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时间段适宜给婴儿念故事
发布时间:2021-06-09 给幼儿讲故事 给幼儿园讲故事 婴儿早期教育导读:要帮这个阶段的孩子念故事书最容易,也可以最随性;家里的任何书都可以随手拿起来念,也不用拘泥于要怎么念。
儿子一个半月大时,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时间,我顺手拿起手边的故事书,将封面对着他。其实当时只是好玩,结果却惊讶地发现,他应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规则地上、下、左、右转动着看完了一页,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页,他的眼睛又重复地移动了起来,而且一页接一页看下去。我无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但这个发现却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会对书本感兴趣。于是,误打误撞地为他开启了阅读人生。
喂奶、翻书、说故事,同时进行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妈妈一手喂奶、一手拿书,哪来第三只手翻书呢?所以,我会准备特别做给小小孩看的厚板书,比较容易用一只手翻页,然后一边喂奶、一边翻书、一边说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准备十几本童书在手边,只让婴儿看每本书的封面,这也是挺不错的做法。
有时候,我会选择静静地陪他,让他自己看;或是让他边看图,我则一边叽叽呱呱地解说着内容──这样总是让我觉得自己好象神经有问题,怎么对着没有反应的婴儿自说自话。其实,一边喂奶、一边看书的顺带好处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觉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会因为其它事分心而无法喝完牛奶。
母乳妈妈专心享受当下!
如果妈妈是喂母乳呢?那要怎么一边喂奶、一边看故事书?请各位妈妈教养孩子时,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觉来变通实行,不能死守着书上所说的来做,所以碰上喂母乳时就别想着还要念故事书了吧!我觉得喂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亲子时光,这样的时间稍纵即逝、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好好地专心享受它吧!
说真的,很多时候奶也喂了、尿布也换了,什么都不会做的婴儿还是眼睁睁地望着你;这时候对妈妈来说,念故事书是打发时间,而对孩子来说,则是蕴含了无限可能的教育功能,这么简单好用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书本都可以念
要帮这个阶段的孩子念故事书最容易,也可以最随性;家里的任何书都可以随手拿起来念,也不用拘泥于要怎么念。我可以肃穆地念起阿弥陀佛的佛经,也可以用歌剧的架式念起唐诗,只要家里的婴儿没有大哭抗议,怎么做都可以。
一位在纽约学画的朋友,也是从女儿一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她看不同画家的作品画册。朋友表示,如果不是听到我说两个月大的儿子会看书,她也不会想到要帮这么小的孩子念故事书或是让她看画册。朋友还发现,当女儿八个月大时,就好象很有主见地,会特别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只要拿到这位画家的画册,就会静静地欣赏好久,像是上辈子就认识这位画家呢!
如何把握让孩子爱上书本的黄金时期?
只要孩子还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让他们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里,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睡觉和喝奶,其它时间通常都是处于非静止状态;所以只要遇到孩子愿意平躺下来,会赶紧挨着他们旁边躺下(趁这个机会赶快休息一下,等会儿才有体力再战),然后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书来。而以下的时机,都非常适合用来念故事书:
1、用奶瓶喝牛奶的时间
2、用奶瓶喝水的时间
3、睡觉之前(包括午睡)
4、累了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时
5、孩子早上刚醒来,还乖乖躺在床上时
这些时机每天都会在生活中出现,所以非常适合,而且通常这时孩子都已经自动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哪些儿时记忆让你念念不忘?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无忧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童年美好,现在的我们陆续迈进了爸妈的门槛,童年不再。但是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拥有童真的心,想到小时候难以忘怀的瞬间,有没有想流泪的冲动呢?哪些儿时记忆让你念念不忘呢?
哪些儿时记忆让你念念不忘?哪些儿时记忆让你念念不忘?
为了吃片药被打
一次貌似是我生病要吃药,我妈说吃药后再吃糖,我说我就要先吃糖再吃药,我妈说你敢!然后我就真的把药全扔了,把糖吃到嘴里,然后一顿暴打。后来,哭着哭着又被妈妈喂药了,结果水又被我弄洒了,紧接着又是一顿暴打。现在,对吃药还心有余悸呢。
忘不了小雪人的味道
我们那时候都吃5分钱的小豆冰棍,只有表现好了,妈妈才会奖励吃2毛钱的小雪人。每次吃小雪人,都可舍不得了,舔了又舔,那蓬松的口感、入口的奶香,那叫一个享受,而且一听小雪人这个名字就莫名的激动。
丢沙包从来不觉得累
小时候最喜欢丢沙包,下午放学后,处处能看到丢沙包的情景。几个伙伴聚到一起,不分男女,就开始了丢沙包“大战”。你丢我躲,你躲我丢,完全不觉得累。如果不是天黑了妈妈喊着回家吃饭,是绝对不会结束游戏的。
就迷拍画游戏
我们学校附近的小摊上都能买到一张张16开大小硬纸片,上面印有各式各样的图案,每天班里的男生都要玩上几个小时再走。不过,要想当常胜将军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红肿的手掌就是代价。欣赏赢回来的画片也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
网友有话说
好怀念无忧无虑的时光,一直还记得妈妈给我买5角钱的小雪人的味道,好想念我的妈妈。@香草冰激凌
那时候我们还很小很小,只记得吃吃吃,玩玩玩~@连连看
我现在还能收到孩子爸送我的六一礼物,心里开心极了。@小手牵大手
特想问下,北京游乐园真得不开了吗?@皇城根是我家
小时候,每年六一都会看场电影,只是忘记了内容,只记得电影院里全是吃瓜子的声音。@缺你啊
无论你已为人父母,或是想成为父母,相信你的心中都会有难以忘怀的童年的美好。竞争激烈的现在,一句别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的童趣被压制。请父母别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需求,让孩子们快乐,放下功利,多陪陪孩子,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为孩子们快乐成长创造条件。
育儿观念: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
育儿观念: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
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这种本能也让人类得以生存繁衍。但人类不同于动物,社会化程度更高,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怎样爱孩子才能够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能感受、会选择、有责任的独立的人,这需要家长的智慧,即爱是一种能力。
一、我爱你,是因为“你就是你”
通过亲子关系的建立,情感的表达,行为的体现,让孩子确信“我有天生被爱的资本”,不是因为我表现更好,或者成绩更优秀而得到了更多的爱。或者,如果我表现不好,我得到的爱就要被收回。那么,这份爱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起源。他得到爱的同时,也是恐惧的,因为他知道这份爱随时会离他而去。
我们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让孩子确信他是值得拥有爱的,我们爱的是他本身,而且这份爱不是一种威胁。经常抱抱孩子,孩子缺抱比缺钙更严重。他可以通过爱的心理感受,去确认他在别人心理的存在,同时赋予自己独一无二存在的价值。这份爱会带给他一种天生的自信和力量,让他相信爱,同时也拥有真正爱别人的能力。
二、爱是无条件的接纳
接纳,甚至比付出,更加不容易。
我们有真的完全接纳过孩子吗?难道,我们不是一味地想要去控制我们的孩子吗?这份以爱为名的控制背后,其实是我们的恐惧,我们的担心,我们的以为。
我们恐惧,孩子没有我们的管教,会失控;我们担心,孩子的未来;我们以为,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去改变孩子。
但是,我们真的接纳过真实的孩子吗?可能,我们内心只是更能接纳正常的孩子的行为吧!
接纳真实的孩子很难,根源于我们不能和自身的不完美和谐共处。但是,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身为父母当然也是不完美的。我们在改变、在突破不完美之前,首先应该深深的接纳自身的不完美,而不是压抑起来,因为那本身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自己。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引领我们遇见完美的自己。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这份真实。尽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小孩”,但请带着这份欣赏,去观察、去倾听、如理解这个真实的存在。
我们也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对我们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他对于父母没有选择权,并且无条件地接纳家庭的所有情绪。但孩子给我们一个重新体验生命的机会,通过参与他的生命成长,也让我们反思自我成长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感恩生命。
三、爱是有界限的
有界限的爱,是一种负责任的爱,也是亲子之爱的本质。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但亲子之爱不同,它是一种分离之爱,是一种距离之爱。教育孩子的过程,是要不断去学习和体会分离的过程。
在分离的过程中,也是孩子逐步形成自我,拥有自由之人格和独立之思想的过程。并且,这种分离越健康,孩子也会越独立,就越拥有更确信的安全感和信任。
基于这种分离的本质,我们也要学会去尊重孩子被分离后的独立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领域界限、身体界限、主权界限和情绪界限。允许孩子去尝试种种的不好,去犯错。知识可以经由别人传授而得到,而人生智慧必须靠体验才能获得。
四、爱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和没有敌意的坚决
如何深爱你?用不含诱惑的深情;如何拒绝你?用没有敌意的坚决。”——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这两个充满诗意的语句。前者即,我爱就爱了,无条件地爱,也不会诱惑产生一个让你需要我的境况。后者即,我不答应你时,我态度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无价值。敌意与诱惑,都会让孩子迷失自己的心灵。对于孩子的需求,这两句话表达了最有力也是最温暖的关系。
我们用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带诱惑的深情,将爱以干净通达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不以爱之名戕害孩子的真诚、自由、尊严和信任;不以增加的优势地位索取心灵资源;不以自己的权势侵入别人的心理空间;不以“为你服务”的名义索要“为我服务”;不让人负有如蛆附骨的心灵债务。
我们应该坚持内心的坚定,爱孩子的同时放弃交换和功利,进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带诱惑的深情”的情感世界。这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最为需要的,也是现在最为迫切的。
育儿观念:尊重孩子,给孩子适宜的爱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父母也是孩子的永远的老师,爱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种爱把握适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积极地助推作用,将对其终身发展起着有益的影响。那么怎样给孩子适度的爱,让孩子能感受和理解你对他的爱呢。随着全国学前教育《3-6岁儿童发展指南》宣传月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学习,重温,反思“爱”的教育,把脉“爱”的温度。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爱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父母觉得爱孩子就是处处呵护孩子,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来养,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有的父母觉得爱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在家还辅导孩子练习写字、认字给孩子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还会拿自家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生怕孩子会落在别的孩子后面。也有的父母觉得爱他就是给他吃饱喝足,由着他好了。这些都是出自父母良苦用心的爱,但是这样的爱给孩子带了什么呢?过多的帮助,呵护,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离开成人就变得焦虑不安。过多的学习任务,早早地剥夺了孩子的童真,剥夺了孩子探索发现世界的机会,过于放纵,孩子,唯我独尊,情感缺失。。。。。。
由此可见,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更是卓越的智慧,只有尊重孩子给孩子适度的爱,才能让孩子在爱的体验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习惯的多元发展。
1、爱孩子请尊重孩子的兴趣与想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成人要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家庭中,孩子的想法会很多,家长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肯定给孩子积极的想法,并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在孩子感受被关注的时候他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爱孩子请适度放手
孩子的学习经验不是在成人的说教实现的,更不是成人的帮助能替代的。孩子的学习经验是在不断的体验与自我建构中积累的。因此,爱孩子请家长要适度放手,做一个有心的旁观者、支持者,用心地去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建构的新经验等。并适度地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去感受自我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爱孩子请给予孩子空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兴趣所在,并给与鼓励和支持,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切不可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弱点进行比较。更不可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让我们用耐心、爱心和智慧,陪着蜗牛散步去!
育儿观念:家长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
育儿观念:家长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说起爱孩子,每个家长都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是如何如何爱孩子。其实不然,怎样爱孩子不仅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一门艺术。也许有的家长听了此话不屑一顾:“爱孩子嘛,这是连老母鸡都会的事儿,还有什么学问和艺术啊。”也有父母会困惑茫然:“我那么爱孩子,为什么还打动不了孩子的心呢?”
事实上,爱孩子并非像老母鸡护小鸡那么简单,但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深不可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懂得爱和是否会爱。
•原因与分析
第一,从家长角度分析:大人们工作忙,挣钱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也很少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以为只要管孩子吃饱、穿暖,要什么给什么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想过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案例一)。
家长平时太忙,无暇顾及孩子,但有时静下心来想想又愧欠孩子,家长们常用的办法是“爱不够,钱来凑”,有时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把孩子宠坏了。
家长在爱孩子方面有如下误区:
误区一、惟有“读书高”。这是家长最普遍的心态。有位家长和我说:“我认为孩子的惟一任务就是读书,只要书读好了,什么家务事都不用他做。”但事实恰恰相反,家长越是有这样的想法,结果是许多孩子书也没有读好,家务事更没有做好。
误区二、惟有“开心好”。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经济负担不重,部分年轻家长只图自己惬意,不想花太多心思和精力去管教孩子,觉得只要让孩子开心就好,所以孩子提出的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尽量满足孩子。一位孩子尚在读幼儿园的家长说:“如今只有一个孩子,宠点娇点也算不了什么。孩子爱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我们也懒得给他做规矩,自己乐得省心。因为一给孩子做规矩他就不开心,我们心也烦,所以想想也犯不着。”
还有的年轻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干脆把孩子丢给老人教养。结果是这些孩子长大后有部分不会尊重别人,没有好的生活习惯,自由散漫,“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误区三、惟有“攀比强”。现在家庭生活条件日益向好,部分家长助长了社会上一些攀比之风。有位家长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说:“我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条件读书,所以文化水平低,为此吃了不少苦。我发誓不能再让孩子走我这条路了,所以我觉得只要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少。”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一些家长有什么名牌或高档玩具就买什么。结果是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和好胜心,但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心愿却不得而知。
第二,从孩子的角度分析:
1、从孩子具有冒险心理的角度讲:
幼儿时期,是最富于幻想,最具有冒险精神的时期。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各种媒介的影响下,幼儿喜欢模仿,寻去刺激,只想找点新鲜好玩的事干干,干完了自认为所谓的“大事”,却不知道已经触犯了错。或者说,即使知道自己犯了错也无所谓,因为他们认为反正有父母可以靠。
2、从孩子的自我意识角度讲:
幼儿时期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往往只体会自己的感觉,不顾别人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很容易伤害他人。不易体会到父母对他无私的爱,以及为这些爱所付出的心血。
有位家长感叹道:“我们父母尽心照顾自己孩子的生活,送孩子上学,接孩子回家,琢磨孩子的爱好,有时说话也加倍小心,但不知什么时候你就上了他所谓的“自尊”,他就误解了你,你对他的好就像是在害他一样。你严厉一些他就拒绝和你沟通,你对他的好像是在害他一样。你严厉一些他就拒绝和你沟通,你对他放松一些就上网没完,真是的,做父母难呀……”
•方法与建议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不是花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去顺应孩子,去关注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时间、有价值的精力去帮助孩子尽快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1、让孩子体验挫折
现在城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即使在农村,最多也只有两个孩子,所以,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受到全家人的呵护。尤其是和祖辈同住或请祖辈帮助带孩子的人家,更是呵护有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有个孩子曾和我说:“从小全家都护着我,我提什么要求他们几乎都能满足。如果不能马上满足我的要求,我就学孙悟空大闹一通,他们拿我没办法,最后还是得满足我。”如此一来,孩子的私心不断膨胀,变得霸道无理取闹起来。
还有,现在不少孩子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比如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如果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或让同学嘲笑了,他都会长时间不开心,回家就对大人发脾气。此时大人应好好与孩子沟通和共情,谈自己小时候同样遇到过此类事件,并教育他该如何对待。要不然无原则哄着他和让着他,不想让他体验挫折,长此以往,宠坏孩子,到头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应该让孩子体验一些挫折,使孩子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事事一帆风顺,碰到困难和问题不要逃避,要敢于面对,用于解决。让孩子明白有许多人生经历每个人必须要自己面对,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2、爱在心里要有“度”。
爱在心里要有“度”,是让我们做家长的要懂得如何爱。下面就说几个事例。
①把爱藏起一半。这是一位懂得怎样爱孩子的母亲所讲的意味深长的话,很精彩。对孩子“要把爱藏起一半”,意即要求父母亲学会节制地爱、理智地爱。如果父母为了疼孩子,从孩子小时起就什么事儿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什么时候都不想松手放开,那么一旦孩子大了,离开了父母,到那时父母的爱将会鞭长莫及,最后受害吃苦的还是孩子。
②将爱寓于无声。在与孩子情感交流时,亲吻、握手、抚摸、拥抱以及目光接触等都是沟通方式。这些动作看起来似乎不值一提,但对那些需要慰藉和鼓励的孩子来说却弥足珍贵。
生活中,做父母的应学会并善于运用这样“无声胜有声”的爱的语言,让它们取代令孩子们头疼的唠叨和训斥。
③“硬”心肠的背后是什么?许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只要孩子读书好、成绩好,能考上大学,什么事都不需要孩子做,自己再苦再累也值。我认为这句话本身并没错,但遗憾的是,家长这种良苦用心未必都能见效。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书没有读好,事也没有做好。
3、让孩子学会独立
常听到许多家长不时发出感叹:“别看我儿子长得比他爸还高,可还真是个小孩,什么事都不懂,也不会体谅父母。我在他那个年龄,都已独立地工作了,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独立?”“是呀,甭说我女儿都读高二了,除了任性,遇事一点主见也没有,还都依赖着我们”。为什么孩子依赖性那么强,缺少独立主见?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可从小事做起。比如孩子的房间从小就要让他学会自己整理;孩子上学有时忘记带文具什么的,不要给他送去,让他自己跑回家拿。这样他才会长记性,而且能养成不依赖他人不责怪别人的好习惯。
4、不刻意“塑造”孩子,就是较好的教育和爱护。
记得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孩子需要的不是贵重的玩具,不是鲜花,也不是蛋糕,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活泼的童年。”
①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心理空间。只有当父母不想过多地控制孩子和不刻意地“塑造”孩子时,孩子才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心理空间,孩子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②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表达不满的通道。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以孩子的负性情绪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向父母发泄。此时的家长若要把他的“势头”压下去是最简单的方法,但也是最差劲的做法。比较好的做法是暂时以不和孩子争辩的方式“示弱”,让他发泄,表达他的不满。等他的“激烈言辞”过后,找个适当的时机和他谈心和沟通,让他自己认识到刚才的行为举止有什么不妥之处,这样孩子才会慢慢成熟起来。
③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当孩子学习有进步的时候,或当孩子回家后自觉完成作业的时候,及时表扬他。并告诉他:“爸爸妈妈做好自己的工作,你读好自己的书,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就为我们的家尽到了责任,那我们的家就是个幸福的家。”孩子听了这番话,他会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在为这个家“出力”,在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理会感到高兴,有一种被肯定、被信任的感觉。此后“读好自己的书”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加以强化。请思想,它的效果能代替家长多少叮咛和唠叨啊。
给宝宝讲故事的正确时间
导读:只要孩子还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让他们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
宝宝一个半月大时,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时间,我顺手拿起手边的故事书,将封面对着他。其实当时只是好玩,结果却惊讶地发现,他应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规则地上、下、左、右转动着看完了一页,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页,他的眼睛又重复地移动了起来,而且一页接一页看下去。我无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但这个发现却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会对书本感兴趣。于是,误打误撞地为他开启了阅读人生。
喂奶、翻书、说故事,同时进行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妈妈一手喂奶、一手拿书,哪来第三只手翻书呢?所以,我会准备特别做给小小孩看的厚板书,比较容易用一只手翻页,然后一边喂奶、一边翻书、一边说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准备十几本童书在手边,只让婴儿看每本书的封面,这也是挺不错的做法。
有时候,我会选择静静地陪他,让他自己看;或是让他边看图,我则一边叽叽呱呱地解说着内容──这样总是让我觉得自己好象神经有问题,怎么对着没有反应的婴儿自说自话。其实,一边喂奶、一边看书的顺带好处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觉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会因为其它事分心而无法喝完牛奶。
母乳妈妈专心享受当下
如果妈妈是喂母乳呢?那要怎么一边喂奶、一边看故事书?请各位妈妈教养孩子时,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觉来变通实行,不能死守着书上所说的来做,所以碰上喂母乳时就别想着还要念故事书了吧!我觉得喂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亲子时光,这样的时间稍纵即逝、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好好地专心享受它吧!
说真的,很多时候奶也喂了、尿布也换了,什么都不会做的婴儿还是眼睁睁地望着你;这时候对妈妈来说,念故事书是打发时间,而对孩子来说,则是蕴含了无限可能的教育功能,这么简单好用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书本都可以念
要帮这个阶段的孩子念故事书最容易,也可以最随性;家里的任何书都可以随手拿起来念,也不用拘泥于要怎么念。我可以肃穆地念起阿弥陀佛的佛经,也可以用歌剧的架式念起唐诗,只要家里的婴儿没有大哭抗议,怎么做都可以。
一位在纽约学画的朋友,也是从女儿一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她看不同画家的作品画册。朋友表示,如果不是听到我说两个月大的儿子会看书,她也不会想到要帮这么小的孩子念故事书或是让她看画册。朋友还发现,当女儿八个月大时,就好象很有主见地,会特别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只要拿到这位画家的画册,就会静静地欣赏好久,像是上辈子就认识这位画家呢!
如何把握让孩子爱上书本的黄金时期
只要孩子还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让他们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里,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睡觉和喝奶,其它时间通常都是处于非静止状态;所以只要遇到孩子愿意平躺下来,会赶紧挨着他们旁边躺下(趁这个机会赶快休息一下,等会儿才有体力再战),然后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书来。
以下的时机,都非常适合用来念故事书:
1、用奶瓶喝牛奶的时间
2、用奶瓶喝水的时间
3、睡觉之前(包括午睡)
4、累了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时
5、孩子早上刚醒来,还乖乖躺在床上时
这些时机每天都会在生活中出现,所以非常适合,而且通常这时孩子都已经自动地乖乖躺在床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