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阿智不再孤单了
发布时间:2021-05-15 幼儿启智故事 升中班了教育笔记 幼儿园了教案案例:
四岁的的阿智,相对于同龄儿童来说确有不少特别之处,如:无缘无故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常搞破坏等等。也因此成了小朋友们的被告。在集体活动中,阿智常会在座位上吵闹,打断老师的话,对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班里另外一些家长为了不使孩子吃亏,就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和阿智玩。为此,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游戏,阿智很孤单。
分析:
1、妈妈的“防卫”理论。阿智的妈妈非常溺爱孩子,平时总担心阿智被人欺负,时常向他灌输自己的“防卫”理论:谁要打你,你就打他,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属于“正当防卫”。由于妈妈的这种观念和思想教渗透,养成了阿智“惟我独尊”的性格。
2、自控能力不强。四岁的孩子,其行为常会被情绪制约,多为无意的习惯性行为。阿智“打人”已成习惯,尽管已经知道不对了,他还是时不时地无意地做出攻击性行为。
3、被“冷落”后寻求“关注”。阿智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特征可能与成人的过多关注有关。他已习惯于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一旦别人不注意他,他就会感觉被忽视,就会做出一些过激反应(包括侵犯行为)以引人注意。同时在幼儿
>园里,小朋友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如此这般形成“恶性循环”。
对策:
1、做思想工作,取得家园教育观念的一致。.造成阿智经常打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家长所谓的“正当防卫”论的影响,因此,老师必须先和家长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我首先和家长进行了交流,指出他们的“正当防卫”论在幼儿园是不适宜的。幼儿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可能和成人一样能用比较适宜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幼儿只是想和别人表示友好,可是,他的动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想侵犯别人;有些幼儿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更多的只能依赖于动作,造成许多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列举了许多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事例,让家长非常信服地接受了我们的观点。我还让家长了解到教师与家长矛盾的教育观念在比较敏感的远远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和家长应尽可能在教育观念上达到共识,使阿智接受一致的要求,避免形成双重人格。另外,我们同班的老师也注意及时交流有关的阿智的日常情况,共同分析阿智的行为动机及其需要,制定适合他个体发展的目标、要求,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尽可能减少矛盾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负作用。
2.转移关注点,放大和鼓励进步。阿智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的失控行为。针对他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如果过分关注他,只会扩大他的问题和缺点。如果就此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反而会使他感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是个不好的典型,从而更加导致他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因此,在他出现无意识失控行为时,我会设法加以阻止,但决不斥责他,也不实施压服教育,以免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伤害他。然后,再找适当的机会,了解他的行为动机,耐心地告诉他同伴间的相处之道,暗示他努力改正缺点。当他稍有进步时,我便马上予以表扬、鼓励,让他逐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信任。
3.改善伙伴关系,逐渐改掉不良习惯。改善伙伴关系,能减少阿智的焦虑情绪,也有利于他的进步。为此,我尽量不在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如当他带来一件新奇的玩具时,我就专门请他介绍、演示玩法并指导同伴玩;当他从家中带来图书时,我就立即把放在书架上。通过种种办法,使他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释放焦虑的情绪,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有了游戏的伙伴,阿智打人的坏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改变。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姝烨不再磨磨蹭蹭了
自从我进班的一学期里,姝烨可是我们班最会磨磨蹭蹭的孩子了。洗手时,她总是进去最早,出来却是最晚的;上厕所时,她总是要在里面溜达一下才慢慢悠悠地出来;睡觉时呢,其他小朋友都已经脱好了躺下了,可她还是漫不经心地一点点的脱,直到你走到她的旁边去提醒她,给她规定时间才行。有时我就听保育阿姨说:“我每天都是先叫王姝烨的,可你看到现在还不要起来呢?哎!真拿她没办法了。”
可从我们这学期设了周值日生后,我就发现姝烨做事比以前积极了,当我们要写什么时她总会拉拉的我的衣角,(因为她就坐在我的对面)好像在示意“老师能让我来拿吗?”可是一般的话都是由本组的小组长来的。那天我就故意说“今天第二组谁愿意来拿”,这时就见她的手举得比谁都高,就请她了,那天她可认真了,见自己组的小朋友没塞椅子,她就去塞,这些看在我眼里喜在我的心里。
这一天,平时吃最后的她竟吃第一个,还不停忙起摆桌子,就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于是睡觉时我就蹲在她的床傍边,表扬说“姝烨,你今天可真是能干,林老师真是太高兴了,哦!对了我们能不能轻轻地聊会啊?”这时她可高兴了,讲了好多,我把的秘密告诉了她,她把她的秘密告诉了我,然后我好奇地问她:“你为什么平时总是喜欢慢慢的呀?”“因为我不想快”我奇怪了:“为什么呀?”“我快了,那老师就看不到我了”这个回答真让我惊啊!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样的心思:“那你知道老师喜欢怎样的小朋友吗?”她摇了摇头。“我喜欢做事快的小朋友,就象你今天的样子,今天你睡觉、吃饭都很快,我可喜欢了……。”“真的吗”我高兴的点点了头,“那林老师我以后都快一点,好不好,再也不慢慢地了”我们都伸出了小手指:“拉勾,上吊,一百年不变,变了就是小黄狗。”
就这样,在后来的活动中,姝烨再也不磨磨蹭蹭,偶尔慢了,我一伸小手指,她就会不好意思的耸耸肩,小脚小手就会变得麻利起来。
案例:他伸出的不再是拳头了
案例:
大班的标标小朋友在班里是出了名的“打架好手”,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新闻。每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做游戏、玩玩具时,他悄悄地靠近他们,趁其不备便伸手去抢玩具,抢不到就撒泼哭闹,甚至拔出拳头伸向同伴。他的一对拳头几乎成了他的全部语言。由于他爱打人,同伴们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还不断地向我告状,告状声越多,他越孤单,拳头也就越多地伸向别人。
分析
我想,标标的行为一定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通过电话家访和与来接送的家长交谈,我了解到他的爸爸文化层次较低,标标的妈妈对标标百依百顺,从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而爸爸却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的爸爸自述:“标标在家不听话,跟他讲道理太累,还是痛打一顿有效,打痛了,他才会记住。有时被打后还不服,反而发起了野性,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久而久之,在爸爸的影响下,使标标形成了打人的行为。据观察,标标在幼儿园,他非常想和别人交流,又因为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小朋友都不愿与他一起玩。
对策
1.家园合作。共同要求标标遇到问题先把想法说出来,不能动手打人。要求标标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求标标的爸爸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手打标标,要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同时要求标标的妈妈也改变与其爸爸在教育上截然不一致的做法,不要去迁就标标的不良行为。我也向家长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掺杂对标标的成见和偏见,公正而耐心地对待标标。当标标动手打人时,我们一定都要弄清楚原因,不要先去责怪或处罚标标。平时,我要求家长多了解标标的闪光点。
2.我们发现标标虽然很调皮,好动,很喜欢打人,但他很喜欢讲故事,听故事。我平时会在自由时间里,让他坐在我的旁边给他讲故事。如《四个好朋友》,《小红花找朋友》,《雷锋的故事》等,并从中引导他要有礼貌,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懂得爱护公物,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虽然他在听的时候似懂非懂的样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却也表现得不错。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到草地捡落叶,这时标标说:“要不我也学雷锋,去捡吧。我笑着说:“好吧,小雷锋,去捡吧。”他高高兴兴地去了,而且表现很不错。
3.行为专项训练:由于标标小朋友与同伴交往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培养他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我经常让他当值日生,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勺子、分碗、分盘子;使他能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与同伴交流。
比如,在玩结构游戏的时候,我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让他与同伴拼搭动物园的各种动物。他玩得很认真,而且不断变化手中的作品。快结束时,标标面前的玩具少了,找不到他要的积塑,就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到领桌去拿,嘴里还说“借我一块”。到了评价的时候,我请标标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漂亮吗;他很自信地说:“是熊宝宝,漂亮!”我向全体幼儿亮出了他的作品,并表扬了标标懂得向别人借玩具,也表扬了借给他的几位幼儿。标标体验到了与人合作,对人礼貌的愉快,并在同伴中树立了好孩子的形象。
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惊异地发现标标打人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与同伴的关系也开始变得融洽起来了。在游戏中,他向同伴伸出的不再是拳头,而是一双合作和友好的手。
反思
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由此,我深刻领会到家长、老师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更领会到了带领家长共同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任何幼儿、任何问题都应有冷静的头脑,要多细心,多观察,多思索,在平等,友善但又不失严肃的氛围中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孤单孤单歌词
“无论你身在何处,这首歌的歌词总会让你感到家的温馨和归属感。”沟通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情感问题,微博里也能看到好句分享。很多悠长的句子让人深深地感动,经过搜索的结果我们整理了一些与孤单孤单歌词相关的信息,我衷心希望这些句子能够为你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孤单孤单歌词【篇1】
1、它的歌词深情激昂,能够让你深刻地感受到他人的陪伴和理解。
2、一个人不能总是无条件地接受你拥有的最大的容器总是满的这一事实。
3、这首歌带给你的意义是让你不再孤单,找回那份心灵的温暖。
4、我想要的只是一个不会离开的人。
5、当你感觉孤独时,这首歌会陪伴着你,给予你勇气和坚持。
6、你知道我有麻烦你为什么不抱着我告诉我不要走。
7、数学就是一个泡沫,如果你能明白什么是悲哀的话。
8、如果你长时间像个同情者一样站在我身边,我真的不会被感动。
9、歌词中唤醒了你内心的勇气,让你不再害怕孤独的存在。
10、这首歌的旋律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响起,告诉你再也不会孤单一人。
11、有时候,我想看看你在想什么。但是我恐怕不能接受。
12、也许你没有经历过被水呛住、眼泪流到喉咙上、辣椒流到喉咙上的感觉,所以你不理解无助的感觉。
13、当社会把你逼到一个角落,别忘了,还有一条路在你身后,那就是犯罪。
14、如果生活是荒凉的,你只是默默的微笑,平平安安的走下去,我会陪你到天涯海角。
15、由父母是公主,由男人是公主,由自己是女王。
16、好想再拥抱你一次,只是时间不够。
17、从此不要打扰,不要想念,祝这个世界稳定,自己好。
18、不要碰我的旧伤疤,残酷的记忆会把它吃掉我浑身是血,你会害怕看到吗。
19、正如你可能猜到的那样,不要指望会有转机。
20、什么东西因为新鲜而有趣,但在心里却不长久。
21、无论何时,只要一听这首歌,你就会感到与全世界都连接在一起,不再感到寂寞。
孤单孤单歌词【篇2】
22、成熟的标志是她不再问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23、(别让我爱你经过嘴巴,却不经过心脏)。
24、承诺是在眨眼间发生的事情。没必要太认真,因为你从来没认真过。
25、它承载着对孤单的思考,鼓励你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26、把你所有的脾气和坏心情暴露给你,你就会确信你不会离开。
27、我总会到达另一个天堂,一个人慢慢忘记他。
28、你的眼睛若为我停留半分钟怎会看不见我的深情如初。
29、不要老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其实他是个没有眼力的人。
30、你不必为你失去的东西而难过,那些东西其实并不属于你。
31、我再也不能把我的全部心放在一个人,就像我曾经那么熟悉的绝望。
32、无论你身在何处,这首歌的歌词总会让你感到家的温馨和归属感。
33、我知道你爱她,但你知道吗?我更爱你。
34、我敬佩自己能够隐藏我的悲伤,没有人能看到。
35、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越不愿意向周围的人倾诉你的烦恼。
36、它诉说着人们对孤独的痛苦,向世界宣告我们将不再独自面对。
37、下午锄禾的时候,上学真的很辛苦。一本破书,坐了一上午。
38、(毕业照里的每个人都想笑)。
39、这首歌的歌词宛如朋友的悄悄话,温柔地告诉你不再让孤单来侵扰你。
40、暗恋了你两年却还没有勇气告诉我。
41、我的朋友问我,你说3000人只吃一勺是什么意思?我说世界很大,我只想要她。
案例:孤独的“小弟弟”
作为教师,我用欣赏的微笑鼓励他,用理智的情感包容他,用同等的位置理解他,所以我进入的他的世界。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咚咚一样特殊需要的儿童,相信只要以平等的眼光接纳他们,以特殊的视角拍摄他们,那么在这个主流大家庭中,舞得最炫的也许就是这些精灵!
蓝蓝的天空下,一只受伤的小鸟在努力地挣扎着,想要赶上集体的脚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它不懈地努力着!太阳出来了,阳光给小鸟以爱的温暖,它终于走入了大家的行列,享受着集体的温暖。
——题记
他叫咚咚,五岁,独生子。
咚咚的家庭属复合式家庭,他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但父母工作较忙,因此他大多与爷爷、奶奶相处。入园前从未进托儿所,刚来幼儿园时,生理和心理上都极不适应,表现为哭闹、倔强、任性,特别是当其父母亲把他送到幼儿园时,抗拒现象更为激烈。咚咚不愿与老师、同伴交往,语言发展较迟缓,发音不清楚,经常用动作表示他的意愿。带有严重的自虐行为,稍有不如意就用头碰撞地板或墙壁等硬物,性格内向,对周围事物较冷淡。
我经观察并与家长交谈后得知,家长平时在家与孩子沟通少,对孩子的发展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到新环境,咚咚心里非常紧张,他用自己的方式抗拒和判断着身边的一切,我决定以爱去改变他。我怀着妈妈的心情接受了这位特殊的孩子,在彼此磨合的过程中建立了深深的师爱。
孤独的“小弟弟”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亦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家庭背景、周围环境、加上DNA的根源造就了个性不一、脾气不同、性格迥异的孩子。初来我班的咚咚,身材矮小,圆圆的脑袋总让人觉得头重脚轻,走起路来摇摇摆摆,为他捏着一把汗。其他的孩子都喜欢称呼他“小弟弟”,因为他确实需要别人的照顾。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小弟弟来园已不在哭闹,但他总一个人玩积木,不和别的小朋友交往。本以为那只是一时的陌
生或害羞,可是我错了,过了好几天情况仍没有改变。我想我应该主动出击了。“咚咚,你为什么不跟别人一起玩?”他不吱声!“是不是怕被欺负?”他依旧当我是空气!我的心猛地揪起来,难道连我他都不曾真正接受过?起先由于他身心方面的特殊原因,使我们对他抱有一种特殊的谦让与同情心理,对他事事都宽容与忍让,使他受到特殊的礼遇。渐渐地,其他小朋友也意识到了这种特殊所带来的不平等,怕与他一起游戏,总“识趣”地避开。我知道,这样的处境对他造成的影响是以后无法弥补的,这种“特殊”扼杀了他的交往机会,无形中剥夺他平等交往的权利。我满足了他身体方面的需要,却忽视他正饱受孤独的煎熬。在以后的几天活动中,我有意无意地与他交谈,并且经常以亲昵的举动来拉近距离,帮助他参加游戏,替他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我能一视同仁地处理纠纷,消除其他孩子的顾虑,鼓励他们与咚咚交往。他用他的智慧判断着是与非、爱与恨,没有人会抗拒阳光的味道,我用心去爱他,渴望走近他,拥抱他,他就会用最纯真的眼神回应我们,谁说我们之间不能心有灵犀?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和咚咚走得越来越近,他用生硬的语调叫我“笨(潘)老师”时,我的眼里就燃起了曙光,燃起希望!
当他叫我妈妈时
从踏入幼教工作开始,我就要求自己以母亲的角色关爱孩子的生活起居,望着一双双童真无邪的眼睛,我仿佛真的成了他们的妈妈,会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每一根神经。我的咚咚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却迟迟不肯放弃他自己的童话世界。让他坐下来上课,总是一脸苦相,使我觉得好像做了一件很残忍的决定一样。即使他心血来潮肯听你上课
,那也是没几分钟的光景,一不留神他就逃之夭夭!见他这样我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一次,我真的下决心不再迁就他,他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妈妈!”听到妈妈的喊声,我的心抽紧了:自己在干什么?我能强迫一个还无法走进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还说不清甚至听不太懂,更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快乐的孩子勉强他参加不喜欢的上课吗?一声“妈妈”叫出了他对我的期望与企盼,是的,那就是像妈妈一样包容他的特殊,而不是
用一根平行的指挥棒去勒令他,约束他。我放开了紧紧拽着他身体的手,妈妈不仅应照顾他生理的特殊需要,更会理解与满足他内心的特殊需要。之后,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提供合适的机会让他走入游戏,领着他感受学习的快乐,激起求知的欲望。现在他也开始主动要求加入集体活动,和同伴分享共学的乐趣。
尾声
堆积所有的情感,为的只是换回孩子的乐与笑。咚咚身上闪现出的特殊性需要我更细微的观察与关注,并且积极帮助与引导。作为教师,我用欣赏的微笑鼓励他,用理智的情感包容他,用同等的位置理解他,所以我进入的他的世界。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咚咚一样特殊需要的儿童,相信只要以平等的眼光接纳他们,以特殊的视角拍摄他们,那么在这个主流大家庭中,舞得最炫的也许就是这些精灵!
想清楚了再说
案例描述:
放学时郭瑾妈妈问我:“谁是涛涛呀?”我赶紧问:“怎么啦,他已经回家了,有什么事呀?”
郭瑾妈妈说:“他总是拿我女儿的铅笔不还。”我俯下身子问郭瑾:“有这么回事吗?”他想了想说:“是的,下午还看见他用的铅笔和我用的是一样的。”由于涛涛已经回家,而且我也没亲眼看到,只好说:“那好吧,明天我问一下,然后答复你。”第二天一早,涛涛上学来,我赶紧让涛涛打开文具盒,让郭瑾看看有没有他的铅笔,结果没有。我让郭瑾仔细想想是不是涛涛拿的,他想了想又说不是的,是自己猜疑的。我的心咯噔一下,语重心长的对郭瑾说:“你这样是不对的,平白无故冤枉小朋友会伤害你们之间的友谊,下次不可以这样,什么事情都要想清楚了再说,知道吗?”
案例分析:
涛涛是个比较调皮的一个孩子,会经常性地犯一些小错误,也会经常受到批评,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认为什么事情都有他的份,就出现了本案例的情景,其实他也不是什么都不好,也有自己的闪光点。
案例反思:
有些孩子是顽皮淘气,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他们,认为他们是公认的“皮孩子”。我们应该多发掘这些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表扬,让其他孩子知道他们也很棒也很优秀。在处理此事时,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没有不问清楚事实,就武断地指责涛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遇事一定要冷静对待,给孩子一个公平的机会。