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快乐建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15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游戏案例分析“欢欢娱乐城”一直是孩子们十分喜欢去玩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用不同的积木搭建各种东西,如:房子、汽车、飞机、动物……。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搭出一些较为具体的作品来呢?通过观察我发现一些孩子会根据搭建的主题或自己的喜好进行搭建。如:“动物园”的主题中,他们会搭建长颈鹿、蛇等动物,还有动物的家。又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他就会经常搭一些不同造型的汽车;有的孩子喜欢拍照,他就会搭一部照相机……。然而还有个别孩子搭建时似乎没有什么目的,只是随意地把积木叠放在一起,问他们搭的是什么,他们往往自己也说不清楚。
分析:
建构游戏一直深受幼儿的喜欢,特别是男孩子。之所以如此喜爱,是在于它的操作性,通过操作、摆弄,学习平铺、垒高、围封等技能,建构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是他们在游戏时目的性较弱,很大程度上认识依赖于行动,往往会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
策略: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幼儿的建构游戏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游戏前,可以和幼儿讨论搭建的内容,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明确要搭建的东西。2、搭建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搭建情况,是否围绕之前的讨论展开。如果是,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这一搭建中遇到问题给予建议,引导幼儿如何更好地继续下去;如果不是,教师可以先了解原因,并让幼儿知道在新的搭建任务中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此时的随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3、游戏后,鼓励幼儿大胆说说自己今天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通过介绍交流让其他幼儿对此也有更多了解,同时,教师再给予梳理、小结,这会让幼儿在接下来的搭建中减少盲目性。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幼儿园晨间活动案例分析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开始尝试练习跳绳了,个个兴趣盎然,张宇正在尝试练习分解动作,摇绳、双脚跳起,这时送她入园未离开的妈妈看见了,就用手指着她说:“张宇,你看赵庆杨跳得多好,你怎么还不会跳,快跟她学学!”说完,张宇更显得手忙脚乱。一会儿晨练结束了,她无精打采的收起跳绳,整个上午她一直闷闷不乐,户外活动时也没有再练习跳绳。看到这种情况,我想这一定是由于早上她妈妈的做法不对,让张宇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孩子处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怎能学会跳绳呢?想到这儿,我决定找她妈妈谈一谈。傍晚离园时,我对她妈妈说:“早上你说完后,她就再没有练过跳绳。”“她会不会生气呢?” 张宇妈妈直率地说。其实,张宇学东西很快,练跳绳时特别认真,现在几个分解动作已经练熟了,只差一点儿就能连起来跳了,你那么一说,她就不练了。张宇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是的,我太心急了,现在怎么办呢?”我建议她:加强练习的次数,可用比赛形式与孩子比一比,看谁先学会跳绳,谁跳得多,增强张宇尝试练习的兴趣。妈妈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以后几天中,张宇对我说:“老师,我要赶快练习跳绳,争取超过妈妈。”平时晨间活动中,都可看到她练习跳绳的身影。几天过后张宇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会跳绳了,你看。”边说边轻松地跳了起来。
分析: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进行家园配合教育。我们都知道,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别人,常常将自己孩子的表现和别的孩子做横向比较,当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时,就会着急,对孩子产生不满,数落孩子。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态度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着问题,而是把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当我发现家长的教育问题后,耐心地做家长工作,使家长认识到自己不良的教育心态与方式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果。在此基础上,及时向张宇妈妈宣传科学的教育原则,提供具体的教育方法,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心态。张宇在主动积极的尝试中很快学会了跳绳,也有了成功的喜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 这一切说明,只要家长教育心态正确,积极配合,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反思:
游戏中积极有效的互动除了要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外,还需要教师善于转变角色。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以“协助者”的角色发起;当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减弱时,教师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发起;当幼儿对游戏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时,教师以“鼓励者”的角色发起;当幼儿对游戏的方式提出建议时,教师以“支持者”的角色支持幼儿发起主动互动。只有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保持最佳状态并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幼儿的互动,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幼儿的呼应。
幼儿园活动《学爬爬》案例分析
活动设计背景
在平常教学中发现幼儿四肢和躯干肌肉力量比较弱;还每当遇到困难就放弃,从不尝试;
活动目标
1、 学习爬得基本动作发展幼儿四肢和躯干肌肉力量,增强动作的灵活性。
2、通过各种形式爬的练习,让幼儿学习爬时四肢的正确用力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参加运动。
3、培养他们不畏困难、坚强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爬得动作,复习并脚跳圈
难点:爬时手与脚的协调配合
活动准备
软垫、轮胎、录音带、绳子、水果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进入场地,四散站开。
2、准备活动,幼儿随着歌曲(猴哥),模仿小猴做动作,使身体充分活动开。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练习:(提供软垫摆成两组,每组3个,如图1)让幼儿自由表演自己会的爬行动作,老师引导幼儿进行手膝着地、手脚着地爬。
2、示范讲解:跪膝——双手着地——手脚左右协调爬行)
3、有障碍物练习:(提供离地高度不等的绳子障碍,如图2)
A、老师引导幼儿必须身体贴在垫上,才能在绳子底下爬过,并让幼儿试爬。(分组)
B、老师依据幼儿试爬情况,讲解示范匍匐爬的要领,指导手脚的用力方法。
4、组合练习:(将软垫、轮胎组合起来玩游戏),老师和幼儿玩“小猴摘果子”游戏。
(1)布置场地:垫子间加2个轮胎,如图3
(2)讲解游戏规则:小猴子通过障碍物(爬过垫子-跳过轮胎—摘得一个果子——返回),两组幼儿,谁先完成获胜。
(三)、结束部分。
1、放轻音乐(小星星),老师和幼儿一起做放松动作。
2、结束活动,幼儿离场。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语速过快,示范时没有让所以幼儿都能清楚的看见,
幼儿园数学活动《分蛋糕》案例分析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尝试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四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理解分数的概念。
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我用小兔过生日的话题来吸引孩子,提出问题: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妈妈给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小狗来给小兔过生日如果想让他们两个吃到的蛋糕一样多该怎么办呢?孩子们有的说一人吃一块,有的说用到从中间切开,那到底怎么分呢?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去想办法。幼儿操作分蛋糕,分好后,我问孩子们,整个蛋糕和分开的半个蛋糕那个多?孩子们都说整个蛋糕大,以此,我有问下一个问题:半个蛋糕又是整个蛋糕中的多少呢?孩子们说:“一半”,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们只能说出一半的概念,不会联想到分数的问题,为此我引导孩子们说一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来表示:1/2,刚开始孩子们还不是很理解。我也没有过度的去讲解。
在第二个分四等份时,我先出示另外两只小动物,请幼儿数数,一共有几个朋友,提出问题:要是四个好朋友在一起过生日因该这样分蛋糕呢?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探索,去寻找份四等分的方法,孩子们找到后,我请个别的幼儿来说说自己分的方法,并把自己分的蛋糕给小动物吃。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们对分数的概念的认识,我在这个环节中问孩子们:小兔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小小狗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孩子根据上面已有的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蛮好的。
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去尝试分6等分和8等分,给孩子们一个挑战的机会,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去看孩子们的操作结果,而是鼓励孩子动脑筋的尝试不同的分法。
从整个活动中我发现:
1.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想象。在活动中尽量用孩子们比较理解的语言来告诉孩子们。
2.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
3.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
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案例:《快乐的中秋节》主题活动片断分析
片断之一节日的街道
教师:明天就是中秋节,我们一起看看节日的街道有什么变化吧。
幼儿:太好了!
(老师带着幼儿走出幼儿园,一起去参观节日的街道,孩子们一路上边看边说,高兴极了。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并进行观察指导。)
幼儿:那幢大楼上飘着两个大红气球,还挂着彩带,彩带飘来飘去,很好看。
幼儿:路边的树上都缠着彩灯,那些灯可能只有晚上亮。
幼儿:对,昨天晚上我爸爸妈妈带我来看过了,远远的看整个树像是五颜六色的。
幼儿:整条路的路边都挂彩灯,一大片的,到了晚上肯定很漂亮。
教师:是啊!节日的街道有了彩灯的装饰,显得更加亮丽多彩。
幼儿:快看!那个黑板上(某单位宣传栏)还写着“中秋快乐”。
幼儿:那是在祝贺大家节日快乐的。
幼儿:快看,那儿的红布条上也写着“祝大家中秋节快乐”,是大同街道办事处写的。
教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而且认得许多汉字。
(街上的红布条在风中微微地晃动,映着金色的阳光,显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息。)
幼儿:路上还挂着很多红布条,还有的写“XX欢乐”。
幼儿:那写的是合家欢乐。
教师:那是每个单位为庆祝中秋节写的标语。
(一路上,孩子们说个不停,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回来以后,他们把在路上看到的彩灯、标语、气球等用画、剪、贴、折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并展示在班级里。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还邀请爸爸妈妈来看他们的参观记录,并生动地向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看到的一切。)
片断之二中秋节的故事
教师:昨天,有个能干的小朋友给老师讲了中秋节的历史,现在请他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我妈妈说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节日,很早很早以前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以后,大家都很想念她,于是就选择在月亮最圆的那天拜月亮。
幼儿:书上写农历8月15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月亮还要圆,还要明亮呢。
幼儿:中秋那天,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
幼儿:中国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念儿歌):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幼儿(念儿歌):八月十五月儿高,月亮婆婆生日到。甜月饼红柿子,苹果石榴紫葡萄,送给婆婆过生日,婆婆对着我们笑。
幼儿:古代人和我们一样,中秋节都要赏月,还有吃月饼,月饼还要用来拜拜。
幼儿:在我们厦门,中秋节还有博饼的游戏,在别的地方没有这样的游戏。
幼儿:对,我也问爸爸了,别的地方没有博饼。
……
教师:小朋友们讲得真好,老师把你们讲得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了,(出示白板纸,纸上记录着孩子们所讲的故事)一会儿,你们可以把你们讲的故事画下来,再贴在白板纸上,让这张“中秋节的故事”更加完整、漂亮,好吗?
(幼儿动手画中秋节的故事)
片断之三制作月饼
(孩子们都为制作月饼带来了许多材料,有面粉、鸡蛋、白糖,祯祯的奶奶为我们准备了油,小伟的妈妈还去饼店借来了做月饼的印子。保育员从厨房里把面团端进教室,孩子们激动万分,不停地围着老师问着问题)
幼儿:老师!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教师:这是面粉加工制成的面团。
幼儿:我们要用它来做成月饼吗?
教师:是的。
幼儿:太棒了!
(一会儿,厨房的工作人员来为孩子们示范做月饼,并介绍一些制作的基本技能,孩子们看得可认真了,眼睛一眨不眨的的。介绍完后,在《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歌曲声中,孩子们就开始动手了。)
幼儿(皱着眉头):我想在月饼里包个蛋黄,可一直弄不好。
幼儿(一副小老师的样子):你要把面团挖个大一点的洞,再把蛋黄放进去,轻轻的包起来。
幼儿:是啊,边缘的地方一定要捏紧,不然里面的馅会掉出来。
幼儿:做事情一定要细心又认真,才能做好。
(孩子们热火朝天的制作着,时而露出满意的微笑,时而皱起眉头,时而埋头苦干,时而东找西找,都“忙”极了。幼儿自己制作,教师注意引导学习团、压、捏、刻、印的技能,激发幼儿尝试刻制各中各样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月饼。)
[评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选择这一主题活动正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儿童所熟悉、感兴趣的,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立足生活,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在闽南地区,中秋前后的赏月、品尝月饼、博饼活动常常持续较长时间,而且是家家户户都参与的传统活动。教师以此活动为切入点,让幼儿全面、深入地了解关于中秋节的故事、童谣、民俗活动……孩子们对此类活动喜闻乐见,生活真正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
2、立足自主性,灵活选择活动方式。当今的课程强调综
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在这系列活动中,从组织参观活动、查找资料、制作月饼到小组博饼,可以看出孩子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