每次人员爆满,但小朋友们都能通过讨论协商等方法,解决人数多的问题。
建构区投放的材料除了有各种拼插搭建玩具,还有各种盒子,罐子,泡棉积木,各种拼插玩具小朋友会在建构区里合作玩儿,独立玩儿。各种盒子,罐子,泡棉积木,小朋友会在建构区旁边空地去操作拼搭,孩子们在围合拼搭的基础上,塑型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会儿拼搭城堡,一会儿拼搭鄠邑区小朋友最熟悉的钟楼,想象力很丰富,有一次拼搭结束,一个小朋友一下把搭好的成品推到了,老师问:“发生什么事了?”小朋友回答:“地震啦!”
但每每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出区整理材料的时候,当出区音乐响起,其他区域小朋友都能快速整理好出区,但建构区的小朋友就是整理不好,而且越整越乱!为此我采取了好几种办法,但效果都不是很佳。
后来在停区两天后,我对建构区的小朋友进行了分工,两个小朋友负责在区域整理摆放,其他小朋友负责把材料运进建构区,采用了这个办法后,建构区出区速度快了很多。现在小朋友都能自己协商分工,谁负责运,谁负责摆。
弹性就在我们身边
在实施活动“有趣的弹性”时,本来要为每组孩子准备许多的弹性材料,如海棉、夹子、皮球、跳床的,孩子的操作也跟着这些材料转。今天我在实施这个活动的时候对活动的环节作了修改,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没有刻意去收集这些材料,而是这样去做了:首先,我让孩子在自己身上寻找弹性,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自己身上竟有这么多的弹性存在:毛衣、裤子、扎头发的牛皮筋、鞋帮、袜子、鞋底、裤腰等,竟然连我们的皮肤有弹性,孩子们都乐了。其次,我们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寻找弹性,孩子们发现了数不清的弹性存在,知只是大小有别:泡沫纸、塑料瓶、门的开关、电脑键盘、钢琴键盘、电视机按纽、录音机的按纽、夹子、松紧带、海绵、弹皮弓玩具、弹簧玩具、圆珠笔、辫子等,孩子们都兴奋了。再次,我们又走出活动室,到室外去寻找弹性,孩子们的思维都开阔了:皮球、打气筒、轮胎、蹦蹦床、沙发、乒乓球拍、羊角球、拉力器、布袋、弹力门,他们投入地寻找着弹性的存在,孩子们都惊呆了。最后,我请孩子们回家也寻找弹性,并且和父母一起制作弹性的玩具。他们又有了许多的发现:电饭锅的开关、遥控器的开关、微波炉的开门按纽、爸爸的拳击手套、手机的按纽等都存在着弹性的奥秘,值得孩子兴奋的是通过玩具的拆装,发现自己的许多玩具都是利用弹性的道理制作的,于是他们和父母一起利用弹性原理制作小玩具,如利用牛皮筋制作成弹皮弓、利用雪碧瓶的空气弹性制作成小火箭、利用铅丝的弹性制作成弓箭、利用弹簧制作成不倒翁等,孩子们都陶醉了。通过本次科学活动,我感觉到活动的准备是一个很讲究的环节,它对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老师要慎重对待。
教育随笔:材料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重要性
自主性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为幼儿创造和提供充分的自主性游戏时间与条件是幼儿园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基本途径。而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的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累计经验从而获得发展,因此材料在游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的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惑:第一,材料真的能引发幼儿游戏吗?第二,材料,是力求种类丰富还是确保同种材料数量充足?第三,材料,一定越逼真越好吗?第四,材料使用,到底谁说了算?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游戏材料应如何投放,以及在材料选择时,我们应坚持以幼儿为主,遵循各个年龄段的特点进行选择,遵循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原则。
游戏材料的广泛性存在于幼儿整个生活中,他们熟悉的和周围的一切,便成为收集的乐趣。游戏材料的投放是通过师生共同搜集材料,游戏中引导他们搭配和随意组合,体现出材料的主体性和可变性。在游戏中,我们应该尊重幼儿,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天生的游戏家,在之前进行游戏时,我们也会思考,这些材料幼儿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吗?我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其实,我们忽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实,教师不需要刻意等待游戏什么时候会出现,因为游戏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而教师需要做的则是观察,因为这是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材料是力求丰富还是还是要确保同种数量充足?我想这也是我们进行游戏时思考过的问题。可能之前,我们会认为种类越丰富越好。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来种类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越多材料越会干扰幼儿。而同一种类的材料确保数量后,避免了过多的刺激,幼儿的专注力反而会更持久。
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做个善于观察幼儿的教师。在游戏中要适时记录,活动后进行反思,提取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我们才会不停的进步。
教育随笔:附在耳边,轻轻说……
在朋友空间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的我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
在家里,女儿的每次考试,只要成绩不理想,我就会唠叨不止,不是抱怨孩子的粗心,就是埋怨丈夫对女儿学习的漠不关心;遇到女儿房间乱糟糟的时候或是犯了点小过错的时候,我都会大声呵斥或是挖苦讽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顾女儿和丈夫的心理是否能承受得了……在单位,孩子们打闹时或一时学不会知识时,都会引发我的一通训斥,全然没有想过他们的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何况还是一群五六岁的孩子。文章中的农夫,都能照顾到一头牛的心理,而我,作为一名母亲和老师,作为一个有权评判他人的人,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我的孩子们,是否忽略了什么……
因此,我要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小班教育随笔:巧妙的惩罚
辉辉是小班的一个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招人喜欢。但从小生长在家人溺爱的环境里,特别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辉辉说要天上的星星他不敢摘月亮,这样天长日久,辉辉被被宠成了家里的小皇帝,上幼儿园后,成了班里的小霸王,今天不是给这个抓破脸,就是给那个挠破腮。这不,区域活动时间,辉辉把老师分给他们组的玩具统统占为己有,谁也不让动,其他小朋友不高兴了,都跑来告他的状。于是我决定改掉以往耐心说服教育的方法,决定用适当的惩罚来改掉他唯我独尊的会毛病,我走到他的身边,没有跟他说任何话,直接把他抢走的玩具分给了其他小朋友,一点也没有留给他,这时他不高兴了,“哇”的一声哭了,我故意装作什么也不知道问他:“辉辉,你为什么哭?”“我没有玩具了!”他哭着回答道。“没有玩具就不高兴了?”我接着问。他停止了哭声点点头,“那你刚才把玩具都抢走了,别的小朋友没有玩具,是不是也不高兴”“是!”他无奈地回答。“那你想一个让你和小朋友都高兴的办法吧!”最后我让辉辉把玩具重新均匀地分给了小朋友,并让小朋友给他送去了热烈的掌声,看着辉辉和小朋友玩得高兴劲,我也偷偷的笑了。
傍晚放学的时候,我把今天发生的故事告诉了他的家人,并向他们讲清了溺爱的害处,希望通过家园共育,来培养辉辉的各种良好习惯,他们也答应今后密切配合。通过这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巧妙的惩罚也许能更好地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教育随笔:留心身边的科学
在从事幼儿园科学发现室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我自己也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每一次看到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都可以引起孩子们惊奇的赞叹声,每一次神奇的实验变化都带给孩子无限的探索乐趣。
进入秋冬季节以来,小朋友的衣服上总是会出现静电现象,在一次上课结束后,团团问到“老师,你看我的衣服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呀?”面对孩子的提问,激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该如何让小朋友们接受“静电”这个抽象的现象呢?于是,在课后我及时的搜集了一些关于静电实验的主题活动,但活动设计都比较抽象,不便于孩子们理解。后来,正在整理塑料椅子的时候,我不禁想起来:塑料不就是最容易产生静电的东西嘛!于是找来了一小块报纸,在进行了简单的摩擦后,报纸与塑料小椅子就吸附在一起了。
利用空余时间,我认真地设计了一篇关于静电的科学教案,并在上课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这堂课特别感兴趣,他们都对不用胶水粘贴,报纸就可以吸附在小椅子上的现象很好奇。随后,我又让幼儿体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气球在经过和头发的摩擦后可以吸附在墙面上”,于是幼儿很容易就接受了“摩擦可以产生静电”的现象。在小组实验中,孩子们还发现了摩擦时间的长短不同,报纸吸附在椅子上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有的幼儿还主动探索了报纸与头发,报纸与化纤毛衣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学到了科学知识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次活动也使我认识到:我们在工作之余也需要发现生活中各种有教育价值的现象,多多留心身边的科学,多记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身边的生活出发,设计出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各种活动,我相信,每一次的探索和发现,都会让自己成长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