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红红的苹果
发布时间:2021-05-22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苹果幼儿活动方案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红红的苹果
最近,结合主题活动“甜甜蜜蜜”,我们在角落游戏的美工角中,提供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果篮,许多孩子在这里为水果篮里的各种水果涂上鲜艳的颜色,并告诉同伴,把水果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给爸爸妈妈吃。
一天,胡敏骏小朋友也去美工角为水果涂色了,涂着涂着,旁边的周楚皓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胡敏骏,你的水果是烂的。接着,范润华接着说:是呀,烂的水果带回家,爸爸妈妈吃了会生病的。胡敏骏听他们这么一说,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我走过去一看,原来骏骏将苹果涂成了咖啡色。
反思:三、四岁的孩子,选色是很带有主观色彩的事,无所谓选对还是选错,本来就不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但是,孩子是在与同伴共同活动的背景中互相学习的,其他孩子对她提出了意见,如果她能认同,也是一件好事,应给她一个自己去修正和提高的机会。于是,我对骏骏说:“没关系,这只烂烂的水果补一补,就好了。”于是,我再剪一个另外的水果粘贴在原来的水果上面。骏骏又开始涂色了,这次,她将苹果涂成了红色,高兴地说:“我的苹果红红的、甜甜的……
分析:
对于小班的孩子,一般无需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选取某种颜色,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孩子的自由表现。但是,孩子的学习往往是在背景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孩子的表现与表达会受到其他孩子的评议和帮助,这时幼儿自我提高的极好机会,教师要把握住这种机会,及时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幼儿的提高。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案例:我是烂苹果
实录:
绘画活动《蜗牛和苹果》结束后,看看离午餐还有一段时间,我便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散步。并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小眼睛去发现一些自然环境中的小秘密。有孩子说:“我们要找找有没有蜗牛”,我向她点头示意:“这是个不错的建议,那我们就去找找吧”。
孩子们陆续分散开来,各自在身旁的小路、草地上认真地找起了蜗牛。突然身后传来吵杂声,回头见众多孩子好像正围观着地上的什么东西。这时有人叫了起来:“老师,朱雷趴在地上”“朱雷,地上很脏的,快起来!”“朱磊,老师来啦!”。我顿时觉得怪异,上前果见这个平时一向调皮捣蛋的小家伙趴在了地上,听到我要上前也不见起身,尽然还用半闭半开的眼睛看了我一眼,接着又闭上了眼睛装睡。我看了不尽气从心生,恨不得马上命令他起身。这时却从孩子嘴中传来振振有词地一句:“我是苹果呀,我腐烂了怎么起来?!”
哦!我恍然大悟!!这个孩子在我面前突然变得如此聪明可爱,对他的调皮的评价在此时已是荡然无存。我立即回应:“呀,苹果腐烂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孩子看过《蜗牛和苹果》的课件,故由此经验,都说:“苹果籽掉进泥土里,要发芽啦!”“是呀,要发芽啦,大家看好哦!”说完,我示意作了个发芽的身体动作,小家伙们也在我的启发、引领下玩起了《蜗牛和苹果》的游戏。关于地上的那个朱雷自是不用说了,他非但很快的“发了芽”,还长成了一棵很大的“苹果树”呢!
思考:
对于这个实录,我觉得老师巧妙的回应策略既能满足孩子当前的需要,又杜绝了孩子长时间趴在地上的不卫生行为,同时还推动了孩子想象创作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发挥了一个活动的作用和价值。由此使我想到: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生成的游戏情节可能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能多一点观察多一点耐心,肯定能捕捉到许多教育契机。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老师的回应策略将如何得到提高?这是与平日的勤观察、多回忆、善思考分不开的。
案例:闪光的红星
实录一:
今天早上我带幼儿在操场上进行户外活动,这时吴鑫语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幼儿园了。她对我说了声:“小王老师早”就去拿活动器械活动了。她的妈妈就和我聊了几句。她问我是不是我们每天只给乖的小朋友五角星,不乖的小朋友就没有。因为她前一天来接小语回家的时候就问她为什么有好多小朋友有五角星她却没有。小语对她妈妈说:“因为我不乖所以老师没有给五角星。”她的一席话顿时把我问的不知如何回答,也开始怀疑五角星的真正意义。
实录二:
今天晚上梁雨杭的爸爸来接女儿的时候看到包页青的额头上贴满了贴纸和五角星而自己女儿的额头上却空荡荡的就羡慕地说:“好多贴纸啊。”王老师就解释说那是英语老师给的奖励。他就笑笑地领着女儿走了。
分析与反思:
以上两位家长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其实在平时与各位家长的交流中就有许多家长表露了这种想法。这几天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把五角星作为奖励给幼儿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近年来,五角星作为一种对幼儿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在各幼儿园中普遍流行开来。幼儿以能得到老师给的五角星为荣。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老师一说如果幼儿怎么怎么样老师就会给一个五角星时幼儿就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行事,因此他们得到五角星的几率越来越大。但于此同时幼儿间的攀比心理也日益膨胀。特别是幼儿已升入中班,他们的是非观念还较模糊。他们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
评会不高兴或感到难为情。因此随着幼儿有意性行为的发展他们会为了得到五角星好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一番而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久而久之五角星就成为了乖孩子的代名词。家长也以孩子有没有得到五角星来评定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一天的表现的好坏。
也因为这些原因平时我们不大给孩子五角星。因为这会在无形中削减部分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因为能力弱,表现平平而很少有机会得到五角星那么久而久之得五角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奢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成为了被动者而非主动者。
《指南》中指出“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的确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怎样让幼儿充分发挥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反被动为主动,那么五角星就再也“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案例:美丽的红色
背景:
天线宝宝是孩子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之一。我班宝宝特别喜欢学天线宝宝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样子。因此就产生了以下案例。
案例一:美丽的红色(托班)
在自由活动时,成成拿来的天线宝宝波儿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见此,我也参与进去,指着天线宝宝问:“这是谁呀?”宝宝马上抢着回答:“是小波。”可可说:“看,小波穿的衣服可真漂亮。”我顺着这个问题接着发问:“这么漂亮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个怯怯的声音回答:“是红色的。”我一听,原来是班中最内向的宝宝天天在回答。我马上以亲一亲的方式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宝宝跟着学说。在全班宝宝对红色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我再请宝宝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自由玩耍。在幼儿玩玩具的时候,我鼓励宝宝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宝宝观察玩具的颜色,继续感知红颜色。活动过程中,小明说:“老师,我的衣服也是红颜色的。”旁边好几位宝宝听到了,马上将兴趣转移到找衣服上的红颜色,到户外去寻找漂亮的红颜色。我一一满足了他们,并和孩子们一起寻找。
反思:
自由活动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的偶发事件中隐含着教育价值的可能性,我们应及时发现和捕捉这样的机会,给予应答和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及时判断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所在,并做出相应的回应,从而激发了孩子认识颜色的兴趣。
案例:由“小红花”想到的
一:事件发生的背景
周四晚上七点,我的电话响起,一看号码是家长打来的。“王老师,你现在有空吗?我有些事情和你讲,要占用你挺多的时间……”。这位家长是班里女孩翘翘的妈妈,她说自己女儿从周一晚回家开始就郁郁寡欢,到了周二、周三,情况越来越严重,又哭又闹还半夜惊梦,说不愿再上幼儿园了。家里人问她为什么闹情绪,翘翘说为什么老师好几天不给她评“小红花”呢?为什么每次老师都表扬她,可轮到评“小红花”的时候就总没有她了呢?为什么自己表现那么好,老师却把“小红花”评给比自己表现不好的小朋友呢?是不是表现好和坏和评“小红花”没有关系呢?……这边的我,一边忙着解释,一边大脑思维慢慢僵硬起来。
翘翘是班里各方面发展都很出色的孩子,她好学,乐学,自信开朗;好胜,自制能力强,很多时候都能表现得比同伴懂事,听话,班里有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感到非常的欣慰。然而,在她努力展现才华的同时,却不喜欢用语言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她只希望老师能够主动得看到她的进步和优点,及时给予激励和肯定。她能坚持着克服困难,只为了让周围人觉得自己很棒,可是若没有人发现她的用心时,她除了继续努力外,还会感到心情不好,对于表达自己想法却从来都是沉默的。这样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强,可一旦过了承受的限度,就会发生彻底的变化。听说翘翘在家哭闹不止,真有点太不可思意了。妈妈挂电话前非常叮嘱:千万别让翘翘知道我打了电话了。
二:事件解决的方法
电话里,我向翘翘妈妈讲明了“小红花”的评选方式和意义,同时对这几天疏忽翘翘的意愿表示抱歉;也向妈妈提出多引导翘翘用语言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翘翘妈妈也是老师,表示赞成和感谢。除此而外,我还应该做到:
一.告诉孩子“小红花”的意义,循环配戴,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被肯定的喜悦;
二.让孩子明了,没有选上“小红花”的孩子并不表示老师不喜欢或者表现差,有时候老师会把“小红花”送给能力弱的孩子以激励他们;表现好不好老师心里很清楚;
三.尽量在最短的周期里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戴上“小红花”,平时注意多用语言表扬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老师处处留意着他们。
四.多用其它奖励和鼓励的方式做表扬,如送小贴士,抱抱孩子,奖励小红星等,让每个孩子几乎天天都有不同的奖赏,肯定得多,激励孩子不断向上,充满信心。
三:事件过后的反思
翘翘在园在家表现截然不同,让我联想到或许班里还有类似翘翘一样的孩子。小小一块“小红花”牌子,竟然会对孩子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因为几天没有得到“小红花”而产生表现好坏无所谓的疑问。孩子眼中的“小红花”就是荣誉和进步的象征,以及老师的喜欢都融到了“小红花”里,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对“小红花”的依恋更大。在一个班里老师一般比较在意顽皮的孩子,进步大的孩子和能力非常弱的孩子,而对那些一贯表现平平或者一直表现好的孩子不小心忽视了。觉得他们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老师可以自然地少放一点精力给他们。而在孩子的眼里,老师少看你一眼,说和你讲一句话,他们就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再被老师喜欢,是不是自己表现很弱呢?孩子是很敏感的,老师应该好好思考他们表面的敏感,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里,让他们知道老师正在无时无刻着关注着他。同时,每天晨间谈话时评选“小红花”环节,我们该引起重视,学会好好利用这个环节,增加师生间的关系,充分调动起每个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
幼儿园美术《苹果树》案例分析
教师的语言
1.小朋友你们看!苹果园里的苹果树好看吗?(好看)农民伯伯也很开心,可是有一颗苹果树他很伤心,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伤心吗?幼儿(因为今年它一个苹果也没有结),你能帮帮它吗?(能)。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它变出苹果吗?(用笔给它画上、用颜料涂上去)。
2.师: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老师也有一个好的方法。但我要请两个朋友来帮忙。你们看这是什么宝宝?这是什么宝宝?教师:“老师要请两个朋友来帮忙变苹果,一个是食指宝宝”随即伸出食指,还有一个是颜料宝宝。”出示颜料盘。“这个颜料盘里面的颜料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现在我开始变苹果啦,看好了我是怎么变苹果的。”“食指食指翘翘,颜料盘里亲亲,苹果树上变、变、……变好了我们要请毛巾宝宝来把小手擦一擦,把小手擦干净……
案例分析
1.提出的问题不精练,缺乏概括性问题
在第二个问题中,我提问的问题太零碎,没有重点的问题,对孩子们的经验没有一点的提升,我设计的问题还不够有针对性,问孩子们很多才引到了老师要的答案。在这里我可以直接的出示颜料,让孩子们说这是什么颜色,食指也可以直接的说我要请食指宝宝来帮忙,不需要让孩子们再进行猜测。
2.教师的语言太随意,缺乏隐性指导
在回应孩子的问题时我总是回应孩子们的话,这样的回应是没有一点的新颖的,让孩子和听课老师觉得会很枯燥,在活动中我的语言太罗嗦,一些小的细节都需要告诉孩子们,生怕他们不知道,比如:在变完苹果后要用毛巾把小手擦干净,在这里我可以不说,我自己师范后,拿出小毛巾让孩子们发现,原来变完后要把小手擦干净,可以给孩子们一些隐形的指导。
活动后反思
我在整个活动中感觉自身的教学素质还需要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应该多看一些关于教师语言和教师有效提问及有效回应方面的书籍,来提升自身的需要,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我知道美术活动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好上,虽然问题没有语言课那么多,但问题问出来一定要简洁有针对性,让孩子们在问题中有一定的经验或技能的提高。其次,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师的隐形指导师很重要的,有时教师说的太多,让孩子们听了,感觉有可能会很烦、课堂有可能会很枯燥乏味。美术活动中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去尝试,对孩子们的回答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回应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