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孩子的错,谁之过?》
发布时间:2021-05-1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 教育随笔在漫长的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的,这样孩子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些家长也会有此疑问,最近就有家长反映,孩子越大了越不听话了,动不动还发脾气,回家光知道玩,看电视也不学习,没法管了。
每当听到类似抱怨的话,我们自己先想一想,先去问问家长: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孩子光想着看电视、玩?为什么孩子喜欢独处?为什么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
相信以上问题有很多家长都遇到过,但这些真的是孩子错了吗?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意识到了,孩子并没有错,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的是成人的影子,孩子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与家长有关。孩子不听话时,你问清孩子自己的意思了吗?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吗?当孩子不喜欢学习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引起孩子的兴趣了吗?当孩子在看电视、玩的时候,你有没有去管束?你忙的时候,有没有说过“一边玩去,看电视去”的话吗?当孩子想和你说话时,你在干什么?当孩子将有趣的事情分享给你时,你是否只是以冷淡的态度去回应?
以上问题,家长问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纯真的天使,当他们出现以上情况时,我们成人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每次都指责孩子的错。我们要适时的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错怪孩子之后
我班有一小朋友,名字叫王涛,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特别好动、又调皮。不是动动这儿,就是去打其他小朋友,在座位上坐不上几天,就有孩子告他的状,于是,我就经常性的给他调调座位。今天我把他安排在靠近作品展览橱的一排,觉得,那地方比较适合他。
作品展览橱上摆放了一些孩子们制作的蛋壳制作,做工特别精细,漂亮,我很喜欢,孩子们也很高兴,时不时的走过去看看,都对它们爱护有加。
课后,我看到王涛拿着一些碎蛋壳在自己桌上玩,我很生气:“王涛,你怎么弄破的?”我严厉的批评了他,离园时,我班的韩笑悄悄过来对我说:“老师,那不是王涛弄破的蛋壳,是他今天早晨从家里捎的鸡蛋……
我深深认识到,无论发生什么事,出现什么问题,都不应该简单处理,而应该耐心询问,认真观察,正确处理,否则,将会错怪孩子,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己也会深深自责而懊悔不已。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前两天,看电视时,看见一个台在开关于教育的报告会,对此,有些兴趣,于是就仔细的听了听,听完后,觉得说的很多确实很有道理,反思一下自己,有很多做的都不到的地方.
有这样一个例子:爸爸劳动了一天回到家里,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就对他说:孩子帮爸爸端杯水来,三岁的儿子就从桌子上端了杯水准备给爸爸,可能是担心孩子把杯子打碎吧,爸爸就不停的提醒孩子:"小心点,别打碎,小心点,别打碎爸爸就这样重复着对孩子说,就在孩子要走到爸爸身边时,"砰"的一声,杯子打碎了.
我们就对这样的一件事来分析一下.这样的错能怪孩子吗?其实不然,三岁,我想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对于孩子,三岁是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年龄.爸爸在语言引导上就给了一个错误的引导,爸爸对孩子说别打碎了杯子,给孩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爸爸这么说,其实,孩子的脑袋里出现的情形就是打碎杯子的情形,这样的情形想多了,想不打碎杯子可能都困难了.其实是家长在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把杯子打碎.
那到底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呢?这个爸爸应该正面的来引导孩子,他可以对孩子说"小心点,拿住了,小心点,拿住了."这样的话,这个孩子的脑袋里出现的都是把杯子拿住的情形,这个时候,孩子即使摔了一跤,可能也会把杯子拿住的.
在教育孩子方面,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想想自己,可能也经常出现这样负面引导的情况,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还真得多学习学习.
教育随笔:犯错之后.......
傍晚放学的时候,我在活动室里忙着收拾卫生,儿子像是出笼的小鸟,满大院子撒了欢地跑着,与大哥哥欢快地玩耍。
过了一会儿,从外面气喘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一见我就声音低低地说道,“妈妈我把玩具小轮胎上的小轱辘不小心弄下来了”停了一会儿又说道,“妈妈,园长老师看见了,要我…..跟你说一说。”我一听,这才明白过来,马上领着他去看了一下。果然有一个小轱辘掉了下来,旁边几个轮胎凌乱地摆放着,“你是怎么弄的?你的力气可真够大呀!”我生气地说道。“我不小心磕到小沟里去了,使劲儿一拽就把轱辘碰下来了。”儿子长大了,已经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和描述事情了。可是,这毕竟是做错了事呀,我又好气又好笑,心想:一定得让他意识到。想到这里,就严肃地说到,“你看你没有爱护玩具,破坏了玩具,这个小轮子还能不能玩了?”“不能玩了”儿子意识到了错误,“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故意问道,儿子骚骚脑袋,哼哼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说出什么来。我接着说道,“玩完了玩具要放好,你看自己做到了吗?”儿子一听,赶快把他们收拾好。
回家之后,我把这件事情跟他爸爸说了一下,又接着对儿子说道,“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有错就改,并且做错了事情是要负责任的,这个玩具是公共设施,我们都要爱护它,不能随意地破坏”儿子点点头,我故意朝他爸爸使个眼色,爸爸说话了“你现在还小,不能修好这个玩具,这样吧,明天我去看看能不能维修一下,记住做错了事是要负责任的。”直到这时,儿子才如释重负了。
其实,在儿子的成长中,犯过许多错误,但是,破坏公共设施,这还是第一次,随着孩子慢慢大了,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会有许多磕磕绊绊。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孩子勇敢、诚实、知错能改、拥有良好责任心和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不要因为忙忽略了孩子,让我们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吧!
教育随笔:承认错误的孩子
教育随笔:承认错误的孩子
今天班里的老师请假了,只有我自己一人带班,虽人有点累但是我并不害怕,反而担心的是孩子们的安全,怕他伤着碰着,所以每次我要是有急事情时总是特别嘱附孩子们的安全,每当想到安全这两个词语的时候我总想到开会时园长常说的一句话:“安全,是第一位的,假如你们班出现了安全问提那么你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为零。”所以我每天都把这句话记在脑海里时刻提醒着自己,我也常常提醒着孩子。
领点的时间到了为了避免一些事情的发生我先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我的教育刚开始时候小二班的一个孩子来对我说:“我老师让你领点,我说我马上就去。”我刚拿着点盆走出教室的门口时在楼道里就能听到班里的吵闹声、桌子的响声于是我一声不吭的走进教室却只看见牛牛站在桌子上在给孩子们做表演,看到这些我又好笑又好气,因为前短时间芸萱上桌子我已经批评过了,这次又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于是我把他叫到面前,非叫他表演个够。看着他底着头聋拉着脑袋可没有了刚才那表演的兴趣了。看到他这样我的脑海里便有了想法我想为什么几次的批评他总是不改呢?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处理的不当,还是……我不断的对这件事情进行着反思还是他们压根不明白这样做是危险的。想到这里,我便问孩子:“你们谁知道为什么不能上桌子。”这时我听到有的孩子说:“因为踩的桌子很脏,还有的说站在桌子上会摔伤的。”听到孩们说的句句有理,我想孩子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讲的都很有道理,在看这时的牛牛,竟主动承认错误针对这些,我有强调了安全教育问题。
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幼儿做错了事情,光靠生硬的语气一味批评说叫是不正确的,要通过启发诱导,让他真正的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改正错误。
教育随笔:允许孩子犯错
社会学家Gartrell说过:“对于儿童来说,犯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处于无经验、正在发展中的幼儿尝试着与另一个复杂的、渐渐客观的世界进行交往的结果。”作为老师,把孩子的“打、骂人”行为当成一个错误,而不是不良行为,将会为孩子带来一次新的学习机会。
案例:区域活动时间,娃娃家里,乐乐正在用小瓶子给她的玩具娃娃喂水。(瓶子是幼儿自己制作的)布布走过来一把抓过瓶子,当乐乐又抢回瓶子时,布布捶打乐乐的胳膊,并说:“我讨厌你,你这个笨蛋”。
后面发生了什么?(我的指导策略):
我过来蹲在了两个孩子的中间,对布布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也想用瓶子。但你不能打乐乐,不能叫他笨蛋。“(认同幼儿情绪,并明确原则)
然后转身对乐乐说:“我先帮你们拿着这个瓶子。”,说完后接过乐乐手中的瓶子。(控制争抢物)
乐乐:“这个瓶子是我先用的。”
老师:“你生气是因为你正在用瓶子时布布拿走了。”(询问收集信息)
乐乐点点头。
老师:“现在你们两个都想要这个瓶子,怎么办呢?”(提出问题关键)
布布:“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
老师对乐乐说:“布布说你们可以一起做一个,你同意吗?”(引导幼儿提出解决方法)
乐乐点头微笑表示同意。
然后,乐乐和布布一起做了一个新“奶瓶”,乐乐用原来的瓶子,布布用新的“奶瓶”。
我最后对他们说:“你们两个用制作一个新奶瓶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特别开心。”
教育随笔:孩子之间的争执
插塑游戏时扬扬趁涵涵不注意时拿了一块雪花片,可还是被涵涵发现了,平时一向不喜欢说话的涵涵突然大声的说道:“还给我”,扬扬说:“给我一块嘛”,涵涵又说:“不行,这是我的玩具。”扬扬说:“你这么多,我只有一块,给我玩一会嘛!”涵涵也不甘示弱:“不行,就是不行。”说着就要动手抢回来。我见势不妙,正要制止。又听扬扬说:“我们一起玩,好吗?”涵涵收回手来想了一会儿,说:“那好吧!我们一起玩。”两人通过一阵争执后问题解决了,他们俩开心的玩起来。
这次争执引起了我的深思,怎样看待幼儿间的争执呢?难道争执现象都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必须马上给予帮助并制止吗?不,我认为幼儿间的争执有利有弊,作为教师,不应过早的介入去帮助孩子,而应充当观察者,通过孩子们的争执,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争执过程中学会了谦让,学会了调节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而且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争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中心,他们逐步明白要遵守约定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使活动顺利开展,才能使自己和小伙伴玩的开心、尽心。这时,他们学会了谦让,学会互利,学会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了与同伴友好相处。同时,社会化的发展也向前迈出了一步。
幼儿在争执过程中明白了“是”与“非”,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当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时,我们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旁观者,观察者,倾听者,让孩子自己探讨总结出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让他们自己解决争执问题。如果刚才从一开始我就制止他们的争执,那就扼杀了一个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幼儿在争执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涵涵是一个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可刚才争执时却声音洪亮,语言不断,可见,在争执的过程中,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发挥,最主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得很有主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正是一个训练幼儿讲话的好时机。幼儿间的争执现象很多很多,留心观察,真的非常有趣,他们让我们懂得:孩子是他们世界的主人,他们会交往,他们会解决一些事情,他们很聪明!我们应相信孩子们,并为他们的表现而喝彩和欣慰!
教育随笔:批评孩子之后
批评孩子之后,您再次关注孩子的情绪了吗?
孩子们陆续吃完饭,开始擦嘴、漱口。我则站在活动室与盥洗室中间的门口看他们漱口。带了一上午的班,口干舌燥,于是我接了杯水一边喝水一边看漱口。在我一抬头喝水的一刹那,丫丫趁我不注意,把一大杯水倒进了垃圾桶。我非常生气,和她理论,她不但不听还很倔强的跑走了,我找到她,让她靠边坐着反思,惩罚她不许玩手头玩具。她哭了,大声说:“我不倒了还不行!”总之,这次我的态度让她也很吃惊,并且真得很伤心。
下午,我不带班,看着每个孩子都很可爱。看到丫丫,我想起了上午的事,我笑着问他:“你有什么想法吗?”她笑了说没有。我知道,我的意思她其实没懂。但我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心想:不能让她这样的心情离开幼儿园。我利用在卧室做玩具的机会,把她叫了进来想和她沟通一下,了解一下她的想法。结果她说:“我不应该往垃圾桶里倒水,您下午都跟我笑了!”我吃惊的同时,感到很高兴。她竟然没有在意我批评他的话,而是记住了我和她的一个微笑,真是谢天谢地,因为我实在不想因为这样的事情让孩子心里有阴影!
孩子做错了事,我们经常会批评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但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件事,不要乱发一阵火就算了,我们的表情和态度会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心理上的。所以,每次批评完孩子以后,我们要记得给孩子释怀,不要让他们把这些事堆积在心里,时间长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好处。
教育随笔:感受孩子爱之语
教育随笔:感受孩子爱之语
我常以为是我在教孩子理解什么是爱,现在才发现是孩子让我更懂得爱,我以为我在帮助他们明白如何去爱,却发现我早已被他们的爱所感染、包围。孩子的世界是爱的世界,爱的世界里需要爱的语言,如果你用爱做语言,又有哪个孩子会不懂呢?
当我安静下来的时候心底有了一个声音:“看,她有多像你。”我恍然回到了童年,顽皮淘气的个性使我受到多少指责,又真正得到过多少接纳?多少人想要改变我最终却是不能。昨天的我今天的Lily有着多少相似之处。为什么今天我又不能接纳她,尊重她的天性,并顺应天性去引导她?
作为幼儿园外聘英文教师,当我第一次踏进中一班教室,代班老师便热情地向我介绍班级情况。“我们班有三大皮蛋,这是一个,还有这个也是。”边说边指着两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给我看。两个孩子像是对这样的介绍习以为常,直冲着我笑。“噢,这个你可千万别小看了。”从孩子群中拎出了一个瘦小的孩子。尖尖的小脸,短短的头发,一双大眼睛怯怯地看着我们,像是个受了惊吓的小动物。脚上的粉色凉鞋告诉我她是个女孩。“她叫Lily,是好话歹话听不明白,就知道皮,整个一个不懂事。”
接受老师的建议,我把那两个男孩的位置调到最靠近我的两侧(U型课堂)。至于Lily,我想一个女孩家,再皮会皮到哪去?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事实告诉我,我真是小看了她!我想她该是高度“I”型的孩子吧,就尽量在课堂多给她些机会,可这样似乎作用不大,任你如何解释,Lily好像总不能理解规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定意要给她立界限了。一天,Lily在与左邻右舍打的不亦乐乎的同时还不时跑到U型区的中间来跳上几个舞步。“Lily,请你听好,你现在可以自己选,要么遵守课堂纪律,要是再这样闹下去,下面的活动你都不能参加了。”Lily好像根本不在乎我说什么,依旧玩着闹着。“Lily,以下的活动与你无关了,这是你自己选的。”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Lily继续着她的表演,以至于这股热情终于感染了我身边的那两个男孩,一曲“大闹天宫”就这么隆重上演了……天知道那天我是怎么把下面的课进行完的。下课后,我收拾教具。Lily跑过来像没事似的冲我笑:“Goodbye,Ruth.”“你到底是怎么了,Lily?你怎么就是不懂事!”从她那诧异的眼神里我能看出我当时的情绪。没有拥抱也没有再见,我带着恼火离开了。
回到家里,我眼前总有Lily那双眼睛。是她真的听不懂?还是我做错了什么?当我安静下来的时候心底有了一个声音:“看,她有多像你。”我恍然回到了童年,顽皮淘气的个性使我受到多少指责,又真正得到多少接纳。多少人想要改变我最终却是不能。昨天的我今天的Lily有着多少相似之处。为什么今天我又不能接纳她,尊重她的天性,并顺应天性去引导她?我明白了,需要改变的不是她,而是我!
周三又来到中一班,一进教室便被一双小手从后面抱住,我一摸干干瘦瘦的,一定是Lily。“Goodmorning,Ruth.”Lily愉快地欢迎着我,好像根本不记得上次的事情。我坐下来,搂着她的肩膀对她说“上节课老师那样说你是不对的。”Lily脸上欢快的表情一下子不见了,她搂住了我,尖尖的小下巴叩在了我的肩膀上。“老师错了,我以后不再那样对你了,你能原谅我吗?”Lily紧抱着我,用力点点头,小手搓起了眼睛。那一刻我知道她懂了。我哭了。
接下来的这一课,Lily像是换了个人。每个活动她都积极地举手参与,并认真遵守着游戏的规则,即使是别人参加她也能够安静地等候。下课时,我把有我手掌般大的那个sticker贴到了Lily衣服上,她的肚子顿时成了全班最耀眼的地方。我看到了Lily的脸上显出我从未看到的自信与骄傲。
前些天教研时,我的一位同事这么说:“像我们这样的校外培训老师,也许无法改变孩子生活的大环境,但至少在我的课堂上我要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平等的爱,没有歧视。”
我常以为是我在教孩子理解什么是爱,现在才发现是孩子让我更懂得爱,我以为我在帮助他们明白如何去爱,却发现我早已被他们的爱所感染、包围。孩子的世界是爱的世界,爱的世界里需要爱的语言,如果你用爱做语言,又有哪个孩子会不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